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当阳二中2014年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北省当阳二中2014年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北省当阳二中2014年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北省当阳二中2014年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重点难点】诗歌意境与诗歌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学习过程】

当盛唐的荣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白居易匆匆的步调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盛世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间。李白化仙而去,杜甫困窘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消逝在汗青的灰尘之中。季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绝代的情种,为大唐的薄暮添上了一道富丽的余霞。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无题诗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据《李商隐诗歌集解》所收诗歌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诗共有15首:《无题》(八岁初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无题》(万里风波)。

学诗三步走 1、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2、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夯实基础识记字音

锦瑟.()琴弦.()沧.海()宵柝.()

惘.然()马嵬.()晓筹(

..)未卜.()

合作探究

(一)研读《锦瑟》

1.解读诗的大意:

锦瑟呀,你为什么没来由地有五十根琴弦呢?这一弦一柱,都令我追思逝去的美好年华。往事茫茫,如庄周梦蝶,让人迷惑难辨;美好年华已逝,我只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春心哀怨托付给杜鹃。我的眼泪不住的流,如明月沧海中的鲛人,泣泪成珠;美好事物如蓝田美玉,只在红日下才依稀可见的缕缕青烟,可望而不可即。这些感情难道是等到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2.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

比兴手法。以瑟起兴,营造一种迷惘的意境,想到自己年已半百,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3.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典故情怀

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感情:惆怅,伤感

4.全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5.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恋情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一首爱情诗;

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一首悼亡诗;

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表达诗人美好情感破灭的怅惘,或自己卓越才华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6.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意象朦胧;基调哀怨;意境凄迷;语言华美;象征手法

7.小结:

读了《锦瑟》,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再读诗歌,背诵,感受诗意、诗韵美.

(二)研读《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以史为鉴,多抒兴亡之慨。

1.解读《马嵬》(其二)的内容: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相守不可预知,可今生的缘分却就此了结。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刁斗,不再有宫中鸡人击筹报晓了。此时六军已经约定:驻马不前,不听调遣;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能相会一次呢!唉,经历了四纪、贵为天子的玄宗,你为什么还比不上平民百姓卢家呢他可是朝夕有莫愁陪伴啊!

2.《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被“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所写的一首咏史诗。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表现手法是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要求“赐”死杨妃,显然前后句是一种因果关系。

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誓”,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可在遇上“六军不发”时,结果不得不分离。“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两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理解;而玄宗虚伪、自私的本质,也暴露无遗。

6.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是诗人发出的慨叹,从内容上看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运用对比,批评玄宗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从语气看,运用反问,经历了四纪、贵为天子的玄宗,你为什么还比不上平民百姓卢家呢他可是朝夕有莫愁陪伴啊?这一问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7.《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看,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看,倒叙突出事情的原因。

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8.总结主旨:

本诗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课堂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延伸阅读:关于全诗的主旨

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惘然?此情到底是什么情?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

集》评语)

(3)恋情说。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

(4)自伤身世说。诗句首联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端,锦瑟“五十弦”,诗人在这里采用虚写,将“五十弦”与回顾华年往事联系在一起.据考证,张采田在《玉奚生年谱会笺》认为这首诗作于诗人病废居郑州时,时年四十七岁。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锦瑟能勾起人们哀怨的情调,正像诗人在《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诗中所说:“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一样,锦瑟,即可以是诗人凄凉身世的一种象征,也可以看作感伤身世的诗歌创作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李商隐处在政治腐败的中晚唐时期,虽胸有大志,却在朋党倾轧中,始终被排斥,禄微位卑。因此,有感于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不免流露出感伤的情调。

(5)梦幻般的身世和理想追求的幻灭,伤时忧国,寻求寄托。颔联用典工巧,出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故事本身就充满变幻迷离色彩,诗人在运用这一故事时,又突出一个“迷”字。“迷”字既形况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疾如迷,也写出梦醒后的空虚幻灭、惘然若迷。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这迷离之境、迷惘之情,从描写音乐境界来说,是形容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从表现诗人的华年所历与身世之感来说,则是梦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灭、历程迷惘的一种象征。

