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俄罗斯联邦的外交

第5章 俄罗斯联邦的外交

第5章 俄罗斯联邦的外交
一、俄罗斯联邦各阶段的外交政策
苏联解体以后,作为独立国家的俄罗斯联邦仍与世界上178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但它的综合国力已大不如前,其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大幅度下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因此受到挑战。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俄联邦的对外政策一直在作相应的调整,在立国至今的近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摸索、调整到重新定位三个阶段,具体地说,即独立初期(1991年底至1992年秋)的向西方“一边倒”时期;1992年秋至1993年底调整外交政策、开展全方位外交时期;以及到1994年初确立以恢复世界大国地位为主要外交目标的“大国外交”时期。
1.向西方“一边倒”时期
俄罗斯独立初期,关于外交政策的走向问题在其领导层中引起争议。当时在政坛最盛行的是“一边倒”的全盘西化派,又称欧洲一大西洋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俄罗斯民族原本就是欧洲民族,而西方与东方,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是格格不人的。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俄罗斯联邦成为主权国家后的第一任总理伊·盖达尔就是欧洲一大西洋主义的倡导者和最典型的代表。他主张俄罗斯应尽快西化,“从东方的道路上转到西方的道路上来”。关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欧洲一大西洋主义者认为,对外政策的侧重点不是独联体各国,而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结盟,尽早加人由这些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成为其一员。
与“一边倒”模式观点相左的有现代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现代斯拉夫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苏联时期持不同政见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索尔仁尼琴。主要观点是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他们认为俄罗斯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必须保持和发扬,主张走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道路。他们在强调俄罗斯独立性的同时,主张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联合,建立一个强国中心。
新欧亚主义处于欧洲一大西洋主义和现代斯拉夫主义的中间,带有明显的折衷色彩。新欧亚主义者指出,俄罗斯应当是东西方之间的权衡因素。他们认为,在灵魂深处,俄罗斯人不是斯拉夫派和西方派,而是欧亚派。新欧亚主义者把外交侧重点放在原苏联的整个空间,主张在原苏联的领土之上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联邦”。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俄罗斯独立伊始后首先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是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第一任总理盖达尔、外交部长科济列夫都是亲西方的代表,都是欧洲—大西洋

主义的代言人。叶利钦在1992年答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间时就说过:“俄罗斯自古以来就和欧洲是一体,我们应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机构连成一体,应该加人其政治和经济同盟”。仅1992年上半年,叶利钦就旋风式地先后出访了伦敦、纽约、华盛顿、握太华和巴黎,频繁穿梭于各大国之间,与各国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声明。俄罗斯得以与代表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西方七国集团建立了7十1的特殊关系。另外,叶利钦还被邀请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政治性磋商。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有:
1)政治上一心扑向西方,渴望与西方各国结盟并加人世界最发达国家俱乐部。
2)经济上谋求西方对俄罗斯的大规模援助。在叶利钦穿梭外交的强大攻势下,西方各国陆续许诺给予俄罗斯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援助。例如,1992年1月英国承诺向俄罗斯提供2.8亿英镑的贷款;2月5-7日法国同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向俄罗斯提供40亿法郎低息贷款的协议;加拿大也签署了向俄罗斯提供2500万吨粮食的协议。然而,最具诱惑力的还是当时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的要向俄罗斯提供24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在这些诱惑面前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作出了很大让步。
3)军事安全事务上向西方作出让步。例如,在削减核武器的问题上与美国合作并作出让步,放弃均等原则。1992年5月23日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签署了《里斯本五国协定书》,规定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核导弹全部运往俄罗斯销毁。同年6月俄罗斯与美国达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的协议框架。根据两国签署的《关于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谅解协议》,俄美将在2003年前后分两个阶段大幅度削减核武器。第一阶段,即在1991年签署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生效后的第七年两国将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总数限制在3800-4250枚之间;第二阶段,即2003年之前,俄美两国各自拥有的核弹头总数不得超过3000-3500枚。虽然双方都作出了让步,但俄罗斯的让步比美国的要大得多。叶利钦竞然放弃“核均势”的原则,同意销毁作为俄罗斯核武库支柱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4)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诸如南斯拉夫、伊拉克、利比亚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与西方各国一致的立场,按西方的意图行事。俄罗斯表示支持制裁南斯拉夫,并参与西方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飞区的工作。
5)为迎合西方,俄不惜付出与原苏联盟国关系恶化的代价。它中断了对古巴、朝鲜等第三世界盟国的援助,同时对古巴的人权问题进行指责。
6)在对待独联体国家的间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这在与乌克兰处理黑海

