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名师优质资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名师优质资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名师优质资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名师优质资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32、形胜气,气胜形:无论胖瘦,凡无气力者,即形胜气,皆为气不充所致,主夭。无论胖瘦,有气力者,即气胜形,主寿。

33、鸡胸:胸廓向前畸形突起,犹如鸡胸,故名。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

34、龟背:脊骨弯曲隆起,犹如鸡胸,故名。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交成畸形。

35、箩圈腿:正常入两脚并拢直立时,两膝和两踝可以靠拢,如直立时两踝可以并拢而两膝关节却远远分离,形似箩圈。又名0型腿。

36、阳脏、阴脏之人;阳脏之人多阴虚阳盛,体型特点偏于瘦长,身体姿态多前屈。阴脏之人多阳虚阴盛,体形特点偏于矮胖,身体姿态多后仰。

37、肺胀:即肺气胀满。泛指喘咳胸满的病证。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

38、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

39、囟陷: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因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

40、囟填:即囟门凸起,可因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等邪气所侵,多属实热证。

41、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2、头倾视深:头倾,头项低下,不能抬举,视深,目陷无光,是病重精气将竭的表现。

43、痄腮:腮部突然肿起,伴有胀、疼,属温毒证。’

44、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为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45、瘰疬:颈侧颌下,肺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46、五轮:血轮——眼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肉轮——黑珠,属肝;气轮—白睛,属肺;肉轮-眼胞,属脾;水轮-瞳人,属肾。

47、目瞤:胞轮振跳,多因风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所致。

48、戴眼反折:戴眼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反折指腰背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者。

49、瞪目直视:两目不移,一直凝视前方,是脏腑精气枯竭,不能上荣于目的危重症状。

50、目翻上视: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进一步可引起戴眼,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的重证。

51、睑废:眼睑下垂,展目困难,多为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

52、鼻翼煽动:是指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

53、撮口:上下口唇紧聚之形,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54、口噤:口闭而难张,常伴牙关紧闭,如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也可见于疫毒痢。,

55、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喎斜之状,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56、啮齿:指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

57、疫喉:又称白喉,胭喉部有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则复生,属重证。为肺胃热毒伤阴。

58、阴缩: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的症状,多因阳虚阴寒内盛,寒凝经络所致。但也有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

59、疝:①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小肠气”等;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的部份病症,如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

60、流火:指发生局部的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红、肿、热、痛、多发于小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所致。

61、黄疸:面目一身尽黄,称为黄疸。如色黄如橘子色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所致,如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为寒湿困脾所致。

62、黑疸: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63、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鱼之鳞,如披甲状,多为内有瘀血或津血亏虚之证。。

64、筋惕肉朗:即肌肉抽掣跳动。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比较严重。

65、肿胀: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日肿;只腹部臌胀鼓起者日胀,亦称臌胀。

66、斑疹:斑和疹是全身性疾病,反映在皮肤上的一个症状。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下,抚之不碍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阴斑之名。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不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67、白疹:暑湿。湿温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叫做“白疹”,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68、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掀热疼痛者为痛,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

69、疗:初起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项白而痈者为疔。

70、疖: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71、风、气、命三关:小儿食指近掌部虎口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关部位为气关;第三节部位为命关。合称三关。

72、透关射甲:小儿食指络脉从风关至命关,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73、舌之无神:是指舌质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多属恶候。

74、舌生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主邪热亢盛。

75、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舌,也叫“镜面舌”。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76、舌强: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蹇涩,称为舌强。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

77、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由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78、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日重舌。

79、舌菌:

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初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状似蕈,故名。

80、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外,立即收回,或舐弄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称为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81、腐苔:

苔质颗粒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82、腻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8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首尾不续,称为“独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如,称“错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5、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忧心神之实证。

86、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87、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人外,还包括病人自我感觉在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者。

88、壮热: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属里实热证。

89、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90、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91、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92、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常与发热同时并见,可见外感表证。

93、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属里寒证。

94、寒栗鼓颔:简称“鼓栗”或“振栗”。寒粟指因恶寒而发抖,也叫“战栗”,鼓颌是形容恶寒时全身发抖,上下齿不断地叩击的样子。温疫或疟疾患者的恶寒,往往出现这种症状。

