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电中期报告标准模版

西电中期报告标准模版

西电中期报告标准模版
西电中期报告标准模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进展报告

(2016届)

题目车载可见光定位技术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通信工程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 4 月

(本表一式三份,本人、指导教师、学院各一份)

2.目前已完成的研究工作及结果(内容要详实充分)

课题研究背景:最先开始的定位技术为GPS技术。GPS定位中最为实用的RTK

定位测量方式x

y

z

=

x

y

z

-

1000?z y x

010z0?x y

001?y x0z

?x

?y

?z

α

β

γ

m

在至少3个公共点上,求GPS

坐标与适用坐标之间的转换参数(点校正);式中:X、Y、z是当地坐标系中的实际(适用)坐标,x、y、z—RTK测出的坐标,△x△y△z是坐标平移参数仅αβγ是坐标旋转参数,m是缩放参数,中间3×7的矩阵是转换系数阵。用2个平高、1个高程公共点,代人上式(列出7个方程),解出7个转换参数(唯一解);用3个平高公共点带入,可列出9个方程,平差解出7个参数的最或是值。获得7个转换参数(平移、旋转、缩放)后,将RTK每测出1个点的坐标xyz,带人上式求出该点的适用坐标xyz。这是原理,实际是将新参数重新置人RTK中即可(RTK直接显示适用坐标)。这便是通常我们所见的GPS定位技术中常见的实现方式。然后出现的是WIFI定位技术主要用于室内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方式室内常用的定位方法:到达时间法(TOA)通过测量无线信号在发射端与待测点传播的单程或者往返时间,根据信号传播速度来计算出发射端与待测点之间的距离。若测量单程时间,要求发射端或者待测点能记录信号发射的准确时间,对系统节点之间的时钟同步有较高的要求。若测量往返时间,则不要求发射端与待测点之间的同步,只需要发射端或待测点有比较精确的时钟。采用此方法,用所测的往返时间除以2即可得到单程时间,这个方法在测量传播时间中十分常见。若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传播时间为t,无线信号的传播速度为v,则发射端到接收端的距离s可估算为v*t。在确定空间中点的位置时,可使用三边定位方法。基于WIFI的定位系统中,发射信号端为无线接入点(AP),在理想的环境下,选取3个AP为圆心,以估算出AP到接收端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在理想的情况下,三圆会相交于一点,这点即为待测点的空间

位置。

这种方法对时间的同步性要求,和时间的精度要求特别高。实现起来难度很大。方法2:到达角度法(AOA)通过己知的AP节点和待测点间的角度进行定位。在该定位机制中,通过接收端感知AP发送信号的到达方向或者角度,然后可

通过三角定位测量法(在接下来的计算节点位置的方法中介绍)计算出节点的。

AOA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于与定位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实验已经证明AOA的定位精度甚至不如(TOA).

方法3:到达时间差法(TDOA)在TDOA方法通过测量无线信号从不同AP的时间差来进行定位,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AP与待测点时间同步的要求。待测点到达AP的时间差为一定的值,可知待测点与AP的距离差也为定值,待测点一定位于以AP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可用双曲线定位法算出空间中点的位置,即求解出不同AP的双曲线的交点。若要求出AP的位置,至少需要两个双曲线方程组成一个方程组,即需要3个AP。

信号强度法(RSSI)在室内的已知环境中,使用可以接收到信号强度的机器去估计室内环境中的环境干扰参数和墙壁衰减因子。从而得出该室内环境下的传播模型。据此,就可以通过待测节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去估计出待测节点与发射信号机器之间的距离。由于RSSI算法必须考虑到各种干扰,所以算法比较难。常见的传播模型有:(1)线性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线性模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统计学模型,它是建立在假设室内环境中的路径损耗和传输距离为线性分布,它的表达式为:L d=ad+l o 该式子中,口为一次的参数,lo是恒定参数,L(d)是距离发射机端为d的信号强度。(2)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室内对数距离路径损

+Xσ(dβ)

耗,满足下列式子:PL(dβ)=PL(d0)(dβ)+10γlog10d

d0

式中,以为参考距离,是由测量的量决定,一般可取lm;d是发射机端和

接收机端之间的距离;γ是路径损耗指数,它依赖于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类型,代表路径损耗儿PL随着距离增长的速率;Xσ是标准偏差为σ的正态随机变量;PL(d0)表示参考距离d0处的功率值,可通过实际测量出。(3)衰减因子模型

衰减因子模型考虑了建筑物类型的影响以及障碍物引起的变化。衰减因

子模型预测路径损耗与实际测量的标准偏差比较减少了4dB,而对数距离模型的

偏差为13dB。所以该衰减因子模型优于对数距离损耗模型,该衰减因子模型为:

式中,表示同层测试的路径损耗指数值(同层即同一建筑的楼层)。如果

能获得较好的同层路径损耗系数弦,则可通过附加楼层衰减因子FAF(Floor attenuation factor)获得不同楼层路径损耗。将多楼层影响的指数

代替FAF,则有:

