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椭圆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椭圆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椭圆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椭圆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

3、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及引入参量b =

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 学习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知识学习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 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 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 ,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 )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椭圆即为点集P ={}

12|2M MF MF a +=.

(ii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

2210y x a b a b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2??

- ???

,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 ???

在椭圆上,

则222225

91104464a a b

b a b ??+==?????=???-=?

例 2 如图,在圆2

2

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

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

什么?

分析:点P 在圆2

2

4x y +=上运动,由点P 移动引起点M 的运动,则称点M 是点P 的伴随点,因点M 为线段PD 的中点,则点M 的坐标可由点P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 的轨迹

方程.

引申:设定点()6,2A ,P 是椭圆

22

1259

x y +=上动点,求线段AP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 x y ,()11,P x y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

M 为线段AP 的中点,

∴112622

x x y y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22

111259x y +=,∴点M 的轨迹方程为

()

()

2

2

311

25

9

4

x y --+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例3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

9

-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

9

-,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M x y ,则()55AM y k x x =

≠-+,()55

BM y

k x x =≠-;

代入点M 的集合有

4559

y y x x ?=-+-,化简即可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ABC 的两个顶点(),0A a -,(),0B a ,顶点C 在移动,且AC BC k k k ?=,且0k <,试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 值在变化时,线段AB 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课后小结: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

是圆锥曲线,是因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曲面相截而得其名;必须让学生认同与体会:椭圆的定义及特殊情形当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时,轨迹是线段;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让学生认同与领悟:例1使用定义解题是首选的,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培养学生从定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例2是典型的用代入法求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会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通过例3培养学生的对问题引申、分段讨论的思维品质.

课后练习:第42页1、2、3、4、

高二数学《2.2 椭圆的标准方程》学案1

高二数学《2.2 椭圆的标准方程》学案1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能用标准方程判定是否是椭圆、 二、教学重难点: 1、椭圆定义的理解 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3、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学习过程: 1、动手试验: 2、探究新知:(1)椭圆的定义: (2)焦点: (3)焦距: 3、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1)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原则:尽可能使图像关于坐标轴对称)(2)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写出焦点的坐标: ,设动点坐标(3)根据椭圆的定义列等式: (4)化简上述等式:

