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版本V3.0-2005

1.本统一技术措施同时适用于本工程高层及多层民用建筑框架、框剪及剪力墙结构体系。

(专业负责人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应用,并在专业评审时讨论确认。)

2.项目审核人应严格按我院2005.4《05年结构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结构专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全文详见我院局域网/XMAD/设计院共享/专业文件夹/结构/通用文件)

3.项目专业负责人(盖章人)应对项目专业设计质量全面负责,对项目设计进度控制负责。应负责落实项目的专业评审内容的实施,及时向审核人反馈设计技术问题,并组织协调处理。4.本工程结构专业各主要分部设计强制性条文预防措施:

4.1结构计算部分:

●部分构件抗力设计值小于其相应荷载效应设计值,违反GB50011-2001第5.4.2条

规定。(高层建筑连梁超限可按JGJ3-2002第7.2.25条要求进行调整)

●部分楼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小于GB50009-2001第4.1.1条规定

4.2梁配筋平面图:

●框架梁梁端的底筋和顶筋之比一级小于0.5,二、三级小于0.3,违反GB50011-2001

第6.3.3条第2款。

●框架梁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梁箍筋直径未增加2mm,违反GB50011-2001

第6.3.3条第3款。

●框架梁两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2.5%,违反GB50011-2001第6.3.3条第

1款。

4.3柱墙配筋平面图:

●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内未按GB50011-2001第6.3.8条

第2款有关要求加密柱箍筋。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小于0.25%,违反JGJ3-2002第7.2.18条。

4.4楼板及构造大样配筋图:

●楼板配筋及部分详图配筋小于GB50010-2001第9.5.1条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4.5上述内容为工程设计中常犯的强制性条文,专业负责人及校对人应着重校对荷载简图

与建筑平面图功能吻合及结构计算配筋简图与梁板柱施工图配筋量一致,并应将纠正结果逐一闭合后,方可于施工图上签字确认。

*4.6审核人应针对以上条文进行抽查,按照我公司《结构专业工程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不合格者应予退还重新校对,并作为ISO个人设计工作质量评定依据(表T709-1)。几时执行?

5.设计所用主要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6.荷载取值规定

6.1.恒载(标准值)

●面层

标准层:(2cm花岗岩饰面、抹灰、吊顶等) 1.5KN/m2

平屋面层:(保温、隔热、防水、饰面、抹灰、吊顶等)3.6KN/m2

坡屋面:(电算输入值应乘于投影放大系数)

平瓦、脊瓦 1.1KN/m2

20厚水泥砂浆保护层0.4KN/m2

防水层0.4KN/m2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0.4KN/m2

(500×500铜线)

吊顶及抹灰0.5KN/m2

共计 2.8KN/m2

●墙体

外墙:190多孔砖双面粉刷保温砂浆4.1KN/m2(为计算取值)

分户墙:190多孔砖 3.9KN/m2(为计算取值)

卫生间周边墙体:120多孔砖 2.7KN/m2(为计算取值)

卫生间周边墙体:90多孔砖 2.4KN/m2(为计算取值)

其余:90空心砖 2.1KN/m2(为计算取值)

●隔墙灵活布置时,非固定隔墙的自重应取每延米长墙重的(KN/m)1/3作为楼面活荷

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附加值不小于1.0KN/m2。

●屋面天沟,应按积水的可能深度确定积水荷载。

●钢筋砼容重:(KN/m3)

框架结构:25.5∽27

框架-剪力墙结构:26∽27.5

剪力墙结构:26.5∽28

6.2地下室荷载及组合

6.2.1地下水位取值:

●非人防组合应取至室外地坪标高下0.5米处。

●人防组合可取勘察报告提供的稳定地下水位。

6.2.2柱下集中布桩的地下室底板,必须考虑以下底板所承受的荷载:

6.2.2.1抗浮稳定计算: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根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即水浮力

的分项系数取1.0,上部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取0.9,且不计入活荷载。

6.2.2.1底板构件强度验算时

●底板所承受的水压力(方向:向上,荷载分项系数人防取1.2,平时1.35。)

●底板所承受的人防等效静荷载(方向:向上,荷载分项系数取1.0)

●底板的自重(方向:向下,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荷载分项系数取1.0;其效应

对结构不利时,荷载分项系数取1.2)

6.2.3地下室侧墙室外地面活荷载宜取5.0Kpa。若室外地面为消防车道或城市道路时,则应按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取值。

6.2.4地下室、地下水池、地下通道等结构外墙上的土压力计算,视其外墙能否产生位

移、墙本身刚度、受楼板和侧墙分隔约束等情况,可采用静止土压力、或(静止土

压力+主动土压力)/2。当地下室基坑支护采用悬臂桩或外锚桩支挡时,地下室外

墙承受的土压力可适当折减。

●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一般地下室侧壁土的侧压力系数见下表。

土的侧压力系数表6.3.6

6.2.5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活荷载,施工活荷载宜控制在(5~6)kpa以内,此施工活荷载不与使用活荷载及建筑装修荷载同时考虑。当室外地下室顶板面积较大时,荷载取值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与审核人商定.

6.3未说明: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

7.基础及地下室部分:

7.1桩基

7.1.1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应依据地勘报告确定规范执行依据。

7.1.2桩身砼强度、桩基承台计算及构造要求按GB50011-2001规范执行。

7.1.3有地下室的桩基承载力验算时,地下室底板和承台自重及底板的活荷载均考虑由地

下室底板的土承担,但施工图中应明确板底地基承载力要求,及地下室四侧回填土

土质要求。(但若板底土质为欠固结新填土或桩基为嵌岩桩时,则应与审核人商量

确定。)

7.2地下室

7.2.1柱下集中布桩的地下室底板按梁板布置时,当承台较大时(大于等于四桩承台),其

地梁的跨度可取与承台边缘最近的桩的中心距计算。(电算时可加设计算柱处理) 7.2.2地下室底板,除布置框架处设拉梁外,尽可能不布置次梁或少布置次梁。

7.2.3地下室外墙计算简图应按底部固端,上部简支的单向板进行计算。

7.2.4地下室车道,侧壁计算简图应按悬臂构件进行计算时,车道底板厚度及配筋不应小

于相邻侧壁。

7.2.5地下室结构计算书必须有地下室侧墙、底板、底板地梁裂缝宽度计算资料。当地下

水埋藏较浅时,尚应进行抗浮稳定计算。

7.3高层建筑基础或地下室埋置深度:天然地基不宜小于1/15建筑高度,桩基或桩筏不宜小于(1/18~1/20)建筑高度。位于基岩上的高层建筑,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且其基底零应力区面积满足JGJ3-2002第12.1.6条要求时,其基础埋深不受本条要求限制,但应满足抗滑要求。

(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或承台底面,详见JGJ3-2002第12.1.7条)

7.4桩基承台厚度除应满足抗冲切、抗剪、抗弯要求外,承台的最小厚度按如下规定执行:

●小直径桩除剪力墙核心筒下联合承台外,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5.15

条要求不小于300mm.