(6)沉沦废弃不遇,但却光彩难掩的清寥悲苦之心。“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一系列与珠有关的传说典故。古代认为海中蚌蛛的圆缺和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沧海月明”之说。古代又有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所以这里又把“珠”和“泪”联在一起。而全句则又暗用“沧海遗珠”的典故,《新唐书?狄仁杰传》:“(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沧海中的明珠,本为稀世之珍,为人所重,现在却被采集者所遗,独处明月映照的苍茫大海中,成为盈盈的“泪”珠,比喻人才被埋没。这幅沧海月明、遗珠如泪的图画,既是对锦瑟清寥悲苦之意境的描摹,又是对诗人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种喻解。“珠有泪”,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沧海遗珠即诗人内心的悲苦寂寞。颈联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蓝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辉的照映下,升起丝丝缕缕的轻烟。蓝田山在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地。晚唐词空图在《与极浦书》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从司空图所引戴氏语推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比兴象征说法,喻指“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李商隐此处则借以形容锦瑟所奏出的音乐意境缥缈朦胧,象暖日映照下蓝田玉山上升起的丝丝轻烟,远望若有,近之则杳;也用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属于缥缈虚无之域。或以为这句是说美玉沉埋土中,不为人所知,但光彩不能掩,以比喻自己虽沉沧废弃不遇,但词华文彩却显露于世,与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相映,亦不失无理之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

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高一语文 YW-B3-07 Array《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教师案

编写:熊小兰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写时间:2013.6.25.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重点难点】诗歌意境与诗歌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学习过程】

当盛唐的荣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白居易匆匆的步调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盛世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间。李白化仙而去,杜甫困窘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消逝在汗青的灰尘之中。季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绝代的情种,为大唐的薄暮添上了一道富丽的余霞。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无题诗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据《李商隐诗歌集解》所收诗歌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诗共有15首:《无题》(八岁初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无题》(万里风波)。

学诗三步走 1、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2、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夯实基础识记字音

锦瑟.()琴弦.()沧.海()宵柝.()

惘.然()马嵬.()晓筹(

..)未卜.()

合作探究

(一)研读《锦瑟》

1.解读诗的大意:

2.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

3.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典故情怀

意境:

感情:

4.全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5.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6.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7.小结:

读了《锦瑟》,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再读诗歌,背诵,感受诗意、诗韵美.

(二)研读《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以史为鉴,多抒兴亡之慨。

1.解读《马嵬》(其二)的内容:

2.《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被“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所写的一首咏史诗。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6.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是诗人发出的慨叹,从内容上看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7.《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8.总结主旨:

本诗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课堂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延伸阅读:关于全诗的主旨

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惘然?此情到底是什么情?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

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3)恋情说。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

(4)自伤身世说。诗句首联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端,锦瑟“五十弦”,诗人在这里采用虚写,将“五十弦”与回顾华年往事联系在一起.据考证,张采田在《玉奚生年谱会笺》认为这首诗作于诗人病废居郑州时,时年四十七岁。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锦瑟能勾起人们哀怨的情调,正像诗人在《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诗中所说:“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一样,锦瑟,即可以是诗人凄凉身世的一种象征,也可以看作感伤身世的诗歌创作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李商隐处在政治腐败的中晚唐时期,虽胸有大志,却在朋党倾轧中,始终被排斥,禄微位卑。因此,有感于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不免流露出感伤的情调。

(5)梦幻般的身世和理想追求的幻灭,伤时忧国,寻求寄托。颔联用典工巧,出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故事本身就充满变幻迷离色彩,诗人在运用这一故事时,又突出一个“迷”字。“迷”字既形况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疾如迷,也写出梦醒后的空虚幻灭、惘然若迷。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这迷离之境、迷惘之情,从描写音乐境界来说,是形容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从表现诗人的华年所历与身世之感来说,则是梦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灭、历程迷惘的一种象征。