室内路径损耗是自由空间损耗加上衰减因子FAF,对于多层建筑物,衰减因子并随着距离成指数增长。

α为信道衰减常数,单位为dB/m。给出了α的典型信道衰减常数值。信号强度法基本原理是通过待测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对待测点与AP之间的距离进行估计。在发射端的发射功率一定的条件下,它发出的信号在室内环境中的传播损耗符合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可用室内传播模型表示,利用模型可以估算测端与AP之间的距离。在计算空间中点的具体位置时,可采用合适的室内传播模型来估算待测点与三个AP的距离,即采用三边测量法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学习过通信原理,能引起信号衰减的因素过多。所以受到影响的因素过多,有可能收到少考虑有些因素造成误差。

2.非参数化室内定位方法:采用的是信号强度指纹定位方法:信号强度指纹定位方法是一种基于无线信号强度的定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有着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其定位方法实现简单,所以在近几年的无线室内定位方法文献中,有很多在对基于信号强度指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

信号强度指纹定位方法可分成两个阶段:校准阶段和定位阶段。在校准阶段中,需要采集信号强度作为指纹库。在一个部署了若干个无线信号发射点的环境中设置足够多的采集点,在每个采集点处设定一定的频率去采集一组信号强度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估算出每个采集点的信号强度RSSI;,将这信号数据与采集点的位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在定位阶段,待测点运动到某一位置时,也按一定的频率去采集一组信号强度数据,将这组信号数据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将该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校准数据进行匹配,从而估算出待测点现在的位置。基于信号强度的指纹定位方法,因为有信号指纹库,与基于模型的定位方法相比有更高的定位精度,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一般条件下,校准数据的数量越多,校准数据的质量越好,定位会更精确。但较多的校准数据必然带来人力工作量的。这种算法类似于对比法,由于有观测物体的经过所以该点信号强度必然发生改变必然存在一个变化过程。对比指纹库,找到发生变的点RSSI。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这便是出现在可见光定位之前的集中主要技术。

基础知识积累:关于可见光通信的文章,因为可见光通信是可见光定位的基础。我理解到可见光通信出现的背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智能网络技术的迅

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比例。这是我对于这篇文章总结。

设计思路:要实现车载可见光定位我从翻译的论文中间找到了设计思路,就是把光电传感器加装在车辆上面如图。

分为2种情况:1.车与交通灯之间的互相定位技术:首先车辆行驶在路上周围的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从我前面了解的定位方中,我知道了在有固定目标是如何定位,有了固定点AP时定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我所了解的其他的定位方式来进行完善。比如路面上的交通灯,这是一个固定点AP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在前面学习的各种室内定位方法中的算法。加以改进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系统中去。重点是车与车之间的事实通信,并且确定位置的办法。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要利用我重新查找的资料中的办法来解决。

首先讲讲我对有固定目标例如交通灯等,定位方法的理解。结合自己找的论文,基于TDOA(信号到达时间差)用在这个路面上有固定光源的例如交通灯的方面。首先我在以前的周记中学到的很多方法都不行都基本不可行。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路面上的固定点AP没有那么多。室内的TDOA也得进行改进才可以运用到室外的情况。

TDOA在前面的周记中已经讲过,结合我查看的论文。最终会得到一个双曲线方程组。在室外的情况下,改进车的两个前灯为可以发射光源的功能以外。在车的前灯位置安装光电(Photodiode,PD)接收机使车的前灯位置区还具有接受光信号的能力。这样才有光信号定位技术实现的基础。PD接收机同时接收来之交通灯的定位信号,根据定位信号到达两个 PD接收机的时间差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TDOA)计算目标车辆(定义为两个PD接收机的几何中心)与交通灯的位置关

系。最后根据可见光通信技术获取的交通灯的真实位置信息(或代表位置坐标的 ID信息),换算得出目标车辆的真实位置信息。这样是可行的因为交通灯是不会自己长脚跑得,我们可以事先确定好交通灯的位置。这就类似于室内可见光定位技术的固定点AP。下面结合论文讲讲我的想法,运用双曲线定位原理F1和F2为起始时刻对称分布于 X 轴上的两个间距为2c的PD接收机,并以速度v沿Y轴的正方向运动,F′1 和 F′2 为 t 时刻PD接收机的位置,T 1为发射定位信号的交通灯,那么可以根据可见光信号在初始时刻和t时刻到达两个PD接收机的时间差?t1和?t2,确定两条离心率分别为e1和e2的双曲线(分别对应图1中上边和下边的双曲线,竖直虚线为曲率e1双曲线的左准线)。

[x??c2+y2]=e1*[x-(-a1/e1)] (1)

[x??c2+(y??y)]=e2*[x-(-a2/e2)] (2)

其中,?y=v′t 为接收机在时间间隔 t 内的移动距离,离心率 e=c/a ,a=C ×?t 为双曲线上任意点到双曲线两个焦点距离差的一半,C =3*108m/s为可见光的传播速度,?t 为可见光信号到达两个 PD接收机的时间差。两条双曲线的四个交点T1,T2,T3和T 4 为满足方程(1)和(2)的四个解,由于可见光信号到达探测器 F1的时间小于探测器F2,那么交通灯应位于 x<0 的左半平面内,即双曲线的左半支上,可以有效去除T2 和T4两个假解;而非全向接收的PD 接收机决定交通灯应位于接收机的最大视场角内,即 y>0 且 y>?y ,可以有效去除假解T3 ,确定交通灯T1在 XY 坐标系上的位置坐标,以及交通灯T1与PD接收机的位置关系。结合交通灯T1的真实位置信息 (X,Y) ,最终可以计算得出定位目标(即坐标系原点)的真实位置信息 (X-x,Y-y) 。

