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章、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夏朝的法律制度

大约在BC26C的黄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法律的萌芽

之后到了BC21C的夏禹、夏启之际,中国出现了真正的最初的法律

从此,中华民族告别了“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

可以说,夏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基础。

第一节

1、法律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了法律。之前都是更多以社会道德和习惯来断定。“伏羲女娲不设法度”“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会有多余的产品,足够让一部分人富足,让一部分人贫困,同时也可以养的了自己部落之外的人—奴隶。这就促使私有制的产生,同时也引得人们之间开始产生矛盾,原有的习俗与惯例没有办法再去调和,因此给了法律产生的契机。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体现奴隶主阶级维护自身的表现。

当夏朝成立了以后,法律才是第一次真正被设立,并以国家力量为保证得以实行。这也是说明夏朝是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的上限。

2、奴隶制法律制度的特点:

(1)体现战争的影响:

A、刑罚起源于战争(《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战争被视作最大的刑罚

B、刑法起源于战争(出师之前的誓词,即为最初的军法)

C、司法官起源于战争

(2)改造习俗、惯例

(3)突出首领的权威

(4)重视家族关系

(5)强调以刑弼教

(6)注重农业管理

第二节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夏朝的立法制度

立法思想: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奉天伐罪”的立法思想。

法律形式:习惯法、国王的命令(誓&命)、刑、典(礼仪方面)

主要法令:《甘誓》(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军令,夏朝启率军讨伐有扈氏)《禹刑》

《洪范九畴》(行政大法)

二、夏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刑法原则:

1、“与其杀不辜,宁杀不经”

如果不能确定,就不可以随便定罪

2、“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区分首从犯,大恶必诛。

刑罚制度:死刑、肉刑、流刑、赎刑

3、主要罪名:昏、墨、贼(皋陶)---- 处以死刑

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乱常)

不孝

三、夏朝的司法制度

司法机关:夏王----大理

狱政制度:圜土产生(初期的监狱)

第二章商和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商朝的法律制度

一、商朝的立法制度

立法思想:君权神授,替天行命;

天讨有罪,恭行天罚

法律形式:习惯法、王命、刑、典、彝(常法)

主要立法:《汤誓》、《汤刑》、《官刑》(用来惩办犯罪的官吏)

二、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1、缵禹旧服,兹率厥典

商汤王左相对商汤的劝勉之词,也是商朝初年的行政与刑事原则。

2、建中于民,以义制事

在百姓中建立正义,以裁夺事情。

(二)刑罚制度

1、死刑

2、肉刑

3、徒刑(强迫劳作)

4、流刑(流放)

(三)主要罪名

1、矫诬上天

2、不从誓言

3、不吉不迪

4、颠越不恭(不尊敬皇帝)盘庚所立,涉及子孙

5、暂遇奸佞

三、商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资料所限,一般是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于此,则妻妾有别,嫡庶有别,减少继承上的纠纷(多用于王室)

四、商朝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国王是元首,所有大权归属,下设贞人协助。

2、监狱:圜土

第二节、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西周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敬天”、“保民”

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提出这一思想的原因

2、“明德慎罚”

3、“亲亲”:亲近以父母为代表的亲人

“尊尊”:尊重君主等

(二)法律形式

1、习惯法

2、国王的命令(誓、诰、命、遗训)

3、刑(法)

4、典(行政)

5、故事(判例)

(三)礼

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后经夏、商、西周改造整理后,开始成为调整奴隶制社会关系的规范。传说中,对“礼”贡献最大的是周公,有“周公制《周礼》”这样的说法。

礼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体现着“亲亲”、“尊尊”的精神。

礼的作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与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四)主要的法令

1、周文王之法

2、《牧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于牧野,声称不会杀投降的士兵)

3、《九刑》

4、《吕刑》(治民必须以德教为本)

二、西周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1、因时因地制宜

2、矜老恤幼赦愚

3、有旨无简不听

4、罪疑惟轻

5、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宽严适中

7、轻重诸罚有权

(二)刑罚制度

1、旧五刑

2、其他刑罚(组成西周9刑)

(三)主要罪名

1、犯王命

2、不从王命

3、不孝不友

4、群饮

5、寇攘奸宄

6、杀越人于货

7、矫虔(敲诈)

8、贼、藏、盗、奸

9、五过之疵

三、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物权制度

1、土地所有权

土地“王”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确切说来应是土地国有制

2、对奴隶和牛马的所有权

(二)契约制度

1、买卖的契约

“听买卖以质剂”买卖/借贷关系成立的凭据,诉讼时的证据2、借贷契约

“听称责以傅别”