4、椭圆的标准方程:(1)焦点在x轴上时,方程焦点坐标,a,b,c的关系(2)焦点在y轴上时,方程焦点坐标,a,b,c的关系 四、典型例题例1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椭圆方程?若是,指出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并求出焦点坐标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a=4,b=3,焦点在x轴上(2)b=1,c=,焦点在y轴上(3)焦点为F1(0,-1),F2(0,1),且b=1 (4)焦点为F1(-3,0),F2(3,0),且过点(0,2)(5)焦点为F1(-2,0),F2(2,0),且过点 五、归纳总结 1、椭圆的定义:(用文字描述)(用图形和数学等式描述): 2、椭圆的标准方程:(1)焦点在x轴上时,方程焦点坐标,a,b,c的关系(2)焦点在y轴上时,方程焦点坐标,a,b,c的关系 3、能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六、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椭圆的焦点坐标 2、已知椭圆上一点P到椭圆左焦点单位距离为7,则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拓展练习:已知椭圆过点P(-2,0),Q (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高中数学 选修2-1椭圆导学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导学案 【学习要求】 1.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过程. 2.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图形. 【学法指导】 1.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通过讨论椭圆方程推导的等价性,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要点】 1.椭圆: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 ,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 2. 探究点一 椭圆的定义 问题1 给你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一张纸板,能画出椭圆吗? 问题2 动点P 到两定点A 、B 的距离之和|P A |+|PB |=2a (a >0且a 为常数)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 探究点二 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1 观察椭圆的形状,你认为怎样选择坐标系才能使椭圆的方程较简单?并写出求解过程. 问题2 建系时如果焦点在y 轴上会得到何种形式的椭圆方程?怎样判定给定的椭圆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 问题3 椭圆方程中的a 、b 以及参数c 有什么意义,它们满足什么关系? 例1 (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2,-3 2,求它的标准方程; (2)若椭圆经过两点(2,0)和(0,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跟踪训练1 (1)已知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椭圆过点Q (2,1)且与椭圆x 29+y 2 4=1有公共的焦点,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且经过P 1(6,1),P 2(-3,-2)两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 已知方程x 2k -4-y 2 k -10=1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跟踪训练2 若方程x 2m -y 2 m 2-2=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那么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m >0 B .01且m ≠ 2 探究点三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应用 例3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x 24+y 2 3 =1,椭圆上有一点P 满足∠PF 1F 2=90°(如图).求△PF 1F 2的面积. 跟踪训练3 已知椭圆x 249+y 2 24 =1上一点P 与椭圆两焦点F 1、F 2的连线夹角为直角,则|PF 1|·|PF 2|=________ 【当堂检测】 1.椭圆x 2 25+y 2=1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2,则点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 A .5 B .6 C .7 D .8 2.若方程x 225-m +y 2 m +9=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98 3.椭圆x 216+y 2 32 =1的焦距为________. 4.已知椭圆经过点(3,0)且与椭圆x 24+y 2 9 =1的焦点相同,则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平面内到两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即|MF 1|+|MF 2|=2a , 当2a >|F 1F 2|时,轨迹是椭圆; 当2a =|F 1F 2|时,轨迹是一条线段F 1F 2; 当2a <|F 1F 2|时,轨迹不存在. 2.对于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通过待定系数法求解,也可以通过椭圆的定义进行求解. 3.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若已知焦点的位置,可直接设出标准方程;若焦点位置不确定,可分两种情况求解;也可设Ax 2+By 2=1(A >0,B >0,A ≠B )求解,避免了分类讨论,达到了简化运算的目的. 【拓展提高】 1.已知P 是椭圆13422=+y x 上的点,21F F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2 1 =,则21PF F ?的面积为( ) A . 3 3 B .3 C .32 D .33 2.已知椭圆的两焦点为P F F ),0,1()0,1(21、-为椭圆上一点,且21212PF PF F F += (1)求此椭圆方程 (2)若点P 在第二象限,210 12,120F PF PF F ?=∠求的面积

高考数学新版一轮复习教程学案:第46课__椭圆的标准方程

高考数学新版一轮复习教程学案 第46课 椭圆的标准方程 1. 熟练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性质. 2. 会利用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 3.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体会解析几何的本质——用代数方法求解几何问题. 1. 阅读:选修11第25~26页,选修11第28~29页(理科阅读选修21相应内容). 2. 解悟:①椭圆是一个平面斜截圆锥面(与母线不平行、与轴不垂直)而形成的,并理解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②椭圆的一般定义以及椭圆的焦点、焦距的含义是什么?③理解化简过程中设a 2-c 2=b 2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3. 践习:①将选修11第28页,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亲手做一遍;②在教材空白处,完成选修11第30页练习第2、3、4题(理科完成选修21相应任务). 基础诊断 1. 已知下列方程:①x 24+y 23=1;②4x 2+3y 2=12;③2x 2+2y 2=5;④x 212+y 232 =1.其中表示焦点为F(0,1)的椭圆的有 ②④ .(填序号) 解析:①的方程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将②的方程4x 2+3y 2=12化为x 23+y 24 =1,它表示焦点为F(0,1)的椭圆;③是圆;④表示焦点为F(0,1)的椭圆. 2. 已知M(1,0),N(0,1),动点P 满足PM +PN =2,则点P 的轨迹是 椭圆 . 3. 已知椭圆x 212+y 23 =1,其焦点为F 1,F 2,点P 在椭圆上,若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 则PF 1= 2 ,PF 2= 2 . 解析:由题意得c =a 2-b 2=3,所以F 2(3,0).设PF 1的中点为Q ,则OQ ∥PF 2,所以 PF 2垂直于x 轴,故可设P(3,y 0),所以912+y 203=1,所以y 0=±32,所以PF 2=32 .又因为PF 1+PF 2=43,所以PF 1=732 . 4. 已知方程x 22-k +y 2 2k -1 =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1,2) . 解析:由题意得2k -1>2-k>0,所以1