这样的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必须要求交通灯与车辆等高。这就使得有些交通灯就不能发挥作用。例如西电东门口的交通灯,太高了。一般的车辆根本不可能和它等高,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我们

只见过比车高的或者和车等高的交通灯。没有比车低的信号灯,那样的话司机看不见。就失去了作为交通指示的意义。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高信号灯的情况。TDOA 单灯定位改进方法中,A1和A2为初始时刻对称分布于 XYZO 坐标系 X 轴上的两个接收机(-c,0,0)和(c,0,0),为简化计算,假设两个接收机在XOY 平面内以速度v 沿正向运动,则t 时刻这两个接收机的位置B1和B2为(-c,?y,0)和(c,?y,0)交通灯 T1在XYZO 坐标系上的坐标为,T1A1A2平面与XOY 平面的夹角为α1=arctan(x

y ),T1B1B2平面与 XOY 平面的夹角为α2=arctan(z/y-?y ),沿T1A1A2平面与T1B1B2平面的交线MN 将T1B1B2平面旋转?α=α2-α1与T1A1A2平面重合,可得接收机B1和B2的映射点B ′1和B ′2 。根据坐标转换理论,映射点 B ′1和B ′2 在XYZO 坐标系上的坐标(x β1′,y β1′,z β1′)和(x β2′,y β2′,z β2′) 换矩阵T 的逆矩阵,当

交通灯的真实高度Z 与接收机实际高度z 已知时,交通灯与两映射点β1‘和β2’的

距离差。

最后转换得出定位目标(即 XYZO 坐标系原点)的真实位置 (X –x,Y –y,Z -z)

2.车与车之间的相互定位通信:根据翻译的得到的思路车与车要运用相位差定位技术。.可见光可用于相对车辆之间相互的定位。在这种系统中,每个尾灯或前照灯发出高频正弦曲线,车辆上的不同灯就可以通过各自的接收器测量接收的正弦信号的相位差。每个灯之间的不同距离信息可以通过相位差来计算。当有两个或者更多的距离差可以使用时(即,两个车辆之间建立起来超过3个VLC链接),可以在2D平面上用已经得到的数据列出一组方程求解这些方程组,可以得到相对位置信息(当这个要求不满足时,但至少一条链路可用,该系统可以随时返回,自由地实现GPS与VLC的切换。相比于现在车辆产品使用的测距传感器,例如雷达和激光测距仪,VLP是更具成本效益,几十厘米的其误差的量级性能足以满足大多数安全应用。

完成了车与车辆之间的关于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定位的思路。在单站无源定位中,当辐射源目标和观测平台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可以利用信号的到达方向和相位变化率来实现目标定位。这种基于相位差变化率的无源定位技术与传统测向交会定位技术相比,增加了相位差变化率观测量,解决了测向交会需要较大交会角、定位时间长等问题。对于车辆而言,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间车灯已经我们的事先处理车灯就相当于一个个发射源,而车灯下方或者后视镜后侧安装的光电二极管就相当于接收机。相位差变化率定位原理相位差变化率定位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观测车辆上携载的光电接收器,接收目标辐射高频可见光的相位差及其变化率对目标进行定位,通过观测到的相位差及其变化率,求出目标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时间变化率,进而解算出径向距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无源定位。光电接收器相位差变化率及定位几何模型。假设两个车前灯E a E b接

收器后方车辆的前灯信息得到的相位差φ(t)

φ(t)=ωT?t=(2πd c)f T sin[βt?α(t)]

ωT为来波角频率;?t为来波到达E a E b两个车灯的时间差;d为两个灯之间的间距(即干涉仪基线长);C为光速;f T为来波频率;βt为来波方位角;α(t)为E a E b。连线垂直方向育(称为天线方向)的方位角。,可以得出干涉仪相位差变化率的测距公式为:

r i=(y oi sinβi-x oi cosβi)/[α(t)+(φ(t)/k f T cos[βt?α(t)])]

有以上公式可以推导出来要测量的车辆的实际位置(x T,y T)为: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模板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模板 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半需要向知道老师进行汇报的工作,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毕业设计中期报告模板,仅供大家参考。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模板一本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实验测量的基础上通过ABAQUS软件选取适合橡胶类超弹性材料的本构模型,在这段时里已完成工作及进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后期工作安排如下: 1、学会通过学校网站检索课题相关的文章,查找并阅读橡胶类超弹性材料本构模型的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2、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有限元软件ABAQUS,完成基础算例,然后根据已有的橡胶单轴压缩实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将实验数据导入ABAQUS模型中进行拟合评估,从而最终确定合适的本构模型并计算出相应参数。 3、完成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通过对文献的翻译,对数字影像分析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对ABAQUS软件的学习,使自己对超弹性材料的本构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但现在还存在对软件使用不熟练、独立处理问题不强等问题。在以后的毕设进程中一定加强学习,并独立自主并熟练使用ABAQUS软件。 第八、九周:对论文格式、注意事项进行学习,然后编写并生成论文初稿,让指导老师审阅。