(三)婚姻家庭制度

1、结婚制度

(1)设立婚姻的管理机关—媒氏

(2)贯彻同性不婚原则

(3)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4)限定最迟的结婚年龄

(5)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6)经过六礼

2、休妻制度

7出7去 & 3不去

3、家庭制度

父权制

夫权制

(四)继承制度

父死子继

嫡长继承

四、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周王—大司寇—小司寇—士官

(二)诉讼制度

1、起诉

2、侦查

3、审理

4、判决

(三)狱政制度

圜土,大司寇主管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改革

(一)齐国的经济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相地而衰征”,同时“通商惠工”。(二)晋国的经济改革

晋惠公6年,作爰田,作州兵。

(三)鲁国的经济改革

初税亩;作丘甲

(四)楚国的经济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

(五)郑国的经济改革

郑国执政子产“田有封洫”;作丘赋

实行惠商政策

二、春秋时期的主要立法

(一)郑国的主要立法

1、铸刑书

郑简公三十年,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2、用竹刑

大夫邓析所作。

(二)晋国的主要立法

1、为“被庐之法”

2、定“夷蒐之法”

3、制刑书

4、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三)楚国的主要立法

1、作“仆区之法”

2、制“茅门之法”

3、订“鸡次之典”

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1、申明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精神。

2、萌发了新兴地主阶级“事断于法”的司法原则

3、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战国时期的重大改革

(一)李悝在魏国的改革

1、实行“尽地力”、“善平素”等法令

2、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

3、制定《法经》

(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

2、将旧贵族迁到边远的地区

(三)商鞅在秦国的改革

1、明法重刑,严禁奸乱

2、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3、以功赐爵,取消世卿

4、集中乡邑,推行县制

5、废除井田,承认私田

6、统一度量,平正权衡

7、改法为律,扩充法典

二、战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1、事断于法

管仲最早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于法”

2、刑无等级

商鞅最早提出

韩非进一步发掘:“法不阿贵”

3、重型轻罪

商鞅提出

4、厉行农战

从立法到行政都鼓励、保障农事和军事,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5、法布于民

(二)主要法典的名称

齐国:国禁楚国:《宪令》燕国:《奉法》

韩国:《刑符》赵国:《国律》秦国:《秦律》

(三)立法的特点

1、立法的范围有所扩大

2、刑罚制度有所扩充

3、法律内容已属封建性质

三、魏国的主要立法

1、《法经》是李悝在总结了各国立法的基础上所推出的一部法典,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对后世的秦汉立法影响极大。

2、一般说来,《法经》共有6篇。

3、《法经》的特点:a、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b、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c、体现了法家的重刑思想d、反映了封建的等级特权制e、创立封建法典编纂的体例与内容

四、秦国的主要立法

1、《睡虎地秦墓竹简》

2、秦国的法律形式:律(主要的法律形式)、令(国王的命令)、课(考核标准)、程(关于工作标准和额度)、式(官府办事细则和公文格式的法规)、法律答问(政府对法律所作的解释,也可以作为法律)、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

3、秦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1)刑法原则

A、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的能力

B、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C、数罪具发,各刑相加

D、对教唆犯、累犯、共犯加重处刑

E、诬告反坐

F、自首减刑

(2)刑罚制度

死刑、肉刑、徙刑、迁、逐、罚刑、赎刑

(3)主要罪名

伪听命书(假意听从秦王命令,其实不听从)

矫丞令(级别低的冒充县级官员)投书(投匿名信)

盗徙罪(擅自移动土地的界标)

逋事(逃避徭役)

乏徭(未服满应所服的徭役)

犯令(违犯命令)

废令(不执行命令)

论狱不直(断案不公)

纵囚(故意开释罪犯)

失刑(审判官因过失而量刑不当)(4)民事法律制度

1、调整买卖借贷关系

2、规定家庭婚姻制度

A、娶妻要报告官府

B、不可以娶逃逸的女子为妻

C、允许平民与奴隶结婚

D、允许男子入赘

E、休妻要报告官府

F、维护家长特权

(5)秦国的司法机关

1、司法机关

秦王---廷尉

郡守、县令----司法属吏

2、诉讼制度

控告(官府接受非公室告)-- 侦查–审理–判决

第四章、秦汉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秦朝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君主独断、法令由一统