(6)沉沦废弃不遇,但却光彩难掩的清寥悲苦之心。“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一系列与珠有关的传说典故。古代认为海中蚌蛛的圆缺和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沧海月明”之说。古代又有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所以这里又把“珠”和“泪”联在一起。而全句则又暗用“沧海遗珠”的典故,《新唐书?狄仁杰传》:“(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沧海中的明珠,本为稀世之珍,为人所重,现在却被采集者所遗,独处明月映照的苍茫大海中,成为盈盈的“泪”珠,比喻人才被埋没。这幅沧海月明、遗珠如泪的图画,既是对锦瑟清寥悲苦之意境的描摹,又是对诗人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种喻解。“珠有泪”,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沧海遗珠即诗人内心的悲苦寂寞。颈联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蓝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辉的照映下,升起丝丝缕缕的轻烟。蓝田山在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地。晚唐词空图在《与极浦书》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从司空图所引戴氏语推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比兴象征说法,喻指“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李商隐此处则借以形容锦瑟所奏出的音乐意境缥缈朦胧,象暖日映

照下蓝田玉山上升起的丝丝轻烟,远望若有,近之则杳;也用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属于缥缈虚无之域。或以为这句是说美玉沉埋土中,不为人所知,但光彩不能掩,以比喻自己虽沉沧废弃不遇,但词华文彩却显露于世,与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相映,亦不失无理之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3.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4.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预习案 二、知识链接 1、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也称“叙”和“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 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为介绍书 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 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3、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夯实 1、字音 癸()丑会()稽()禊( )事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嗟()悼齐彭殇()趣()舍万殊 2、通假字 悟言:____________ 趣舍: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一体案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 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预习】 1.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思考 ①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②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③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最新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电子教案

课题: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学习目标】1、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寓意; 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习重点】1、训练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2、分析总结“用典”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 【学习难点】理解此诗的主旨和情感 [预习案] 【知识导学】 一、作者及其作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咏史之作多是托古讽今的,《无题》诗是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也有人认为李商隐诗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二、解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一般认为它是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作此诗时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有影响的有咏瑟说 ( 苏轼 ) 、悼亡说 ( 朱鹤龄 ) 、自伤身世说 ( 元好问、何焯 ) 、自序其诗说 ( 程湘蘅 ) ,钱钟书又有自寓创作说等等。现在多倾向于认为它是诗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全诗意境朦胧,但情真感人。 三、关于用典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对于典故,权威的辞典《辞海》《辞源》都有如下的解释:“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二是语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若合一契(一起)⑵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含答案)

20 修辞无处不在 1 巩中周静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高一语文出题人:巩义中学周静审定人:郭晓安 2009-6-20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 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 一、回忆温习 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 二、梳理探究(A级)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2、修辞分哪几类?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及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自主收获】 一、认识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二、了解背景 《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也就是在这一年,漂泊一生的诗人离开了人世。可以说这首诗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辉煌。 《马嵬》(其二),对杨贵妃马嵬之死,当时的文人交口称颂。把唐明皇说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把倾国之罪归于“女 祸”杨贵妃。李商隐针对这一片荒谬鼓噪,据实评论,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把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历史事实和虚伪自私的面目,向世人毫发毕露地揭示出来。 三、积累词语 1.近义词辨析 ①爱好与嗜好 “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做名词外还可以做动词。“嗜好”是指习惯成癖的爱好,因此,语义比“爱好”重,而且常含有贬义。 ②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 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③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④赔偿、补偿 37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篇一】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6 孔雀东南飞(已审阅)

