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 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 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 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 45 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 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 《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 二首》 “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 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 :
1 / 17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 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 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 阳修 (散文 )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 、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 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 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 壁, 先后写下了前后 《赤壁赋》 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三个月后, 重游赤壁, 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 ,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 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 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 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 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 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 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 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 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 我们携带着酒和鱼, 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 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 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 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 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 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地一声长啸, 草木被震动, 高山与我共鸣, 深谷响起了回声, 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 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
2 / 17

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 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 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 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 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 轻快地走来, 走过临皋亭的下面, 向我拱手作揖说: “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 他低头不回答。 “噢! 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 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 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 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明确:?内 容:月、水、风、舟 ? 景物 ? 色 彩:淡雅朦胧 ? ? 外貌、神态 ?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 活动 ? 然之间是那样和 ? (体 现出来的感情) ? 谐亲近 四、作业: 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全班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段落 大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 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二、分析课文 : (一)分析第一段: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 子 ,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 1) 苏轼的世界 : 霜露、 木叶、 人影、 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
3 / 17

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 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 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 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并为下文写登山 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 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 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 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 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 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 60 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 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 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 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 “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 《前赤 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 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 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 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 苏轼在激昂悲伤后, 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 的情感态度? 明确: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2)顺其自 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小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作业:
4 / 17

背诵课文第一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 明确:(1)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2)在我国传 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 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 世的情怀。(3)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 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 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 义色彩。 三、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 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 有孤独一人。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 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 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 《后 赤壁赋》 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 到激昂的乐, 再转为悲, 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 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3) 写作重点 上去比较. 4)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明确:1)前赋 后赋 点 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 景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重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情 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2)形式、思想:①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 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②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
5 / 17

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 种罹难的惊恐, 孤鹤鸣而掠舟, 鹤化而为道士, 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 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四、小结: 后赤壁赋, 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 ——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五、作业:背诵课文。 篇二:《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 、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 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 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 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 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 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 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 黄州。 问题: 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 《念奴娇·赤 壁怀古》、 《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 : 回答得非常 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 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6 / 17

二、课文内容学习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 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 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 、 金圣叹在 《天下才子必读书》 中说: “若无后赋, 前赋不明; 若无前赋, 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 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 、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观赏点由 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 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 :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 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 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 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 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7 / 17

三、作业: 写一篇写景的小 散文 四、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篇三:《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 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 联系实际, 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 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 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 对这种情况, 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 本 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 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 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8 / 17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 而真正投入 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 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 根据学情, 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 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 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 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 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 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 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 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 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 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 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 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 自己的感悟。) 六、详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 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今天我们深入 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 分别是 《念奴娇·赤 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 “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9 / 17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虽然苏轼游赤壁的时间不一样, 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 你们觉得 赤壁的景色美吗? 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 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 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 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 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 “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 们认为, 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 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一)提问个别学生:刚才又朗读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受苏轼的 影响,不太快 乐;刚开始很快乐,后来不快乐了。为什么?你觉得苏轼还痛苦吗? 这是一种感觉, 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 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 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前赤壁赋呢? 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 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 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 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 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 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 《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 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 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 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 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
10 / 17

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 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 你现在 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 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 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 不时地挣扎, 而我们这篇 《后 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 扎, 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 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 回答这个问题。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 1: 苏轼渴望享受世俗, 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 良宵、 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 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 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这一次却登上了赤壁,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 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忘却现实中的苦闷。 而文中有没有写到他登赤壁的过程呢?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 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提起衣襟, 登上陡峭的岩石, 拨开茂盛的草木, 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 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 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 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 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 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 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 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 , 从图中看, 鹤形貌出众, 高贵优雅。 苏轼在《放鹤亭记》 中说: “盖其为物, 清远闲放, 超然于尘埃之外”, 如此说来, 鹤更是超然物外、 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那么道士呢?我们在电视或武侠小说 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征?他们整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么事? 炼丹! 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 还记得 《赤壁赋》 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确实, 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 心情苦闷, 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 只好借助“梦鹤仙境”
11 / 17