2、皆有法式,事截决于法

3、严法苛刑,乐以刑杀为威(二)立法阶段

1、秦始皇阶段

2、秦二世阶段

(三)法律形式

基本和秦国一样

秦始皇把其命令称之为制、诏(四)立法的特点

1、维护皇权

2、律文繁密

3、刑罚严苛

4、株连广泛

二、秦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增加了具五刑

主要罪名:告言皇帝居处;兼方不验;妄言;诽谤;妖言;非所宜言;偶语诗书;以古非今;挟书;见知不举;失期;阑入禁地;行驰道;

三、秦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保护公私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的收益

四、秦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皇帝—廷尉

郡县长官

◇监

jian

c h a

制度:中国封建的监察制度从秦朝的时候确立

(中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御史

第二节汉朝的法律制度

一、汉朝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西汉初期:轻徭薄赋,约法省

2、西汉中期:德主刑辅,礼法并

(二)礼法活动

1、宣布约法三章

2、制定《九章律》

3、制定《军法》

4、制定《章程》

5、制定《傍章律》

6、颁行吕后二年律令

7、制定维护统治秩序的单行律

8、废除秦朝所制定的某些苛法

9、制定《越宫律》(宫廷警卫的

法律)

10、制定《朝律》

11、制定加强君主集权的单行

律令

12、制定三互法

(三)法律形式

1、律(比较正式)

2、令

3、科

4、比(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

例)

5、程(关于工作标准和额度的法

规)

6、法律解释:学者、官员提出(杜

周、杜延年/郑玄)

二、汉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1、以始犯法时的罪令入罪

2、老、幼、残、妇犯罪减免罪行

3、贵族及有爵者犯罪减轻刑罚

4、实行上请

5、自告减免刑罚

6、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7、区分共同犯罪中的首犯与从

8、一人犯数罪,以重罪论之

9、累犯加重

10、诬告反坐

11、允许正当防卫

12、亲亲得相首匿

(二)刑制改革

汉文帝除肉刑-------免除劳动力的破坏

把一些别的残酷的刑罚给废除或有所减轻意义:进一步消除了奴隶制法制的残余,从旧五刑走向新五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刑罚制度

死刑、肉刑、徒刑、迁刑、罚刑、赎刑

(四)主要罪名:

1、降、判、谋反

2、不敬、大不敬-------最严重

3、矫制、矫诏

4、欺漫、诋期、诬罔

5、无籍入宫殿门

6、通行饮食

7、腹诽

8、漏泄省中雨

9、乏军兴(延误军人和军用物资

的调集)

10、非正

11、事国人过虑

12、不孝

13、禽兽行

三、汉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1、保护官司土地和财产的所有

2、规定契约制度(买卖、借贷、

租佃)

3、实行以“六礼”为表现形式的

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一夫一

妻多妾,同姓不婚,赘婚;家

庭:父权制,夫权制;父死子

继(先嫡)

四、汉朝的司法、监察制度(一)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皇帝

廷尉

2、地方:郡县的长官

(二)诉讼制度

A、起诉

B、审讯(治狱)

C、上报

D、判决

E、乞鞠

F、录囚

G、执行(一般在秋季)

(三)监察制度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刺使(地方)

司立校尉(负责京师地区官吏与

治安)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1、三国时期的立法思想

礼虽重要,刑亦急需

曹魏: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蜀汉: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

2、两晋时期的立法思想

纳礼入律

二、主要立法

1、三国时期

(1)魏国的《魏律》

(2)蜀国的《蜀科》

(3)吴国的《科条》

2、两晋时期

(1)《晋律》(又称“泰始律”)(2)《晋令》,行政制度的法规

3、南北朝时期

(1)南朝宋、齐沿用《晋律》

(2)南梁的《梁律》

(3)南陈的《陈律》

(4)北魏的《北魏律》

(5)东魏的《麟趾格》

(6)西魏的《大统式》

(7)北周的《大律》

(8)北齐的《北齐律》

三、法律形式和法典体例的变化

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

(1)区分律、令

(2)改科为格

(3)提高式的地位

(4)发展法律解释

法典体例:篇目适中第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重要的刑法原则

1、确立“八议”原则

《魏律》最先确立,依据是周礼的“八辟”

2、确立“减轻妇女从坐”的原则

3、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的确立

4、确立“官当”原则

(二)发展刑罚制度

宫刑也被废除

(三)设立重罪十条

《北齐律》

二、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契约制度

券书 or 文券(买卖、借贷)

(二)婚姻家庭制度

良贱不可通婚

士庶不可通婚

强行早婚

重视家庭伦理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监察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一)增设律博士

