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第二十三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最新第二十三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最新第二十三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最新第二十三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二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一、填空题

1.饲养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局限性。

2. 确定需要量要遵守唯一差异性、实验条件、饲粮类型、生理状态和需要两年标识。

3. 对于饲料标准的权威性来说,是由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决定的。

4.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类:综合法和析因法。

5.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归为析因法、综合法。

6.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唯一差异性、实验条件、饲粮类型、生理状态和需要量标识。

7.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8.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和氨基酸指标体系。

9.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称之为营养需要。

10.在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中会出现异常结果的情况较多的是综合分析法、适合单个动物的是折线法、较符合大多数养分的剂量-效应变化规律的是曲线法。

11.饲养标准是动物饲养的准则,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局限性等特点。

12.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13. 确定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法、析因法。

14.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即综合法和析因法。

15.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原则是唯一差异原则、环境条件明确规范、饲养类型明确、生理状态理想、营养需要标识明确和统一。

16. 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答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和数量的最低要求叫做营养需要。

17. 畜禽营养需要量可从生理活动角度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两部分。

18. 确定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19. 饲料标准一般可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即: 序言、研究综述、营养定额、饲料营养价值、典型饲粮配方和参考文献

20. 确定畜禽营养需要的方法可归为:综合法、析因法。

21. 饲养标准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变性、条件性和局限性。

22. 非蛋白氮饲料包括尿素、双缩脲氨、铵盐及其他简单含氮化合物。

23. 饲养标准的组成是序言、研究综述、营养定额、饲料营养价值、典型饲粮配方和参考文献。

25. 饲养标准是动物饲养的准则,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局限性。

26.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29.确定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

30.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的方法可归类为两类:综合法、析因法。

31.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32. 畜禽的营养需要量可从生理活动角度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两部分。

33. 确定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__综合法__、__析因法__。

34. 饲养标准是动物饲养的准则,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局限性等特点。

35. 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量的实验方法有析因法、综合法。

理由:在实际应用中,综合法和析因法都可用来确定需要量,并且两种方法相互渗透,是确定的需要量更为准确。

36.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

37.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氨基酸指标体系。

38.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39. 不同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除了在制定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定额时采用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以外,其他指标所采用的体系基本相同。

40. 饲料标准指标体系包括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氨基酸指标体系。42. 饲料营养标准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局限性。

43.确定动物营养量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折线法。

理由:P340

44.确定动物应邀需要量的方法有: 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45. 应用营养需要中的定额时,认真考虑和把握保险系数的数值含义十分重要。

46.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种类包括能量指标体系、氨基酸指标体系、其他营养指标。

47.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常用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三种方法。

48.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分为综合法和析因法。

49.确定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50.研究需要量的实验方法包括综合法、析因法。

51.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法和析因法。

52.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氨基酸指标体系。

二、选择题

1.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最根本原则是( D )。

A) 环境条件明确规范 B) 饲养类型明确 C) 生理状态理想 D) 唯一差异性原则

理由:P340唯一差异性原则是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最根本原则。

2. 蛋白质指标体系反映的是( B )的需要。

A)氨基酸 B)总氮 C)维生素 D)粗脂肪

理由:A选项不全面,C、D可以直接排除

3. 能量指标体系中,对于猪的能量体系,我国只用( B )。

A) ME B) DE C) NE D) GE

4. 下列哪项不属于确定需要量的原则( C )。

A)实验条件 B)饲粮类型 C)心理状态 D)唯一差异性

5. 确定需要量的方法不包括( A )。

A)析因法 B)综合分析法 C)折线法 D)曲线法

6. 以下不属于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是( D )。

A)综合分析法 B)折线法 C)曲线法 D)实验法

理由: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需要先通过实验,有了实验结果,在采取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来确定一个适宜值为需要量,因此,答案选D。

7. ( C )主要用于反映动物对蛋白质质量的要求。

A)能量指标 B)蛋白质指标 C)氨基酸指标 D)脂肪酸指标

8. 饲料标准与营养需要的性质不包括( D )。

A) 科学性与先进性 B) 权威性 C) 可变化性 D) 无条件性和局限性

理由:饲料标准是有条件和局限性的。

9. 为了确定动物的日粮营养需求,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以下( D )。

A) 综合分析法 B)折线法 C)析因法 D)以上都有

10.在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原则中,其最根本原则为 ( D )。

A) 实验条件 B)生理状态 C)饲粮类型 D)唯一差异性

理由:在其原则中,唯一差异性是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最根本原则。

11. 下列不是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是( B )。

A)综合分析法 B)析因法 C)折线法 D)曲线法

12.以下哪些营养需要量适合用综合法( D )。

A)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 B)维生素在体内代谢的利用率 C)矿物元素在体内代谢的利用率 D)以上均可

