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瓜育种进展

黄瓜育种进展

黄瓜育种进展
黄瓜育种进展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进展》论文

摘要:本文简述了辣椒起源、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辣椒育种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种质育种

一、概述

(一)起源

辣椒(pepper),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因在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含有辣椒素二具有辛辣味(甜椒除外),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主产地在印度德干半岛。辣椒原产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公元前6500~5000年,在墨西哥中部拉瓦堪山的遗迹中曾有辣椒种子出土;在南美秘鲁公殛前2000年的古墓中,发现干辣椒和栽培种子。辣椒同属植物有27种。其中五个主要栽培种起源于3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是Capsicum annum的初级起源中心,次级起源中心是危地马拉;亚马孙河流域是C.chinense和C.Fruteseens的初极起源中心,秘鲁和玻利维亚是C.pendulum和C.Pubescens的初级起源中心。(二)分布

哥伦布到了北美大陆后发现了不次于胡椒的上等辛香料—辣椒,结果吧比胡椒更为重要的辣椒带回欧洲。1493年传到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16世纪中叶已传遍中欧各国。1542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将辣椒传入印度。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明朝末年(1640年)引入中国。早在16世纪后期高濂撰写的《草花谱》中已有记载:“番椒丛生,百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现在,辣椒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印度,尤其是德干半岛的中南部最盛。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种质资源丰富。

(三)生产现状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消费区域。中国、印度位居全球辣椒种植面积、产量的前2位,辣椒产品加工也在全球辣椒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欧洲主要辣椒生产国有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德国等。

我国辣椒生产现状为辣椒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当前,辣椒生产迅速发展,生产没有操作规程可依,自由式生产导致辣椒产品质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生产环境日趋恶化。科学技术支撑滞后辣椒生产特别是设施生产过程中,一是缺乏适宜的优质、抗逆性、抗病性强的品种;二是缺乏适宜辣椒生产的设施及其配套技术;三是缺乏高效无毒或低毒的农药和化肥;四是缺乏规范的栽培技术,以及贮藏包装运输技术规程。政府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推十分重视。

(四)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随着辣椒用途的日益拓展,未来国际辣椒产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辣椒生产格局将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辣椒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工专用型辣椒种植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围绕辣椒育种、辣椒功能拓展等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我国辣椒种植主要面临品种结构单一、病虫危害日益加剧、效益低下,产品耐贮性差,货架期短等诸多问题,未来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露地品种突出耐贮运和反季节栽培,大量培育保护地、出口和加工品种;开展良种及材料引进;重视分子育种研究。

(五)育种目标

培育适于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的多抗、丰产、优质新品种是当前国内外辣椒育种的主要目标。丰产性育种、提高品质的育种、抗病育种、适于保护地栽培品种的选育和适于加工和干制品种的选育将成为育种目标的主要内容。

二、种质资源

(一)品种资源

辣椒属目前确定的植物种类为27种,其中已利用的12种,未被利用的15种。主要栽培种有5个:一年生椒(C. annum L.),辣椒属中分化最多;灌木椒(C. frutescens L);亚马逊椒(C. chinense Jacquin);长柄椒(C. baccatum);毛辣椒(C. pubscens)。Bailey(1923)认为一年生椒和木本椒是同一个种(C. frutescens L),分为5个变种:樱桃椒类(var. cerasiforme Irish);朝天椒类(var. conoides Irish);簇生椒类(var. fasciculatum Irish);长椒类(var. longum sendt);甜椒类(var. grossum Sent)。

我国辣椒主要品种资源有:湘潭迟班椒、云阳椒、潘家大辣椒、中江猪大肠辣椒、华椒17、21牛角椒、伏地尖、河西牛角椒、窑嘴大辣椒、羊角辣椒、雷阳大辣椒、矮脚黄、华椒1号、华椒2号、汉川椒、保加利亚尖椒、矮树早、枞

阳“二垄”椒、三洲辣椒、海花3号、农大40、吉农方椒、红旗方椒、茄门、吉椒2号、麻辣三道筋、于洪早椒、同丰16、同丰19、同丰37、大同5号、选丰46、包子椒(甜椒)、铁把黑(甜椒)、巴彦大辣、双富大辣椒、铁皮青大辣椒、一窝猴小辣椒、线辣子、中子粒、8819、二金条、皇椒1号、攸县玻璃椒、邵阳朝天椒、虹豆辣(湘西长线椒)等。

近年来,国外蔬菜种子公司纷纷进驻我国。在辣椒方面,目前国内种植的国外(或海外)品种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朝天椒类型、羊角椒类型、长粗牛角椒型、甜椒型。朝天椒类型主要有:日本三樱椒、新一代三樱椒、天宇3号(从韩国引进)、天宇5号(从韩国引进)、绿宝天仙(从美国引进)、圣尼斯朝天椒(从美国引进)、世农朝天椒、天雄朝天椒(从韩国引进)、韩国天祥、天剑二号朝天椒等。羊角椒类型主要有金塔、超级金塔(圣尼斯)、多佛、新汉城贵族、红丰404 (香港益农)。粗牛角椒类型主要有:火轮(先正达)、长丰辣椒(长剑)、百圣辣椒(从韩国引进)、美国特大牛角王、金椒佳美F1(美国)。甜椒类型主要有:红英达、红罗丹、美国西圆椒、黄欧宝、紫贵人、白公主、橙天使等彩椒品种。

