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导言

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695.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97%和36.66%;地区生产总值7223.2亿元,占全省的46.15%,人均生产总值4260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市功能地域。历史上,杭湖嘉绍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而现今,四市交通通讯日益便捷,经济合作纵深发展,为进一步联合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细化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省参与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

展,共同建设“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并与杭湖嘉绍四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构建资源整合、优化配臵、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杭湖嘉绍四市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包括杭湖嘉绍四市市域范围。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至2012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

本规划系浙江省重点区域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与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21世纪是城市世纪,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在美国,都市经济圈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在日本,近八成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四大都市经济圈。在欧洲,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等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都市经济圈,并且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形成了若干个都市经济圈在地域上彼此相连的现象。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和城市发展必须遵从这一规律。

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要求,“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从区域协调发展全局的高度,中央提出长三角率先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强化上海核心,优化提升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的总体布局框架,促进长三角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杭湖嘉绍四市在长三角“一核六带”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联手打造都市经济圈,共同融入长三角的条件已经成熟。

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已经成为浙江区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将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成长三角“金南翼”,是浙江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首要任务,率先培育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进一步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中地位和作用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现实基础

战略地位显要。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结合部,近沪邻苏,通江达海,沪杭、杭甬、杭宁、杭徽四大交通走廊贯穿其间,共处长三角中心城市“三小时互通”交通圈。凭借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平台,依托广阔经济腹地,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发挥在长三角“一核六带”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是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是实施“东部率先”国家战略的重要开发空间。

综合实力雄厚。杭湖嘉绍地区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2006年,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分列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8、42、

56、91位;13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四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在80%以上,完成财政收入5921.5亿元,占全省的4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杭州19027元、湖州17503元、嘉兴17828元、绍兴19486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4、0.96、0.98和1.0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杭州8515元、湖州8333元、嘉兴8952元、绍兴8619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6、1.14、1.22和1.18倍。

产业基础坚实。杭湖嘉绍地区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块状经济特色鲜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现代生物、新材料、环保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金融、创意、信息、咨询、物流、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先全省,在浙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迅猛,都市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体制富有活力。杭湖嘉绍地区民间资本充足,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拥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行业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129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的63.6%。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

开放带动领先。杭湖嘉绍地区是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国际资本向中国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板块。2006年合同利用外资118.53亿美元,占全省的62.1%,实际利用外资52.06亿美元,占全省的58.6%;实现进出口

总额624.96亿美元,其中出口425.4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4.9%和42.2%,是浙江率先融入国际经济的先行区域。

文化积淀深厚。杭湖嘉绍地区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名城众多,底蕴深厚。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弘扬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湖州“开放、务实、创新、和谐”、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绍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等城市精神,为新一轮创业创新注入了不竭动力。

经济资源富集。杭湖嘉绍地区是我国经济资源组合最优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以沪杭、杭甬、杭宁、乍嘉苏、杭金衢、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等为主骨架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实施国际空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等一批重大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交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建有一批重要的能源企业和完善的输送网络,能源保障充分,是华东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设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24个省级开发区。拥有钱塘江、太湖等江河湖泊和一批大中型水库,水资源保障有力。

“两创”环境优越。杭湖嘉绍地区人杰地灵,江、河、湖、溪、山、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荟萃,是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胜地和生态人居天堂,生活品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院校机构集中,高端人才聚集,信息网络发达,创新资源丰富。市场秩序良好,公共设施完备,社会诚信和谐,政府服务高效,为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受发展阶段及现有体制机制的局限,地区发展也面临三方面的问题:(1)产业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在全球生产系统中仍处较

低层次,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要基础原材料保障水平不高,战略型企业家缺乏,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尚难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薄弱,先进要素聚集能力不足,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2)资源环境瓶颈有待突破。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区域水质性缺水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条件不平衡,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地面沉降、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容忽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3)资源一体化规划与配置机制有待建立。受行政区经济体制局限,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建设还缺乏统筹考虑,区域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杭州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6县市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市域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确立都市经济圈共同体意识,着力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杭湖嘉绍地区互利、互补、互惠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联动发展平台,推动都市经济圈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都市经济圈发展中的资源配臵作

