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增生,进入外周血液,临床表现以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与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居35岁以下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

小鼠(mouse,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以研究人类白血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生化免疫特征、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种类

目前最常用于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有近交系(inbred strain)和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1.1 近交系(inbred strain)小鼠

主要包括:BALB/c小鼠、C57BL小鼠、AKR 小鼠、L615小鼠等。

1.1.1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白色,其特征是肝、脾等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所占与体重比值较大。BALB/c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雌性为12%,雄性为10%,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在白血病研究中较常使用。

1.1.2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黑色,对Graf?白血病因子较敏感,而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可达90%~100%。Noren nystrm等[1]用C57BL/6小鼠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

1.1.3 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其它近交系小鼠还有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AKR小鼠最早由洛克菲勒大学随机交配而得,后获得“淋巴瘤病”原种,继而选择培育成白血病高发品系,基因型为aaBBcc,带Thy-la基因,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对白血病因子敏感。当AKR小鼠发育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

周晓燕 邹琳★

[摘 要] 小鼠是白血病研究中最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综述了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研

究进展,以及白血病小鼠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ouse model

ZHOU Xiaoyan,ZOU Lin★

(Center for Clinical Molecular Medicine at Children's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4, China)

[ABSTRACT] The mou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models in the leukemia study. Here, we

mainly reviewed the establishment method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ice model in the

medical ?led.

[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Animal mode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919013,3087110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5072,CSTC2010BA5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CET)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 400014

★通讯作者:邹琳,E-mail: zoulin_74@https://www.doczj.com/doc/7d11474436.html,

?综述?

至6~9月龄时,其淋巴细胞白血病自发率为80%,多为胸腺来源的淋巴细胞白血病;C58小鼠是1921年MacDowell用Abby Lathrop的近交系雌鼠与雄鼠交配而来,基因型为aaBBCC,当其生长至6月龄后白血病的发生率>85%,多为淋巴细胞白血病。

1.1.4 L615品系小鼠:1961 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和血液研究所将普通小白鼠与C57BL鼠杂交所生的子代经近亲交配20代而成,基因型为aabbCC,广泛用于抗癌药物的筛选以及肿瘤免疫与机理的研究。在这个品系基础上我国又陆续培育出L7212、LS783、RS615、AL771、L6565和津638等品系小鼠,主要用于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的研究。

1.2 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主要包括:nude小鼠、SCID小鼠和NOD/SCID 小鼠。

1.2.1 nude小鼠:即裸小鼠,是1962年英国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发现的无毛小鼠。该小鼠第11对染色体上的第Ⅶ连锁群内裸体位点的等位基因发生纯合突变,导致先天性无胸腺和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将“nu”导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获得不同的突变系,如BALB/c-nu、NC-nu、C3H-nu、Swiss-nu小鼠等。纯合子裸小鼠(nu/nu)无毛,无胸腺。成年裸小鼠较普通小鼠的NK细胞活性较高,但其粒细胞数量和活性均比普通小鼠低。裸小鼠的发现为肿瘤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模型材料,该小鼠已成白血病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之一。

1.2.2 SCID(severe combined imnuno-deficiency mice)小鼠: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由美国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由位于第16对染色体的Scid单个隐性基因突变所致。SCID 小鼠被毛白色,体重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体内T和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是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模型。

1.2.3 NOD/SCID(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tcient mice)小鼠:即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SCID小鼠与糖尿病小鼠的杂交产物,它不仅有SCID小鼠的V(D)J重排缺陷,还缺乏功能性NK细胞及循环补体,抗原呈递细胞分化及功能不良,并且不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因而是一种免疫缺陷更严重、更易于异种移植成功并可稳定应用的动物模型。NOD/SCID最易于建立AML模型。近年又有研究者在NOD/SCID 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导入IL-2受体γ链缺失突变,建立了NOD/scid IL-2 Rgamma(null)小鼠。已有报道NOD/scid IL-2 Rgamma(null)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移植和功能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明显优于普通的NOD/SCID小鼠[2]。NOD/SCID鼠的人类血液系统肿瘤模型能够研究造血微环境、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且建立在此平台上的体内药敏实验,在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已显示突出的疗效,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3]。NOD/SCID小鼠目前被认为是动物模型中用来研究淋巴造血系统移植的“金标准”[2]。但该小鼠价格比较昂贵,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动物实验研究。

2 白血病小鼠模型建立方法

目前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移植小鼠肿瘤模型、自发和诱发小鼠肿瘤模型和基因修饰小鼠肿瘤模型3种。

2.1 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

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又可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2.1.1 同种移植:指将可移植性肿瘤细胞移植于同系或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而成。如小鼠白血病模型L615,先用T638病毒给新生的L615近交系小鼠皮下或腹腔接种,发生白血病后,取白血病小鼠的脾或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给正常成年L615小鼠皮下或腹腔接种,发病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在L615小鼠中连续传代建模。该种方法的建模周期短,重复性好,移植的肿瘤细胞生物特性较稳定,故成为国内外常用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之一[4]。自体式同系动物肿瘤移植不产生排导现象,同种移植时可结合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适量放射等方法,降低宿主免疫排斥反应,提高建模成功率。