三国时期,魏明帝时期设立,作为廷尉的属官,负责教授和保管法律(二)设立军事审判机构

(三)改廷尉为大理寺

(四)确立地方三级审判体制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诉讼制度的

特点

(一)皇帝亲自断狱

(二)确立“登闻鼓”直诉制度(三)实行严酷的刑讯制度

(四)创设死刑奏报制度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机关的

发展

(一)扩大御史台的职权

(二)废除司隶校尉

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隋朝BC618被推翻)

(唐朝同年建立)

第一节隋朝的立法

一、隋朝的立法制度状况

(一)立法思想

1、安上治人,莫善于礼

2、取适于时,留心损益

(二)主要立法

1、《开皇律》确立新五刑

2、《大业律》

二、隋朝改进司法的措施

1、限制刑讯

2、允许逐级上诉

3、司法机构在审判的时候必须写律文

4、要求地方官必须学习法律

5、规定由大理寺核实死刑案件,而且必须经过奏准后才可以实行。

第二节唐朝的法律制度

一、唐朝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2、立法需宽简、适时、划一、稳定(二)立法活动

1、宣布“约法十二条”

2、颁行新格五十三条

3、制定《武德律》

4、制定《贞观律》唐律定型化的标志

5、制定《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6、制定《开元律》和《开元律疏》

7、编纂《唐六典》我国保存至今最早

的一部行政法典

8、编订《大中刑法统类》

(三)法律形式

1、律

2、令

3、格

4、式(章程,规则)

(四)其他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502条

特点:规范详备;科条精简;用刑持平;一准乎礼

历史地位:1、封建立法的楷模2、中华法系的典型

二、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1、贵族、官僚及其亲属犯罪减免刑罚

E.g. 八议

2、老、幼、废疾、笃疾犯罪减免刑罚

3、自首减免刑罚

4、同居有罪相为隐

5、区分私罪与公罪

6、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7、区分共同犯罪中的首犯和从犯

8、对更犯加重处刑

9、数罪并罚

10、类推

11、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的处理

12、与《名例》不同者,依各篇之本条

(二)刑罚制度

1、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三)罪名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1、规定“十恶”

2、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3、维护吏治

4、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5、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唐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1、保护公、私土地的所有权

2、保护公司财产的所有权

3、唐朝的买卖契约成为“市券”,借贷契约成为“契”

四、唐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法司)

地方司法机关:州县两级,刺史负责制(有时也有别的小官)

中央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耳目之司”

第三节五代的法制概况

立法思想:治乱世用重典,立法从快从简

《大梁新定格式律令》《同光刑律统类》《天福杂敕》《大周续编敕》

特点:1、法条奇重

2、刑罚严酷

第七章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朝的法律制度

一、宋朝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德刑并用,加强集权

2、义利均重,理财为急

(二)立法活动

1、编纂《宋刑统》中国第一部刊版印

刷的封建法典

2、编敕(编纂皇帝所颁的敕文)

3、编例

4、编订条法事例

5、编订申明、看详、条贯

(三)法律形式

基本与唐代相同,但律专指《宋刑统》敕、令、格、式

二、宋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重法地”和“盗贼重法”的设立

(二)刑罚制度的变化

1、设立折杖法

2、沿用“刺配”罚

3、规定凌迟型(始于五代,定于宋)

4、规定“编管刑”

(三)罪名的增加

1、试判假手

2、盗剥桑柘

三、宋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

(二)主要的契约关系

典卖、租佃、借贷

(三)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结婚方面依旧实行包办婚姻制、买卖婚姻制和一夫一妻多妾制,同时还开始有指腹为婚,童养为婚的陋俗

家庭制度实行父权制和夫权制

嫡长子继承制

四、宋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设置

1、中央:

(1)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审刑院

2、地方:

路、州、县三级

路设提点刑狱司

州和县以行政长官为主

另外两宋京师地区的府尹也可以兼理当地的司法审判

(二)诉讼制度的特点

1、皇帝的亲自断案--------皇权的

进一步加强

2、严定审案时限

3、重视现场勘验

4、实行残酷的刑讯

5、规定翻异别勘

(三)监察制度的发展

御史台(御史中丞)------台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设监察御史)

另外,谏院也有一定监察的职能(略)

第二节辽金法律概况

一、辽金的立法制度概况

(一)辽金的主要立法

1、辽国

辽太祖时期,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同时规定对汉人适用唐朝以来的法律

后,立《重熙新定条制》及《咸庸重修条制》

2、金国

金熙宗时期,制定第一部法典《皇统制》等

(二)立法特点

1、体现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反映奴隶制的残余

3、实行残酷的刑罚

二、辽金的司法监察机关

(一)辽国的司法、监察机关

夷离毕(最高审判官)----~~~+院(最高审判机关)

