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人教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人教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人教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和DNA分子的复制两部分内容。

关于DNA分子的结构,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DNA特定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本小节教材的后半部分,联系其结构讲述了DNA分子的复制功能。这部分知识是理解后面几节内容的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

2.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与《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

(2)与《细胞增殖》一节知识相联系。

(3)与后面的《生物的遗传定律和变异》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B:识记)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C:理解)

(3)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C:理解)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

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1)DNA分子的结构。(2)DNA分于的复制。

2.实施方案

(1)使用挂图、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复制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边解螺旋

边复制。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突破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结构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复制的模板、原料等条件,以及复制的意义。

六、教具准备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挂图//DNA分子复制的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七、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具体办法是: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开始,按照一定的方式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而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及空间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DNA分子结构特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

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结构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为了掌握DNA分子结构的全部知识,必须先掌握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9DNA分子的化学组成部分并讨论DNA分子化学组

成的部分知识。

教师出示DNA分子化学结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DNA分子为什么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从元素组成和分子量上考虑分析)?

b.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c.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d.DNA分子是由几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综述:

DNA分子是—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总共有四种,分别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每种脱氧核苷酸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的。

DNA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化学结

构,还具有其特殊的空间结构。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DNA分子的空间

结构部分,对照自己制作的DNA的分子结构

(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对教材进行理解探索

新知识。

教师出示DNA分子结构挂图和模型并

设疑:

a.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b.DNA分子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是什么?

c.为什么碱基互补配对必须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学生在阅读教材、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作点拨。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为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编一顺口溜:“A配T,T配A,G配C,C配G,少了一个配不齐”。

A与T、G与C配对的原因:

(1)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占的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的、占的空间小,而DNA 分子的两条链距离是固定的,因此,只能是嘌呤碱与嘧啶碱配对。

(2)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连结,G与C之间通过三个氢键连结,这样使DNA 的结构更加稳定。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并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从你自己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思考,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只有四种。它的排列顺序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2)再观察和思考你自己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四种基本单位的排列顺序又如何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如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中有15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的排列方式有4150种。实际上构成了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如你自己制作的DNA)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总结: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说明了世界上的各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干差万别的根本原因。因此,用DNA分子可以起到鉴定生物个体的作用(为了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给学生简介用DNA分子在亲子鉴定和案件的侦破中的作用的例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没疑:

在细胞有丝分裂学习中,我们知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使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为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是遗传物质DNA分子复制(间期)和平均分配(后期)的结果。

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再问,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 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 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美军方如何鉴别真伪萨达姆?照片对照可靠吗?回答DNA鉴定引入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鉴定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知识连接】 1.组成DNA的基本元素 2. DNA的组成单位是,它是由一分子 , 一分子 和所构成的, 不同决定了核苷酸种类的不同. 共有种 【承转过渡】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0种),各种氨基酸可以通过方式形成大分子的蛋白质的(提问)。那么,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形成DNA大分子的呢? 一、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展示过程) 学生课前阅读课本资料,初步形成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①科学界已有证据:DNA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由含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 ②(英)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图谱是DNA X射线衍射图谱 ③(美)生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的方法是 ④(奥地利)生化学家査可夫研究成果是A的量总是等于T嘧啶的量, G的量总是等于C嘧啶的量(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 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①错误:将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内侧、碱基排列在外侧。 纠正: ②错误碱基进行配对方式。 纠正:A的量总是等于T嘧啶的量,G的量总是等于C嘧啶的量 所以A与T配对,G与C配对 (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了你哪些启示? ①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 ②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 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见实验报告) 【活动四】: DNA分子空间结构的构建 请三组同学板书自所构建的DNA分子内的碱基对。 播放PPT构建DNA全过程模拟动画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吴卫红21400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3节内容。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质疑、探究、思悟为主体,以教师点拨、辨析、归纳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特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生物学的每一个概念、理论、思想的提出都要依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为下一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铺设道路。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学校:锡盟东乌旗综合高中 科目:生物 姓名:武雪峰

