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319640

【英文译名】: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学分数】:3

【总学时数】:48

【实践时数】:16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是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在内容上侧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学等知识为前提,学习掌握遥感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遥感图象的处理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前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有关遥感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遥感的一些基本概念、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及遥感图像解译,了解有关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的需求,本课程在最后简要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知识。有关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特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阐述。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遥感的概念,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遥感物理基础的电磁学部分。包括电磁波和黑体的概念,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特征,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地物反射波谱特征与测量。由此理解地物反射对遥感数据产生影响和用遥感数据反演地物特征的原理。最后介绍了大气窗口的形成原因等。

重点与难点:黑体辐射的三大定律;大气散射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物电磁波特性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遥感平台及其特点。分别讲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微波成像的特点,最后阐述了遥感图像的基本特征。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扫描成像的特点和遥感图像的特征描述。难点是微波遥感。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技术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遥感数字影象和光学影象在分析、判读、理解、识别前的处理过程。包括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数字图像的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图像复合等。

重点与难点:数字图像的几何校正和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难点是遥感图像的空间滤波方法和多光谱变换技术。

第五章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以及摄影像片、扫描像片、微波图像的判读方法。在次基础上,讲述了遥感影象地图以及遥感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以及计算机辅助遥感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解译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以及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和机理,最后分析了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遥感图像的多种特征的提取是本章的难点内容,作一般了解。

第七章遥感应用

内容简介:一般了解遥感技术在地质、土壤方面的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水体和植被的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在植被类型和农作物估产方面的主要应用。本章的难点是高光谱遥感。

五、教学方法建议

以遥感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为基础,相关的图象的实际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六、考核方式

以课程考试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率、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其它说明

实践学时分配: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写明名称、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教材

《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参考书

(1)《遥感原理与应用(附彩图)》,孙家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科学出版社,2003

九、学时分配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遥感基本原理。实验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遥感一般应用,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本课程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类型

本课程的实验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为什么能用遥感图像判别地球表面物体的属性及其运动状态;

2.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基本特征;

3.了解遥感技术的一般应用;

4.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项目内容安排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为16学时。

教学文件:教师自拟。

教学形式:本实验以多媒体观摩与学生自己动手验证或综合设计的形式教学。

实验一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集成环境介绍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集成环境、软件的数据组织方法和常用图像处理命令的使用方法,本实验为验证性试验。

实验内容

1.数据文件的结构和文件管理工具

2.工程与地图

3.文件操作命令

4.影像数据的读取与存储

5.投影参数设置

6.数据显示与漫游

7.图像缩放

实验二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图像增强处理命令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本实验为综合性试验。

实验内容

1.增强命令的种类及操作方法

2.LUT的概念及其操作

3.滤波命令及其操作

4.影像灰度值的读取

5.剖面图的制作

6.直方图的制作

7.光谱图和散点图的制作

实验三遥感影像分类处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的操作方法,本实验为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

1.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方法

2.通道设置

3.训练区编辑

4.分类前检查与预览

5.分类后处理

实验四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本实验为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

1.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处理流程

2.地面控制点的选取

3.图像纠正

四、实验报告及成绩评定

根据每次实验内容,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编写负责人:马志泉审核人:王卫红部门主管领导:李虎杰

遥感原理与应用

一.绪论 1.遥感的定义: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过程: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通过介质(大气)被传感器接受,通过传感器获取数据,再经计算机对数据处理后,我们提取有用的信息,最后应用于实践。(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介质(大气)→传感器数据获取→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应用) 二.电磁波及物理遥感基础 1.电磁波的定义: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的特性: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粒子性(光电转换) 3.电磁波谱的定义: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4.(1)地物发射电磁波: ①绝对黑体的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1.绝对黑体:吸收率α(λ,T)≡1 反射率ρ(λ,T)≡0 2.绝对白体:吸收率α(λ,T)≡0 反射率ρ(λ,T)≡1 绝对黑体与绝对白体与温度和波长无关。 ②遥感的两种形式:被动遥感,主动遥感。其中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⒈太阳辐射的特点:与黑体特性一致;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

