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壮族服饰的工艺以及种类介绍

壮族服饰的工艺以及种类介绍

壮族服饰的工艺以及种类介绍
壮族服饰的工艺以及种类介绍

文山壮族服饰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盘点一下壮族服饰那些事儿~

壮族有侬、沙、土三大支系,服装大同小异,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木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说起服饰可谓五花八门,缤纷多彩。小编是壮族中的侬族——锦族支系,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儿时,每到冬季闲暇的时候妈妈总会操起家中的绣花蓝,

开始制作新年的衣服,其种类之繁多,有头饰、衣襟、以及猫耳鞋、绣花鞋,一针一线,秀出自己喜爱的花样。而除了刺绣之外,纺纱和织布亦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每个村子总有一两家负责纺纱,布料供给村民使用。用布料和手工制作的衣襟拼接起来,一件独特而精致的新衣便出炉了。

一、男子服饰

成年男子普遍穿黑、青、蓝色自织棉布,有领、对襟、密纽、明袋上衣,着黑、青、蓝色宽裆折头大裤。脚穿自制锁边或毛边圆口浅帮布鞋。年轻人喜欢在头帕两端悬穗丝。

二、各支系特色

三大支系妇女服装底色一致,普遍为黑、青、蓝色为主。款式基本一样,都是收腰短衣、长裙。侬、沙(丘北)都着百褶裙。土(僚)裙不皱褶。包帕,三个支系各具特点。

侬装以广南道侬(装)、,交山锦侬(装)较有特色。道侬自织彩色方格壮锦长帕,往前包扎成两支斜上的牛角状帕式,前额留有遮阳;锦侬用手工绣成的各种图案的壮锦长帕,往后包扎成向耳根斜下的两角状帕式。。侬装有对襟,也有斜襟,领口有中高领,也有圆领,盛装的上衣面料用花色缎子。衣角向上翻翘,要显露衣服下摆两只斜挂的绣锦裙袋。脚穿镂腰小方头浅帮绣花鞋。讲究帕。衣、裙、鞋配套。

沙(布越)装最具特色的是丘北沙装,短衣密纽,着百褶长裙。头帕与侬有差别。广南沙(布越)、富宁沙(布越),民国以后已经不穿传统裙装。广南(北路)沙穿圆领滚口、滚袖衣。为方便涉水过河,衣长似袍。过河时,退去长裤,依水深浅或渐次收束至腋,或逐渐放松过膝涉水。即便有男性共渡,亦无碍观瞻。富宁沙(包括广南八宝沙),着姊妹装,带头巾或白底自织方格花头帕。

土僚穿右衽紧身短衣,胸。、背相对应各镶一块_四方缎面绣锦(也称补子,古称穿胸)。下着黑、青、蓝色平纹长裙(搭头土长裙有较宽皱褶),扎腰带。根据不同的头帕式样,又分平头、搭头、尖头土僚。平头土僚用自织黑或藏青色毛巾式头帕,包成平额帕式;头帕上多数绣有福、禄、寿、喜等吉祥的汉字图案。,尖头、搭头土僚,用长帕依发髻包扎成尖头、搭头状帕式。

壮族侬、沙、土妇女服饰都有盛装、便装、冬装、夏装之分。盛装讲究银质项圈、项链、纽扣、玉质环佩等贵重饰品,而最华贵的要数丘北沙盛装,轻轻挪步则银声盈耳。

20世纪70年代以后,壮族各支系青年男女服装亦有改变,多穿时代流行服装,居住在偏僻或较贫困山区的老年火穿传统服装。

三、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特色手艺

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lap”。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小时候就可以看见老人手工制作的猫耳布鞋,绣花鞋,遗憾的是如今这些古老而精细的手艺早已被机器替代,没有了以往的原汁原味。

壮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淳朴的壮乡人民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的精致而绚丽,其文化更值得继承和发扬,亲爱的

你,是否对其多了一份依恋和向往呢!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少数民族服饰欣赏复习题汇总