舰队的归属问题上以及与哈萨克斯坦部分领土划分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叶利钦曾表示,只要黑海舰队的分割问题不解决,他就不会访问乌克兰,俄乌两国也决不签署友好合作伙伴条约,而且还以停止能源供应和中断贸易往来相威胁。
2.全方位外交时期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俄罗斯国内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抨击,俄罗斯领导人为此也做了相应的自我反省。首要原因是,虽然俄罗斯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很大让步,但从西方国家得到的所谓的援助却很少,即使他们提供一些援助,对俄罗斯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也就是说,西方国家是口惠而实不至。以布什当年许诺的那240亿美元为例,美好的一揽子计划全成泡影,使俄罗斯大失所望。从此俄罗斯由渴望得到援助转变为对西方的无奈和不满。另外,政治上俄罗斯也没有获得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伙伴地位;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下降;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凡此种种引发了俄罗斯国内关于外交政策的激烈争论,鉴此,俄总统不得不对自己一味亲西方的严重失衡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1993年4月30日,《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的构想(草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反复修订之后由叶利钦总统批准实施。《构想(草案)》的出台标志着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形成。虽然事实上全方位外交政策在1992年底就初显端倪,1992年11-12月,叶利钦总统先后访间俄罗斯东方邻国韩国及中国就是其外交政策调整的转折点。在访问韩国期间,叶利钦强调俄罗斯的外交走向应该像俄罗斯联邦国徽上的双头鹰,既要重视西方,也要关注东方。因而,全方位外交政策又被称做“双头鹰”外交政策,俄罗斯从此进人以西方为主、东西方兼顾的外交阶段。
这一阶段俄罗斯亲西方的总的外交原则没有变,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的调整:
1)俄罗斯开始在某些问题上谨慎地表示出与西方不同的观点,而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与西方更为独立的立场。例如,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俄罗斯不再为追随西方而坚决反对塞尔维亚。1993年2月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还通过了一项对进攻波黑塞族的克罗地亚实行禁运和取消对南斯拉夫禁运的决议;西方对俄罗斯武器和导弹技术出售的限制也引起俄罗斯方面的不满;同年3月,叶利钦致函西方大国首脑,表示坚决反对北约吸收东欧国家,这与以往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所采取的无所谓态度截然不同。
2)外交走向不仅仅局限在西方大国,而是把目光投向东方,尤其是要发展同东方邻国以及亚洲新工业化国家的关系。叶利钦在1992年底访问韩国期间签署了《俄罗