用。

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明确各城市在都市经济圈中地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极核城市依托周边资源,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周边地区主动承接极核城市辐射,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统筹谋划、循序渐进。以思想观念认同为先导,以都市经济圈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对接为重点,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有序推进,通过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三)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主动服务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工协作,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有机组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与上海及长三角北翼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呼应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海港、空港群建设,发挥地缘优势和空港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吸纳国际先进要素,努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主要区域之一,成为亚太地区国际门户的有机组成。

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率先推进经济国际化,建立适应

国际竞争、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筑高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率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率先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率先培育生态文明,成为浙江打造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创造绿色生产和宜居环境,形成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优美景观区;率先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区。

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民资充裕、智力密集和综合实力强劲的优势,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集聚创业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外创业资本,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力争成为全省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大本营,自主创新的辐射源,“浙江创造”的主平台,率先建成全民创业型社会和全面创新型区域,在全省新一轮创业创新中发挥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

2、产业定位

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特色产业、投资区位等优势,借助开发区建设和跨国公司力量,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推进与沪苏联动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形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加工制造能力,打造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浙江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充分利用院所集中、智力密集的优势,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重点培育金融创新、创意设计、总部经济、研发咨询、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强化服务全省的中心功能,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新型城市化进程,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的游憩休闲区。依托江南田园风光、“名山、森林、湿地”、“江、河、湖、海、溪、潮”等自然景观,挖掘名城古镇、历史遗迹、宗教文化、先贤名士、民俗节庆、特色物产等人文资源,打造都市经济圈黄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景点、线路的网络化经营,实现旅游品牌的整体塑造,联手沪苏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旅游体系,融入国际休闲旅游网络,推动旅游国际化,建设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的游憩休闲区。

(四)发展阶段与目标

第一阶段(2007—2012年),都市经济圈雏形初具。

经过5年左右时间,通过综合交通与物流网络、信息网络、生态环保设施、能源与水设施、文体教育设施等一体化建设,开发区整合提升扩容,产业合理分工协作,极核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生态和人居功能得到巩固,科技、教育、文化功能得到强化,产业国际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创业创新中心功能初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都市经济圈雏形初成,机制初建,功能初具,品牌初树,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地位进一步突出。

综合竞争力加速提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万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和%。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比重占%;城市化率达到%。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氨氮排放量削减%;氮氧排放量削减%。

第二阶段(2012—2020年),都市经济圈功能完备。

再通过8年努力,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竞争优势显著、开发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健全的国际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三角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与高附加值加工基地、浙江省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和龙头;都市经济圈形成稳定、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与互补发展格局,形成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局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柱。

三、总体布局与空间引导

(一)总体布局框架

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城镇分布与资源条件,坚持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突出杭州核心,以沿路、沿湾、沿湖区域为重点,形成“一主三副两层七带”的网络化总体布局框架,促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突出一大极核。凸显杭州市区在都市经济圈的极核地位,强化“一城七中心”功能,整合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带动都市经济圈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培育三副中心。以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都市经济圈副中心,突出特色培育,坚持错位发展、良性竞合、借梯登高,提升生产和服务功能,传递主核城市辐射,带动都市经济圈整体发展。

联动两层发展。以杭州市域五县市以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邻杭六县市为紧密层;以湖州、嘉兴、绍兴三市除市区、邻杭六县市之外的下辖县市为联动层,形成产业空间整合、城镇发展集聚、生态空间开敞、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都市经济圈空间结构体系,实现联动发展。

推进七带构建。

优化提升嘉杭绍发展带。包括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按照集约、

创新、优化的原则,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国际先进要素的吸纳,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及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逐步淘汰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业;着力强化城市功能创新,加快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保护绿色开敞空间,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服务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

