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第三节 硫的转化 第二课时

第三章 第三节 硫的转化 第二课时

第三章  第三节 硫的转化 第二课时
第三章  第三节 硫的转化 第二课时

【知识信息纲要】 一、

实验室中硫的转化规律

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含有相同价态的硫元素的物质间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而含有不同价态的硫元素的物质间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

S S S

S -20+4+6

二、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约1∶40) 2、化学性质 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②氧化性

SO 2 + 2 H 2

2O

+40

③还原性

2 SO 2 + O 2

3

④漂白性 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SO 2能使某些有机色素与其本身结合变为无色,即SO 2具漂白性。但久放或日晒、加热颜色会复现。(即所得生成物不稳定) 三、

硫酸

1、 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较粘稠 2、 化学性质 ① 吸水性

② 脱水性

强氧化性

与金属反应生成SO 2(特例:使Fe 、Al 钝化)

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u + 2 H 2SO 4

CuSO 4 + SO

2O

+6

+4

氧化剂

C + 2 H 2SO 4

2CO 2

+ 2SO 2O

+6

+4

氧化剂

【思考交流】

1.以下是某急救中心网上发布的关于二氧化硫中毒及其有关内容的节选,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理化性质】

二氧化硫又名亚硫酸酐(1)

,是无色有强烈辛辣刺激味的不燃性气体。分子量64.07,密度2.3

g ·L -1

,熔点-72.7℃,沸点-10℃。溶于水、甲醇、乙醇、硫酸、醋酸、氯仿和乙醚。易与水

混合生成亚硫酸 (H 2SO 3),后转化为硫酸(2)。室温及392.266~490.332 5 kPa(4~5 kg ·cm -2

)压强下为无色流动液体。 【职业接触】

燃烧含硫燃料(3)、熔炼硫化矿石、烧制硫黄、制造硫酸和亚硫酸、制硫化橡胶、制冷(4)

、漂白(5)、消毒(6)

、熏蒸杀虫、镁冶炼、石油精炼、某些有机合成等作业工人和有关人员皆有可

能接触。另外,它是常见的工业废气及大气污染的成分(7)

。 【毒性】

属中等毒类,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8)

,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及(或)痉挛导致窒息。

根据以上文字内容回答(1)~(7)小题。 (1) 亚硫酐是亚硫酸酸酐的简称。无机酸的酸酐是一种氧化物,其中非氧元素在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与该元素在酸中的化合价相同。据此判断下列各组合不是酸酐及其对应的酸的是( )。

A. SO 3 H 2SO 4

B. CO 2 H 2CO 3

C. SiO 2 H 4SiO 4

D. NO 2 HNO 3

(2) 文中(2)处所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类型可描述为( )。 A. 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

B. 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C. 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3) 含硫燃料主要指( )。

A. 天然气

B. 煤

C. 石油

D. 硫化氢气体

(4) 二氧化硫用于制冷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硫( )。

A. 易被氧化

B. 易溶于水

C. 易液化

D. 有毒

(5) 下列物质能用二氧化硫漂白的是( )。

A. 石蕊溶液

B. 溴水

C. 品红溶液

D. 酸性KMnO4溶液

(6) 下列物质不可以用于环境消毒的是( )。

A. 二氧化氯

B. 过氧乙酸

C. “84”消毒液

D. 二氧化硫

(7) 下列气体中虽然含量增多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但现在一般不将其列为大气污染物的是( )。

A. 氯气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氮

2. A、B、C、D、E 5种物质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物质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

第1题图

(1) 写出A、B、C、D、E 5种物质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 。

(2) ①常见的A有哪些?它们是什么关系?

②如果试管壁上沾有A,应如何洗涤?

③温泉水、煤、药皂、火药、石油、火柴、化学肥料、天然气这些物质中,哪些含有A?

(3) ①将C分别通入下列溶液时各有何现象?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a. 澄清石灰水:;

b. 品红溶液:;

c. 石蕊溶液:;

d. H2S溶液:。

②若将C和氯气等体积混合,然后通入品红溶液,现象与①有何不同?用化学方程式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不同的原因。

③刚刚制成的湿粉丝,常常挂在房中用C来熏制是利用的是C的作用。

④实验室中可用 (填试剂)来检验C的存在,利用的是C的性。习题答案:

1.(1)D (2)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AB (3)B (4)C (5)C (6)D (7)B