2.1.2 异种移植:指将人体或其他种属的动物肿瘤移植到另一种属动物身上使其存活并生长。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建立首先对实验鼠进行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放射线照射(γ射线4.5 Gy 或者137Cs 2.0~4.0 Gy亚致死剂量全身照射)或者化疗药物腹腔注射,使小鼠的全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预处理24小时后经过尾静脉或腹腔注射1×106~2×106个瘤细胞,一般4~6周左右成模。

李丽霞等[5]通过对裸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预处理,24小时后注射Nalm-6细胞,成功建立了B-ALL小鼠模型,用于药物体内靶向杀伤的研究。Johannes等[6]用γ射线450 cGy预照射C57BL/6鼠,24小时后尾静脉注射携带AML1/ETO融合蛋白的原始粒细胞成功建立了AML小鼠模型,用于研究AML的化疗作用。Bertilaccio等[7]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CLL 细胞系MEC1细胞到NOD/scid IL-2 Rgamma鼠,建立了CLL小鼠模型,评估CLL的发生和散播。Ishikawa等[8]用纯化的人干细胞静脉注射到NOD/ scid IL-2 Rgamma幼鼠尾静脉,建立了人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鼠模型,研究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能力。周斌等[9]将不同密度的人白血病细胞SHI-1注射至SCID小鼠腹腔,成功建立了M5-AML系SHI-1/SCID小鼠模型。

2.2 诱发性白血病模型

诱发性白血病模型一般是利用致癌物质通过口服、注入、埋藏和涂抹等方式使动物发生肿瘤。主要分为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和诱发性动物模型(induced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2.2.1 自发性动物模型:取自动物自然发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达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AKR自发白血病小鼠出生时即带有致癌的RNA病毒,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类似儿童ALL。这类小鼠白血病模型的自发性肿瘤通常比用实验方法诱发的肿瘤与人类所患的肿瘤更为相似,有利于将动物实验结果推用到人;且其肿瘤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有可能通过细致观察和统计分析而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环境的或其它的致癌因素,可以着重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上的作用。但是该类方法也存在肿瘤的发生情况参差不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材料,观察时间可能较长,实验耗费较大等缺陷。

2.2.2 诱发性动物模型:研究者通过使用理化和生物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与代谢紊乱,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可诱发肿瘤。1951年Gross首先用AK近交系小鼠白血病组织的无细胞滤液,注射C3H近交系新生乳鼠,分离到一株可连续传代的小鼠白血病病毒,以后其他学者又相继从移植性肿瘤中分离出多株小鼠白血病病毒(MLV)。另外,多环碳氢化合物如二甲苯并蒽和亚硝基脲类等化学物质可诱发小鼠白血病。放射线照射也是致鼠白血病的重要因素,Hattori[10]等以

3.5 Gy 的γ射线照射Swiss小鼠和C57B/6小鼠,发现46% 的Swiss小鼠发生B细胞淋巴瘤,50%的C57B/6鼠发生胸腺肿瘤,由此认为γ射线致癌的动物模型主要表现为白血病和胸腺淋巴瘤。

诱发性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在短时间内可诱导出大量疾病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疾病模型适合研究目的需要,因而在白血病研究中常用,广泛用于药物筛选、毒理、传染病、肿瘤、病理机制的研究。但该模型是通过人为限定方式而产生的,多数情况下与临床所见自然发生的疾病有一定差异,且许多人类疾病目前还不能用人工诱发的方法复制,因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2.3 基因修饰小鼠白血病模型

基因修饰小鼠白血病模型包括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

2.3.1 转基因小鼠:指通过不同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然后产生携带外源基因的小鼠品系,并能通过生殖细胞将外源基因传递给后代的小鼠。1976 年美国科学家Jaenisch等利用反转录病毒把莫氏白血病病毒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白血病转基因小鼠系,随后研究者将vtAT与强力霉素结合抑制四环素操纵子调控基因的时相表达,由此构建Bcr-Abl阳性的CML模型[11]。Ohtaki 等[12]用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基因,成功建立了转基因小鼠。

2.3.2 基因敲除小鼠:又称基因打靶小鼠,是指利用外源DNA与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的同源序列之间发生重组,使之整合到预定位点上,并替代原有基因,从而改变细胞遗传性的方法。Kawagoe等[13]成功敲除MN1-TEL融合基因,构建成AML小鼠模型,用于研究MN1-TEL 对白血病的作用机制。随后Carella等[14]进一步构建CBFβ-SMMHC基因敲除小鼠,研究CBFβ-SMMHC致AML发生的机制。Mercher等[15]用OTT-MAL融合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成功研究了RBP-J介导的转录和诱导OTT-MAL融合基因在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3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应用和前景