重点建设滨海发展带。包括环杭州湾的滨海地带。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发挥港口条件、滩涂资源及开发区(园区)优势,积极发展临港产业、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若干现代化工业新城,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专业化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翼地区的全面发展。

积极构筑杭湖发展带。包括杭宁、申嘉湖杭、杭长高速及杭宁城际城际铁路沿线。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容量及生态服务功能,确立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医药、丝绸服装、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其资源加工,积极培育新兴城市,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都市经济圈对苏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着力打造杭诸发展带。包括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线。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基础,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服装服饰、新型包装、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基地,积极培育生态型经济发展区,拓展都市经济圈对浙西南

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开发杭千发展带。包括杭千高速公路沿线。以“旅游西进”为先导,依托“两江一湖”旅游资源,联结西湖、黄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以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以“交通西进”为契机,依托块状经济基础,承接中心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化工、新型建材、交通设备、运动器材、针织服装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生态和山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鱼、蜂产品、茶叶、笋竹、高山蔬菜、干鲜果等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饮料工业,加快形成生态型绿色产业优势,限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业发展,拓展都市经济圈对浙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形成杭徽发展带。包括杭徽高速公路沿线。承接主核城市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物流设备、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装备制造发展集聚区。以天目山、青山湖、太湖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度假、康体保健等休闲产业与高端居住;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等绿色农产品加工,拓展都市经济圈对安徽的辐射带动作用。

引导培育沿太湖生态发展带。包括浙江省沿太湖地带。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与研发等服务业、新兴高技术产业和特色生态农业。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浙北会展与研发基地。

(二)空间发展引导

1、极核城市:加强空间整合,提升服务功能

生活品质之城,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合,加强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建立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相对完整性的空间功能体系,发挥杭州在都市经济圈的龙头、领跑、示范和带动作用。

(1)主城

由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加快疏散传统生产功能,强化商务管理、文化创意、技术创新、游憩休闲、生态人居等服务功能。

中心城市商务商业功能区。建设钱江新城CBD,形成集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公司总部、商务洽谈、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未来中心。建设以武林商务圈和湖滨地区为核心的中央商业区(核心商圈),围绕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和运河,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央商业(金融)服务区。

文化创意功能区。依托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设杭州“动漫之都”和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核心板块;结合制造业企业外迁与旧城改造,集群式发展LOFT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加强杭州高新开发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浙江大学动漫技术研发基地建设。

高教创新功能区。打造以浙江大学为核心的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国际重要智力密集区,形成“一区五园”(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下沙高教园、滨江高教园、小和山高教园、江东高教园、仓前高教园)布局结构;依托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高新区江北区块,培育以高技术研发设计和创业孵化为主的科技创新区,成为全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旅游功能区。以西湖风景名胜区和之江旅游度假区为载体,推进西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开发、中山中路历史街区恢复和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东方休闲之都”。

(2)副城

由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重点承担主城生产、居住和高教功能分流,成为集现代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居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建设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科技创新功能区。西部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科技城和世界级的信息产业基地。东部提升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能级,建设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

——商务居住功能区。发展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空港服务、商业文娱、景观居住等功能,与钱江新城共同形成极核城市

“两岸双心”CBD结构。

——商贸旅游功能区。依托三江交汇和古湘湖风景名胜区开发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江南城市级商业副中心。

——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软件服务、数控机床和汽车电子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成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

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建设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

——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纺服装、电子电气、汽车、精密装备制造等现代加工制造业。余杭经济开发区建成以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生产与生活相对平衡的生态化、园林化的综合性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创业园,成为园林式、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

——商贸服务功能区。建设临平城市级商业副中心。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镇组成,建成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下沙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

——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建成以IT、BT产业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

——科教创新区。围绕下沙高教园和中新科技园研发基地建设,

着力培育教育培训、科技开发等知识服务业。

——物流功能区。联动杭州出口加工区和萧山国际机场,建设现代化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全省保税物流基地。建设九堡物流功能区,形成集多种交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市场。