第十、十一周:根据导师指点修改论文,并通过导师审核通,最后生成答辩前的最终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模板二1、收集整理资料,包括中日文的文献,对论文命题有了初步认识。 2、与指导老师进行商榷讨论,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3、通过研究各项资料和与指导老师的探讨,对论文列出大致提纲,经指导老师改正指点,大致确定论文的基本思路。 4、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对论文命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 1、日文文献资料不够充实。 2、论文思路不够严谨清晰,需要调整。 3、初稿还没彻底修改正确。 4、在修改初稿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三稿,并尽快完成终稿。 1、提纲有些凌乱,有些地方条理不够清晰。 2、有关该研究的日文资料比较少,较难找,图书馆内相关文献少。 3、用词不当,出现语法错误。 4、论文要求格式较复杂,格式出现错误。 1、结合指导教师意见,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调整结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课题: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姓名: 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1.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1) 2.方案论证与选择 (1) 3.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元器件的选择 (5) 3.1 六进制电路的设计 (6) 3.2 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6) 3.3 六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6) 3.4双六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7) 3.5时间计数电路的设计 (8) 3.6 校正电路的设计 (8) 3.7 时钟电路的设计 (8) 3.8 整点报时电路的设计 (9) 3.9 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10) 4.系统电路总图及原理 (10) 5.经验体会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A:系统电路原理图 (12) 附录B:元器件清单 (13)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1. 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字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因此,我们此次设计数字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钟。而且通过数字钟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实用方法。且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叙电路。通过它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1.1设计指标 1. 时间以12小时为一个周期; 2. 显示时、分、秒; 3. 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4. 计时过程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进行蜂鸣报时; 5. 为了保证计时的稳定及准确须由晶体振荡器提供表针时间基准信号。1.2 设计要求 1. 画出电路原理图(或仿真电路图); 2. 元器件及参数选择; 3. 编写设计报告写出设计的全过程,附上有关资料和图纸,有心得体会。 2. 方案论证与选择 2.1 数字钟的系统方案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 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同时标准的1H Z时间信号必须做到准确稳定。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构成数字钟。

西电数据挖掘大作业k-means和k-medoids

题 目: 数据挖掘 学 院: 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智能科学和技术 学生姓名: ** 学 号: 02115*** k -means 实验报告 一、 waveform 数据 1、 算法描述 1. 从数据集{X n }n?1N 中任意选取k 个赋给初始的聚类中心c 1, c 2, …,

c k; 2.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点x i,计算其和各个聚类中心c j的欧氏 距离并获取其类别标号: label(i)=arg min ||x i?c j||2,i=1,…,N,j=1,…,k 3.按下式重新计算k个聚类中心; c j=∑x j s:label(s)=j j ,j=1,2,…k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达到最大迭代次数为止2、实验结果 二、图像处理 1、算法描述 同上; 2、实验结果

代码: k_means: %%%%%%%%%K_means%%%%%%%% %%%%%%%%%函数说明%%%%%%%% %输入: % sample——样本集; % k ——聚类数目; %输出: % y ——类标(从0开始) % cnew ——聚类中心 % n ——迭代次数 function [y cnew n]=k_means(sample,k) [N V]=size(sample); %N为样本的个数 K为样本的维数 y=zeros(N,1); %记录样本类标 dist=zeros(1,k); rand_num=randperm(N); cnew=(sample(rand_num(1,1:k),:));%随机初始化聚类中心cold=zeros(k,V); n=0;

西电射频大作业(精心整理)

射频大作业 基于PSpice仿真的振幅调制电路设计数字调制与解调的集成器件学习

目录 题目一:基于PSpice仿真的振幅调制电路设计与性能分析 一、实验设计要求 (3) 二、理论分析 1、问题的分析 (3) 2、差动放大器调幅的设计理论 (4) 2.1、单端输出差动放大器电路 2.2、双端输出差动放大器电路 2.3、单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 2.4、平衡对消二极管调幅电路 三、PSpice仿真的振幅调制电路性能分析 (10) 1、单端输出差动放大器调幅电路设计图及仿真波形 2、双端输出差动放大器调幅电路设计图及仿真波形 3、单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设计图及仿真波形 4、平衡对消二极管调幅电路设计图及仿真波形 四、实验总结 (16) 五、参考文献 题目二数字调制与解调的集成器件学习 一、实验设计要求 (17) 二、概述 (17) 三、引脚功能及组成原理 (18) 四、基本连接电路 (20) 五、参考文献 (21) 六、英文附录 (21)