斯联邦与大韩民国关系原则条例》以及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之后,于12月17日首次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两国关系由睦邻友好向互利合作迈进了一步。1993年1月叶利钦总统访问印度,同印度领导人签署了新的友好条约。在此期间俄罗斯副外长访问朝鲜;1993年1月和2月俄罗斯和蒙古签订《俄蒙友好关系和合作条约》及《俄蒙军事合作协定》;1993年俄罗斯领导人还出访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3)重修与独联体各国的外交关系是这一阶段外交政策中的最大改变。《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中指出:“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以及其他近邻国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俄罗斯改革的命运,关系到克服国家危机的前景以及关系到保证俄罗斯及俄罗斯人的正常存在。”俄罗斯开始大幅度调整与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关系,要求西方承认它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和它在该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所担负的“特殊责任”,并且逐步推行由俄罗斯领导的强化该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一体化的方针。
4)重新认识到以前的盟国—东欧各国的重要性。俄罗斯自己曾表示准备参加北约,并一度公开声称无意阻拦东欧国家加人该组织。但后来俄罗斯意识到北约东扩将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利益,俄罗斯面临着被排挤出欧洲势力范围的危险,于是一反以往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无所谓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北约吸收东欧国家。
总之,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虽然作出了较大调整,但从总体上看,亲西方的方针未变。不过俄罗斯开始注意与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敢于表示不同的立场,并对北约及西方国家的对俄政策存有戒心。
3.“大国外交”阶段
1994年2月24日,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要恢复俄罗斯昔日强国地位的大国主义思想,据此俄罗斯外交政策重新进行定位,确立了“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的总体外交战略目标,其核心是使俄罗斯在世界上享有尊重别人并受人尊重的大国地位。
为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在可能的领域推行以下具体政策:
1)在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上争取平等地位,采用抗争手段,反对西方国家忽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大国作用。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俄罗斯对北约国家绕开它向塞族发出最后通碟要空袭塞族阵地以及排斥俄罗斯的作用表示强烈不满。一方面,俄罗斯坚决反对空袭,另一方面,进行积极的斡旋。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采取不屈从、坚决抵制的态度,主张改造欧安会,建立以欧安组织为主导的欧洲安全机制,

从而保证俄罗斯在欧洲的利益和自身安全。建议在新的欧安会中建立以美国、欧盟、俄罗斯任常任理事国的理事会。与此同时俄积极开展与北约的对话,避免形成北约一统天下的力量失衡局面,反对把北约变成新的世界体系的轴心,并竭力开拓与北约的建设性关系,争取使北约能加强欧洲安全,而不是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
2)在与独联体的关系上,俄罗斯强调自己在这一地区的“首领”地位,公开提出独联体是其特殊利益地区,明确将独联体作为俄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加速实施独联体一体化的战略方针。俄罗斯在这一时期开始把与独联体的关系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甚至提出要在独联体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首的军事政治联盟,旨在与北约抗衡。1995年9月14日,公布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此方针的中心内容及目的是把独联体建设成有着相应国两习也位的政治与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合体。1995年11月,俄罗斯与乌克兰签署了26个在两国军事领域合作的协定。12月又与白俄罗斯签署了18个在军事安全领域加强合作的协定。
3)成为亚太大国,加强同亚太地区国家的联系,参与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及安全事务发展总进程,进一步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拓宽俄外交活动空间。总之,发挥大国作用是这一时期俄罗斯在该地区外交策略的重点。继续奉行发展与中国良好关系的政策是重点之一。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期间,俄中两国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增加对亚太地区的外交力度的原因还在于可以用东方外交来平衡整个外交政策,并以此加大抗衡西方的力度,增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改变自己不利的外交处境。
4)关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政策,俄罗斯遵循灵活的均衡原则。其目的在于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建立对俄有利的力量均衡。
1996年初科济列夫下台,普里马科夫接任外长之职。这标志着俄罗斯向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彻底终结和独立自主大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确立。普里马科夫奉行的是更为实用主义的“多极化外交”政策,它是“大国外交”的延伸。其核心内容为跳出局限于对美关系的两极思路厂争取做多极化世界中强大的一极。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务实表现,审时度势,走出幻想,经济优先,使俄在正在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占据最佳位置,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基本原则是: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基本特点是:多极化、多方位、多样性、多层次,力求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斗