●剪力墙核心筒下联合承台、大直径桩承台,按h≥1000mm、h≥地梁高度+50mm

及h≥建筑层数n*60mm的最大值采用。

●除了调整沉降差异或抵抗扭转效应需要,承台受压区不需配置承台面筋。地下室底

板承台,底板面筋拉通承台面,但板底钢筋则伸入承台边缘满足锚固长度即可。(承

台尺寸小于2.5mX2.5m,则板底钢筋拉通即可)

7.5小高层建筑不设置地下室,当地基浅层土层存在较厚软弱淤泥土层,基础采用予应力砼

管桩或柱下单桩的大直径灌注桩,基础除了桩承台满足规范规定埋置深度要求,桩

承台之间按一般要求设计基础梁外;桩基设计应计入柱墙底水平剪力的影响,采取

有效抵抗水平推力的构造措施。

7.6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埋置于同一持力层上,结构计算中按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柱下独立基础承担,其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应考虑褥垫处理措施,保证底板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

7.7双柱联合基础,按各单柱独立基础计算后,连成双柱联合基础,应考虑联合基础底面形心与上部竖向恒载合力作用点重合,柱下构造上宜设暗梁,当双柱之间基础顶部可能出现受拉区时应在顶部配筋,双柱联合承台类似。

8.上部结构部分:

8.1电算时结构底部固端确定

●无地下室:应取至基础或承台顶面,当小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埋深较大时,基础梁可

设于室外地坪下500mm,计算时考虑基础梁以下为一计算层取Nbase=1、Sbase=0

进行整体计算分析。基础梁应按框架梁构造执行。

●带地下室:当地下室与上部的层间刚度比时大于2.0时,取至地下室顶面标高。

●半地下室设计的问题:建在山坡上的建筑,经常设置一侧开口的半地下室,土层侧

压力直接作用在主体结构上,当建筑物层数不多时,存在抗倾覆和抗滑移的问题,

应进行验算。尚应考虑土压力对主体结构计算的影响。挡土墙与主体应分开设计,

以简化主体结构设计。挡土墙与主体未分开时,由于墙体不对称布置造成严重扭转,应该避免采用该方案。

●地面层两端层高不一样问题:由于场地标高变化或者特殊使用要求,建筑物底层两

端层高一端很大、一端很小,层高大的一端抗侧刚度小、层高小的一端抗侧刚度大,存在严重扭转不规则的问题,应在层高大的一端提高抗侧刚度,可加大梁柱断面尺

寸、加设短肢剪力墙或者斜向支撑。

8.2计算方法规定:

8.2.1以下结构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

●《高规》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8.2.2下列结构补充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8度ⅠⅡ类场地和7度>100m的建筑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甲类建筑

8.2.3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甲类建筑和9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8.2.4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8度ⅠⅡ类场地和7度>100m且属于竖向不规则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

●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3)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砖房

8.2.5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广告牌、装饰板架等风荷载计算要考虑风振系数的影响。

8.3电算程序及计算参数取值统一规定,详见附件一。

8.3.1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楼层梁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比值控制

●应取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按侧刚模型计算结果。

●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楼层梁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比值控制可限于主楼

范围内,裙楼范围可适当放松。

●当楼层层间位移角较小或位移绝对值很小时,其位移比可适当放松要求。

8.3.2当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楼层梁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比值大于或等于1.3时结

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8.3.3消防车活荷载标准值应考虑以下折减系数:(详见GB50009-2001第4.1.2条)

●设计楼面梁时,单向板次梁取0.8,单向板主梁取0.6,双向板梁取0.8。

●设计墙、柱、基础时,单向板楼盖取0.5,双向板楼盖取0.8。

8.3.4屋面板配筋计算时,应采取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恒载分项系数取1.35。

8.4计算简图简化统一规定:

8.4.1坡屋面问题:

●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框架拉梁,但可不设置楼板。斜屋面宜采用少次梁大板块布置

屋脊处可不设插柱,采用折梁折板布置。

●若坡屋面面积大于屋面总面积的50%,房屋高度可算至坡屋面斜坡部分一半位置的

高度。

●檐口标高处框架拉梁配筋应考虑折线型斜梁于支座处推力的荷载效应。

8.4.2屋面突出间问题:出屋面房间面积大于楼层面积的30%时应作为一个结构层并计入结构高度。

8.4.3连梁问题:

●剪力墙交叉位置、一端为剪力墙另一端为框架柱位置的梁,当跨高比不小于5时应按连

梁设计,连梁与剪力墙正交位置计算时宜按铰接处理,如下图所示:

●一字形剪力墙:规范中的“一字形剪力墙”可参照下图所示确定:

●连梁的抗震等级、砼强度等级同剪力墙。根据软件计算结果配筋时,连梁在计算模型中

不管按“梁”还是“墙开洞”输入钢筋级别均同总信息中梁的钢筋级别

8.4.4不完全框架梁问题:楼屋面的次梁(单跨或连续次梁边跨边支座)末端搁置在框架梁或垂直搁置在剪力墙上,次梁(单跨或连续跨的边跨边支座)末端按铰接支座计算为合理,该支座负筋按该跨跨中配筋量的1/4配置即可。

8.4.5托柱转换梁:转换梁作为上一层柱的传力转换构件参与抗侧力作用,不管该梁是否与下一层柱相连,均应按框架梁要求设计,转换位置柱底应在两个方向布梁,以考虑转换梁在

上一层柱底弯矩作用下扭转不利影响。托柱转换梁主要承受集中力作用,箍筋应通长加密,并配置不小于16-200的腰筋。

8.4.6悬挑板问题:跨度较大的悬挑板(≥1.5m),所在的边梁和内跨板设计时应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应满足:①挑板所在的内跨板厚不小于挑板厚度②内跨板支座负筋不小于悬挑板支座负筋,③边梁应考虑扭转影响。

8.5构造措施

*8.5.1板厚:最小板厚除多层阳台外挑部分采用80外,其余最小板厚,均取90,统一规定下:

●屋面、斜坡屋面板厚最小:多层取110mm;高层取120mm。

●地下室顶板最小板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取180mm;其余取160mm。

板跨≤3.4m,多层板厚取90mm

●(3.4m<板跨<3.8m时,板厚取100mm;)

● 3.8m≤板跨≤ 4.2m时,板厚取110mm;

● 4.2m<板跨≤ 4.6m时,板厚取120mm;

●板跨>4.6m时,与专业负责人确定。

8.5.2板负筋:负筋长度双向板负筋每向长度取Lx/4,Lx为双向板短向跨度。但短向跨

度大于4.5m时,负筋延伸长度适当加大,宜取Lx/3。简支边板负筋构造配筋按

GB50010-2002第10.1.7条规定执行且不小于φ8@200与板跨中配筋的1/3的大

值,当Lx≥4.5m时,应在板跨中增设φ8@200x200的构造负筋。与钢筋砼墙相邻

的板按固端考虑,相邻板高差≤50mm者按固端考虑。

8.5.3多层建筑结构梁板砼强度等级在满足强度要求前提下不宜高于C25。高层建筑结构

梁板砼强度等级在满足强度要求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标号砼(但不低于C25)。

8.5.4梁架立筋除特别情况外,一般取2Φ12。挑梁箍筋全长加密,间距为100。架立筋及

箍筋统一规定如下

8.5.4.1梁架立筋:

●梁架立筋必须在梁集中标注中注明,并写入括号()中;

●梁跨≤6m时,架立筋取2Φ10;

●梁跨>6m时,架立筋取2Φ12;

8.5.4.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侧应沿高度每200间

距设2Φ12构造钢筋。(GB50010-2002第10.2.16条)

*8.5.4.3梁箍筋:

●梁高≤300mm时,箍筋间距≤150,箍筋配筋取φ6@150与计算值的大值;

●梁高>300mm时,箍筋间距≤200,箍筋配筋取φ8@200与计算值的大值;

●梁悬挑跨,当梁高≤300mm时,箍筋配筋取φ6@100与计算值的大值;

当梁高>300mm时,箍筋配筋取φ8@100与计算值的大值;(φ6相当于市场φ6.5的钢筋?)

8.5.5柱配筋除按规范最小配筋率控制外,纵筋直径不宜小于16。(构造柱除外)

8.5.6剪力墙结构与墙垂直相交且另一端不与柱相连的梁按梁(L)构造措施执行。

8.5.7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及相邻的上一层墙分布筋宜采用HRB335钢筋。

8.5.8多层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及二层梁的配筋值较大,二层以上梁柱配筋有较大幅度降

低,三层及三层以上梁配筋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具体配筋变化规律,将底层柱及二层梁的配筋与其余层的柱、梁分开绘制,

8.5.9构造柱配筋统一规定如下

8.5.10

8.5.11

8.5.12构件的最小尺寸:框架梁250×400,框架柱的宽或高均不得小于300,框架梁梁宽不

宜小于200。

9.施工图设计阶段制图统一措施(除说明外,参照国标03G101-1执行)

*9.1结构构件表示方法统一措施补充规定:

●井字梁(JZL)采用国标03G101-1P27页表示方法。(责任部门:一所)

●筏板及地下室底板梁板采用国标04G101-3表示方法。(责任部门:五所)

●钢筋砼板是楼梯采用国标03G101-2表示方法。(责任部门:三所)

●现浇钢筋砼楼、屋面板采用国标03G101-2表示方法。(责任部门:七所)

(各责任部门根据施工图习惯,提出相应标准应用办法,并对现行《结构设计总说明》相关内容提出修改意见。6月15日前将意见发送到OA/技质部/标准图信箱)

9.3梁配筋图中钢筋排数大于等于2排者,应原位注明各排钢筋根数。

9.5柱平面图统一命名为“柱网平面图”。柱采用03G101-1列表注写方式,其中底层柱柱根

标高表示为A,A详见各栋组合平面基础梁配筋图,取至基础梁顶(或承台顶)。柱顶标高表示为B,B详见各单元屋面梁配筋图,取至梁顶标高。

9.6剪力墙(含墙柱、墙身、连梁)采用03G101-1列表注写方式,其墙根及墙顶标高表示

同柱。墙及墙柱定位在平面图中注写。

10.建筑门窗物理性能分级统一规定:按福建政建设厅发布实施《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程》DBJ13-57-2004要求。项目专业负责人应要求铝合金门窗厂家提供门窗计算书及设计文件,并负责校核其设计文件满足DBJ13-57-2004有关强度、变形及构造要求后,方可签发建筑门窗检测委托书。

10.1抗风压性能。分级指标值P3按表10.1规定(引自《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

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2)。分级指标值P3应大于等于工程风荷载标准值

Wk。

10.1.1风荷载标准值计算:Wk按GB50009第7.1.1条第2款计算,且不小于1.0kpa。

其中US一般墙面窗取1.2,角窗取2.0(即墙角边0.1B及0.4H,且不小于1.5范围

内)。

表10.1抗风压性能分级

分级12345指标值kPa 1.0≤P3<1.5 1.0≤P3<2.0 2.0≤P3<2.5 2.5≤P3<3.0 3.0≤P3<3.5分级678X.X 指标值kPa 3.5≤P3<4.0 4.0≤P3<4.5 4.5≤P3<5.0P3≥5.0

注:x.x表示用P3≥5.0kpa的具体值,取代分级代号。在各分级指标值中,主要构件的

相对挠度:单层、夹层玻璃小于等于L/120;中空玻璃小于等于L/180。

10.1.2专业提资要求:院内设计工程结构专业负责人应按建筑高度分区提供建筑

外门窗抗风性能等级给建筑专业负责人,并于建施图中明确工程外门窗三性指

标要求。提资格式详表10.2。

表10.2本工程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性能分级

建筑标高H≤30M H≤60M H≤90M

墙角边门窗676

一般墙面门窗45x.x

注:表中具体值应依据具体工程条件计算确定

10.2水密性能、气密性性能指标由建筑专业确定。

11.本工程具体问题统一处理办法(各工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提交专业评审时讨论确

认后实施。)

签名确认:

设计人员

专业负责人审核审定人

2005年月日

计算参数取值(附件一)

1.0计算程序:

1.1多层框架结构采用广厦GSCAD8.5SSW、TAT或SATWE程序进行计算;

1.2高层剪力墙、框剪结构采用SATWE或程广厦GSCAD8.5SSW序进行计算

2.0计算参数取值: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kN/m3):Gc=*

(框架结构:25.5∽27,框架-剪力墙结构:26∽27.5,剪力墙结构:26.5∽28)

●水平力的夹角(Rad):ARF=0.00

(当计算结果中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度 150时须补充计算,但计算书中仅打印总体信息、周期、位移结果等,配筋大于原计算结果处在原位注明出来。)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高层建筑结构应考虑模拟施工荷载,框剪结构及框架筒体结构宜考虑施工模拟2)

●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控制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楼层梁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比值应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风荷载信息..........................................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WO=0.8,0.95(厦门)(60米以上建筑采取0.95,)

地面粗糙程度:*类

●地震信息............................................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CQC

地震烈度:NAF=7.50(厦门)

场地类别:KD=*

设计地震分组:一组(厦门)

特征周期TG=*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1=0.12(厦门)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2=0.72(厦门)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RMC=0.50

周期折减系数:TC=*

(框架取0.6~0.7,框架剪力墙取0.7~0.8,短肢剪力墙结构取0.7~0.8,剪力墙结构取0.9~1.0。空旷厂房取0.8~0.9。)

结构的阻尼比(%):DAMP= 5.00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详见《统一技术措施》第5.3.2条)●活荷载信息..........................................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根据工程使用功能确定)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的层号---------------折减系数

1 1.00

2---30.85

4---50.70

6---80.65

9---200.60

>200.55

●调整信息........................................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BK= 1.3~ 2.0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0.8~0.9

(框支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楼板框架梁不考虑调幅)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BM=*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

(≥0.5。当位移受风荷载控制时,应≥0.8)

梁扭矩折减系数:TB=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RSF=*

0.2Qo调整起始层号:KQ1=*

0.2Qo调整终止层号:KQ2=*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NTL=*

顶塔楼内力放大:RTL=*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IREGU_KZZB=*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LEV_JLQJQ=*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NWEAK=*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层号WEAKNO=*

●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N/mm2):IB=300(或360)

柱主筋强度(N/mm2):IC=300

墙主筋强度(N/mm2):IW=300

梁箍筋强度(N/mm2):JB=210

柱箍筋强度(N/mm2):JC=210

墙分布筋强度(N/mm2):JWH=300(或210)

梁箍筋最大间距(mm):SB=2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mm):SC=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SWH=200.00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RWV=0.35(或0.3)

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RWO= 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无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柱相对断面尺寸较大时考虑)是否考虑P-Delt效应:*

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单偏压计算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RN=0.85

梁保护层厚度(mm):BCB=25.00

柱保护层厚度(mm):ACA=30.00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否

荷载组合信息........................................