95、自汗: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所致。

96,盗汗: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97、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见于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98、行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风邪偏胜,关节游走窜痛者为之。

99、痛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寒邪偏胜,肢体关节剧烈疼痛者为之。

i00、痹:

外感风寒湿邪,以湿邪偏胜,肢体关节沉重疼痛者为之。

10l、胸痹:

症见胸痛憋、痛引肩臂者为之。

102、真心痛: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为之。

103、心下:指鸠尾下至中脘部位。

104、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多为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亏损,肾精不足。

105、目眩:即视物眩转动荡,如坐在舟车之上。或因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或因痰湿内蕴,清阳不升所致。

106、目昏: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者,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107、雀目:病人一到黄昏视力减退,如雀之盲,属肝虚为病。

108、纳呆:即食欲减退,不思饮食。

109、除中:久病、重病的病人,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10、冷秘:病人大便秘结,兼见面色苍白,喜热饮食,脉沉迟者谓之。因阴寒因结,导致肠道气机滞塞所致。

ill、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12、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肾阳虚。

113、远血:大便下血色黑如油或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 114、近血: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血色鲜红,多见于痔疮或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遗传学名词解释(学习资料)

绪论 1.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叫变异。 2.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第一章 1.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包括质分裂和核分裂两个过程。 3.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4.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经过两次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5.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6.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现象。 第二.三章 1.单位性状:被分开的每一个具体形状称为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3.显性性状: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在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5.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为不完全显性。 6.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7.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称为自交。 8 .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 9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10.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 11.基因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基因纯合体。 12.基因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称基因为杂合体。 13.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分离。 14.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13.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14.静力韧度: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断裂。 16.切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一致而与最大正应力方向约成45度的断裂 17.解理断裂:沿解理面断裂的断裂方式。 第二章: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和最大正应力σmax比值 2.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1:应力集中2.使塑性材料强度增高塑性降低)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 4.缺口强化现象:在存在缺口的条件下出现了三向应力状态,并产生应力集中,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 5.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 6.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名词解释 1.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合成期(S期);③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 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5.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6.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7.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8.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9.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0.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2. 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 13.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14. 染色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DNA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构。 15. 染纽: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苜蓿),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

(完整版)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 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 和B 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 ;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 钢中的Cr:ε-FexC→ Fe3C→ ( Fe, Cr)3C→ ( Cr, Fe)7C3→ (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 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 V、Cr 、W、Mo 、Mn 、 Co、Ni 、Cu 、 Ti 、Al 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 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 、Cu 能在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 、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扩大γ相区:使A3 降低,A4 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 γ相区:Mn, Ni, Co 与γ-Fe 无限互溶. b.扩大γ相区:有C,N,Cu 等。如Fe-C 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 升高,A4 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 相区连成一片。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 b.缩小γ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 (3)生产中的意义:可以利用M 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 答: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下降;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升高。当Mo>8.2%, W>12%,Ti>1.0%,V>4.5%,Si>8.5% ,γ 相区消失。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 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 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 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 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 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 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 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 的直接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 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 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 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 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 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 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 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 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 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 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 用。 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 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 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 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 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 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 刺激不做反应。 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 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 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 号系统。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 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 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 依次出现,巴浦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 力定型。 14、强化:开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 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 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5:泛化:巴浦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 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 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 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 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16、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 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 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17、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 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 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 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 程表。 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 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 制。 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 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 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爱到 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 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 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 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 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 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虽 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 人的语,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 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 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 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 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 相互诱导。 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所引起或加强 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常染色质: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地进行转录的染 色质。 2.异染色质: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聚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 质,又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大类。 3.兼性异染色质:是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 性,转变成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二者的转化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4.Lyon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他的X染 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状态的X染色质,在遗传上失去活性。 (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人胚第16天);在此之前所有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3)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5.剂量补偿:由于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1条X染色体发生了异固缩,失去了转 录活性,这样就保证了男女性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在数量上基本一致,这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1.外显子和含子:真核生物的基因为断裂基因,即结构基因是不连续排列的, 中间被不编码的插入序列隔开,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编码序列中间的插入序列称为含子。 2.单一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单一序列是在一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少数几 次,大多数编码蛋白质和酶类的基因即结构基因为单一序列。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有很多拷贝的DNA序列,有些重复序列与染色体的结构有关。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4.转换和颠换:转换是指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 个嘧啶所取代。颠换指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 5.同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某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改变前后的密码子都编 码同一氨基酸,实质上并不发生突变效应。 6.错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导致改变后的密码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结果使多 肽链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产生异常的蛋白质分子。 7.无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原来为某一个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 子,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8.终止密码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原有的一个终止密码子变成编码某个氨基酸 的密码子,导致多肽链继续延长,直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出现才停止,结果形成过长的异常多肽链。 9.遗传印记:不同性别的亲本传给子代的同一染色体或基因,当发生改变时可 引起不同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 10.移码突变:是指在DNA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但不是3 个或3的倍数),造成这一位置以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移码突变的结果使变动部分以下的多肽链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生物学功能。

