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

略说宋代理学一二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成为宋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创立于北宋中期,综合吸收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与创新的理学,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南宋后期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数百年之久。

宋代理学使儒学遗产重获方向并恢复元气,它确应被称作新儒学。在其形成期,曾被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过其他几种名称。根据它最杰出的北宋先驱者程颐及其集大成的领袖朱熹,它被称作程朱学派;根据意为“原则”和“推理”的“理”这个词,它又被称为理学,因为它的学说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理永存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且推究可致。总之,这些概念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大都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种事业成败与否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气质。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理学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与宋代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及其理学对当时科技发展的影响。

宋代理学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加以阐述。

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晚唐古文运动是宋代理学产生的“活水源头”。

晚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面对佛、道的挑战,韩愈等人提倡运用儒家的“正义”、“道统”抗衡佛家的“法统”,以此构建儒家的心性学说及修身理论。他们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用儒学取代佛、道,晚唐古文运动应运而生。

北宋建立后,构建儒家的心性学说与修身理论成为宋儒孜孜以求的目标。北宋庆历年间实行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改革即“庆历新政”。在庆历新政中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依据“儒学”精神特别是“六经”的精神在全围办学、讲学。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发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对抗佛、道二教的出世思想,反对把儒学凝固化、神学化。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要求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这些为儒学的复兴开创了全新局面。在此之后,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凭借各自对儒学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的思想体系。他们有许多共同点:第一,确立了“理”为宇宙万物本质的本体论哲学观,突出强调“理”为万事万物的最高存在;第二.在道德修养方面,重建以儒家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第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被重新定位,即通过主观的努力(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标志着理学的产生。因此,晚唐古文运动是宋代理学产生的“活水源头”。

二、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宋代理学是宋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现实沃土。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两宋时期不仅有开封、杭州等繁华的商业大都市,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镇市和乡村集市。同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联系也不断增强,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纸币开始流通。这些都表明宋代商品经济比以前更加繁荣、发达。商品经济的大发展酝酿着理论形态的转型,传统儒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研究现实而非名物训诂,这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理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学派众多,异彩纷呈,这本身就是儒学“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因此,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是宋代理学产生的现实沃土。

2、从文化相对统一到偏安一隅,人们渴望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迫切需要。北宋实现国家的相对统一,开国君王虽励精图治,却没有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在完成国家相对统一的过程中,北宋王朝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中央集权,

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官僚机构空前膨胀;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兼并恶性发展,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守内虚外”政策使北宋王朝对外战争多次失败,赋税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整个北宋社会经济发达,但国家财政却相对匮乏,有时甚至出现财政危机;有着庞大的军队,对外作战却显得软弱无力,中央政权“积贫积弱”。到南宋时仅是偏安一隅。面对现实,人们更多地反思:为什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却无法完成统一大业。封建统治者更需要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维系国家统治。许多有识之士努力通过对儒学经典作出符合现实的新解释,寻找解决现实社会矛盾的答案,由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不同学派、不同观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理学正是在与其他学派的争鸣中得到了巨大发展。

理学的杰出代表是朱熹。朱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儒家“四书”的集注阐发自己的理学世界观与心性学说,构建了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理学思想体系。在认识事物方面既宣传“格物致知”,又突出强调内省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内心的洗涤才能掌握全部真理;在心性论方面强调通过人的道德实践实现儒家的理想人格。朱熹理学在理论构建方面实现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朱熹理学思想的出现,不仅有效回应了佛、道的挑战,而且标志着儒、道、佛各种文化的融合。在内容上,理学是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儒学的二次转型,标志着儒学向更高层次更综合方向发展;在探究世界的本质上,理学明显运用了道家本体论的思想;在道德修养及实践方面,理学明显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朱熹理学体系一出现就受到统治阶级的上层及士大夫的重视,影响迅速扩大。理学思想达到了统治者所提倡的儒学修身、佛学治心的要求,即在道家本体论的框架下论证封建统治的必要性。朱熹著述及其理学体系深得宋理宗的推崇,在地主阶级的推动下理学成为官学。也被一般的民众接受。在理学思想的推动下,中国迅速实现“大一统”

三、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来看,宋代书院的大发展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繁荣。

北宋从开始建立时就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在北宋社会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北宋时期,各类学校不断发展;南宋时期,教育有了巨大发展。北宋时改革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日趋完善,考试难度加大。知识分子要参加举考试,既要认真阅读儒家经典及其他经典,又要关注现实,公开发表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这些客观上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兴起。

