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

数据格式

目录

1卫星介绍 (1)

2有效载荷介绍 (2)

3NOAA 1B数据格式 (4)

3.1 压缩形式的1B格式 (4)

3.2 NOAA_K/L/M/N(15,16,17..)卫星1B数据格式 (7)

3.3 NOAA-16/17A TOVS L EVEL 1数据文件格式 (13)

1卫星介绍

目前我国接收、存档和使用的NOAA系列卫星主要分为美国第四代(NOAA-9--NOAA-14)和第五代(NOAA-15--NOAA-17)极轨气象卫星,它们的共同点是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扫描率为6条扫描线/秒,对地扫描角±55.4度,星下点分辨率1.1公里,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在800-850.0公里之间,倾角为98.6-99.1度之间,偏心率小于10E-4。周期101-102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左右。回归周期9天左右,所不同的第五代卫星在AVHRR探测器安装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3型(AVHRR/3),增加CH3A(同CH3B进行时间切换),同时TOVS变为ATOVS,增加微波探测器等先进仪器,并且预处理生成的1B文件由压缩形式改变成二进制长字节文件。现将卫星某些轨道参数介绍如下:

NOAA-11卫星:

发射日期1988年9月24日,正式运行日期1988年11月8日

轨道高度:841公里轨道倾角:98.9度轨道周期:101.8分

NOAA-12卫星:

发射日期1991年5月14日,正式运行日期1991年9月17日

轨道高度:804公里轨道倾角:98.6度轨道周期:101.1分

NOAA-14卫星:

发射日期1994年12月30日,正式运行日期1985年4月10日

轨道高度:845公里轨道倾角:99.1度轨道周期:101.9分

NOAA-15卫星:

发射日期1998年5月13日,正式运行日期1998年12月15日

轨道高度:808公里轨道倾角:98.6度轨道周期:101.2分

NOAA-16卫星:

发射日期2000年9月12日,正式运行日期2001年3月20日

轨道高度:850公里轨道倾角:98.9度轨道周期:102.1分

NOAA-17卫星:

发射日期2002年6月24日,正式运行日期2002年10月15日

轨道高度:811公里轨道倾角:98.7度轨道周期:101.2分

2有效载荷介绍

NOAA卫星装载有6个光谱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光、2个近红外通道、1个中波红外通道和2个长波红外通道。数据量化等级10比特,NOAA-K/L/M(15,16/17)是美国第五代极轨业务环境卫星,星上主要携带有:(1)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3型(AVHRR/3),(2)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仪3型(HIRS-3),(3)先进的微波探测装置A

*:通道3A和3B时间共享。

表5.3 HIRS/3光谱通道特征和主要探测目的

表5.5 AMSU-B光谱通道特征及其主要探测目的

3NOAA 1B数据格式3.1压缩形式的1B格式

2) 数据头记录格式

(3)质量检验信息格式

(4) 图像数据块信息说明

AVHRR 数据每一帧有2048个象元点,每个点5个波段,共有10240个取样值,每个取样值10bit,记录时每3个取样值(3×10bit )放在4个字节的记录区(32bit 中)

。每4个字节中头2bit 为空位,与一个象元点依波段1,2,3,4,5顺序记录。最后的4个字节只放一个取样值(10bit )其余20bit 为零。具体格式如下:

第1个象元 第2个象元 第2048个象元

3.2NOAA_K/L/M/N(15,16,17..)卫星1B数据格式

本文件为二进制直接文件存取。文件由1个头记录和N个数据记录组成。每个记录的

3.3NOAA-16/17 ATOVS Level 1数据文件格式

ATOVS Level 1数据文件包括HIRS Level 1C、AMSU-A Level 1C、AMSU-B Level 1C和ATOVS Level 1D四种数据文件。其中Level 1C数据文件是在Level 1B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制作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仪器扫描视场(FOV)探测通道的辐射亮度温度、地理经纬度等信

息。ATOVS Level 1D数据文件是在三个Level 1C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该文件以HIRS仪器扫描视场(FOV)为基准,将AMSU-B和AMSU-A的数据匹配到HIRS扫描视场(FOV),使得每个HIRS扫描视场(FOV)具有20个通道的AMSU和20个通道的HIRS探测信息。此外,该文件还具有地理、地形等信息。下面分别给出每个文件的详细格式。