6孔雀东南飞并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分析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完成习题,提出疑难点。 2.除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二、自练自测 1.填空 “乐府”,最初是名称,后成了一种有音乐性的名称。以后不少文人仿拟乐府诗所作的诗也叫乐府诗或。《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编者)编录的。《乐府诗集》由宋代编,其中收录有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长的。 2.背诵默写 (1)鸡鸣外欲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头上玳瑁光。,耳著明月珰。,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二情同依依。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故事的开端,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阅读“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3.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4.根据课文分析总结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新妇起严妆 ..(盛妆)事事四五通.(遍) B.足下蹑.丝履(穿着)耳著.明月珰(戴) C.指如削葱根 ..(教养) ..(葱白)本自无教训 D.却.与小姑别(回头)好自相扶将 ..(服侍) 2.选出与“勤心养公姥”的“公姥”构词方式全都不同的一项() ①昼夜勤作息 ..⑥便复在 ..⑤逼迫兼弟兄 ..④还必相迎取 ..②我有亲父兄 ..③汝岂得自由 旦夕 .. ..⑦嬉戏莫相忘 A.①②③⑥ B.③④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⑤⑥⑦ 3.选出与“好自相扶将”的“相”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及时相遣归②会不相从许③还必相迎取④嬉戏莫相忘⑤誓天不相负⑥蹑履相逢迎⑦怅然遥相望 ⑧不得便相许⑨登即相许和⑩叶叶相交通 A.①④⑩ B.②③⑤⑧ C.⑥⑦⑨ D.②④⑥⑧ 4.对刘兰芝被遣前还“严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习重点: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一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配套练习) 2、探寻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杨玉环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预习训练】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无端:可待:惘然: 3、李商隐名句集锦: ,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可怜夜半虚前席,。(《贾生》)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心莫共花争发,。(《无题二首》) ,人间重晚晴。(《晚晴》) ※研习案※ 【整体感知】 诵读感知,把握诗意: 1〃请同学们自读《锦瑟》,画出节奏。 2〃请大家带着情味品读,品品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3〃请同学们串讲诗意,并概括每句的大意: 阅读《锦瑟》思考问题 1.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 三单元。 一、说课标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说新课程理念; (二)说课程总目标; (三)说新课标对必修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本次课改,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二)课程总目标: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分别是: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积累与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 力。 思考与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现与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新课程总目标中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且形成了层级递进的趋势。其中,“积累·整合”是一个基础,“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是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三)说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1、阅读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疏通文意、积累整合的基本要求。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踱.步(dù)袅.娜(niǎo )峭楞楞 ..(léng)蓊蓊 ..郁郁(wěng) B.颤.动(zhàn)落蕊.(ruǐ)潭柘.寺(zhè)脉脉 ..含情(mò) C.涸辙.(hé)蕈菌.(sùn)廿.四桥(niàn)揠.苗助长(yàn) D..漪.澜(yī)深邃.(suì)黑.(xū)混混沌沌 ..(d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寂寞幽辟弥望缕缕清香 B.缈茫宛然歧韵平平仄仄 C.嘻游瞥见镶嵌急不暇择 D.嫩绿攀缘峻峭恍然大悟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4.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 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 D.幽静赏玩软弱 5.对下列词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人都曾经被譬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是纯洁、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社会中,许多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优秀导学案(1)(含答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诵读课文 3.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民间诗歌,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在现存书籍中,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朝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元朝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冯惟讷辑《古诗记》,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纂的许多古代诗集里,也多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稍有出入,最常见的为三百五十三句,计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朝沈德潜也说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它确是古代叙事诗里最长的一首。 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在思想和艺术上代表了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了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改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的青年男女身上时有发生,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其美好的人格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则被人们永远铭记。 2.汉乐府 西汉的民间音乐很流行,也风行于社会上层,因为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爱好“俗乐”,所以大量采集民歌,又有大量演奏俗乐川西民歌的乐工。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曲,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A级)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哽咽葳蕤遗施主薄 B.伶聘公姥扶将窈窕

