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题:OPEC是一个成功的卡特尔?

一、卡特尔的基本特征

组成卡特尔可以使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但是一个成功的卡特尔的形成必须具备几个最基本的特征:必须按照整体利益来确定卡特尔最优的价格和生产水平;产出要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配;建立监督机制来监督各成员国配额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建立惩罚机制,有效惩罚欺骗者面对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等等。

二、OPEC的发展历程

1.OPEC的发展概要。

OPEC的创设是巴格达集结;为争夺石油主权联合起来,1960在以前,中东产油国不得不在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下艰难度日,然而,随着上世纪60年代民族主义在全球的觉醒,石油生产国不堪盘剥,开始了争取自身的利益并维护石油资源的斗争。1960年9月14 日,伊拉克,伊朗,沙特,科威特,委内瑞拉五国代表抵达伊拉克巴格达,占世界出口量80%的五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石油政策,商定原油产量和价格,采取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自身利益。除上述五个初始成员国外,卡塔尔(1961)、印度尼西亚(1962)、利比亚(1962)、阿联酋(1967)、阿尔及利亚(1969)、尼日利亚(1971)、厄瓜多尔(1973)、安哥拉(2007)和加蓬(1975)九国也先后加入了OPEC组织,其中厄瓜多尔曾于1992年12月到2007年10月退出过该组织后重新加入,加蓬则在1994年退出该组织。

19世纪70年代,这十年OPEC快速成长,引起世人瞩目。19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冲上最高位,随后又戏剧化的开始持续下跌,直至1986年爆发第三次石油危机。19世纪90年代,90年代初,由于中东地区局势问题,国际石油市场引发恐慌导致油价猛涨。OPEC成员国通过提高各自石油产量,增加对国际市场石油供给,及时稳定了石油价格,从而有效避免了第四次石油危机。从1973年到1974年,石油价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上涨50%以上,之后OPEC成员国采取同样措施,使油价在1979年上涨了14%,在1980年上涨34%,在1981年也上涨了34%。可是,OPEC发现很难长期保持高油价。从1982年到1985年,石油价格每年下跌10%左右,这使得OPEC各国十分沮丧。1986年, OPEC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了,当年油价猛跌了45%。1990年,油价(根据总体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重新回落到1970年的水平,并几乎90年代都维持在该低价位。

2.OPEC的政策分析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定价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把沙特阿拉伯(它是市场领导者)原油价设定为市场价,然后其他各成员国依据这个价格设定它们自己的石油价格,成为支配型“企业”价格领导地位的一种形式。

只要需求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同时价格又无弹性,那么这项政策就会导致价格大幅度提高,从而收入大量增加。1973年和1974年,在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过后,OPEC把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12美元以上。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79年,而石油的销售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可是,1979年之后,石油价格进一步由每桶15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40美元,需求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了经济衰退。

面临着需求的持续下降,OPEC在1982年之后同意限定产量并分配产量定额,试图维持这个油价。1984年达成协议,最高产量为每天 1600万桶。然而,由于下列原因,卡特尔开始被瓦解: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导致石油需求下降;非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上升;某些OPEC成员国“采取欺骗行为”,产量超过分配给它们的限额。

由于石油供过于求,OPEC再也不能维持这个价格了。石油的“现货”价格(公开市场上石油交易的每天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下降的趋势有所逆转。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并繁荣起来,石油的需求也开始上升,它的价格也开始上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由于科威特和伊拉克停止了石油供应,石油供应量开始下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随着这场战争的结束,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不景气,石油价格又开始快速下跌,并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再次扩张而只是缓慢恢复。从需求方面来说,节能技术的发展加上燃油税的提高,导致石油消费增长缓慢。从供绐方面来说,非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加上1994年OPEC确定的最高产量比较高,达到每天2450万桶,这意味着供给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远东经济危机的爆发,形势对OPEC更为不利。石油需求每天大约下降200万桶。到1999年初,石油价格已经下降到每桶10美元左右——若按1973年价格计,只有2.70美元!OPEC成员国对此作出的反应是同意把每天的石油产量减少430万桶,目的是把价格重新上抬至每桶18-20美元。可是,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比较快,石油价格迅速上升,很快就超过了每桶20美元。到2000年初,每桶达到30美元,仅仅在12个月里就增加了2倍。这说明很难用供给配额来达到特定的价格。在需求具有价格无弹性而具有收入弹性(对世界收入变化有反应)的情况下,再考虑到需求变化具有很大的投机性,某一既定供给配额的均衡价格可能波动很大。

不过,在2001年底,OPEC和非OPEC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OPEC卡特尔的10个成员国决定把每天的产量削减150万桶,后来又与该卡特尔之外的5大石油生产者达成协议,它们也减产,目的是要上抬石油价格。OPEC与非OPEC石油生产者之间的这种联盟是石油行业中的首例。结果,OPEC又有可能控制石油市场。在1973年到1985年,欧佩克最成功地维持了合作和高价格。原油价格从1972年的每桶2.64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1.17美元,然后在1981年又上升到35.10美元。但在80年代初,各成员国开始扩大生产水平,某些OPEC成员国“采取欺骗行为”,产量超过分配给它们的限额。到了1986年,原油价格回落到每桶12.52美元。

三、欧佩克行为与卡特尔模型的差别

我们按照卡特尔模型仔细研究欧佩克的这几个主要特征:

1.欧佩克的价格和产出水平决定

卡特尔必须依照它的需求曲线(欧佩克不包括全部的原油生产者,它面临的需求曲线是除去非欧佩克生产者供应带来的市场需求后的“剩余需求”)来选择最优的价格和生产水平,再把这个产出量在他的成员间分配。而欧佩克在1973年以前从没有讨论过统一油价问题,各国有自由定价的空间,虽然欧佩克从1974年开始就“合理油价”体制进行研究,但一直没有达成一致,对于欧佩克来说,这个最优的价格非常难于确定,主要是由于欧佩克组织内各国的石油储备、石油生产能力、投资政策、外汇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各国贴现率的不同:以沙特为代表的“鸽派”(还包括科威特、阿联酋)由于拥有巨大的石油储备并且本国吸收能力有限,更关心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并不希望石油的现价很高而很快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替代,因此他们主张增加石油供应保持石油价格稳定;以伊朗为代表的“鹰派”(还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由于石油储备相对较少,而国内财政需求较多,他们希望在较短的时期内把油价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坚持限制产量以提高油价。这种状况导致欧佩克价格和产出决定一直摇摆不定,难以达成一致。直到1982年欧佩克才制定价格,并把由市场需求确定的总体产出在各成员国之间分配。现在欧佩克仍然确定一个“价格走廊”,力争使石油价格在这个“价格走廊”内波动。但这个合理价格只是作为参考,并没有强制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遵守,而1986年和1998年石油价格的暴跌、2000年以后的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表明欧佩克没有能力维持这个价格。