1、HIRS Level 1C数据文件格式

本文件为二进制四字节(I*4)直接文件存取。文件的逻辑记录长度为1664个字(6576

2、AMSU-A L1C数据文件格式

AMSU-A L1C数据文件为二进制四字节(I*4)直接文件存取。文件的逻辑记录长度为768字(3072字节)。AMSU-A有15个通道,每条扫描线有30个扫描点,每条扫描线数据构成一个数据记录。该文件由1个头记录和N个数据记录组成。具体格式如下:

(2)数据记录格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中国卫星系列简介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一九九九年十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二000年九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

云图制作详细

云图制作详细 云图分析在话务保障中的应用 一、前言 在MSCBSC上看了不少云图制作的说明文档,但发现在步骤中总有些缺失,如果是第一次接触的话很可能难以独自完成。下面我将就较详细的介绍如何做出云图。二、云图分析实施过程 进行话务增长预测云图需要以下步骤: 1. 先制作Excel表格,格式如下,包含小区号,中文名称,需要以云图显示的数据(话务 量,掉话,上行干扰等),小区经纬度这些信息

2. 将EXCEL另存为TXT文本,用MAPINFO打开,制作成.tab文件,见下图: 第 1 页共 13 页 3. 开始创建点,这时由于经纬度不是浮点形式,你将无法创建。 4. 所以,你需要先把生成的.tab文件先另存副本: 第 2 页共 13 页 5. 然后打开生成的副本,如图所示,打开“表结构选项”。

6. 将坐标的类型调整为“浮点型”,这样就可以在mapinfo里“打点”了。 7. 然后就是创建点。 8. 注意选取X,Y坐标的列,关于“符号”,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这里不再赘述。 第 3 页共 13 页

9. 打开TAB文件,见下图。 这里的图比较简单,选取了一个BSC的数据,基站比较少,如果区域跨度过大的话, 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在本文的后面会有介绍。 10. 点地图中创建专题图菜单,选网格的缺省网格,见下图: 第 4 页共 13 页

11. 点下一步,选相应的表和字段(增长率),点击浏览选中相应的存放地点,如下图: 12. 点下一步,进入自定义界面,点击自定义中的设置按钮,如下图: 第 5 页共 13 页

注意: , 差值器 选IDW; , 单元大小 第 6 页共 13 页 单元大小决定最终生成云图的分辨率,一般选择0.1,0.2之间,单元格越小,分辨率越高; , 搜索半径