(二)野生资源

辣椒除了栽培种外还有多种近缘野生种,其中未被利用的野生种有:C.buforum、C.campylopodium、C.ciliatum、C.cornutum、C.dimorphum、C.flexuosum、C.hookerianum、C.mirabile、C.schottianum、C.scolnikuanum、C.dusenii、C.geminfolium、https://www.doczj.com/doc/814932299.html,nceolatum、C.parvifolium、C.villosum;已被利用的野生种有:C.cardenasii、Cpubescens、Ceximium、C.tovari、C.annuum、C.baccatum、C.chinense、C.frutescens、C.praetermissum、C.chacoense、C.coccineum、C.galapagoense.除了栽培种的野生近缘种外,辣椒属还有20多个非近缘野生种,他们至少部分可以与栽培种杂交。

三、主要性状遗传特性

辣椒的农艺性状可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前者是少数基因控制,性状表现为不连续、易于进行分组,且大都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后者是那些由微效多基因控制,性状表现为连续,不以分组,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这两类性状处分是相对的。

(一)辣椒质量性状遗传

1、茎叶性状遗传

Greenleaf等报道,圆叶对正常叶为隐形突变,其基因减小叶片长度,但不

减小叶片的宽度。Yagishita等研究了通过嫁接诱导的多分枝性的遗传,认为多侧枝和多节是隐性性状。茸毛对光滑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非等位基因见互作表现为抑制作用。

2、果实性状遗传

果实丛生性和果实着生方向是辣椒机械化采收的两个重要性状。实验表明辣椒单生和互生是由一对基因控制,单生对互生为显性,果实着生方向由两对基因控制,它们间有特殊的显性、隐形和上位性作用。

3、抗病性遗传

TMV侵染植株时,一部分会产生局部坏死斑,另一部分则会产生系统病斑,即花叶,前者对后者为显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辣椒对CMV的抗性是可以遗传的,抗性为隐形,由単隐性基因控制。

辣椒疫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辣椒疫病传播途径较多。辣搬疫病病原最早由美留学者Leonian 分离,并定名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 。其抗性遗传规律如下:(1)单基因遗传Saini 等、Kim 等分别报道, WaxyGlobe 和PI201234 的抗性遗传由一个显性基因所控制。(2) 寡基因遗传Guerrero-Moreno 等研究表明, SCM334 的抗性遗传受两个非连锁隐性基因控制。(3) 多基因遗传Pochard 等报道, PM217 的抗性为多基因遗传。(二)辣椒数量性状遗传

1、植株性状遗传

植株株高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遗传控制以显性效应和显性与显性互作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植株开展度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超显性起重要作用。

2、果实性状遗传

果形指数的遗传力较高,遗传稳定,有少数几个基因控制;果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至少有一对基因控制果长;果宽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在果肉厚度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果单重仅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性质为部分显性。

3、抗病性遗传

植株抗病性主要与双亲有关,可根据要求,选择一般亲和力较高的亲本。四、育种手段

(一)引种

引种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引种可以丰富并改变品种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可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

1、引种驯化的原理

(1)引种的遗传学基础

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引种是植物在其基因型适应范围内迁移。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所谓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是这个品种基因型在地区适应性反应的反应规范。

潜在基因:生物体的基因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以表达。植物的易地栽培是在植物具有潜在的适应基因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

植物的发育调控: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激活一些基因表达,因此原产地没有表达出来的性状有可能在异地条件下表达出来。

(2)主导生态因子的分析。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土壤、风、生物因素。

(3)历史生态条件的分析植物适应性的大小,不仅与目前分布区的生态条件有关,而且与其系统发育历史上经历的生态条件有关。凡植物在系统发育中经历的生态条件较为复杂时,其潜在的适应能力也会大些,引种工作较易成功。

2、引种的程序

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植物的生活型;植物的分布区;气候相似性;主导生态因子;引种地栽培技术条件。

选择引入材料:本地没有的新材料;与引入地植物有系统发育关系;以往有相关引种的技术记载;对改良本地植物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引种材料的收集和编号登记。

引种试验:试种观察、种源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

引种材料的检疫:危险病虫害;疫区植物的消毒处理;隔离种植。

3、引种方法种子引种;逐渐迁移;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引种结合选择;引种结合育种。

4、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

在与原产地时比较,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能够露地越冬或越夏而生长良好;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或观赏品质;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式(有性或营养)进行正常的繁殖。

5、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植物材料的适应性;实际栽培季节的气候相似;植物材料的利用目的;引种结合育种的工作程度。

6、引种中应注意的问题: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注意植物习性类型的特点;注意农业技术在引种中的作用;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福清成功引种以色列辣椒,该辣椒在大棚里种植的以色列辣椒产量比陆地种植的高出一倍,亩产可达8—10吨。在口感方面,以色列辣椒没有国内辣椒那么辣,比较适合南方人的口味,以色列辣椒采收期长达半年,可填补冬季时节辣椒市场的空白。

(二)选种

选种是利用群体中存在的自然变异,将符合要求的优良植株选择出来,经过比较而获得新品种的育种途径。选择是育种的一种方法手段,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生物生存所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对生物所起的选择作用,这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人工选择是通过人有意或无意的选择、鉴定、比较,将符合要求的植株选择出来,使其遗传性趋于稳定而形成新品种的过程。

1、选择的实质

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能定向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选择之所以能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能发生的作用基础就是生物有既能变异又能遗传的特性。由于生物普遍地、经常地在发生变异,从而使个体间只有相对的相似,没有绝对的相同。正是这种或大或小的差别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2、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选择能改变群体内各种基因型的频率,从而给某结有价值基因型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改变群体内等位基因间的频率,从而使基因型分离比例发生改变;使新产生的突变基因,有用的得到保留,并加速增殖;不利的尽快在群体中消失或控制在很低的频率;定向多代选择,有积累变异,加强变异的作用,能获得开始选择时的原始群体内不存在的变异类型。

3、选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选用优良的育种材料;

(2) 栽培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变异,为了把遗传变异的个体选出来,选择原始材料和入选株系应在相同条件下培育;