2.欧佩克的配额制度

卡特尔理论认为,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卡特尔价格和产量。卡特尔为了能保持住这个垄断的价格和产出,就必须实行配额制度,最优产量在各个成员国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但由于欧佩克各成员国具体状况不同,能够决定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多少,或谁应该承担减产的负担以维持市场高价的简明原则并不存在,各国往往根据本国的特殊利益和需求,提出对本国最有力的分配标准,如委内瑞拉认为应当以历史生产水平作为标准来配给,伊朗认为应当以人口为标准,沙特和科威特认为应当以石油储量作为确定配额的基础,因此欧佩克的配额制度一直难于确定,直到1982年才在各成员国之间分配产出,也就是说在1973年到 1982年人们认为欧佩克最为成功的10年时间里并没有对产出进行分配。欧佩克在1982年制定的配额制度也十分松散,首先表现在并没有给沙特和伊拉克制定明确的配额,沙特一直扮演着协调性生产者的角色,担负着维持欧佩克石油价格的责任,伊拉克的配额可以随着它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欧佩克给其他成员国家分配的产出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超额生产的情况十分严重,这导致 1986年石油价格的崩溃,1998年石油价格的下跌也与欧佩克一些成员国不能严格遵守减产协议有关,因此可以说欧佩克的配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名存实亡。

3.欧佩克的监督制度

卡特尔成员具有欺骗的动机。

从图2我们看出,按照卡特尔整体的利润最大化,产量限制在Q[,1],这将把价格抬高到垄断价格P[,1],而对于单个完全相同的厂商来说,其产量应为q= Q[,1]/n,这一产量就是单个厂商在卡特尔总产量中的份额,但这并不是单个厂商利润最大化水平,在垄断价格

P[,1]上,单个厂商可以通过生产q[*]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单个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P=MC),q[']则是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生产的产量。因此对于卡特尔中的各成员国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既能获得垄断价格P[,1]又能得到最大化的产出q[*],也意味着卡特尔其他成员国通过限制产量使价格超过边际成本时,单个厂商可以在保持高价的情况下增加产量获利。这使各成员国有采取欺骗行为使产量增加到配额之上的动机,如果每个成员国都采取欺骗行为,卡特尔将面临解体,这时卡特尔就需要设定一个监督机制来监督各成员国配额执行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欺骗行为。但是欧佩克在获得成功的70年代并没有任何的监督机构,80年代才建立一个市场监督机构——部长级石油市场监督委员会,并聘请了荷兰KKC公司负责调查核实成员国配额执行情况。但由于石油生产国减价和过度生产行为的方式十分灵活和多样化,包括广泛的互惠贸易和国际间的物物交换,因此要想发现欺骗行为相当困难。这导致检查只持续很短时间,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

4.欧佩克的惩罚机制

卡特尔需要对采取欺骗行为的生产商进行有效的惩罚,以维持卡特尔协议。[5]但欧佩克是由各国政府组成,对于国家政府的惩罚措施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他们也并不服从制裁,只能靠自觉遵守和外界压力等间接手段,欧佩克组织对待各成员国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欧佩克一直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并不能给予超额生产的成员国以强制性的惩罚,这使欧佩克的配额得不到有效执行。

5.欧佩克所占的市场份额

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是卡特尔行使垄断权力的必要条件,虽然对于什么是较大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基于Eckbo对国际卡特尔组织的研究表明,在19个成功卡特尔中,有14个(占74%)卡特尔产量占总产量的份额超过了75%(Eckbo, 1976)。而欧佩克石油产量市场份额历史最高点是在1973年,只有55.8%,1985年只占28.5%的市场份额。非欧佩克国家几乎与欧佩克平分秋色,这使欧佩克80年代“减产保价”政策难以为继,名存实亡。在1986年和1998年油价暴跌之后,自身能力有限的欧佩克都是通过加强与埃及、俄罗斯、挪威、墨西哥等重要的非欧佩克国家合作才能使油价回升。

6.缓冲存货机制

传统的卡特尔组织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利用缓冲存货机制控制价格。欧佩克把剩余生产能力作为“缓冲存货”来试图控制石油价格,但由于近年来欧佩克石油领域投资不足,投资比例仅为1%,目前欧佩克的产量已最大限度地接近产能,缓冲空间越来越小。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欧佩克现有剩余产能 222万~272万桶/日,低于过去10年平均剩余产能 300万~400万桶/日的水平。因此面对2000年以后的石油价格上涨,欧佩克也束手无策。

7.其他方面

除了欧佩克的价格和产出决定、配额制度、监督制度、惩罚机制、所占市场份额和缓冲存货机制这几个基本特征与卡特尔理论不符,欧佩克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其对

石油市场的控制。

(1)欧佩克主要控制着石油市场的上游,下游的主导权主要在西方国家手中。

在欧佩克成员国收回本国石油资源主权以前,国际石油市场基本是由西方7个大的石油公司控制,“七姐妹”实行勘探、开发、生产、运输、销售垂直一体化,各公司之间在市场分配上或明或暗地达成一致的协议。在这种体系下,全世界生产出的原油和成品油70%~80%是由这些公司来控制的,这种控制体系使国际石油价格一直维持在垄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稳定。自从欧佩克国家把设立在本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以后,“七姐妹”体系解体,整个石油业呈现两头结构:欧佩克国家控制了上游的经营活动(原油的生产和销售),石油公司控制了下游的经营活动(运输、炼制、分配和成品油销售)。这种结构出现以后,国际石油价格和市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变化莫测,实践证明欧佩克不能完全替代原来的石油公司确保对石油工业的整体控制。