恒载分项系数:CDEAD= 1.20

活载分项系数:CLIVE= 1.40

风荷载分项系数:CWIND= 1.40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CEA_H= 1.30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CEA_V=0.50

特殊荷载分项系数:CSPY=0.00

活荷载的组合系数:CD_L=0.70

风荷载的组合系数:CD_W=0.60

活荷载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CEA_L=0.50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就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 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就是暗色系) 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轴线DOTE 1(红) 0、09 点划线(DOTE) 墙WALL 2(黄) 0、4 直线 (Continuous) 结构柱COLUMN 9(灰) 0、4 直线 (Continuous) 墙体保温及装修线SURFACE 6 0、13 直线 (Continuous) 平面图 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斜线 (ANST31) 填充比例 1:60 单元详图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40 墙身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20 门窗WINDOW 4 0、13 楼梯STAIR 4 0、13 洁具、风道、 排气道、楼板 开洞、空调、 空调洞 LVTRY 161 0、05 家具FURN 33 0、05 除打印单元 打样时均隐 藏 栏杆栏杆69 0、09 建筑轮廓线(面积计算) AREA 231 60 直线 (Continuous) 图层设置 打印隐藏 散水、屋面排 水、雨水管 排水 4 0、13

天津华远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_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剖析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计算参数篇 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1.本工程主要采用以下现行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2.自然条件:(项目地址:沈阳新民市) 基本风压值:0.55kN/㎡ 地面粗糙度:B类 建筑高度超过60m时,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1.1 体型系数:1.4 基本雪压值:0.50kN/㎡ 地震基本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见地质勘察报告 3.设计要求: 3.1 结构形式:见表一 3.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3.3 抗震设防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4 抗震措施: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5 抗震等级:见表一 3.6 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表一 二、荷载取值: 见设计篇及荷载计算书。 三、程序计算系数取值: 1.总信息:

1.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此夹角预算时取0,最终与WMASS.OUT中的方 向角差值不大于15°; 1.2 混凝土容重:考虑梁柱墙的外粉刷,一般取26; 1.3 裙房层数:按实; 1.4 嵌固端层数:地下室范围内建筑物暂定为地下室负一层底板,地下室范围外取基础顶。 1.4 转换层所在层号:本工程无转换层; 1.5 地下室层数:按实; 1.6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视墙体长度而定,一般取最小值1m。 1.7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仅计算位移比时选择此项,其它结构分 析、设计均不选。 1.8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混凝土结构;

某住宅项目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本规定应结合设计指引实施,为指引在施工图阶段的细化规定) 本规定由设计单位在正式施工图实施前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填写, 在施工图阶段应严格执行 一、总信息控制: 1、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场地类别为II 类,基本地震 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性能控制目标为普通; 2、基本风压取值:强度计算时,为w o= 1.1*0.50kN/m2 (n=50年*1.1),位移 比等总信息计算时,为w o= 0.50kN/m2 (n=50年),地面粗糙度 B 类,体形系数 1.30(矩形平面长宽比超过2的,应根据高规附录重新计算,包括两栋及两栋以上建筑并排形成长宽比大于2的情况;如果是两栋并排的情况,尚应按实际情况设定遮挡面,扣除变形缝两侧的风荷载)。 3、基础形式为天然基础及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按实KN,(桩端 支撑在强/中风化花岗岩岩层上,持力层岩心天然抗压强度为Mpa或桩端承载力特征值为1800/6000 kPa),天然基础持力层为硬塑粘土、强风化花岗岩,取值为250/500 kPa,采用地基处理的方式,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 4、抗震等级为:墙-2/3 级,柱-2/3 级,(低于<含>27层住宅的剪力墙为三 级,框架柱按框-剪结构取为二级;高于27层住宅的剪力墙及框架柱均为二级;多层小商业框架柱为3级);地下室墙柱等级:相关范围内,地下一层同上部结构;相关范围外的纯地下室部分抗震等级为四级。 5、墙柱轴压比限制控制(按省高规控制),柱为0.85(低于<含>27层住宅)、0.90 (高于27层住宅),墙为0.60 。加强区短肢剪力墙在墙基础上控严0.50(二级)0.55(三级),加强区一字型短肢剪力墙,则再控严0.05,取0.45(二级) 0.50(三级),加强区以上部位出现短肢剪力墙及一字型短肢剪力墙时,则均 相应放宽0.05。 二、具体荷载及墙柱混凝土等级取值: 混凝土容重计算模型中统一按25 kN/m3考虑 2.1.1、住宅常用活荷载及附加恒载(单位:kN/m2)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一、总则 (1) 二、荷载 (9) 三、计算参数设置 (11) 四、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17) 五、结构构件设计 (22) 六、钢结构设计 (31) 七、人防结构设计 (43) 八、其他 (47)

一、总则 1、一般规定 设计原则 要精心设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并尽可能技术先进,以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前,必须对建筑物使用要求(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 工程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以及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等,要弄清设计意图及适用范围,以便正确选用。当结构有部分分包时(如预应力、钢结构等),应有结构分包设计合同,分包单位应具备相应设计资质。如分包设计使用本单位设计图签,工程设计人应对分包的图纸和计算进行审核,并负相应审核责任。 凡采用标准图、通用图者,应注意正确选用,如选用不当,由采用者负设计责任。采用通用构件时,必须对各类构件之适用范围,应注意事项等,仔细了解清楚,以避免误用,造成安全问题。 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在结构关键部位,材料要求严格部位、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部位,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安全。 对于在已建成之工程上续建加层或改造之工作,应审慎进行,并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1.凡在建成之工程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者(即原设计未按抗震设计,或原设防烈度不够)应先按加层进行抗震加固及承载力的验算,再进行加层或改造(设计工作可同时进行),加层设计必须满足现规范要求; 2.非本单位设计之工程,在接受加层的设计任务时,应对设计文件及工程现状仔细研究,在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可靠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因此一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50年。对于轻钢结构(属于易替换的结构构件)一般取25年,临时建筑按5年确定,对年限低于50年的建筑采用的规范仍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高于50年的需另行确定在基准期内荷载及其设计参数的取值,可靠度指标、结构构件的性能指标、地震的概率分布等方面内容。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0年,幕墙为25年,门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

