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本文将通过“您要点什么、今晚玩得高兴吗”等日常交流用语说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中日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借鉴,在正确理解彼此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交流过程中把握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玄关内外区别隐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4-01

中日交流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日常会话在我们中国人的会话中不会产生异样感受,但日本人听到后却会感受强烈,甚至坐立不安。日本人听到下述类似询问时,常常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逼迫语气,并认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会把这种表达视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1 文化差异下的交流障碍

1.1 您要点什么

当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导购经常会问:“您要点什么?”这种主谓宾式结构的问句,直译作「あなた·は·何·が·要る·の·か」,由7个单词构成。译句无论语法,抑或词汇使用均无任何错误,而且语意表达完整,但当对方是日本人时,第一反应恐怕是惊讶或是恐慌,甚至要从店里“逃”出去。

从日本文化来看,该种表达方式直接触及到了对方的内在感情和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日礼仪差别

中日礼仪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他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的许多文化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中日之间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别。历史的发展证明,中日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各自的礼仪文化方面更是显示着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修养,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致意。在中国,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在一般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在日本,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并且对鞠躬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 在商务礼仪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中国人在讲话过程中不做夸张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 而且不欣赏别人做出类似动。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们认为名片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总是随身携带。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而商务之后或者之前的娱乐是商务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在日本,互相赠送礼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礼仪。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中国人的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现在的社会更是无礼不行的,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之间的合作,都是离不开送礼。中国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喜欢将送礼的态度及言谈举止做到最好以打动人们的心意。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饮食礼仪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比如用餐时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在中国,吃饭或者喝汤的时候是不能发出声响的,但是在日本,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受款待的时候,在中国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这个是“我吃饱了”的意思。但是在日本这个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诸多礼仪都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两国文化传统差异。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形成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礼仪道德体系。中国的“礼”的本质更在于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组织方式。 日本人的礼仪文化中强调和,主张人人安守本分。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

中日文化差异与相互理解(1)

浅谈对中日文化比较的认识 课程名称:中日文化比较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学1101 姓名:陈建华 学号:20115120

浅谈对中日文化比较的认识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文化无论从地理,还是从历史角度去分析,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地里角度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为邻邦,遥海相望;从历史角度看,两国数百年前,就已进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鉴真东渡日本还是阿倍仲麻吕来华,他们都曾经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虽然两国文化渊缘颇深,但是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上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下将根据中日文化比较选修课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选取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日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一、中日两国男女的家庭地位。在日本家庭中,虽然多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和女人的家庭地位是平等的,但从总体上看在家庭生活中,男人更处于主导地位,女人在更多方面会以男人为中心,服从和听从男人,家中大小事务都有男人说了算在日本,据观察发现日本的男人购物并不多见,偶尔在超市看见夫妇同行,那也是女人挑选物品,男人站在一旁不闻不问,有时在街上看到夫妇带着孩子同行,男人也是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女人带着儿女紧随其后。如果上述情况如果在中国,男人一定会陪女人逛街购物,如果有孩子的话,在街上孩子也是多由男人搀着抱着或是背着。在当今的中国,在法律上,男女地位平等,在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男人都是“妻管严”,很多事情都是妻子说了算,比如说:家中的财政大权在家庭生活中多由女人把持、男女结婚时房产证多写了男女双方的名字等。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国家庭中女人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丈夫的地位在无形中受到威胁。 二、中日两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远古代的甲骨文,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伴随着文字的发展,华夏文明也逐渐得到发展与繁荣。到唐宋时期中国社会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反观日本,日本的文字最早产生于公元1世纪,而日本的平假名汉字则来源于中国的草书,其大致形成于10世纪前后。表面上看,日本文字源于中国,但是日本人在引进了汉字后,对汉字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并独自创造出了片假名以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现在一些日本的文字虽然与中国的汉子外形上一致,但本身的读音和意义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三、中日两国的动画。从题材上看,日本动画多由漫画、游戏、小说等改编而来;中国的动画多取自古代历史故事,或是编剧原创而来。从风格特征上看,日本动画画面对比鲜明、人物个性突出、动画图像多姿多彩、故事背景各不相同。中国动画人物个性不够鲜明突出、故事背景多为中国古典美的画面。在人群定位和消费市场上,中国动画以深刻的寓意为低龄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 一、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日文化与教育的比较研究亦是中日动漫研究领域的重要层面。关于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强调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关于动漫教育的比较研究,集中在德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强调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耿楠楠对比了中日动漫文化的差异,提出我国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首先,作品应该是自然流露,应反映实际生活,要避免动漫制作上的三大误区:寓教于乐、动物化、陈旧化;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国的神话传说,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再次,要注意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最后,要注重动漫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而张雪在分析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性、普世性特征后,提出了对中国动漫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三大结合:动漫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审美情趣相结合,动漫创作意识中的受众观念与市场观念相结合,动漫制作中的本土特色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中日动漫教育的比较研究集中在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层面。徐建明对比分析了两国道德教育的差异性,得出三个结论:在德育上中国动漫侧重于运用“灌输”的方法,日本动漫则侧重于运用启发式的方法;中国动漫过分强调传统,日本动漫则强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动漫观众面狭隘,日本动漫面向不同阶层。杨玉华认为,在德育方面,我国应该做出以下努力:加大政府对道德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动漫资源,使德育载体多样化;从现实出