气象卫星云图在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云图在预报中的应用 肖宁赵勇 提要 随着卫星云图的日益普及,云图在预报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本文就卫星云图使用中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卫星云图云系识别天气系统 1 卫星云图的种类 按卫星轨道分,可分为极轨卫星云图和同步卫星云图,目前大多使用的是三种同步卫星云图: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和水汽云图,可见光云图(VIS)主要反映地物对太阳可见光部分的反射,因此,反照率越大的物体,云图上反映得越明显,红外云图(IR)反映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由于大气温度随高度递减,就可以因此判断云高,水汽云图(WV)在我国投入使用不久,它反映大气中的水汽辐射情况,色调越白,水汽越多,色调越黑,水汽越少,在水汽云图的使用中应该注意,它能较好地反映高层大气的水汽分布,但对低层水汽不敏感,这是其不足之处,使用中应与其它云图相结合,作综合判断。 2 卫星云图的资料来源 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每天下午3:55的气象信息中我们可轻易获得云图,部分建成VSAT 卫星通信系统(9210工程)的气象台可从中国气象局随时获得各种云图,建有微机远程工作站的局站可从网络中获得上级资料库的云图资料,它们的最终来源是:日本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云图和我国风云2号(FY-2)气象卫星云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GMS定位偏东,我国西疆的西侧为云图边缘,该处图像有所变形,应用中必须注意。 3 卫星云图的典型云系识别 3.1 几种基本云的识别 卷云:高度最高,温度最低,反照率低。 中云(包括高层云和高积云):反照率有的大有的小,温度较低,范围较大。 积云和浓积云:在云图上实际为积云群,表现为带状,线状和细胞状结构,其上多皱纹,多起伏和不均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积云内部高度不同,云顶温度不一致,厚度有参差,云的形状不规则。 积雨云:反照率高,温度也低,高空风垂直切变小时呈圆形,较大时呈椭圆形,并出现卷云砧,尺度为几十至几百公里,初生时尺度较小,边界光滑,成熟后云体较大,顶部出现向四周散开的卷云羽,消亡时色调变暗,为一片松散的卷云。 低云(层云和雾):由于温度与地表接近,在IR上不明显,在VIS上为均匀光滑的云区,厚度不一,有时在白天的IR上,层云边界比较清楚,但到夜间,近地面存在辐射逆温,层云或雾的顶部温度反面比四周无云地区要暖,这时IR上云区比四周无云区地面显得更黑。 3.2 不同天气形势下不同云系的识别 涡旋云系:指一条或数条云带或云线以螺旋形式旋向一个共同的中心;它与大气的气旋性涡度相联系,可用于对气旋的定位。 逗点云系:状如“,”,出现在先等涡度线与等高线相交的正涡度平流区域内,所以也称为正涡度平流云系,凡是逗点云系都有闭合环流中心,它与高空流场的关系是:头部与变形场联系,尾部与西南气流一致,干湿区与西北干冷空气一致,逗点云系与低空流场的关系是:大气低层环流中心与大气中层的涡度性逗点云系位置基本一致,与地面变形场相联,尾部为锋面云带。 斜压叶状云系:与高空槽前斜压区域相联系,状如植物叶子的云系,云系为一条较宽的云带,其北边界略成“S”形,西边界呈“V”字形缺口,“V”的北侧以中低云为主,南侧以低云为主。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 主要性能参数 卫星质量:1365公斤 轨道特性:地球静止轨道 设计寿命:3年 发射历程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三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其中风云二号A 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风云二号C 星和D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年发射。E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12月23日8时5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飞行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23.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06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卫星重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我国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发射的"风云二号"04星、05星,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双星组网运行观测,目前两颗卫星工作状况良好。 这次发射升空的06星,是04星、05业务星的在轨备份星和接替星,它的成功发射,可增强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连续、稳定运行的可靠性,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天气观测、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加强我国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二号卫星既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关键的元器件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参与卫星、运载、测控、发射、应用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成千上万,历经20余年,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 风云二号A星发射之后,上天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B星发射上去之后,运行了不到8个月,星上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比正常情况下衰减很多,接收起来非常困难。前面两颗星,大家搞了很多年,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 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 -1(Tiros-1)。随后,前苏联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气象 卫星。从此,气象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气象 卫星的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目前,在轨道上运行的大 多数气象卫星是由美国和俄罗斯发射的,其中很大一部 分为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 1966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业务气象卫星艾萨(ESSA) 是极轨卫星,主要提供可见光云图。 1970年、1978年 美国又相继发射诺阿(NOAA)和泰罗斯-N系列业务气象 卫星。这些卫星都属于极轨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左右。由于卫星的飞行高度低,因此卫星照片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极轨气象卫星环绕地球的南、北极附近运转,一颗星从南向北,另一颗星从北向南运行。由于地球自转,每条轨道穿越赤道的经度是各不相同的。地面接收站每天两次在固定时间里接收某一轨道的卫星云图,几条轨道的图像拼接成区域云图,成为预报员制作预报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4年,美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GOES)。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在赤道的某一经度、约36000公里高度上,它环绕地球一周约需24小时,几乎与地球自转同步。从地球上看好像卫星是相对静止的,故又称为地球静止卫星。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和欧盟也相继发展了自己的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目前,日本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俄罗斯的GOMES卫星、欧盟 METEOSAT-3 卫 星、印度的INSAT以及美国的两颗静止卫星 (GOES-E和GOES-W)共6颗卫星组成地球静 止气象卫星监测网。它们分别位于全球赤道 东经140 度、东经76 度、西经75度、东 经74度、西经75度、西经135度上空。这 些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高,每半 小时向地球发送一次图片。另外,还有三颗 极轨卫星(2颗美国NOAA卫星,1颗俄罗斯 METEO卫星),这些卫星每天实时监视大气天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 中国也先后成功地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3颗风云-1和3颗风云-2)。依靠这些卫星,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天气预报和监测系统。风云-1是一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若干个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包括4个可见频道和1个红外频道。风云-2是一种静止气象卫星。星上装有多频道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波段、1个红外波段和1个水汽波段。载荷包括S频段传输和云图预报转发器,UFH/S频段数据采集转发器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 气象卫星资料弥补了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高原及沙漠上人烟稀少地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的不足。它具有视野开阔、观测范围广、观测时次多等优点。人们通过卫星,能比过去提前二三天发现台风,并能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强度,从而确定它的移向、移速和发展变化。因此,卫星云图成为监视台风和预报台风移动路径的十分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台风定位已经离不开卫星云图。卫星资料应用还发展到农业、森林火灾、洪水灾情、环境监测等领域。