-结构构件设计与构造 7.1 板设计 7.1.1 除工程建设当地有专门规定外,高层住宅标准层楼板板厚一般取100mm。板的厚度规格一般宜取100、120、140、160、180、200mm,大于200mm时按实际需要取值。 表 7.1.1 住宅最小板厚取值表 以考虑采用CRB550钢筋。 7.1.2电梯厅、加强部位及薄弱连接部位板厚一般取140mm,并设置不小于 10@200的双层双向拉通钢筋。 7.1.3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 7.1.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除计算要求外,板配筋不应小于双层双向10@150。当框支转换范围较小时,可仅对框支转换梁相连的板按转换层楼板进行加强,其他部位楼板按实际情况可取120~150mm。转换层楼板不宜采用冷轧带肋钢筋。 7.1.5 地震设防区跨度L≥1500mm 的楼层悬臂结构,如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梁板式结构。当悬挑跨度L<1500mm且其降板高度未超过相邻板厚或嵌固梁有足够抗扭刚度时,可采用悬臂板式结构,但其根部厚度不应小于L/10 且不小于100mm。悬臂板计算时截面有效高度h0=h-25~30(考虑施工时面筋可能被踩低,h0稍取小值),并应验算裂缝和挠度。 7.1.6 标准层楼板宜按弹性板计算,板与剪力墙支座按嵌固端计算;板与边梁按简支边计算;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大于梁宽时按简支边计算;当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小于梁宽时及确认边梁可作为嵌固时可按嵌固计算配筋。对于按简支计算的板支座,可不按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控制,统一取0.18%,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或фR7;板面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悬挑板和较大角板面筋不宜小于0.25%,板底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8%。 7.1.7楼板受力钢筋间距(mm)建议采用100、125、150、175、200,局部附加钢筋后间距不宜小于75mm。除分布钢筋外楼板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7.1.8考虑温度收缩的板配筋(如屋面板),可利用原有板的底、面筋拉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分布筋,但必须与原有钢筋按受拉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造中锚固。当面筋采用拉通筋布置时,其支座实际需要的配筋量不足时可采用另加相同间距的短筋补足。屋面板拉通钢筋不宜小于双层双向8@200且配筋率不小于0.2%。 7.1.9因建筑使用要求而局部降板的较大跨楼板,当板底不要求平整时,可做成折板的形式(如卫生间沉箱不宜拉直梁的情况),并应绘制折板配筋大样,平面上板配筋可以同普通楼板。通跨折板按设梁考虑。当局部降板并要求板底平整时,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统一统一构造构造构造技术技术技术措施措施措施 工程名称: 中惠岭秀花园 编辑: 张岩泉 校对: 张岩泉 审核: 一、 基本荷载 工程地点: 东莞市(凤岗镇) 基本风压: 0.60 KN /m 2(结构水平位移验算) 0.60 KN /m 2(结构承载力验算)房屋高度≤ 60m 0.66 KN /m 2(结构承载力验算)房屋高度> 60m 地面粗糙度: B (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周边3年左右房屋疏密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 6度(0.05g ) 地震分组: 第一组 场地类别: Ⅱ类(根据勘察报告进行调整) 二、 楼面荷载 1、各楼层附加恒荷载计算 1)楼面恒载1(客厅、餐厅、公共走廊、电梯厅) 20厚石材 0.50 KN /m 2 25厚水泥砂浆 0.50 KN /m 2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 /m 2 ∑=1.50 KN /m 2 2)楼面恒载2(厨房、卧室、设备用房、楼梯平台) 10厚地砖 0.20 KN /m 2 25厚水泥砂浆 0.50 KN /m 2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 /m 2 ∑=1.20 KN /m 2 3)楼面恒载3(阳台) 10厚地砖 0.20 KN /m 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 /m 2

15~35厚水泥砂浆找坡 0.50 KN/m2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m2 ∑=1.60 KN/m2 4)楼面恒载4(沉箱350卫生间) 10厚地砖 0.2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 15~35厚水泥砂浆找坡 0.50 KN/m2 300厚回填(容重取12 KN/m3)3.60 KN/m2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m2 ∑=5.20 KN/m2 5)楼面恒载5(管道井)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板底粉刷 0.40 KN/m2 ∑=0.80 KN/m2 6)屋面恒载1(上人保温隔热屋面) 10厚地砖 0.2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 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1.00 KN/m2防水卷材 0.40 KN/m2 聚苯板保温 0.1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2%) 1.0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 板底粉刷或吊顶 0.50 KN/m2 ∑=4.00 KN/m2 7)屋面恒载2(不上人保温隔热屋面) 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1.00 KN/m2防水卷材 0.40 KN/m2聚苯板保温 0.10 KN/m2 20厚水泥砂浆 0.4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2%) 1.00 KN/m2陶粒混凝土找坡

中南建筑设计院结构技术措施

XXXX项目工程结构技术条件 一、工程概况: 1. XXXX 工程位于XXXX 市,由多栋18层高层(高度 57m)、11 层高层 (高度36m)、6层(高度21m)住宅及配套商业组成,设一层地下室。 2 .本期项目由我所设计,我所设计范围如下: 单体部分: 23、24、25、26号四栋18层塔楼,下无地下室; 14、19号两栋18层塔楼,有地下室;& 9号两栋11层板楼,有地下室; 1、2号两栋6层板楼,有地下室;3号11层板楼,有地下室;4号18层塔楼, 有地下室。 B、D、E区的商业用房,多为一 ~三层的框架或砖混结构,下无地下室。 地库部分:地库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我所完成北部和东部的地库。 二、结构设计依据: 1. 主要结构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 2001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01 (2006年版)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 ⑷、《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 (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2001 (2008年版) (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 2002 (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 —2001 (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87(2001年版) (1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 95(2001年版) (12) 、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2.建筑物分类等级: (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Y=1.0。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3) 结构的抗震等级: A栋底层带商铺的18层住宅(剪力墙):剪力墙为三级, 短肢剪力墙为二级剪力墙在二,三层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增加0.1 %; 三层商铺屋面与主楼相接处的边梁箍筋全长加密 B栋18层住宅剪力墙:四级,短肢剪力墙为三级 C,D栋26层、33层住宅剪力墙:三级,短肢剪力墙为二级 26层、33层住宅间的地下室框架结构:四级 3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33层住宅、带商铺的高层住宅:甲级 七层以下的公建设施:丙级 其余:乙级 三、荷载统计: 1、基本风压: 26 层、33 层住宅为 0.40KN/m2(n = 100 年); 其余为 0.35KN/m 2(n = 50 年) 基本雪压: 2 0.45KN/m 体型系数:1.4 ;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

结构技术统一措施(荷载取值,pkpm指标,配筋)