题目一基于PSpice仿真的振幅调制电路设计 摘要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发展,电子电路CAD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已成为电路分析和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此次振幅调制电路仿真设计基于PSpice,利用其丰富的仿真元器件库和强大的行为建模工具,分别设计了差分对放大器和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由此对线性时变电路调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通过平衡对消技术分别衍生出双端输出的差分对放大器和双回路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消除了没用的频率分量,从而得到了更好的调幅效果。本文对比研究了单端输出和双端输出的差分对放大器调幅电路及单二极管和双回路二极管调幅电路,通过对比观察时域和频域波形图,可知平衡对消技术可以很好地减小失真。 关键词:PSpice 振幅调制差分对放大器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平衡对消技术 一、实验设计要求 1.1 基本要求 参考教材《射频电路基础》第五章振幅调制与解调中有关差分对放大器调幅和二极管调幅的原理,选择元器件、调制信号和载波参数,完成PSpice电路设计、建模和仿真,实现振幅调制信号的输出和分析。 1.2 实践任务 (1) 选择合适的调制信号和载波的振幅、频率,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正确选择晶体管和其它元件;搭建单端输出的差分对放大器,实现载波作为差模输入电压,调制信号控制电流源情况下的振幅调制;调整二者振幅,实现基本无失真的线性时变电路调幅;观察记录电路参数、调制信号、载波和已调波的波形和频谱。 (2) 参考例5.3.1,修改电路为双端输出,对比研究平衡对消技术在该电路中的应用效果。 (3) 选择合适的调制信号和载波的振幅、频率,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正确选择二极管和其它元件;搭建单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实现载波作为大信号,调制信号为小信号情况下的振幅调制;调整二者振幅,实现基本无失真的线性时变电路调幅;观察记录电路参数、调制信号、载波和已调波的波形和频谱。 (4) 参考例5.3.2,修改电路为双回路,对比研究平衡对消技术在该电路中的应用效果。 1.3 写作报告 (1) 按论文形式撰写,包括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等等。 (2) 正文包括振幅调制电路的设计原理、理论分析结果、实践任务中各阶段设计的电路、参数、波形和频谱,对观察记录的数据配以图像和表格,同时要有充分的文字做分析和对比,有规律性认识。 (3) 论文结构系统、完备、条理清晰、理论正确、数据翔实、分析完整。 1.4 相关提示 (1) 所有电路和信号参数需要各人自行决定,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锻炼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实验分析能力。 (2) 为了提高仿真精度和减小调试难度,可以将调制信号和载波的频率设置得较低。 二、理论分析 1、问题的分析 根据题目的要求,差分对放大器和二极管振幅调制电路目的都是实现基本无

《电子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册格式(本页不打印) 一、设计任务(四号、黑体,不加粗) 例如: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正文全部为宋体、小四,下同) 二、设计要求 教师下达的设计基本要求……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思想(宋体、小四、加粗) 对题目的理解,计划采用的实现方法 2.设计说明 对设计方案的简单综述,建议增加方案对比内容; 3.系统方案或者电路结构框图 包含对各个单元电路的详细分析; 保留详细的参数计算、卡诺图、状态转换图等设计内容; 4.设计方案 一个模块电路结构对应一个仿真波形和一段文字说明; 仿真及分析时,请捕捉关键点的波形数据,以确保设计结果具有良好的说服力; 5.电路原理总图 A4纸整张打印,打印出图纸边框 绘制原理图时,应注意加入电源、信号输入与输出端口; 芯片内部具有多个相同功能单元时,注意充分利用; 元器件在电路原理图中的布局应规范、紧凑; 6.PCB分层打印图 按照相同比例分别打印出顶层、底层、丝印层,并尽可能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中; 在保证布通率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大的线宽、安全间距; 四、设计总结 个人真实的总结体会,不低于100字。 五、参考资料 包括网站、网页的资料;从网站上下载资料过多将被视为抄袭,一定要强调自己的设计思路,创新理念。 注: ——课程设计论文用A4纸打印,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实验报告采用A4纸双面打印,实验报告的内容全部手写,所有的打印图请牢固粘贴在实验报告上,不要使用QQ截图等低像素的截图工具。 ——封面与任务书双面打印在同一张A4纸;

1、设计题目 数字钟 2、设计内容和要求: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设计要求采用中小规模集成器件完成具有以下技术指标的数字钟: (1)显示时、分、秒; (2)24小时制计数; (3)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对小时和分单独校时,对分校时的时候,停止分向小时进位。校时时钟源可以手动输入或借用电路中的时钟; (4)具有正点报时功能; (5)要求计时准确、稳定。 3、设计目的 (1)进一步熟悉各种进制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 (2)掌握译码器显示电路的应用; (3)熟悉集成芯片的内部结构及应用; (4)掌握数字电子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提升对实际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 4、设计原理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一般由秒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单元组成。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时候,可选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振荡器加分频器来实现,但精度要求高的电路中多采用晶体振荡器电路加分频器实现,在本设计中要求精度高,所以选用的是后者。将标准秒脉冲信号送入“秒计数器”,该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可采用12进制也可采用24进制计数器,本实验采用24进制。最终完成一天的计数过程。译码显示电路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经七段显示译码器译码,通过六位LED 显示器显示出来。整点报时电路是根据计时系统的输出状态产生一个脉冲信号,去触发音频发生器实现报时。校时电路是对“时、分”显示数字进行校正和调整。其数字电子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西电《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大作业答案解析

说明 每个实验题目含有一个main函数和一些函数,与实验题目相关的基本运算的函数定义和main函数定义的代码在附录以及对应的文件夹中给出,供上机实验参考使用。对于每个题目,只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算法,补充函数定义,然后对程序进行编译、调试。