卫星云图系统介绍

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综合处理系统 LNA QQ:2907208176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FY-2卫星探测云图,卫星云图接收机,卫星云图放大器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3)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3)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3) 第二节系统组成结构 (4) 第三节一次典型天气过程系统功能介绍 (5) 第三章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13) 第一节精细化云图显示 (13) 1 红外一云图 (13) 2 可见光云图 (15) 第二节基础功能 (18) 1 云图色彩 (18) 2 云图缩放 (22) 3 单点定位 (25) 4 距离测算 (25) 5 面积测算 (26) 6 多星云图 (26) 第三节数据叠加功能 (27) 1 多种地图主题 (27) 2 不同的GIS元素 (28) 3 常规气象资料 (28) 4 雷达资料 (30) 第四节云图应用处理 (31) 1 立体云图 (31) 2 晴空检测、云地分离 (33) 3 降水分析与预测 (35) 4 MCS对流云团跟踪预测 (35) 5 等温线分析 (37) 6 台风定位与跟踪 (39) 7 雾检测 (39) 第五节云图接收系统其他系统功能 (39) 第六节云图Web发布系统介绍 (40) 第四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章系统概述 《综合静止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是多年卫星云图开发与实践经验,结合本公司在气象、水利、部队等其他行业各种静止、遥感卫星处理方面的经验;基于本公司雄厚的技术积累,研发的新一代基于GIS应用静止卫星云图接收以及应用处理系统。 本系统具有以下一些新特性: 真正的GIS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并没有采用GIS系统处理,本系统结合本卫星云图地理信息系统引擎,综合支持Google地图、ArcGIS以及MapInfo等多种格式电子地图数据,使得本云图系统具有更直观,实用性更强。 实时并行处理: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需要对卫星资料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看到预处理过后的几种云图,也只能对预先设置好的一定范围内的云图进行查看等处理。本公司研发了实时的云图投影、云图缩放、云地分离、云分类检测、对流云团跟踪预测预警、三维云图、等温线分析、降水分析与预测等各种基于多CPU的并行算法,通过结合NCEP的每天6个时次的等压面资料,可以做到实时对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全范围的应用处理。 多星云图并存处理:本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种类多颗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包括中国风云二系列、日本MTSAT系统等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比如对于对流云团跟踪,由于本系统采用实时并行的对流云团跟踪算法,所以可以综合处理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由于可以对于多颗卫星资料同时处理,因此就能得到更多时次云图资料,从而使得跟踪预测更加准确。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见下图:

气象大数据资料

1 引言 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但是,不能将气象预报产品的社会化推广简单地认为就是“气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混杂数据,气象大数据应该是指气象行业所拥有的以及锁接触到的全体数据,包括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对外服务提供的影视音频资料、网页资料、预报文本以及地理位置相关数据、社会经济共享数据等等。 传统的”气象数据“,地面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四类数据占数据总量的90%以上,基本的气象数据直接用途是气象业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气象服务。“大数据应用”与目前的气象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气象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增值应用”,后者是既定业务数据加工产品的社会推广应用。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的名言。天气和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人们常说的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在几周后引发北美的一场暴风雪这一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气象科学的复杂性。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气象科学界否决了——也就是说,目前经典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现在,气象行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向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决策信息怎么来依赖于我们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气象大数据应该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2 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2.1 概述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SaaS),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PaaS)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IaaS)。 大数据可通过许多方式来存储、获取、处理和分析。每个大数据来源都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数据的频率、量、速度、类型和真实性。处理并存储大数据时,会涉及到更多维度,比如治理、安全性和策略。选择一种架构并构建合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极具挑战,因为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 气象行业的数据情况则更为复杂,除了“机器生成”(可以理解为遥测、传感设备产生的观测数据,大量参与气象服务和共享的信息都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符合“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