江苏省东台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2.2椭圆的标准方程(2)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1-

2.1.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 主备人: 学生姓名: 得分: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 借助椭圆方程巩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3. 学会代入法求轨迹方程 学习难点: 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代入法求轨迹方程 三、合作探究 例1:如图,在圆x 2 y 2 4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D 为垂足。当点P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一、导入亮标 1 ?椭圆的定义? 2 ?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自学检测 1、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25 2 壬1 9 ,则 a = 焦点坐标为 ,焦距等于 2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4 2 L 1 5 ,则 a = ,c = 焦点坐标为 ,焦距等于 3.经过A( 4,0), B(2「3)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4 ?将下列椭圆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 (1)4x 2 3y 2 2 2 1 (2) 5x 6y 1

例2:如图,设点A,B的坐标为5,0、5,0。直线AM ,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 四、展示点评 五、检测清盘 1 ?已知圆x2寸9,从圆上任意一点P向x轴作垂线PP',点M为PP'上的点,且PM 2MP',则点M的轨迹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2 2?已知圆A : x (y 6) 400, B(0,6),圆C过B点且与圆A内切,求圆心C的轨迹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长度为8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点M在AB上,且 AM 2MB,求点M的轨迹方程. 4. 若△ ABC的两个顶点坐标A( —4,0) , B(4,0) , △ ABC的周长为18, 则顶点C的轨迹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动点P(x,y)的坐标满足(x 2)2 / 「(X 2)2 / 8, 则点P的轨迹是 ________________ 2 2 ?丄1 6. 已知椭圆16 9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 P是椭圆上的一点,Q是PF1的中点,若OQ= 1,贝U PF1 = _________ 7.已知椭圆x 2y a (a °)的左焦点F1到直线y x 2的距离为2 一2 ,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 X 8.已知方程m 2 2 y 2m 1 是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

人教版数学高一必修2学案4.1.2圆的一般方程

4.1.2圆的一般方程 基础梳理 1.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D2+E2-4F>0时,二元二次方程x2+y2+Dx+Ey+F=0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2.方程x2+y2+Dx+Ey+F=0表示的图形. 3.由圆的一般方程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点M(x0,y0)和圆的方程x2+y2+Dx+Ey+F=0.则其位置关系如下表:

练习1:二元二次方程Ax2+Bxy+Cy2+Dx+Ey+F=0在什么条件下表示圆的方程? 答案:A=C≠0,B=0且D2+E2-4AF>0 练习2:圆x2+y2-2x+10y-24=0的圆心为(1,-5),半径为 ?思考应用 1.圆的标准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明确了圆心和半径,方程左边为平方和,右边为一个正数,且未知数的系数为1;一般方程体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的特点,但未明确圆心和半径,需计算得到.当二元二次方程Ax2+Bxy+Cy2+Dx+Ey+F=0中的系数A=C≠0,B=0,D2+E2-4AF>0时,二元二次方程就是圆的一般方程. 2.求圆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解析:(1)根据题意选择方程的形式——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2)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b、r或D、E、F的方程组; (3)解出a、b、r或D、E、F,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自测自评 1.圆x 2+y 2+4x -6y -3=0的圆心和半径分别为(C ) A .(4,-6),r =16 B .(2,-3),r =4 C .(-2,3),r =4 D .(2,-3),r =16 解析:由圆的一般方程可知圆心坐标为(-2,3), 半径r =1242+(-6)2+12=4. 2.如果方程x 2+y 2+Dx +Ey +F =0(D 2+E 2-4F>0)所表示的曲线关于y =x 对称,则必有(A ) A .D =E B .D =F C .F =E D .D = E = F 解析:由题知圆心? ?? ??-D 2,-E 2在直线y =x 上,即-E 2=-D 2,∴D =E. 3.若方程x 2+y 2-4x +2y +5k =0表示圆,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B ) A .R B .(-∞,1) C .(-∞,1] D .[1,+∞) 解析:由D 2+E 2-4F =(-4)2+22-4×5k =20-20k >0得k <1. 4.圆心是(-3,4),经过点M (5,1)的圆的一般方程为x 2+y 2+6x -8y -48=0. 解析:圆的半径r =(-3-5)2+(4-1)2=73, ∴圆的标准方程为(x +3)2+(y -4)2=73,