2.(1)A、S B、H2S C、SO2D、SO3E、H2SO4

(2)①单斜硫和斜方硫,互为同素异形体

②可用CS2来清洗③温泉水、煤、药皂、火药、火柴

(3)、①a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

b、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c、溶液变红,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溶液呈酸性

d、有淡黄色的沉淀产生2H2S+SO2=3S↓+2H2O

②、现象:品红不褪色, SO2+Cl2+2H2O=2HCl+H2SO4二氧化硫与氯气等体混合,相互反应转化为无漂白性的硫酸和氯化氢

③漂白性④品红溶液漂白性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

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 苯酚 实验高级中学李艳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苯酚性质的探究,体会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升对比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机物基团间相互影响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使学生体验科学 研究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生活中酚类物质介绍及苯酚的用途展示,感受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通过视频引入以及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二.教学重点苯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有机物分子中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实验探究式主动体验式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视频引入--关于安徽宿州苯酚异地倾倒事件 引出酚 【推进新课】 初识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1.观察苯酚晶体 2.分别在苯酚晶体试管中加入冷水、加热;乙醇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色、态:纯净的苯酚是无色的晶体 味:具有特殊气味 溶解性:室温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苯酚的溶解度 增大。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补充:苯酚有毒,对皮肤有腐蚀性 再探苯酚 从苯酚俗称石炭酸引入苯酚化学性质的探究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2】苯酚的酸性 分组实验1:与碱(NaOH))反应 分组实验2:指示剂

结论:苯酚具有弱酸性 【实验探究3】1.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2.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方案一苯酚 +碳酸钠 方案二苯酚钠+二氧化碳+水 结论:酸性 H 2CO 3 >苯酚>HCO 3 - 【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都有-OH,醇没有酸性而苯酚有酸性? 过渡: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 2【视频展示】苯酚的取代反应 实验操作:向苯酚溶液滴加浓溴水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对比苯和苯酚与溴发生反应的不同 结论:苯酚比苯__更易__发生取代反应,为什么? 视频回应--关于安徽宿州苯酚异地倾倒事件处理结果 学以致用 经过处理过的水是否还含有苯酚?如何检验? 【角色扮演1】如果你是工厂科研人员,你对苯酚废物处理措施有哪些呢? 【角色扮演2】如果你是环保局官员,如何对处理后的废水是否残留酚类物质进行快速检测? 3苯酚的显色反应 【学生实验】苯酚的显色反应 老师补充,酚类物质的排放有一定的标准,我们不仅对酚类排放进行定性检测,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很灵敏,也可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四). 苯酚的用途 (五).我们的收获 【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苯酚 1.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4.用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学习苯酚相关性质,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课堂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硫的转化》教学设计

硫的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等知识的理解。 本节内容利用第二章的基本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以硫的转化为线索,探索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在自然界中、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本章所在位置恰到好处,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等以及碳、氮两种元素,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的基础,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并且通过对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转化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同一元素当处于不同价态时相互转化规律的理解。 2、知识脉络 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之一在于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正好能够体现各种含硫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本节教材突出了“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的观点,从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进而探讨硫的主要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以探讨硫的主要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借助方法导引,在实验室中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从中总结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最后通过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和“酸雨及其防治”的有关知识,体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知识框架 教材中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如下:通过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进而认识硫单质并了解硫磺的主要性质,然后通过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之后归纳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及生产、生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再引导学生了解硫酸的工业生产,酸雨及其防治。 本节课我所讲的内容是硫的转化的第一课时具体知识框架如下:

硫的转化(教案)