气象卫星资料应用

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工作中的应用 —张华 国家气象风三项目实施以来,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呼市气象台贯彻上级的指示,重视气象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天气分析、气候与气候变化以及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 一、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1、临近预报: 如2010年9月20—21日在呼市上空的一个强对流云团,造成了呼市地区大到暴雨天气(降雨量为26.6—51.2mm)。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云图监测这个云团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发布了临近预报,对19日的天气预报做出了较为准确的订正。 2、监视大雾天气: 由于雾经常是晨起晨消,生命史短,常规的观测手段无法准确获取其强度和范围信息。气象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大、观测频次高、信息源可靠、直接投入成本低的特点。所以是监测雾天的有力工具。例如2009年春节期间呼市市区的大雾天气,根据形势场分析,没有做出准确的预报,之后,呼市气象台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在分析形势场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卫星资料的应用。 3、监视沙尘暴天气: 沙尘天气也有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做沙尘预报的时候除了一定的形势场、温度场、风场等气象条件外,另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沙

尘源地,而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大部分都来自于蒙新高地级蒙古国的沙漠,离我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想准确预报我市沙尘天气时间、强度,卫星资料就尤为重要。 二、重大活动服务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资料在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2010年7月16日在呼市上空的一个强对流云团,造成了局部中到大雨天气,时值呼市昭君文化节开幕式,呼市气象台根据形势场分析得出今天午后有点阵雨天气。根据气象卫星云图监测,16日中午开始起云,。为保障20点的开幕式顺利举行,呼市气象局与包头气象局两家联合,进行了人工提前降雨,15点多降雨开始,雨点大,降水急,至下午18点多阵雨天气结束,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云图监测这个云团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资料对重要天气尽收眼底,为天气预报人员准确及时地做出天气预报做出了贡献。 三、展望 气象卫星资料已经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出了较大作用,未来气象防灾减灾则对中国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为气象卫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呼市气象台将进一步提高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和产品的应用工作,使气象卫星资料作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可以依靠的更有效资料。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进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工作中各个方面的应用,坚持科学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云图动态三维可视化

海洋信息可视化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3级 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时间:2014年7月2日

云图动态三维可视化 摘要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1】,它描绘了云团的具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对于理解大范围内天气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使用从风云3号卫星获取的云光学厚度和云顶温度/云高(CPP)数据,通过云顶温度计算出云层厚度、透明度以及颜色值,并对数据进行插值,实现卫星云图的三维动态可视化。 关键字风云3号、云图、三维动态可视化 1 引言 风云3号(FY-3)气象卫星是我国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是在FY-1气象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术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具有质的变化,具体要求是解决三维大气探测,大幅度提高全球资料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云区和地表特征遥感能力,从而能够获取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表特性参数。通过卫星云图的形态、结构、亮度和纹理等特征,可以识别云的种、属及降水状况。可以识别大范围的云系,如螺旋状、带状、逗点状、波状、细胞状等,并用以推断锋面、温带气旋、热带风暴,高空急流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特征。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云区和各种不同的地表特征,在卫星云图上都有其特定的色调、范围大小和分布形式。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大片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这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1】。 2 原始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卫星云图的数据是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下载得到的,该数据是风云3号卫星(FY-3A)的云光学厚度和云顶温度/云高(CPP)数据产品,数据格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GMS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数据录取和图像处理

