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其食用方式有、

、。

2、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的用餐方式

是:。

3、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不同与品质上的差异,可以把茶分为绿茶、、乌龙茶、、、、花茶7大类。

4、中国古代,用于饰首的服饰,称。其中,主要包括、、等。

5、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二为,三为。

6、城市的初始形态当为。

7、明式家具仿效传统建筑的,具有优美的外形,尤其是更为突出。

8、周代制定的是古代统一的婚姻仪式,具体内容包括:、、、、、

9、为了延年益寿,古人提出了许多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主

要、药物养生、、体育健身。

10、古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交际语言,大体包括尊称、和。

11、饮酒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即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饮酒文化。

12、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唐人陆羽《茶径》一书的记载,在传说中的_________,我国就已有饮茶的习俗了。

1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服饰也呈现在_________趋势。

14、所谓巢店,顾名思义是一种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它是原始人类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搭在树冠上建成的原始建筑。

15、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总的来说有三项,即(),思想教育和()。

1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的基本要求。

17、中学教学计划是()颁发的()计划。

18、教师、()、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19讲述法是由()运用()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服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简述行旅生活的经济交流功能。

3、早婚给社会历史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传统的蒙学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5、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

6、“察世”的价值取向。

7、列举中学历史教育的研究方法。( 至少回答出八种)

8、简述怎样运用历史教学大纲。

9、简述历史知识的特点。

10、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中国社会生活史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五谷为养”,粥,饭,饼

2、席地而坐

3、红茶,白茶,黑茶,紧压茶

4、首服,冠,巾,帽

5、公服,礼服,常服

6、原始聚落

7、造型立面,明式床8、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9、食物养生,导引养生10、自谦称,礼貌语

11、文化现象文化活动 12、三皇时代

13、多文化 14、树干枝叶杂草

15、知识教育发展智力。

16、教学目的教学工作

17、国家颁发指令性

18、学生教学手段

19 教师口头语言

二、简答题

1、答: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甚至科学技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

2、答:一是促进商品流通,活跃经济交流;二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兴盛与发展;三是有利于经济团队(如商帮)的形成;四是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餐饮业等的发展。

3、答:第一,降低了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婴幼儿的死亡率;第二,加速人口绝对过剩;第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早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4、答:一是强调先入为主,夯实基础;二是强调操作演练,养成习惯;三是强调顺其天性,循序渐进;四是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五是强调以宽济严,正面教育。

5、答:娱乐虽然是人们的一种本能活动,但是不同差异,不同群体的娱乐生活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从事娱乐活动时,已经把自己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娱乐之中,不同的娱乐主体,往往要按照自己的目的,要求来设计和从事娱乐活动,所以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并被刻上了人类文化学的烙印。

6、答:通过行旅活动,实现“察世”感悟人生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如下手段,一为“察”,通过行旅活动观察世象与山川风物,察知历史舞

台信息,以增添奋斗的激性。二为“体”,通过行旅活动,体验异域、异地、异种风情、来鉴赏现实与历史的异同,以增长见识与生活阅历。

7、列举中学历史教育的研究方法。( 至少回答出八种)

(1)观察法。

(2)文献研究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统计法。

(6)图表法。

(7)历史法。

(8)比较法。

(9)分析和综合法。

(10)归纳和演绎法。

(11)实验法。

(12)个案法。

8、简述怎样运用历史教学大纲。

(1)通读大纲,领会总说明中的各个部分,以便对基本精神、基本问题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领会。

(2)学习关于教学内容的说明。

(3)在备课时把大纲和教科书结合起来,互相参证。

9、简述历史知识的特点。

(1)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

(2)过去性。

(3)具体性。

(4)综合性。

(5)历史科学诸特点之间的辩证关系。

10、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具设备。

【期末复习】《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40分) 1.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中,地面测量的主要观测量有、和高差。 2. 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线,是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线。地球椭球面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 地球曲率对的影响,即使在很短的距离内也必须加以考虑。 4. 我国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主要有、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和。 5. 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主要有和。 6. 东经114?51′所在6?带的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和 ;该点所在3?带的 和。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 7. 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985m, y=17321765.211m, 则该点位于第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中央子午线的侧。 8. 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旋转至该直线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三北方向(基本方向)是指、和真北方向。 9. 当望远镜瞄准目标后,眼睛在目镜处上下左右作少量的移动,发现十字丝和目标有相对