13. 饲养标准指标体系中用于反映动物对总氮需要的是 ( B )。

A) 能量指标体系 B) 蛋白质指标体系 C) 氨基酸指标体系 D) 脂肪酸指标体系

理由:氨基酸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反映动物对蛋白质质量的要求。脂肪酸指标体系一般只列出亚油酸指标。

14. 下列哪个不是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 B )。

A)综合分析法 B)析因法 C)折线法 D)曲线法

理由: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用来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

15. 下列不属于饲料标准性质的是( C )。

A) 科学性和先进性 B)权威性 C)不变性 D)条件性和局限性

理由:饲养标准的是可变化的。

1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是( C )。

A) 综合分析法 B )折线法 C )曲线法 D )析因法

17. 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之和等于( B )。

A) 某养分的含量 B)养分总需要量 C)某养分的需要量 D)代谢的需要量

理由:养分总需要量=维持需要+生产需要

18. 下列哪项不是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B )。

A)能量指标体系 B)粗纤维指标体系

C)蛋白质指标体系 D)氨基酸指标体系

19. 对猪禽等单胃动物,蛋白质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反映对( B )的需要。

A) 总氮 B) 真蛋白氮 C) 非蛋白氮 D) 粗蛋白

理由: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主要在十二指肠胃的各种酶作用下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肽。

20.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有: ( D )。

A)能量指标体系 B) 蛋白质指标体系 C)氨基酸指标体系 D) 以上全部理由:详见书P336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种类。

21. 下列不属于营养需要特征的是( D )。

A)健康生长 B)对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C)是一个群体的平均值 D)具有权威性是固定不变的 E)需要设定保险系数

理由:可变

22. ( D )极易感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引起动物中毒。

A)生大豆 B)菜籽饼粕 C)棉籽饼粕 D)花生饼粕

理由:花生饼粕极易感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引起动物中毒。所以选择D。

23.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不包括哪个( A )。

A)列表法 B)综合分析法 C)折线法 D)曲线法

理由: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包括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

25. 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 A )要求。

A)最低 B)唯一 C)最高 D)重要

理由:阐述营养需要的概念,其是最低要求。

26.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中 ( A ) 是最常用的方法。

A)综合法 B)折线法 C)曲线法 D)析因法

理由:折线法和曲线法不是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而析因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造成结果的不确定性。

27.饲养标准不但随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变化,也随实际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饲养标准的( C )。

A)科学性和先进性 B) 权威性 C) 可变性 D) 条件性和局限性

理由:饲养标准的可变性表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但随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变化,也随实际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28.确定动物营养需要的方法不包括 ( D )。

A)综合分析法 B) 折线法 C) 曲线法 D) 化学分析法

理由:确定动物营养需要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三种方法。

29.下列特性不属于( A )为什么不能照搬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的原因。

A) 科学性 B)可变化性 C)条件性 D)局限性

理由:对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基本特性的掌握与理解

30.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有( D )。

A)能量指标体系 B)蛋白质指标体系 C)氨基酸指标体系 D)粗灰分指标体系理由:饲养标准体系有: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氨基酸指标体系等。

31. 在确定需要时最重要的是( A )。

A)唯一差异性 B)饲粮类型 C)动物生理状态 D)需要量标识理由:除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外,其他所有因素均一致,唯一差异性是确定动物营养需要的最根本原则。

32. 研究需要量的实验方法中( C )是根据“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分开的原理,分别

测定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各项需要之和就是畜禽的营养总需要量。

A)综合法 B)析因法 C)综合分析法 D)折线法

理由:析因法是根据“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分开的原理,分别测定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各项需要之和就是畜禽的营养总需要量。

33. 下列不是饲养标准中能量指标体系的是( B )。

A)消化能 B)总能 C)代谢能 D)净能

34. 下列对动物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叙述不包括的是( A )。

A)脂肪指标体系 B)能量指标体系 C)蛋白质指标体系 D)氨基酸指标体系理由:动物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除了氨基酸指标体系、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外,还包括以下营养指标:采食量、脂肪酸、维生素、矿物元素、非营养素指标。