(3) 加大选择压,选择抗逆性强的个体所谓“选择压”,就是对选育的目标性状加大逆境强度;

(4) 着重对主要性状进行选择,兼顾其它性状;

(5) 分期选择;

4、两种基本选择法

(1)混合选择法混合选择法(mass selection)就是根据植株的表型性状,从混杂的原始群体中以个体为单位,选取符合选种目标要求的混合留种,下一代播种在混选区里,与标准品种(当地优良品种)和原始群体的小区相邻栽种,进行比较鉴定。这样的工作过程根据其选择的次数,可分为一次混合选择法和多次混合选择法。

(2)单株选择法单株选择法(individual selection)是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一些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采种,各株的种子不混合,下一代每个株系(一个单株的后代)播种一个小区,根据各株系的表现,鉴定各亲本单株遗传性优劣的方法。所以单株选择法又可称为系谱选择法。单株选择的次数,可分为一次单株选择法和多次单株选择法。

5、不同类型作物的选种方法

(1)自花授粉园艺作物的选择方法它们是基因型纯合的,遗传性比较稳定,后代和亲代相似程度较大。因此,无论采用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往往连续多次选择效果并不显著,通常只进行一二次选择即可。不存在自交生活力衰退问题,通常都采用单株选择来提高选择效果。只有在结合生产进行品种纯化时,为了每年需要获得大量生产用种子,才采用混合选择法。

(2)常异花授粉园艺作物的选择方法它们连续自交通常不易引起生活力衰退,因而在选育新品种时,也常采用单株选择法或母系选择法,但单株选择的次数要多一些。在品种纯化时,根据种子繁殖系数的大小和生产对需要的缓急情况,可采用多次单株选择法或多次混合选择法。辣椒是常异交蔬菜,天然异交率较高,因此辣椒选种常用此法。

(3)异花授粉园艺作物的选择方法异花授粉园艺作物一般在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时都需要要进行多次选择,才能获得比较一致的系统。可是由于多次混合选择的后代生活力虽不易衰退,但选择效果不高;而多次单株选择则有利于强制自交易导致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可能不亲和,以及隔离等措施较麻烦等缺点。所以,异花授粉园艺作物常采用一些从这两种基本选择法衍生出来的选择法。

6、单株选择的选种程序

(1)原始材料圃栽植供选择的原始材料,进行研究,从中选出优良的植株,

分别留种供播种株系比较圃之用。

(2)株系比较圃(选种圃)栽种从原始材料圃里选出的优良单株或优良集团的后代,进行比较、鉴定、淘汰和选择,从中选出优良株系(系统)供品比预备试验圃或品种比较试验圃继续进行比较选择之用。

(3)品比预备试验圃(鉴定圃)栽种从株系比较圃里选出的优良株系,进一步鉴定入选株系后代的一致性,继续淘汰一部分经济性状表现较差的株系,选留的株系一般不宜超过10个。以当选的系统扩大繁殖,提供品种比较试验圃继续比较鉴定需要的播种材料。

(4)品种比较试验圃栽种从品比预备试验圃或株系比较圃中选出的优良株系或优良株系混合群体的后代,进行全面的比较鉴定,同时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习性,最后选出在产量、品质以及其它经济性状等方面的都比较标准品种更为优良的一个或几个优良新品种。

(5)生产试验和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就是把品种比较试验选出的新品种作正式生产栽培,以评价它的推广价值。

7、加速选种的主要方法

根据我国土地辽阔、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园艺作物作物种类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加速选育新品种的速度。

(1)利用保护地进行一年多代播种选择很多园艺作物品种的生育期较短,只要给予适宜的环境,一年内就能繁殖二、三代。

(2)北种南繁和南种北繁

(3)提前进行多点试验

(4)加速繁殖和提高种子繁殖系数

(5)近年来发展的茎尖培养和细胞培养等技术,和利用人工气候室栽培以缩短作物生育期等,都可用以加速育种进程。

我国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辣椒的系统选育工作,先后育成了一批优良品种。例如21号牛角椒,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与1964年用系统选择发育成。(三)杂交

1、亲本的选择:总的原则是以育种目标性状为主。选择育种目标性状优良的品种或类型为亲本;优先考虑数量性状和综合性状;亲本应具备较多的优良性状,较少的不良性状,并且不存在对后代影响较大的劣性性状;根据品种的基因型、育种值、传递力、配合力进行选择;优先选择珍稀或当地的优良品种,慎重

利用野生和半野生类型。

2、亲本选配原则:亲本间优缺点互补;考虑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根据生态地理起源选配组合;选拔优选率最高的组合;选用性状有母性遗传倾向的亲本做母本;应考虑品种的育性和交配亲和性;考虑杂交效率。

3、杂交的步骤和方法:花粉的采集和贮藏;杂交母株和花朵的选择;去雄和隔离;授粉和挂牌;杂交后的管理;杂交种子的采收和处理。

4、远缘杂交利用

(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途径

种、属间的远缘杂交尤其是属以上的杂交,由于亲缘关系较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隔离机制,受精过程很难进行;致使杂交不能正常结实和不能获得种子即远缘杂交不亲和。克服途径:在选定作亲本的种属间,选择亲和性好的种类作为杂交亲本;混合授粉和多次重复授粉。短截柱头或应用化学药剂如赤霉素、萘乙酸、硼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受精过程的进行。

(2)远缘杂种的不育性及克服途径

在远缘杂交中得到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幼苗早期夭折或者一些杂种虽能成活但不能开花结实,或虽能开花,但配子败育而不能延续后代,称为远缘杂种的不育性。克服杂种的不育性可采取下列措施:染色体加倍法、杂种胚的离体培养、回交法、改善条件,延长培育世代。