——居住功能区。推进下沙高教园区以北区块和下沙东大型居住区建设。

——商贸服务功能区。建设下沙城市级商业副中心。

(3)组团

包括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组群。

2、副中心城市:突出特色培育,传承极核辐射

(1)湖州市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物流中心、旅游休闲中心、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会展与研发基地,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最宜人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城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突出“带状+组团”功能布局,形成“一带两组团四轴线”网络化城市空间架构。主城突出商业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城市功能,发展生态居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及高新技术产业,与南浔区、长兴县共同构筑“一体两翼”的太湖南岸都市区。加快构建联系各县区的快速通道,向西抓好长兴经济开发区和重要工业功能区建设,重点

培育绿色能源、现代纺织、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光伏电、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家用电器、节能等产业集群;向南抓好德清经济开发区、安吉经济开发区和重要工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竹木制品、家具等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木业加工基地,形成临杭产业带;沿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湖州段,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产业,构建近沪经济走廊。

(2)嘉兴市

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浙江接轨上海、竞合苏南的门户型都市;吴越古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乡和谐发展地区;融汇江南水乡和江海特色的生态宜居都市地区。

依托近沪邻苏的独特区位,发挥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优势,强化沿沪杭交通通道“轴带+网络”发展,建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各县(市)城区和滨海新区为副中心,40个左右市镇为骨干的“1640”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框架。主城重点建设成为市域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居住功能建设,强化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加快联系各县市的快速交通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嘉兴港和嘉兴出口加工区优势,打造杭州湾临港产业、保税仓储物流、加工贸易及高技术产业基地;进一步整合沿海地区资源,依托乍浦港构建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滨海临江型产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及滨海观光旅游基地。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南部滨海城镇产业发展带、中部沿路城镇产业密集带、北

杭州市技术规范

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条各项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本规定执行。 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农民建房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后 报市政府。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所附表(2—2)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出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 规划执行。

居住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13米 第十三条居住建筑与其主日照面垂直布置的遮挡建筑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山墙高度的1.0倍(不套用折算系数),且不得小于13米;居住建筑与其非主日照面垂直布置的建筑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垂直布置建筑山墙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13米;当遮挡建筑山墙宽度大于等于13米或连续排列且排列间距小于15米时,其间距按第十二条平行关系控制间距。 第十四条居住建筑与遮挡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时,日照间距按如下标准控 制: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30度时,最窄处按平行关系控制间距,并以遮 挡建筑的方位套用方位折减系数。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的1.0倍, 且不得小于13米。 第十五条新建居住建筑楼底层作架空层、自行车库、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用房时,与南侧遮挡建筑的日照间距可扣除其底层高度(最高限扣5米),但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3米。当新建建筑在南侧,计算日照间距时,不得扣除北侧现状居住建筑(不包括同步规划先行建造的居住建筑)底层任何非居住建筑高度。 第十六条老人公寓、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敬老院(含疗养院)疗养住宿楼和一类居住用地内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等建筑与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5倍,其它相关规范无特殊规定时,最小值按不得小于13米控制;与其主日照面垂直布置的遮挡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 且最小不得少于13米,当遮挡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或连续排列且排列间距小于15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关系控制。与遮挡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时,按如下两种情况控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杭州市空港经济圈发展规划