实验一线性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线性表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运算 3.能够利用线性表的基本运算完成线性表应用的运算 二、实验内容 1.设有一个线性表E={e1, e2, … , e n-1, e n},设计一个算法,将线性表逆置,即使元素排列次序颠倒过来,成为逆线性表E’={ e n , e n-1 , … , e2 , e1 },要求逆线性表占用原线性表空间,并且用顺序表和单链表两种方法表示,分别用两个程序来完成。(文件夹:顺序表逆置、单链表逆置) 2.已知由不具有头结点的单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中,含有三类字符的数据元素(字母、数字和其他字符),试编写算法构造三个以循环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使每个表中只含有同一类的字符,且利用原表中的结点空间,头结点可另辟空间。(文件夹:分解单链表) 实验二栈和队列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栈和队列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栈和队列的基本运算 3.能够利用栈和队列的基本运算完成栈和队列应用的运算 二、实验内容 1.设单链表中存放有n个字符,试编写算法,判断该字符串是否有中心对称的关系,例如xyzzyx是中心对称的字符串。(提示:将单链表中的一半字符先依次进栈,然后依次出栈与单链表中的另一半字符进行比较。)(文件夹:判字符串中心对称) 2.假设以数组sequ[m]存放循环队列的元素,同时设变量rear和quelen 分别指示循环队列中队尾元素的位置和内含元素的个数。编写实现该循环队列的入队和出队操作的算法。 提示:队空的条件:sq->quelen==0;队满的条件:sq->quelen==m。(文件夹:循环队列)实验三串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串的顺序存储结构 2.掌握串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 1.串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编写朴素模式匹配算法,查找在串中是否存在给定的子串。(文件夹:模式匹配) 2.若S是一个采用顺序结构存储的串,利用C的库函数strlen和strcpy(或strncpy)编写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SQL数据库期末大作业

学校:北京联合大学 系别:信息管理系 姓名:孙超 学号:2013110444006 《餐饮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1、本项目的需求分析 随着今年来中国餐饮行业的日益火爆,在强烈的行业竞争中,一个高效的餐饮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效,便捷的管理系统,不仅仅极大的方便了食客的就餐,同时对于餐饮公司的各项信息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的餐饮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帮助餐厅降低错误率,扩大营业范围,增加知名度等。 为了使得系统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便捷,具有针对性,本次系统设计主要分为:员工登陆操作信息系统,以及店主操作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的设计从而达到不同的功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与管理。 第一:在员工使用本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应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添加修改查询客户会员信息(修改客户信息需客户确认) 2.查询菜单 3.添加查询预定信息,为老顾客打折 4.客户可以在自己的会员账户里充值 5.顾客可以用现金买单也可以从会员账户里扣取 第二:管理员使用本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应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添加修改查询客户会员信息(修改客户信息需客户确认) 2.添加修改查询菜单信息,最好能看到菜品图片 3.添加查询预定信息,为老顾客打折 4.客户可以在自己的会员账户里充值 5.顾客可以用现金买单也可以从会员账户里扣取 6.设定具体的打折方法 7.添加职员信息,权限也可以定为管理员。 8.可以查询使用者的现金收款金额。 二、餐饮业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E-R模型(概念结构设计) 1.用户(员工)的信息:

编号、密码、类型、姓名、电话、收款金额 2.客户信息: 用户编号、客户编号、姓名、电话、密码、开卡时间、卡内余额 3.食谱: 类型、名称、价格、配料、照片 4.预定: 用户编号、日期、预定时间、客户姓名、类型、预定食谱、桌号5桌台管理: 桌号、使用情况、 6.点餐管理: 用户编号、类型、菜品、数量、价格、照片 7.盈利管理: 日期、日支出金额、店内收入、外卖收入、盈利额度 各对象之间的联系图: 用户E-R图 主要存储一些用户信息,如用户的账号、密码和类型地点等等,主要用于用户登录,添加客户和添加预定时会使用到用户信息。

作业封面格式。

课程名称: 建筑美学

指导教师: 梁伟 班级: 14环境2班 姓名: 吴凯 学号: 20141107219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艺术差异;装饰;材料;外观;建筑美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

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代发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 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 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 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 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 之处。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衡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 《综合电子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一号黑体,居中 简易电子称的设计 小二号粗黑体,居中 班级2011级电信1班 组长 成员三号宋体,加粗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0 日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题目:简易电子秤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 1.1 设计题目及要求 (1) 1.2 备选方案设计与比较 (2) 1.2.1 方案一 (3) 第二部分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 2.1 总体设计方案说明 (7) 2.2单片机最小系统 (9) 2.2.1S T C89C52单片机 (10) 2.2.2时钟电路 (11) 2.2.3复位电路 (12) 2.3功能模块二(参照2.2) (13) 2.3.1模块电路及参数计算 (14)