《阿房宫赋》(必修二)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讲课教案

《阿房宫赋》(必修二)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 翻译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光秃了,阿房宫盖起来了。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日。阿房宫从骊山向北构筑宫殿,折而向西,一直通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 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旋屈曲的样子,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几万座。长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几条复道在半空像彩虹,(人们看了要诧 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迷茫不清,使人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 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妃嫔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 楼下殿,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六国王侯的宫妃和王侯的女儿、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走下宫殿 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 (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打开 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 梳妆的镜子;一团乌云在浮动,原来是早晨宫女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脂膏,原来是宫女泼掉的脂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宫女在焚烧椒兰香料烘熏衣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 辘辘(lù)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过;车声听起来越来越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这些妃嫔公主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新人教版必修3山西省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预习航导学案

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预习导航新人教版作家与作品 1.李商隐,(约812~约858),字,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 (朝代)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合称“”。他被称为“唐代的朦胧诗人”,著有。 李商隐的爱情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在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终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结婚后感情很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李商隐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中,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氏夫人去世。 李商隐的仕途——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晚唐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4.李商隐的诗歌成就 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都给了李商隐很高的评价,在清代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里,选取了很多李商隐的诗。仅次于杜甫、李白和王维。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都是其代表作。《锦瑟》被称为李商隐的压卷之作。 5.诗词鉴赏知识——与本课相关的表现手法: 1.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作用:(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3.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基础知识 1.诵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 1

人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翁仲(wēng)蓊郁(wěng)酒瓮(wèng) 踱步(duó)媛女(yuàn)婵媛(yuán) 脉脉(mò)脉络(mài)乘凉(chéng) 煤屑(xiè)独处(chǔ)乍看(zhà) 颤动(chàn)颤栗(zhàn)战栗(zhàn) 翁仲:指墓前的石人。婵媛:婵娟;(姿态)美好。 嬉戏(xī)桂棹(zào)水藻(zǎo) 衣裳(shang)霓裳(cháng)旋律(xuán) 旋风(xuàn)宁静(níng)宁愿(nìng) 鹢首(yì)梵婀玲(fàn.ē)纤腰(xiān) 翩跹(xiān)迁延(qiān)阡陌(qiān) 束素(shù)速度(sù)似乎(sì) 似的(shì)暂时(zàn)崭新(zhǎn)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袅娜(niǎo.nuó)凫水(fú) 倩影(qiàn)靓女(liàng) 霎时(shà)刹那(chà) 倾泻(xiè)泄露(xiè)

宛然(wǎn )婉约(wǎn ) 酣眠(mián)岷山(Mín) 敛裾(jū)拮据(jié.jū) 虎踞(jù)倨傲(jù) 点缀(zhuì)辍学(chuò) 啜泣(chuò)参差(cēn.cī) 惦记(diàn)掂量(diān) 拈花(niān)黏稠(nián) 斑驳(bān)弥望(mí) 消弭(mǐ)麋鹿(mí) 2、《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45年在苏门达腊被日寇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厦门(xià)大厦(shà)蟋蟀(xī.shuài) 平仄(zè)混沌(hùn.dùn)馄饨(hún.tun) 露脸(lòu)露马脚(lòu)夹袄(jiá) 夹被(jiá)夹克(jiā)夹肢窝(gā)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赏玩(shǎng)品尝(cháng)偿还(cháng) 拓展(tuò)碑拓(tà)潭柘寺(zhè) 芦花(lú)庐山(lú)槐树(huái) 傀儡(kuǐ)魁首(kuí)魅惑(mèi)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 1、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一、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1、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3、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二、参考答案:《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作者的自伤”等。(这是一个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三、参考答案: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比如《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尽管如此,这其中朦胧的境界,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它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为了表现惆怅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锦瑟》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马嵬 一、参考答案:对比,颔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颈联写出了玄宗“当时”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是“六军同驻马”,要求“赐”死杨妃。尾联把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二、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批判唐玄宗荒淫失政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结局,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讽刺现实政治,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三、参考答案: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