江苏省徐州市高二数学《2.2 椭圆的标准方程》学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 能用标准方程判定是否是椭圆. 二、教学重难点: 1、椭圆定义的理解 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3、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学习过程: 1、动手试验: 2、探究新知:(1)椭圆的定义: (2)焦点: (3)焦距: 3、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1)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原则:尽可能使图像关于坐标轴对称) (2)根据建立的坐标系写出焦点的坐标: ,设动点坐标 (3)根据椭圆的定义列等式: (4)化简上述等式: 4、椭圆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 轴上时,方程 焦点坐标 ,a,b,c 的关系 (2)焦点在y 轴上时,方程 焦点坐标 ,a,b,c 的关系 四、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椭圆方程?若是,指出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并求出焦点坐标 6 32)4(1 22)3(12 )2(13 4)1(22222 22 2=+=+=+=+y x y x y x y x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a=4,b=3,焦点在x 轴上 (2)b=1,c= 15,焦点在y 轴上

(3)焦点为F 1(0,-1),F 2(0,1),且b=1 (4)焦点为F 1(-3,0),F 2(3,0),且过点(0,2) (5)焦点为F 1(-2,0),F 2(2,0),且过点)2 3,25(- 五、归纳总结 1、椭圆的定义:(用文字描述) (用图形和数学等式描述): 2、椭圆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 轴上时,方程 焦点坐标 ,a,b,c 的关系 (2)焦点在y 轴上时,方程 焦点坐标 ,a,b, c 的关系 3、能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六、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椭圆的焦点坐标 1 2)4(112 716)3(193)2(14 9)1(2222222 2=+=+=+=+y x y x y x y x 2、已知椭圆136 1002 2=+y x 上一点P 到椭圆左焦点单位距离为7,则点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拓展练习:已知椭圆过点P (-2,0),Q (2, 3),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导学案

高二数学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模型; 2.掌握椭圆的定义; 3.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的理解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求解 【知识链接】 (预习教材理P 38~ P 40,文P 32~ P 34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过两点(0,1),(2,0)的直线方程 . 复习2:方程22(3)(1)4x y -++= 表示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 . 【学习过程】 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一个 .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思考: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经过观察后思考: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 保持不变,即笔尖 等于常数. 新知1: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 反思:若将常数记为2a ,为什么122a F F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试试: 已知1(4,0)F -,2(4,0)F ,到1F ,2F 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 . 小结:应用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 ①分清动点和定点; ②看是否满足常数122a F F >. 新知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其中222b a c =- 若焦点在y 轴上,两个焦点坐标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推导; 2、掌握焦点、焦点位置与方程关系、焦距;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 (三)学科渗透目标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 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动画演示,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 2、实验演示。 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 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概括椭圆定义 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M 2 F 1F

人教A版高中数学高二选修2-1学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自学课本,理解概念,完成导学提纲;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学习目标】 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模型; 2.掌握椭圆的定义; 3.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重点】理解椭圆的定义 【难点】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自主学习 1.预习教材P 38~ P 40,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0,3),B (-2,0),C (2,0)。中线AO (O 为原点)的方程是X=0吗?为什么? 2.导学提纲 探究: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一个 .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思考: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经过观察后思考: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 保持不变,即笔尖 等于常数. 新知1: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

反思:若将常数记为2a ,为什么122a F F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试试:已知1(4,0)F -,2(4,0)F ,到1F ,2F 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 . 小结:应用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 ①分清动点和定点; ②看是否满足常数122a F F >. 新知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其中222b a c =- 若焦点在y 轴上,两个焦点坐标 , 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二、典型例题 例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4,1a b ==,焦点在x 轴上; ⑵4,a c ==y 轴上; ⑶10,a b c +== 变式:方程214x y m +=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m 的范围 .