(2)欧佩克成员国十分依赖石油收入。

要想对石油市场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在石油需求低迷时期限制石油产量,把价格维持在最优水平。但石油业是欧佩克国家经济和财政的命脉,欧佩克的国家财政、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甚至国家安全和政治统治都十分依赖石油收入,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沙特为例,国家总收入约80%来自于石油收入。欧佩克国家与石油公司不同,后者的利润只要求能保证公司发展和股东利益,而前者却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回旋余地很小。这使得欧佩克没有多余的收入作为储备基金在石油需求低迷的时期来应对减产,他们只能通过增加石油生产和出口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这样会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使欧佩克不能把价格维持在最优水平。

卡特尔的成立,已经为它的瓦解准备了力量。以压缩产量抬高价格的卡特尔来说,价格抬高越是成功,卡特尔成员“偷步”悄悄把产量提上去可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从而对违反协议“愉步”的激励越大。这种“越成功越容易瓦解”的内在矛盾注定了卡特尔寿命不长。世界范围来说,上面讲过的OPEC,虽然吵吵嚷嚷,跌跌撞撞,可还算难得的比较成功的卡特尔。这里说比较成功,主要是说维持时间很长,并不是说就可以避免卡特尔天生的困境。例如,1998年12日,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就建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完全停止石油生产几个月,以免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进一步下跌,为什么一再下跌?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有偷偷增加产量的动机。

第二题:石油价格对于各国经济有着重要影响。欧佩克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影响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还有那些其他因素?

一、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石油是工业的“粮食”,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首先是一种商品,它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运作,同时,又要注重其石油资源的特殊性,石油商品在

运行中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在前三次石油危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至2000年的石油价格高位震荡,进一步证明了石油的重要资源性特征,其主要标志表现为三个基本特征: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必需性与供给难以永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性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性矛盾。

石油具有“回止价格”,石油价格过高,致使使用石油不再合算,因此石油价格高低将是石油继续被取代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石油市场属于垄断市场结构,它不是自由竞争市场,一般投资者难以涉足,WTO规则也否认石油的自由竞争市场的存在,但石油市场也不是完全垄断市场,谁也不可能完全垄断石油市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条件下更是如此,国家或政府在石油市场的调控的力度比其他市场的力度大。石油出口国家或进口国家政府都希望通过各种形式来控制油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美等跨国公司希望垄断和控制石油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佩克是形成垄断或控制市场的主导力量。

石油需求与经济增长具有紧密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石油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高,石油需求对价格缺乏敏感性,表现为石油的需求弹性较小,具有刚性,因为,欧美经济发展时期其石油资源的替代性较小,特别是汽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石油的战略性资源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与石油需求仍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其关联程度有所下降,这主要表现为在连续几次“石油危机”后,许多替代性资源被研制和开发出来。1973年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仍然偏低,需求量上升不受任何影响,1979年至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油价超过合适的水平,消费者被迫作出节能反应,导致需求量下降。每一次石油危机后一般要通过10年时间才能够表现出来,但是当进入21世纪后,其变化将会逐步加快.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变化很快会在市场价格上表现出来,但是,石油替代的变化相对迟缓。

二、欧佩克通过影响石油价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欧佩克的存在对全球经济发展而言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欧佩克通过主要石油产出国的联盟限制石油的产出,影响国际油价;另一方面,欧佩克对成员国的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国际石油市场秩序,刺激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发展。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必然对上其中下游产业会造成影响。

1.对石油价格上涨对石油消费国家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对石油消费国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石油消费国来讲,石油价格的波动具有双重意义。在石油供需量一定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降低,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这将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即用较小的投资和资本占用取得同样的或较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会刺激石油进口国大量进口石油,促进企业大量使用石油。石油价格上涨,对以石油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在替代品不能够迅速跟进时,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推动制成品价格的上涨,通过一系列价格链引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会减少石油进口,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的恶化;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通货膨胀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2000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率己从上一年的1.lq0上升到2q0,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拉动所造成的。

2.石油价格上涨对石油生产国的影响

对石油生产国而言,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也有重要影响。石油产量的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下跌,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的盈亏相抵点时,会对石油生产国或石油生

产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亏损或者减少产量,减少就业人数;当石油产量减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上升,会对石油生产国或石油生产企业有利,以获得高于盈亏相抵点的利润,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产油国或产油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人员就业。对许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产油国影响会更为大。

油价偏高或偏低对产油国都有影响。油价低落,产油国家的经济受到打击,它们不得不寻找托高油价的途径和手段,其经常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减产保价”;反之油价高涨,消费国就要受到损失,产油国扩大投资开采,提高产量过度开采的结果又会造成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大幅下跌,又会影响到产油国的利益。

(1)对欧佩克的影响

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和价格对全球石油价格具有重要影响,欧佩克石油产量上升,世界石油价格会下降;欧佩克石油产量下降,全球石油价格会上升,这种波动对这些主要石油生产国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欧佩克组织的协调一致性,从而集体行为的市场波动性作用会更大,在21世纪,欧佩克对世界石油价格将仍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0年3月的欧佩克价格形成机制的确立对世界各国掌握石油价格波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OPEC作为经济利益的集合体当原油价格在每桶10美元时的减产的一致性远大于每桶20美元时的一致性,这也是欧佩克对价格反映的一个缺陷。

(2)对非OPEC的影响

近年来,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占全球石油产量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因此在世界石油市场中也具有一些影响因素,是一个可参照系数,这一方面使市场结构会进一步合理,形成对OPEC石油价格操纵的一个制约作用,同时,使石油产量的波动和价格的波动更趋于市场化。但由于其非组织性,各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又有所不同,所以力量显得较为单薄一些。

(3)对石油生产和销售兼有的国家的影响

石油的产量和价格波动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快、不稳外依存度一般的国家而言,还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价格波动与国内市场和价格波动联动的情况进行跨国经营。

(4)对一些大的石油跨国集团的影响

石油商品的特性决定了石油商品流通的一些特点,如石油商品的跨国流通和企业的跨国经营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世界石油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它更多地代表了欧美集团的利益,还有日本的综合商社,由于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和石油需求量的巨大,使其对石油供求和价格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们的经济行为对全球石油产量和价格波动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的石油产量和价格对它们的经营活动也产生直接影响,形成典型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