一、工程概况: 二、子项名称及工程代号: 三、设计依据: 1、遵循的规范、规定: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0);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9)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1)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12)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补充规定(DBJ/T15-46-2005); (1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2); (15)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 (1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 (1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结构)建设部。 广州市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建筑等相关专业提供的文件、图纸; 3、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四、结构体系及抗震等级: 1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 本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重要性为丙类,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设计特 征周期为0.35s. BA0501034地块:塔楼抗震等级为二级。 地下室:-1F抗震等级同塔楼,-2F~-3F抗震等级为三级 ●塔楼框架剪力墙的框架部分的承受的地震倾覆弯矩应小于50%。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做为上部塔楼嵌固端,负一层地下室相关范围内和上层刚度比值应 不小于2倍(剪切刚度)。塔楼计算带周边地下室三跨及20m计算。 五、结构布置:

地下室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基础地下室统一技术措施 1 基础部分 1.1通用准则 1.1.1 基础选型应根据结构状况、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检测验收方式及基坑支护等方面初步确定合适的方案。。 1.1.2 柱(暗柱)纵筋锚入基础时且基础厚度大于纵筋的锚固长度时,可仅四角的纵筋伸至基础底弯折,水平弯100mm,其它纵筋满足锚固长度(而不全部伸至基础底弯折)即可;剪力墙纵筋每米2条纵筋至基础底作为支承,其它纵筋锚固在基础顶面下La(非抗震)或LaE(抗震)处。 1.1.3 素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用C15,垫层厚度除淤泥质土为100mm 外,伸出基础边100mm,其它情况下的垫层厚度为70mm,伸出基础边70mm;基础梁采用砖胎模时,垫层伸出砖胎模边70mm。 1.1.4 较厚的筏基或承台,在中间不应增设水平钢筋网。 1.1.5 室内隔墙下未设地梁时隔墙基础只需局部加厚处理,不需另配钢筋(如图)。 1.1.6 采用桩基础时,当初步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按1.0恒+1.0活作用下的标准组合初定桩数,但要复核风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单桩承载力(JCCAD 中桩筏有限元中查询)。 1.2 天然地基基础 1.2.1 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分析计算,柱下条形基础也可按倒梁法计算;筏板基础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归并处理,合理确定配筋值。 1.2.2 天然地基基础的板厚应满足冲切承载力验算要求;对于基础底面短边尺寸≤柱宽+2 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应验算柱(墙)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剪切承载力;当基础砼等级小于柱砼等级时,应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1.2.3 在设计独立柱基础时,当基础宽度≧2.5m 时,钢筋长度可按0.9 倍基础宽度交错布置。基础底板每方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0.15%,且不小于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统一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主要依据 1、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规程 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甲方下达的任务设计书 三、结构体系 1、A栋:剪力墙结构,有局部梁为框支梁。 2、B栋:剪力墙结构,有局部梁为框支梁。 3、商业裙房:框架结构 四、抗震等级 1、A栋:四级(框支框架二级) 2、B栋:三级(框支框架二级) 3、商业裙房:四级 五、电算统一技术措施 1、基本参数输入 (1)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土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0.35s(详地勘报告)。 (2)本工程房屋高度不大于60m,取50年一遇基本风压0.4KN/m2;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房屋高度大于60m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体型系数1.3,地面粗糙度为C类。 (3) STAWE计算中注意周期、地震力最大作用角带入计算,注意有斜交抗侧力构件时应输入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数、方向角。 (4)PM中混凝土容重按25 KN/m3输入,自动考虑楼板自重。STAWE中,剪力墙部分混凝土容重按27 KN/m3输入,框架部分按26 KN/m3输入,框剪部分按26.5 KN/m3输入。 (5)A栋,体系按不规则+偶然偏心考虑地震作用;B栋按双向地震作用考虑,商业门面部分按规则结构进行地震作用考虑。(质量和刚度分布明

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按双向地震作用) (6)根据建筑嵌固条件定义地下室层数。地下一层且四周完全或基本嵌固于土中可按地下室考虑,根据结构形式考虑是否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顶板。半地下室或其他嵌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按普通楼层输入,考虑土压力对结构的影响(将土压力作用在柱上按线荷载输入,或作用在节点上按集中荷载输入,边界条件应符合实际情况)。 (7)按模拟施工加载一计算方式考虑施工影响。(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按模拟施工加载三考虑) (8)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1.5~2.0,根据板厚与梁高度关系取适当的值(板翼缘刚度对梁刚度的贡献程度),一般取1.8~2.0。 (9)框剪结构按规范要求调整0.2Q(满足要求时可不调整),有地下室时从地下室顶板上调整。 (10)墙、柱及基础设计考虑活荷载折减,带地下室的楼栋折减系数往上提一级,如2~3层由0.85调整为1.0,依次类推。考虑梁活载不利布置。 (11)梁一端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梁端点饺。 (12)按“刚性楼板假设”计算时,当扭转位移比大于1.2时,计算 选“不规则”选项。如存在其他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时也应选“不规则”选项。最大扭转位移比应≤1.5。 (13)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要求详规范要求。 (14)高层建筑应避免第二周期为扭转周期。周期比应小于0.9(复杂高层建筑应小于0.85)。 (15)多层框架结构柱按单偏压计算考虑(但应进行双偏压进行配筋验算),框支柱按双偏压计算考虑。坚持柱轴压比是否超限、节点域抗剪是否超限。 (16)周期折减系数取值:框架结构取0.7,剪力墙结构取0.85~0.9,框支剪力墙结构取0.85。 (17)多层部分梁活载放大系数取1.0,高层部分梁活载放大系数取1.0。 (18)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梁扭转折减系数0.5。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0.85。 (19)层刚度计算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之比计算方法。(当为底部为一层大空间带转换层高层建筑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方法,当底部为二层及二层以上大空间带转换层高层建筑时采用剪弯刚度计算,当复核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其侧向刚度与相邻上部楼层之比时应采用剪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是暗色系)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DOTE 0.09 轴线1(红)点划线(DOTE) WALL 0.4 线直2(黄)墙 (Continuous) COLUMN 0.4 线直9(灰)结构柱 (Continuous) 0.13 SURFACE 6 线直墙体保温及装修线(Continuous) HATCH 150 0.05 平面图斜线填充比例1:60 ANST31)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单元详图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40 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墙身填充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20 WINDOW 4 0.13 门窗 STAIR 4 0.13 楼梯 161 0.05 LVTRY 洁具、风道、排气道、楼板开洞、空调、空调洞 FURN 33 0.05 家具除打印单元打样时均隐藏 69 0.09 栏杆栏杆