GMS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数据录取和图像处理 GMS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数据录取和图像处理 GMS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数据录取和图像处理 2007-01-20 电子通信论文 GMS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数据录取和图像处理 摘要:GMS同步气象卫星云图是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介绍了GMS-3气象卫星及其云图数据的结构,论述了一种基于微机的实时数据录取、图像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关键词:气象卫星云图数据录取图像处理在航天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卫星观测已成为天气预报和大气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它能为工、农业生产,为航海、渔业、林业、水利及军事保障等提供重要的服务。GMS系列气象卫星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日本气象厅负责实施的一个项目。它观测到的云图资料具有实时性好、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是我国和东南亚、大洋洲各国进行气象预报、分析的主要依据。在卫星云图的接收、处理系统中,数据的实时录取与保存、事后的图像处理是关键技术。下面论述的是GMS-3卫星云图数据的实时录取与保存、事后图像处理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实现方法。 1GMS-3卫星及其云图资料简介 GMS-3气象卫星静止于东经140度赤道上空,卫星自转的速度为100转/分,自转过程中有20度针对地球扫描获取云图数据,240度对空扫描,对空扫描期间将刚获取的云图资料传输给地面设备。卫星自转一圈扫描获取的数据称为一帧,根据转速可以计算出每帧数据的扫描及传输,为(60秒/100转)=600ms。卫星扫描步进方向为自北向南,对地球全部扫描一遍约2300帧数据。 GMS-3卫星云图每帧的数据结构如图1所示。每帧云图数据由9个数据段组成。同步段由20000bit帧同步码组成,主要用于帧同步,不需保存。 IR1、IR2、IR3段为红外云图数据,GMS-3

气象卫星的用途

气象卫星的用途 从“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部门获悉,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的方案论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开始转入卫星的初始研制阶段,目前科技人员正在加紧进行各项研制工作。 “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兼任“风云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他介绍说,“风云三号”卫星是一颗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其研制思想充分继承了我国卫星研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贯彻组合化、通用化、系统化的“三化”设计思想。卫星上将配置十种有效载荷,由于增加了微波遥感器,可实现全球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气象探测。 “风云三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全球的温度、湿度、气压、云和辐射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监测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探测地球物理参数,支持全球气侯变化与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为航空、航海等部门提供全球任意区域的气象信息等。“风云三号”卫星的分辨率较“风云一号”有显著提高,即使在870公里的高空也能分辨出地面上的高速公路。 与“风云一号”卫星相比,卫星上携带的仪器除了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外,还将增加微波辐射计、微波成像仪、红外分光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探测仪、紫外臭氧探测仪、太阳常数监测仪、空间环境监测仪等遥感仪器,卫星的图像传输分系统包含实时图像传输和延时回放图像传输两种,实时传输信道特征将和国际同类卫星兼容。 孟执中认为,“风云三号”卫星的探测功能及主要探测性能将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飞跃,它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对地观测能力和全球大气探测能力,缩短我国同类对地观测卫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积极推动我国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1968年8月,气象学家们从一颗“艾萨”卫星发出的最新气象云图中看到在加勒比海上空有一个破坏性很大的台风云构造。这个云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大,这预示着一场罕见的强风就要来临。于是,气象部门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要求他们迅速向北转移。结果,避免了一场可能会造成500多人死亡的悲剧。 1985年8月,中国东北三省受到6号、8号、9号强台风的袭击,河水瀑涨,泛滥成灾。由于气象部门根据卫星云图及早地做出了正确的预报,大大减少了损失。 1986年4月21日14时,中国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根据卫星红外云图,及时发现了内蒙兴安盟长70千米~80千米,宽25千米的森林大火。有关部门接到警报,立即进行紧急动员,及时扑灭了这次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山火。另外,被命名为“卡拉”和“卡米尔”的飓风曾被国际气象组织准确测出,及时的组织30万人撤离,挽救了50000人的生命。

