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1.12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至高峰。

2.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成为“苏辛”。

3.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4.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

5.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内容,利用一切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

6.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与辛派双峰对峙的局面。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今存《稼轩词》、《稼轩长短句》。

2.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3.创作主张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做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辛弃疾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

(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1、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崇拜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述说英雄的使命:“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书写英雄的豪情:“横空直把,曹吞刘攫”,“气吞万里如虎”;也写英雄的幽愤:“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2、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少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沙场点兵的将帅;中年:“和泪看旌旗”(《定风坡》)、“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暮年:“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

(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1、辛弃疾弘扬了南渡词人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的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因而他的词作

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如在名篇《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抨击。

(三)、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他在

词中,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清新自然,极富生

活气息。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和茅檐低小)。

三、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使作品充满英风豪气。诸如“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出,表现

出了男子汉气概的激扬;

2、表现手段: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1)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

去。”

(2)用经用史。曲折生动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

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3、风格: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稼轩利用谐谑词加以改造,借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是谐谑词具有严肃的主题和深

刻的思想内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四、辛派代表人物的词性特点

1.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有《于湖词》,一作《于湖居士长短句》。张孝祥是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绍兴末到乾道中词坛的着名

词人,首推张孝祥,是辛派词人的先驱。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

从东坡到稼轩,其间的桥梁则是张孝祥,其着名的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堪称是南渡以来词坛上包容量最大的一首壮词。

辛派先驱张孝祥,作词以苏轼为典范,一方面学苏轼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学苏轼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风格骏发,自成一家。艺术

境界也别开生面,在词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二张:张元干、张孝祥)

2.辛派中坚陆游,“有意做诗人”,对作词心存鄙视,认为词是“其变愈薄”之体。其词主要内容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放翁风格虽多样,但未融成其独特个性,其悲壮似稼轩但无辛词之雄奇,其豪放似东坡却无苏祠之飘逸,其闲适似朱敦儒却缺

乏朱词恬静潇洒,有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

3.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与

辛词相似。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余蕴。

4.刘过词有意识效辛词而又自成一家,其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自傲自负有自卑自弃、狂放不羁又落魄寒酸的江湖狂士。他的《龙州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中后期特殊的文人群体——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

具有独特的生命情调和个性风格。

【名词解释】

1.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2.苏、辛: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经常并称。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七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词至苏轼,为之一变。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以文人词,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

3.二安:指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二人同为济南人,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并称“二安”。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爱情和自然景色,后期则充满国破家亡的沉痛与悲伤。她的词善用白描,语言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4.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他继

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健诗独立存在。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包罗万象”。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论述题】

1.论述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答: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他明确宣称“要写行藏入笑林”,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广开拓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他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如他在《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再次,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

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2.论述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答:辛弃疾的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首先,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诸如“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其次,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即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用《天问》体写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连用七个问句以探询月中奥秘,奇特浪漫,理趣盎然。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

再次,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如《摸鱼儿》

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挠的刚健豪气。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使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3.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答: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

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4.试分析辛弃疾的登临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答:首先,选取象征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辛弃疾登临词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所登的几乎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感到惊心的景点,所看到的几乎全是“斜阳”、“落红”之类显示衰亡、凄凉的景物,如“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这些象征性的景物里,人们可以感到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气氛里。如同西下的夕阳,危危欲坠。清人周济曾把辛词的这一写景特征概括为即事叙景。

其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爱国感情,呈现抒情方式多样化的特征。(1)直接抒发爱国感情。在辛弃疾的登临词中,有一些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句子,直接表达了爱国感情。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两句带感叹的句子表达了对金兵入侵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血泪成河和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敌手、至今尚未恢复的痛惜心情。(2)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抒情。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用香草美人自比的比兴手法来抒发爱国感情的传统,代表作品为《摸鱼儿》。(3)大量运用典故抒情。辛弃疾的登临词,几乎每首都含有典故,用典故抒情,可以说是辛词的最大特色。一个典故总是包含有人物、情节、场景或警策性的语言。引用蕴含丰富的典故,就可以曲折、生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水调歌头·过南剑双溪楼》中,便连用了数典,把自己想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受到的阻碍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全都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5.辛弃疾和苏轼词的异同。