3.1 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

SCID小鼠比体外培养体系为人类白血病细胞的

生长提供了更为合适的环境,而作为一种“体内组织培养皿”支持人白血病细胞的繁殖,从而为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工具。

3.2 在骨髓新生血管方面的应用研究

血管生成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郭海霞等[16]静脉注射HL60细胞和内皮细胞(EC)在NOD/SCID小鼠,14 天时出现全身白血病症状,证明人EC可被HL60趋化至骨髓,参与局部肿瘤血管生成,此模型可用于抗白血病血管生成及实验研究。3.3 微小残留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建立了白血病干细胞的“克隆原”检测和PCR技术检测特异的染色体异常等方法用于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利用SCID鼠建立的白血病模型也可用于微小残留白血病的诊断,有学者发现接种3×106~10×106个ALL复发患者的白血病前B细胞即可导致SCID鼠发生白血病,从而为诊断微小残留白血病提出了新方法[16]。许小平等[17]采用携带绿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P388/VCR-G和DBA小鼠建立了一个检测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小鼠模型,用以证实该白血病模型小鼠对环磷酰胺(Cy)敏感,有较好的药物剂量-生存时间关系,且接种细胞的对数与Cy剂量间有良好回归相关关系,并监测EGFP+细胞是检测小鼠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最敏感的方法。

3.4 移植免疫研究

小鼠白血病模型还可以应用于移植免疫的研究。Shapira等[18]通过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用以研究霉酚酸酯对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从而表明霉酚酸酯在小鼠体内不会损害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或减弱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活性。

3.5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和抗肿瘤药、抗化学致癌剂体内试验

谭业辉等[19]使用L615小鼠和L651K细胞株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给予75 mGy的低剂量辐射后,发现低剂量辐射具有抗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Borch等[20]利用L1210白血病小鼠模型评估一系列新型磷酯酰胺氮芥杂环类抗癌药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和毒性作用。Zuber等[21]通过建立AML小鼠模型后进行了化疗药物反应实验,发现AML模型鼠化疗药物的体内反应良好。新型抗瘤药物的体内实验结果常不能获得体外培养系统中的抗癌作用。因此,鼠移植白血病模型的体内药敏实验可对肿瘤的治疗方案进行筛查,评价其体内疗效,用以预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设计,体内药敏实验的研究平台也适于放疗、内分泌、免疫、基因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

3.6 在干细胞中的应用研究

Ishikawa等[22]将纯化的人CD34+或hCD34+ hCD38-脐带血通过面静脉移植入NOD-scid IL-2 Rgamma(null)鼠,造成70%的造血细胞嵌合现象再生,持续24周,且hCD34+原代实验小鼠骨髓移植入第二代NOD-scid IL-2 Rgamma(null)鼠中也能重新形成造血作用,表明NOD-scid IL-2 Rgamma (null)新生小鼠可支持人HSC的自我更新。

4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局限性与改良措施

目前白血病小鼠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考虑到小鼠与人类的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的不同,无法在小鼠体内持久完全地重建人类正常造血模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开发应用转基因小鼠来模拟人体微环境的一些条件,克服现有小鼠的不足,更好地应用这些模型深入研究白血病发生发展、调控机制及治疗。另外,用小鼠模型进行药物学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小鼠和人种族差异,因此无论新药在小鼠体内有多么好的疗效,都要进行详细的药效学研究,而且应在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对新药的功效和毒性进行评估,以便克服小鼠的固有缺陷,尽可能得出精确的结论。

5 结论

综上所述,小鼠白血病模型的优越性在于避免了在人体进行实验所带来的风险,并且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采用相应的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增强实验材料的可比性,简化实验操作和样品收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白血病的本质,为研究白血病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成为研究人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评价某些已知在体外能杀伤或致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药物等极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及判断患者预后以及探索新的白血病治疗手段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Noren N, Eriksson M, Eriksson B,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of the angiogenesis inhibitor TNP 4470 on murine lymphoma leukemia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J]. Exp Hematol, 2003, 31(2): 143-149.

[2] Pearson T, Greiner D L, Shultz L D, et al. Humanized

SCID mouse model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J].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08, 324: 25-51.

[3] 于文俊, 杨文华, 史哲新, 等. NOD/SCID小鼠模型在实验

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8, 16(4): 391-395.

[4] 蔡学瑜, 陈志哲. 同种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应

用[J]. 医学综述, 2007, 13(16) : 1222-1225.

[5] 李丽霞, 汤永民, 顾伟忠, 等.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

模型的建立[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5): 511-514.

[6] Zuber J, Radtke I, Pardee T S, et al. Mouse models of human

AML accurately predict chemotherapy response [J]. Genes Dev, 2009, 23(7):877-889.

[7] Bertilaccio M T, Scielzo C, Simonetti G, et al. A novel Rag2-

/-gammac-/--xenograft model of human CLL [J]. Blood, 2010, 115(8):1605-1609.

[8] Ishikawa F. Humanized model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Nippon Rinsho, 2009, 67(10): 1984-1990.