争和妥协相结合。
多极化外交有以下特点:
1)同世界上正在形成的各极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不搞固定或不固定的联盟。改变只注重对美外交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与法国和德国的关系,通过巩固“俄德法三国会晤”机制密切对欧关系,在对西方外交中搞“美欧双向平衡”。此举不乏平衡对美外交的意图。
2)坚决反对美国一统世界、建立一极世界的企图。同时努力同美国建立平等的相互协作关系,继续保持对美关系中的积极发展趋势。同时,反对北约东扩的呼声更加强烈。
3)把对独联体政策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强独联体国家自身的改造和建设,增强其向IL力和凝聚力。俄计划牺牲一些利益来促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与美国展开激烈的里海能源战,阻挠里海、中亚油气管道的修建。另一方面,放弃了建立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有重点地拉拢乌克兰、乌兹别克、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遏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库曼等国串联上述国家“联合抗俄”的势头,并牵头建立“五国海关联盟”、“俄白联盟”、“俄乌(乌兹别克)塔三国联盟”等独联体内部集团,以削弱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五国组成的“古阿姆”集团等组织的离心作用。
4)积极推行“东方外交”,把目光转向亚太地区,实现东西方平衡。重点促使与亚太大国中国、印度和日本关系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俄罗斯应借助欧亚大国的天然地缘政治优势,通过签订具体的经济条约使俄同亚太国家的关系在政治领域的突破更大。
5)力图重返传统领地,加强对中东、拉美、非洲国家的外交力度,以求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1997年初,俄罗斯在斡旋伊拉克危机成功之后一度踌躇满志。叶利钦及普里马科夫接连发表讲话,强调俄外交不能人为地降低标准或自动退却,而必须摆脱“弱国外交”的阴影,充分利用自身潜力,确保俄在形成中的国际体系中占据最佳位置。但无奈俄罗斯国运不昌,政治、经济、金融三种危机迭起不息并牵连外交,使俄罗斯在实现对外政策基本目标方面力不从心。1997年俄对外攻势较1996年底和1997年初有所收缩,但它推行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大国地位的外交大方向不会改变。
这一阶段(1996年底一1997年底)俄罗斯的西方外交特点为:
1)俄妥协的一面重新显现。从总体上看,俄同西方国家根本利益相悖,面对西方发起的北约东扩等战略性挤压,俄一直硬撑着并奋力抗争。但俄梦寐以求成为西方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为此俄竭

力保持同西方的接触与合作。例如,为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提供的贷款到位,俄罗斯不得不作出很大让步。
2)俄美、俄欧之间关系的反差开始缩小。1996年下半年俄不断掀起欧洲外交热潮,利用美欧矛盾拉欧制美,俄同西方关系由此出现一种“对欧稳定,对美不确定”的不均衡局面。而从1997年下半年起俄欧关系略微趋冷,俄对美所求大增,大国关系的新互动对俄美关系产生某种激活作用。
3)俄对美的关系呈现出政治上抗争、经济上屈服的新姿态。由于俄的经济命运及叶利钦的政治前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制于美,所以俄有时不得不尽力满足美的某些条件来换取美对其经济上的支持。但俄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于是它采取迁回方式同美较量,以扩大回旋余地,增强同美打交道时的地位和分量。
同一时期俄对东方的外交政策也有新的内容:
1)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俄对亚洲外交的总体势头有所减缓。特别是因一系列军售合同搁浅,俄同东盟各国关系的发展步伐较以前有所放慢.
2)印度核试验之后,俄在亚洲搞中、印、日三角平衡的意图更加昭然。俄在印度存在既得利益,对印核试验持绥靖态度,给中、美、日添麻烦,以加大自己同大国打交道的珐码。但俄罗斯还不至于单单为了印度而牺牲其对中、日等大国的关系,反之亦然.
3)对华关系仍是俄亚洲外交的优先重点。虽然印度核试验使俄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有所显现,但美国仍是俄罗斯与中国的主要对手,俄对中国借重多于防范,发展对华关系对俄有利无弊。
4)俄对日关系出现新的变数。俄日关系的两国国内牵制因素陡增,北方领土障碍仍无法突破,以至两国关系在近期难有进一步突破。
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另一特点是力求重返并力守传统势力范围,其中独联体是俄罗斯最不容忽视的势力范围。俄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求固守这块阵地。同时,俄又不遗余力地想保持它在中东、巴尔干、波斯湾等地区的存在势力,并参与阿富汗等热点事务,谋求跻身解决朝鲜半岛矛盾的谈判进程。
二、北约东扩与科索沃危机
1997年3月,北约在马德里召开首脑会议,决定吸收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成员国。也就是说,北约不顾俄罗斯的极力反对实现着自己的东扩计划。在此之前,即1997年新年当天叶利钦紧急召集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以及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就北约东扩问题商讨对策,之后向北约提出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北约必须改变其军事性质,成为一个不针对任何国家的泛欧合作与安全组织,它应