35. 在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所遵循的原则中,其他所有因素一致,( D )是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最根本原则。

A)饲粮类型 B)生理状态 C)需要量标识 D)唯一差异性

理由:除实验设计处理因素外,其他所有因素均一致,包括动物、性别、年龄等因素均一致,这时候唯一差异性是确定的最根本原则。

36. 在畜禽饲养标准中,脂肪酸指标一般只列什么?( B )

A)油酸 B) 亚油酸 C) 亚麻酸 D) 花生油酸

理由:在饲养标准中主要列必需氨基酸,一般只列亚油酸指标。

37.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D )

A)能量指标体系 B)蛋白质指标体系 C)氨基酸指标体系 D)脂肪指标体系理由: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能量指标体系、蛋白质指标体系、氨基酸指标体系。38. 用于反映动物对总氮的需要的营养指标体系是( B )。

A)能量指标体系 B)蛋白质指标体系 C)氨基酸指标体系 D)脂肪酸指标体系39.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 D )。

A)综合分析法 B)折线法 C)曲线法 D)以上全部

40. 饲养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饲养标准,这说明饲养标准具有( A )

A) 局限性和条件性 B) 随意性 C) 权威性 D) 先进性

42. 下面哪一个不是确定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的方法( D )。

A) 综合分析法 B) 曲线法 C) 折线法 D) 波线法

理由:没有D这种曲线。

43.饲养标准有其基本特性,其中不包括( C )。

A)科学性 B)先进性 C)变化性 D)条件性

理由:P338

44. 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中不包括( B )。

A)能量指标体系 B)碳水化合物指标体系 C)蛋白质指标体系 D)氨基酸指标体系

理由: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中不包括B

45.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D )。

A)唯一差异性 B)饲养类型明确 C)生理状态理想 D)以上全部

46. 确定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是( D )。

A) 综合分析法 B) 拆线法 C) 曲线法 D) 以上都是

47. 下列不属于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B )。

A)实验条件 B)动物品种类型 C)生理状态 D)饲粮类型理由:考察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所应遵循原则的相关知识。

48. 饲养标准中的能量指标体系不包括( A )。

A)总能 B)消化能 C)代谢能 D)净能

理由:饲养标准中的能量指标体系有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能量指标体系。

49.生长猪日增重以Lys为( A )最大。

A)0.9% B)0.8% C)1.0% D)1.2%

50. 下列不属于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的性质的是( C )。

A)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B)饲养标准的权威性

C)饲养标准的可逆性 D)饲养标准的可变化性

理由: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的性质包括: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饲养标准的权威性、饲养标准的可变化性、饲养标准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51. 以下哪些是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A B CD )。

A)能量指标体系 B)采食量 C)蛋白质指标体系 D)矿物元素

52. 矿物元素一般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列出,常量元素中除了( A )不列出,一般全部列出。

A)硫 B)镁 C)钙 D)铁

三、判断题

1.畜禽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方法中,综合法是根据“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分开原理,析因法是根据“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统一原理。(×)

理由:P341综合法统一原理,析因法分开原理

2. 析因法比综合法更科学合理,且所确定的需要量高于综合法。(×)

理由:综合法确定的需要量更高

3. 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的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理由:营养需要指动物在最适于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4.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折线法和曲线法。(×)

理由: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

5. 营养需要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 √ )

6. 营养需要系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随意要求。(×)

理由:营养需要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要求是要最低要求,而不是随意要求。

7. 析因法是研究营养需要量最常用的方法,可直接测知动物对养分的总需要量。(×)理由:析因法应改为综合法。

8. 析因法适于推算任何体重和任一生产内容时畜禽对各种养分的需要量。(×)

理由:实际应用中由于某一生理阶段的生产内容受多种因素干扰,且饲料养分转化为产品的利用率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大多数情况采用综合法。

9.确定动物营养的原则有:唯一差异性原则、环境条件明确规范、饲养类型明确、生理状态理想、营养需要标识明确和统一。(√)

10.析因法是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最精确的一种方法,并且也是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

理由:前者对,后者错,综合法是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

11. 饲养标准中的各种需要或供给量都是科学制订的,应用时不得变动。(× )

理由:饲料标准具有可变性,就标准而言,仅起着指导作用,应用时应该按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12.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

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13. 饲养标准是一成不变的。 ( × )

理由:“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营养定额,认真考虑保险系数,才能保证对动物经济有效地供给,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14.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理由: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

15. 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理由: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6. 可以采用析因法测定动物微量养分需要(×)

17.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中,综合法比析因法更科学、合理。但所确定的需要量一

般低于析因法。(×)

理由:析因法比综合法更科学、合理。但所确定的需要量。一般低于综合法

18. 综合法确定的需要量比析因法高。(×)

理由:析因法比综合法更科学、合理,但所确定的需要量一般低于综合法。

19. 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述法和析因法,其中析因法是根据“维持需要“分开的原理。(×)

理由:是综因法才对!