[9] 周斌, 居颂光, 居颂文, 等. 人M5型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

的建立及白血病病理变化的分析[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23(6):501-503.

[10] Hattori A, Kunz H W, Gill T J, et a1. Diversity of the pro-

moting action of cyclosporine on the induction of murine lyre-phoid tumors[J]. Carcinogenesis, 1988, 9(6), 1091-1094.

[11] Baron U, Bujd H. Tet repressor-based system for 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eukaryotie cells: principles and advanees[J]. Methods Erlzymol, 2000, 327(8): 401-421. [12] Ohtaki H, Yofu S, Nakamachi T, et al. Nucleoprotein Diet

Ameliorates Arthritis Symptoms in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I (HTLV-1) [J]. Clin Biochem Nutr, 2010, 46(2):93-104.[13] Kawagoe H, Grosveld G. Conditional MN1-TEL knock-in

mice develop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conjunction with overexpression of HOXA9 13[J]. Blood, 2005, 106(13): 4269-4277.

[14] Carella C, Bonten J, Sirma S, et al. MN1 overexpress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v (16) AML[J].

Leukemia, 2007, 21(8):1679-1690.

[15] Mercher T, Raffel G D, Moore S A, et al. The OTT-MAL

fusion oncogene activates RBPJ-mediated transcription and induces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in a knockin mouse model[J]. Clin Invest, 2009, 119(4):852-864.

[16] 郭海霞, 黎阳, 邹燕琴, 等. 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小鼠白血病微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15):1172-1173.

[17] 许小平, 费新红, 陈莉, 等. 表达绿荧光蛋白的多药耐药微

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小鼠模型[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 13(6): 1010-1014.

[18] Shapiro M Y, Hirshfeld E, Weiss L, et al. Myeophenolate

mofetil does not suppress the graf-versus-leukemia effect or the activity of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LAK) cells in a murine model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5, 54(4): 383-388.

[19] 谭业辉, 王畅, 王冠军, 等. 低剂量辐射对白血病模型小鼠

治疗作用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28(1): 30-32.

[20] Borch R F, Liu J, Joswig C,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and

toxicity of novel nitroheterocyelie phosphoramidates[J]. J Med Chem, 2001; 44(1):74-77.

[21] Zuber J, Radtke I, Pardee T S, et al. Mouse models of human

AML accurately predict chemotherapy response [J]. Genes Dev, 2009, 23(7):877-889.

[22] Ishikawa F, Yasukawa M, Lyons B, et a1.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human blood and immune in NOD/SCID/IL-2 receptor {gamma}chain(nul1)mice[J]. Blood, 2005, 106(5): 1565-1573.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HGB)的贮存铁缺乏,HGB合成减少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发生于以下情况:(1)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见于饮食中缺铁的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铁吸收不良,见于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服用抗酸和H2受体及抗剂等药物等情况。(3)铁丢失过多,见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如钩虫病、月经量过多等。 IDA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据报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因此,研究ID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IDA),又是实施研究的基础工具。常见的IDA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如下: 实验动物:一般选用SD大鼠,4周龄,雌雄不拘,体重65g左右,HGB≥130g/L。 建模方法:低铁饲料加多次少量放血法。低铁饲料一般参照AOAC 配方配制,采用EDTA浸泡处理以去除饲料中的铁,饲料中的含铁量是诱导SD大鼠形成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饲喂含铁量<15.63mg/Kg的饲料35天,SD大鼠出现典型IDA表现,而饲喂

含铁40.30mg/Kg的饲料SD大鼠出现缺铁,但并不表现贫血症状。建模时一般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动物饮水,以排除饮水中铁离子的影响。少量多次放血主要用于模拟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还可以加速贫血的形成。放血一般在低铁饲料饲喂2周后进行,常用尾静脉放血法,1~1.5ml/次,2次/周。 模型指标:(1)HGB≤100g/L;(2)血象: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减小、MCHC降低;(3)血清铁(SI)降低,常小于10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常大于60μmol/L。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模型不能用于铁吸收不良相关IDA的防治研究。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建模方法。 二、白血病动物模型 用免疫耐受性强的人类胎儿骨片植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皮下,出于人类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均植入小鼠,建立具有人类造血功能的SCID小鼠模型称为SCID-hu小鼠。再将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植入SCID-hu小鼠皮下的人类胎儿骨片内,植入的髓系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生长在SCID-hu小鼠体内的人类造血微环境中,即为人类髓系白血病的小鼠模型。SCID小鼠是由于其scid所致。T、B淋巴细胞功能联合缺陷,这种小鼠能接受人类器官移植物。 造模方法:

通络救脑注射液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2012年12月1日第12期No.12 1 Dec.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卷总第175期Vol.27 Serial No.175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编号:2011-JYBZZ - XS077) 通络救脑注射液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 记忆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Effects of Tongluo Jiunao Injection on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Rat Models 刘洋Liu Yang 1,李澎涛Li Pengtao 2,刘希伟Liu Xiwei 1,南一楠Nan Yinan 1,都文渊Du Wenyuan 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病理),北京110029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ubject (Pathology )in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Beijing ,China 11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China 100700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救脑注射液(Tong Luo Jiu Nao injection , TLJN )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 )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脑内定位注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1-42)建立AD 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同时给予TLJN 治疗。采用Morris 水迷宫进行AD 大鼠的行为学检测,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脑皮质丙二醛(MDA )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 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 <0.01);TLJN 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 <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 <0.05)。AD 模型组大鼠脑皮质中MDA 含量增加(P <0.01);TLJN 治疗组,脑皮质MDA 含量显著减少(P <0.01)。结论:TLJN 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抗大鼠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有一定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D 模型大鼠脑皮质MDA 产生发挥其保护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anti-oxidation mechanism of Tong Luo Jiu Nao injection (TLJ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D )rat models.Methods :The AD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β-amyloid1-42into the rat brain ,and successful model rats were given TLJN injection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The behavioral changes of the AD rats were test-ed with Morris water maze.Chemical colori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in the cerebral cortex.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scape latent period of AD rat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P <0.01),retention time of the target quadrant significantly obviously reduced (P <0.01);After TLJN treatment ,the escape latent period of AD rat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P <0.05),and retention time of the target quadra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0.05).In AD model group ,the MDA content in cerebral cortex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1);while after TLJN treatment ,the MDA content in cerebral cortex was decreased obviously (P <0.01).Conclusions :TLJN treatment has certain effects on improving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AD rats and resisting retrogression of rats nervous system ,and plays protective role in AD rats possibly via inhibiting the production of MDA.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通络救脑注射液;Morris 水迷宫;学习记忆;氧化应激反应;大鼠 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AD );Tongluo Jiunao injection ;Morris water maze ;learning-memory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rat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285.5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674-8999(2012)12-1614-0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 s Disease ,AD )是一种继心血管病、癌症、脑卒中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性神经退变性疾病。但目前临床上对于A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对于其治疗仍旧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些年来,对于AD 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集中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炎性机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方面,而氧化应激在AD 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结合本研究团队多年体内外实验研究, 发现AD 的中医病机关键为“毒损脑络”[1-2] 。因此,本实验采用大鼠双侧海 马注射A β1-42这一致毒片段以模拟“毒损脑络”病证,观察“毒损脑络”病证下AD 大鼠学习记忆变化情况及氧化应激反应的改变,采用针对该中医病机关键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中药复方通络救脑注射液进行干预, 通过Morris 水迷宫行为学检测方法观察药物干预后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情况及通络救脑注射液的作用机制,为通络救脑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体外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清洁级雄性SD 大鼠32只,体质量(250?20)g ,购自北 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正常组)、 A β海马注射组(模型组)、A β海马注射+通络救脑注· 4161·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 Leukemia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 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7d11474436.html, 网站) 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 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 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 ~80%是ALL。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 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 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 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 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 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 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小鼠和细胞(如NOD-SCID 小鼠和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荷瘤细胞量一般1-2 ×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09:21:1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朱恒延郭燕君(通讯作者) [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为AD的生物性特征和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Zhu Hengyan,Guo Yanjun (communications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Abstract】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eeking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animal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providing help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A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前发病称早老性家族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迟发的老年性痴呆。典型病理变化为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形成的老年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1]。AD分为早发的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迟发的散发性 AD(Sporadic AD,SAD)。SAD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胰岛素通路和能量代谢障碍、糖尿病,脑外伤,神经炎症反应以及Apo Eε4等位基因等都是AD的危险因素[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AD的方法及药物。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建立与AD发病机制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与AD相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特点作一综述。 1.AD相关的转基因模型的特点 研究证实多数 FAD患者是由PSEN1突变所致[3],PSEN1第4~12外显子之间是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AD PSEN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模型,包括PSEN1(A246E)[4]、PSEN1(M146L)[4]、PSEN1(M146V)[4]、PSEN1(P264L)[4]、 PSEN1(P117L)[4]、PSEN1-YAC[4]等。研究者们发现携带人PSEN1突变的转基因AD小鼠不能模拟出FAD的典型特征,因此转入人PSEN1基因突变的同时加入PSEN2其他突变基因,用这种方法成功建立了十多种转基因AD小鼠,而且十多种AD转基因小鼠都能能表现出FAD部分神经病理学特征和行为学上的改变。目前AD转基因小鼠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是已知的这些PSEN1转基因模型小鼠同时不能模拟FAD的全部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灵长类动物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探索这种模型是否能够更好的模拟FAD的多种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学的特征。 2.F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进步和灵长类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成为可能[5]。由于从发病机制上看FAD是由APP或PSEN1、PSEN2突变所致,专家们尝试将结合其他突变基因(PSEN2、APP和 MAPT) 和PSEN1突变来建立FAD转基因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上述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模拟出FAD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征,而且可以通过遗传保种,在建立模型动物群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面临严峻的问题:(1)转入AD致病基因的灵长类非人转基因动物通常需十几年才呈现AD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灵长类动物模型效率低、成本高,尚未见成功模型报道;(2)短期难以开展对转基因的个体开展临床病理鉴定和行为学的评价。PSEN1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保守。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中AD基因突变是否与人类相似方面的研究较少。John J.Ely发现一只黑猩猩PSEN1突变[5],其PSEN1突变的特征未知;与其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突变PSEN1黑猩猩相比,其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均不知道;其子代是否有PSEN1基因突变、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是否出现等还没有报道。 目前AD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能模拟AD经典病理变化的理想动物模型,以前建立在啮齿类的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不能全面体现AD的病例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全部改变。目前被大家所认可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有待完善。利用基因筛选和基因修饰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明确发病机理,AD药物的治疗、开发和筛选,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Grundke-Iqbal I,Iqbal K,Tung YC,et.al.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of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 in Alzheimer cytoskeletal path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3(13):4913-4917. [2] Iqbal K,Grundke-Iqbal I.Alzheimer's disease,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seeking multitherapies.Alzheimers Dement 6(5):420-424. [3] Ballard C,Gauthier S,Corbett A,et al.Alzheimer’s disease[J].Lancet 2011,377(9770):1019-1031. [4] Wen P H,Shao X,Shao Z,et al.Overexpression of wild type but not an FAD mutant presenilin-1 promotes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mice[J].Neurobiol Dis,2002,10(1):8-19. [5] Chan A W.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ILAR J,2013,54(2):211-223. [6] Joseph M.Erwin P RH J.One Gerontology: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Aging through Studies of Great Apes and Other Primates[M].Aging in Nonhuman Primates,Erwin Jm H P,Basel:Interdiscipl Top Gerontol,Karger,2002:3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7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NH85178445);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39)