与欧洲安全合作组织、西欧联盟和独联体一起形成“四合一”的欧洲安全体系。第二,北约不应对俄罗斯构成威胁。东欧国家的加人只能是政治上的,而不能是军事上的;北约不能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北约部队、核武器和建立北约的军事设施与基地,不能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第三,北约必须与俄罗斯签署包括“北约与俄罗斯互不侵犯”条约在内的双边关系协议,规定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享有与北约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尤其在涉及俄罗斯安全的间题上北约不能绕开俄罗斯单方面作决定。
从1997年1月到5月俄罗斯与北约围绕北约东扩和俄罗斯提出的条件展开了多达六轮的谈判。到5月中旬,在双方都作出一些让步之后终于签署了对双方都起约束作用的《俄罗斯联邦和北约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此文件长达20页,主要内容如下:
1)俄罗斯和北约以后不再视对方为敌人,双方要加强彼此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双方合作的任务是:共同抵抗带有侵略性质的民族主义,对不扩散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进行监督,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人权和少数民族的权利,防止区域性冲突的发生。
2)俄罗斯和北约相互之间不使用武力,不以武力相威胁,也不对其他国家使用武力;双方信守伙伴关系、民主政治、多元化、法律至上、尊重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市场经济等原则。双方都同意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欧洲安全体系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3)建立一个“北约一俄罗斯联合常设理事会”,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俄罗斯代表和北约的一个成员国代表轮流担任理事会主席,该组织由双方外交和国防部长组成,每年至少会晤两次。联合理事会的所有决议都必须在双方一致同意的基础上作出。
4)北约不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战术核武器和修建军事设施。
可以看出,双方都作出了相应的妥协。1999年3月,北约正式吸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新的成员国。这只是北约实施的欧洲战略和全球战略的第一步。北约所作出的非实质性的让步换来了其东扩道路上实质性的进展。
俄罗斯与北约东扩对抗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建立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强化俄白两国一体化的进程。此举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北约东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1)是原苏联的传统盟友,也就是原苏联的势力范围—中东欧国家;2)是原苏联的部分加盟共和国,即部分独联体国家,如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各国。中东欧国家原本是位于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缓冲地带,但随着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人北约,这块缓冲带就不复存在。俄罗斯与

北约之间仅剩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在黑海舰队的分割、债务的分摊、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以及独联体一体化等问题上矛盾很深,加之两国在对北约的态度上分歧也较大,所以相比较而言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关系要融洽得多。在北约兵临城下之际,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不失为最积极、最现实的防御措施。1996年4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议会都批准了建立俄白两国共同体的条约,一年之后,即1997年4月2日叶利钦与卢卡申科在莫斯科签署《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条约》,决定把俄白共同体改建为俄白联盟。1998年签订了关于两国公民权利平等的条约。
俄白联盟的具体任务是:协调两国法律制度;确保两国间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建立统一的能源、电信、交通、科技、信息体系;实行统一的海关和货币政策,为逐步统一货币体系创造条件;协调安全政策和对外政治经济活动等。联盟设有3个机构:联盟最高国务委员会、联盟执行委员会、联盟议会。最高国务委员会由两国总统、总理和议会领导人组成,主席由两国领导人轮流担任;执行委员会为常设机构;联盟议会为两国统一的代表机构,有联盟院(上院)和代表院(下院)组成。
1998年9月普里马科夫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理,原副外长伊万诺夫接任外交部长。新外长上任后在外交上遇到了空前的麻烦。1999年3月24日晚8点,北约绕开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对南斯拉夫发动空袭。此举不仅震惊世界,更使俄罗斯难以接受。两年前北约和俄罗斯签订的文件因北约悍然空袭科索沃而变成一张废纸。
3月30日在北约对南联盟轰炸一星期之后,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在外交部长伊万诺夫和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的陪同下前往贝尔格莱德。随后,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叶利钦又作出两个决定:派以“河湾号”为首的几艘属于黑海舰队的船只前往亚得里亚海,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统特使参与国际社会对北约和南联盟的调停。在此之后切尔诺梅尔金不辞辛苦,且冒着生命危险六次前往战火中的贝尔格莱德,不枉做一回“和平使者”。
南联盟出于急需俄罗斯军事援助的考虑,在北约空袭后不久就表示参加俄白联盟的愿望。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都显示了相应的热情后,北约的反应表现出少许的紧张。这说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对北约来说还是有威慑力的,同时也说明北约不敢低估俄白南联盟的作用。当然俄白南联盟不过是南联盟的一厢情愿,由于与西方各国的特殊关系俄罗斯不会为了一个南联盟而出兵南斯拉夫。叶利钦和普里马科夫所能采取的不过是措辞

