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资料

1、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的特征和力学性质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为5层,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勘查期间测得地下水混合水位深为2.1m,本场地下水无腐蚀性。 建筑安全等级为2级,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 承台底面埋深:D = 1.58m A 柱:Nmax=4239KN ,Mmax=193KN ·m ,Vmax=75KN ,截面面积:300mm × 300mm

B 柱:Nmax=8782KN ,Mmax=593KN ·m ,Vmax=165KN ,截面面积:

mm mm 500500 C 柱:Nmax=4159KN ,Mmax=324KN ·m ,Vmax=79KN ,截面面积:300mm × 300mm

1、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和设计值的计算;

2、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图;

3、群桩中单桩的受力验算

4、承台结构设计及验算;

5、需要提交的报告:计算说明书。

A柱柱下桩基础设计

(一)、根据地质资料确定第四层黄褐色粉质粘土为桩端持力层,采用与现荷载试验相同的尺寸预制桩截面为300mm × 300mm,柱截面为600mm × 500mm,桩长取22m 桩承台埋深1.58m桩顶嵌入承台0.1m则桩顶进入持力层1.38m。如图1.1

图1.1

(二)、桩身材料

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为C30(fc=14.3N/mm 2 ,ft=1.43N/mm 2 )钢筋采用HRB335级(fy= f ’y=300 N/mm )纵向受力钢筋为164Φ箍筋200/100@6Φ。如图

(三)、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和设计值计算

1)、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P pk i sik p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

其中p u =4×300=1.2m 2

09.0m A P =

其中黄褐色粉质粘土pk q 取1000a kp

[]kN

Q uk 8.1009100009.0)5038.13012403.82522.0(2.1=?+?+?+?+?=

2)、桩基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kN k Q R uk a 9.504/== 3)、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kN A f A f Q S y c 1528)2563003003.14(0.1)(2

=?+?=+=π?

(因为此桩基础为低承台桩所以?取1.0)

(四)、确定桩数与桩的平面布置图 1)、Θ此低承台桩承受竖向偏心荷载 ∴39.89.50442392.1=?=+≥kN

kN

R G F u

n a k k ∴取桩数n=9 (未考虑承台土重及偏心荷载的影响乘以1.2的扩大系数)

2)、桩的中心距

查表8-1挤土预制桩(排数不少于3排且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基)最小中心距3.5d ∴ 取中心距1100mm

3)、桩的排列采用行列式,桩基再受弯方向排列3根另一方向排列3根。如图 4)、桩承台

A)、桩承台尺寸据桩的排列,桩外缘每边外伸净距为200mm ,则桩承台

mm mm b l 29002900?=? 设计埋深D=1.58m 位于填土以上

B )、承台及上覆土重kN Ad r G G k 756.26558.19.2202

=??==

(五)、群桩中单桩的受力验算 1)、按中心受压桩平均受力验算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kN

R kN kN n G F Q a k k k 9.5045.5009

)

756.2654239(=≤=+=+=

满足要求 2)、按偏心荷载考虑承台四角最不利的桩的受力情况 kN x X M y y M n G F Q i

i yk i i xk k k ik 1

.5419.4592

221.161.1)175193(92664239=???+±+=±±+=

∑∑ kN R kN Q a ik 88.6052.14.541max =≤= 09.459min >=kN Q ik

(六)、群桩承载力验算

经验算群桩承载力满足要求。

(七)、承台结构设计及验算

承台混凝土等级为C25(fc=11.9N/mm 2 ,ft=1.27N/mm 2 )配置HRB335级钢筋(fy= f ’y=300 N/mm )承台厚1m 桩顶伸入承台0.1m 钢筋保护层为70mm 承台有效高度o h =1-0.1-0.07=0.83m 承台b l ?=2900mm ?2900mm 如图

摄影作品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题摄影职业装与色彩作品 设计制作说明书 设计制作人:胡雯 班级 15媒体2 学号 2015145216 2016.9