(3)远缘杂种的分离与选择

远缘杂交的后代比种内杂交的后代具有更为复杂的分离,一般来说其分离世代更早,往往在F1就出现分离现象,且性状的分离世代亦更长。后代中不仅出现具有双亲综合性状类型,还可出现与亲本或亲本的祖先类型相似的类型,也可出现新物种类型。鉴于远缘杂种后代分离复杂的特点,在杂种后代的选育中,应注意扩大杂种群体的数量,增加杂种的繁殖世代,注意采用再杂交和回交等措施,以保证育种目标所期望的杂种个体出现。

5、辣椒杂交育种

辣椒的人工杂交坐果率高低除与其开花生物学特性有关外,还与外界天气状况、温度、湿度条件、植株和花蕾大小、授粉时间等密切相关。

杂交时期集中于18-30℃的适合季节;选择晴天进行人工杂交授粉,使种株有良好的光照,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前期应控制生殖生长,及时将“门椒”和“对椒”花果疏除,促使植株增加分枝数,从而使花期集中,授粉期缩短;每

天上午6-10时或下午3点高温过后去雄,尽量避免中午高温的影响;父母本之比为1:4-6,分片种植;每天早晨,在父本植株上摘除微开或即将开放的白色大花蕾,用镊子取下花药,放置在干净的蜡光纸上,让其干燥,以备第二天或当天授粉用。当天授粉后多余的花粉可贮藏在相对湿度75%左右,温度4-5℃的条件下备用;在日平均气温为22-26℃条件下可进行全天授粉;每朵花授粉完了以后,立即作好标记。授粉以后,将母本植株整个清理一遍。若发现有未杂交的花、蕾和无标记的果实,应立即全部摘除;辣椒杂交果从授粉到成熟,依品种、种株栽培方式和种果部位的不同而异。采收时,红一批采收一批。一般每隔3-4天采收一次。同时抢晴天,及时剖种,及时晾干。

杂交育种在辣椒育种中已占领了主导地位。我国1972年南京市郊区红花乡首先获得“南京早椒×上海甜椒”的人工杂种,产量大幅度提高,成为我国大面积推广的第一个辣椒杂种一代。我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辣椒优良品种几乎都是杂种一代,如‘湘研’系列、‘苏椒’系列、‘中椒’系列等。

(四)诱变

诱变育种就是采用化学药剂、射线等方法处理种子、植株、花粉等器官而进行诱导,使其产生突变,然后从后代中选出有利用价值的材料或直接选出新品种。

1、诱变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创造新类型;

(2)适于改良品种的个别性状;

(3)育种程序简单,年限短;

(4)变异的方向和性质不定;

(5)与其它育种方法结合使用,将发挥巨大作用,包括与杂交育种相结合,与远缘杂交相结合,与离体培养相结合。

2、物理诱变

应用较多的是辐射诱变,即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紫外辐射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

诱变处理的材料宜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而只有个别缺点的品种、品系或杂种。由于材料的遗传背景和对诱变因素的反应不同,出现有益突变的难易各异,因此进行诱变处理的材料要适当多样化。在正确选用处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诱变剂量是诱变育种取得成效的关键。适宜诱变剂量是指能够最有效地诱发作物产生有益突变的剂量,一般用半致死剂量(LD50)表示。

辐照方法分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前者指被照射的植物接受来自外部的γ射线源、Χ射线源或中子源等辐射源辐照,这种方法简便安全,可进行大量处理。后者指将放射性物质(如32P、35S等)引入植物体内进行辐照,此法容易造成污染,需要防护条件,而且被吸收的剂量也难以精确测定。干种子因便于大量处理和便于运输、贮藏,用于辐照最为简便。

目前太空椒多为利用太空失重、高辐射的环境特点,诱导种子发生变异,是典型的物理诱变育种。

3、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除能引起基因突变外,还具有和辐射相类似的生物学效应,如引起染色体断裂等,常用于处理迟发突变,并对某特定的基因或核酸有选择性作用。化学诱变剂主要有:①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EMS)、乙烯亚胺(EI)、亚硝基乙基脲烷(NEU)、亚硝基甲基脲烷(NMU)、硫酸二乙酯(DES)等);②核酸碱基类似物;

③抗生素(重氮丝氨酸、丝裂毒素C等)。

化学诱变主要用于处理种子,其次为处理植株。种子处理时,先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或以干种子直接浸在一定浓度的诱变剂溶液中处理一定时间,水洗后立即播种,或先将种子干燥、贮藏,以后播种。植株处理时,简单的方法是在茎秆上切一浅口,用脱脂棉把诱变剂溶液引入植物体,也可对需要处理的器官进行注射或涂抹。应用的化学诱变剂浓度要适当。处理时间以使受处理的器官、组织完成水合作用和能被诱变剂所浸透为度。

影响化学诱变效应的因素:诱变剂的理化特性;被处理材料遗传类型及生理状态;诱变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处理的温度;诱变剂溶液pH及缓冲液的作用。

4、多倍体育种

多倍体具有巨大性、育性低、生理生化的变化和遗传变异性等特点。人工获得多倍体的方法主要有秋水仙碱诱导多倍体和利用2n配子获得多倍体两种。

秋水仙碱诱发多倍体的原则包括:选用主要经济性状都优良的品种;选用染色体组数少的种类;最好选择能单性结实的品种;尽量选取多个品种处理;以处理种子、子叶生长点更为适宜。生产上0.01%~1.0%秋水仙碱水溶液,0.2%最为常用,最适宜温度20℃左右。秋水仙碱诱发多倍体的方法:浸渍法、涂抹法、滴液法、套罩法、毛细管法、复合处理、注射法、离体法。

诱变育种国内采用太空诱变育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于1987年利用卫星搭载处理‘龙椒2号’甜椒种子,经过多年选育,