云图融合媒体数据呈现系统

云图融合媒体数据呈现系统

云图融合媒体数据呈现系统定位于融合媒体类业务数据和运行数据的呈现窗口,将业务流转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互动数据等数据集于一屏,并辅以灵活的配置、自定义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融合媒体数据展现。 功能模块 1、数据展现 云图通过灵活使用HTML5技术,适应不同尺寸屏幕的展现模式,同时运用CSS3的动画特性,结合融合媒体数据的自身特点,展现融合媒体特有的炫酷效果。 已包含的数据展现有: ●汇聚类 ?最新资讯:暂时互联网汇聚最新的资讯 ?热点新闻:通过汇聚的大数据分析,完成的热点推荐 ?突发新闻:区域性的突发新闻,可完成用户的定制化要求 ●生产类 ?最新线索、报题:最新融合新闻所收到的最新线索、报题进行展示; ?最新选题:通过选题策划形成的最新报道方向; ?最新报道:从选题形成的各种版面报道制作,并呈现报道的制作状态。 ●发布类 ?两微一端发布排行榜:定制化的两微一端发布排行榜,包含用户数据实时反馈展示; ?今日电视编排:展示电视播出系统当日的播出串编单; ?最新微博微信:展示定制化的最新两微发布内容及用户互动数据; ?网站发布情况:展示网站当日发布的内容及用户互动数据。 ●资源调度类 ?地图化资源分布情况:实时呈现地图采访车、记者等资源的位置情况; ?调度通话:通过地图操作实现与前方记者的通话。 2、自定义组合模式 根据屏幕的尺寸和各类数据的特点,展现不同方式的组合模式,可以通过用户的需要进行配置化的自定义组合模式。

3、自定义主页 主页是进入云图数据呈现的入口,根据角色的用户的不同,可以自定义主页的展示效果,不仅可以自定义色块和排版,还能自定义布局的方式,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定制。 在进行数据呈现的同时,云图还支持将移动终端、实时视频信号与数据呈现进行有机结合的整体展现方式。 多端口显现 云图运用Html5页面技术,能够自适应各种移动端口使用,“双屏”互补,形成立体化传播,全面系统地呈现和控制融合媒体生产流程的各重要环节,协助业务部门的电视新闻等多种媒体生产的决策,辅助新媒体和传统电视生产和发布。 成功案例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

象资料。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中国位于全球气候脆弱带,旱涝、高温、冷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特别是对台风、暴雨、洪水、沙尘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静止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GMS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数据录取和图像处理