(5)石油价格上涨对失业率的影响

对石油消费国来讲,在石油供需量一定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降低,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节约,商品价格可以下降,增加商品的销量,从而厂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稳定或吸纳劳动就业;石油价格上涨会推动产品成本提高,商品价格上升,减少商品的销售量,从而厂商在市场的压迫下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节约劳动成本,从而导致开工不足或失业人员的增加。因素增加,这己成为世界石油化工经济的市场常态,在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后,即使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石油价格的高位震荡对这些国家也有一些影响,但对这些国家而言“石油危机”最终也没有到来,这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和对内的依存度相互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些国家己经成为石油产销兼有的国家,对一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国内石油产量对世界石油产量和价格波动具有调节作用;对一些对外依存度较低的国家,可以在国际石油供给大于需求时进口石油作为国内储备,在国际市场供给小于需求时适度出口石油,同时,也可以利用石油的进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石油需

求。

三、欧佩克的存在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欧佩克通过组织主要产油国的联盟,维护产油国利益,确保产油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是欧佩克的根本目标因此,欧佩克在制定石油政策时,一方面要避免过低的油价损害产油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油价过高刺激替代能源的发展,影响石油的长期需求。欧佩克至今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73-1981年的提价保值战略,1981-1985的限产保价战略,1986-2004的低价保额战略和2005至今的维持市场适度紧张战略。欧佩克的一系列战略实施对于世界经济有着双重的影响。

1.欧佩克限制油价使得油价上涨对于世界经济的趋利刺激影响

第一,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崛起。油价暴涨给欧佩克成员国带来的巨额财富,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纷纷加大石油开发的投资。

第二,工业化国家开始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经受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欧、美、日发达国家厉行节能、提高能源的效率,积极寻求替代能源,并发展能耗小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自1980年以来,每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减少了1/4。耗能效率大有提高的美国,1989年以来的用油量虽增长了11%,但能源消耗绝对数量的增长是与经济规模的迅速增长相伴的。美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但同时生产本身用油量的四成,石油进口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o.7qo。由此可见,在总耗油量上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人均耗油量却有所下降或保持稳定。同时,替代能源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使发达国家对石油,或者说对欧佩克的依赖大大降低。

第三,工业化国家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加强能源国际协作,以防范石油危机。吸取石油危机的教训,出于各自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的考虑,美日欧等各主要消费大国纷纷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立储备和动用库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当油价波动涉及大国利益时,通过运作石油储备,或是平抑油价,减少自身的损失和冲击,或是操纵油价,达到某种政治和外交目的。

2.欧佩克限制油价使得油价上涨对于世界经济的不利刺激影响

石油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的商品,因为在短期内难以被取代,石油价格的升降并不会带来石油需求的大幅变化因此,石油供给稍许变化都会引起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而石油需求的这一特点,恰恰为欧佩克影响油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973年至今,从欧佩克的政策实践来看,在很多时候,欧佩克的产量调整都会对油价波动产生直接影响欧佩克阿拉伯产油国在1973年发动的石油禁运直接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86年沙特发动的价格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国际油价拉低到10美元以下1999年3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签署200.4万桶/日减产协议引发该年油价持续上涨,并于2000年1月达到30美元的水平2000年3月,欧佩克确定22~28美元的价格带后通过连续4次的增产将国际油价保持在价格带内 2001年,欧佩克通过3次减产成功地抑制了油价的下滑,2002年1月再次通过减产将价格拉回到九一一事件之前的水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佩克及时采取的减产行动,对于抑制油价的持续下跌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2011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中,沙特等国的及时增产成功抑制了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带来的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欧佩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影响在为其成员国谋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1.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价格与其它许多商品一样,按价值规律运动,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需关系决定着价格与价值的吻合程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造成油价波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供给需求状况、主要产油国的产油政策、西方主要国家的石油储备政策、政治干预、期货投机等,但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才是决定油价升降的真正原因。随着石油供应的国际化,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勘探成本最高地区为基准的石油社会价值,由于世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完全竞争的石油大市场,以及石油经济的特殊性,石油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具体表现为局部范围(时域、地域)可能不完全遵守供求规律。正是由于石油经济的复杂性,在局部地区的供求失衡引起的油价波动有时会引起其它地区的油价在短时间内产生振荡,但是从整体看却可能不存在造成油价波动的因素。从长期趋势看,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它必然遵守供求规律,供求关系是造成油价波动的最直接的因子,无论是油价的居高不下,还是剧烈波动,最终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将决定今后石油价格的走势,石油短期需求的价格弹性接近零。由于进行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从投资、设备改造到见效的周期较长,最终消费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感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短期内仅仅能通过降低生产生活标准来减少石油需求,所以短期内石油价格变动不会立即引起原油需求的大幅度变化。在世界石油市场上,需求对价格的自动调节功能也比较迟钝,说明短期内原油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极为敏感,同时也表明短期内石油供求平衡点的微小变化也会引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使得石油价格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从长期看,个别部门(如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行业)对石油的依赖仍然非常大,构成了石油的最小需求量,石油价格变动几乎不会影响石油的最小需求量。随着石油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直到接近现有生产能力为止;而边际成本几乎保持不变,并且在现有生产能力内总是小于平均成本,而一旦产量达到现有生产能力,如果要继续提高石油产量,油田就需要增加大量新的投入,新增产一吨原油所需的成本将会直线上升。因此,如果供给方是竞争性的,生产商完全有将其产量提高到现有最高产能的动力,从而使石油市场经常处于一种供过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石油生产的固定成本很高,可变成本相对很低,“停止营业点”可以远远低于实际生产所需的平均成本,在出现石油价格剧烈下跌时,只要石油价格处于“停止营业点”以上的水平,生产者仍有生产动力,结果导致油价大幅度暴跌。从长期看,随着石油价格得到合理的上升,产油国将有能力也有期望增加石油生产能力,以提高原油产量,特别是高成本石油将随着石油生产经济边界的上升而提高。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消耗越多,以后可供量就越少,开采成本也就越大。因此,长期石油价格必然呈上升趋势,但受到节能和替代能源,特别是石油生产经济边界和替代能源回止价格的制约,油价上涨幅度受到限制。