少数民族服饰欣赏复习题 1. 擦尔瓦:彝族服饰之一,类似于斗蓬。凉山彝族地区服装的季节性不强,四季均穿单衣,但为了适应气候寒暑变化,男女老少均披这种擦尔瓦,日可挡风,夜可作被,生不离身,死亦同焚。 2. 英雄结:彝族男子头饰之一,一般用深色布匹在包头之外缠绕定型,青年男子的细如长笋,老年男子的粗似螺髻。 3. 勇士坎肩:满族男子服饰之一,分前后身两片,两肩和前胸上都装有排扣,因此,只要解开前面和两侧的排扣,便可隔袍穿脱,十分方便,满族八旗子弟将此坎肩穿在长袍外面,以示其英武。 4. 鱼皮衣:赫哲族服饰之一,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多以鱼皮制作衣服,具有耐磨、不透水、保温、轻便的特点。 5. 袷袢:维吾尔族的男子服饰之一,是一种宽袖对襟无领无扣的长袍,根据季节分为单、夹、棉三种。 6. 瑶族女子服饰五大件:无领无袖贯头衣;衣身两侧只用带子连接(冬季穿右衽有袖衣);蜡染或刺绣花背牌;蜡染白褶裙;腰带和绑腿。 7. 瑶族服饰色彩:P47,在近于黑色的深蓝色服装上装饰红、黄、绿、白、蓝色,色彩趋于红绿黄白黑五种。 8. 瑶族有13种不同族称,列举6个: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平地瑶、背篓瑶、红头瑶、蓝靛瑶、白裤瑶、青裤瑶、花篮瑶、花瑶、平顶瑶、长衫瑶 9. 朵巴:维吾尔族的四楞小花帽,男女老少必须配戴,不同的地区、季节、年龄、性别、身份、场合各有区别。 10. 假壳:贵州省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姑娘头顶一块头巾,用发辫压住,已婚妇女在包头内衬箕形竹皮,近一尺长,很有特点,俗称“假壳”。 11. 五彩花袖长袍:土族妇女的服饰之一,从肩部至袖口用红、绿(或蓝)、黑、黄、白五种颜色的布或彩缎拼接而成,排列教有规律,颜色各有寓意,红色象征太阳,绿色象征青草,黑色象征土地,黄色象征五谷,白色象征乳汁,以期待带来丰收和吉祥。 12. 阿德拉斯:维吾尔族妇女连衣裙面料,是一种采用经向扎染方法制作的丝绸。另一说法是指用这种面料制作的连衣裙。 13.维吾尔族服饰面料和纹样,服饰特点。 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导语: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

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

民族服饰赏析教学大纲

《民族服饰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四号黑体、下同):XXX(四号宋体、下同)学时:32学分(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 适用对象:艺术设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阳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94年应立国主编,《世界民族服饰》,高等教育出版社,98年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学时分配 早节课程内容学时 1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2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0 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4 4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5 世界民族服饰 4 (表格内容为小五号楷体)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 朝鲜、赫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 的服饰进行图片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出2-3 套现代日常服

第二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朝鲜、赫 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三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有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 尼、傣、苗、侗等个民族,也是民族服饰最丰富多彩的地区。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其服饰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四章: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中南、东南地区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难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 族、高山族。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在服饰的风格上也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一)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

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培训资料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鉴赏》 结课论文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专业:产品设计 班级:产品L151 姓名: 傅增森 学号: 15L1251019 成绩: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产品设计产品L151 傅增森 15L1251019 1藏族介绍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也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3]。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2藏族服饰外貌与介绍

藏族服饰藏族服饰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1.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2.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名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 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一)壮族神话故事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 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1.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⑴老师:刘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模拟试题(3)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模拟试题(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B.地球表面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 C.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D.地球公转形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南、北半球是一致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详解】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根据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地球的运动,解答时要牢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下图为某网友用手机查询的“百花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百花山主峰的大致位置是() A.南纬39.9度,西经115.6度

B.南纬115.6度,西经39.9度 C.北纬115.6度,东经39.9度 D.北纬39.9度,东经115.6度 2.关于a、b两条登山线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沿着山脊走,坡度较缓 B.b沿着山谷走,坡度较缓 C.a沿着山谷走,坡度较陡 D.b沿着山脊走,坡度较陡 3.百花山主峰与甲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00m B.260m C.550m D.1700m 【答案】1.D 2.A 3.B 【解析】 1.地图包括必不可少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从图中左下角的信息可以知道,百花山的经纬度位置是北纬39.9度,东经115.6度,故选D。 2.由图可以看出,a路线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沿着山脊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b处等高线向高处凹进,是沿着山谷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故选A。 3.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地的海拔是1700米,等高距是100米,百花山的海拔是在1900-2000米之间,所以百花山主峰与甲地的相对高度是在200-300米之间,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知识。 3.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角洲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A.靠近海洋,有便利的水运B.气候适宜,畜牧业发达 C.均为重要的全国政治中心D.煤、石油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位于长江与珠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海洋,有便利的水运,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种植业发达、煤炭、石油贫乏,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依据题意,故选A。 4.关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正确的是