强硬的外交手段和切尔诺梅尔金的和平斡旋。科索沃危机使冷战以后的俄罗斯与北约关系降到了最低点。
5月12日普里马科夫突然被免去职务,替代他的是当时的第一副总理斯捷帕申。但斯捷帕申在位不过80天,继他之后,新总理是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及安全会议秘书的普京。普京上台后最有力的举措是给予车臣武装恐怖分子猛烈的武装打击。美国和欧盟意欲插手车臣事务,希望充当俄联邦政府和车臣当局之间的调停人。对此普京坚决拒绝,声称车臣问题是俄联邦的内部事务,不允许别人插手,俄罗斯政府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车臣问题。
11月美国和欧洲54个国家在伊斯坦布尔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叶利钦总统到会后明确表态不在车臣问题上与任何国家作原则交易。当与会国家首脑的发言依然措辞强烈时,叶利钦提前回国以示抗议,会议只得修改措辞。最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俄罗斯外长分别代表本国在措辞谨慎的《欧洲安全宪章淤上签字。这是俄罗斯继春天科索沃危机之后第二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
1999年12月8日,俄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签署了关于建立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的条约。叶利钦在签署仪式上指出,联盟不针对第三者,并非要与西方搞对抗。12月13日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了该条约。2000年1月26日俄代总统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经两国议会批准的俄白联盟条约上正式签字,至此,条约开始正式生效,俄白一体化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就在这一天俄白联盟最高国务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决定由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任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俄第一副总理卡西亚诺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俄罗斯前总统事务局局长博罗金出任联盟国家国务秘书。该会议将莫斯科定为俄白联盟最高国务委员会的工作地点,并通过了建立联盟国家权力机构的草案文件。当天俄代总统普京指出,建立俄白联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落实条约的最初阶段两国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联盟国家共同的法律基础,建立统一的经济、防御、人道主义空间。
2000年2月16日,普京会见来访的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商定俄与北约将恢复接触,并联合声明将为“建设稳定和不可分割的欧洲作出贡献”。这是自科索沃战争以来俄与北约的首次最高级别的接触,用罗伯逊的话月轰说,俄与北约“已经从永久冻土走上了稍稍松软的地面”。虽然罗伯逊访俄使北约与俄的关系趋向缓和,但北约仍会坚持东扩计划,并因时因事对俄进行遏止,俄势必不时作出反弹。抗争与妥协的轮回将是俄罗