金属学金相学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使畸变能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以运动,造成金属的强化。这就是利用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的柯垂尔气团--柯氏气团。用以解释钢的脆化、强度提高等宏观现象。 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简称元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相。 组织: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形成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的相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体。 固溶体:组元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固溶体 化合物:是构成的组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与任何组元晶体结构的新物质 相图:是表示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压力与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解。又称状态图或平衡图。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 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 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 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 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 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 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 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 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 ——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 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 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 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 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 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 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共显性/并显性:杂合子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 2、复等位基因:指的是一个群体中,在一个基因座上存在着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3、x2检验:亦称卡方检验。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方式之一。x是一个希腊字母,x2可读音 为卡方,所以译为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定类或定序变量的假设检验,在社会统计中应用非常广泛。 卡方检验的步骤一般为: (1)建立假设,确定显著水平a与自由度df、查x2值表得到否定域的临界值; (3)由样本资料计算x2值; (3)将计算所得的x2值与临界x2值(负值都取绝对值)作比较,若计算值大于临界值,则否定Ⅱ0;反之,则承认Ⅱ0。 计算卡方值的公式一般可表示为:x2=∑[(fo—fc)2/fc] 式中:fo表示实际所得的次数,fc表示由假设而定的理论次数,∑为加总符号。 4、限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完全不表达。 5、剂量补偿效应:在XY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中,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 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即在雌性、雄性细胞里,X染色体的编码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6、干涉:每发生一次单交换时,它的临近基因间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体,称之为 遗传干涉。 7、C值悖论:在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称为C值(C Value),每种生物 具有其特定的C值; 生物的C值并不与生物复杂程度(或进化上所处地位)相关的现象称作C值悖论,即物种的基因数与其复杂性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8、基因家族:序列高度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的一类基因成员。 9、基因转变: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一个基因使相对位置上的基因发生相应的 变化 10、Alu家族:灵长类基因组特有的含量丰富的短散的重复序列,推测与基因调控有关。 11、普遍性转导:不同染色体片段中各个标记基因转导频率大致相同的转导。 12、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致育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形成高频重组株,具有 高频率转移自身染色体至F-菌的能力。 13、互补测验:比较顺式和反式构型个体的表型以判断两突变是否发生在一个基因座内 的测验 14、数量性状基因座: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数量性状基因座 15、遗传率:遗传变异占总变异(表型变异)的比率。 16、广义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7、异源多倍体:指不同物种杂交产生的杂种后代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 18、动态突变:DNA序列中由于寡核苷酸拷贝数目的变化,引起生物表型改变的突变 19、基因组印记:就是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 20、染色质重塑:基因表达的复制和重组等过程中,染色质的包装状态、核小体中组蛋 白以及对应DNA分子会发生改变的分子机理。 21、母体效应基因:在卵子发生过程中表达,并将其产物(mRNA或蛋白质)储存在卵 母细胞中的基因 22、同源异形基因:决定果蝇体节形成的发育基因,其同源异形盒子编码同源异形结构 域蛋白,在进化上极为保守,从低等到高等动物的基因组中都有存在。 23、RFLP标记:发展最早的DNA标记技术。RFLP指基因型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碱基的插入、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所引起的。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