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空港经济,也称临空经济,指依托机场尤其是枢纽性机场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形态。空港经济圈是指由于空港及航空运输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导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以及人口向机场周围聚集,形成多功能经济区域。 目前,全省及杭州市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着力培育杭州空港经济圈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是落实我省“两创”总战略和实现杭州市“一城七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大型国际空港高端稀缺资源,合理规划杭州萧山机场及其周边区域,培育空港经济圈,对于发挥杭州都市经济圈科技创新能力强、民营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经济腹地广阔等综合优势,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集群,对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培育高端现代服务业,提升杭州乃至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要求,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大江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杭州大江东新城概念规划》、《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决定》等为依据,注重与浙江省、杭州市的土地、建设、交通、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在《杭州培育空港经济圈思路研究》、《杭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杭州市萧山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杭州空港新城概念规划》、《杭州空港集疏运干线路网规划》等前期研究与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思路与布局框架,明确临空产业培育方向与布局框架,提出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思路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三个空间层次:核心区,即空港新城,指萧山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空港经济新的成长空间,主要包括萧山国际机场、紧邻空港和交通走廊沿线的地区以及机场西面的临江地带,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空港服务等核心产业功能,成为带动整个区域临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系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区域。集聚区,指机场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具备空港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块,重点依托各城市CBD、大型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农业功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杭州市总体及分区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规划背景 为适应杭州市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整合新市区空间布局,在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1985-2000年)》以及《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市区行政区划的变动,编制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分为近期(2001-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远景(至2050年左右)。 2.城市性质 新一轮总体规划把杭州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城市规模 2000年全市总人口现状为389.76万(城市人口253.72万)。预计近期(200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30万(城市人口313万),远期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30万(城市人口445万)。根据国际特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此后人口规模将稳定在500多万。 近期(2005年)市区城市用地规模为290.38 km2,远期(2020年)市区城市用地规模为452.99 km2。 4.城市布局结构 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发展方向,并明确了"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发展格局,将城市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4.1一个主城 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五个城区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贯彻"控制、疏散、重构"方针,保证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控制规模,疏解工业和居住用地,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调整用地结构,增加综合服务类用地和就业岗位,重点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金融、会展、信息咨询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都市工业,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重点工 作安排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黄政办秘[2018]69号 【发布部门】黄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8.05.29 【实施日期】2018.05.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黄政办秘〔2018〕6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落实黄山市与杭州市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的协议》精神,我市于2018年5月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 近期,杭州都市圈将召开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为推动融入杭州都市圈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把我市纳入新一轮杭州都市圈规划(规划期限为2020年-2035年),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现将《黄山市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重点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各责任单位于6月10日前赴杭州市对口单位对接相关合作事项,并将对接成果于6月15

日前报市发展改革委汇总后报市委、市政府。 2018年5月29日 黄山市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重点工作安排 1.积极对接规划编制。杭州都市圈即将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我市要积极对接杭州都市圈各成员单位,注重与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当前重点做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市场体系、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前期准备工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工商局等) 2.谋划产业协同发展。全面对接《杭州市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毗邻杭州的区位优势,对其要转移发展的化纤、纺织传统行业有条件开展承接,对其重点突出发展又与我市产业有契合度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新兴制造业,主动融入,谋好产业布局、谋细产业进程、谋实对接项目。以市经济开发区、歙县经济开发区、徽州经济开发区、休宁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平台,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工作目标,密切与在杭大企业、细分市场领导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沟通联系,组织开展主题化、专业化的产业招商和对接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招商局、市发展改革委、黄山经

城市旅游管理跟规划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 英文名称:Urban Tourism Managing & Planning 总学时:28 理论学时:22 实验学时:6 总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旅游专业及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 学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目的有:①掌握旅游管理与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为合理管理与规划城市旅游地提供理论依据;②为科学安排城市旅游设施及开发城市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③为优化城市旅游地生态环境及促进城市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④掌握SPSS,ARCGis等专业软件在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中应用;⑤树立科学的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理念,为培养新世纪新型城市旅游旅游管理与规划人才奠定基础。 学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任务有:①学习与分析研究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主要理论与主要内容;②以国内外成功的城市旅游旅游管理与规划案例指导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实践;③学习与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课程教学要遵循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与理论联系实际四大原则。具体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谈话-询问调查法及资料综合分析法等。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要求学习对象既要具备基础的旅游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规划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理论概述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的概念;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主要内容体系等。 第二章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城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城市旅游资源差异分析、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 第三章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产品类型、城市旅游产品组合战略、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城市旅游线路设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等。 第四章城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市场数据收集与分析、城市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常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城市旅游需求预测定量方法、城市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规律、城市旅游市场分析的多学科方法、城市旅游市场研究的最新趋势)、一些适用于城市国内、入境旅游市场预测的基本规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如何应用SPSS软件进行这项工作)等。 第五章城市旅游者消费行为与城市旅游流分析 主要内容有:城市国内旅游者的市场消费行为、城市入境旅游者的时常消费行为、城市国内旅游流的流动分析、城市入境旅游留的流动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流流动分析等。 第六章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塑造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报告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 “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