一、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摄影的具像特征和象征性特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摄影曝光、感光度、镜头景深、光圈快门等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2、使学生全面掌握以数码照相机为主要器材手段进行摄影创作的流程和方法。尝试创作一组具有个性视角、和独特技术方法的“专题摄影作品”,并自我点评,作出恰当“命名”和“寓意说明”以备推荐到“相应级别摄影赛事”上参展。 通过本设计主要完成的任务: 使学生在课内20学时+课外20学时内(一周时间)完成一组具有个性视角、和独特技术方法的“摄影作品至少6幅”,并自我点评和作出恰当的“命名”和“寓意说明”,以备推荐参展。 二、完成本设计的“创意”准备和技术准备 (一)、选题说明和“创意”简介 1.选题说明 我的选题是“职业装与色彩”,例如我们看到橘色不难想到环卫工人,看到绿色不难想到军人,看到蓝色不难想到警察……所以我想以有代表色的职业装的为出发点,来表现不同职业的劳动人民的工作状态,以表达对劳动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2.“创意”简介 偶然在微博上看见了一段记录清朝长安街头的黑白影像,对比如今的生活,我觉得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划分更加的明确并且管理的更加规范,不同种类,色彩各异的职业装的出现便能够说明这点,所以我选取了几种大众已经非常熟悉且有代表性的制服作为代表,来表现劳动者的工作状态。 3.附:选题创意策划分析报告表(最下) (二)、拍摄技术准备和计划 1.创作“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简述 1)摄影镜头的光学特性和景深原理的应用 景深是指镜头所能对应拍摄到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原理可以从下图中得到分析。 影响景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光圈和焦距。 (1)光圈口径愈大,在感光片上的弥散圆愈大,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DBJ11-501-2016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为了在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提高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地区建筑物(含构筑物)的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 1.0.3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地基勘察。工作中应广泛搜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建筑经验,针对工程特点、任务要求和岩土工程条件,切实做到精心勘察,提出完整可靠、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勘察工作应包括参与地基基础方案实施的过程。 1.0.4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原则。设计时应依据勘察成果,结合结构特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材料情况、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切实做到精心设计,以保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1.0.5 本规范中未列入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footing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勘察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施工图设计阶段所需的岩土工程勘察(即详细勘察),其目的是解决地基基础方案有关实际问题。 2.1.4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standard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在测试、试验的基础上,对应荷载效应为标准组合并按照变形控制的地基设计原则所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值。 2.1.5抗浮设防水位groundwater level for prevention of up-floating抗浮评价计算所需要的、保证抗浮设防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场地地下水设计水位。 2.1.6新近沉积土recently deposited soil 第四纪全新世(Q4)中、晚期形成的土,一般呈欠压密状态、强度低、常含有人类文化活动产物(如砖瓦片、木炭渣、陶瓷片等物)和较多的有机质与螺壳、蚌壳等。 2.1.7勘探点exploratory point 进行钻探(钻探成孔)和挖掘探槽、探井,以及进行原位测试、现场试验的点位。 2.1.8控制性勘探孔control borehole 为查明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而布置的钻孔,钻孔深度应满足软弱下卧层验算和地基变形计算的要求,并在钻孔内进行取土、原位测试或其他试验。 2.1.9 一般性勘探孔detective borehole为查明地基岩土层的空间分布而布置的钻孔,钻孔深度应满足查明软弱下卧层分布和 地基变形深度范围主要地基岩土层分布规律的要求,通常只进行地层鉴别,必要时可在钻孔内进行取土、原位测试或其他试验。 2.1.10协同作用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 根据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采用经过验证的地基土本构模型和基础与上部结构模型,建立和求解反映整个系统相互作用的方程,用以计算变形和内力。 2.1.11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ettlement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地基变形控制值。 2.1.12扩展基础spread footing 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墙、柱下条形基础或柱下 独立基础。 2.1.13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oting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等材料组成的,基础边线在基础刚性扩散角之内,不需配置钢筋的墙、柱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4配筋扩展基础reinforced spread footing 由混凝土材料组成的,基础边线在基础刚性扩散角之外且需要配置钢筋的墙、柱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5沉降后浇带post-cast strip for settlement controlling 为了减少基础之间的差异沉降对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影响而设置的施工后期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预留带。 2.1.16土岩混合地基soil-rock combined subgrade 在主要受力层范围内,由土和岩石组成的地基。 2.1.17现场检验in-situ inspection 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成果或设计、施工措施的效果进行核查。 2.1.18现场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学生:何昕桐 学号: 指导教师:少东 专业班级:14土木升本 所在学院:工程学院 中国· 2015年11月