波段。 ⒉一般物体的发射辐射:自然界中实际物体的发射和吸收的辐射量都比相同条件下绝对黑体的低。 发射率ε: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ε= W′/ W(ε是一个介于0和1的数) ?绝对黑体ελ=ε=1 ?灰体ελ=ε但0<ε<1 ?选择性辐射体ε=f(λ) ?理想反射体(绝对白体)ελ=ε=0 大多数物体可以视为灰体:W'=εW=εσT4 (2)地物反射电磁波: ①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反射波谱特征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同一地物 时间效应:地物的光谱特性一般随时间季节变化。 空间效应:处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响应。 ③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吸收、散射、反射电磁波。 大气窗口定义: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5个主要的大气窗口)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 红绿蓝 1. 遥感:遥远感知,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空间中的电磁场。声场、势场等由于 物体的存在而发生变化,测量这些场的变化就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因而电磁波、机械波、重力场、地磁场等都可以用作遥感。 2. 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干涉是波的叠加原理,衍射,光线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偏振,如果光矢量E 在一个固定平面内只沿一个固定方向作振动。 3. 重采样:就是根据一类象元的信息内插出另一类象元信息的过程。 4. 在遥感中,重采样是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出低分辨率影像的过程。 5.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 6. 太阳辐射,包括了整个电磁波波谱范围。 7.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波波段。 8. 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镜面反射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漫反射(入射的电磁波波长a 不变,表面粗糙程度h 逐渐增 加,知道h 与a 同数量级,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 )、方向反射(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分类的依据:粗糙程度。 9. 反射率是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漫反射体的情况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 10.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 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11. 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由于植被的光合作用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很强,对绿色反射作用很强。 蓝、红波段为吸收带,绿波段为弱反射带,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带,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 12. 测量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主要作用:它是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 的基础资料;它是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是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 13. 遥感平台的分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航空平台,100m 以下,用于测定各类地物的波谱特性。100m 以上,100km 以下。用于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240km 以上 E E ρρ=叶绿素吸收 水分吸收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 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遥感的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场景,并能够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 遥感的定义 遥感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面、大气、水体等遥感目标的信息,并通过遥 感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科学与技术,是在不接触、不接触遥感目标的情况下,通过感知遥感目标和获取有关其性质、位置、分布和演变等信息的综合过程。 遥感的原理 遥感技术主要依赖于传感器、平台、数据传输与存储以及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观测。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可以根据不同波段的辐射能量进行光学、热学、微波等各种物理参数的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各种信息。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 平台 平台是传感器的承载工具,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遥感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 平台进行观测和测量。常用的平台包括卫星、无人机和飞艇等。 数据传输与存储 遥感技术需要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卫星、无线电信号或光纤等方式进行,数据存储可以选择本地存储、云存储等方式。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遥感技术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对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 可以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分类、提取等操作,从而实现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遥感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遥感应用场景: 1.农业: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植被生 长情况、病虫害等,从而进行精确的施肥、浇水等农业管理活动。 2.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 和观测,帮助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控和评估。 3.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情况、交 通状况等,帮助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城市发展的评估和规划。 4.自然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对森林、水资源、矿产资 源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5.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火灾等进行监测 和预警,快速响应和应对自然灾害。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遥感技术通过传感器、平台、数据传输与存储以及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来感知和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信息,通过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希望本文对读者有帮助,能够激发更多关于遥感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分数:3学分 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学概论 授课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以及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1.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源; 2.学习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 3.能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通过授课、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课程通过实验、作业、课程项目等方式进行,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1.理论课程内容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为实验和课程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遥感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遥感原理与方法导论(2学时) -遥感概述与发展 -遥感技术基础 2.遥感数据与传感器(6学时) -遥感数据源的分类与特点 -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 3.遥感影像的处理与解译(14学时)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 -影像增强与分类方法 -地物解译与目标提取 4.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12学时)