于1992年获得4心室,门椒质量达250g的太空椒;1993年经过精心栽培,最大单果重达500g。1998年江苏沛县培育出600g的大果后代,维生素c含量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左右,与地面对照相比增产30%~120%。

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频率仍然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控制。因此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近年来较热门的技术,国内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育种已得到应用。主要方法有:植物离体培养、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

1、植物离体培养植物离体培养(in vitro culture)即广义的组织培养,它是指从植物体分离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包括去壁后的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培养基、温度、光照等)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的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生物产品的一种技术。

(1)离体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用途:扩大变异范围,筛选有利变异;加速亲本材料的纯化;快速无性繁殖;获得脱毒苗;质资源试管保存。

(2)离体培养技术的运用:花药和花粉培养与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染色体的加倍;组织和器官培养;胚胎培养和试管授精;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2、园艺作物基因工程育种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蔬菜作物的基因工程育种遗传转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园艺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

常规培育抗虫品种由于抗性亲本匮乏,所需年限太长等原因,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迫切需求,抗虫转基因是目前进展最快的领域,目前经常使用的基因主要有

三种:Bt毒蛋白(Bt toxin protein)基因;蛋白酶抑制(protein inhibitor)基因;植物凝集素(lectin protein)基因。

(2)园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

抗病毒病基因工程最成功的是抗病毒病。目前我国转CMV-cp的甜椒、番茄已获得商品化生产;转CMV-cp基因甜瓜、转TuMV-cp白菜已进行中间试验。

抗细菌病基因工程所有具抗菌活性并与之高度同源性的化合物统称为杀

菌肽已有多种杀菌肽基因被克隆,对杀菌肽基因进行修饰改造,并把修饰后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获得了转杀菌肽基因植株。青枯病是茄科植物上最重要的病害,

目前尚无有效抗源和理想的抗病品种。我国研究人员开展协作研究,已成功地将抗菌肽和溶菌酶的基因转入马铃薯,得到抗性增强的转基因植株。

抗真菌病基因工程目前较成功的策略是导入抗真菌蛋白基因,如几丁质酶基因和葡聚糖酶基因。真菌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这两种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可被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水解,从而导致真菌生长受抑。

园艺植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作物对除草抗性的策略主要有两个:一是导入编码特定除草剂作用的靶酶或靶蛋白基因,产生过量靶酶,或导入突变基因,使产生的靶蛋白对该除草剂敏感性发生改变,而获得对该除草剂抗性;二是导入表达产物可使除草剂解毒的基因。

园艺植物抗逆基因工程育种:耐盐性、耐旱性、耐寒性、抗热性、园艺植物品质、产量基因工程育种: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控制果实成熟期、产生无籽果实以及其他品质性状改良基因工程,如马铃薯蛋白质改良、提高维生素含量、改变花色、生产药用蛋白等方面。

生物技术是近年来较热门的技术,国内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辣椒育种已得到应用。北京市海淀区农科所成功地用组培技术培育了海花甜椒,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利用含CMV卫星RNA互补基因的农杆菌转化青椒,表现出CMV推迟发病与发病症状较轻的效果。

五、小结

随着辣椒研究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等各项具体技术日益完善与成熟,辣椒的育种将会越来越广泛,育种的周期有望大幅度缩短,育种工作者将更可能地按生产需要创造新材料、新品种。

参考文献

1、杨玉珍.辣椒品质分析研究[J].分析化学,1989(17):959-961.

2、邹学校.中国辣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

3、邹学校.辣椒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

4、陈建忠,王冰.辣椒杂交制种的授粉技术.长江蔬菜,1999(4):35-36.

5、王芳.园艺植物育种.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32-239.

6、庄灿然,吕金殿,梁耀琦等.中国干制辣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1995:13-19.

浅谈黄瓜育种目标和策略

浅谈黄瓜育种目标和策略 蔬菜学陈莉21116095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瓜起源、种子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黄瓜余仲敬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力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瓜种质育种策略 黄瓜(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植物,2n=14,又名胡瓜、王瓜、青瓜等。温季作物,不耐寒或耐寒性极弱,其生长和发育的适宜温度通常高于20℃。高于30℃,低于12℃其生长发育不正常。目前黄瓜随着其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已经由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蔬菜成为季节不明显的蔬菜。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它清脆爽口,乃夏令佳蔬,历史上颇为昂贵。陆游诗曰:“白苣黄瓜上市时,盘中顿觉有光辉”。古时的黄瓜,尤其是温室的黄瓜,多系宫廷贡品。唐人王建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此瓜就是黄瓜。明《帝京景物略》“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金”。这些都说明黄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一、概述 (一)起源 黄瓜(cucumber).,起源于印度的喜玛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北部热带雨林带地区。最初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主要依据是黄瓜在印度已经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在印度喜玛拉雅山麓曾发现一个原始类型的黄瓜近缘野生种(Cucumi sharwickii Rpyle). (二)传播 据考证,非洲也很早就有了黄瓜。《旧约全书》说:“我们记得在埃及不花钱就能吃到鱼,也有黄瓜……”。欧洲有黄瓜的记载约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喜爱黄瓜,几乎餐餐必备。此后公元9世纪才相继传入法国和俄罗斯。英国到16世纪才开始种黄瓜。日本的栽培是17世纪从我国引入。 我国是在西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的,初称“胡瓜”。后赵时(公元319-322)北方避石勒讳改称“黄瓜”。由于黄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所以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次生中心。李家文(1979)认为黄瓜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驯服,形成了我国华南系统的黄瓜(瓜形肥短,皮光滑无刺,肉质较软);另一类是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由张骞经由新疆将种子带入北方,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瓜形瘦长,大棱大刺,肉质坚脆)。 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组,在西双版纳搜集到一种新类型。称之为西双版纳黄瓜。该黄瓜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类似甜瓜的特征。但经鉴定属于是一种黄瓜变种。 (三)育种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黄瓜选育种研究不断深入,黄瓜品种在抗病性、早熟性、丰产性、品质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替代了常规品种且趋于专用化。黄瓜杂一代品种生长势强,坐瓜率高,