目录 1、设计资料 (1) 2、设计要求 (3) 3、确定持力层基础埋深 (3) 4、确定基础尺寸 (5) 5、下卧层强度验算 (6) 6、柱基础沉降计算 (7) 7、调整基底尺寸 (8) 8、基础高度验算 (8) 9、配筋计算 (10) 10、绘制施工图 (12)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资料 某多层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柱截面尺寸为500×6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天然地面,室外地面高差为0.45m。建筑场地地质条件见表A,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见表B。 图1 柱网布置图 表A(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2m) 编 号 土层名称 土层厚度 (m) γ (kN/m3) ω(%) еI L Es (MPa ) C(kPa) Φ(°) F ak (kPa) Ⅰ多年素填土 1.6 17.8 94 Ⅱ粉土 5.2 18.9 26.0 0.82 0.65 7.5 28 15 167 Ⅲ 淤泥质粉质 黏土 2.2 17.0 51 1.44 1.0 2.5 24 12 78 Ⅳ粉、细砂10.1 19.0 10 30 160

表B B-1 柱底荷载标准组合 表B B-2 柱底荷载准永久组合 2.选择持力层、确定基础埋深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要求:本持力层选用Ⅱ土层,故初定基础埋置深度取d=1.6m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可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67ak f Kpa = 3.确定基础尺寸 3.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建筑地基规》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m 或埋置深度大于0.5m 时从荷载试验或其他原则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3)(0.5)a ak b d m f f b d ηγηγ=+-+- 由于基础高度尚未确定,假定b <3m ,首先进行深度修正。 根据粉土10%ρ≤, 查表7.10得b η=0.5 ,d η=2.0,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a f (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进行修正): 3117.8/m kN m γ= 1(0.5)167 2.017.8(1.60.5)206.2a ak d m f f d kPa ηγ=+-=+??-= 初步选择基底尺寸计算基础和回填土k G 时的基础埋深 d= 1.6 2.05 1.8252 m +=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报告 院系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容 (3) 三、课程设计原理 (3) 四、工区数据 (4) 五、课程设计步骤 (5) 1、建立工区 (5) 2、资料加载 (8) 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 4、断层解释 (13) 5、构造图绘制 (14) 六、心得体会 (15)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 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 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安徽工程大学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模板

封面 按学校发的封面模板填写相关信息; 起始时间:2011年6月13日~6月24日 设计报告书页数(一般20~30页之间) 电子版设计报告规定的格式用A4纸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纸的边框以外,亦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字。 页面设置:上3,下2.5,左3,右2;页眉2,页脚1.75。 行距采用单倍行距,标准字符间距。西文、数字等符号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任务书 主要是写明设计容和设计要求 例如,设计一个数字钟的任务书为:(具体根据题目拟定) Ⅰ设计题目 中文: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 英文:Design of Multi-function Digital Clock Ⅱ设计功能要求 1、能正确显示时、分、秒(6位:HH:MM:SS); 2、要有总体复位开关; 3、能可靠校时、校分; 4、能整点报时(①59’56秒、59’57秒、59’58秒、59’59秒响0.5秒低音。②00’00 秒响1秒高音); 5、整个电路的控制开关要求在5个以; 6、秒信号发生器可以用555构成的电路产生; 7、能够设定一组闹钟功能,到了预设的时间,铃声响1分钟,在1分钟之可以用 按键停止闹铃。 Ⅲ设计任务容 1、学习与研究相关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查阅资料,拿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2、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电路设计,完成电路参数计算、元器件选型、绘制电路原理 图; 3、进行电路软件仿真(如:Multisim 2001、EWB、Protel等),或制作实物进行调 试实验,获得实验数据,验证设计有效性。 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签名