《遥感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实验Ⅰ Practice on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总学时:6 学分:3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 对应理论课程:遥感原理Ⅰ 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教材:自编实习讲义 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遥感原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概述性较强的遥感专业最基础和最核心的课程,对学生综合掌握遥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要求很高。遥感原理实习是该课程的必要实践环节。遥感原理实验教学大纲是根据遥感授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后续开设课程的理论与实习的相关知识点,并结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制定的。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典型地物光谱测量、遥感数据采集、初步了解遥感图像。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验证课堂所学理论内容,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考核 (1)实验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数据、实习步骤、实习结果与体会等部分。 (2)实验实习报告:3次; (3)考核及成绩计算方式: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实验后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情况,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实验课的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综合评定,并由任课教师确定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遥感原理”课程的总成绩。 五、参考书目 1、实验室自编教材,包括仪器使用说明与培训材料。 2、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慧平等编,2001年版。 3、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等编,2001年版。 4、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赵英时编,2003年版。 5、遥感物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徐希孺编著,2005年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背景 遥感技术是应用于地球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 应用广泛,如地形测绘、地质勘查、环境监测、农林牧渔、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本课程旨在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让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本课程的第二版针对第一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新增了实例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和应用。 二、课程设计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让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 理和应用方法,同时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具体目标如下: 1.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3.能够熟练处理遥感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4.能够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大纲 第一章遥感基础知识 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等。 第二章遥感数据获取技术 介绍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和常见的遥感传感器分类,以及不同遥感波段的应用 和特点。

第三章遥感数据处理技术 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影像预处理、信息提取、数据分类和应用 等方面。 第四章遥感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 介绍遥感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地质与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农林牧渔、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 第五章实际案例分析 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遥感原理和应用,并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取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辅以 实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讲授: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的讲授。 2.讨论: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 3.实践:针对不同实例案例进行实践应用。 4.课堂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探讨和思考。 五、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在遥感原理和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评价方法 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论考试:测试学生对遥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测试学生对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遥感及其在生态中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及其在生态中应用 Remote Sensing and Ecological Application 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适用专业:生态学 教材:游先祥主编,遥感原理及其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内容包括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以及在植被、土壤和地质等方面的应用内容等。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解决涉及生态方面的基本问题,拓展学生的生态学研究视野和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环境遥感概论(2学时) 1.1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熟悉遥感的观测体系; 1.2理解卫星遥感的内涵;了解遥感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1.3初步了解遥感在环境方面的应用; 重点: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难点:遥感的分类。 第2章.遥感的物理基础(4学时)掌握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 2.1熟悉电磁波谱的空间传播特点;理解大气窗口内涵; 2.2了解各种地物波谱特征和影响因素;初步了解地物波谱特征在应用中的作用; 重点:各种地物波谱特征和影响因素。 难点: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第3章.遥感类型及遥感图像分辨率(2学时)掌握多光谱、高光谱、微波遥感的基本概念; 3.1熟悉多光谱、高光谱、微波遥感的区别;理解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内涵; 3.2了解各种遥感的特点;初步了解各种遥感手段各自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重点:各种遥感的特征。 难点:各种遥感手段各自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第4章.遥感影像判读(2学时)掌握遥感影像判读的基本概念; 4.1熟悉遥感影像包含的信息;理解遥感图像的信息采集特点; 4.2了解各种判读因子和及其对判读结果的影响;初步了解森林植被判读的内容; 重点: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难点:植被遥感。 第5章.陆地资源卫星系统(2学时)掌握陆地资源卫星的运行特征; 5.1熟悉常用的陆地资源卫星的类型;理解陆地资源卫星的时间分辨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遥感原理与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遥感原理与应用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遥感原理与应用,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遥感原理与应用 科目代码:814 科目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三大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地物影像特征、遥感图像解译及遥感制图的基本技能,了解遥感研究现状、遥感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并具备灵活应用各部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和地物的光谱特征,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与特征,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遥感的基本概念 1.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及优势。 2.理解遥感系统的构成。 3.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理解和掌握电磁波谱,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朗伯源,绝对黑体,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 2.熟悉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理解和掌握普朗克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3.了解大气的成份和结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大