20. 饲养标准有科学性、先进性、不变性、条件性等(×)

理由:应该为可变性。

21.确定营养需要需要遵循唯一差异性原则。(√)

理由:见课本341页

22.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

理由: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大多数含有抗营养因子,但植物的一些加工副产品没含有抗营养因子。

23. 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要求。(×)

理由: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25. 确定营养需要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和曲线法。(√)

理由:见书本P340。

14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十四章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营养需要饲养标准 营养需要:一般概念上的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命健康、正常生长和良好的生产性能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要求。营养需要一般是指群体营养需要的平均值。 有时营养需要特指权威部门批准并以文件形式发布出来的动物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概念等同。 饲养标准: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规定了各种动物为了获得不同生产目的和生产性能对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量定额,并介绍了包括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及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数据等相关资料,是各国公认的权威部门发布的一整套数据和资料。 二.以美国NRC和我国最新的饲养标准为例,简要说明饲养标准的组成结构一般分成几部分? NRC发布的动物营养需要一般包括序、营养研究的进展、营养需要量表、饲料营养价值、典型配方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序阐述了本次修订的主要变化、增加的新内容、修订工作的时间跨度及最终的完成时间等。营养研究的进展部分主要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有关研究资料,按不同的专题进行详细的总结和阐述,是制定本版营养需要量的依据。营养需要量表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每个营养指标的具体数值。饲料营养价值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用于配制此种动物饲料的原料的能量、营养成分含量及生物学效价的数据。典型配方列出根据营养需要定额而配制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配方,它是进行饲料配合时的参考,启发和指导使用者如何进行饲料配制。参考数据列出了制定标准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以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我国饲养标准包括封皮部分,前言部分,标准的正文部分。标准的正文部分包括: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对本标准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的解释;4营养需要; 5常用饲料及营养价值表;6 常用矿物质饲料中矿物质的含量;7 维生素化合物的维生素含量;8常用矿物元素的耐受量。 封皮部分,有标准的名称、编号、发布日期、发布的机构等内容。前言部分包括起草的单位、个人及对旧标准的替代情况说明。标准的正文部分包括:1范围,阐述了本标准适用的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与本标准有关的相关标准的引用说明;3 对本标准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的解释;4营养需要,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各种营养需要定额;同时给出不同体重情况下的采食量的数据; 5常用饲料及营养价值表,给出常用饲料的营养成分数据;6 常用矿物质饲料中矿物质的含量;7 维生素化合物的维生素含量;8常用矿物元素的耐受量。第5~8部分阐述的是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价值。 由美国NRC和我国最新的饲养标准可以看出,饲养标准的组成结构一般分成:前言、营养需要量表、饲料营养价值

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养殖场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多产仔、产好仔,降低产仔成本是母猪的饲养管理的关键。它的饲养管理包括后备母猪、和产仔后的哺乳母猪、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区别对待精心喂养。 (一)空怀母猪的饲养和管理 1、刚刚断奶的母猪,要强弱分栏,防止的强欺弱,以大欺小,必须现场监护防止咬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及时发现发情母猪,并配合配种员做好配种工作。 3、空怀母猪以及妊后1个月期间,由于需要恢复和改补、产仔期身体的损耗,迅速复壮,多排卵为配准多产仔打好基础。最好喂饲哺乳母猪料,日喂2~3次平均3千克。对刚刚断奶的母猪,为防止乳房炎要适当减料,当乳房收缩出现皱折时再开始加料。要求猪群达到膘情一致,肥的少喂瘦的多喂,保证八成膘。 (二)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1、妊娠母猪要按预产期顺序,安排圈栏,每圈4~6头,并照顾到强弱分开,保证妊母体况均匀。 2、要注意监护防止猪之间,互相咬斗,造成撕伤和肢体损伤。 3、妊娠母猪的饲养要实行高、低、高的模式。即妊娠第一个月母猪需要继续复壮,改补产仔哺乳过程中的