蔬菜育种技术

蔬菜育种技术 教案 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技术各论适用专业:园艺专业等 适用年级:三年级 学年学期: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刘志勇 编写时间:2011年3月

第一章绪论 上课班级:08级园艺专业 日期:2011年4月17日 学时数:2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蔬菜育种的定义及重要性,了解蔬菜育种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任务,了解蔬菜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章基本要求: 通过概念的阐述,是学生明白蔬菜育种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开展育种技术研究,让学生掌握蔬菜育种的任务及基本流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表述清楚蔬菜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蔬菜育种的概念和任务 第二部分:蔬菜育种的基本途径 第三部分:蔬菜育种技术体系 第四部分:蔬菜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了解、熟悉蔬菜作物主要的育种途径。 ②使学生掌握蔬菜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本章教学方式:板书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举例说明,加深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联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①西南大学主编,《蔬菜育种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②沈阳农业大学主编,《蔬菜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

③山东农业大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本章思考题: ①蔬菜育种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②蔬菜育种的趋势有哪些?

第二章大白菜育种技术 上课班级:08级园艺专业 学时数:8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 ①了解大白菜的基本生物学特点 ②掌握大白菜的分类及其特点 ③掌握大白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尤其是杂交制种相关的性状 ④掌握大白菜杂交制种的基本流程 本章基本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大白菜的基本种性特点,进而了解开展杂交制种技研究的必要性 ②使学生了解现阶段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研究现状,进而理解雄性不育在大白菜杂交种生产中的重要性。 ③掌握大白菜100%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模式的实质 本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种质资源重点讲谭其猛和李家文两位学者的起源学说。 第二部分:开花授粉与性状遗传为后期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我国大白菜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重点讲已有成就及存在不足 第四部分:现代育种的主要目标产量已经满足,应将优质放在第一位,举例黄心、桔红心、紫色大白菜等。 第五部分:主要育种途径与选择技术可以拿其中的一个生态型进行举例说明。第六部分:良种繁育主要讲一下雄性不育系和自交不亲和系,重点讲制种的原则。本章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了解、熟悉目前大白菜各种杂交制种方法优劣。 ②使学生掌握大白菜的最根本的生物学特性。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使学生了解国内和国外白菜类蔬菜杂交种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章教学方式:板书

黄瓜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瓜种子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从黄瓜起源、生产现状、种质资源、遗传特性、育种手段等方面综述了我国黄瓜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黄瓜育种现状策略 黄瓜(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植物,2n=14,又名胡瓜、王瓜、青瓜等。温季作物,不耐寒或耐寒性极弱,其生长和发育的适宜温度通常高于20℃。高于30℃,低于12℃其生长发育不正常。目前黄瓜随着其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已经由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蔬菜成为季节不明显的蔬菜。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它清脆爽口,乃夏令佳蔬,历史上颇为昂贵。陆游诗曰:“白苣黄瓜上市时,盘中顿觉有光辉”。古时的黄瓜,尤其是温室的黄瓜,多系宫廷贡品。唐人王建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此瓜就是黄瓜。这些都说明黄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1 概述 1.1 起源 黄瓜(cucumber).,起源于印度的喜玛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北部热带雨林带地区。最初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主要依据是黄瓜在印度已经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在印度喜玛拉雅山麓曾发现一个原始类型的黄瓜近缘野生种(Cucumi sharwickii Rpyle). 1.2 分布与传播 据考证,非洲也很早就有了黄瓜。《旧约全书》说:“我们记得在埃及不花钱就能吃到鱼,也有黄瓜……”。欧洲有黄瓜的记载约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喜爱黄瓜,几乎餐餐必备。此后公元9世纪才相继传入法国和俄罗斯。英国到16世纪才开始种黄瓜。日本的栽培是17世纪从我国引入。 我国是在西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的,初称“胡瓜”。后赵时(公元319-322)北方避石勒讳改称“黄瓜”。由于黄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所以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次生中心。李家文(1979)认为黄瓜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驯服,形成了我国华南系统的黄瓜(瓜形肥短,皮光滑无刺,肉质较软);另一类是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由张骞经由新疆将种子带入北方,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瓜形瘦长,大棱大刺,肉质坚脆)。 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组,在西双版纳搜集到一种新类型。称之为西双版纳黄瓜。该黄瓜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类似甜瓜的特征。但经鉴定属于是一种黄瓜变种。 过去我国黄瓜栽培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一些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比较好的省份,如山东、河南、海南等地。近年来,我国黄瓜种植区分布逐渐扩散,几乎在每一个省,每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有一些大的黄瓜生产基地,区域化生产越来越突出。 1.3 生产现状 1.3.1 黄瓜栽培面积大、形式多 据FAO统计,自1970年以来,我国黄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而且一直居世界首位。2000年,我国黄瓜的栽培面积从1970年的24.3万h㎡增加到100.4万h㎡,增加了3.1倍,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的56.50%;在栽培面积增加的同时,栽培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拱棚、塑料大棚、温室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3.2 黄瓜总产量高