发,使德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德育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加强心与心的交流,促进德育与动漫共同发展。关萍萍认为,日本动漫产业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日本动漫人才培养的成功。基于中日高校动漫教育比较的视角,她提出了日本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重点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的可借鉴之处。 二、个案比较研究 从个别案例入手,考察中日两国动漫的差异,将更有针对性,其研究成果也更有可信性。文劲松通过《名侦探柯南》对比中日动漫电影,指出我国动漫电影的局限性较为明显。首先,受众群体结构单一,多定位于儿童,这就丧失了大批中青年观众。即便是国产动漫电影中难得的盈利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也仍然没有摆脱把受众定位于儿童的窠臼。其次,缺乏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名侦探柯南》透过情节展示了日本的名胜古迹、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而素称文明古国的中国则相形见绌。杨光以《ONEPIECE》为例,认为日本动漫形象具有鲜明、快乐、跨文化的特点。由此他提出在呼唤动漫民族化之外,国产动漫形象塑造首先应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换个欢快方式讲故事。王冰以日本动漫《火影忍者》的运作为例,具体阐释了日本动漫的产业运作模式———金字塔模式。在金字塔的底部,是动漫连载和单行本,中部是TV版动画,顶部是动漫衍生产品。中国应该借鉴日本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三辰卡通集团的“蓝猫模式”便是借鉴日本等国模式的成功典范。赖树春通过对中日孙悟空动漫形象演变的研究,得出国内动漫值得弘扬的优点: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1

中日饮食观对比 系部:中文系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姓名:黄桢敏学号: 中日两国地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地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地饮食观点之一.在三千多年以前地周朝地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地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地饮食疗法地记述.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地专门职员.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地.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地相关记载.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地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地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地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地方法等地问答, 称为《十问》.此外, 从“吃”这一汉字在汉语中所使用地范围之广便可看出中国人对吃地重视.除了“吃”地本义之外, 常见地如“秀色可餐、吃官司、吃亏、吃苦等.可见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地内容之一.b5E2R。 日本人对饮食地观点, 尤其在古代时, 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关于饮食地古代文献资料很少, 从这点可以看出历史上日本并未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置上.以前地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地穿着、交通工具、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地地位、教养、甚至是人品, 而至于对方吃什么, 日本人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 更甚地是, 很多人还将谈论关于饮食地话题认为是可耻地事.在武士掌权地德川时代,他们所受地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 不应过多考虑吃地东西! ”.这种情况直至近代才逐渐发生改变.近代以来, 日本人也慢慢从营养地角度来思考关于饮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浅淡中日的文化差异与禁忌

浅淡中日文化差异与禁忌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的沉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亦是优势。本文从礼仪、文字、饮食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文化差异和禁忌,意在让我们去粗取精,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发挥传统文化的深度与潜力。 关键字:中国;日本;礼仪;文字;饮食;差异;忌讳 每每提到日本,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学习的历史知识太过于根生蒂固,以至于现在一提到日本这个国家,就有了深深的敌意。直到现在,当我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的去看待中日文化时,才发现我们应该摘掉有色眼镜,去更多的发现这个民族优点,去更多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去更多的发扬和传承我们的华夏文明。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历史上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如此以来,似乎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当其冲便是中日礼仪差异。中国的礼仪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相一致,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人说,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以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五个吉祥物全是食草性动物,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缺少了一种勇敢与拼搏。或许这样的说法是人云亦云,可是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需要弘扬更加强悍的民族精神。俄罗斯有谚语:“你要变成绵羊,狼是不会反对的”。人类的发展史上也反复证明,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一个没有强大力量,没有英雄气概的民族不但不会受到尊重,反而招致欺凌和侮辱。 中日两国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人与人的初次见面,熟人的阔别重逢,告辞或送别都以握手来表达。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地位低的人要首先鞠躬,并且要鞠的最深。鞠躬鞠的越深,鞠的越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悔悟等情感就越强烈。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归来都要送点小礼物,礼不在重。中国人送礼喜欢成双成对,偏爱2、4、6等数字,表示吉利。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数字9和4。按照日本人的习俗,向个人送礼必须在私下完成,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采取这样的做法:对于送出去毫无用途的礼品,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在接送礼物时要用双手,不要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要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礼物忌送荷花和梳子。他们认为荷花是丧花,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菊花或菊花图案的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探病的时候也不能带带根的植物。 其次便是中日文字差异。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西周时