后采用汉法设立

(二)金国的司法、监察机关

采用汉制

第三节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元朝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信用儒术”

2、实行“汉法”

3、讲前代之定制

(二)立法活动

1、制定《至元新格》

2、制定《风宪宏纲》

3、制定《大元通制》

4、编纂《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5、制定《至正条格》

(三)立法特点

体现了蒙古落后旧法+辽金汉化遗法+唐宋固有成法

深受宋朝编敕和编例的影响

二、元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的特点

1、定罪量刑体现民族差别

2、维护贵族、官吏、僧侣、地主的特权

3、缩小株连的范围

4、减轻对妨害礼教,有伤风化的处刑(二)特点

1、变通新五刑

2、采用旧酷刑

3、规定新罪名:采生、伪造宝钞、买休卖休、奸非

三、元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

(二)契约

1、买卖契约

2、典当契约

3、借贷契约

(三)婚姻与继承制度的特点1、允许各民族遵循固有的风俗成婚

2、男子平分财产,女子也可以分到

四、元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

(1)大宗正府

(2)刑部

(3)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也参与部分司法活动

(4)宣政院:宗教

2、地方司法机关

司法与行政二合一

但各地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二)诉讼制度

1、禁止卑幼高发尊长

2、允许代诉

3、禁止越诉

4、实行回避

5、限制拷囚

6、规定恤囚

(三)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第八章明清及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明朝的法律制度

一、明朝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治乱世用重典

2、礼律并用

3、法贵简当

4、因时为准

(二)立法活动

1、制定大明律:以6律为目,是《唐

律》后的又一代表法典

特点:(1)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2)在内容上注重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制定大明令:关于行政方面的立法,也是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3、编订《明大诰》

4、编订条例

5、编纂《大明会典》

二、明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的变化

1、律溯及既往

2、八议突出“功”、“勤”

3、实行比附

4、诬告加等反坐

5、化外人相犯依明律处断

(二)刑罚制度的沿革

1、将凌迟入律

2、将充军定位正式刑

3、规定迁徙刑

4、实行徙、流加杖

5、规定枷号刑

6、规定廷杖刑

7、采用律外酷刑

(三)罪名内容的发展

1、严惩谋反、大逆,强化封建统治

2、严惩强盗、窃盗,强化社会治安

3、设立奸党罪,严防臣下结党

4、严法惩治贪官,加强封建吏治

5、钳制臣民言论,大兴文字狱

6、对妨害礼教的犯罪,相对重刑轻礼三明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

1、保护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

2、保护荒田垦殖者的权利

(二)契约关系

1、典卖契约:不需要官府的契本了

2、借贷契约

(三)婚姻家庭契约制度

1、婚姻制度的特点

2、家庭制度的特点

3、继承制度的特点

四、明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发展变化

1、中央司法机关的变化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对皇帝负责

2、地方:省、府、县三级。

省设提刑按察使,府由知府兼理,县则由知县。

县以下各县设申明亭,乡里的长老和里长来处理

(二)诉讼制度的特点

1、严禁诬告

2、严禁越级诉讼

3、实行酷刑审讯

4、发展会审制度(三司会审)

5、特务机关干预司法

(三)监察制度的发展

1、都察院的设立

2、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第二节鸦战前清朝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2、以德化民,以刑辅治

3、宽严之用,因乎其时(雍正)(二)立法活动

1、制定清律

2、编修条例

3、纂定会典

4、制定民族法规

(三)立法特点

1、审慎周密

2、突出君权

3、维护族权

4、维护满人特权

二、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原则的发展

1、鼓励亲属之间首告重大犯罪

2、贯彻“教孝”、“劝忠”的精神

3、将比附规范化

(二)刑罚制度的发展

1、将绞、斩进一步区分为立决与监候

2、对流刑和充军的使用更加明确

3、规定迁徙、发遣等刑罚

4、规定换刑制度

(三)严惩重大犯罪

1、扩大谋反、大逆、谋叛等罪的范围

2、严惩宦官干政,大臣结党

3、严惩妖书、妖言罪

三、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

1、实行圈地,维护旗人的特权

2、承认民地占有的既成事实

3、保护公私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二)契约关系

1、典卖契约

(1)、明确区分典当契约和买卖契约(2)、明确规定典物回赎的年限。

2、借贷契约

3、租佃契约

(三)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四、司法、监察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

