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一、教材分析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遗传的内容是按科学的发展来安排的,即从生物学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是先掌握了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去研究和掌握是什么导致有这样的遗传规律,体现遗传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实验、研究、推理、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孟德尔的遗传两个基本定律,是遗传的核心与基础,而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定律中的第一个遗传定律,是学生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讲述: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学生已了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但对遗传的知识相当贫乏,如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又加上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另外本节概念相当多,教学中应当以概念图形式分析、概括不同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概念的本质及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

2.举例说明有关的遗传学术语和显性相对性。

3.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4.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运用推理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能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判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初步学会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判断,接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通过分析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加深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

五、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学习本节内容。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领会孟德尔遗传实验中体现的“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

导课:[师生互动]大家伸出双手,两手合并,对自己及前后左右同学观察比较一下,左右手的大拇指哪一只手在外?

[显示]几个明星父子像,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讲述]这就是性状,人们对遗传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对生物性状的研究开始的。那么,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首先认识一个人。

一、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简介

奥国人,天主神父。主要工作: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

工作成就:

(1)提出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传学确定为基因)

(2)发现两大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生物的性状

性状:生物体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和生理特性(如植物的抗旱性)的总称。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课件显示相对性状图片)。

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即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设疑]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设疑]是杂交法?

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帮助理解杂交试验法。

[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讲述]结合课件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②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四、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设疑]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揭示分离定律的?

[显示]单因子杂交实验。

用纯种的紫花豌豆和纯种的白花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紫花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紫花,白花性状哪里去了?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紫花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紫花也有白花。

[提问]子二代(用F2表示)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回答:白花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牲状,叫做显性性状,如紫花,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白花。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929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05株是紫花,224株是白花,紫花与白花的数量比接近3:1。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F2中的3:1是不是巧合呢?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紫花用大写字母C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白花用小写字母c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

[提问]CC或cc产生的配子是什么?通过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回答:C或c,通过减数分裂。)

由于基因C对c的显性作用,所以F1(Cc)只表现出紫花性状,而白花性状表现不出来。

[提问]F1(Cc)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C和c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讲述]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1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CC、Cc、cc,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C对c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紫花和白花,且数量比为3:1。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

高中生物(新教材)《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学习目标] 1.写出测交实验过程,能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2.体会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掌握分离定律。3.说出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小桶、彩球含义及抓取、统计要求。 知识点一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01测交实验,即F1与□02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071∶1。 3.实验验证 进行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性状比例。 4.实验结论: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081∶1,符合预期的设想,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问题探究为什么用测交法可以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测交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分析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从而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 [例1]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隐性类型→可检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根据孟德尔假说,推测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题分析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应为隐性纯合子。 答案 D [例2]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①性状的显、隐性②产生配子的比例③遗传因子组成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 解题分析测交实验是已知显隐性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不能用来推测显、隐性,①错误;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但不能推测产生配子的数量,②正确,④错误;测交可用来推测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③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内容 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01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②在形成配子时,□02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03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的时间:有性生殖形成□04配子时。 (3)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一

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总结——应用基因分离定律解遗传题(一) 一、【课题背景】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的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试题形式较多。如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考查的知识多为对概念的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几率的计算及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等。运用揭示定律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用分离定律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 二、【知识准备】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参照新坐标P92考点三)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 ︰1aa 。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 ,显性个体A 中纯合子AA 占 。 2、逆推法:已知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 (1)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 )存在,则双亲基因型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 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 (2)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显︰隐=3︰1→亲代一定是 。即Bb×Bb→3B ︰1bb 。 ②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 类型。即Bb×bb→1Bb︰1bb 。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双亲至少有一方是 ,即BB× →B 。 【总结】: (三)性状的显、隐性及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参考新坐标P92考点二) 1.确定显、隐性的方法 方法1:杂交的方式。A ×B 后代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则出现的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即为隐性性状 (A 、B 为一对相对性状)。归纳一句话:亲2子1,即亲 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2:自交的方式。A 和B 分别自交,若能发生性状 分离的亲本性状一定为显性;不能发生性状分离的 无法确定,可为隐性纯合子也可为显性纯合子。归 纳一句话:亲1子2,即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 发生性状分离,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3:先自交后杂交的方式。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先自交,若后代都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以确定两亲本都是纯合子,然后再将两亲本进行杂交,子代出现的那个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则为隐性性状。 方法4:先杂交后自交的方式。具相对性状的两亲本先杂交,若后代出现两个亲本的性状,比例为1∶1,则可以确定亲本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然后再将两亲本分别进行自交,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那个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另一性状则为隐性性状。 牢记以下规律: 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可通过判断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再作进一步确定。 亲代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 表现型及比例 表现型及比例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教学提纲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题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例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技法提炼 “三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例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解题技巧 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可简记成“无中生 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学@科网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二、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方法: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 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