硫的转化(教案) 第三节硫的转化(教案)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祝丽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化学必修1教材(鲁科版)第三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的教学内容。在了解硫单质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 二氧化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 序,第二章中初步接触了利用物质的分类观探究物质的性质,本节内容在氧化还原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元素不同价态的转化,铁及铁的氧化物一节已接触过,对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探究,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 .学会运用分类观和价态分析预测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使学生体会研究化学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密;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解决生活、社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制意识,逐步树立合理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 1.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应用 2.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方案的设计 五、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分类比较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耳朵眼豆陷中的二氧化硫的报道)f问题提出(二氧化硫的性质有哪些?)f 活动探究(1 ?分类观探究S02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2?转化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探究S0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利用有色物质验证S02的的漂白性。)f 得出结论(照应新闻中猜想的SO2的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第二课时 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课时酚 选题表 考查点基础过关能力提升苯酚的结构与性质1,8 13 酚类的结构与性质4,5,6,9 11,12 原子、原子团间的影响3,7 综合应用2,10 14 基础过关(20分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 ℃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解析: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水中),但三溴苯酚会溶于苯,且溴也能溶 于苯,故A选项错误;苯酚在65 ℃以上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冷却至50 ℃将有部分苯酚析出,但此温度仍高于苯酚的熔点(43 ℃),应形成乳浊液,故B选项错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不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故C选项错误;苯酚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反应,故D选项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苯甲醇和苯酚都能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B.苯甲醇、苯酚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故两者互为同系物 C.、、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苯甲醇、苯酚都既能与钠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 解析:苯甲醇不能与浓溴水反应,A错误;苯甲醇、苯酚的结构不相似,故不属于同系物,B错误;酚与分子式相同的芳香醇、芳香醚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乙醇、苯甲醇的羟基都不显酸性,都不能与NaOH反应,D错误。 3.甲苯中的侧链甲基或苯酚中的羟基对苯环上的碳氢键的化学活泼性具有较大影响,下列关于甲苯或苯酚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或羟基对苯环有影响的是( B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甲苯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生成TNT C.苯酚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苯酚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 解析: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对侧链有影响,A错误;甲苯和苯都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取代反应,但产物不同,侧链对苯环有影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2019届(人教必修1)高二化学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莆田高一检测)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 A.硫酸B.氨水 C.盐酸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H2SO4、HCl可同时溶解Mg、Al;氨水与Al、Mg都不反应;而NaOH 溶液只溶解Al,不溶解Mg. 答案:D 2.(2011·芜湖市高一模块考试)等质量的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将钠放入足量水中 B.将钠放入足量稀硫酸中 C.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一些小孔,再放入足量水中 D.将钠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解析:等质量的钠与溶液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相同,但C项中铝箔能够与生成的NaOH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 答案:C 3.用铝箔包裹0.1 mol金属钠,用针孔扎若干个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放出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 A.无法确定B.1.12 L C.大于1.12 L D.小于1.12 L 解析:首先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2NaOH+H2↑,0.1 mol Na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 1.12 L,后发生的反应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此反应又能产生部分H2. 答案:C 4.将铝投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有2 mol的电子发生转移,则参加反应的铝的物质的量为()

A.1 3 mol B .1 mol C .2 mol D.2 3 mol 解析:铝在参加反应时1 mol Al 可失去3 mol 电子,因此有2 mol 电子转移需Al 的物质的量为2 3 mol. 答案:D 5.将钠、镁、铝各0.3 mol 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 的盐酸中,在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A .1∶2∶3 B .6∶3∶2 C .3∶1∶1 D .1∶1∶1 解析:0.3 mol Na 、Mg 、Al 对100 mL 1 mol·L -1的盐酸都过量,产生的H 2应该由盐酸决定,盐酸的量相等时Mg 、Al 产生的H 2为0.1 mol 2,但钠与水还可以反 应,故0.3 mol Na 全部反应后产生的H 2 应为0.15 mol ,所以三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应为0.15∶0.12∶0.1 2 =3∶1∶1. 答案:C 6.(2010·东营模拟)将4.6 g Na 和2.7 g Al 同时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定容为500 m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 B .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加入Al 的质量相等 C .所得溶液中Na +和Al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 .所得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解析:Na 与Al 两种金属加入到足量水中,首先发生Na 与水的反应,然后发生了Al 与生成的NaOH 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 2Na + 2H 2O===2NaOH +H 2↑ 46 g 36 g 2 mol 1 mol 4.6 g 3.6 g 0.2 mol 0.1 mol 金属铝与生成的NaOH 反应时,NaOH 过量,故按照Al 的量进行计算: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一、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成因:是由强烈的□01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掀翻海上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02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 类别成因在我国分布 热带气旋 风暴潮 热带气旋引起;其中台 风引起的称为台风风暴 潮 我国台风风暴潮多发,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 河的□03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04低 洼地区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温带气旋引起 □05渤海和□06黄海;主要在□07春秋季,夏 季也有 1.判断正误。 (1)海洋灾害只发生在海洋上。(×) (2)我国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江河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2.灾害性海浪的影响,包括()