统一技术措施(二)构造2013.07

五、构造及配筋要求:(红色字体处为易出错条款) 1、配筋原则: 除非有特殊理由且征得专业负责人同意,构件实际配筋时不得放大,严格按计算值配置;梁配筋时最多增加10%以内。 2、箍筋优先使用三级钢ф8,三级钢ф10,三级钢ф12。 3、楼(屋)面板: 3.1跨度≤2.4m的隔墙下可以不设次梁(需要梁形成高差者除外),但应设板底加强筋(在 “结构总说明”中表示)。电算时该墙作为板上恒载输入(将该墙重量平摊做为均布 面恒载q)。 3.2 板厚及配筋 建筑凹口连接板板厚为12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连接墙体方向)/ф8@200或 计算结果的大值; 框筒结构核心筒区域板厚为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20; 住宅部分楼电梯筒板厚11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 转换层板厚最小18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12@150;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板厚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 地下室顶板厚度180mm,设双层双向钢筋,最小ф10@150(人防部分除外); 裙房商业大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为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20(地上)、ф12@150 (±0.000m); 电梯机房板厚为150mm,双层双向钢筋ф10@150; 电梯底坑板厚300mm,双层双向钢筋ф14@150; 扶梯底坑板厚150mm,双层双向钢筋ф10@150。 人防区板厚250mm;商业部分楼板板厚110mm(井字梁);办公、酒店标准层板厚120mm; 住宅部分楼板最小厚度100mm;所有结构单体屋面板厚为120mm。 带角窗房间板厚130mm。 3.3 住宅项目楼板(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板、加强板等),在板上部无负筋处设置ф6@200 双向钢筋网片,与负筋搭接200mm,且配筋率≥0.1%;办公和商业项目楼板跨度≥ 4200的一般楼板(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板、加强板等),在板上部无负筋处设置ф 6@200双向钢筋网片,与负筋搭接200mm,且配筋率≥0.1%。 长沙项目,短跨大于3.9米的板四角部位;阳角部位;剪力墙转角部位应配置间距不 大于100mm且与受力钢筋直径相同的双层双向的抗裂钢筋,配筋长度应大于板短向 跨度的1/3。 3.4大屋面板配筋设双层双向拉通筋(上筋采用10@200,负筋不足时设置支座附加短筋,

钢结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第七章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钢结构安装 2.1吊装顺序:柱→柱间支撑(墙梁)、行车梁→屋架→屋架支撑(檩条) 2.2吊装前准备: 为了确保构件吊装前的顺利进行,并达到要求的质量、工期、和效益。按照选定的吊装方案充分做好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2.2.1技术准备 1)全面熟悉掌握有关施工图纸、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吊装方案等有关技术资料,核对构件的空间、就位尺寸和相互间和关系,掌握结构的高度、重量、外形尺寸、数量、型号及构件间连接方式等。 2)掌握吊装场地范围内的地面、地下、高空的环境情况。 3)了解已选定的起重机械设备的情况和使用要求。 4)编制吊装工程作业指导书。 5)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方案和作业指导书的技术交底。 2.2.2施工准备 1)钢构件和验收 钢构件制作完成后,应按国家GB50205-95的规范进行检查验收。外形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J205-83表3.9、3.1的规定。 钢构件成品出厂时,制造单位应提交产品证明书和下列技术文件; A)设计更改文件,钢结构施工图并在图中注明修改部位。 B)制作中对问题处理的协议文件。 C)所作钢材和其它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 D)高弗螺栓磨擦系数物实测材料。 钢构件进入施工现场后,除了检查构件规格、型号、数量外,还需对运输过程中易产生变形的部位进行专门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做好签证手续以便备案,对已变形的构件应矫正,并重新检验。 2)测量仪器及使用应按规范要求,统一它的标准。 A)经纬仪:采用精度2S的光学经纬仪。 B)水准仪:按国家三、四等水准仪测量及工程水准测量要求,其精度为±3MM/KM。 C)钢尺:参与同一单位工程施工的各个单位,须使用同一牌号、同一规格的钢尺,应通过标准计量校准钢尺。 3)基础复核 A)基础施工单位至少在吊装前七天提供基础验收的资料。 B)基础施工单位应提供轴线标高的轴线基准点和标高水准点。 C)基础施工单位在基础上应刬有关轴线和记号。 D)支座和地脚螺栓的允许偏差应按GBJ205-83规范中表4.2.2要求,支座和地脚螺栓的检查应分二次进行,即首次在基础砼浇灌前与基础施工单位一起对地脚螺栓位置和固定措施进行检查,第二次在钢结构安装前作最终验收。 E)提供基础复测报告,对复测中出现的问题应通知有关单位,提出修改措施。 F)为防止地脚螺栓在安装前或安装中螺纹受到损伤,宜采用锥形防护套将螺纹进行保护。 4)构件预检

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第一部分: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一.总平面设计 1.间距 2.消防 3.流线设计 4.附属用房 5.摩托车、自行车存放 二.单元户型设计 1.玄关 2.厨房 3.卫生间 4.阳台 5.门 6.窗 7.空调 8.油烟机 10. 热水器 11.插座开关散热器 12.其它三.公 用空间 1.单元入口 2.楼梯 3.电梯 4.裙房商铺 5.地下室半地下室 6.会所 7.墙体 8.屋面、女儿墙、屋顶栏杆 9.地下车库及汽车坡道 10. 管道井、设备表箱 11.垃圾收集 12.设备选型 13.其它四.室 外工程 1.竖向设计

2.道路铺地 3.游泳池 4.儿童游戏场地 5.绿化 6.其它 第二部分:图纸编制深度统一要求一.图纸目录 二.设计说明 三.总平面图 四.各层平面图 五.立面 六.剖面 七.户型大样 八.厨卫大样 九.楼梯大样 十.门窗大样及门窗表十一.外墙大样 十二.其它细部大样 十三.与其它专业校对要点 第三部分:重点部位营造作法一.屋面 ㈠东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㈡华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㈢华东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㈣华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二.卫生间 ㈠楼面构造作法 ㈡墙体构造作法 ⑴墙体材料 ⑵导墙作法 ⑶墙体防水 第四部分:典型构造节点(此部分后补)1.地下室通风道出地面 2.地下室坡道排水沟 3.地下室侧墙与室外地面交接节点4.空调板 5.凸窗上下口 6.出屋面台阶 7.露台出屋面门口节点 8.屋面防水节点 9.屋面变形缝

统一技术措施(结构)

工程 结构专业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及技术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高层建筑砼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J186-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2、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 3、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和要求。 二、工程概况及结构体系 本工程为工程,地下二层,南楼地上七层,北楼地上六层;中间综合活动中心三层。根据建筑物高度和自然条件等情况,本工程主楼拟采用框架结构,裙房部分采用框架结构,并将南北主楼与三层裙房设缝分开。 三、结构设计中的有关等级

1、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如下: 南楼地上七层: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 其余: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 2、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3、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土,其中:近中部以南地段属Ⅰ1类(特征周期0.35s)建筑场地、抗震有利地段,场地稳定性良好,建筑适宜性良好;近中部以北地段,属Ⅱ类建筑场地、(特征周期0.45s)抗震一般地段,建筑适宜性一般。 注:南楼应按照7度,0.10g进行计算。 4、建筑物抗震等级: 南楼:地下一层及地上七层为二级,地下二层为三级。 北楼:地下一层及地上六层为框架三级,地下二层为四级。 裙房大跨度部分:地下一层及地上部分为框架二级,地下二层为三级。 5、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6、砼构件设计抗渗等级: 基础底板:P8级 砼挡土墙:P8级 屋面板:P6级 7、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