认识壮族,了解壮族,多姿的壮族服饰

认识壮族,了解壮族:多姿的壮族服饰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 壮族16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 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旅游0802班 06号韦冬玲 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出

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壮族服饰

鸟儿依恋辽阔无垠的天空,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壮族人最想念的当然就是民族母亲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走进壮族村寨,一起去领略领略壮族传统服饰的魅力吧! 《天下郡国利病书》曾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作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服饰虽不是最美的,价值最高的,确实最具特色的。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是用当地土布制作的,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这一微小的民族习惯,无不体现出壮族人尊重他人的高尚品质。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壮族妇女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有了特色的衣裳,自然还要有特色的服饰做搭配。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壮族的传统服饰,不过只是众多民族服饰的冰山一角罢了,它们就像一朵朵鲜花,装扮着祖国的大江南北。

学为中心

第五课绚烂的民族服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种类,初步掌握衣饰上的色彩、图案等蕴含着的民族发展历史和传统故事,能对民族服饰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述。 2、感受民族服饰在造型、色彩、工艺、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探究民族服饰的艺术性、生活性、社会性,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中使用的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对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取舍之利弊。 二、教材分析 《绚烂的民族服饰》作为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内容,向学生展示了在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历练和演进,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有的、反映传统民族形式的民俗服装的材质、形式、寓意、:工艺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民族服饰中表现出的历史沿革和时代进步的素材,欣赏各民族优秀的手工艺在民族服饰中的使用和展现,提高学生对民族服饰整体美和细节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多彩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感知民族服饰因其材质、色彩、款式、制作工艺、装饰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难点:欣赏、评述民族服饰独特的美。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民族服饰图片。 (教师)多媒体课件、民族服饰实物。 教学过程 1、导人:“概念”篇。 教师展示民族服饰的实物,请学生们结合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给“民族服饰”下定义。 展开:“赏析”篇(部分民族服饰)。

(1)岁月之影——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①介绍苗族的迁徙史及其在服饰中的反映与传承。历史在服饰上的呈现:造型、纹饰、工艺技法等。 ②欣赏苗族服饰,介绍苗族是所有民族中支系较多的民族,感知苗族文化的多样性。 ③精湛的手工艺欣赏:苗银、苗绣。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寓意在这些作品中,穿在身上,常伴左右。 (2)天人之谐——藏族服饰:掖在腰间的温暖。 ①看特点:有什么(材质、色彩)。 ②找奇点:为什么(造型、穿着习惯)。 ③猜亮点:·做什么(功能、习性)。 (3)举足之魅——畲族服饰:飞在心头的凤凰。 ①畲族服饰欣赏。 ②服饰起源介绍。 ③分析:饰物、工艺、功能特点。 (4)章服之华一一汉族服饰:融在根里的情结。 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以华夏字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礼仪衣冠体系。 ②汉服的文化内涵:汉服是汉民族传承4000多年的传统民族月艮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字L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小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气质。 ③汉服的基本特点、基本形制、组织构成。 ④重拾经典:现代汉服欣赏。 3、思考:“明日之新——传承与演变”篇。 (1)看一看:民族服饰在现代。 (图片欣赏) (2)谈一谈:民族服饰的尴尬。传统服装礼服化、服饰材料非本土化、传统

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09 级土木工程1班高翔2009102995 短短八周的少数民族服饰赏析课就要结束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了大概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傣族的服饰和土家族服饰,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这两个民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傣族女子服饰,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年轻女子服饰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美丽的傣族服饰特点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黄色、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 ℅ 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据明末清初方志记载,当时广西人口的民族比例是“僮(壮)七民(汉)三”。可见“布僮(壮人)”的分布相当广泛,而自清中叶以后至现在,倒过来变成“汉七壮三”了。但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只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荣”,壮族仍得不到承认。20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有布僮、布依、布越、布雅依、布僚、布曼、布傣、布托、布陇、布沙、布央等20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并遵照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族称为“僮族”。1955年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因“僮”字一般念作“同”音,为避免把“僮族”误念为“同族”,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为“壮族”。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它的西北部是与云贵高原的余脉,北部有五岭山脉横贯,中部的两广丘陵和众多的孤形山脉绵延其间,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左江、右江、邕江、柳江、漓江、桂江、西江并与北江汇聚,形成了珠江水系。珠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同时,广西又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形地区,溶岩洞穴遍布,从而就为可供原始人类丰富的生活资源和栖息繁衍的优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