体能消耗。两者卵子在母猪输孵管上1/3处,等到精子受精后成为结合子、边发育边向子宫角处移动,最后安胎在子宫角上,并在它的周围形成胎盘与母体相连。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此期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喂给营养不全的饲料,维生素缺乏或喂给发霉及有毒等刺激性大的饲料,都容易发生流产,或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所以加强母猪怀20孕天左右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头一个关键时期,可酌情喂给哺乳母猪料,料量应略高可3千克左右。怀孕第二个月胎儿发育长量依然很小,需要的营养也少,并需控制母猪膘情。此期喂妊娠料,控制料量大约日喂2.25~2.5千克。 4、妊娠母猪饲料配方为:玉米63.5%,豆粕14.5%,渔粉2.0%,麦麸9.0%,稻糠7.0%,预混料4.0%,可消化蛋白14.5%,能量2.95兆卡/千克。怀孕第三个月胎儿增重550克,占生重的39%,长变为15厘米左右,怀孕最后20多天,胎儿生长很快,大约生60%是在此期生长的,因而加强孕母分娩前1个月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因此此期应喂给哺乳母猪料,料量在3千克左右。 (三)产仔母猪的饲养管理 产仔母猪的饲养管理最大的目标,一是保证母猪健

奶牛的营养需要

奶牛的营养需要 奶牛的饲养标准给出了奶牛生长各阶段和产奶的营养需要。我国于2004年发布了最新的奶牛饲养标准。 奶牛在泌乳周期的不同阶段所处的生产状态不同,除产奶外,还包括体重的增减和妊娠。所以,确定奶牛营养需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充分满足产奶、体况和胎儿生长的需求。下图所示是泌乳牛典型的泌乳曲线、采食量、胎儿生长和体储动态变化。 泌乳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胎儿生长和能量储备动态变化曲线 产奶量在产犊后4-6周达到高峰,而后以每月6-7%的速度逐渐降低,直至300天干奶。产犊后,奶牛采食量增加的速度低于产奶量的增加速度,导致饲粮所提供的营养无法满足产奶的需要,因而奶牛需要通过动员体储来满足产奶的营养需要,使体重逐渐下降。 在产犊10周以后,饲粮营养物质采食量基本能够满足产奶的能量需要,并在产后12 周时采食量达到高峰。在整个泌乳中期和后期,饲粮营养物质采食量均高于产奶所需,多余的营养用于奶牛增重、体组织储存和骨骼的恢复。 (一)奶牛标准的指标体系列出了奶牛对干物质的采食量。奶牛能量指标采用奶牛能量单位和产奶净能,蛋白质指标采用可消化粗蛋白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矿物质列出了钙磷的需要量,维生素指标列出了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需要量。 (二)奶牛饲养标准的表达方式我国2004年版奶牛的饲养标准按析因法和综合法列出了奶牛的需要量,与猪家禽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以每千克日粮的营养素含量来表示,而是按照动物的生产目的列出用于不同生产目的的需要量,另外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的需要量综