设计题目(根据自己的设计题目) 摘要 摘要:独占一页; 摘要正文分三段写: 第一段:本设计的意义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做什么?为啥做? 第二段:为了完成设计功能,你主要进行了哪些设计,怎么设计的。——怎么做? 第三段:设计结果如何,取得了哪些结论。——做的效果怎么样?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根据自己的设计题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题目:数字图像处理的傅里叶变换 学生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别:计科本101班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2013 年 06 月 20 日

数字图像处理的傅里叶变换 1.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 (1)了解图像变换的意义和手段 (2)熟悉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热练掌握FFT的方法反应用 (4)通过本实验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实现数字图像的傅里叶变换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掌握如何学习一门语言,如何进行资料查阅搜集,如何自己解决问题等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展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设计能力。 2.课程设计内容 (1)熟悉并掌握傅立叶变换 (2)了解傅立叶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二维频谱的分布特点 (4)用MATLAB实现傅立叶变换仿真 3.课程设计背景与基本原理 傅里叶变换是可分离和正交变换中的一个特例,对图像的傅里叶变换将图像从图像空间变换到频率空间,从而可利用傅里叶频谱特性进行图像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提出来以后,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3.1课程设计背景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3.2 傅里叶变换 (1)应用傅里叶变换进行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一门技术,使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20年代,图像处理首次得到应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得到普遍应用。60年代末,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利用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为了修改图形,改善图像质量,或是从图像中提起有效信息,还有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对图像进行体积压缩,便于传输和保存。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各种图像变换;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采用各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复原和增强;对图像进行分割、描述和识别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通讯技术、宇宙探索遥感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专业、学号授课班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课程设计任务书 Ⅰ、课程设计题目: Ⅱ、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一、课程设计目标1、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开展实践创新的能力; 2、……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应用 1、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分模块调试和完成任务; 2、…… 三、课程设计预期效果 1、完成实验环境搭建; 2、……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 目录空一行。空一个中文字符行。“目录”,分页,居中,加黑宋体二号。前言………………………………………………………………………………………………1 第一章系统设计………………………………………………………………

…………………2 第一节课题目标及总体方案…………………………………………………………………..2 ……………… 目录正文,宋体小四号,倍行距。第二节…………………………….. ………………… 第二章实验结果及讨论 (5) ……………… 第三章结论 (10) ……………… 心得体会 (42)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1、移动台 MS 二级标题“1、”,左对齐,加黑宋体小三号。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 NMCDPPSPCSSEMC OSSOMCMBTSSBTSBSCHLR/ MSC/VLRAUC BSSEIR NSSPSTNISDNPDN 图 GSM系统

组成 2、基站子系统 BSS 图编号及图名“图”,位于图下,居中。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实现无线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通信,进行无线发送、无线接收及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它通过与网络子系统NSS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⑴、基站收发信台 BTS 三级标题“⑴、”,左对齐,加黑宋体四号。基站收发信台BTS属于基站子系统BSS的无线部分,………………。①收发信台组成四级标题“①”,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 BTS包含有若干个收发信息单元TRX,而一个TRX有八个时隙,………………。●收发信息单元 五级标题“●”,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收发信息单元是………………。●其它辅助单元 辅助单元包括………………。②收发信台作用 收发信台的主要作用有………………。 ⑵、基站控制器 BSC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 3、网络交换子系统 NSS - 4 -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最新版本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Pile foundation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xxx 学号:20142023025 指导教师:刘xx 所在学院: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xx 中国·大庆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柱下独立基础)--土木14-3和土木16升本 一、工程概况 某多层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柱截面尺寸为500×6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天然地面,室内外地面高差为0.45m。建筑场地地质条件见表A-1至表A-5,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见表B-1至B-2。 图1 柱网布置图 A-1(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0m) 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 (m) γ(kN/m3) ω(%)еI L Es(MPa) C(kPa) φ(°) f ak(kPa) Ⅰ人工填土 1.5 18.0 90 Ⅱ亚黏土 6.0 19.3 32.3 0.90 0.65 5.2 28 15 146 Ⅲ淤泥质亚黏土 4.6 18.5 36.0 1.02 1.0 1.4 24 12 80 Ⅳ粉、细砂7.0 19.0 10 30 160