异:1.在自我形象上。苏词中的自我形象体现着旷达的情怀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辛词主要塑造性格丰满、情怀复杂的悲剧英雄形象。苏词多少内心世界

的自然流露。因此,时而豪放,时而感叹忧伤,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豪放旷达的阳刚之美。苏轼有着深沉的悲慨,但竭力摆脱苦闷,这就是苏词中最常见的超旷风格。辛词多种风格并存,具有悲壮沉郁、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2.在意境上。苏词的意境表现出清空的审美意境;辛词的意境表现出对万马奔腾、山呼海啸的战斗生活的渴求,因而气韵比苏词更加激昂、飞腾,辛词所独创的战争和军事意象也是前所未有的。

3.在艺术风格上。苏词最引人注目的是豪放旷达的阳刚之美;辛词刚柔并济的特点最能体现他的个人风格。辛弃疾刚柔并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刚中杂柔,以阳刚之气为主,以阴柔之美为点缀。

4.苏轼的词有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了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有更多的悲剧色彩。

同:苏辛二人人品、词品都非常高,对当时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使豪放派得以确立。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鹧鸪天 东阳1道中 扑面征尘2去路遥,香篝3渐觉水沉4销5。山无重数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7,马萧萧8,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9剩有10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1。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意】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简析】《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 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1.《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4.《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5.《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6.《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诗词贡献 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能够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很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所以,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持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宋代词人辛弃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题目:辛弃疾词分析 姓名:陈景 学号:U201117181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苏轼开创了宋词中豪放派的词风后,并不为当时文人的接受,他们觉得苏词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不是词的本色,直到100年后辛弃疾的出现,继承发扬了词中豪放一格。辛弃疾的词引领了陈亮,刘过等后人的创作,使豪放派真正能够和婉约派分庭抗礼,不相上下。 辛弃疾词感情深沉,境界宏大。早年参加抗金起义,后来投奔南宋。他一生以男儿自许,以英雄自许。在文学史上他不择不扣是一流的大词人,他的词集收入作品有600多首,在宋代词史上是流传作品最多的词人。但是但凡对辛弃疾一生遭遇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辛弃疾首先是要做一位战士,其次才是一位词人。 后人总结辛弃疾词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 (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永遇乐》 表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 (二)、“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出自《兰陵王》 表现了他一生壮志未酬的失意悲愤。 要了解辛弃疾的词,可以从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着手。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 1.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他送给友人陈亮的,辛弃疾在这首壮词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军中的生活,写出了一位带兵打仗将军的英勇,让人感到热血沸腾。不过词中最后一句“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壮志未酬的悲愤不言而喻。 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 主要代表作有: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这句话总结了辛弃疾对历史兴亡的反思及个人遭遇的感慨。想到辛弃疾咏怀古迹的词就不能不说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二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气魄宏大借古代英雄的事迹表明了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又借南

走近辛弃疾作文

走近辛弃疾作文404026 重庆万州区走马初中向艳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一个字:愁!愁得无以言说。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概述 南宋中期 辛弃疾的出现,标志着宋词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完成了爱国豪放词思想与艺术的双重开拓和完美结合,开创了婉约词与豪放词并驰、长期共存的新格局。 与陈亮、刘过等联手进行创作,并影响到以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 姜夔是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 南宋后期 基本上沿着辛弃疾和姜夔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 一派是辛词的继承人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内容多感时伤世,情调则沉痛悲郁; 另一派是姜词的追随者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内容上多抒发凄凉怨情,情调上追求高雅脱俗。 吴文英在艺术上有较大突破、刘克庄在题材上有一定拓展外,南宋后期词坛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节辛弃疾p129、p175 一、辛弃疾的生平、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 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1.(1140-1162)为率众起义,擒贼南归时期。 绍兴3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 22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 率领50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江阴签判。 开始了词的创作,可惜并没有流传下来。 2.(1162-1181)为辗转任职,筹措恢复时期。 《美芹十论》、《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 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预备江西上饶隐居。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豪放风格的初成,此期的词作反映了他重整河山的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激奋,雄豪悲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等。 3.(1182-1203)为长期闲居,一度起用时期。 20年间,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一面心灵深处不停为理想所激动。 辛词创作的高峰、高产阶段。此期词作的题材内容不断拓新,表现手法日渐成熟老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4.(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当我遇上辛弃疾