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大气窗口的光谱段。 4.了解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的特点,了解地球辐射的分段特征。 5.熟悉并掌握植被、水体、岩石和土壤反射波谱的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6.理解地物波谱的概念及其对遥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了解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系统(EOS)卫星和海洋遥感卫星平台的特点。 2.掌握目前常用的国外遥感资料(AVHRR、TM、ETM+、SPOT、IKONOS、QUICKBIRD、MODIS等)和我国主要卫星遥感资料的基本技术参数(波谱段范围、分辨率等)。了解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传感器的最新进展。 3.掌握垂直摄影像片中垂直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4.掌握光机扫描及固体自扫描(推帚扫描),瞬时视场角,高光谱遥感的概念。 5.理解摄影成像原理与影像特点。 6.理解扫描成像原理与影像特点。 7.掌握微波遥感、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概念,了解微波遥感特点,类型及主要传感器工作原理。了解微波传感器的最新进展。 8.掌握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概念及意义。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1.理解颜色视觉的相关概念、颜色的表示方法。 2.熟练掌握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彩色合成原理。 3.掌握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基本概念,理解数字图像与模拟图像的主要区别。 4.理解引起辐射畸变与几何畸变的主要原因,熟悉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5.理解遥感数字图像对比度增强、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和多源信息复合的基本方法、原理、步聚和特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10517Z10 课程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48/3 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梅安新主编.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孙家炳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吴俐民编著.卫星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技术与应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出版社.2013年; 4.周廷刚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5.彭望琭主编.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该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悉遥感在各领域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遥感影像分析》、《地理国情监测》、《空间数据挖掘》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掌握遥感成像的物理基础;掌握地物光谱的基本特征;熟悉1-2个主要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完成遥感影像基本处理;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遥感在各领域的简单应用。 能力:熟悉主要遥感软件的特点与功能,具备应用遥感软件进行遥感影像处理的能力;具备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理解与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51379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测绘工程专业 【学分】:3.5 【总学时】:5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磁场理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遥感的定义及类别 2、掌握遥感系统的组成 3、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 4、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二)内容提要 1、遥感是基本概念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类型 4、遥感的发展简史 (三)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遥感的分类。 难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了解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6、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互相作用。 7、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内容提要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重点、难点 重点:辐射源,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窗口,地物波谱 难点:大气散射,大气窗口,地物波谱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2、了解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的区别。 3、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 4、了解微波遥感及其特点。掌握微波遥感的方式及其传感器,理解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 5、掌握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二)内容提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 3、扫描成像 4、微波遥感与成像 5、遥感图像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遥感图像的特征。 难点: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 2、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色度图。 3、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4011B 开课学期:5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 一、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 课程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的内容:遥感物理基础, 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图像的自动分类, 遥感应用,掌握遥感 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2. 需要的掌握的内容:电磁波谱,陆地卫星的轨道特点,传感器及成像原理,图像的配准和镶嵌,图 像特征,图像的辐射处理,图像融合,图像的目视判读。 3. 需要了解的内容:遥感的概念,特点,过程,发展趋势,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图像的增强,平滑 和锐化,图像的运算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操作。 三、 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遥感的概念,过程,特点,应用,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2学时) 电磁波,电磁波谱,物体的反射和发射辐射,辐射传输方程。 第三章遥感平台(2学时) 遥感平台的种类,轨道参数,卫星轨道的特点,各类遥感平台。 第四章 遥感传感器以及成像原理(4学时) 介绍遥感传感器的种类,传感器成像的原理,各类图像的特点。 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8学时) 介绍各传感器的构像方程,遥感图像的几何形变,重点介绍遥感图像几何处理的原理方法,介绍遥感 图像的自动配准和图像的镶嵌。 第六章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4学时) 介绍遥感图像辐射处理的基本内容,介绍二种常用的辐射校正方法,简单介绍图像增强的方法,重点 介绍遥感图像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 第七章目视判读(4学时) 介绍景物特征和判读方法,影响判读的因素,判读的一般过程,介绍具体图像的判读方法。 第八章 计算机自动分类(8学时) 本书的重点:介绍计算机自动分类的基础知识,图像的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介绍图像的监督法和非 监督法分类原理、过程以及分类后处理,结合其他信息提高分类精度。 第九章遥感应用(6学时) 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介绍几种典型的遥感技术的应用实例和实现的方法。 课程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 学时/学分:40/2.5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讲述的其技术体系,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应用。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遥感的物理基础、认识并能判读航空航天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基本原理,掌握利用现代化技术管理和评价农业及森 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技能。总学时70。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从遥感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入手,介绍遥感影像的产生、特点、认识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数据库建立、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掌握遥感影像产生的基本原理 2、能认识、判读、处理和应用遥感资料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5、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三、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图编绘学》、《测量学》、《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或VC++)、《数据库原理》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应用到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或VC++)及数据库原理