A-2(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2m) 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 (m) γ(kN/m3) ω(%)еI L Es(MPa) C(kPa) φ(°) f ak(kPa) Ⅰ多年素填土 1.6 17.8 94 Ⅱ粉土 5.2 18.9 26.0 0.82 0.65 7.5 28 15 167 Ⅲ淤泥质粉质 黏土 2.2 17.0 51 1.44 1.0 2.5 24 12 78 Ⅳ粉、细砂10.1 19.0 10 30 160 A-3(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1.8m) 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 (m) γ(kN/m3) ω(%)еI L Es(MPa) C(kPa) φ(°) f ak(kPa) Ⅰ杂填土 1.0 18.0 94 Ⅱ粉质黏土 4.0 18.3 15 0.71 0.94 6.2 15 20 130 Ⅲ黏土 6.0 20.0 27 0.75 1.0 5.0 24 12 160 Ⅳ粉、细砂8 19.0 10 30 160 A-4(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4m) 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 (m) γ(kN/m3) ω(%)еI L Es(MPa) C(kPa) φ(°) f ak(kPa) Ⅰ粉质黏土 1.0 20.2 17 0.58 163 Ⅱ粉土 3.0 18.5 17 0.70 0.23 5.2 15 18 154 Ⅲ黏土 4.2 21.0 24 0.62 0.86 4.3 24 14 175 Ⅳ粉、细砂12.6 19.0 12 28 160 A-5(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8m) 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 (m) γ(kN/m3) ω(%)еI L Es(MPa) C(kPa) φ(°) f ak(kPa) Ⅰ人工填土 2.0 16.9 20 93 Ⅱ亚黏土 4.5 18.2 16 0.74 0.21 6.0 21 12 148 Ⅲ粉土 4.0 18.6 26 0.85 0.84 5.2 15 15 156 Ⅳ粉、细砂11.6 19.5 13 22 173 注:1、表中粉土的黏粒含量均小于10%;

CAD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二、项目说明 (2) 三、配电工程图的绘制 (3) 1、图层、线型、文字等基本绘图环境的设置及绘图模板的绘制 2、主要结构尺寸及尺寸配合的确定。 3、问题及讨论。 四、心得体会 (4) 五、配电工程图 (5) 六、参考文献附 (6)

一、设计任务书 设计目的: 熟悉Auto CAD设计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AD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时间学习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并能应用CAD绘图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断路器设计。通过绘制供配电系统断路器设计巩固并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CAD绘图软件的有关知识,增强计算机辅助绘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计算、综合论证、设计制图、数据处理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掌握优化设计的方法、步骤。掌握变电站设计性能参数及结构掌握AutoCAD2010的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掌握AutoCAD2010的常用编辑工具的使用 设计内容要求: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它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安全与经济基本建设与生产运行。近期需要与今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采用中等适用水平的建设标准,有步骤的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并采用经验鉴定合格的新设备、新材料、新结构。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提高自动化水平。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指变电站的变压器、输电线路怎样与电力系统相连接,从而完成输配电任务,变电所的主接线是电力系统接线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次主接线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各个不同电压侧电气设备的总体布局,并影响各进出线的安装间隔分配,同时还对变电所的供电可靠性和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的方便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主接线方案一旦确定,各进出线间和电气设备的相对位置便固定下来,所以变电所的一次主接线是电气设计的首要部分 1、辉县北郊变电站施工图10kv进线柜二次进线图 2、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柜端子排图 3、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柜电气布置图 4、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原理图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72175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岩土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专业名称:岩土工程 年级班级:1202班 学生:祝陆彬 指导教师:马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二○一五年六月

