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的优秀教案

赤壁赋的优秀教案

赤壁赋的优秀教案

【篇一:《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贾金凤)】

《赤壁赋》教学设计

周口中学贾金凤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

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探究法、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确立研读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课件】(2选1)

①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

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

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

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

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

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千古美文《前赤壁赋》去了解他在黄州期间艰难而不平凡这段经历里的复杂

心情。

②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

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

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想

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

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

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

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

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

赤壁下,他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

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

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

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里路程。

(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知人论世

1.走近苏轼

2.关于“赋”

3. 写作背景

4. 释题

以上相关内容见资料

二、自主学习(检测)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疑难解决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三、合作探究

★情感思路(3分钟)【课件】

1、阅读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

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齐读)

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赏“乐”之景【课件】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第一自然段)

如诗如画的美景。

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四美分别对应的内容是什么。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

一般)

(1)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结合诗句回答)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清风水波(清爽平静)

(皎洁澄澈)

◆画面描绘,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

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

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这句

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

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2)文中诗人的“乐”除了表现在美景,还有哪些动词也表现了诗人泛舟秋江的快乐?

诵歌纵凌

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3)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

浩浩乎

飘飘乎

(4)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齐读第一段)

★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悲从何来?(齐读第二段)

(1)来自“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美人”?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

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

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

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

甘沉沦的情怀。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就是“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为什么“美人”在“天一方”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

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

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理想不能

实现,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

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结合文章背景,三次被贬,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齐读)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为何

而“悲”?(齐读第三段)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

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悟“乐”之理【课件】

1、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讨论)(齐读

第四、五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

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

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1)变与不变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

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

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

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

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

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

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

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

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

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

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矣(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月)

时刻在变无尽也(我)

水与月、人都是即变又不变的

(2)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

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

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

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

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

主流。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3、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四、拓展延伸

★品“苏”之韵【课件】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贬居黄州)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1082贬居黄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二: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导入: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登山临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寄托在山水之间,留下了很多传送千古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佛道和山水之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

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是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

佳作。

三、教学过程:

1、听朗诵。

2、学生齐读,正音。

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我们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请找出表现苏轼游赤壁的心情的词?

乐——悲——乐

4、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一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

指导诵读: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

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陶

醉其中。

女生齐读

5、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悲?

请学生找到体现悲的句子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指导朗读:读曹操的丰功伟业时,要读得短促、豪迈一些。读到对

人生的感叹的时候,要稍缓一些,哀婉一点。

6、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全班齐读第四段

追问:作者借水与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可分为两个层次:

1变与不变○

2取与不取○

指导朗读:这里要读得洒脱一些

7、“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体现了苏轼这样的人生态度?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

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才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8、拓展:比较《见与不见》与苏轼的思想是否有共同点。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9、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篇三: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

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

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

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

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

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

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

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

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

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

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

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

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

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

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

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

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

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

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

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

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

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

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

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

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

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

情感变化)

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

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

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

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

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

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六、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即景而议由情入理

七、作业设计

背诵全文,感受作者情感

八、教学反思

(三)第二课时

1.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让学生齐读第三段(主乐客悲。)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⑴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⑵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生读“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女生读“客悲”的内容。

⑷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2.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明确:①无枝可依②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

3.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请学生回答)(即事而议,自然之理)

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适时加以点拨。)

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4.末段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

后真正的超越。(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

5.板书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即景而议由情入理

6.布置课后背诵课文

(四)第三课时

1.检查背诵效果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

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

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

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

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

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

入理。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

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继续阅读课文,加深感受,深化认识,争取在课堂消化所学知识,熟读成诵,提高学习效率。

4.课后参考作品: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5.研究性学习作业: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资料发在公共邮箱中)

6.作业:背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