①冲击和摧毁船只②导致沿岸船只沉没③近岸农作物被淹④海滩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灾害性海浪可以冲击和摧毁海面船只,可以导致沿岸船只沉没;冲上海岸导致农作物被淹、土地大面积盐渍化等。 3.2018年9月12日至13日上午,南海北部出现3米到5.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广东西部出现2米到3.5米的中浪到大浪,达到海浪黄色预警级别。同时珠江口到雷州半岛东岸沿海出现30厘米到60厘米的风暴增水,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了20厘米到50厘米的风暴增水。 指出造成这次海水异常运动的动力因素。 提示低纬度海域的台风(即为台风风暴潮)所致。 二、生物灾害 1.判断正误。 (1)我国东部受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大于西部。(√) (2)生物灾害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 2.在我国北方对小麦影响较大的虫害是() A.水稻螟虫B.蝗虫C.棉铃虫D.松毛虫 答案 B 解析蝗虫发生频次高、分布广泛,在我国北方地区多发,故B正确。其他三种都是针对某种农作物(非小麦)的虫害。

2020新品上市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3节 硫的转化学案 鲁科版必修1

第3节 硫的转化 1.自然界中的硫 (1)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在自然界里,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以化合态存在的硫分布很广,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如黄铁矿(FeS 2)、石膏(CaSO 4·2H 2O)、芒硝(Na 2SO 4·10H 2O)等。硫的化合物也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和矿泉水里。硫还是某些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人体内平均含有0.2%的硫。 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图 说明:大气中SO 2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SO 2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H 2SO 4,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变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能将硫元素释放到土壤或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 (2)认识硫单质 ①单质硫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硫单质为黄色或淡黄色固体,俗称硫黄,很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 2。密度比水大,熔点为112.8 ℃,沸点为444.6 ℃。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常见的有斜方硫和单斜硫。 析规律 硫的分离与洗涤:根据硫单质的溶解性,常用CS 2把硫单质与其他物质分离开来,也可以用CS 2洗去沾在试管内壁上的硫单质。 ②硫单质的化学性质 由于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既可以升高到+4或+6价,体现还原性;也可以降低到-2价,体现氧化性。 a .硫单质的氧化性 实验步骤:把研细的硫粉和铁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放在石棉网上堆成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当硫粉和铁粉混合物局部红热而移开玻璃棒后,混合物仍保持红热状态继续反应,生成黑色物质。 实验结论:加热后铁跟硫发生化学反应:Fe +S=====△FeS 。 实验分析:硫跟铁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硫是氧化剂,铁是还原剂。硫化亚铁(FeS)为黑色固体,不溶于水。硫跟铁的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它能满足硫和铁继续反应所需要的热量。 硫除了与铁可以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外,还可以与其他金属反应。 例如:2Na +S=====△Na 2S,2Al +3S=====△Al 2S 3,Hg +S===HgS,2Cu +S=====△Cu 2S(Cu 显+1价 而不是+2价)。 谈重点 硫的弱氧化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课时