2.3.2工作原理和功能说明 (15) 2.3.3器件说明(含结构图、管脚图、功能表等) (16) 2.4功能模块三(实际名 (17) 2.4.1模块电路及参数计算 (18) 2.4.2工作原理和功能说明 (19) 2.4.3器件说明(含结构图、管脚图、功能表等) (20) 第三部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主程序流程图 (21) 3.2子程序一(实际名) (22) 3.3子程序二(实际名) (23) 3.4子程序三(实际名) (24) 3.4电路仿真(实际名) (24) 3.4.1仿真软件简介 (25) 3.4.2仿真电路图 (26) 3.4.3仿真结果(附图) (27) 第四部分安装调试与性能测量 4.1电路安装 (28) (推荐附整机数码照片) 4.2系统软、硬件调试 (29) 6.2.1调试步骤及测量数据 (30) 6.2.2故障分析及处理 (31) 4.3整机性能指标测量(附数据、波形等) (32) 课程设计总结 (33) 参考文献 报告正文的排版: 1. 纸张大小及版心:统一用A4纸(21×29.7)打印,边距设为:上 2.54cm,下2.54cm,左2.2cm,右2.2cm。行距为固定值20磅。 2. 第一级标题用三号粗黑体,(段落设置)段前1行,段后1行, 3. 第二级标题用小三黑体,靠左上下空一行 4. 第三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本身不空行 5. 正文小四号字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6. 图题及图中文字用5号宋体 7. 参考文献标题用三号粗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参考文献正文为五号宋体

西电数据结构大作业

题目:数据结构上机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对抗技术 学生姓名:甘佳霖 学号:1402031009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线性表 电子工程学院 1402031 班Array姓名甘佳霖学号 14020310092 同作者 实验日期 2017 年 3 月 18 日

实验一线性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线性表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运算 3.能够利用线性表的基本运算完成线性表应用的运算 二、实验要求 1.设有一个线性表E={e1, e2, … , e n-1, e n},设计一个算法,将线性表逆置,即使元素排列次序颠倒过来,成为逆线性表E’={ e n, e n-1 , … , e2 , e1 },要求逆线性表占用原线性表空间,并且用顺序表和单链表两种方法表示,分别用两个程序来完成。 2.已知由不具有头结点的单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中,含有三类字符的数据元素(字母、数字和其他字符),试编写算法构造三个以循环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使每个表中只含有同一类的字符,且利用原表中的结点空间,头结点可另辟空间。 三、设计思路 1.顺序表做逆置操作时将对应的首尾元素位置交换,单链表的指针end指向链表的末尾,指针start指向链表头结点,指针s用来找到指向end节点的节点,将指向链表末尾和头结点的存储内容交换,然后头结点指针指向下一节点,s指针从start节点开始遍历寻找指向end 指针的节点,并将end指针赋值为s指针,就完成了单链表的逆置,可以看出单链表和顺序表都可以完成线性表的逆置。 2.分解单链表的实现思路是首先新建3个循环链表,然后顺序遍历单链表,ASCII码判断链表中的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然后将这个元素添加到对应的循环链表中,从而实现分解单链表的功能。 四、运行结果 1.单链表逆置:

西电排队论大作业完整版

西电排队论大作业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年度) 随机过程与排队论 班级: XXXXXXX 姓名: XXX XXX 学号: XXXXXXXXXX XXXXXXXXXXX 一步转移概率矩阵收敛快慢的影响因素 作者姓名:XXX XXX 指导老师姓名:XXX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西安) 摘要:根据课程教材《排队现象的建模、解析与模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曾勇版】》,第[马尔可夫过程]中,马尔可夫过程链n时刻的k步转移概率结 果,当k=1时,得到一步转移概率。进而得到一步转移概率矩阵P(1)。为研究 此一步转移概率矩阵(下称一步矩阵)的收敛特性以及影响其收敛快慢的因素,使 用MATLAB实验工具进行仿真,先从特殊矩阵开始做起,发现规律,然后向普通矩 阵进行拓展猜想,并根据算术理论分析进行论证,最终得出一步矩阵收敛快慢的影 响因素。 关键词:一步转移概率矩阵 MATLAB 仿真猜想 一、问题概述 我们讨论时一步矩阵的特性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1)矩阵P(n)在满足什么条件时具有收敛特性; 对于矩阵P(n),当P(n)=P(n+1)时,我们说此矩阵 具有收敛特性,简称矩阵 P(n)收敛。 (2)若一个一步矩阵具有收敛特性,那么其收敛速度与什么有关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一步矩阵收敛: 对于一般的一步矩阵P 、矩阵An+1、矩阵An,若有: An+1=AnP=An 那么称该一步转移矩阵可收敛。 二、仿真实验 1、仿真环境 本次采用的是MATLAB仿真实验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2、结果与分析 【1】、特殊矩阵:单位矩阵与类单位矩阵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单位矩阵不具有收敛特性,类单位矩阵并非单位矩阵但是经过n次后也变为单位矩阵,所以此矩阵也不具有收敛特性。此类矩阵也易证明其不具有收敛性。 图(1)单位矩阵图(2):类单位 矩阵 【2】、一般单位矩阵 图(3):一般一步矩阵Ⅰ 图(4):一般一步矩阵 从图(3)和()可以看出他们分别在18次和4次后收敛到一个稳定的值 3、根据实验的猜想 根据在单位矩阵和一般单位矩阵和一般一步矩阵中得到的结果,可以对得出如下结论:类单位矩阵、单位矩阵是不具有收敛性的,而一般的一步矩阵是有收敛性的,而且收敛速率有快有慢。 对于上面结论中的状况,我们首先观察如上四个矩阵,不难发现,在矩阵收敛的最终结果矩阵中,其每行和均为1,而且每列上的值均为相同值。最终概率分布结果也是矩阵收敛后的一行。 所以根据上述的结果及分析做出如下猜想: 每一列比较均匀的矩阵收敛速度较快;与类单位矩阵类似的矩阵收敛速度较慢。 在极限情况下,有如下情况: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班级: 组长: 其他成员: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完成起止日期:1-16