杭州市城乡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标准(试行)(第十二次修改稿)

杭州市城乡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标准(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本“指导标准”依据2004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布的《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结合杭州具体情况制定。 第二条杭州市规划局下达直接委托的规划编制任务可按此标准执行;招投标委托的规划设计任务,应标单位可参考本标准合理报价。 第三条执行本“指导标准”的规划设计单位所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浙江省及杭州市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关深度及质量要求。 第四条本“指导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由杭州市规划局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修改完善。 第五条本“指导标准”由杭州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二、总体规划 第六条市、县(市)域总体规划按0.7万元/万人标准计费。 注:(1)市域总体规划不含城市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开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含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不再单独编制。 (2)人口规模以规划期末总人口为准。 1、单独编制规划纲要的,按总设计费的40%计费。 2、各阶段工作量划分比例为:现状调研阶段30%,方案阶段40%,成果制作阶段30%。

3、两年内修编,按计费标准的50%计费;两至五年内的修编,按80%计费;五年以上的修编按100%计费。 4、调研和考察费用由双方商定。原则上委托单位组织的,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单位自行组织的,费用由规划设计单位自行解决。 第七条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本计费不含单独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先期做过概念规划评估的,按计费标准的80%计费。 2、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如需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应单独计费,计费标准为:25万元/每个。 3、单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按总体规划设计费的30%计费。 4、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工作量划分比例为:现状调研阶段30%,方案阶段40%,成果制作阶段30%。 5、两年内修编,按计费标准的50%计费;两至五年内的修编,按80%计费;五年以上的修编按100%计费。 6、总体规划调研和考察费用由双方商定。原则上委托单位组织的,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单位自行组织的,费用由规划设计单位自行解决。

推动沪杭融合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8288917.html, 推动沪杭融合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 作者:姚如青吴颖茅俊 来源:《杭州》2019年第41期 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实践,既可发挥单个核心城市的规模经济,避免单个核心城市规模过大产生“大城市病”,又可通过规模互借放大城市群的规模经济。长三角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之一。杭州需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高度,主动借势借力上海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通过服务和支持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城市,让杭州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个平台壮大自己、链接全球。 五大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践 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和天津。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2亿。2018年,北京和天津GDP分别达到3.0万亿元和1.9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154万人和1560万人。京津直线距离约为120公里,已有京津城际高铁联通,运行时间仅为33分钟。按照规划,两地之间将会形成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络线5条高铁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为7000 万人。2018年,广州和深圳GDP分别达到2.3万亿元和2.4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490万人和1303万人。广深直线距离约为140公里,已有2条铁路和2条高速公路联通。按照规划,以东莞地铁为转换枢纽,广州地铁可与深圳地铁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广深第二高铁,广州到深圳仅需15分钟;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铁路也在规划研究中。 成渝大城市群:成都和重庆。成渝大城市群区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500万人。2018年,重庆和成都GDP分别达到2.0万亿元和1.5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102万人和1633万人。成都和重庆相距约为310公里,现有南中北3条高速公路和1条高铁联通。其中,成渝高铁已实现两地通行时间小于1.5小时,发车间隔仅为10余分钟。按照规划,两地间将会建设时速600~800公里高速磁悬浮铁路。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和大阪。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000万,超过日本人口的60%。2017年,东京和大阪GDP分别达到9723亿美元和1863亿美元,年末人口分别达到1363万人和268万人。东京和大阪相距约为550公里,主要通过东海道新干线和名神、东名高速公路连接。2014年日本开建连接东京和大阪的中央新干线,采用超导磁悬浮技术,东京和大阪最快通行时间将会缩短到67分钟。