我国古代书院是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和主持的教育机构,既具有官学的特点,又具有私学的特色,书院制度在南宋时期日趋成熟。南宋开创了书院发展的新纪元,许多学者甚至是学术大师在书院既潜心著述,又授徒讲学。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知识,而且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主张从古圣先贤的著述中汲取营养,面对现实强调通过自己的实践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理学著作不断问世、刊行。理学系统化、理论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学员在书院求学、修身,学术大师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弟子,理学思想因此不断传播。书院讲学使理学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理学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理学因此不断传承。同时,书院教育在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方面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书院教育使理学的系统化、理论化进程不断加快。从教育在文化传承的独特作用来看,宋代书院的大发展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繁荣。

宋时期书院教育与理学传播两者经历了一个逐渐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过程。理学士人对书院传播作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他们对书院教育的重视和改造、利用,使得书院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在讲学、藏书、祭祀、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更加制度化、正规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对后世儒学和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理学士人在民间所进行的以书院教育为阵地的学术传播活动在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学思想通过书院讲学,扩大了自己在学术、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与认同感,在学术传播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完整,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的统治者所尊崇。宋代理学家特别是二程、朱熹、吕祖谦等大儒对教育讲学活动的重视和其所开创的书院学术交流、学术创新精神对后世学术发

展产生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于自身学术的坚定信仰和终生全力加以推广、历尽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学人学术精神的精华,其优良品质值得今人认真加以总结和借鉴。

宋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和宋代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样,宋代理学也推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理学的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宋代科技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宋代理学是一种追根求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求理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学术精神。它最切近的学术目标就是“格物穷理”或“即物穷理”。这个理是形而上的存有,是天地万物普遍存有的根据,也是最深层的价值源泉。

求理精神是宋代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和民族时代精神的显著标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核心,以及由这种生存方式和文化核心所转化的自觉生存智慧和价值关怀。在宋代理学家的思想观念中,理是事物之“所以然”与行为之“所当然”的和合本体,是先验的价值原则与经验的条理秩序的统摄贯通。对此理的“格致”和穷究,其最终目的,是在理性原则指导下从事德行实践,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操持,实现万物存有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理学家把理的精神与原则推及一切领域,自然、社会、人生、心灵都被召唤到理的天平下,被判断为合理抑或不合理,以至决定其是否存在的命运,使儒学理性精神发展到一个极限,体现了宋代理学的根本特性。

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对宋以后人的思维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人们开始以理性的观点去观察思考社会、自然与人生,为当时科学技术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环境。

理学大家朱熹强调读书过程中存在疑问的重要性。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朱熹说:“然读书且要虚心平气。随他文义体当,不可先立己意,作势硬说,只成杜撰,不见圣贤本意也。”胡适在《中国哲学中的科学精神与方法》一文中认为,朱熹的“虚心求疑”已经形成中国学术中的“科学的传统”。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朱熹所强调的“虚心平气”、屏除“先立己意”以及怀疑批判精神,都使他得以建立中国的科学精神的方法体系。依靠这一方法体系,人们不仅能富有成效地探讨有关儒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探讨有关自然界的客观知识。

怀疑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没有怀疑就没有对旧思想的否定,就没有新思想的创造。不仅如此,怀疑也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一些新的科技创造发明无不是怀疑的结果。北宋庆历年间,社会上兴起怀疑主义的思潮。虽然这股思潮以疑经为主题,但在当时的社会上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程颢、程颐、朱熹是这股怀疑思潮中的主力军。他们对汉唐诸儒皓首穷经、固执师说、以章句训诂为能事的积习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们要求以义理解经,对儒家经典大胆怀疑。他们还把这种怀疑精神扩充到自然科学方面。如朱熹对《礼运》中月有盈缺问题的怀疑,鲜明体现了科技所要求的怀疑精神,在当时无疑是积极的思想观念。

二、理学超越了伦理学的范围,注意对世界本源的探讨,承认有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儒学对于现象世界隐蔽的本质的探讨及其哲学的逻辑结构,都超越于伦理学“理学”的一个显著而又重要的特点是,对于世界本原的探讨和其哲学的逻辑结构,都已不从于伦理学说。相反,伦理学说却是其“理学”哲学结构的贯彻和展开。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复杂现象:“理学”既是伦理学说的概括和升华,又具有浓烈的伦理色彩;它在论理学的刺激下完成,又使伦理学说哲理化;伦理学说既是“理学”逻辑结构的贯彻,又是“理学”的宗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说明理学已构造了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哲学体系。