地方司法机关:各地行政长官自理

承审满人和少数民族的司法机关:宗人府;内务府慎刑司;步军统领衙门;盛京刑部;满洲将军,副都统;户部现审处;藩理院

(二)诉讼制度

秋审

朝审

热审

(三)监察制度

大致相同,都察院,但是权力更集中地方设十五道监察御史

第三节清末的法律制度

一、清末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参酌各国法律

2、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

革。

(二)立法活动

1、戊戌变法时期

2、新政时期

3、预备立宪时期

(三)立法特点

1、在立法思想上参照各邦立法,但要

关系三纲五常。

2、在立法时已经是全部参照外国法

3、资本主义和封建色彩合二为一

二、清末的宪法性法律

《钦定宪法大纲》

1、规定皇帝的大权

2、规定臣民的权利义务

《十九信条》

1、被迫缩小皇帝的权利

2、被迫扩大国会权利

3、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

三、清末的政权组织法和行政管理法(一)《改革官制谕》

(二)《谘议局章程》

这个组织起到地方议会的功能

(三)《资政院院章》

中央议会的基础

(四)内阁官制

(五)行政管理法令

四、清末刑事立法

(一)《大清现行刑律》

沈家本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二)《大清新刑律》

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人协助起草的,中国近代第一部刑法

附录五条有极强的封建色彩

五、清末的民事立法

1、《大清现行刑律》中的民事内容

这是清末乃至北洋政府时期的采用法律

2、《大清民律草案》

旧中国第一部半殖民半封建的法典

由于政府被推翻,没有得到推广

六、清末的商事立法

(一)商律和商事法规

(二)《大清商律草案》

(三)商事立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性

2、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七、清末的司法制度

(一)确立司法制度的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

(二)司法机关的变化

刑部改为法部

大理寺改为大理院--------类现代法院

地方裁判院建立

各级检察机关的建立

(三)诉讼制度的改革

1、区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

2、实行四级三审制

3、采用新式的司法原则和制度

(四)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的确立1、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

这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2、会审公廨的确立

领事裁判权制度的进一步扩大。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一、太平天国的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

2、基督教的教义

3、封建主义思想

(二)立法活动

1、定都前的立法活动:《简明军纪

五条》、《十款天条》、《太平条

规》

2、定都后至内杠前的立法活动: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刑律》

3、内杠后:《资政新篇》

(三)立法特点

1、零散而不成体系

2、反映农民的革命要求

3、存在某些落后的内容

二、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

(一)《天朝田亩制度》1853

1、规定平等平均的土地制度

2、描绘农民理想社会的蓝图

3、其他

具有空想性

(二)《资政新篇》

“革故鼎新” 1859年

1、主张兴办近代交通工商事业

2、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兼采西方

民主

3、主张改革法律制度

4、主张发展近代的文化、卫生、

福利事业。

5、主张开展平等外交

三、太平天国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主要内容:

(1)确定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体制

(2)规定具有民主色彩的任官制度

四、太平天国的刑事立法

(一)天王的诏令

(二)十款天条

(三)太平条规

(四)太平刑律

五、太平天国的民事立法

土地

婚姻

第九章中华民国及人民民主政权法制

第一节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制度

(一)立法思想

1、尽扫专制之流毒,确立共和,

普利民生

2、天赋人权,胥属平等

3、似有财产不可侵犯。

(二)立法活动

1、各省都督府的立法活动

2、参议院的立法活动

1912年1月28日所立,为立法机关

《临时约法》

3、行政机关的立法活动

临时大总统+各行政部门。

(三)立法特点

1、行政机关的法令占有较大的比

2、多数法令未能认真实施

3、体现了革命、进步、民主的精

4、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性法律(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行政各部

体现出三权分立的特色

(二)《临时约法》

1、确定国家的民主共和国性质

2、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3、确立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4、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及义务

5、确认保护私有财产及自有营业的方针

(三)《参议院法》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法令(一)关于行政组织的法令(二)关于保护私产的法令(三)关于保护人权的法令(四)关于改革教育的法令(五)关于禁绝陋习的法令(六)关于整顿军纪的法令(七)关于对外政策的宣言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一)确立司法制度的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

(二)司法机关

中央:司法部+法院(未及)

地方:没有统一,但是确立四级三审制

(三)司法改革

1、任用法律人才

2、主张司法独立

3、进行公开审判

4、采取辩护制度

5、废除刑讯体罚

6、反对株连抄没

第二节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北洋政府的立法制度(一)立法思想

1、立法必依乎礼俗

照顾到国情

2、参照各邦立法

(二)立法活动

1、援用清末法律

2、制定宪法、法典草案、单行法

3、编订判例和解释例

(三)立法特点

1、兼采中外之法

2、大量制定特别法

3、立法和实践,既联系又脱节

二、北洋政府的宪法性法律和宪

(一)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中华民国约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