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导学案”的形式通过课前进行预习、课堂进行问题探究、课堂知识达标检测、课后训练四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方面:①对图片及模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演示法 六、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1、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人小组、6人大组、全班团队; 2、决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 3、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七、教学用具: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结构的模型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案自主纠错。 4、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对于学生在讨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完善的答案、书写不规则的地方老师给予纠正、补充、指点;对于学生在点评时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生成性问题,以多媒体图片、动画预设情景,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借助多媒体图片、动画、模型建构等予以突破和解决。 探究一、资料分析,模型构建的历史过程及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课前自主预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可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4)、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精诚的合作、失败面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沟通、勤于积累、善于总结、勇于实践,不要轻言放弃。……) 探究二、DNA的双螺旋结构: 教师引导,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一:《dna分子的结构》一等奖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新知准备: 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教学过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实验报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第___组 【实验原理】 1、dna分子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 2、dna分子由两条_________排列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____________排列在外侧,_______排列在内侧。【材料用具】 dna基本组成单位塑料模型【方法步骤】 依据自己构建的模型,填写下表 探究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从总体上看,dna是一种什么结构?是由几条链构成的?两条链的方向如何? (2)dna分子中外侧排列的是什么?内侧排列的是什么?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哪一部分是dna的基本骨架? (3)dna中的碱基是依靠什么结构连接起来的?遵循什么原则? 拓展延伸: 双链dna分子中各种碱基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a= , g= , a+g= ,也就是:(a+g)/(t+c)= 小试牛刀: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多少? 探究2、dna分子的特性: (1)不同dna两条长链上的什么结构是稳定不变的? (2)什么结构是千变万化的? (3)每个dna分子各自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吗? (4)以上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dna的什么特性? 课堂反馈: 1、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至少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是() a.8 b. 24 c.16 d. 12 2、如下图所示,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3、在dna分子的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物质是() a.四种脱氧核苷酸 b.碱基对c.脱氧核糖和磷酸 d.核糖核苷酸 4、下列有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两条主链上的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 b、配对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g,t—c c、各个碱基对的平面之间呈平行关系 d、碱基对排列在双螺旋的内侧 课下思考: 如何以构建的模型为基础,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即dna分子是如何完成复制的)?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以“问题探讨”引入。 二、新课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试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课堂练习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以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 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教案(2)(1)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通过介绍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现代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强化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3)使学生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利用DNA的性质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 2.能力目标: (1)在尝试模拟制作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性,反思建模过程,体会建模的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2)通过DNA复制的学习,体会DNA半保留复制的方法。 (3)通过建构DNA的双螺旋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交流课题研究中搜集的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体验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艰辛与曲折,体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2)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难点: (1)制作DNA结构模型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1.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基础知识与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教学过程。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新知识。 3.以讲述法、谈话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搜集J.D.沃森和F.H.C.克里克建立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资料,制作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第1课时《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理念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为指导,在设计中的思考是: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象征,甚至成为高科技的象征。其独特结构模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从课本的封面看到中关村街头的雕塑;以及街头的路灯,有特色的建筑设计等。这些形象地告诉我们10年前鲜为人知的DNA,如今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就是社会实际的切入点。由于在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学生已经学习了DNA的结构单位、组成成分、名称,并看到了脱氧核苷酸链。由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DNA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就为学生学好DNA的双螺旋结构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尝试让学生亲历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既是对已学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学习整个遗传部分的基础。该内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 课本首先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科学家们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习和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研究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之后是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介绍,最后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学生动手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高中生物备课教案

高中生物备课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第一册) 绪论 (一)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五)教学设计 首先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质(金属 表面的锈)和生物(石头表面的地衣),活跃的生命现象(开花的 牡丹和飞舞的蜜蜂)和相对沉寂的生命现象(冬季的落叶林)进行 对比,使讨论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归纳为六条,目的在于突出生物与非生 物的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通过表面现象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而要从本质上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非生命物体,还必须 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物自身功能到应激性,从个体生长发育到种族延续乃至生物进化,这样逐级深入,层层理解。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 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 基本组成物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细胞结构,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 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b)。a.枯草杆菌b.噬菌体c.团藻d.草履虫(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 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从 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本质上看,包括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 的基础。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 (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 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 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得出下图,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 配对,G与C配对)

高中生物必修全套教学设计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材料;学生预习模型建构的原理及方法。 [情境创设] 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它有哪些结构特点能使其表现出这样的作用? [师生互动]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了理解DNA的结构,先来学习DNA的化学组成。 (1)DNA的化学组成 问: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样的共识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以前有的还是建立之后才有的? 答: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这样的共识在1950年前后就有了,所以是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之前就有的。 问:每个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 答: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问: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脱氧核苷酸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 答: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观察模型,分析问题: 问:DNA分子是这几种脱氧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吗? 答:不可以。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问:是由几条链构成的? 答:由两条链构成。且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问:每条链的连接有什么特点? 答: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问:两条链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 答: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 —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问:如果知道一条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能不能判断出整条DNA的碱基顺序? 答: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同样也就是知道整条DNA的碱基顺序。 学生动手: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合集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 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 4.投影仪; 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doc

. 《DNA 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浦城县第一中学张慧353400 计 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 章节名称划学 1 节 时 《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 学习内容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它不仅使我们清楚认识DNA分子,而分析且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及其表达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遗传学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因此学习好这一节 显得很重要。 学生已经学习过核酸的基本知识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学习者分本节涉及的DNA分子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尤 析其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如何链接” 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等,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 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构成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阐述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 2.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及解决措解决措施: 施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并结合多媒体和资料分析,让学生构建出DNA分子结构模型,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 DNA 分子的结构特征。 教学策略引导探究法、模型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本节采用问题导入- 知识回顾—通过阅读和分析两位科学家构建DNA 教学设计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总结科学的方法—分组尝试构建“DNA双螺旋思路结构模型”—- 学生展示作品、交流、总结、教师点评。让新知识有效整 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1.PPT 课件 2.材料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完成) 课前准备 以小组 (四人一组 )为单位准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用具、硬卡纸,并按要求剪成下面的形状(每组至少20 份)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 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 郑少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方面: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用具 DNA 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发现式教学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二《生命科学》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 的第二课时。学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理解DNA 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知识,对于理解DNA 分子的结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改变教材中对DNA 结构介绍的顺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DNA 分子结构发现史”、穿插“DNA 分子模型的搭建活动”,通过让学生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在模型搭建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本堂课试图通过贯穿科学发现史、模型教学法促进对DNA 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教学过程采用“基本单位 单链结构 平面结构 空间结构”的顺序指导学生搭建模型,学生在搭建活动中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 双螺旋结构的,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DNA 分子碱基对的排序等教学重点、难点也试图在此过程中逐步突破,另外在模型搭建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感悟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学科交叉的运用,从而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