黄瓜育种进展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进展》论文 摘要:本文简述了辣椒起源、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辣椒育种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种质育种 一、概述 (一)起源 辣椒(pepper),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因在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含有辣椒素二具有辛辣味(甜椒除外),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主产地在印度德干半岛。辣椒原产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公元前6500~5000年,在墨西哥中部拉瓦堪山的遗迹中曾有辣椒种子出土;在南美秘鲁公殛前2000年的古墓中,发现干辣椒和栽培种子。辣椒同属植物有27种。其中五个主要栽培种起源于3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是Capsicum annum的初级起源中心,次级起源中心是危地马拉;亚马孙河流域是C.chinense和C.Fruteseens的初极起源中心,秘鲁和玻利维亚是C.pendulum和C.Pubescens的初级起源中心。(二)分布 哥伦布到了北美大陆后发现了不次于胡椒的上等辛香料—辣椒,结果吧比胡椒更为重要的辣椒带回欧洲。1493年传到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16世纪中叶已传遍中欧各国。1542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将辣椒传入印度。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明朝末年(1640年)引入中国。早在16世纪后期高濂撰写的《草花谱》中已有记载:“番椒丛生,百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现在,辣椒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印度,尤其是德干半岛的中南部最盛。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种质资源丰富。 (三)生产现状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消费区域。中国、印度位居全球辣椒种植面积、产量的前2位,辣椒产品加工也在全球辣椒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欧洲主要辣椒生产国有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德国等。

黄瓜育种

黄瓜育种研究进展 黄瓜(Cucumis sativus L),别名“胡瓜”、“王瓜”、“刺瓜”,为葫芦科甜瓜属中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其果实脆嫩清香,味甘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其它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黄瓜中特有的丙二醇具有减肥的功效。 黄瓜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全球蔬菜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我国是黄瓜的生产大国,其栽培面积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0%,2012年我国黄瓜产量约78亿t,居世界第一位。黄瓜作为我国主要的设施蔬菜,对蔬菜周年供应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农村致富及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我国黄瓜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50 年代末,提高黄瓜的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对病虫害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是目前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发展方向。 黄瓜的育种方法: 1 常规育种 常规杂交育种基本上是染色体的重新组合,这种技术一般并不引起染色体发生变异,更难以涉及到基因突变。该方法可对多个基因控制的多个性状进行综合改良,变异范围广,在作物品种的创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种育种途径主要是通过普通黄瓜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育成新品种,因而也存在不足之处。 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导生物体发生遗传变异,并对其后代进行研究、筛选和鉴定的一门现代生物学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 2.1物理诱变 目前常用的物理诱变剂主要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质子以及紫外线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是γ射线。王玉怀[1]等利用9万伦琴的60Co-γ照射‘长春密刺’干种子,发现1 株黄色子叶的突变幼苗,研究表明黄色子叶为核遗传的隐形性状,受核内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可作为苗期标记鉴别F1杂种。李加旺[2]等利用23.22C/kg·S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黄瓜自交系种子,并在其变异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两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经3代系选,从中分选出一个主要性状均能稳定遗传的株系M-8。用其亲本与另一自交系配制出适于日光温室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杂交一代组合黄瓜新品系。该品系在早熟、丰产、抗病性及商品性等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余纪柱等利用卫星搭载黄瓜自交系材料,获得特小型黄瓜自交系。该自交系瓜长8cm左右,雌花节率达99.5%,表现稳定,可直接用于培育小型黄瓜新品种。朱艳英[3]等利用卫星搭载处理过的黄瓜,其后

黄瓜耐寒性育种

黄瓜耐寒性育种 摘要:低温冷害是制约北方蔬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综述了黄瓜耐冷性育种机理以及育 种技术的发展,提出利用不同技术培育耐冷品种是解决黄瓜耐冷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黄瓜;耐冷性;育种 Chilling Tolerance Breeding in Cucumber Abstract:Low temperature and chilling injury is the key factor to restrict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s in the North.The breeding theory of cucumber chilling tole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The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cucumber chilling tolerance by different technology was provided.Key words:cucumber;chilling tolerance;breeding 1、黄瓜生活环境 黄瓜(Curcumas saliva’s L.)原产于尼泊尔、锡金以至西藏山南地区,云南横断山脉一带,为葫 芦科黄瓜属中人们喜食的蔬菜之一【1】黄瓜是喜温蔬菜,既不耐寒,又不耐高温。黄瓜生长的适 宜温度一般为15~32℃,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适宜温度不同,种子发芽期适宜温度为25~30℃,幼苗 期适宜的温度为10~30℃。【2】黄瓜根系的适温范围基本上与地上部分植株相同,但最适宜的温度 为20~25℃,比地上部分的最适温度低,地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黄瓜的生长【3】。黄瓜的生育界 限温度为1O~3O℃,日温25~3O℃,夜温13~15℃,1O℃以下生理活动失调,未经锻炼或 温度骤降到5~1O℃就会出现冷害,2~3。C植株就会死亡。在北方保护地生产中最大的障碍是 品种耐冷性差,生产成本高,因此培育适于保护地生产的耐低温节能型品种是黄瓜育种工作 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黄瓜冷害及耐冷性的研究目前大多还只围绕生理生化指标进行,【4】要有 新的突破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我们在甜瓜属种间杂交的成功,有能获得具有野生种抗逆性状 黄瓜育种中间材料,推动对黄瓜耐冷机制及耐冷品种的选育。 2、黄瓜育种目标 黄瓜是典型的冷敏型植物,植株所有组织以及果实都是对低温敏感的,通常l0~12。C以 下生理活动失调,生长缓慢或停止发育,5℃以下难以生存。黄瓜冷害的主要症状有:叶面出 现水浸状斑点、失绿、萎蔫和边缘坏死并轻微内卷,果实黄化、变软甚至腐烂,冷害发生严 重时,叶片或植株死亡,造成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5】 为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需要使黄瓜在低温下生存,低温影响黄瓜的蛋白质含量,膜质, 酶和叶绿素等影响黄瓜的抗低温性,朱其杰【6】发现:耐冷性不同的黄瓜品种不仅其花粉表面 纹饰、气孔开张度、叶表面毛刺密度均有明显差异,而且在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重要生理指标(发 芽指数、根系活力、电解质泄漏率、膜质过氧化作用、蛋白质、叶绿素、光合与呼吸作用) 也差异明显,培育黄瓜耐低温品种是解决低温冷害的有效途径。 3、育种途径 3.1耐寒品种选育 鱼类抗冻蛋白基因被导入到番茄和烟草中.产生的融合蛋白具有抑制冰晶形成的作用。Wada 等从一种抗冷的蓝绿藻SynechOcystis中克隆了一个与膜脂肪酸不饱和度有关的基因desA,并导入另一种不耐冷的蓝绿藻Auacystis nidulans,改变了后者的膜脂组成,从而使其光合作用在5℃下不受明显抑制。Murata通过向烟草导入拟南芥菜叶绿体的甘油一3一磷酸乙酰转移酶基因,以调节叶绿体膜脂的不饱和度,使获得转基因的烟草抗冷性增加【9】。这种生物技术可以试图提高黄瓜的抗寒性。