遥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07223011 课程名称:遥感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REMONTE SENSING 总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开课单位:地探学院遥感教研中心 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前置课程:物理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遥感原理》课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遥感原理》课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学等知识为前提,学习掌握遥感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遥感技术应用》和《遥感数据图像处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电磁波遥感 分类 二、遥感系统 信息源和信息获取 信息记录和传输 信息处理和应用 三、遥感技术特点与发展史 第二章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一、电磁波及其性质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与原子光谱 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

晶体结构及其光谱 三、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度量 电磁波谱及其特性 电磁辐射的度量 黑体辐射 第三章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 二、太阳辐射衰减主要因素 吸收作用 散射作用 三、遥感大气窗口 第四章遥感图像彩色合成原理 一、遥感信息假彩色合成原理 二、加色法合成 三、减色法合成 第五章地物的波谱特性 一、地物波普测量与波谱曲线分析 二、地物反射波谱特征 (一)水体波谱特征 (二)植被波谱特征 (三)其他地物波谱特性 三、地物的发射波谱特性 四、地物的微波波谱特性 五、地物高光谱特性 第六章遥感遥感图像一般特性 第七章遥感应用简介 三、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主讲授遥感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和形象化语言表述,着重讲清地物电磁波谱的基本遥感理论问题。 2.对于有关数学公式,不须推导过程,重点理解其数学物理意义。 3.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阅读文献报告和体会,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

《遥感原理(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遥感原理与应用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以理论阐述为主,结合部分课内实验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突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教学热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特点、主要应用领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特征,典型地物的特征光谱信息,以及主要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地物波谱的测量方法,同时了解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遥感卫星数据以及基本的图像预处理、图像分类等知识。 (二)任务 本课程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课后作业、实例演示等手段,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置了8个学时的课内实验和为期1周的课程实习。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对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的图像处理知识以及图像分类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同时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支持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的第1条、第2条等要求的实现:1.掌握遥感专业涉及的数学、物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独立钻研科学知识、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2.具备测绘行业基本技能,具有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现代摄影测量等数据获取、处理与基础测绘数据生产的能力,能够从事测绘项目设计与管理的实践工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遥感概述 4.0学时 1、遥感基本概念 2、遥感技术系统 3、遥感特点与作用 4、遥感发展与趋势 要求:了解遥感的主要技术特点与应用情况、遥感技术系统的主要构成及遥感技术系统中信息获取、传输与接收、图像处理和提取与分析的完整过程 (二)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8学时 1、电磁波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 4、典型地物波谱特征及测量方法 要求:掌握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典型地物波谱特征及测量方法。 (三)遥感卫星及其运行轨道 4.0学时 1、遥感卫星、空间轨道及其运行特征 2、遥感平台及其轨道特征 3、国内外常用的遥感数据及应用 要求:了解遥感平台、主要的遥感卫星及其轨道参数,掌握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及其潜在应用 (四)遥感成像和影像特性 2.0学时 1、遥感成像机理 2、传感器类型及扫描特征 3、不同传感器图像特点 要求:掌握传感器扫描及遥感构像特性、评价遥感影像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 (五)遥感图像预处理6学时 1、遥感图像预处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2、遥感图像几何纠正 3、遥感图像辐射纠正 4、遥感软件及图像预处理介绍 要求: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和辐射纠正的基本原理 (六)遥感图像分类及后处理6学时 1、图像分类的概念及原理 2、非监督分类 2、监督分类 3、分类后处理方法