目录 第1章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1) 1.1 设计题目 (1) 1.2设计资料 (1) 1.2.1 地形 (1) 1.2.2工程地质条件 (1) 1.2.3基础设计技术参数 (1) 1.2.4水文地质条件 (1) 1.2.5 上部结构资料 (2) 1.3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3) 1.3.1 选择基础材料 (3) 1.3.2 选择基础埋置深度 (3) 1.3.3 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 1.3.4 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4) 1.3.5 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4) 1.3.6 计算基底净反力 (5) 1.3.7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 (5) 1.3.8 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6) 1.3.9 配筋计算 (7) 1.3.10 基础配筋大样图 (9) 1.3.11 确定○A○C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 (9) 1.3.12 ○A○C两轴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10) 1.4设计图纸 (10) 第2章桩基础设计 (11) 2.1设计题目 (11) 2.2设计资料 (11) 2.2.1 地形 (11) 2.2.2工程地质条件 (11) 2.2.3 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11) 2.2.4水文地质条件 (12) 2.2.5上部结构资料 (12) 2.2.6 上部结构作用 (12) 2.3 灌注桩基设计 (13) 2.3.1单桩承载力计算 (13) 2.3.2基桩竖向荷载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14) 2.3.3桩基验算 (14) 2.3.4承台设计 (15) 2.2.4.1 承台力计算 (15) 2.3.4.2承台厚度及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16) 2.3.4.3承台受剪承载力计算 (17) 2.3.4.4承台受弯承载力计算 (18) 2.3.5桩身结构设计 (19) 2.3.5.1桩身轴向承载力验算 (19) 2.3.5.2桩身水平承载力验算 (19)

天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院机械工程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 班级组别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2014年 10 月 10 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第一章零件分析 1.1 零件的作用 (1)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1) 1.3 确定零件生产类型 (1) 第二章确定毛坯类型绘制毛坯简图 2.1选择毛坯 (2) 2.2确定毛坯尺寸公差和机加工余量 (2) 2.3绘制拨叉毛坯简图 (3) 第三章工艺规程设计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4) 3.2拟定工艺路线 (4) 3.3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 (6) 3.3切削用量的确定 (7) 第四章机床夹具设计 4.1定位及加紧机构设计 (8) 4.2切削力及夹紧力计算 (11) 4.3夹紧元件的强度校核 (13) 4.4定位误差分析 (14) 参考文献.................................................... .. (18)

附 录 .................................................... . (19)

第一章零件分析 1.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拨叉。它位 于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 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 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零件上 方的φ20H7孔与操纵机构相连,并用 螺钉经M5孔与变速叉轴连接。拨叉脚 则夹在双联变换齿轮的槽中。当需要 变速时,操纵变速杆,变速操纵机构 就通过拨叉头部的操纵槽带动拨叉与 变速叉轴一起在变速箱中滑移,通过 连接装置改换档位,实现变速。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零件的材料为QT400,球墨铸铁 是通过球化和孕育处理得到球状石 墨,有效地提高了铸铁的机械性能, 特别是提高了塑性和韧性,从而得到 比碳钢还高的强度。 该拨叉零件叉轴孔Φ20H7 mm的 轴线是拨叉脚两端面和螺纹孔M5的设 计基准,拨叉头左端面是拨叉轴向方 向上尺寸设计基准。选用叉轴孔Φ20H7 mm的轴线和拨叉头左端面作为精基准。选用叉轴孔Φ20H7 mm的轴线和拨叉头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定位加工拨叉脚两端面和螺纹孔M5,实现了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重合,保证了被加工表面的垂直度要求。另外,由于拨叉件刚性较差,受力易发生弯曲变形,选用拨叉头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夹紧力作用在插头的右端面上,可以避免在机械加工中产生夹紧变形, mm的尺寸要求,所以选择拨叉脚左端面作为粗基准。夹紧稳定可靠。由于有50 2.0 采用Φ32 mm的外圆面定位加工内孔尅保证孔的壁厚均匀;采用拨叉脚左端面作为粗基准加工左端面,可以为后续工序准备好精基准。 该拨叉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可将加工阶段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几个阶段。在粗加工阶段,首先用车床将精基准(拨叉头左端面和叉轴孔)准备好,因为车床可以一次性将两个精基准都加工出来,从而提高了精度,也为使后续工序都采用精基准定位加工,保证其他加工表面的精度要求;由于精度要求不高,故而粗铣,半精铣拨叉脚左右端面、拨叉脚内表面、螺纹孔端面,最后完成M5螺纹孔的加工,这也体现了工序集中的原则。 1.3 确定零件生产类型 由零件图示的生产批量200件可知,该零件为单件小批量生产。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岩土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专业名称:岩土工程 年级班级:1202班 学生姓名:祝陆彬 指导教师:马东方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二○一五年六月