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 的雄配子。 (1)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4)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记录并填入上表。 (5)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D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将计算结果填入上表中。 4.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 五、自交法和测交法的应用: 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3.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

最经典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概念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5年4考) 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F1表现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5.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发生时间及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1)③可揭示分离定律实质,其内涵是: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2精品学案:1.1.2 对性状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

第2课时对性状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的 解题规律 学习目标 1.会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难点);2.举例说明假说—演绎法(重、难点);3.记住分离定律的内容,并会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及完成相关计算(重难点);4.简述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难点)。 |预知概念| 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模拟内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 器官; ②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③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 DD∶Dd∶dd≈1∶2∶1;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的数值比约为3∶1。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的作用 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②测定F1遗传因子组成; ③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3)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4)测交结果: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1∶1。 4.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过程评价| 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小桶代表生殖器官,小球代表配子() 2.每次抓取小球后,记录完结果后要放回小桶() 3.每个小桶中的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不必相等() 4.“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内容不一定正确,当验证实验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相同时,假说内容才是正确的() 5.测交实验可鉴定F1遗传因子组成,但无法验证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6.分离定律发生于配子产生过程中() 答案 1.√ 2.√ 3.× 4.√ 5.× 6.√ |联想·质疑| ★不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表现为同一性状,则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②性状:具有易于区 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 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高茎 ↓? F2高茎矮茎 比例3∶ 1 归纳总结:① 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 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 1 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F 型。 (2)遗传图解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 ①真核 (原核、真核 )生物有性 (无性、有性 )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如豌豆花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花在未开放前,因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包裹着,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闭花受粉 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父本和母本 叫做母本 6.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汇总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导学案互动探究1) 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________传粉植物,而且是________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状。 (3)。 2.(1)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雄的部位和时间? (3)两次套袋的目的? 3.玉米也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分析它与豌豆的异同。 典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知识点二、假说—演绎法再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现象孟德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 推理分析 (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作出假设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5)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D、d)(认真写完) 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其中高茎占,矮茎由此可见,F 2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其中纯合子占。F 2 占,杂合子占。高茎中纯合子占,杂合子 占。 演绎推理请写出孟德尔进行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想一想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 实验验证与测交亲本有何关系? 分析结果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 得出结论