2.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从1987年初开始实施战后第四次国际石油价格制度以来,石油价格有过三次大的起落,大致按5年时间进行短周期波动。分析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油价将在现有基础上偏低,但低于15美元/桶的可能性较小,可能在25美元/桶上下波动;10年以后,随着石油资源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加,油价将持续攀高,到2020年,石油价格估计会维持在30美元/桶的基价上。

世界油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石油产量,石油产量是世界各国石油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而石油产量主要受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和供求关系以及主要产油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同时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油供应和石油价格的变化。

由于石油对世界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供求关系对石油输出国和石油需求国都有益处,将油价保持在合理的可持续价位上,不仅符合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双方的利益,

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在石油价格比较混乱时,石油输出国特别是欧佩克总是提出一个他们认为合理的目标价格: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佩克的目标价格为18美元/桶左右,90年代和21世纪初定在22至28美元/桶之间,在石油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欧佩克就有可能采取降价增产策略,反之则采取减产提价策略。从历史上看,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主要关心如何提高自己的原油产量,目前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的产量己经是欧佩克的两倍多,结果导致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下降。无论是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操控权还是从市场份额角度上说,欧佩克几乎己无任何优势而言,同时,想要把失去的价格操控权及市场份额再度夺回来也是难上加难。尽管目前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只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0%左右,但由于欧佩克的石油资源丰富,质量高,易于开采,相对于非欧佩克产油国来说,其石油产量远远超过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并且欧佩克还拥有世界90q0以上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供应的影响也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取代的,因此虽然欧佩克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但是即使世界石油产量与需求量是平衡的,欧佩克仍可以通过调整石油产量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水平。

1998年和1999年出现的两次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让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家感到有必要进行合作,决定要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石油市场,既要保持一个负责任的价格,又要保证消费者的需求。欧佩克与俄罗斯、墨西哥、挪威等非欧佩克产油大国磋商,协调立场,争取共同采取限产措施,支持欧佩克稳定石油价格的政策,将油价维持在合理价位上。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无论短期和长期都没有任何好处。未来几十年,石油供应不会出现紧张状况,合理的油价仍是石油供求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一个相对合理的油价符合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双方的利益。

第三题:分析近几年新能源对石油的博弈趋势

一、新能源与石油的相互影响

石油价格的上升及石油资源的枯竭还有环保方面的考虑,都促使各个国家不断地进行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的开发对石油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新能源政策和石油行业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新能源与石油存在一定方面的替代性,但是开发新能源并非会导致石油价格下降,也有可能会推动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促使人们积极地开发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等,但相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石油开采技术,新能源的开发难度要远远大于石油,庞大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最终会表现为新能源价格的上涨,消费者通过比较新能源与石油的价格对其采用哪种资源做出选择,所以最终会导致首先推动原油价格向新能源价格靠拢;其次推动新能源技术突破价格下跌,到技术成熟的时候取代石油,这时价格的接轨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转嫁给了传统能源—石油。如果原油不涨价,与新能源价差过大,一旦原油枯竭,那么通胀危机将非常急促、巨大,这样来看,新能源又推高了石油价格。

2014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源源不断的页岩油流向市场,国际基准原油价格在4个月内急速下跌20%左右,WTI原油失守每桶80美元,震惊全球市场。一时间,“石油失宠”、“石油新秩序诞生”、“原油的年代就要终结”等舆论甚嚣尘上,页岩气的革命,使得欧佩

克通过控制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发展弱化着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出于对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各国分分分展开新能源的开发,竞相发展切实可行的替代能源,例如核、氢、液态煤、天然气以及生物燃料等等。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这是一个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美国的页岩革命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可再生能源大发展,不幸都对石油价格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页岩油气的开采,增加了化石能源的供应,延续了化石能源的寿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则是对化石能源的迎头一击。非常规能源本质上还是化石能源,其出现一方面增加供应另一方面压低价格,反而会挤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空间。因此,页岩油革命的爆发带来的是‘后石油时代’而非‘石油后时代’,美国一旦开放油气出口,将极大冲击欧洲以及亚太等国家的清洁能源战略。

石油的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欧佩克的政策调整对油价的冲击也越来越弱化,未来的全球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3,可再生能源达1/5,核能达1/6,石油与煤炭各约为1/10。石油已经沦为了次要能源。

石油产业正在由传统的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逐步被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能源所替代,这是大势所趋的发展。世界开启“后石油时代”或将导致传统石油产业的没落和萧条,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这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来看,石油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石油仍是全球赖以生存的首要能源品种,尽管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就整体应用的领域来看,还没有哪种能源可以替代目前的原油,因为原油不但是能源的主要来源,它还是绝大部分化工品的上游原料,这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能等只能是部分替代原油的应用领域。

二、新能源对石油价格的冲击

尽管近年来关于石油枯竭、结束石油主宰和后石油时代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到目前为止,石油仍是最重要的能源,超过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1/3。人们所期待的石油替代能源,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未形成有效的经济规模,在今后可预见的时间内,石油仍将在国际能源领域保持其强势的传统主导地位。

在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的30年里,世界各国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石油价格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冲击力已明显减弱。但是对于石油的过度依赖以及油价的高企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更加脆弱,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近几年石油价格平均维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这个数据曾给全球能源市场一种稳定的观感,令供求双方保持适宜状态。从供给市场看,欧佩克拥有石油储量的76%,而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尽管非欧佩克国家占有全球石油总产量的60%,但是单个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世界油价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如果欧佩克能够做到一致行动,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是可以达到的。从消费市场看,目前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4,其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国际油市的走向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供求因素之外,石油价格也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商品,其市场名义价格由计价货币标识。因为美元一直在下跌,而且是美国政府控制下的有序下跌,由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肯定大幅上涨;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投机因素当然不可忽视,自出现石油期货后,石油市场便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石油也就有了金融产品的属性;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经济因素起作用的同时,政治因素渗透到金融投机当中,加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石油凝聚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属性,主导着油价的涨落。