目录 第1章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0 1.1 设计题目 0 1.2设计资料 0 1.2.1 地形 0 1.2.2工程地质条件 0 1.2.3基础设计技术参数 0 1.2.4水文地质条件 0 1.2.5 上部结构资料 (1) 1.3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2) 1.3.1 选择基础材料 (2) 1.3.2 选择基础埋置深度 (2) 1.3.3 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 1.3.4 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3) 1.3.5 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3) 1.3.6 计算基底净反力 (4) 1.3.7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 (4) 1.3.8 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5) 1.3.9 配筋计算 (5) 1.3.10 基础配筋大样图 (8) 1.3.11 确定○A○C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 (8) 1.3.12○A○C两轴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9) 1.4设计图纸 (9) 第2章桩基础设计 (10) 2.1设计题目 (10) 2.2设计资料 (10) 2.2.1 地形 (10) 2.2.2工程地质条件 (10) 2.2.3 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10) 2.2.4水文地质条件 (11) 2.2.5上部结构资料 (11) 2.2.6 上部结构作用 (11) 2.3 灌注桩基设计 (12) 2.3.1单桩承载力计算 (12) 2.3.2基桩竖向荷载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13) 2.3.3桩基验算 (13) 2.3.4承台设计 (14) 2.2.4.1 承台内力计算 (14) 2.3.4.2承台厚度及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15) 2.3.4.3承台受剪承载力计算 (16) 2.3.4.4承台受弯承载力计算 (17) 2.3.5桩身结构设计 (18) 2.3.5.1桩身轴向承载力验算 (18) 2.3.5.2桩身水平承载力验算 (18)

java课程设计报告书

《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设计题目:《数字连连看》 学生:黄杰 学号: 2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1402 指导教师:国权 2016 年 7 月 2 日 目录 1.JAVA程序设计书 3 1.1《简易连连看》3 1.1.1具体要求 3 1.2本系统设计的知识点 3

2.功能设计 3 2.1算法设计 3 2.2部分模块流程图 4 3.代码设计 5 4.界面及运行效果,测试工具与测试效果14 5.设计总结 16 5.1.程序调试情况:16 5.2.本人在程序设计中感想: 16 6.致 16 主要参考文献16

: 1.1Java程序课程设计任务书 1.1《简易连连看游戏》 本程序基本实现了小游戏连连看的功能,玩家找出游戏中2个相同图案的方块,如果它们之间的连接线不多于3根直线,则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成功将图案相同的方块消除,否则不会消失,当游戏中已没有满足条件的图案时,点击重列,可重新排序,游戏结束会跳出所得分数,该游戏的特点是与自己竞争,超过自己之前所创纪录。 1.1.1具体要求(包括技术要求等): <1>. 该游戏界面为方格类型,由纵6横7的直线平行垂直交叉组成,分别是6行5列方块拼接,共有30格小方块。方块上随机分布一些数字,数字的要至少两两相同,位置随机打乱。 <2>. 当将相同数字的方块连接,但要满足只能至少单边无阻碍呈直线趋势连接,否则无效,若连接一对成功就消失于界面,继续游戏,直到游戏结束,并能返回所得分数。 <3>. 重列按钮(帮助)的功能: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寻找下一符合要求的一对数字,可按左下按钮重置重新排列方可继续游戏。 <4>. 退出按钮:击左下方的“退出游戏”按钮,即可结束游戏。 1.2本系统涉及的知识点: 循环,javaGUI组件,函数,数组,分支等 2.功能设计 2.1算法设计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 图一,数字按钮功能模块 图二,三个功能按钮模块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书模板