当我遇上辛弃疾 阅读着辛弃疾的诗词,闭上眼,仿佛在追溯着 他的一生,与他在交谈。 忽然眼前一现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方的夕阳将画布一般的天地铺染,大雁从 头顶悲鸣着一掠而过,草木中浸透着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边,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环 顾四周,他手握佩剑,身后是那匹的卢马,马背 上挂着那张硬弓。他正眺望着汴梁,独自一人在 喝酒。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吗?秋风 萧索,他身上的长袍随风飞舞。 我移步上前,心中早已浮现他的词句:众里寻 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一生都在为国忧思而 又无法报效国家的词人,他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啊 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轻 轻地叫道:辛幼安先生? 他转身望我,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深入骨髓的悲

哀,我也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话:朝廷如此枉费您的一腔热血,难道您就没有想过要远离政治,归隐田园,像陶渊明先生一样,岂不逍遥自在?而是要与岳飞一般,誓死孝忠?他又目视远方,坚定地说:罢了,只因我为大宋子民,孝忠国家是理所当然。国生我,我忠国,即使身死国亡,也不应忘记自己的国家,哪怕朝廷负我,我也不能与乱臣贼子一样苟且偷安,也许我这一生虽不能&ls赢得生前身后名&rs,但我依然坚持! 辛先生,您的爱国情怀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决绝;在你生命将逝之时,还希望精忠报国,在战场上气吞吐万里如虎,凯旋而归,就连在梦里都魂牵吹角连营。 辛弃疾的不幸,缘于身不逢时,遇人不淑,倘若你能遇到刘邦、李世民这样识才的君王,或许您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吧。 历史在隐隐淡去,我依然能听到他在战场上的呐喊声,依然能看到他高奏凯歌,把酒赋词的豪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程郁缀李静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中庵集·江湖长短句引》)李宗凖亦谓:“遗山所著,清新婉丽,其自视似羞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二、注释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三、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诗里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五彩缤纷,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全词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此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创作背景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读完此作,就好像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交代了词人的行踪。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香篝”,是薰笼。“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

峰,盛开的花朵。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笔法自然,不假装点,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催马加鞭,向东阳行进的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由此可想而知。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很明显,这里所谓的“愁边”,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相思”,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已。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最新)

【篇一】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神州”指中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词人接着说:“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秦桧一伙杀害的前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取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愤怒的中原百姓在1161年纷纷起义抗金,年仅22岁的辛弃疾聚集2000人投入农民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被任命为义军“掌书记”,共同领导义军。 为了击破金统治者对义军的诱降和进剿,更有效地打击金兵,耿京听从了辛弃疾的联系南宋协同抗金的建议,派他为代表到南宋去洽谈。辛弃疾圆满地完成任务后,在返回的途中得知了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的消息,立即带人飞驰张国安所在的金兵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国安,并且号召耿京旧部上万士兵反正。这时的辛弃疾年仅23岁。 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打击了金人,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 辛弃疾南归后,向宋孝宗进《美芹十论》。他根据自己两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带所了解的情况,阐述了“女真虚弱不可畏”的理由;批判了“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投降谬论;对南宋王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抓住时机进军收复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由于投降派的极力反对,英明果断的《十论》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辛弃疾毫不气馁,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内容和《十论》基本一致,但他这次却尖锐地指出: 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九议》和《十论》的命运一样, 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理解和重视。