摘要:gms同步气象卫星云图是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介绍了gms-3气象卫星及其云图数据的结构,论述了一种基于微机的实时数据录取、图像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关键词:气象卫星云图数据录取图像处理在航天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卫星观测已成为天气预报和大气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它能为工、农业生产,为航海、渔业、林业、水利及军事保障等提供重要的服务。gms系列气象卫星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日本气象厅负责实施的一个项目。它观测到的云图资料具有实时性好、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是我国和东南亚、大洋洲各国进行气象预报、分析的主要依据。在卫星云图的接收、处理系统中,数据的实时录取与保存、事后的图像处理是关键技术。下面论述的是gms-3卫星云图数据的实时录取与保存、事后图像处理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实现方法。1 gms-3卫星及其云图资料简介gms-3气象卫星静止于东经140度赤道上空,卫星自转的速度为100转/分,自转过程中有20度针对地球扫描获取云图数据,240度对空扫描,对空扫描期间将刚获取的云图资料传输给地面设备。卫星自转一圈扫描获取的数据称为一帧,根据转速可以计算出每帧数据的扫描及传输,为(60秒/100转)=600ms。卫星扫描步进方向为自北向南,对地球全部扫描一遍约2300帧数据。 gms-3卫星云图每帧的数据结构如图1所示。每帧云图数据由9个数据段组成。同步段由20000bit帧同步码组成,主要用于帧同步,不需保存。ir1、ir2、ir3段为红外云图数据,gms-3只用于其中ir1段,ir2、ir3保留备用。ir1由2291个字组成,每个字代表一个卫星扫描的象素点,灰度等级为256级。ir1共有2291字节数据。v1、v2、v3、v4为可见光云图数据,gms-3云图中,可见光的分辨率为红外的4倍,所以v1、v2、v3、v4每个数据段均有数据,其字数应为2291+2291+(9164×4)=41238字节,约为42kb,传输速度为660kbit/s,扫描地球表面一次数据量为41238×2300=94847400字节,约95mb。2 云图数据的实时录取当卫星接收机收到卫星发来的高频信号后,首先对它进行高频、中频放大及调解、解码处理,撮出云图图像数据及帧同步脉冲、字同步脉冲、位同步脉冲等信号。由于gms-3云图信息是一个660kbit的数据流,数据量高达95mb,所以应当对云图接收机发来的数据进行前置预处理。预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对接收机发来的数据进行提取、缓冲,去掉一些无用的重复数据。本文介绍的云图处理系统,以一片intel 8086 cpu为核心组成一个16位专用单板机,其框图如图2所示。接口及同步电路主要用于对接收机送出的信号进行帧同步和串并转换,然后以16位dma的方式将数据存入缓冲存储器中。存储器分两个部分,ram1和ram2。接收数据时,将一帧数据首先放入ram1或ram2中的一个中,例如ram1中,当一帧数据接收并处理完后,intel 8086 cpu控制总线接口电路向主机发出取数据请求,并将保存最近一帧数据的ram1存储器的控制权交给主机,同时做好下一帧数据存入另一存储器ram2中的准备。用这种双缓冲存储器方式,可以使数据预处理与主机对云图的处理并行进行,大大节省了主机的资源开销,可实现云图的实时显示。3 云图数据的实时存储由于gms-3卫星云图数据量大、传输速度高,采用一般的文件读写方式不能完成数据的实时存盘要求,必须绕过操作系统的文件组织结构,直接对磁盘上的磁道进行寻址和读写操作。图3所示为磁盘上的磁道、扇区组织形式。操作系统通常以扇区为单位进行读/写访问,即一次读/写一个扇区。一扇我通常为512字节,0.5kb,读写一个扇区一般要1.5ms,磁头在磁道间移动的定位时间,即平均寻道时间为10ms。假设操作系统每读/写一个扇区后均需重新定位磁道,则存储一帧42kb数据所花的时间为(42/0.5)×(10+1.5)=966ms,超过了卫星发一帧数据的时间600ms。若在程序中直接控制磁头定位到某一磁道,然后连续写完该磁道上的所有扇区,再去寻找下一空磁道,则假设每一磁道有17个扇区,那么一个磁道上就保存17/2=8.5kb数据,花费时间(17×1.5)+10=35.5ms。保存一帧数据约需访问(42/18.5)约为5个磁道,所需时间为35.5×=177.5ms,大大小于600ms,完全满足了实时存储的要求。 4 主要图像处理功能gms-3卫星云图含有丰富的信息,对它的图像进行各种处理,可以获取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下载 1.1.登录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2.注册用户 1.3.选择地面气象资料 1.4.选择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日值数据 选择所需数据点击预览(本次气象数据为:降水量、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湿度、辐射度、积雪厚度等;地区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 下载数据并同时下载文档说明

1.5.网站数据粘贴并保存为TXT文档 2.建立属性库 2.1.存储后的TXT文档用Excel打开并将第一列按逗号分列 2.2.站点数据处理 2.2.1.由于站点数据为经纬度数据 为方便插值数据设置分辨率(1公里)减少投影变换次数,先将站点坐标转为大地坐标 并添加X、Y列存储大地坐标值后将各项数据按照站点字段年月日合成总数据库(注意:数据库存储为DBF3格式,个字段均为数值型坐标需设置小数位数) 为填补插值后北部和东部数据的空缺采用最邻近法将漠河北部、富锦东部补齐2点数据。 2.2.2.利用VBA程序 Sub we() i = 6 For j = 1 To 30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Field:=5, Criteria1:=i

Field:=6, Criteria1:=j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Windows("book" + CStr(j)).Activate Range("A1:n100").Select Range("I14").Activate ChDir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 Filename:="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6\" & InputBox("输入保存名", Title = "保存名字", "20070" + CStr(i) + "0" + CStr(j)), _ FileFormat:=xlDBF4, CreateBackup:=False SaveChanges:=True Next j End Sub 将数据库按照日期分为365个文件 3.建立回归模型增加点密度 由于现有的日辐射值数据不能覆盖东三省(如图),需要对现有数据建模分析,以增加气象数据各点密度。 已有数据10个太阳辐射站点,为了实现回归模型更好拟合效果,将10个样本全部作为回归参数。利用SPSS软件建模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