. .. . .. .. 西南科技大学 2011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2014年月日

目录 一、绪言 (1) 二、系统设计 (1) 2.1系统整体流程图 (1) 2.2日历时钟的控制方案论证 (1) 2.3单片机的选择方案论证 (2) 2.4键盘选择方案论证 (2) 2.5显示模块的选择方案论证 (2) 2.6模块的选择方案论证 (2) 三、硬件电路设计 (2) 3.1日历时钟的控制电路图 (2) 3.2行列式键盘的设计 (3) 3.3数码管显示电路的设计 (3) 3.4蜂鸣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4)

3.5主要元器件选择 (4) 四、程序流程图 (5) 五、c语言程序设计 (5) 六、日历时钟的控制器仿真 (19) 6.1K e i l调试 (19) 6.2P r o t e u s调试 (19) 七、结束语 (20) 八、参考文献 (21) 1、绪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同时带动传统控制检测日新月异更新。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单片机往往是作为一个核心部件来使用,仅单片机方面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具体硬件结构,以及针对具体应用对象特点的软件结合,加以完善。电子时钟是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汽车等社会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及对时间有要求的场合。本设计采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主要核心部件,附以上电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及按键调时电路组成。数字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广泛用于个人家庭以及车站、码头、剧场、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带来极大的方便。由于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采用了先进的石英技术,使数字钟具有走时准确、性能稳定、携带方便等优点,它还用于计时、自动报时及自动控制等各个领域。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41196教学教材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4119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0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岩土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专业名称: 岩土工程 年级班级: 1202班 学生姓名: 祝陆彬 指导教师: 马东方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二○一五年六月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目录 第1章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0 1.1 设计题目 ........................................................................................................................ 0 1.2设计资料 . 0 1.2.1 地形 ................................................................................................................... 0 1.2.2工程地质条件 .................................................................................................... 0 1.2.3基础设计技术参数 ............................................................................................ 0 1.2.4水文地质条件 .................................................................................................... 0 1.2.5 上部结构资料 ................................................................................................... 1 1.3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 (2) 1.3.1 选择基础材料 ................................................................................................... 2 1.3.2 选择基础埋置深度 ........................................................................................... 2 1.3.3 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 f ................................................................................. 3 1.3.4 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 3 1.3.5 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 4 1.3.6 计算基底净反力 ............................................................................................... 4 1.3.7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 ........................................................................ 4 1.3.8 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 6 1.3.9 配筋计算 ........................................................................................................... 6 1.3.10 基础配筋大样图 ............................................................................................. 9 1.3.11 确定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 ......................................................................... 9 1.3.12 两轴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 10 1.4设计图纸 ....................................................................................................................... 10 第2章 桩基础设计 (11) 2.1设计题目 ....................................................................................................................... 11 2.2设计资料 .. (11) 2.2.1 地形 ................................................................................................................. 11 2.2.2工程地质条件 .................................................................................................. 11 2.2.3 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 11 2.2.4水文地质条件 .................................................................................................. 12 2.2.5上部结构资料 .................................................................................................. 12 2.2.6 上部结构作用 ................................................................................................. 12 2.3 灌注桩基设计 . (13) 2.3.1单桩承载力计算 .............................................................................................. 13 2.3.2基桩竖向荷载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 14 2.3.3桩基验算 .......................................................................................................... 14 2.3.4承台设计 . (15) 2.2.4.1 承台内力计算 .................................................................................... 15 2.3.4.2承台厚度及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 16 2.3.4.3承台受剪承载力计算 ......................................................................... 17 2.3.4.4承台受弯承载力计算 ......................................................................... 18 2.3.5桩身结构设计 .................................................................................................. 19 2.3.5.1桩身轴向承载力验算 . (19) 2.3.5.2桩身水平承载力验算 (1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