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讨论: 如果遇到困难, 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 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 请座位尾数是 X 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一条方法,一起分享,然后一起讨论:这些 方法有效吗?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 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1、世俗之乐有没有让苏轼忘却痛苦?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 了怎样的感叹呢?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 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 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 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 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2、那么,第 2 种挣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成功了呢?这一段,请一位同 学来朗读。提问: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作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怎样的? “予亦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 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 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个问题。大家说苏轼是不是一个人去游赤壁的呢? 不是,有二客。他们之间关系怎样? 从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说称得上是知己吧。 但是登上赤壁这两个人有没有一起? 没有。“盖二客不能从焉”。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 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 而往更深处 去想, 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 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 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 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 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 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 自然界用他的凄凉、 阴森回应了苏轼, 于是他“凛 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 壁之游乐乎”, 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 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 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 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 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 结尾八个字: “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 相当迷茫, 富有双关的含义: 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 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 途、 理想、 追求、 抱负不知在哪里了, 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 苏轼迷惘了。
12 / 17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 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 时得到了解脱, 在舟中沉沉睡去。 由此可见, 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 值得安慰的一点是, 在这痛苦 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 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 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 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 但却关乎经历。 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 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 有来往, 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 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 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 回到人 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 的。 最后, 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 《东坡》 :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 ,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 大家课后多读, 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13 / 17

14 / 17

15 / 17

16 / 17

17 / 17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

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

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 一、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íng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逆境中的挣扎 ——《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后赤壁赋》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后赤壁赋》教案 新 授 课题:《后赤壁赋》 教案编号:X2414 共三课时 备课人:李建文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前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 教 具 电脑,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回顾旧知】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教学课例

《后赤壁赋》教学课例 执教:广东华侨中学贺爽 教材分析: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元丰五年(1082年),在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苏轼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两篇赋独立成篇,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其特点。但从思想感情的变化上来看,正如金圣叹所言:“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没有前赋,后赋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的故事。所以,读《赤壁赋》应将前后两篇赋结合起来看,才能清楚地把握苏轼思想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过程与方法:将两篇《赤壁赋》作比较阅读,分析异同,以更好地领悟其精髓;文意的疏通主要靠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来实现;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是不幸之事,可赤壁成就了苏轼。在这里,苏东坡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写出了代表其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还有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我们已经学了《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赤壁怀古》写出

了苏轼的洒脱、豪放,《前赤壁赋》写出了苏轼的超脱、旷达。《后赤壁赋》又写了些什么呢? 二、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①顾而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行歌相答。(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予乃摄衣而上。(上,名词作动词,上岸) ④掠予舟而西也。(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⑤羽衣翩仙。(羽衣,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⑥横江东来。(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①草木震动。(被动句) ②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四、作业 1.整理本节课有关文言知识。 2.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前赤壁赋》,主要记叙了元丰五年(1082年)夏历七月十六日,苏轼游赤壁,事隔三个月之后,苏轼又旧地重游,在十月十五日夜复游赤壁,写了《后赤壁赋》。地点同是黄州赤壁,背景同是月下江水,我们来比较阅读。 二、背《前赤壁赋》,朗读《后赤壁赋》 三、结合《前赤壁赋》思考 《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重点,抒发的情感? 填写表格: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 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宋哲宗时任,曾出知、,官至。后又贬谪、。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 感叹? 答: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 ...()酒乎?”归而谋诸妇。(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 ..()之须.()。 ▲(1)(句式:句)译: (2)翻译: (3)翻译: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

《后赤壁赋》教案知识讲解

后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 这首诗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 点” 重点文言字词。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 》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 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 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 有帮助。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 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 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 文日数千言; 。 宋仁宗嘉花二年 (l057 年) 苏轼中进土, 年方 21 岁, 嘉拓六年, 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 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 多次上书并提出 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 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 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
1 / 10

推行新法时, 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 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 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 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 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 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 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自号东坡 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 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 并 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 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 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 1100 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 7 月客死常州。去世前 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 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 刚正不阿、 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 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 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 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 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 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 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 L 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 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 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 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2 / 10

后赤壁赋教学文档

一、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二、回顾复习《赤壁赋》,为课上与《后赤壁赋》作比较做好准备。 三、试翻译全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