斯与北约关系的模式。
三、中俄关系
中俄建交至今,两国关系稳步发展,顺利经历了中俄关系外交史上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继承国,中俄两国建交。俄联邦独立以后,当时任对外经贸部长的李岚清同志即率团访问俄罗斯,宣布承认俄联邦政府及其在联合国的安理会席位,签署了确立两国关系的《中俄两国会谈纪要》。中俄关系实现平稳过渡,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的轨道。1992年1月31日李鹏总理和叶利钦总统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最高级会议期间首次会晤.双方都表示了要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和合作关系的态度。
第二阶段,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俄两国互视为友好国家,双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以和平解决争端,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同第三国联合反对对方或做有损对方利益的事情等等。这一声明标志着两国确立了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国家关系。
第三阶段,1994年9月初,江泽民主席正式访问俄罗斯,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确立了两国之间的面向21世纪的新型建设性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既不结盟,也不对抗,而是从战略角度把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中俄关系推向一个愈加成熟的发展阶段。此次访问期间两国还签署了《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
1995年5月江泽民主席应邀赴莫斯科参加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俄双方领导人重申发展中俄之间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型关系并进一步提高两国关系水平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第四阶段,1996年」月,叶利钦第二次访华。中俄领导人会晤之后发表了新的《中俄联合声明》,确立了中俄两国“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声明指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谋求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双方同意,在立场相近或一致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立场不同的方面寻求相互谅解的途径”。声明还规定了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的机制,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设立保密电话线路。
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再到“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最后到“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6年确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近几年得以全面落实。
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俄,与叶利钦总统举行了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的第一次会晤,进一步确定了中俄两国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合作方向。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在世界多极化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强调双方将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而努力。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继1996年4月底在上海签订的《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之后,在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又签署《关于边境裁军协定》,从而进一步确定了通过边境裁军实现睦邻友好的新安全模式。另外,由中俄两国各界人士组成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也于1997年4月23日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的任务和宗旨是:积极促进中俄两国实现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之间的传统友谊和了解,巩固和扩大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总体上协调和推动两国民间交往,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对中俄友好关系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997年11月叶利钦总统第三次访华,与江泽民主席进行了中俄两国元首第五次最高级会晤,并签署了第五个《中俄联合声明》,作为对1992年以来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一个总结。
1998年11月底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同叶利钦总统举行了第一次“不扎领带的会晤”。两国代表发表联合声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和新闻公报.指明了面向新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后,除中国以外,反应最强烈的当属俄罗斯。叶利钦总统亲自打热线电话给江泽民主席,派特使切尔诺梅尔金到北京,伊万诺夫外长也专程到北京访问。俄罗斯政府对,卜国人民表示了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同时严厉谴责北约暴行及违背联合国章程的行径。俄罗斯的这一系列反应同时也是中俄良好关系的体现。
四、普京时代伊始的俄外交政策新动向
普京担任总理、代总统以及正式出任俄联邦总统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复兴国家为目标、以谋求和捍卫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务实外交已成为当前俄罗斯外交的新走向。“务实外交”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俄罗斯对外政策与国内发展的长期任务紧密相连,“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

标”;
2)外交构想突出经济色彩,强调俄在经济领域的利益是最主要的国家利益;
3)积极融人国际社会,逐步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结构的一体化;
4)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力,表示在必要时会采取一切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包括使用核武器;
5)避免风险,避免卷人地区性冲突;
6)重视保护俄罗斯境外公民的利益.保护俄企业在国外的利益;
7)提高外交部在俄对外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对美国的关系上,俄罗斯将从经济利益出发与美国发展紧密关系,经济因素虽会使俄美关系的发展呈不稳定趋势,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容忽视,因此两国仍有合作的空间。在对欧盟(EC)的关系上.积极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是普京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利益,俄罗斯需要欧盟这个重要投资者和贷款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俄与欧盟的合作会增加俄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硅码,增加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信任和理解,改善俄罗斯与欧洲的安全环境。在对北约的关系上,北约秘书长访俄、普京提出俄罗斯有加人北约的可能性.都表明了双方要求改善关系的愿望;但北约东扩,无论怎么说,对普京政府都将是个严峻考验。在对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上,俄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俄将在多边和双边合作的从础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增强独联体国家的凝聚力以及恢复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主导地位是普京政府对独联体国家政策的奋斗目标。在对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俄罗斯十分重视对华、对日、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中东等国的关系;俄将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俄中关系;为取得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俄罗斯在发展两国关系问题上将持积极的姿态:俄罗斯将尽力修补因北约东扩而受损的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俄与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抵御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
总之,俄罗斯推行务实外交旨在为国家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对建立稳定、公正和民主的世界格局施加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