理论上石油价格的波动是供求关系、计价货币、投机因素与地缘政治这四个层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要分辨清楚作用机理仍然十分困难:石油的需求受到世界经济景气循环以及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决定,石油的供给又受到全球范围内生产能力与供方寡头的共谋影响;计价货币因素将石油价格和美元汇率纠结在一起;石油期货市场投机性资金的炒作会首先影响期货价格的波动,之后再传递至现货价格,而投机方力量的强弱,又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与其他资产价格;政治属性又体现在全球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当上述四个层面各自指向的油价运动趋势矛盾时,判断油价的走向就更加困难。

原油期货合约结算价2012年4月中下旬突破了每桶85美元关口,因围绕美国和全球经济好转的乐观预期推动原油市场人气升温,驱散了早盘时段因希腊财政问题恶化而引发的不安情绪。这一轮油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经济乐观情绪,并受到各种政府支出计划支撑,而长期存在的政府债务问题也将对能源消费构成打压,价格走向扑迷离与市场基本面几乎无关,欧佩克表示,如今每桶7080美元的价格对促进投资至关重要,并相信当前的市场状况会将油价保持在这一范围内。

三、石油价格变化对新能源的影响

1.对新能源的需求推高石油价格

作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原料,石油价格变化势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新能源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大陆石油的日益减少,人类向海洋和极地寻找石油。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开采难度高,维护成本也高。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需要大量经费,太空太阳能、氢能、月球能源、生物能源,这些新能源的潜力和开发成本同样巨大,庞大的科研与实验经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导致两种趋势,首先推动原油价格向新能源价格靠拢;其次推动新能源技术突破价格下跌,到技术成熟的时候取代石油,这时价格的接轨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新能源开发的成本转嫁推高了传统能源的价格。如果原油不涨价,与新能源价差过大,一旦原油枯竭,那么通胀危机将非常急促、巨大,从这个角度看,石油价格上涨是一种必然。

2.石油价格的上涨催热新能源

反过来看,石油价格持续高居不下,必然引发石油进口国开发新能源的压力与动机增强,带来新能源的开发热潮。20世纪30年代,由于汽油内燃机与柴油机的推广,石油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逐渐取代了作为传统能源的煤。当时作为新能源的石油,其需求大多数来自于油灯。同样是在煤炭价格上涨中,石油开发热潮促使人类文明的脚步迈进了石油时代,使石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首要燃料资源。在石油价格上涨的不同时期,新能源开发遍地开花,石油价格下降后被废弃的项目比比皆是。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6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兼论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安岗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世界经济 IT革命 一、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 按照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内生地发源、发生于西方世界。这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是科学和技术?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和技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算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没有贡献?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富。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2.科技革命的阶段划分。考虑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二、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和规律 1.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在发表于《未来》杂志的论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与佩雷斯在合作发表的《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又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我国学者王春法(2001)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其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国乃至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经济范式的结构图标如下:

石油价格波动与国际经济分析改

石油价格波动与国际经济分析 白翌嵩 [摘要]石油是现代工业生产的“血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20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给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遭遇严重的“滞胀”问题,经济总量缩水、通货膨胀高居不下、失业率攀升等三大问题并存。无独有偶,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同样对欧美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美、英等国的经济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石油价格波动不仅对国别宏观经济造成冲击,也会通过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石油价格波动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互通互联、息息相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潮流之下,不管哪个国家的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石油价格波动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相关课题的探讨比较深刻的理论和实务意义。 [关键词]石油价格;国际经济;货币政策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3》中指出石油是当今全球的主导型燃料,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强,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数据统计,在 2012 年全球石油消费总量达到 41.3 亿吨,比 2011 年增长 0.9%;而全球的石油产量则为 41.19 亿吨,比2011 年增加了 2.2%,石油产量和石油消费量的矛盾逐渐显现。全球石油贸易量增长 1.3%,达到了 5531.4 万桶/日,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 62%,贸易量稳步上升。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几次石油危机大幅拉高了石油价格,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2011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政治动荡、能源紧张、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频发,对国际能源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阿拉伯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各种自然灾害等。能源从来都是政治强有力的附着体,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国家更无例外。从1990年的两伊战争,到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到现在阿拉伯国家的不断蔓延的政治动荡,我们都可以看出有关石油的影子,而政治动荡、军事冲突等深刻的影响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对国家石油价格的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 石油价格波动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体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开放经济体,并且这个影响是长期的,全球经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出石油价格波动的阴霾。所以石油价格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后果俨然全球性焦点问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是什么?对国际经济又将造成何种影响?具体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的?本文在深入剖析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动因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其对对国际经济产生的影响,以期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来解读石油价格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希望对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第二章文献综述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其价格的波动程度与频率,关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必然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神经。石油价格的波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影响,对每个国家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外国学者很早就对石油价格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很多还集中在理论研究阶段,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的较少,而且经济变量的选取上比较单一,不能够整体反应经济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Pierce和Enzler (1974)认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和以货币计量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 一、国际原油市场定价体系介绍: 国际原油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全球联动的矩阵式价格 体系。用一句话可概括为4大区域,6大基准油种。 所谓4大区域,即美洲、远东、中东、欧非(包括西非、西北欧及地中海)四大 区域。所谓6大基准油品,即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迪拜 原油、阿曼原油、米纳斯原油、塔皮斯原油。 (1) 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US 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 )。 WTI 原油是美洲地区所有原油实物交易的定价基准, 其价格主要由纽约期货交易 所的WTI 原油期货合约交易来决定。 (2) 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UK North Sea Crude Brent )。 全球约80%的原油实货交易都与Brent 联动,产自西北欧、北海、地中海及非 洲的原油,甚至一些中东国家(如也门)的原油都是用 (3) 迪拜和阿曼原油(Dubai and Oman )。 迪拜和阿曼原油是中东地区出产的高硫原油价格基准, 市场(OTC )所决定,2007年迪拜商品期货交易所( 有了期货合约。 (4) 米纳斯原油和塔皮斯原油(Minas and Tapis )。 米纳斯和塔皮斯原油是远东地区原油的价格基准。 米纳斯的价格来源为官价,被 称为ICP Minas ( Indonesian crude prices )。塔皮斯原油是东南亚地区出产的 原油的价格基准。 由于原油市场四大区域中,有三大区域都拥有期货交易所及相应的原油期货合 约,同时还有广阔的场外市场提供各种掉期合约及各类差价合约, 使得国际原油 市场形成了以原油期货合约为主干,以各类掉期合约为分支,以各类差价合约为 转 换工具,结构缜密的矩阵式价格体系。 Brent 原油作为价格基准。 他的价格一度由场外掉期 DME )成立后,阿曼原油