小鼠肿瘤模型

小鼠肿瘤模型 肿瘤模型我们一般常用的就是小鼠模型和人肿瘤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皮下模型,另外还有腹水(或者尾静脉注射)以及原位模型,其他的模型很少用,就不提他们了。 小鼠模型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以S180、EAC、H22等为代表的,他们的宿主小鼠多选用KM,可产生腹水,也可在皮下成瘤。多以腹水传代,实验时抽取腹水,经过一定稀释后皮下接种构建模型,接踵后第二天开始给药,给药7到10天,接种10天后结束试验,剥取肿瘤称瘤重。 1. 关于构建瘤种 可以用体外细胞株培养后,用PBS悬浮至1~3×106/0.1ml/mouse,i.p接种即可,最好用6号左右的针头,就是常用的2ml一次性注射的针头。 2. 关于腹水传代 观察到第一代的种鼠肚子较大后(一般约8~9天左右),可以传代,传代时取1ml 注射器,用2ml注射器的针头,种鼠腹部消毒后直接将针头插入抽取腹水即可,注意不要把针头插得很深,尽量浅一点,还可以把老鼠拎起来,利用重力,让腹水集中在某处便于抽取,一般抽个0.5ml就可以了,不用离心,直接用PBS3~6倍稀释后,接种到新的老鼠腹腔,腹水颜色为白色或者略有发黄都是正常的,但是血性腹水说明不好,需要注意调整,第二代以后,尽量6~7天的时候传代,不要等的时间太久,否则腹水容易血性。三代后可用于试验。 3. 关于接种进行试验 这个时候抽取的腹水需要量比较多,一般需要处死种鼠后,小心地用消毒眼科剪刀镊子剥开腹部皮肤,注意不要弄破肌肉,然后,用镊子(最好是哪种前面有倒勾的镊子,学名好像是唇型镊)拎起腹部的肌肉,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然后用玻璃滴管或者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吸取腹水。然后进过一定的稀释后,接种到小鼠的腋下。关于稀释量,各个实验室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好摸索一下,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计数,但是要用台盼兰染色后计活细胞数。接种部位在小鼠腋下,但是不要深入到腋窝里面,会给以后的操作带来麻烦。接种时的进针处离接种处远一点,让针头在皮下多走一段,不容易污染。有的人接种的时候喜欢针头向上用力,紧贴着表皮往里走,然后注射的时候感觉阻力较大,打出来的皮丘又紧又圆,这样的接种,会使肿瘤与皮肤严重粘连,不利于最后肿瘤的剥取。也不要紧靠肌肉,肿瘤会与肌肉严重粘连。应该在两者之间,进针的感觉轻松自如,针头很自由,虽然打出来的肿瘤不会很圆很漂亮,但是相对好剥取一些。 4. 关于观测指标 主要是按时称体重,试验结束后剥取肿瘤称瘤重。因为出瘤已经是接种后的第6天左右了,第10天就结束时间,瘤体积的数据意义就不大。小鼠肿瘤很难剥,这是没有办法的,只能耐心,没有太好的办法,剥多了以后,手上会掌握一些巧力,有一些帮助,但是我们还是很头痛小鼠肿瘤试验结束。肿瘤组织周围经常会有一些血窦的形成,弄破后会有血和黄色的液体流出,正常的,但是剥瘤子的时候不要把它弄破,会严重影响瘤重。按照SFDA的规定,平均瘤重小于1g,或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上海丰核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定制服务,同时提供相关疾病模型的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服务。 客户只需要提供疾病模型的用途及建模方法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各种动物模型服务。