高一生物基因分离定律习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不用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盂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是纯合子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2.孟德尔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由植株甲与植株乙决定 B.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与植株甲相同,属于细胞质遗传 C.豆荚中的每一粒种子的种皮是亲代的,胚是F1的 D、豆荚中的种子萌发后的植株表现型都与植株甲相同 3.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中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①紫花x紫花→紫花②紫花x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x白花→紫花④紫花x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5.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型会导致生物死亡。下面是对某种鼠的黄毛和非黄毛这对性状的观察结果:①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之比为2:1②凡是黄毛与非黄毛个体间交配,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的比例为1:1③非黄毛个体间交配产生的后代总是非黄毛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隐性性状是黄毛B.①的后代致死率为33%C.②过程相当于测交D.③的后代致死率为50%6.关于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 l x隐性类型→测F1基因型B.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C.通过测定F l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基因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D、测F1的基因型是根据F1x隐性类型→所得后代表现型反向推知的 7.下列有关推理不正确的是 A.隐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体B.隐性个体的显性亲本必为杂合体 C.显性个体的基因型难以独立确定D.后代全为显性,则双亲必为显性纯合体 8.根据下图实验:若再让F1代黑斑蛇之间自交,在F2代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C.F2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D.黄斑是隐性性状 9.人类多指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一种常见畸形。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双亲一方的基因型为AA,那么子女均患多指 B.双亲一方只要含有A,其后代都有可能出现多指 C.双亲均为Aa,那么子女就患多指 D.双亲均为Aa,那么子女患多指的可能性为3/4 10.已知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人数中的概率为1/200。现有一表现型正常的女人,其双亲表现型均正常,但其弟弟是白化病患者,该女人和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男人结婚。试问,生一个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课题背景】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的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试题形式较多。如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考查的知识多为对概念的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几率的计算及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等。运用揭示定律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用分离定律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二、【知识准备】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DD DD 全显 (2)dd ×dd dd 全隐 (3)DD ×dd Dd 全显 (4)Dd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显性个体A 中纯合子AA占。 2、逆推法:已知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 (1)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存在,则双亲基因型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 (2)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显︰隐=3︰1→亲代一定是。即Bb×Bb→3B ︰1bb。 ②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类型。即Bb×bb→1Bb︰1bb。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 目标导航 1. 通过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主要特征和杂交技术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学会依据研究目的使用合适的实验材料。2.结合教材图文,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杂交实验的材料——豌豆 (1)选材原因: ①传粉方式: a.严格的自花授粉、闭花授粉; b.花冠的形状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 ②成熟变化: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③性状差异: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2)相关概念: ①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如豌豆的花色、种子的形状等。 ②相对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紫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2.单因子杂交实验 (1)P:紫花×白花。 (2)F1的分析: ①F1:全部是紫花。 ②判断显隐性: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 (3)F2的性状及比例: F2:紫花∶白花=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所作的假设 (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称为基因)控制的。 (2)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 (3)每个配子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4)F1的体细胞内有两个不同的基因,但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5)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单因子杂交实验的分析 (1)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P:紫花CC×cc白花。 (2)F1的分析: ①F1的基因型:Cc,表现型:紫花。 ②F1的雌配子:C和c,雄配子:C和c。 (3)用棋盘法推出F2的结果: 3.相关概念 (1)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 (2)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3)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4)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 (5)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判断正误: (1)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 (2)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 (3)配子中的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 (4)具有隐性基因的个体都表现为隐性性状。( ) (5)同一棵豌豆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 (6)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 ) 答案(1)√(2)√(3)√(4)×(5)×(6)√ 一、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 1.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

高中生物最新专题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一、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1.分离定律解题依据—六种交配组合 2.由亲代推断子代(解题依据正推) (1)若亲代中有显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一定为显性性状(A_)。 (2)若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中一定含有隐性遗传因子(_a)。 3.由子代推断亲代(解题依据逆推法) (1)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2)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3)若子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 或AA×Aa 或AA×aa。 二、杂合子连续自交问题 (1)规律 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为Tt ,连续自交n 代,F n 中杂合子的比例为多少若每一代自交后将隐性个体淘汰,F n 中杂合子的比例为多少 ①自交n 代 ???????杂合子所占比例:12n 纯合子TT +tt 所占比例:1-12n ,其中TT 和tt 各占1/2×? ?????1-12n ②当tt 被淘汰掉后,纯合子(TT)所占比例为: TT TT +Tt =1/2×? ?????1-12n 1/2×? ?????1-12n +12n =2n -12n +1 杂合子(Tt)所占比例为:Tt TT +Tt =1-2n -12n +1=22n +1 。 (2)应用 ①杂合子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 也就是提高纯合子在子代中的比例。解答此题时不要忽

略问题问的是“显性纯合子比例”,纯合子共占1-1/2n,其中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各占一半,即1/2-1/2n+1。 ②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三、遗传概率的计算 1.概率计算的方法 (1)用经典公式计算 概率=(某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总数)×100% (2)概率计算的原则 ①乘法原理: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几率为各个独立事件几率的乘积。也就是一件事情需要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计算出概率后相乘,即为这件事情的概率。 例如,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概率都分别是 1/2,由于第一胎不论生男还是生女都不会影响第二胎所生孩子的性别,因此属于两个独立事件。第一胎生女孩的概率是 1/2 ,第二胎生女孩的概率也是1/2 ,那么两胎都生女孩的概率是1/4 。 ②加法原理:互斥事件中有关的事件出现的几率,等于各相关互斥事件的几率之和。 所谓互斥事件是指一个事件的出现可能有几种形式,但一个事件的发生只能是几种形式的一种,不可能把几种形式都包在一个事件中。即互斥事件的特点是,一种形式的事件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说课稿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六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五章《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节知识的延续,又是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生物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我将本块重点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目标 (1)知道杂交的含义及杂交的基本方法。(2)会写遗传学的各种基本符号。(3)能够辨别相对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的实际例子。(4)能够理解并表达等位基因的含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及测交的概念与意义。(5)理解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的解释,理解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①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②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③测交实验及分析,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教学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说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所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 1、知识掌握上,本课题知识和第五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关系密切,但时间已过去两个月,且那部分知识本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一、教材分析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遗传的内容是按科学的发展来安排的,即从生物学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是先掌握了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去研究和掌握是什么导致有这样的遗传规律,体现遗传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实验、研究、推理、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孟德尔的遗传两个基本定律,是遗传的核心与基础,而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定律中的第一个遗传定律,是学生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讲述: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学生已了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但对遗传的知识相当贫乏,如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又加上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另外本节概念相当多,教学中应当以概念图形式分析、概括不同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概念的本质及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 2.举例说明有关的遗传学术语和显性相对性。 3.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4.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运用推理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能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判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初步学会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判断,接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 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 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 ①DD×DD→DD; ②dd×dd→dd; ③DD×dd→Dd; ④Dd×dd→Dd∶dd=1∶1; ⑤Dd×Dd→(1DD、2Dd)∶1dd=3∶1; ⑥Dd×Dd→DD∶Dd=1∶1(全显) 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 ①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 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做题时用“A_”表示。 ②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者为杂合体Aa. ③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亲本是纯合体; 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亲本是杂合体:Aa×Aa. ④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仍为显性,亲本之一是显性纯合体,另一方是AA或Aa.杂交后代有隐性纯合体分离出来,双亲一定是Aa. ⑷显隐性的确定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1表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②杂种后代有性状分离,数量占3/4的性状为显性。