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作者: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一、金融属性推动今年国际油价上涨 (2) (一)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2) (二)各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流动性进入商品市场 (2) (三)美元贬值助推国际油价上涨 (3) (四)OPEC限产保价措施逐步发挥作用 (3) (五)石油作为“黑色黄金”具有保值功能 (3) 二、2010年国际油价稳步上行 (4) (一)全球经济曲折缓慢复苏,石油需求恢复性增长 (4) (二)石油供给稳步增加、剩余产能和库存充裕 (5) (三)美元仍可能维持弱势 (6) (四)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困扰国际油市 (6) (五)商品期货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投机炒作继续盛行 (7) (六)基本结论 (7) 三、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8) (一)油价上涨并未带来严重的通胀压力 (8) (二)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9) (三)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9) (四)推动节能并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9)

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逐级回升的走势。截至10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年内最高点(10月21日81.37美元)较年初最低点(2月12日33.98美元)飙升139%,10月末较上年末飙升了82.4%,但前10个月WTI平均油价为每桶59.1美元,同比降幅仍然高达44%。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将曲折缓慢复苏、石油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美元继续疲软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使得国际油价将呈上行趋势,但全球经济难以强劲增长等因素制约国际油价上涨空间。 一、金融属性推动今年国际油价上涨 (一)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从全球经济基本面来看,今年以来几乎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领域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全球石油需求出现明显减少,全年石油日需求量将减少150万桶左右,供求基本面不支持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当然,对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的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油价。 (二)各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流动性进入商品市场 各国为了应对全球经济衰退而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接近零的利率水平大量注入流动性。美联储通过回购长期国债、再贴现、定期拍卖机制(TAF)等方式,使得美国基础货币投放由正常时期的8310.92亿美元上升至最高峰时期曾达17701.77亿美元。因此,各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新的流动性,而实体经济疲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逐年攀升。近些年来,国家石油价格的紊乱不仅仅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还受到地缘政治、国际投机行为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同基本的供求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油价的变化扑朔迷离。 关键字:石油价格供给美元投机 正文:一、供给因素分析 (一石油储量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二OPEC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PEC石油的依赖。 二、需求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异,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

(二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短期因素分析 (一地缘政治事件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更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 (二美元汇率变动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 (三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利的机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参考文献: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摘要: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 重大。历史表明世界原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度波动,都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经历的几乎所有的经济衰退都与国际原油价 格的大幅上涨有关。这种关联性使研究原油价格变化和影响十分必要。 关键词:原油价格波动世界经济 1历史变化 1.1灯油时代 1782年,法国人发明了煤油灯,标志着灯油时代的开始。从美国早期的灯油时代的石油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石油价格主要决定因素是石油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源分布情况,而运输成本取决于铁路运输成本和铁路运输的垄断情况。 1.2动力时代 20世纪20年代世界进入汽车时代,原油用于提炼动力燃油。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开始逐渐依赖石油动力,高强度开采石油在该时期是普遍现象。动力时代的原油价格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垄断,包括石油工业的上游业务勘探、开发、运输、原油贸易以及中游加工、提炼以及下游的销售业务,这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和动荡的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源国民主和独立的进程尚未完成,资源国国家主权相关利益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原油的消费市场集中在发达的欧美国家,石油垄断企业通过对石油的垄断和资本、技术优势,将油价控制在最低价水平,保障了发达国家的能源安全。 1.3OPEC控制时期 随着中东国家民主和独立进程的完成,中东石油资源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OPEC成立于1960年,通过对产量的控制,使石油资源国的收入稳定。从而打破了西方的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的控制。OPEC控制时期石油资源的所有权成为油价的决定因素。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 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5.O%,这不仅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而且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纪录。然而,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在强劲复苏的第二年经济增长往往会相对回落,同时,美国逐渐积累的贸易逆差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元贬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等均是2005年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的潜在风险。据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会在4.3%左右。对于2005年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沉着应对。 2004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2004年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显得更为强劲,而欧盟的经济增长则相对疲软,但是相对于2003年来讲均有很大起色。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增长速度估计为4.4%左右。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消费,二是投资。消费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美国GDP中的比重达到了70.5%。2000年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尤其是在“9·ll”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美联储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减税和降息刺激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尤其是对住房和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私人消费支出比较而言,2004年美国的私人国内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存货投资进一步下降,这表明美国经济消化萧条时期库存的能力有所提高,是新的经济周期即将开始的重要信号。2002年以来美元的贬值有助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8T16:13:55.89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何颖[导读] 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复杂多变 何颖(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复杂多变。从供需入手,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分析石油的价格变动影响因素。 关键词:石油;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004-01 2002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石油价格逐步攀升。2008年,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不断大幅波动,屡次更新历史最高纪录,一度突破了每桶147美元的天价。最近,石油价格又大幅下挫,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几乎遍布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供给因素分析 (一)石油储量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二)OPEC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PEC石油的依赖。 二、需求因素分析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一)经济因素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异,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 (二)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短期因素分析 影响短期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较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库存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战略外,主要还有地缘政治事件的突发、美元汇率波动以及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等因素。由于石油生产的特征,以下因素对短期石油供求关系的冲击往往会导致油价的大涨和大跌。 (一)地缘政治事件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更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 (二)美元汇率变动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 (三)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利的机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这些现象加重了市场低迷气氛,导致了人们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悲观预期心理,从而加重了石油市场的低迷气氛,导致人为地减少了石油的现时需求,从而进一步导致油价回落。 参考文献: [1] 杨景民,等.现代石油市场——理论、实践、研究、创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希宋,韩冬炎,等.石油价格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百度文库.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跨国公司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促进科技的开发利用日趋国际化这五部分,来论证其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扩大.提出对其正面影响的利用,对负面影响的控制. 关键词: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化贫富差距健康有序 跨国公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作为一种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从它形成到壮大的一百多年,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跨国公司得到快速的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有跨国公司7276家,受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27300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国公司的数量已增到10000多家,由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已达104000家。而到1996年,跨国公司则增于4.4万家,受其控制的子公司则达28万家,其在全世界的雇员也增长到7000多万人。正如前所述,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 一、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跨国公司的大量产生促进了国际市场规则的统一,促进了国际市场的深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同时发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为何能与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实施经济一体化,主要原因便是美、加跨国公司对其多年扩张和渗透的结果。1955-1989年间,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总额从6.07亿美元增加到70.79亿美元,增长了10.7倍,分别占当年对拉美投资总额的9.2%和11.5%。事实上,美国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资者,在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资本占60%以上,1980年在墨西哥的2349家国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总数的79.7%和2.6%。美国和加拿大跨国公司多年来在北美一直属优势的投资比例,使得北美三国贸易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前已悄然出现,美加墨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已很高。这说明,跨国公司在区内的扩张已为其创造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1]【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因为:1.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内投资促进了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2.跨国公司的区内投资趋同了国际经济游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文摘要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近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并呈现阶段性、次第攀升的上涨模式,突发事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反季节变化现象增多,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距拉大等特点。石油价格虽然在近期有所回落,但从长期供需来看石油价格在未来仍将不断增长。石油价格上涨已给我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的过分依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在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石油价格世界经济中国石油安全