城市旅游规划的运营模式分析

旅游规划专家分析,城市旅游规划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即:政府主导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吸纳主力运营商、政府成立运营机构,吸纳若干投资机构、各景区单独成立专业的运营机构,独立运营。巅峰智业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运营还要吸收单一投资机构,组建专业运营机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适用于政府控制的景区景点资源,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招纳有实力的运营商,全面运作景区发展。政府运营为主,吸收若干分项投资机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适用于项目地块较大的景区景点,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招纳若干家有实力的运营商,共同促进景区发展,各景区单独成立专业的运营机构,并自负盈亏,该模式主要是适用于新建景区,进行招商引资,单独运营景区,带动周边发展。 太仓市未来的旅游运营模式为模式一和模式二的有效结合,在吸纳主力运营商的基础上,与主力运营商合作经营太仓市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太仓市旅游运营开发,并在其指导下,吸收多家投资商,成立单独的景区运营公司,自负盈亏,实现“1+N”的管理运营模式(1家主力运营商+多家景区投资公司)。 太仓市旅游规划运营要在吸纳主力运营商的基础上,把整合和利用太仓市资源、扩大客源市场以及带动投资开发公司业绩的增长作为发展方向,在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致力于太仓市旅游发展的规划与太仓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以及城市生活氛围的营造,致力于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太仓市旅游发展大势的过程中。公司经营模式建议在近期进行改制经营,远期实现公司集团化运作,力争上市经营。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

杭州二十座新城一百个城市综合体

二十座新城一百个城市综合体 迪拜的“世界第八奇迹”引人注目,这个耗资140亿美元的工程,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想像力,也造就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新城之一——海上新城。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杭州的城市国际化战略,关键也是要做好“城”的文章,高起点推进城市化。

“城”的文章包括4个层面 “城”的意义分4个层面: 一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群”、“都市经济圈”,大家耳熟能详的“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说的就是这个; 二是通常所说的“城市”,也就是以常规的市区为中心,建设网络化的大都市,现在的市民卡功能越来越多,其实就是“城市”发展的成果; 三是杭州是城市主城、副城、组团中的城市功能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城”,现在已经颇具规模的钱江新城、滨江新城都在这个范围内; 四是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建筑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城市综合体”,比如南山路特色街区二期、地铁九堡东站综合体等。 要建二十大新城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杭州要在市区沿钱塘江规划建设“十大新城”。在余杭区和五县(市)沿江沿路规划建设“十大新城”。包括城东新城、之江新城、滨江新城、湘湖新城、钱江世纪城、空港新城、江东新城、临江新城、钱江新城、下沙新城、临平新城、塘栖新城、南湖新城、凤川江南新城、坪山新城、洋安新城、东洲新城、富阳创新创意产业新城、青山湖科创新城、