1181年,主和派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和要求予以诽谤与弹劾,辛弃疾被逐出朝廷,弃置不用达20年之久。这期间是他词作的盛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沉的词风。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反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意志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这就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渴求统一的愿望和要求,成为几百年来一直振奋鼓舞人民爱国精神的名作。 辛弃疾64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曾起用辛弃疾做镇江知府。辛弃疾也想借机会实现抗金夙愿。他一方面向韩氏进言:进军前务必做好准备,一方面派人潜入金国去侦察敌人兵马数目、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还赶制万套军装,要召募壮丁训练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但这一切都没有如愿以偿。 1207年10月3日(九月初十),辛弃疾便含恨去世,死时68岁。据《济南府志》载,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辛弃疾逸事

“镇江女婿”辛弃疾轶事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担任过短短一年的镇江知府,其间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镇江北固山上写下了两首词,成为800多年来一直传诵的爱国主义名篇。鲜为人知的是,辛弃疾还是镇江的女婿哩。记者日前来到镇江北固山,寻访那段历史往事。 北固山头怀古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面的长江边,是一座高58米、长约200米的小山。山岭逶迤突兀,远望如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雄踞在长江之滨。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后峰为主峰,北临长江,三面悬崖,直插江中,形似半岛,峭壁如刀斧劈斫,地势险峻,景色壮美。 北固山虽不高大,但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孙权创业江东霸业的要塞,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甘露寺、祭江亭、溜马涧、狠石、刘备试剑石、太史慈墓等。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在此留下许多著名诗作。 位于主峰顶上的多景楼和祭江亭,可以说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多景楼为一座二层的画梁飞檐小楼,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也曾被称作“北固楼”,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于楼额。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曾在此诗酒唱和。 北固楼最初建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后屡遭兵火,现在的楼是近代复建的。多景楼北面对着大江,登楼凭栏远眺,长江就在眼底,滔滔江流宛如玉带横在眼前。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紧邻多景楼东侧有一处四角飞檐的亭子,此为“北固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在此遥祭后投江殉情,故后来又被称作“祭江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那两首词,就是在此触景生情写下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调任镇江知府 上述两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辛弃疾刚刚就任镇江知府不久。 辛弃疾(1140-1207),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己还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压制,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1203年,权臣韩侂胄任南宋王朝宰相,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起用已60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他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北伐大计成功的三原则:“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他指出,那种“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都是办不成事情的。韩侂胄知道辛弃疾的主战决心和过人才干,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宋宁宗面前说辛弃疾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次年,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调任镇江知府。 其实辛弃疾与镇江早有很深的渊源。归宋之初,辛弃疾寓居镇江,娶了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范本是金国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以全县归宋,家住镇江。辛弃疾与妻兄范如山十分投合,范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娶了辛弃疾的女儿为妻。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因此辛弃疾早年曾经多次到过镇江,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镇江友人。 镇江,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淮河)。 积极备战北伐 就任镇江知府后,辛弃疾很振奋,想借此实现多年抗金宿愿。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曾提出详细而有远见的抗金北伐备战计划。同时做了大量细致的抗金北伐准备工作,厉兵秣马进行备战。他一边派遣谍报人员渗透到敌人后方,侦察敌方的兵马屯戍、仓库位置以及将帅姓名等军事情报,一面派人分头在江淮一带加紧招募了一万多名有较强作战能力的士兵,又赶制了一万套军服,加紧训练兵士。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测地形,做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