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2课时 分离定律(Ⅱ)教案(必修2)

第2课时分离定律(Ⅱ) 知识内容 考试属性及要求 考情解读 必考加试 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b b 1.概述对分离假设的验证,并根据实验结 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接受“实验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观点。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 显性的相对性 a a 考点一分离假设的验证(b/b) 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2.验证的方法——测交 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cc)进行杂交 (1)实验分析与预期:F1可形成C型和c型两种配子且比例是1∶1;隐性亲本只产生c 型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反而能使F1的配子中含有的隐性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Cc∶cc=1∶1,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紫花∶白花=1∶1。 (2)实验实际结果:F1×白花豌豆→85紫花∶81白花≈1∶1。 (3)实验结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从而证明了分离假设是正确的,即肯定了分离定律。 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 A.环境条件的影响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 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D.另一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值 解析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A错误;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隐性纯合子,B错误;由于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所以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决定了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C正确;另一亲本是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答案 C 2.下图为基因型为Aa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 )

4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计算知识总结

专题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概念 1.常见遗传学符号 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正交反交测交回交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也包括同一植株的自花受粉和异花受粉)。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回交:是指杂种与双亲之一相交。 巩固:采用下列哪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2.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3. 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相同基因、 巩固:如图所示为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已知位点1的基因是R,则正常情况下位点2和位点4的基因分别是() A.R、R或r B.r、R或r C.R、r D.r、R 4.基因型、表现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①藏报春甲(aa)在20℃时开白花;②藏报春乙(AA) 在20℃时开红花;③藏报春丙(AA)在30℃时开白花。在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相互关系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①②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由基因型决定的B.由①③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由环境决定的 C.由②③可知环境影响基因型的表达D.由①②③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5.纯合子、杂合子 二、分析一对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代中纯合子、杂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及其相应的曲线。(要求:记住公式、学会推导、会画曲线) 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时,以杂合体(Aa)的个体作材料进行遗传实验。请回答: ⑴让其连续自交n代,能表示自交代数和纯合体比例关系的图示是,能表示自交代数与隐性纯合子比例关系的图示是; 2.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亲本连续自交,某代的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达95%以上,则该比例最早出现在()A.子3代B.子4代C.子五代D.子六代

高一生物分离定律练习题

高一生物分离定律练习题 1、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误的是 A.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涉及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 B.孟徳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C. F1出现一定性状分离比以来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的遗传现象 2、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盂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孟德尔在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 D.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3、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C. 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4、下列关于孟徳尔的遗传学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父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能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D.F2代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5、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红花为显性性状 B.红花A的基因型为Rr C.红花C与红花D的基因型不同 D.白花B的基因型为Rr 6、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人的身高和体重 B. 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C. 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 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7、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高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A、1/4 B、 1/6 C、 1/8 D、1/16 8、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 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9、基因型为Aa的亲本P连续自交,若aa不能适应环境在幼年期死亡,则子二代F2成年个体中AA、Aa 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7/8 1/8 B. 15/16 1/16 C. 19/27 8/27 D. 3/5 2/5 10、玉米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A. B. C.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