理学家都比较自觉地注意世界本源的探讨。很多理学家们,例如程颢、朱熹、陆九渊等从青少年时便开始世界本源的探讨,而不是从属于伦理学说去探讨世界的本源。朱熹少年时便注意世界本原的探讨,“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这段神话式的记述,固然是对朱熹的吹捧,但也反映了朱熹是注重探讨“天之上何

物”这个曾经困扰无数哲人的宇宙最高本体问题的。也正是由此出发而建立了理学哲学体系。理学家们醉心于什么是本源、是精神或是自然界的研究,接触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仅仅注重于人生、伦理问题的探讨。把世界本源问题置于重要地位或首位,是理学哲学从伦理学说中突破出来的标志之一。在科技的创造发明中,如果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不承认事物实有其理,不承认获得知识必须接触事物,那么一切科学研究都无从谈起,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说:“科学发展所绝对必须的条件之一,就是承认自然,而不是躲避自然。如果科学家忽视自然的美妙,那只是因为他醉心于他那机制。但是出世式的否认现实,似乎在形式上和心理上都是与科学发展格格不入的。”

三、理学吸收了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理学家们强烈的探讨自然的兴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不仅有世界三大发明的完成,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学、工农业、纺织技术以及火药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如:北宋曾公亮编《武经总要》中关于“指南鱼”的制作方法,是世界上利用地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最早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经提出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以及地磁偏角的问题,直到1492年哥伦布才发现地磁偏角;北宋还曾经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由黄裳制成有1440颗星的星图,这就使人们对于天体运行规律、宇宙构造、物质结构以及质之间的联系形式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步。由于三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宋代唯物主义和“理学”的发展,而且使其辨证思维也得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适应于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辨证的思维在形而上学的冰封中渐次解冻,本来是僵死的板结逐渐松动起来,辩证法思想犹如破土而出的嫩芽,开始了发展。这时的哲学家注重于宇宙的生成以及自然界事物之间联系的探讨。譬如朱熹吸收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地质科学的成果,证明“动静无端”的思想。他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虹的成因,而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陆九渊也吸收沈括的某些观点,如关于天体运行的规律,日月蚀的成因等自然科学的成果,纳入其哲学体系。

理学家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构筑其哲学体系具有时代特征,这不但使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显现出阶段性,也体现了辩证思维从简单到比较复杂、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理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对立统一的思想,提出和较细密论证了“渐化”与“顿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丰富了古代辩证法。由于理学把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与辨证思维结合起来,因而在“理学”逻辑结构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以往儒学所不及的,且有其自身的特点。

认识宇宙是认识社会的终极起点。在这个新的儒家学说建立的过程中,学者们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明显增长的对自然现象的兴趣,这种对科学主题有强烈兴趣的趋势在宋代的儒学家那里尤为引人注目。这种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兴趣促进了宋代科技的发展。另外,理学在宋代,既不像汉代儒术那样被崇为一尊,更不像元、明时期把朱熹思想定为不可逾越的官方哲学那样不可侵犯。在宋代,参加讨论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学术空气无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宋代理学从酝酿、形成到发展为一种完善的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在前人不断探索和追寻中获得的学术成果,是古代知识分子们努力实践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作为后人,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研究其思想,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将其思想精华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

理学名人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

理学名人—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 邵雍(1012—1077),字尧夫,谥康节,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也是宋代理学诗派的代表诗人。在北宋文人中,他亦儒亦道,不入仕途,早年过着“岁时耕种,仅给衣食”的贫困生活,成名后又淡泊名利,依旧埋首学问,终于在学术上成为一代巨擘。 他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在《生日吟》中自谓:“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吾于此际,生而为人。”)生于今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祖父邵德新徙家衡漳(今河南林州康节村),又随父邵古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在此,邵雍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光。据《宋史·道学一》本传载,他自视有雄才,慷慨欲树功名,博览群书,坚苦刻厉,十冬寒天不用炉火取暖,三伏酷暑不执扇子纳凉,夜间不在床上睡眠,数年如一。已而叹息说:“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决定出外游学。他渡过黄河、汾水,跋涉淮河、汉江,周流齐、鲁、宋、郑之地,过了很久,幡然归来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其生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隐居于苏门山百泉,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后人因此也称其为百源先生。