椭圆与标准方程(优秀获奖教(学)案)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重点: 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知识点: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 能力点: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懂得欣赏 数学的“简洁美”,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育点: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和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点:1.通过教学情境中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作出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椭圆的定义; 2.探讨椭圆标准方程的最简形式,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考试点: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利用其解决有关的椭圆问题 易错易混点:在用椭圆标准方程时,学生一般在“焦点的位置”上容易出错. 拓展点:如何利用坐标法探讨其它圆锥曲线的方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 课堂模式学案导学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 材料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有关椭圆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材料2:2012年6月16日下午18时,“神州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九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九号”运行轨道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通过“神州九号”的轨道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思想. 思考1:自然界处处存在着椭圆,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画出椭圆呢? 思考2:在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那么,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数学中的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对椭圆,学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基于它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上一章所学,来研究椭圆. 学生分组做试验,教师同时做好指导: 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试画椭圆,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同桌相互切磋,探讨研究.(提醒学生:作图过程中注意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即椭圆上的点要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 思考:点M 运动时,12,F F 移动了吗?点M 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4)学案(人教A版选修2-1)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模型; 2.掌握椭圆的定义; 3.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理P38~ P40,文P32~ P34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过两点(0,1),(2,0)的直线方程. 复习2:方程22 -++=表示以为圆心, 为半径的. (3)(1)4 x y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一个.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Array 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思考: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经过观察后思考: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 保持不变,即笔尖 等于常数. 新知1: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 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 距 . 反思:若将常数记为2a ,为什么122a F F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试试: 已知1(4,0)F -,2(4,0)F ,到1F ,2F 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的点的轨迹 是 . 小结:应用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 ①分清动点和定点; ②看是否满足常数122a F F >. 新知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 22210x y a b a b +=>> 其中222b a c =- 若焦点在y 轴上,两个焦点坐标 , 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 典型例题 例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4,1a b ==,焦点在x 轴上; ⑵4,a c =y 轴上; ⑶10,a b c +== 变式:方程2 14x y m +=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 则 实数m 的范围 .

最新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导学案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学法指导】1.仔细阅读教材(P38—P41),独立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用 红色笔勾画出疑惑点,课上讨论交流。 2.通过动手画出椭圆图形,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习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推导过程。 2.会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 的标准方程。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习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预习案】 预习一:椭圆的定义(仔细阅读教材P38,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一个 . 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 么曲线 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 保持不变,即笔尖 等于常数. 2.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 , 叫做椭圆的焦距。 3.将“大于|1F 2F |”改为“等于|1F 2F |”的常数,其他条件不变,点的轨迹 是 将“大于|1F 2F |”改为“小于|1F 2F |”的常数,其他条件不变,点的轨

迹存在吗? 结论:在椭圆上有一点P ,则|1PF |+|2PF |= (a 2>|1F 2F | )。 a 2>|1F 2F |时,点的轨迹为 ; a 2=|1F 2F |时,点的轨迹为 ; a 2<|1F 2F |时,点的轨迹 。 预习二:椭圆的标准方程(仔细阅读教材P40,回答下列问题) 结论:2x ,2y 分母的大小,哪个分母大,焦点就在哪个坐标轴上。 【探究案】 探究一、椭圆定义的应用 设P 是椭圆11625 2 2=+y x 上的任意一点,若1F 、2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21PF PF +等于( ) A.10 B.8 C.5 D.4 (解法指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找到a ,根据|1PF |+|2PF |=a 2。) 解:椭圆中=2a ,a 2= 。 由椭圆的定义知21PF PF += = 。