(五)《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

三、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

(一)主要的行政立法

(二)基本精神

维护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四、北洋政府的刑事立法

(一)暂行新刑律

(二)刑法修正案

(三)刑事法规

(四)主要内容:

1、恢复部分封建刑罚

2、镇压人民的内部斗争

3、打击各种刑事犯罪

4、维护封建的尊卑关系

5、保护外国在中国的政治利益

五、北洋政府的民事立法

(一)《大清现行刑律》的民事有效部分

(二)《民律草案》

(三)民事法规及关于民事的判例、解释例

(四)主要内容

1、保护私有财产权

2、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

3、保护外国在华的经济利益

六、北洋政府的商事立法

(一)商法草案

(二)商事法规

(三)主要内容:

1、到官厅注册

2、外国人也可以成为法人

七、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一)确立司法制度的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

(二)司法机关

1、普通法院

2、兼理司法法院

3、特别法院

(三)诉讼制度

1、县知事掌握审判权

2、广泛采用军事审判

3、军阀官僚操纵审判

4、保护外国人的司法特权

第三节、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制度(一)立法思想

1、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

个人独裁

2、强调国家本位

3、兼采中外立法

(二)立法活动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立

法活动

《训政时期约法》

2、抗日战争时期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立

法活动

(三)立法特点

1、抄袭外国法律,保留中国封建

法律精神

2、重要的法律由国民党制定

3、纳入蒋介石的手谕和命令

4、大量制定特别法规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约法及

其关系法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确认一党专政

2、保护四大家族等官僚资本主义

经济

3、限制人民的自由权利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三)《中华民国宪法》

(四)《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五)五院组织法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法

1、地位高

2、门类多

四、北洋政府的刑法和刑事特别

(一)刑法典

(二)特别刑事法规

(三)主要内容:

1、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2、打击各种刑事犯罪

3、加重对侵犯尊亲属的惩罚

4、保护外国在中国的权益

五民商事立法

(一)民法

(二)商法

基本采纳民商合一的方式

六南京国民政法的司法制度

(一)刑事诉讼法及其确立的刑事

诉讼制度

1、限制自诉权

2、规定秘密的侦查制度

3、实行辩护制度

4、采用自由心证原则

5、规定保释制度

6、规定特种刑事案件的诉讼制度(二)民事诉讼法及其确立的民事诉讼制度

1、规定繁琐主义的民事诉讼程序

2、采用不干涉原则

3、实行特定案件的法院调解制度(三)法院组织法及其确立的法院组织和原则

1、标榜司法独立原则

2、规定法院的设置和审级制度

3、规定检察机关的设置和职权

4、规定审判制度

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法律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制

(一)立法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法的

理论

2、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的路线与纲领

(二)立法阶段

1、工农民主政权阶段

2、抗日民主政权阶段

3、解放区民主政权阶段

(三)立法特点

1、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

3、贯彻群众路线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性

法律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

法大纲》

(二)抗日时期的施政纲领

(三)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宪法

原则、施政纲领和施政方针

三、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立

(一)刑事立法

1、规定刑法原则

2、规定刑罚制度

3、规定罪名

(二)土地立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12月11日

抗日:减租减息的条例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10月10日

1、对封建剥削由废除到限制

再到废除

2、对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

有再到耕者有其田

(三)劳动立法

1、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

2、规定合理的工作时间

3、确定实际的工资制度

4、实行必要的劳动保险和劳

动保护

5、保护女工、青工、童工的

特殊利益

6、正确处理劳资纠纷

(四)婚姻立法

1、规定新民主主义的结婚原

2、规定结婚的条件和手续

3、规定离婚的条件和手续

4、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利益

四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司法机关

2、诉讼制度:

(1)人民陪审制度

(2)公开审判制度

(3)回避制度

(4)辩护制度

(5)就地审判制度

(6)巡回审判制度

(7)上诉制度

(8)复核制度

(二)经验·总结

1、群众路线

2、防止左倾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黄帝 B.启 C.汤 D.周武王 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 ) A.兄弟相宗制 B.嫡庶继承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父死子继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 A.《大府之宪》 B.《宪令》 C.《法经》 D.竹刑 5.依律发布反对或推翻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 ) A.以古非今罪 B.妄言罪 C.非所宜言罪 D.怨望诽谤政治罪 6.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的是( ) A.《开皇律》 B.《贞观律》 C.《武德律》 D.《永徽律》 7.北宋末年查检无主田收归国有的法律称为( ) A.屯田制 B.限田制 C.均田法 D.公田法 8.现存关于遗嘱继承的最早的法规是唐代制定宋代沿用的( ) A.《户令·应分条》 B.《户绝法》 C.《丧葬令》 D.《户绝条贯》 9.在元朝建立前后的立法活动中被《新元史·刑法志》称为元朝“一代法制之始”的是( ) A.《大札撒》 B.《条画五章》 C.《至元新格》 D.《大元通制》 10.元代死刑定制为( ) A.绞、斩二等 B.斩、陵迟二等 C.绞、斩、陵迟三等 D.绞、斩、枭首、陵迟四等 11.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元典章》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经世大典》 12.《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 A.洪武元年 B.洪武七年 C.洪武二十二年 D.洪武三十年 13.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 ) A.《吏律》 B.《刑律》 C.《礼律》 D.《名例律》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法制史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9世纪,同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吸收原有楔形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巴比伦国家奴隶制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 3.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6.解负令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立法的一项改革内容,规定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抵押为奴者一律恢复自由,因债务而卖身到外国为奴的自由人由国家出金赎回。7.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其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8.万民法 万民法是规范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的法律体系,是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春秋时期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2、“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3、按唐律规定,官吏犯“公罪”者从重处罚。() 4、汉文景刑制改革,彻底废除了墨、劓、刖、宫四种肉刑,。() 5、“折杖法”颁布于隋朝。() 6、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7、秦汉时的髡、耐等刑罚属于耻辱刑,多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使用。() 8、曹魏时“八议”正式入律。() 9、按秦朝法律规定,子盗父母等引起的诉讼不属于“公事告”。() 10、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11、在夏朝,“墨”是罪名,也是刑名。() 12、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 13、“非眚”是指过失犯罪,要从轻处罚。() 14、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铸在金属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15、秦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司寇。() 16、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17、《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18、“厂卫”虽然只是明朝的特务组织,却拥有监督司法审判的大权。() 19、秋审是一种会审制度,也是一种死刑特别复核制度。() 20、“德主刑辅”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21、赀刑是秦朝的独立刑种。() 22、明朝的刑部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3、“傅别”是适用于租赁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24、“谋反”是“重罪十条”中的一种罪名。() 25、《晋律》成为唐律的蓝本。() 26、《唐六典》是唐代最重要的刑法典。() 27、汉朝以身高作为判断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8、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 29、禹刑是夏朝的刑法典。() 30、“通行饮食”是汉代的一种罪名。() 31、“眚”是指故意犯罪,要从重处罚。() 32、《吕刑》是周穆王时吕候所作。() 33、《晋律》是由律学家张斐、杜预编纂的,所以又称“张杜律”。() 34、汉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理。() 35、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36、“折杖法”是明太祖创设的。() 37、“公罪”是指官吏“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 38、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辖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中国法制的雏形相应出现,历经商、周,逐步定型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西周确立的“ 亲亲” 、“ 尊尊” 原则及有关制度,对后世封建法制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各大诸侯国相继实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为此发生论争。战国时编撰的《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护和巩固这种君主专制,成为二千多年来传统法制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引礼入律,礼律结合,为唐律“ 一准乎礼” 、礼法交融作了长期准备。封建制度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备。唐律不但为后世王朝奉为立法楷模,且被引进至东亚诸国。此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缜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均颇有进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20世纪初清政府“ 变法修律” ,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公布《六法全书》,标志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的过渡和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陆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其法律的内容,

但仍掺杂了不少封建传统法律。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实行独裁专制,实行秘密的非法镇压和军事统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创造新型的法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进行了首次尝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法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创设了人民民主法制,历经曲折艰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前驱和渊源。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复习笔记 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 (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 (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5.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勒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三、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好资料学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在每小题每小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分,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前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 B.商 C.周 D.秦 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 B、夏台 C、畿 内 D、社 ( ) 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4 审讯方法被称为() B、五听 C、五行 D、九刑A、 五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5 是()《宪令》 D、《大府之宪》、A、竹刑 B《法经》 C、《兴律》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 和《杂律》 D.《厩律》A.《具律》 B.《盗律》 C. 、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7 D、明、宋 B、清 C、唐A 、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8 )

单行法规称为(、比、科 D、令A、律 B C 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 ) 《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10.将《新律》之两篇的律典是 A.《九章律》 B. D. C.《北魏律》《北齐律》《晋律》 ( ) 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A.《大律》 B.《泰始律》 C. D.《武德律》《大业律》 ( ) 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开皇 D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律》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大不敬A.不孝 B.恶逆 C. D.不义 )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清朝.宋朝 B.明朗 C D.元朝A )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刑部 B.都察院 C D.御史台A.大理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