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 10. 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b=0.863m,红面读数 b=5.551m,前视黑12 面读数a=1.735m,红面读数a=6.521m,则A、B的高差为: 。 12 11. 水准测量中水准尺的零点差通过方法消除。 1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 在B、A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其水准路线长度为2km,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 hhBAAB高差为=-0.011m,=-0.009m,已知B点高程85.211m,则A点高 程。 14. 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6个测回时,第4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5. 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 90?。今用该仪器观测某个目标盘左读数为90?31′22″,盘右观测得读数269?28′30″,则竖盘指标差 __________,垂直 角__________。 16. 相位式测距仪的原理中,采用一组测尺来组合测距,以短测尺(频率高的调制波,又称 精测尺)保证,以长测尺(频率低的调制波,又称粗测尺)保证。 17. 某全站仪标定精度为m=2mm+2ppm?D,现用该仪器测得某段距离值为1250.002m,依据仪器标称精度,该观测距离的误差约为。 1

测量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高井祥

第一章绪论 1 测量学在各类工程中有哪些作用? 答:测量学在诸多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地质普查阶段,要为地质人员提供地形图和有关测量资料作为填图的依据;在地质勘探阶段,要进行勘探线、网、钻孔的标定和地质剖面测量。在采矿工程中,矿区开发的全过程都要进行测量,矿井建设阶段生产阶段,除进行井下控制测量和采区测量外,还要开展矿体几何和储量管理等。在建筑工程中,规划和勘测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要求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施工阶段,将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设于实地,作为施工的依据;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竣工测量绘制各种竣工图。 2 测定和测设有何区别? 答测定是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将测区内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成地形图,供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也称放样)就是把图上设计好的建筑物的位置标定到实地上去,以便于施工 3 何谓大地水准面、绝对高程和假定高程? 答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向陆地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在局部地区或某项工程建设中,当引测绝对高程有困难时,可以任意假定一个水准面为高程起算面。从某点到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假定高程。 4 测量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坐标系的表示方法有何不同? 答在测量中规定南北方向为纵轴,记为x轴,x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以东西方向为横轴,记为y轴,y轴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测量坐标系的Ⅰ、Ⅱ、Ⅲ、Ⅳ象限为顺时针方向编号。测量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规定是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定向,可以不改变数学公式而直接将其应用于测量计算中。 5 测量工作的两个原则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先控制后碎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是测量工作应遵循的一个原则,保证全国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使地形图可以分幅测绘,加快测图速度;才能减少误差的累积,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就是“步步有检核”。这一原则的含义是,测量工作的每项成果必须要有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测量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 填空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1章 绪论 1-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 1-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水准面。 1-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1-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1-5、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1-6、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6371km 。 | 1-7、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 轴。 1-8、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31°58′,该点所在统一6°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29°。 1-9、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 坐标恒大于零,将x 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500km 。 1-10、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大地水准面,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参考椭球面。 1-11、我国境内某点的高斯横坐标Y =.13m ,则该点坐标为高斯投影统一 6°带坐标,带号为 22 ,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29°,横坐标的实际值为,该点位于其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以西。 1-12、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该点的绝对高程,而至某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它的相对高程。 第2章 水准测量 2-1、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方法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三种。 】 2-2、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望远镜组成。 2-3、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平行。 2-4、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粗平、照准标尺、精平、读数。 2-5、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使竖轴铅垂,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2-6、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2-7、水准测量中,转点TP 的作用是传递高程。 2-8、某站水准测量时,由A 点向B 点进行测量,测得AB 两点之间的高差为,且B 点水准尺的读数为,则A 点水准尺的读数为 m 。 2-9、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可以削弱仪器下沉的L L =A x =A y =B x =B y =AB α=AB D 1954年北京坐标系 - 西安坐标系 D. 1980年西安坐标系 1-2、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C )。 A.x 轴,向东为正 B.y 轴,向东为正 C.x 轴,向北为正 D.y 轴,向北为正 1-3、A 点的高斯坐标为=A x 112240m ,=A y m ,则A 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 D ) A 11带,66 B 11带,63 C 19带,117 D 19带,111 1-4、在( D )为半径的圆面积之内进行平面坐标测量时,可以用过测区中心点的切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而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距离的投影。 A 100km B 50km C 25km D 10km ( 1-5、对高程测量,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是( D )。 A 在以10km 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B 在以20km 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C 不论多大距离都可代替 D 不能代替 1-6、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坐标方位角是按以下哪种方式量取的( C )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2020.9.23 重要概念: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是 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 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 “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补充价值:近代“断发易服”不仅仅是一场社会风俗改良运动,更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 票证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商品供应匿乏,国家为了保持供 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凭券的计划供应,即票证制度。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对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票证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到1993年,彻底告别了实行近40年的票证制度,步入了商品丰富、市场繁荣的新时代。 高考与模拟 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 .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 .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 .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 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 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 趋于多样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 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6.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 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 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7.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史料实证 8.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社会生活史