合在一起给出一套综合营养素需要量,并且以每天每头营养素需要量来表示。 1.不同的生产目的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给出计算不同生产目的的需要量公式,包括成年母牛维持的营养需要、产奶的营养需要、体重变化的营养需要、妊娠最后四个月的营养需要、生长牛的营养需要、种公牛的营养需要,可根据给出的计算公式算出营养需要。 例如,产奶的能量需要,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产奶的能量需要量=牛奶的能量含量×奶量 牛奶的能量含量(KJ/kg)=1433.65+415.30×乳脂率 牛奶的能量含量(KJ/kg)=166.19+249.16×乳蛋白干物质率 2.每日每头养分的综合需要量 奶牛饲养标准提供了一套综合营养素需要量表,包括成年母牛维持的营养需要、每产1kg奶的营养需要、母牛妊娠最后四个月的营养需要、生长母牛的营养需要、生长公牛的营养需要。 例如,下表分别为成年母牛的营养需要和每产1kg奶的营养需要。 成年母牛每天的维持营养需要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部分 复习思考题 一、术语与概念 二、思考题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各有哪些必需氨基酸? 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 9.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 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 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7.如何用析因法来确定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 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24.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26.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28.论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及实践意义。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34.论述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35.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36.何为可消化、可利用及有效氨基酸?何为理想蛋白?二者有何关系? 37.何谓生态营养?发展趋势如何? 38.何谓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第二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二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一、填空题 1. 饲养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_局 限性。 2. 确定需要量要遵守唯一差异性、实验条件、饲粮类型、生理状态和需要两年标识。 3. 对于饲料标准的权威性来说,是由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决定的。 4.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类:综合法和析因法。 5.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归为析因法、综合法。 6.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唯一差异性、实验条件、饲粮类型、生 系。 9. 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营养物质种类和数 量的最低要求称之为营养需要。 10. 在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中会出现异常结果的情况较多的是综合分析法、适合 单个动物的是折线法、较符合大多数养分的剂量-效应变化规律的是曲线法。 11. 饲养标准是动物饲养的准则,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条件性和. 局限性等特点。 12.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13. 确定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法、析因法。 14. 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即综合法和析因法。 15. 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应遵循的原则是唯一差异原则、环境条件明确规范、饲 养类型明确、生理状态理想、营养需要标识明确和统一。 16. 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答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和数量 的最低要求叫做营养需要。 17. 畜禽营养需要量可从生理活动角度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两部分。 18. 确定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折线法、曲线法。 19. 饲料标准一般可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即:序言、研究综述、营养定额、饲 料营养价值、典型饲粮配方和参考文献 20. 确定畜禽营养需要的方法可归为:综合法、析因法。 21. 饲养标准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变性、条件性和局限性。 22. 非蛋白氮饲料包括尿素、双缩脲氨、铵盐及其他简单含氮化合物。 23. 饲养标准的组成是序言、研究综述、营养定额、饲料营养价值、典 型饲粮配方和参考文献。 25. 饲养标准是动物饲养的准则,具有 科学性和先进性、权威性、可变化性

(完整版)母猪妊娠饲养管理技术要点.doc

母猪妊娠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母猪妊娠指母猪怀孕期,是从配种开始至分娩结束。饲养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胎 儿在母体内正常发育,防止流产和死胎,生产出健壮、生活力强、初生体重大的子猪,同 时还要使母猪保持最佳体况。 适宜的营养水平 我国饲养标准规定,妊娠前期(怀孕至80 天)的母猪体重为90-120kg 时,日采食配合饲料量为 1.7kg ,体重 120-150kg ,日采食为 1.9kg , 150kg 体重以上日采食为2kg。妊娠后期(产前 1 个月)体重在90-120kg 、 120-150kg 、 150kg 以上,日采食量分别为 2.2kg 、 2.4kg 、 2.5kg 配合饲料。日粮营养水平为粗蛋白12%-13%,消化能为2.8- 3.0Mcal/kg ,赖氨酸为0.4%-0.5% ,钙为0.6%,磷为0.5%。另外,除了喂配合饲料外,为使母猪有饱感和补充维生素,最好搭配品种优良的青绿饲料或粗饲料。 供料体系和营养计划 妊娠母猪 根据妊娠母猪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供料体系和营养计划。对于断奶后体瘦的经产母 猪,采取抓两头顾中间的供料体系和营养计划。经过分娩和哺乳期后的母猪,体力消耗较 大,体质较差,为了能更好地担负起下一阶段的繁殖任务,须在妊娠初期加强营养,迅速 恢复繁殖体况。这个时期(包括配种的前 10d,共计约 1 个月)应加强营养,加大精料供给, 特别是含蛋白质高的饲料。体况恢复后,逐渐降低营养水平,按饲养标准饲养,以青 粗饲料主,至妊娠 80d,加喂精料来加强营养。形成高—中—高的供料体系及营养计划,尤其是后期的营养水平应高于前期。 初产母猪和配种母猪 对于初产母猪和哺乳期配种的母猪,采取步步登高的供料计划。特别对于初产母猪, 身体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要量较大,更需采用此计划。哺乳母猪因繁殖任务重, 营养需要量也很大,因此营养水平应根据胎儿的体重增长而提高,至分娩前 1 个月达最高峰。一般妊娠初期的营养水平可以低一些,以青粗饲料为主;而后逐渐增加精料比例,尤 其是蛋白质和矿物质料的供给,提高营养水平;至产前3-5d ,日粮减少10%-20%,以便正常分娩。