五代末宋初道士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北海李之才(字挺之)。李之才摄共城令,听说邵雍好学,便造访其庐,对他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邵雍愿从受教,乃师事之才,从学义理、性命与物理之学,习《周易》。邵雍将陈抟的《先天图》演化为“象数”体系,即“先天之学”。他提出“心为太极”,构造了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宇宙观。这一宇宙观及其在儒学立场上融会佛老二家理论的实践,为儒学心性论取代佛道宗教的心性论创建宋明理学,开辟了道路。但在共城了解邵雍学术思想的人不多。时有新乡王豫同邵雍论学,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雍师事之,议论过后却深为折服,便拜邵雍为师。 仁宗皇祐元年(1049)邵雍37岁时,携父母兄弟全家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邵雍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亲。虽平居屡空,他学习孔、颜之乐天知命,说:“乐天为事业,养志是生涯。”(《伊川击壤集》卷十七《伊川击壤吟》),把读《易》与隐居、闲适、清雅、快乐生活联系在一起,而怡然有乐。此时邵雍逐渐发展完善了他的先天之学,讲学于家,从学者日众。他收张崏为弟子。邵雍40 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邵雍有诗:“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鞠育教诲诚在吾,寿夭贤愚系与汝。”表达了诗人将担负起教子的责任,并对孩子寄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浅谈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浅谈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内容提要: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作为宋代哲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它无论对宋代的思想文化还是宋代之后的文化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造的理性思维上,本文重点讨论理学对文学的这种影响。 关键字:理学文学理性影响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陈寅恪○1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而作为宋代文化杰出代表的宋代文学在这一阶段更是创造了极高的成就,不仅有代表赵宋一朝风尚的达到极高艺术成就的宋词,还有因风格迥异于唐代诗歌而引人注目的宋诗以及经古文运动革新后的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宋代古文。而作为宋代哲学的主流的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所以被称为理学。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作为宋代主要的理论成果,宋代理学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造的理性思维上。 宋代理学从周敦颐到程颢、程颐再到朱熹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理学家们主张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们用一种淡化自我、淡化情感的观点看待文学,他们认为文学是用来反映客观的“理”的,它不应该包含任何的主观情思。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也”,在这里,他把道与文学看成是本位与表象的关系,文学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北宋的哲学家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主张摒弃一切主观的私念喜好,以单纯的理关照客观事物。邵雍在理与情的关系上是以理代情,在理与文的关系上则是主张理本文末。程颢、程颐提倡的是“吟咏性情,涵畅道理”,他们认为,理应该融入到个体的德行中,文学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内涵修养,抒发内心的“道”,简言之,他们认为文心应该服从与道心。可见,理学家们的文学观念是以理为本。另外,理学作为纯理论性的学说,它是不能用科学论证去探索的,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思考,所以,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社会全体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思辨水平,无论是理学家对理的推崇还是理学本身所要求的理性思考都使宋代文学创造中的理性思维和冷静客观的态度较前代大大加强。如果说宋代以前的文学是以情为主,那么宋代的文学就是以理为主的。这种变化在宋代的诗歌创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说的那样“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传。” 如:欧阳修在《暮春有感》中写道: 幽忧无以销,春日静愈长。薰风入花骨,花枝午低昂。 往来采花蜂,清蜜未满房。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蛱蝶无所为,飞飞助其忙。啼鸟亦屡变,新音巧调篁。 游丝最无事,百尺拖晴光。天工施造化,万物感春阳。 我独不知春,久病卧空堂。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 在这首诗中,诗人惜春光、伤老病,但是诗人的心态和表现方式却与前代大不相同。前代是伤春诗歌多是以抒情为主,在诗歌的抒情中排解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如:早在《诗经》中就有“春日迟迟,我心伤悲”的句子,唐代诗人白居易《送春》中也有“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联想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随即产生无限的悲哀和惆怅。而在宋人看来,事物都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大多能理性的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欧阳修的这首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章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周敦颐 一、周敦颐生平与著作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少而孤,养于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家。景祐三年(1036年),二十岁,以其舅父郑向“序例应荫子,乃奏补,康定元年(1040年)母丧除服,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后长期任州县小吏,善断狱,作风精细严谨。《宋史·道学传》: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爱其山水之胜。“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宋史·道学传》)于溪上建濂溪书堂。故学者习称他为濂溪先生,其学称之为濂溪之学或濂学。 《宋史·道学传》称周敦颐: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二、濂溪先生之人格风貌与思想地位 (1)寻孔颜乐处 《宋史·道学传》曰: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亡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者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言子亚圣。 (2)窗前草不除——生生之德与自然情怀 《宋元学案·卷十二》: 周茂书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佛法金汤编》: 佛印住鸾溪,敦颐谒见,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3)思想地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一、广修学院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二、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1.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北宋理学(一)