年级八科目地理任课教师谭小刚授课时间9月9[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8118809658.html,] 第二课 时 课题[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8118809658.html,]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二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生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相关知识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内容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难点 难点(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编号: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新课讲授】 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国政区挂图(虽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观),按照课本P8活动题中按方位将我国分作7个区域来讲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的。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同时辅以许多记忆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简单的图形帮助记忆,如东北3省呈一斜线排列(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别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南北大致对称排列;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东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据已知的相关重要地理事物记忆(山脉、河流、湖泊、半岛、北回归线等):山西与陕西之间以黄河巨大的“几”字右边竖部分为界;黄河从山东注入渤海,长江从上海注入东海,珠江从广东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别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东、以西分别为山东、山西;辽宁、山东、广东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岛;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预习学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三节硫的转化预习学案第2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09.12.7 学习目标: 1.运用氧化还原反反应规律探究不同价态硫之间的转化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 还原性、漂白性) 3.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 重点难点: 1.不同价态硫的转化 2.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 学习过程: 二、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一)、预测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性质 价态性质 -2价的S 0价的S +4价的S +6价的S 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相互转化。 (二)、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硫是一种色,味毒的气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2)、氧化性:如与H2S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 (3)、还原性:如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4)、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该性质用来检验气体) (三)、浓硫酸的性质 (1)、吸水性: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等气体。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铜反应。化学方程式 在加热条件下与C反应。化学方程式 在常温下,使、钝化。可用或来存放浓硫酸。 三、酸雨及其防治 【阅读】:自读课90页,完成下列各题。 1.酸雨的形成原理与二氧化硫有何关系?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结合实际谈一下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在防治和减少酸雨形成方面我们应做些什么? 我国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是煤。假如你是一位工程师,火力发电厂燃烧废气中有二氧化硫,氧气,一氧化碳等。你将采取什么措施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 巩固练习: 1.区别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 A、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B、根据有无毒性 C、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D、用品红溶液 2.酸雨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森林受到了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工业上燃烧了大量含硫的燃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D、汽车排放出大量尾气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过滤和蒸发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 过滤与蒸发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面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B.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 将蒸发皿放置在漏斗架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D. 夹持蒸发皿可以用坩埚钳,也可以用镊子,但不能用手直接拿 2.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 A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 .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与烧杯内壁 C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烧杯口 D .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3.“粗盐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 B .蒸发到析出晶体时才需要用玻璃棒搅拌 C .待溶液蒸干后即停止加热 D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就应停止加热 4.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5.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 2+、Mg 2+、SO 2 -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5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 2CO 3溶液;⑤加过量BaCl 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 序是 ( ) A. ⑤②④③①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①④②⑤③ 6.MnO 2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KClO 3=====MnO 2△2KCl +3O 2↑,反应后从剩 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B .溶解、过滤、洗涤、加热 C .溶解、蒸发、洗涤、过滤 D .溶解、洗涤、过滤、加热 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阴离子有SO 2-4、CO 2-3、Cl -等。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 2-4, 除BaCl 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 A.硫酸 B.盐酸 C.NaOH 溶液 D.NaNO 3溶液 8.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A.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 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 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 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9.能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 A.NaCl 和Na 2SO 4 B.CuO 和KCl C.BaSO 4和CaCO 3 D.NaNO 3和NaOH 10.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 A .KNO 3溶液(K 2SO 4):适量Ba(NO 3)2溶液 B .CaCO 3粉末(CaCl 2):过量盐酸 C .Cu 粉(Zn 粉):过量盐酸 D .CO 2(O 2):灼热的铜网 11.为了除去硝酸钾晶体中所含的硫酸铜和硫酸镁,先将混合物配成溶液,然后先后加入KOH 、K 2CO 3、Ba(NO 3)2等试剂,配以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最终可制成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正确的是( ) A.K 2CO 3、Ba(NO 3)2、KOH 、HNO 3 B.Ba(NO 3)2、KOH 、HNO 3、K 2CO 3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3节 硫的转化(第2课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酸雨及其防治学业分层测

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酸雨及其防治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浓硫酸是常用的干燥剂,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 A.CH4、H2、CO、NH3B.CO2、H2、SO2、Cl2 C.CO、CH4、HCl、HBr D.SO2、CO2、H2、H2S 【解析】能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如A中的NH3,C中的HBr,D中的H2S。 【答案】B 2.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 A.酸性B.脱水性 C.强氧化性D.吸水性 【解析】在含有水分的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浓硫酸先吸水,再脱水使蔗糖碳化,再将碳单质氧化成CO2。 【答案】A 3.下列关于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与Mg、Zn、Fe、Al反应产生H2 B.都能与Cu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C.都具有脱水性 D.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A不正确,浓硫酸在常温下使Fe、Al钝化,与Mg、Zn反应生成SO2;B 不正确,稀硫酸在加热的情况下也不与铜反应;C不正确,稀硫酸没有脱水性;D正确,不论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在水溶液中均能产生SO2-4,Ba2++SO2-4===BaSO4↓。 【答案】D 4.(2016·东营高一检测)相同质量的四份铜片,分别置于足量的下列酸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到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 .浓硫酸 B .稀硫酸 C .浓硝酸 D .稀硝酸 【解析】 Cu 与稀H 2SO 4不反应,其余三项可根据反应方程式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 C 5.下列反应中,浓H 2SO 4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 .2NaCl(固)+H 2SO 4(浓)=====△ Na 2SO 4+2HCl↑ B . 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C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D .Fe 2O 3+3H 2SO 4(浓)=====△ Fe 2(SO 4)3+3H 2O 【解析】 H 2SO 4中S 元素化合价降低,则表现强氧化性;有硫酸盐生成,则表现酸性。 【答案】 C 6.关于浓H 2SO 4与Cu 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 【导学号:20250059】 A .在反应中,浓H 2SO 4只表现出氧化性 B .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在反应中,浓H 2SO 4只表现出酸性 D .每1 mol 铜参加反应就有1 mol H 2SO 4被还原,同时生成1 mol SO 2 【解析】 Cu 与浓H 2SO 4的反应为: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反应中H 2SO 4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A 、C 错误。1 mol Cu 参加反应时,有2 mol H 2SO 4发生反应,其中有1 mol 被还原,产生1 mol SO 2,D 正确。 【答案】 D 7.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