高中数学《圆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2.1 圆的标准方程 [学习目标] 1.会用定义推导圆的标准方程;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 2.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3.能准确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主干自填】 1.确定圆的条件 (1)几何特征: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01定长. (2)确定圆的条件:□02圆心和□03半径. 2.圆的标准方程 (1)以C (a ,b )为圆心,半径为r □ 04(x -a )+(y -b )=r . (2)当圆心在坐标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05x +y =r . 3.中点坐标 A (x 1,y 1), B (x 2,y 2)的中点坐标为□06? ????x 1+x 22,y 1+y 22.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 (1)几何法:将所给的点M 与圆心C 的距离跟半径r 比较: 若|CM |=r ,则点M 在□07圆上; 若|CM |>r ,则点M 在□08圆外; 若|CM |

(2)代数法:可利用圆C的标准方程(x-a)2+(y-b)2=r2来确定: 点M(m,n)在□10圆上?(m-a)2+(n-b)2=r2; 点M(m,n)在□11圆外?(m-a)2+(n-b)2>r2; 点M(m,n)在□12圆内?(m-a)2+(n-b)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 【基础知识】 一.椭圆的基本概念 1.椭圆的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 )的点 的轨迹叫做椭圆,用符号表示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 ,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 椭圆方程的总形式为 [经典例题]: 例1. 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已知B ,C 是两个定点,|BC |=6,且ABC ?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已知F 1, F 2是定点,| F 1 F 2|=8, 动点M 满足|M F 1|+|M F 2|=8,则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

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 ⑵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2)和(0,2)且过(23-,2 5) 例3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经过点(5,0). (2)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5),(0,-5),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26. 例4 已知椭圆经过两点()5,3()2 5 ,23与-,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5 1.椭圆短轴长是2,长轴是短轴的2倍,则椭圆离心率是 ; 2.如果椭圆的焦距、短轴长、长轴长成等差数列,则其离心率为 ; 3.若椭圆的两个焦点F 1、F 2与短轴的一个端点B 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典型练习]: 椭圆 19 252 2=+y x 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A.5 B.6 C.4 D.10 2.椭圆 1169 252 2=+y x 的焦点坐标是( ) A.(±5,0) B.(0,±5) C.(0,±12) D.(±12,0) 3.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182 2 2=+m y x ,焦点在x 轴上,则其焦距为( ) A.228m - B.2m -22 C.282-m D.222-m 4.1,6==c a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导学案(新部编)3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模型; 2 ?掌握椭圆的定义; 3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认真自学课本P32-P34) 新知1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i , 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T ?)的点的轨迹叫 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思考:若将常数记为 2a 当2a |F i F 2时,其轨迹为 ____________ ; 2a 丁应]时,其轨迹为 ___________ . 试试: 已知F i ( 4,0) , F 2(4,0),到F i , F 2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 _______________ 应用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 2 2 新知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笃爲i a b 0 ,其中a 2 b 2 c 2.若焦点 a b 在y 轴上,两个焦点坐标 ___________ ,则此时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___________ . 预习自测: 2、 椭圆的焦点坐标为(-6, 0) , (6, 0) , PF | PF 2 20则其方程为 _________ . 2 2 x y 3、 椭圆一一1的焦点坐标 25 9 合作探究: 例1 .(教材P34例1)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2,0 , (2,0),并且经过点 5 3 , ,求它的标准方程. 2 2 例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过点 2,0 , (2,0) , (0,1),求它的标准方程. 目标检测: ①分清动点和定点; ②看是否满足常数2a F 1F 2 . X 2 1、设P 是椭圆一 25 2 y 16 1上的一点, R, 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 PF 1 PF 2