黄瓜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黄瓜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摘要: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黄瓜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是揭示黄瓜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分类的分子标记研究;二是全面解析黄瓜分子网络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三是以培育优质高抗品系为目标的代谢和发育调控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研究;最后讨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黄瓜未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黄瓜;分子标记;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功能基因 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也称胡瓜、青瓜,属葫芦科植物。黄瓜原产印度,目前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由于黄瓜是世界性的大宗蔬菜,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全面开展了关于黄瓜遗传多样性、系统分类、组学和功能基因等多项研究。这些研究为深入阐明黄瓜的生长发育机理、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奠定了基础。 1 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黄瓜是葫芦科中重要的蔬菜,有7条染色体,其分子标记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张素勤等(2008)、宋晓飞等(2009)对黄瓜 AFLP 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柴丹丹等(2008)、王振国等(2007)优化了黄瓜 SRAP 反应体系。王桂玲等(2007)建立了优化的 SSR 反应体系。王佳等(2006)利用正交设计优化了黄瓜 ISSR 体系。分子标记开发方面,李效尊等(2007)开发了 118 个 SCAR 标记,引物多态性比例在 10 %以上。由于 SSR 标记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关媛等(2007)、胡建斌和李建吾(2008)利用黄瓜 EST 序列开发了一批 EST-SSR 标记,与基因组 SSR 标记相比,它提供了基因表达信息,为功能基因提供绝对标记。基于测序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发了2100 多对 SSR 引物(Ren et al.,2009)。 在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方面,我国科研工作者构建了多份黄瓜遗传连锁图谱,包括首张黄瓜高密度 SSR 遗传图谱(Ren et al.,2009)、一张整合图谱(李楠,2008)、其他遗传图谱(Yuan et al.,2008;杜辉,2008;稽怡,2008;宋慧等,2009)。这些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在 573.0~1 101.7 cM,包含标记数量 65~995个,平均间距0.58~12.70 cM。 2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基因组学 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CUGI)的开展,对黄瓜乃至整个葫芦科蔬菜作物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蔬菜作物基因组测序的新时代。2007年 5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发起并联合华大基因、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 DArT 公司等多家单位实施了该计划。其目标旨在获得黄瓜基因组精细图,确定 99 %以上的黄瓜基因位点。2009 年,该计划采用传统 Sanger法和新一代 Solexa 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蔬菜作物——黄瓜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最终测序深度达基因组的 72 倍,是目前为止测序深度最高的基因组,单碱基错误率小于十万分之一。

黄瓜育种工作研究进展

机结合,形成龙头连市场、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3.5打造名优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依靠政府力量,积极培育和打造地域名优黍子产品,实施优质黍子产业开发工程,建立黍子科研、生产、加工质量保证体系[5],加强绿色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让名牌产品带动黍子产业的兴起。各级政府应积极扶持和引导企业创建黍子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要从创名牌、保名牌入手,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品牌优势,以名、优、特黍子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黍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崔克勇,王闰平.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农 学通报,2005,21(1):332-334. [2]杨春,田志芳,李秀莲.山西优质小杂粮产业化条件比较分 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54-57. [3]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8,105-172 [4]张耀文,邢亚静,崔春香,等.山西小杂粮[M].太原:山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6,167. [5]门果桃,陈强,范挨计,等.内蒙古糜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79-82. 我国是黄瓜的生产大国,其栽培面积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0%,2012年我国黄瓜产量约78亿t,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黄瓜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与同科的甜瓜、南瓜等作物相比,其遗传背景较狭窄[1-2],限制了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尽管目前市场上黄瓜品种数量比较多[3],但由于它们大多为亲缘关系相近的亲本的杂交后代,一些重要农艺性状未得到有效改良。 利用各种育种技术对黄瓜进行遗传改良,提高黄瓜的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对病虫害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是目前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发展方向。如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育种技术在黄瓜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为黄瓜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种质创新效率。 1常规育种 常规杂交育种基本上是染色体的重新组合,这种技术一般并不引起染色体发生变异,更难以涉及到基因突变。该方法可对多个基因控制的多个性状进行综合改良,变异范围广,在作物品种的创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种育种途径主要是通过普通黄瓜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育成新品种,因而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对某种病害有抗性的品种,往往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性;生产上对品种性状的要求越来越复杂,需要不断引入新的基因才能满足生产要求[4]。 黄瓜育种工作研究进展 闻小霞刘刚周爱凤赵荷仙 (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聊城252000) 摘要:从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综述了黄瓜育种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黄瓜;育种;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由山东省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编号:SDAIT-02-021-18)。 作者简介:闻小霞(1986-),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与育种。E-mail:xiaoxiayouxiang@https://www.doczj.com/doc/814932299.html, 1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