住宅设计要点

第一部分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一.总平面设计 1.间距 1.1建筑平面搭接错位时,h值(净尺寸)不宜大于 2.4m,以免影响采光。 2.消防 2.1总图中应做好消防车道及消防车登高面设计,注意人车分流;当消防车道下面为地下室时,结构应考虑消防车总重300KN荷载。 2.2登高面 2.2.1登高面宜在用地红线内解决,条件限制时可利用绿化带作登高面,但绿化带下应设硬地,并按消防车总重300KN计算。 2.2.2当建筑物凹入处进深不大于4m(净宽)时,该凹入范围可计入1/4周边长度算作登高面;如凹槽宽度不大于2.5m(净宽),该宽度可不计入建筑周边总长度。 2.3消防车道 2.3.1高层建筑周围宜设环形或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 18m×18m回车场。 2.3.2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高层12m,多层9m。 2.3.3消防车道最小宽度:登高面处6m,其它处4m。 2.3.4消防车道的坡度:登高面≯1%,其它处≯7%。 2.3.5消防车道距建筑物距离宜≮5m。 2.3.6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通 道。 2.3.7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 3.流线设计 3.1住宅出入口处应设置人车分流专用通道;当商住楼住户大堂与流量大的商业服务空间临近时,商业用房的货运出入口宜设在地下室或与大堂入口异向布置,避免人、货流交叉,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4.附属用房 4.1总平面设计时应在小区显著位置(如入口附近)设置管理用房。 4.2应在住宅(区)的下风向和较隐蔽处设垃圾站,其面积不宜小于6㎡,与住宅距离不宜小于10m,外部与道路相连;垃圾站地面及内壁宜贴光滑、宜清洁材料,并配置给排水设施。4.3箱式变电在总图中要综合考虑,不应设在入口附近,建议其与主体建筑的间距不小于9m,以免影响景观和采光。 5.摩托车、自行车存放 5.1总图中应结合绿化设置摩托车、自行车存棚(库),其与主体建筑的间距不宜小于9m;偏低档次的住宅项目,宜按每户一辆自行车、每十户一辆摩托车设置。 5.2出于安全问题,自行车库不宜设在地下车库内,应单独考虑。 二.单元户型设计 1.单元户型基本设计要求 1.1层高:采用分体空调的普通楼盘层高宜为 2.8m,档次较高的可为 3.0m;若采用中央空调不宜小于3.3m。 1.2厨房、卫生间室内净高不小于 2.2m;排水横管下皮距楼地面的净高不小于1.9m且不应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整理版)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一.总则 一.【目的】 1.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图纸审查,明确及强调我司的相关技术要求; 2.本技术要求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为工作目标; 3.对设计中的有关做法及常见问题进行必要的统一与明确; 4.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设计更加合理; 二.【适用的范围】 1.本系列产品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二级城市:如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2.本技术要求仅对集团住宅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对于国家设计规范及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标准已有的要求本技术要求不再列出,设计时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3.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做法及审图单位意见等,灵活掌握。对和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或有改善建议,请报设计中心备案。【实施日期】2013.11.25 二、结构原则 1.1.本指引是遵照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图等编制的。 1.2.本指引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抗震设计的钢筋砼结构。 1.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1.4.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需要设计的结构构件、节点”必须进行计算,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节点,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1.5.施工图设计时,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现行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尚要考虑设计指导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6.设计院应参与分项工程验收项目。 1.7.施工图的钢筋实际测算重量不允许超过计算书配筋重量的10%。 1.8.对本指导书中相关条文如有不同意见,应提前与我方沟通。 1.9.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单方含量应控制在设计合同指标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沟通的事宜及设计应提交的资料 2.1前期设计必须把结构方案向我司汇报,经过我司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2对于有人防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立地下室底板、顶板、梁模型时,应将人防墙考虑 入计算模型。 2.3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院必须将自认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发送给我司确认。

结构设计技术统一措施word文档

汉嘉设计集团西南设计院 中实·润城 施工图设计统一规定 (结构专业)

2011.2.15

目录 1 设计依据 3 2 自然条件 4 3 设计荷载 5 4 地基及基础选型 6 5 上部结构选型 7 6 变形缝与后浇带(加强带)设置 8 7 主要材料 9 8 主要分析计算软件和参数取值 10 9 结构整体性能特征控制指标 12 10 主要结构构件取值原则 13 11 结构构件配筋取值原则 15 12 统一构造措施 18 13 统一文件和图纸表达 19

1 设计依据 a 初步设计审批意见

按审批意见 b 设计原始资料 a) 建筑专业提供的本工程平、立、剖面图及节点详图,设备专业提供的本工程资料图(包括设备留洞、布置、重量等),电梯样本; b) 甲方提供的本工程设计任务书(对施工图设计要求等); c) 甲方提供的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d) 针对本工程的其它资料。 c 设计依据的标准 a) 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规程和地方标准; b) 现行国家标准图、行业标准图和地方标准图; c) 针对本工程的其它资料。 2 自然条件 a 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类别 =0.50kN/m2; a) 基本风压: W o b) 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 c) 风载体形系数:1.54; d)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高度的风振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取用。 e) 高层建筑群间风力相互干扰增大系数取1.1。 b 基本雪压 =0.40 kN/m2 W o c 地震基本烈度、场地类别 a)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b)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c) 场地土类别:三类 d)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5g e) 设计地震分组: 二组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1 总则 1.1 为了在结构设计中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措施统一,制定本统一技术措施。 1.2 本统一技术措施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 1.3 本统一技术措施的编制依据现行国家、地方、行业等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 1.4 执行本统一技术措施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本统一技术措施有明确规定的应贯彻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应考虑工程所在地地方法规要求、当地习惯作法及审图公司意见,灵活掌握应用,对与本统一技术措施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专业负责人应征得审核人员和技术副所长的同意并报结构技术小组备案,以便今后在修改统一技术措施时参考。 2 荷载 2.1 墙体荷载应按实际计算。常用墙体自重和面层自重可按下面二表取值。 注:1 表中墙体自重已考虑砌体的一般构造,未包括饰面自重、保温隔热材料和灌孔混凝土自重。

注:1 表中墙体面层自重是指单面自重,不含保温层自重。 2.2 当门窗洞口面积>50%时应扣除洞口面积的墙重。 2.3 当隔墙直接布置在楼板上时:整体计算时,双向板可将墙重均布于板跨,单向板可布置虚梁导荷;楼板计算时,应按实际墙重及布置作精细计算,对于轻质隔墙,允许按隔墙灵活布置计算。 2.4 当隔墙位置在设计中没有指明或允许灵活布置时,可将隔墙每延米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宜小于1.0kN/2m,其准永久值系数为0.5。 2.5 楼(屋)面恒载应按实际计算。 楼板钢筋混凝土容重取25kN/3 m。 一般板底考虑0.4 kN/2 m的抹灰荷载;有吊挂时,板底荷载宜取0.5~1.0 kN/2 m。 常用楼(屋)面建筑做法自重可按下表取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