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 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 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 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 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 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 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 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 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 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 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 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 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 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 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 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 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 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 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 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 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 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 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 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 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 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 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 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 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 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 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 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 需求相适合。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22627.html,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朱晨爽 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同样也是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各个国家之间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国与国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所生长的主要作物以及畜牧业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有着不同的情况。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的饮食文化差异,主要以火锅为例。火锅是大家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同时也是在家常菜吃过了之后,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改善生活状况的饮食。随着各个国家之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在显著增加,因此餐饮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火锅的产品比较单一,并且生产和加工环节比较少,因此非常受到各国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下面本文针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展开研究,以两个国家群众对于火锅的饮食情况和喜爱程度重点分析,以期能够寻找到两个国家之间饮食文虎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了解到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火锅 前言 大家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社会都呈现出不同的进步情况,特别是中日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渊源,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国的基本文化,这一点对于我国周边的国家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我国有一句古语说的主要就是“民以食为天”,由此能够看出在我国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饮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日本国家在唐朝开始就和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流,同样这一点也注定日本的饮食文化在根本上和我国有着不解的渊源。而就是在唐朝时期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日本国家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并且筷子的使用方式也是在中国流传给日本的。下面本文就针对中日的饮食文化展开分析,以火锅为例,重点了解到中日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人们吃火锅的过程中所食用的菜品种类,以及汤底还有蘸料的区别,重点研究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为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 (一)中国饮食习惯 在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其中热门主要的主食就是五谷杂粮,这也是人们所谓的食五谷不生病,其中辅食就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类,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以农作物为经济产物,中国的饮食还习惯性的以热食和熟食为主要食物,同时中国还习惯聚食,也就是烹饪和饮食相结合,人们在篝火周围吃饭,这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主要习惯。还有中国的饮食习惯性的使用筷子,在古代称为箸,

中日文化的颜色差异

中日文化的色彩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跟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五色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礼记·礼运》中:“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孙子兵法·势篇》认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从而确定了五色为颜色中的正统地位。 日本人受到自然的恩惠,因而对自然和自然的色彩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感 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根据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记载,日本远古时代没有直接表达颜色的词汇,只有表示光线的两组词,即明与暗、显与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为赤(明)、黑(暗)、白(显)、青(漠)四个直接与颜色相关的词。所以,赤黑白青是日本人原始色彩感觉的基本色。 一、红色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春节贴红对联,节日挂红灯,结婚以红色布置新房等;它又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运”,分取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分红”;它还象征忠诚、仁义,如京剧表演中关羽等人的红色脸谱。红色还是血液的颜色,中国古人认为血有“去秽驱邪”之功效,巫师、道士在作法时,常泼洒动物的血以镇魔驱鬼。民间也有系红腰带、穿红袜、挂红布辟邪的民俗。而19 世纪以来,红色被公认为含有政治内容的色彩,共产党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叫“红色区域”,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至今少年儿童仍佩戴“红领巾”作为优秀与进步的标志。 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称赤色,即红色为赤不浄,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在 日本古代人尤其是猎人、渔民、铁匠以及酿酒业、林业、盐业为生的人眼中,赤色不仅与污秽肮脏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生育后的妇女和例假期间的女人是禁止出现在神佛面前的,她们被关在与家人隔离的房间里,并且不能与家人使用同一个灶台做饭,不准她们随便触摸渔具,更不准上船。如果无视这些忌讳,男人就会进山断腿,遭遇猛兽;出海翻船;居家起火,损失惨重。这些习俗表明古代日本人对赤色是厌恶的。另一方面,日本人对赤色除了厌恶和忌讳,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书纪·神武天皇即位前纪》中记述了神武天皇为了制造御神酒瓮率领臣下挖取赤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戋鸣尊打败八俣大蛇,说他乘坐的是一艘涂了丹土即染成赤色的船。日本人还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 二、白色 白色与红色相反,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为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等;它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视一切反动派的压迫和屠杀政策为“白色恐怖”;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图,把出力不讨好或没有结果叫做“白干”、“白辛苦”,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投降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表演中曹操等人的白色脸谱。当然,现代的年轻人由于受西方影响,城市中又以白色为新娘礼服之色,代表纯洁吉祥的意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在日本《古事记》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