小鼠或裸 鼠 加贴近实际(八)心血管疾病模型 1. 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维生素D喂养)兔高脂、高胆固醇饲喂兔造模,成 膜后血脂变化显著,为伴高血脂 症的动脉粥样硬化 4月血管组织病 理切片染色 2. 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主动脉球囊损伤)兔此模型用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 养方法成功建立兔主动脉粥样 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基 础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2月动物实验模型病理切片展示 一、CCl4诱导的肝脏纤维化 简介: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坏死或损伤后常见的反应,是诸多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坏死或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或脂质过氧化产物密切相关。CCl4为一种选择性肝毒性药物,其进入机体后在肝内活化成自由基,如三氯甲基自由基,后者可直接损伤质膜,启动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的模型结构等,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CCl4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通常以小鼠或大鼠为对象,染毒途径主要为灌胃、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 动物模型图. 经过3个月的CCl4注射造模,小鼠的肝脏在中央静脉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肝纤维化,中央静脉之间形成了纤维桥接。(Masson染色) 二、CXCL1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简述:CCl4是最经典的药物性肝损伤造模毒素之一,其在肝内主要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引起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溶性酶的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并引发肝脏衰竭。根据CCl4代谢和肝毒性机制可复制不同的肝损伤模型,其中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是其技术关键。对于复制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往往采用大剂量一次性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 图. (A) CCl4注射后0.5 d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增加了肝脏组织的嗜酸性变性面积(在照片中用虚线标记)(p < 0.05)。 (B) 1.5天组织样本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造成了比对照组更大面积的细胞坏死(p < 0.05)。 (C)同时还造成了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明显的脂肪滴积累。图中P和C分别表示动物模型的门静脉和中央静脉。KU指凯氏活性单位。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没有显示CXCL14免疫中和小鼠和对照小鼠在凋亡细胞数量上的差异。C0, C1和C2分别是对照组0 d,1 d,和2 d样本,T1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7d11474436.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白血病小鼠H_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009-2137(2014)03-0779-06 ·论著· 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吴惠惠,刘铁强,孙雪冬,黄晓梅,张锐,刘志强,满秋红,黄雅静, 孙琪云,左红莉,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71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并进行鉴定。受、供鼠分别为雌性BALB /c 和雄性 C57BL /6J ,H-2为全不相合。受鼠微移植前5d 静脉接种WEHI-3细胞约1?106 个,微移植前3d 开始给予MA 化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0d 末次化疗后8h 之内回输经G-CSF 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回输细胞数分别为 (3、6、12)?107 个。化疗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受鼠不予GVHD 预防。比较各组早期死亡率、白细胞恢复及白血病负荷情况。RT-PCR法检测微移植后供体嵌合率。从临床表现和病理情况综合评价微移植组小鼠GVHD 情况。结果表明,化疗对照组早期死亡率为25%, (3、6、12)?107组分别为16.67%、8.33%、8.33%。(3、6)?107组白细胞恢复明显优于化疗对照和12?107 组(P <0.05)。白血病负荷(3、 6、12)?107组明显低于化疗对照组(P <0.01),而(6、 12)?107组明显低于3?107组(P <0.05)。微移植后供体成分在2周之内以微嵌合形式存在。微移植组小鼠均未发生明显GVHD 证据。结论:成功建立了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微移植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微移植模型;微嵌合中图分类号R733.7;R332文献标识码A doi :10.7534/j.issn.1009-2137.2014.03.038Establish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H-2Completely Mismatched Microtransplantation Model of Leukemia Mouse WU Hui-Hui ,LIU Tie-Qiang ,SUN Xue-Dong ,HUANG Xiao-Mei ,ZHANG Rui ,LIU Zhi-Qiang , MAN Qiu-Hong ,HUANG Ya-Jing ,SUN Qi-Yun ,ZUO Hong-Li ,QIAO Jian-Hui ,YU Chang-Lin , HU Kai-Xun ,AI Hui-Sheng ,GUO Mei *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7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 Mei ,Associate Senior Physician.E-mail :guom 196801@aliyun.com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purposed to establish and identify a H-2completely mismatched microtransplantation model of leukemia mouse.The recipients were female BALB /c mice ,while donors were male C57BL /6J mice.Recipients were inoculated intravenously with 1?106of WEHI-3cells ,a cell line of myelomonocytic leukemia.Donors received 100μg /kg G-CSF mobilization through hypodermic injection ,every 12hours ,and it last 5days.Chemotherapy regi-mens was MA (mitoxantrone +cytarabine ),and it last 4days.Recipients were given chemotherapy conditioning without GVHD prophylaxis after inoculation of leukemic cells for 2days ,and within 8hours after last chemotherapy received do-nor mobilized spleen mononuclear cells (sMNC ).The number of sMNC was (3、6、12)?107,respectively.The early death rate ,recovery level of WBC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leukemia load were compared between chemotherapy and mi-crotransplantation groups.The donor chimerism was detected by RT-PCR.From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the GVHD in recipients wa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arly mortality in chemothearpy group was 25%,meanwhile those in the (3、6、12)?107groups were 16.67%、8.33%、8.33%,respectively.The (3、6)?107groups has a stronger hematopoietic recovery capability than that in chemotherapy and 12?107groups (P <0.05).There were more leukemic cells in chemothearpy mice than that in microtransplantation mice (P <0.01),and (12、6)?107groups had lower leukemia load than that in 3?107group (P <0.05).No signs of GVHD were observed in microtrans-plantation mice.The donor microchimerism could be discovered at eraly 2weeks after donor cell transfusion.It is con-cluded that a H-2completely mismatched microtransplantation model of leukemia mouse has be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it will provide a experimental base for studing microtransplantation in clinic.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H-2completely mismatched ;microtransplantation ;microtransplantation model ;mi-crochimerism J Exp Hematol 2014;22(3):779-78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17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130054);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Z1211070001012082)* 通讯作者:郭梅,副主任医师, E-mail :guom196801@aliyun.com 2014-03-11收稿;2014-03-25接受 · 977·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14;22(3):779-784