中国古代文学史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1.12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至高峰。 2.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成为“苏辛”。 3.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4.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 5.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内容,利用一切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 6.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与辛派双峰对峙的局面。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今存《稼轩词》、《稼轩长短句》。 2.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3.创作主张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做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辛弃疾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 (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1、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崇拜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述说英雄的使命:“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书写英雄的豪情:“横空直把,曹吞刘攫”,“气吞万里如虎”;也写英雄的幽愤:“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2、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少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沙场点兵的将帅;中年:“和泪看旌旗”(《定风坡》)、“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暮年:“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 (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1、辛弃疾弘扬了南渡词人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的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 词曲: 羽泉歌手:羽泉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雳惊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 怎见气吞万里如虎 一笑人间万事 春风不染白发 怎忘寒冬冰秋 醉里且贪欢笑 廉颇未老乐悠悠 何处望神州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 金戈铁马战不休 天下谁英雄 赢得功名在身后 蓦然回首数风流 非皇非帝非君非诸候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雳惊弦——《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 怎见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春风不染白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怎忘寒冬冰秋 醉里且贪欢笑——《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廉颇未老乐悠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 南宋中叶最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身于官宦家庭 一生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140-1162) 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沦陷区济南,从小树立了复仇雪耻的理想 22岁时,在济南组织抗金义军2000 人,后归耿京义军,并受重用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奉表归宋,在建康被高宗召见 北归时,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闯金营活捉叛徒,率义军一万多人南下归宋。

第二时期(1162-1181) 南归后,虽官职卑微,但屡屡上书,提出节约宽民、持久战等主张 被视为“归正人”,大材小用,屡屡调任,难有作为 后官职升迁,但屡遭诬陷,孝宗淳熙八年(1181)42岁时被弹劾罢官 第三时期(1181-1203) 隐居江西上饶带湖(其间短暂为官) 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宋史·辛弃疾传》)义,筑室“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生活闲适,但不忘北伐,常发而为词 闲居二十年:一生创作鼎盛时期 第四时期(1203-1207) 宁宗嘉泰三年(1203),被重新起用,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任镇江知府。 积极筹措北伐,不久又遭诬陷,闲居江西铅yán山。 68岁含恨而逝,临终前“大呼杀敌数声”(《济南府志》)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一、词集 代表了南宋词最高艺术成就 词集《稼轩词》(四卷)、《稼轩长短句》(十二卷)两种刊本 今存词六百多首,宋代词人传世词作数量最多的一家 二、风格 多种多样,刚柔相济 主导风格——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南宋词人辛弃疾传

南宋词人辛弃疾传 由义军掌书记到封疆大吏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辛弃疾的出生地成为金朝的统治地区。他的祖父辛赞,当北宋灭亡时,因受家族拖累,未能脱身南渡,不得已仕金,曾任亳州谯县令、开封府知府,官至朝散大夫。但他时时眷念故国,常带领儿孙“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①①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他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兴兵南下,欲图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这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时年22 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奋起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掌管义军大印。根据其时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耿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利诱下,密谋杀害了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闻讯,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等50 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在5 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辛弃疾这一机智勇敢的行动,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①但是,作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真正欣赏和信任,南宋朝廷只安排他担任江阴军签判,一个并不能让辛弃疾施展其才能和抱负的职务。不久,宋孝宗即位,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又自毁长城,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在此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26 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辛弃疾希望以此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但是,在苟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经过深思熟虑的恢复中原大计如石沉大海,这使辛弃疾陷入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之中。 从乾道四年(1168)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舒心与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弯弓杀敌,收复失地。但在小人当道、国事日非的时候,他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罢去所有职务。他到上饶城郊带湖去闲居,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后领宫观闲差。在上饶一住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与郑汝谐、杨民瞻、陈亮、韩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极论世事,或长歌相答,情意深长。同时,他还与朱熹建立了较深的友谊。在“庆元党禁”时,他不顾禁令,常到武夷山看望朱熹。朱熹病死,他写词悼念,还亲携祭文前往吊祭①。 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清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词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虽然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有时不免损害了词的美感特质,但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可以容纳的内容,利用一要可以利用的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此期词坛并非辛派独霸天下,姜夔和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从而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

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19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的非凡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33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周密《浩然斋意抄》),也体现出辛弃疾的远见卓祝。他还具有随机应变的实干才能,41岁在湖南创建雄镇一方的飞虎军,虽困难重重,但事皆立力,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刘宰《贺辛等制弃疾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