北宋理學(一) 一引論 -略。 二周濂溪《太極圖說》略釋 -周氐的主要著作為《太極圖說》與《通書》,以下只重點講述前者。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 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 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 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 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 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 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 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 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 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 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 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首四段:本體宇宙論(天道論) \第五段:修養論(人道論) -首四段之解釋: /第一段:宇宙的最高本體是「無極」(天道),亦稱「太極」。 -第二段:由太極而生陰陽二氣,兩者有辯證的關係。 -第三段:頭二段有類《易傳》之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段則用漢儒的五行觀念來代替四象與八卦的觀念。此段講二氣的進一步分化。 \第四段:由五行進而化生宇宙萬物。 -第五段的解釋:表明了宇宙的秩序與道德修養的秩序相一致。

注意:此段段雖用了有道家色彩的「主靜」及「無欲」等用語來講人生的修養工夫,但其涵義其實亦與儒家相通。 三張橫渠的「太虛即氣」說 -張橫渠在天道論方面的主要主張,可概括為太虛即氣說。 -「太虛」與「氣」,是橫渠對宇宙本體的稱謂,兩者只是表述同一本體的不同分際意義,∴橫渠曾有「太虛即氣」及「虛空即氣」之說,「虛空」是「太虛」的同義語。 /分別地、思辯地說 /太虛-指宇宙本體的體(存有、本體),無可感知的形體 \氣-指宇宙本體的用(活動、現象),有可感知的形體 \圓融地、實踐地說-兩者相即不離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正蒙.太和篇》)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正蒙.神化篇》) 其所謂「太和」、「道」、「神」等即是「太虛」,其所謂「絪縕」、「聚散」、「變化」、「客形客感」等即是「氣」。 →橫渠所講的太虛與氣二觀念與後來二程及朱子所講的理、氣二觀念,其實並無大的差別。 但橫渠不同(不及)二程及朱子的地方,在於他用詞往往不很嚴格,∴在不少的地方,直接將宇宙本體稱為「氣」。 e.g.1: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正蒙.參兩篇》) 說「神為一,化為兩」,意應即宇宙本體是一,其發用流行是多,而神與化兩者只是同一本體的兩方面,但橫渠這裏卻將宇宙本體的即體即用直說為氣,容易令人誤會。 e.g.2: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篇》) 此句意義與上句同,亦將宇宙本體的體用相即直稱為氣。 -∴很多大陸學者以為他以氣或物質為宇宙的最高本體,故稱他的哲學為唯氣論或即氣一元論,甚至以西方哲學用語稱為唯物論。 這種稱謂頗有問題 ∵唯物論是思辯形上學,但張氐哲學卻是道德形上學。 ∵唯物論中的心與物無辯證的意義;但張氐哲學卻有辯證的意義。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

第4课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4课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对理学的评价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找出现实生活中与心、理有关的词语 如此丰富的相关词语与我国古代一学派密切相联,它就是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探究学习一】结合课本第一框题和以下材料思考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哪些危机? 1.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探究学习二】与宋代理学的产生相关的政治经济因素是什么?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选择题】 1.(07汕头一模)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理学两大流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完成半开放笔记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南宋后发展:程朱理学主要思想内涵途径:表现:“理”是世界的本原①社会:伦理道德②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明初确定统治地位 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外无物 二者关系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格物致知”途径:陆王 心学内涵:“发明本心”,致良知” 【探究学习三】:展示四则材料对应理学和心学 【选择题2】(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选择题3】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指 A .社会发展规律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 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从根本而言,

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 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诚” “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 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 “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 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 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陆王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 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卷一》“心”所具之理并非单指外在的儒家伦理规范,而是人对这些规范的接受能力,即外在的伦理在人心中内化为道德自觉性的可能性,即“仁义礼智”之“四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新春秋经学”的创立 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 C.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 2.“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 B.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 C.理学对人性的摧残 D.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5.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可见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B.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

C.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 D.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 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8.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9.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10.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的新儒学 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 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 11.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一)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一)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