目录 一、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现行系统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新系统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可行性综合评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项目进度计划(Software Project Schedule)..............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需求规格说明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用例模型(用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用例文档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用例实现(时序图+类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规格说明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测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测试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测试覆盖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测试用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工作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本人在项目实现中的分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个人遇到的困难与获得的主要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课程设计完成结果分析与个人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软件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个人完成的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文档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电DSP大作业报告

DSP实验课程序设计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1202121013 :海霞 指导教师:苏涛

DSP 实验课大作业设计 一 实验目的 在DSP 上实现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MTI )和动目标检测(MTD),并将结果与MATLAB 上的结果进行误差仿真。 二 实验容 2.1 MATLAB 仿真 设定带宽、脉宽、采样率、脉冲重复频率,用MATLAB 产生16个脉冲的LFM ,每个脉冲有4个目标(静止,低速,高速),依次做 2.1.1 脉压 2.1.2 相邻2脉冲做MTI ,产生15个脉冲 2.1.3 16个脉冲到齐后,做MTD ,输出16个多普勒通道 2.2 DSP 实现 将MATLAB 产生的信号,在visual dsp 中做脉压,MTI 、MTD ,并将结果与MATLAB 作比较。 三 实验原理 3.1 线性调频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体制的发射信号其载频在脉冲宽度按线性规律变化即用对载频进行调制(线性调频)的方法展宽发射信号的频谱,在大时宽的前提下扩展了信号的带宽。 若线性调频信号中心频率为0f ,脉宽为τ,带宽为B ,幅度为A ,μ为调频斜率,则其表达式如下: ]2 12cos[)()(20t t f t rect A t x μπτ+??=;)(为矩形函数rect 在相参雷达中,线性调频信号可以用复数形式表示,即 )]2 12(exp[)()(20t t f j t rect A t x μπτ+??= 在脉冲宽度,信号的角频率由220μτπ- f 变化到220μτπ+f 。 3.2 脉冲压缩原理 脉冲雷达信号发射时,脉冲宽度τ决定着雷达的发射能量,发射能量越大, 作用距离越远;在传统的脉冲雷达信号中,脉冲宽度同时还决定着信号的频率宽度B ,即带宽与时宽是一种近似倒数的关系。脉冲越宽,频域带宽越窄,距离分辨率越低。 脉冲压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信号的作用距离和信号的距离分辨率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信号的作用距离,我们就需要提高信号的发射功率,因此,必须提高发射信号的脉冲宽度,而为了提高信号的距离分辨率,又要求降低信号的脉冲宽度。

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电子版模板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谭玲丽 2016 年 5 月 12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由指导教师填写)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专业:计算机科学班级: 完成时间:2016.5.12-2016.6.14 指导教师:谭玲丽专业负责人: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需求分析............................................................................................................... n 1.1 需求概述 ................................................................................................... n 1.2 功能简介 ................................................................................................... n 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n 2.1 确定联系集.......................................................................................................... n 2.2 局部E-R图 .......................................................................................................... n 2.3总E-R图 ............................................................................................................... n 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 n 3.1关系模式的转换................................................................................................... n 3.2模式求精(规范化过程)................................................................................... n 4 数据库物理设计........................................................................................................... n 4.1数据库物理结构................................................................................................... n 4.2数据表存放位置、系统配置............................................................................... n 5 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 n 5.1 定义...................................................................................................................... n 5.1.1 数据库的定义 ........................................................................................... n 5.1.2 表的定义 ................................................................................................... n 5.2 数据操作.............................................................................................................. n 5.2.1 单表查询 ................................................................................................... n 5.2.2 连接查询 ................................................................................................... n 5.2.3 操作结果集查询 ....................................................................................... n 5.2.4 嵌套查询 ................................................................................................... n 5.3 数据库更新操作.................................................................................................. n 5.3.1 插入数据 ................................................................................................... n 5.3.2 修改数据 ................................................................................................... n 5.3.3 删除数据 ................................................................................................... n 5.4 为数据库建立索引.............................................................................................. n 5.4.1 索引的建立 ............................................................................................... n 5.4.2 索引的删除 ............................................................................................... n 5.5 数据库的安全性(自主存取控制)........................................................................ n 5.5.1 登录帐户管理 ........................................................................................... n 5.5.2 用户权限管理 ........................................................................................... n 5.6 数据库的完整性.................................................................................................. n 5.6.1 实体完整性定义 ....................................................................................... n 5.6.2 参照完整性定义 ....................................................................................... n 5.6.2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定义 ........................................................................... n 5.6.3 触发器定义 .............................................................................................. n 5.7自定义函数.......................................................................................................... n 5.8存储过程的定义.................................................................................................. n 5.9事务的定义.......................................................................................................... n 6 总结................................................................................................................................. n 参考文献 ............................................................................................................................ 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