武汉大学《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0036 课程负责人:方圣辉、倪玲、周军其 课程中文名称:遥感原理与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3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本科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电磁场理论,摄影测量基础,数字图像处理等。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关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象处理、遥感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的专业课,是遥感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和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遥感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遥感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其基本理论,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材与参考书(黑体五号) 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抦,倪玲,周军其,潘斌,管玉娟2006年 参考书: [1]《遥感与图像解译》(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Thomas M. Lillesand ,Ralph W. Kiefer著 ,彭望绿等译,2003年 [2]《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一版),赵英时,科学出版社,2003年 [3]《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4]《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周成虎等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遥感图象处理应用与分析》,戴昌达,清华出版社,2004年 五、考核方式(黑体五号) 作业:布置3次课外作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遥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Ⅰ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42学时,实验(含上机):6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遥感辐射传输理论 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抦主编,2013年版。 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后续遥感专业类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遥感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与应用。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的基础上,了解遥感领域最新的应用和发展。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地物光谱特征、遥感平台及其特点、遥感图像特征,理解遥感图像成像原理,初步了解与掌握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定量遥感的基本知识和遥感的多领域应用。同时通过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全面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遥感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遥感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4学时)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1学时) (1)掌握遥感术语的提出; (2)理解遥感、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概念; 重点:理解遥感的概念; 1.2 遥感技术系统(0.5学时) (1)理解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点: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难点: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1.3 遥感的类型(0.5学时) (1)掌握按照工作平台、工作波段、应用目的、资料记录方式、传感器工作方式等依据,如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133196400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 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6 )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开课部门:环资学院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图像增强处理及信息提取的方法等。在内容上侧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本课程在讲述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图像增强处理及信息提取方法时涉及到有关物理学、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学时部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有关遥感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及遥感图像解译等,了解有关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的需求,本课程在最后简要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知识。有关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1单元绪论( 2 学时) [知识点] 主要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特点。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遥感的概念,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 掌握遥感的概念、技术系统、分类及遥感的特点。 [难点]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707222080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内学时:48学时学分:2.5学分编写人:杨德明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英文简介: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 ocean, agriculture, urban 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 this course has being widely taught for the specialties such as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I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ince it is began 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 welcome, what’s more, it may be taken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freshmen.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40学时)第一章绪论 2学时一、遥感与遥感技术(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第一章绪论 §1.1遥感概述 1、遥感的概念: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翻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现已成为一个从地面到高空的多维、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遥感平台:在遥感中搭载遥感仪器的工具称为平台或载体。平台的运行特征及其姿态稳定状况直接影响遥感仪器的性能和遥感资料的质量。目前的遥感平台有飞机、火箭和卫星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感器:在遥感中,收集、记录和传送遥感信息的装置称为传感器,他是遥感技术的核心。目前应用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影机、摄像仪、扫描仪、雷达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遥感数据接受处理系统:为了接受从遥感平台传送来的图像胶片和数字磁带数据,必须建立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由地面数据接受和记录系统(TRRS),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组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分析解译系统:用户得到的遥感资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胶片和数据,谈后再根据各自的应用目的,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判断解释,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将其翻译成为我们所用的文字资料或图件,这一工作为“解译”。分为常规目视解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解译技术。 3、遥感的分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根据遥感平台的分类:a.地面遥感:平台与地面接触,常用的平台有汽三角架等。b.航空遥感:平台为飞机和气球,是从空中对地面目标的遥感。c.航天遥感:以卫星、火箭和航天飞机为平台,从外层空间对地球目标物所进行的遥感。d.航宇遥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根据电磁波谱的分类:a.可见光遥感:只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所用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b.红外遥感: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红外辐射能量,所用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 c.微波遥感:收集与高录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能量,所用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等。 d.多光谱遥感:把目标母辐射来的电磁辐射分割成若干个窄的光谱带,然后同步探测,同时得到一个目标物不同波段的多幅图像。传感器有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 e.紫外遥感:手机记录目标物的紫外辐射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根据电磁辐射能源的分类:a.被动遥感:指不利用人工辐射源,而是直接接收与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太阳辐射或者目标物本身发射的热辐射和微波遥感。b.主动遥感:是指使用人工辐射源从平台上先向目标发射电磁辐射,然后接收和记录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辐射的遥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根据应用目的的分类: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环境遥感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根据遥感资料的显示形式,获得方式和波长范围的分类:a.图像方式遥感;b.非图像方式遥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