(五)宋代之理学

(五)宋代之理学 此下当论宋代之理学。 北宋理学开山,有四巨擘,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兄弟。此四人,皆仕途沉沦,不居显职。在中朝之日浅,并未在治道实绩上有大表现。论其著作,濂溪分量特少,独有《易通书》与《太极图说》,一是短篇,一是小书,据朱子考订,《太极图说》亦当附《易通书》,非单独为篇,是则濂溪著书,仅有《易通书》一种。横渠有《正蒙》,亦如濂溪之《易通书》,皆是独抒己见,自成一家言。而《正蒙》篇幅特为宏大,组织亦更细密。要之厝此两家书于先秦子籍中,亦见杰出,决无逊色。窥此两家著书意向,竟可谓其欲各成一经,或说是各成一子,回视汉唐诸经儒,犹如大鹏翔寥廓,鹪鹩处薮泽。伊川一生,仅有《易传》一书,其书乃若欲与《五经正义》中王弼注争席,确然仍是经学传统,而在伊川本意,则其书非为传经,乃为传道。除此以外,明道伊川兄弟,皆仅有语录传世,由其门人弟子记录,体制俨似禅家。二程自居为孟子以下传统大儒,乃不避效袭禅宗之语录体,此等大胆作风,较之濂溪横渠之欲自造一经自成一子者,似更远过。惟在二程语录中,极多说经语,亦有训诂考据,较之濂溪横渠著书,洁净精微,只求自发己旨,绝不见说经痕迹者又不同。故此四人中,惟二程尚差与汉唐说经儒较近,此亦特当指出。 至于史学,此四人似皆不甚厝意。谢良佐上蔡自负该博,对明道举史书,不遗一字,明道告之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上蔡闻之,汗流浃背。上蔡又录五经语作一册,明道见之,亦谓其玩物丧志。然上蔡又曰:看明道读史,亦逐项看过,不差一字。今二程语录中亦时见其论史,而濂溪横渠书中则颇少见。可知濂溪横渠明道伊川四人,确然已是一种新学风,与以前北宋儒风又有大不同,惟明道伊川尚犹稍近,不如周张之甚。 若论文章之学,亦惟明道伊川两人尚有文集传世。据直斋《书录解题》,濂溪亦有文集七卷,然皆不传,传者仅《爱莲说》等小文数篇。横渠于文章之学若更少厝怀。惟其所为《西铭》,乃悬为此下理学家中最大文字,明道称之曰:某得此意,无此笔力。又曰:自孟子后盖未见此书。要之此四人,皆不甚重文章。濂溪《通书》有曰:文所以载道,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第以文艺为能,艺而已矣。明道亦言,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如博观泛滥,亦自为害。伊川亦曰:今之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谓之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又曰:以博B闻W强Q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盖此四人之为学,经籍固所究心,子部亦颇涉及,惟亦志不在此。至于文史之学,似更淡远,而于文章为尤甚。 上举宋儒学术三途,一曰政事治道,一曰经史博古,一曰文章子集,会诸途而并进,同异趋于一归,是为北宋诸儒之学风。及理学家出而其风丕变。其转变精微处,固是仅可心知其意,不当强指曲说。然就外面事象言之,一则濂溪以下四人皆于仕途未达,故言治道政事者较少。横渠《与范巽之书》有曰:朝廷以道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4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Word版含答案

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点1| 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 2.形成 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宋明理学

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5.影响: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2)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一)宋明理学 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

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往往把自己或自己一派视为儒家正统,而把儒学内部的异己、特别是学术观点与自己有较大分歧者视为异端或非正统。如牟宗三先生说:"大体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旁枝,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牟先生以宋明理学中程朱一派为旁枝,而以陆王一派为正统,当然也不免有以继正统而自居的意思。正统意识也即是道统正统意识。但儒家内部的正统之争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牟先生所说,宋明儒学"他们对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应之传承有一确定之认识,并确定出传承之正宗,为定出儒家之本质。"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儒学思想的生长点也不是单一来源,后世儒者的思想倾向与背景也不一,因而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儒者基于自己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在标榜自己为正统时,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正统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捍卫自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质。所以正统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卫道意识。 再次说弘道意识。以继道统而自命的儒家学者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认为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传续道统和弘扬道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如孔子言:"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目录 [隐藏] ? 1 发展 ? 2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 4 注释 [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1]。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于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