小鼠肿瘤模型

肿瘤模型我们一般常用的就是小鼠模型和人肿瘤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皮下模型,另外还有腹水(或者尾静脉注射)以及原位模型,其他的模型很少用,就不提他们了。 小鼠模型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以S180、EAC、H22 等为代表的,他们的宿主小鼠多选用KM可产生腹水,也可在皮下成瘤。多以腹 水传代,实验时抽取腹水,经过一定稀释后皮下接种构建模型,接踵后第二天开始给药,给药7到10天,接种10天后结束试验,剥取肿 瘤称瘤重。 1.关于构建瘤种 可以用体外细胞株培养后,用PBS悬浮至1~3X 106/mouse,接种 即可,最好用6号左右的针头,就是常用的2ml 一次性注射的针头。 2.关于腹水传代 观察到第一代的种鼠肚子较大后(一般约8~9 天左右),可以传代,传代时取1ml注射器,用2ml注射器的针头,种鼠腹部消毒后直接将针头插入抽取腹水即可,注意不要把针头插得很深,尽量浅一点,还可以把老鼠拎起来,利用重力,让腹水集中在某处便于抽取,一般抽个就可以了,不用离心,直接用P BS3~6倍稀释后,接种到新的老 鼠腹腔,腹水颜色为白色或者略有发黄都是正常的,但是血性腹水说明不好,需要注意调整,第二代以后,尽量6~7 天的时候传代,不要等的时间太久,否则腹水容易血性。三代后可用于试验。 3.关于接种进行试验 这个时候抽取的腹水需要量比较多,一般需要处死种鼠后,小心地用消毒眼科剪刀镊子剥开腹部皮肤,注意不要弄破肌肉,然后,用镊子(最好是哪种前面有倒勾的镊子,学名好像是唇型镊)拎起腹部的肌肉,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然后用玻璃滴管或者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吸取腹水。然后进过一定的稀释后,接种到小鼠的腋下。关于稀释量,各个实验室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好摸索一下,开始的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增生,进入外周血液,临床表现以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与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居35岁以下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 小鼠(mouse,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以研究人类白血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生化免疫特征、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种类 目前最常用于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有近交系(inbred strain)和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1.1 近交系(inbred strain)小鼠 主要包括:BALB/c小鼠、C57BL小鼠、AKR 小鼠、L615小鼠等。 1.1.1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白色,其特征是肝、脾等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所占与体重比值较大。BALB/c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雌性为12%,雄性为10%,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在白血病研究中较常使用。 1.1.2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黑色,对Graf?白血病因子较敏感,而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可达90%~100%。Noren nystrm等[1]用C57BL/6小鼠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 1.1.3 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其它近交系小鼠还有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AKR小鼠最早由洛克菲勒大学随机交配而得,后获得“淋巴瘤病”原种,继而选择培育成白血病高发品系,基因型为aaBBcc,带Thy-la基因,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对白血病因子敏感。当AKR小鼠发育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 周晓燕 邹琳★ [摘 要] 小鼠是白血病研究中最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综述了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研 究进展,以及白血病小鼠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ouse model ZHOU Xiaoyan,ZOU Lin★ (Center for Clinical Molecular Medicine at Children's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4, China) [ABSTRACT] The mou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models in the leukemia study. Here, we mainly reviewed the establishment method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ice model in the medical ?led. [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Animal mode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919013,3087110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5072,CSTC2010BA5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CET)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 400014 ★通讯作者:邹琳,E-mail: zoulin_74@https://www.doczj.com/doc/7d11474436.html, ?综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