Abstract Nowadays, petroleum, as the important fundamental resource, has seeped to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economy, production, and life. Therefore, the fluctuation of petroleum price will have an influence to each profession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istent rise of petroleum price took on a new rise pattern of phasing and grading climb. Some sudden events brought about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fierce fluctuation of the world oil market, the increase of counter-seasonal variation phenomenon, and the enlarged disparity between the nominal price and the actual price. In a long term, although the petroleum price has recently receded, it still seems to grow continuously judging from the long-term supply and demand. The rise of petroleum price has brought many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to our country. Since we have become the second biggest petroleum impor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petroleum must arouse our concerns. The thesis will give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trend of petroleum price and 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petroleum price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Petroleum price International economy Safe of Chinese petroleum resources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来源:证券时报网2011-04-15 本文从影响油价长期走势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以及对油价造成冲击的短期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油价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供参考。 一.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间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虽然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已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0.6年,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 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美欧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纪之交通过资本运作发起的新一轮兼并联合使得世界石化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带来了深刻影响。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二.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的。 1. 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库存变化

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

进入新千年来,石油价格暴涨成了新的热点。试查询相关资料,分析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油价走势:本世纪初以来,世界原油市场价格一路飚升(虽然)。自2003年初以来,国际油价从20多美元/桶骤然攀升到2005年的70多美元/桶;2007年10月达到98美元、2008年6月逼近140美元、 2005年9月一度跌破60美元、2008年8月初回落到最低120美元附近。5年来,油价最高时比5年前翻了7倍多。截止到2008年7月中期石油期货价格已超过每桶140美元。在此期间油价屡创新高,虽然在7月16号呈下降趋势,但在未来极有可能再创度刷新纪录。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将升至每桶186美元。 推动国际油价上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引发各界严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或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五,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从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情况分析,主要是以下六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1、石油枯竭论从2002年起,油价开始有往上走的趋势。“物以稀为贵”,这似乎被普遍认为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2007年11月末,石油矿业联盟发布了预告“世界上能够生产的石油将在68年后枯竭”;日本社团法人石油学会的有贺正夫认为,“在来型(传统燃料)原油还有60年可开采,而算上非在来型(新型燃料)的oil sand(含原油的砂岩)和oil shell(含原油的堆积岩)等,还能用上200多年。” 不管石油枯竭的一天离现实还有多远,今年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大幅飙升,这引发了新一轮能源恐慌,不少国家纷纷囤油,从根本上进一步推高了油价。 2、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见图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3、欧佩克产能所剩无几是辅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给量为8270万桶,增长4.2%。其中,欧佩克原油供给量为每日2880万桶,同比增长6.3%。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商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给比较紧张,特别是目前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十分有限,仅存约每天100-150万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员国早已满

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的影响

字数:1000英文 参考文献格式:HARVARD,最少6个,要有文内引用 Brief description Your essay should: be 1000 words; be original; be well argued, articulate, well structured, coherent; be typed (Times New Roman, 12-pt font, 1.5-spaced, 2 cm margins); use an approved referencing style, e.g. MLA, Harvard, Chicago, APA; and be fully referenced with five or more relevant academic references (books, book chapters or journal 8articles). Answer following questions. “On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n Asia has been the commodificati on of people in new ways.” Do you agree with this claim? In your answer refer to two or three countries. Definition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an economic phenomenon which interferes every nation in the world, and world economy is bonded together with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sales. Driven by political pressure and better technology, it has accelerated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Globalization:Origio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YangBoxu)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Nowadays, most people, to some extent, have accepted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life, since globalization is not a new concept to human beings. Globaliz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eople and corporations have been buying from and selling to each other in lands from far away, such as the famous Silk Road across Central Asia that connected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n Xihan, Zhang Qian visited the region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Mediterranean. Trade caravans carried silk to the northwest. Beside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Zheng He voyaged down the west ocean under order. This navigation was beneficial to China’s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d to the politic,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s of every country in Asia. In my opinion, the initial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exchanging goods, which can be called trade in early tim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国际石油贸易各类常见价格介绍

国际石油贸易各类常见价格介绍 1.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20世纪60年代欧佩克为了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的行为作斗争,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欧佩克产油量的增长,欧佩克“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在1986年11月月,欧佩克改为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再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目前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共包括12种构成成分,分别为撒哈拉原油、Oriente 原油、Girassol原油、伊朗重质原油、巴士拉轻质原油、科威特出口原油、锡德尔原油、博尼原油、卡塔尔海上原油、阿拉伯轻质原油、穆尔班原油和马瑞(merey)原油。 2.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3.现货市场价格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加坡。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市场仅仅是作为由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手段,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总石油贸易量的5%以下,现货价格一般只反映长期合同超产的销售价格。因此,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称为剩余市场(Residual Market)。 1973年石油危机后,随着现货交易量及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 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挂起钩来。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按月、双周、周)来确定合同油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