锦南新城。由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大量自用买家开始关注高端商务楼市场。2011年第一季度成都高新区纯写字楼市场气氛活跃,开工体量增长20%,并且这种增长态势还将继续。城市综合体的前世今生(转载)成都写字楼出租 形成百个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的英文叫HO PS CA,由H ote l(酒店)、Of fi ce(写字楼)、P ar k(公园)、S ho pp in gm all(购物中心)、Con v en ti on (会议中心、会展中心)、Ap ar tm en t(公寓)首个字母缩写组成。受到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大量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办公楼市场。2011年十一月份重庆高端商务楼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售价环比降低14%,预计这种降低状况还将继续。保利南方大邑桃源新城首开区北地块进入项目设计阶段天津写字楼 一般来说,城市综合体都有超大的空间,都有连贯交错的交通体系将建筑群地下或地上交通和公共空间联结,还有现代高科技交通、通信、保安设施。 杭州将打造的100个城市综合体共14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6200万平方米,其中,10%为地铁上盖物业。这样不仅让空间得到最大利用,生活于此的人们也很方便。比如地铁滨康站就要做成这样的综合体,172亩的面积,建成集地铁、长途客运、公交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杭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完善城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大型防洪骨干工程和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3条规划区范围。 为杭州市规划城区范围,包括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和萧山、余杭八个区,总面积为3068km2。 第4条本规划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城市防洪减灾部分的深化和完善,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规划、专业规划涉及“防洪、排涝、减灾”部分以及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依据和法定文件。 第5条本规划文本中的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水系和防洪治涝单元 第一节水系 第6条水系。涉及杭州市城市防洪的主要水系包括:钱塘江、浦阳江、东苕溪、西湖、京杭运河。 第7条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自西南至东北穿越城市腹地,将城市分为江北、江南两部分。钱塘江杭州河段属河口段,受自杭州湾进入的海洋潮汐影响。当大洪水或台风暴雨侵袭时,加之潮汐作用,钱塘江杭州河段水位便会急剧壅高,水位可高于南北两岸平原地面2m~3m。 第8条浦阳江。浦阳江为钱塘江的下游支流之一,流经临浦,于小砾山汇入钱塘江。湄池以下为感潮河段,洪水期浦阳江沿程水位高出临浦组团平均地面高程2m~3m。 第9条东苕溪。东苕溪位于城区西北面,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水系之一,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余杭至德清右岸筑有西险大塘保护杭州市城区和杭嘉湖东部平原。东苕溪发源地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洪水期河水位暴涨暴落,西险大塘沿程最高水位经常高出杭州市平原区2m~4m。 第10条西湖。西湖位于市中心,汇入湖区的主要溪流有金沙溪、龙泓涧、长桥溪、赤山溪等。雨洪主要排水口是位于少年宫广场的圣塘闸,经古新河泄入运河。 第11条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属于太湖流域,运河杭州段自南向北穿越江北主城区,是江北地区排洪涝水的骨干河道和重要航道。运河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遭遇大雨,运河往往形成长历时高水位,对江北地区防洪及城市排水有较大影响。上塘河、下沙水系、西湖及上述水系的汇水区也属京杭运河水系。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消费中的重点,旅游,不仅能够让人们在工作火学习疲惫之后得到身心的休息,还能让大家了解到大自然的美以及世界各地的奇特之处。所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规划,他们连着的关系是相互租金,紧密关联的。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1)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细规划又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另外非法定规划还包括城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等等。 (2)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3)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将城市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相当于从区域的角度将城市看作其中的组成环节;中观层次将城市看作是有若干个区组成的一个整体;微观层次具体到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城市的立体空间。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根据我国各地旅游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实际情况,兼顾旅游规划编制技术群体的优势整合和规划的可操作性,将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其他专项旅游规划三种类型。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是局部与总体,从属与统领的关系: (1)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城市用地,必须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才能取得用地的合法性。 (2)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就作为城市规划系统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 (3)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受到城市规划的领导,只有和城市规划协调,才能真正实施。城市总规应界定旅游发展的用地范围,在城市范围内,对土地进行规划,包括旅游的发展用地,详细安排每个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地区,通过法律保障,检查所有将要进行的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在建设之前,需报有关规划主管部

杭州的城市发展报告

的城市发展报告 1978年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 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 心城市和省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 城市的布局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

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成的城市新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机构图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家住西湖山水间”。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一.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the Potential Crisis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 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 长江三角洲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杭州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作为省会城市,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杭州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杭州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腹地的丧失是对杭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 电信、客货公路流铁路流、航空流、水运流、报纸发行的调查分析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杭州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杭州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根据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杭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企业结构—碎石型 杭州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 2000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万元。 创新源—先天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 1999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4万人,而同年上海是74.3万人,南京是27.83万人;是年,杭州市高校学生数为7.53万人,只为上海的44%、南京的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10位左右.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杭州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成长环境:忧多于喜 外部环境:上海、苏州、宁波等周边地区的迅速成长,对杭州的区域地位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