导论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 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 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 2、20世纪50——80年代初 研究“停顿”时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 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 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参照比较法 (3)精准计量法 (4)相关学科交融法 3、研究历史文献 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 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 ——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 1、家族史研究 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 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 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 3、士人研究 4、商人研究 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 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 6、民间社会研究 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 9、身体史研究 第一章饮食生活 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 1、主食 “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 稻、黍、稷、麦、菽(一说) “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 大麦、小麦 玉米、甘薯、薯类作物 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 “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 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面点之首是馒头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 2、副食 1)菜类和豆腐 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 (2)果品 (3)肉类 (4)调料 天然调味品 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 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 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 (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 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 (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 《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 (4)中国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测量学试题及详细答案完整版

测量学试题及详细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 16H-TTMS2A-HU AS8Q8-HUAH1688]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高差、相对高程、绝对高程、测定、测设 2、知识点: (1)测量学的重要任务是什么(测定、测设) (2)铅垂线、大地水准面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基准线、基准面) (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异同。 (4)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高程起算面是否有关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绝对高程的高程起算面分别是什么 (5) (6)高程系统 (7)测量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8)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一、名词解释: 1.简单: 铅垂线:铅垂线是指重力的方向线。 1.水准面:设想将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水准面。

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地物:测量上将地面上人造或天然的固定物体称为地物。 地貌:将地面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貌。 地形: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2.中等: 测量学: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测定即测绘:是指使用测量仪器与工具,通过测量和讣算,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测设乂称施工放样,是把图纸上规划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特征点:特征点是指在地物的平面位置和地貌的轮廓线上选择一些能表现其特征的 点。 3.偏难: 变形观测:变形观测是指对地表沉降、滑动和位移现象以及山此而带来的地面上建筑物的变形、倾斜和开裂等现象进行精密的、定期的动态观测,它对于地震预报、大型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和安全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水准面:山于水面可高可低,因此水准面有无穷多个,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

八年级历史下册《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学习和探究 1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4 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5 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6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7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8 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9 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10 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

控制测量学期末考试题一及答案

控制测量学期末考试题一及答案 科目:《控制测量》班级成绩: _____ 一、多项选择题:(20分) 1.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常规地面测量方法有:(ABCD ) A.三角测量 B.导线测量 C.三边测量 D.边角同测 E.GPS测量 2.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是:(ABCD ) A.分级布设,逐级控制; B.具用足够的精度; C.保证必要密度; D.应有统一的布网方案、精度指标和作业规格。 3.大地高系统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 BC ) A.大地水准面 B.参考椭球面 C.法线 D.铅垂线 4.在水准观测中,每测站的前视和后视标尺至仪器的距离大致相等,主要是为了消除或减弱下列哪些影响:(AC ) A.i角误差 B.标尺零点不等差 C.大气折光差 D. i角变化误差 5. 建立高程控制网的常规地面测量方法是:( AB ) A.几何水准测量 B.三角高程测量 C.三角测量 D.GPS测量 6.水准标石分为:(ABCD ) A.基岩水准标石 B.基本水准标石 C.普通水准标石 D.基础水准标石7工程控制网有如下特点:(ABCD ) A.各等级三角网平均变长较相应等级的国家网边长显著的缩短 B. 各等级控制网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 C.三角网的等级较多 D.三四等三角网起算边相对中误差,按首级网和加密网分别对待。 8.精密水准标尺的刻划形式有哪两种( BD ) A.1m B.1cm C.5cm D.5mm 9.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高差需要加的改正数有:( AB ) A.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 B.正常水准面部平行改正 C.水准路线闭合差改正 D. 重力异常改正