高考数学总复习 圆的一般方程学案

河北省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考数学总复习圆的一般方程学案【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1)能用配方法,由圆的一般方程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 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展示 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并指出圆心和半径。 (二)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探究一: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1.分析方程x+y+Dx+Ey+F=0表示的轨迹 将方程x+y+Dx+Ey+F=0左边配方得: (1) (1)当D+E-4F>0时,方程(1)与标准方程比较,可以看出方程 半径的圆; (3)当D+E-4F<0时,方程x+y+Dx+Ey+F=0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2.引出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D+E-4F>0时,方程x+y+Dx+Ey+F=0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探究二: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当二元二次方程 Ax+Bxy+Cy+Dx+Ey+F=0具有条件: (1)x和y的系数相同,不等于零,即A=C≠0 (2)没有xy项,即B=0; (3)D+E-4AF>0. 它才表示圆.条件(3)通过将方程同除以A或C配方不难得出. 强调指出: (1)条件(1)、(2)是二元二次方程(2)表示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条件(1)、(2)和(3)合起来是二元二次方程(2)表示圆的充要条件. 例1 求下列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 (1)x+y-8x+6y=0,(2)x+y+2by=0. 练习: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例2求过三点O(0,0)、A(1,1)、B(4,2)的圆的方程. (三)课堂小结: 1.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2.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导学案(第1课时)

§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导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的说出椭圆的定义; 2.会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并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写法. 3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椭圆的产生 2.椭圆的定义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 反思②:若将距离之和(| P F 1|+| P F 2|)记为2a ,为什么122a F F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当122a F F <时,其轨迹为 . 试一试: 1若动点P 到两定点F 1(-4,0),F 2(4,0)的距离之和为8,则动点P 的轨迹为( ) A.椭圆 B.线段F 1F 2 C.直线F 1F 2 D.不存在 2命题甲:动点P 到两定点A 、B 的距离之和|PA|+|PB|=2a(a>0,常数)命题乙:P 点轨迹是椭圆, 则命题甲是命题乙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且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小结:理解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①分清动点和定点;②看是否满足常数122a F F >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 (1)建立坐标系 (2)设点 (3)列式 (4)化简 (5)检验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

2 三:典型例题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2?? - ??? ,求它的标准 方程 . 方法总结:椭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求法:(1)定义法:定义是研究椭圆问题的基础和根本,根据椭圆的定义得到相应的,,a b c ,再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待定系数法,先设出椭圆 的标准方程22221x y a b +=或22 221x y b a +=(0a b >>),然后求出待定的系数代入方程即可 四、练习提升 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椭圆的两焦点分别为F 1(-3,0)、F 2(3.,0),且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 (2)求经过两点(1,0),(0,2),且焦点在y 轴上。 (3)求经过两点(2,0),(0,1),且焦点在坐标轴上 2.如果椭圆22 110036 x y +=上一点P 到焦点1F 的距离等于6,那么点P 到另一个焦点2F 的距 离是( ). A .4 B .14 C .12 D .8 3.椭圆两焦点间的距离为16,且椭圆上某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等于9和15,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4.如果点(,)M x y 在运动过程中, 10,点M 的轨迹是 ,它的方程是 . 5.如果方程222x ky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那么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0,2) C .(1,)+∞ D .(0,1) 6.已知 12 102 2=-+-m x m y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m 的范围是________ 7.椭圆22 1x y m n +=--,(0)m n <<的焦点坐标是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精)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Ⅱ中学过圆锥曲线之一,圆。掌握了圆的定义及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学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中一种圆锥曲线椭圆。学生基础差,计算分析问题能力低。地处少数民族区竟争意识淡动手能力差。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随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定义法,待定系统法求随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方法: 〈1〉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2〉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关键:掌握建立坐标系统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先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圆的知识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学生学习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 四、教法建议 〈1〉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动手切割圆锥形的事物,使学习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及圆锥曲线的样子。 〈2〉对椭圆定义的引入,要注重于借助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3〉将课本提出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学生、教师动手演示,来体现椭圆定义的实质。 〈4〉注意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联系。 〈5〉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要注重化解难点,实施的补充根式化简方法。 〈6〉讲解完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研究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对椭圆的认识。 〈7〉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要巩固旧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