10.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系统是( ABCD ) A.大地高 B.正高 C.正常高 D.力高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1.每隔一定时间对已测水准路线进行的测量称为( D ) A. 接测 B.检测 C.重测 D.复测 2.测段中采用偶数站可以消除( B ) A.i角误差 B.标尺零点不等差 C.大气折光差 D. i角变化误差 3.在同一水平位置,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相差一个常数,该常数称( C ) A.3.0155 B.6.0650 C.基辅差 D高差 4.一、二等水准测量往测奇数站观测的程序为( B ) A.后后前前 B. 后前前后 C.前后后前 D.前前后后 5.下式中关于大地高与正高关系正确的是( A ) A.H大=H正+N B. H大=H正+ζ C. H大=H正+λ D. H大=H正+ε 7.二等水准观测,一对标尺的f=-0.04mm/m,某测段的返测高差为+20.000m,相应的标尺尺长改正数为( C ) A.-0.80mm B.-8mm C.+0.80mm D.+8mm 8.水准路线中两相邻基本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称为(C ) A.结点 B. 水准路线 C.区段 D.测段 9.三四等三角点的布设采用:( C ) A.插网法 B.插点法 C. 插网法和插点法 D.投影法 10.对于基本直伸形的导线导线的纵向误差主要有(B )引起 A.测角 B. 测边 C.外界条件 D.大气折光 三、判断题:(20分) 1.对通视的影响而言,球差、气差均为不利因素。( X ) 2.似大地水准面就是大地水准面。(X ) 3.一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应检查左右路线的转点差。( X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9、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本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学习难

度较高,如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资源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中社会政权的更替,这100多年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新课讲授】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想一想: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与什么有关?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什么有关?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 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即袈裟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 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 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嫁仪式与程序。 仪式:说媒、批八字与推生肖、定聘、送礼、迎亲、拜堂、闹洞房。 程序:三书六礼、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嫁妆、上头、迎亲、出门、过门、三朝回门。

工程测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工程测量学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20分) 1、测量的基本工作有()、()和()。 2、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和()。 3、水平面、()和()是测量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4、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有踏勘进点、()、()、()和()。 5、闭合导线计算步骤有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和()。 6、测量学的任务是测图、()和()。 7、水准路线分为闭合水准路线、()和()。 二、名词解释(每个 2分,共 10分) 1、水准面: 2、地形图: 3、水平角: 4、方位角: 5、相对误差: 三、判断题(每题 1分,共 10分) 1、测量工作必须遵守“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2、平面控制测量分为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 3、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的特性相同。() 4、观测竖直角时经纬仪不需要对中。() 5、水准仪能测出高差和平距。() 6、等高线可以通过各种地物。() 7、地形图是采用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表示的。() 8、视距测量不能测定仪器至立尺点间的平距和高差。() 9、直线定线和直线定向方法是不相同。() 10、采用经纬仪重转法(正倒镜取中法)来延长直线可以消除仪器的竖轴倾斜误差和横轴倾斜误差的影响。() 四、简答题(每题 5分,共 10分) 1、简述经纬测图法的方法步骤。 2、简述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不同点: 五、计算题(共 50分) 1、已知 XA=300.000m,YA=300.000m;AB 边方位向91°06' 16”,AP 边长为 D=85.365m,β=42°32' 26”, 求P 点的坐标。(10分) 2、见下图所示,已知 BM 点高程 80。368m ,需要测设 P 的高程为 79。80m ,求出前视应读数b 应,并说明测设方法。 3、试完成下表水平角测量计算(10分) 4用钢尺往、返丈量 A、B 两点的水平距离,其结果为179.965米和180.025米,计算AB两点的水平距离DAB 和丈量结果的精度(相对误差)K 。(10分) 5.下图为一条等外闭合水准路线,已知数据和观测结果注于图上,试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10分)

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一些变化。本课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

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历史的基本知识准确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三、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测量学试题+详细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高差、相对高程、绝对高程、测定、测设 2、知识点: (1)测量学的重要任务是什么?(测定、测设) (2)铅垂线、大地水准面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基准线、基准面) (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异同。 (4)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高程起算面是否有关?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绝对高程的高程起算面分别是什么? (5)高程系统 (6)测量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7)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一、名词解释: 1.简单: 铅垂线:铅垂线是指重力的方向线。 1.水准面:设想将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水准面。 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地物:测量上将地面上人造或天然的固定物体称为地物。 地貌:将地面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貌。 地形: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2.中等:

测量学: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测定即测绘:是指使用测量仪器与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测设又称施工放样,是把图纸上规划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特征点:特征点是指在地物的平面位置和地貌的轮廓线上选择一些能表现其特征的点。 3.偏难: 变形观测:变形观测是指对地表沉降、滑动和位移现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面上建筑物的变形、倾斜和开裂等现象进行精密的、定期的动态观测,它对于地震预报、大型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和安全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水准面:由于水面可高可低,因此水准面有无穷多个,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高程:地面点的高程是从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用H表示,如A点的高称记为H A。 高差:地面上两点间高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 绝对高程 H :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简称高程、海拨、正高。 相对高程 H′: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假定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测量工作的基本步骤:技术设计、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检查和验 收测绘成果 二、填空题 1.地面点到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对高程;地面点到铅垂距离称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