奶牛营养需要

奶牛营养需要 第一节奶牛营养需要特点 一、奶牛消化特点 牛是反刍动物,采食时不需充分咀嚼就呑咽,采食量大,进食快,饱食后很长时间进行反刍,即将胃内食团重呕回口腔反复细嚼,一昼夜约6-8小时。 牛胃分四室,即瘤、网、瓣、皱、皱胃也叫真胃。只有真胃分泌消化液。瘤胃是第一胃,胃壁发达,容积非常大,成年奶牛可达250升,是肉役牛的2.5倍,瘤胃占胃总容积的78-85%,要养好奶牛,必须发挥瘤胃功能和创造稳定的瘤胃内环境。 瘤胃第一功能是机械性功能,靠发达的胃壁肌肉和乳头收缩松弛节律性蠕动,对食物进行浸润、软化、拌和、揉磨,再加长时间反刍与唾液充分混和,对饲料进行初步的加工消化。 瘤胃第二功能是,在良好的胃液环境下,大量有益的细菌和纤毛虫通过增殖、生长,对饲料发酵分解,并可形成大量的菌体蛋白。这些菌体蛋白属内源性的营养,对奶牛的营养至关重要。瘤胃内环境必须保持PH7-7.5的环境,饲养上科学的喂给非常重要。 (一)要满足大量采食需要,给予足够的干物质量,每日进入干物质量为活体重的3-4%。 (二)饲料必需做到以粗料为主,尤其是优质粗饲料,保持瘤胃稳定环境很重要,粗纤维泌乳盛期含量不少于15%,其它阶段不低于17%,后期20%以上。精饲料的补给量对瘤胃环境影响很大,多喂精料来刺激增奶是不可取的,而往往带来瘤胃环境的破坏,一般应掌握精粗比例,分娩前期40:60,泌乳盛期60∶40,泌乳中期为50∶50左右,泌乳后期30∶70,干乳期25∶75,并保持适度的粗蛋白质水平和足够的能量来源。 (三)注意饲料质量,牛爱吃,适口性好,无霉败变质,并注意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及食盐。每100公斤体重每日应给食盐5克,每产一公斤奶加2-3克。应经常应用缓冲剂,如小苏打、氧化镁,调整PH值,特别是精料及青贮喂量较多时更应注意。 (四)应养成良好的饲养习惯,如饲喂方式,次数,顺序,时间,喂后休息,饮水等都应保持稳定,即按时饮喂,定时定量。 二、各种营养素的主要作用及缺乏症 奶牛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从食入的饲料中消化吸收获取。主要营养物质有水,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 (一)水分:水是构成家畜体内重要成分。缺时被毛粗糙,食欲下降,奶牛每天饮水60-100升,喝水的数量与环境温度,饲料种类及生产状况有关,因此要经常保持充足的清洁饮水。夏季应设立水槽保持经常有水,自由饮水。饲料中都含有一定量水分,一般干草、枯草及精料中含水分10-15%,多汁饲料70-90%。日粮中水份过高,降低干物质采食量、发生总养分供给不足。饲料加水拌喂时,尽量要少加水,让牛采食后多从饮水中吸取水分。 (二)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构成家畜体的主要成分。肌肉、内脏、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养好妊娠母猪的目的是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防止流产和死胎。确保生产出头数多产、初生重大,均匀一致和健康的仔猪。并使母猪保持中上等体况,为哺育仔猪做准备。 1.母猪妊娠期间的变化和胎儿发育规律 (1)怎样确定母猪妊娠。为了便于加强饲养管理,越早确定妊娠对生产越有利。母猪妊娠后性情温驯。喜安静贪睡、食量增加、容易上膘,皮毛光亮和阴户收缩。一般来说母猪配种后,过一个发情周期没有发情表现说明已妊娠,到第二个发情期仍不发情就能确定是妊娠了。 (2)妊娠期的生理特点。母猪妊娠后新陈代谢旺盛,饲料利用率提高,蛋白质的合成增强,青年母猪自身的生长加快。试验报道,给妊娠母猪和空怀母猪吃相同数量的同一种饲料,妊娠母猪产仔后比空怀母猪多增重1.5千克左右。妊娠前期胎儿发育缓慢,母猪增重较快。妊娠后期胎儿发育快营养需要多,而母猪消化系统受到挤压,采食量增加不多,母猪增重减慢。妊娠期母猪营养不良胎儿发育不好。营养过剩,腹腔沉积脂肪过多,容易发生死胎或产出弱仔。 (3)胎儿发育规律。卵子在输卵管受精后,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向两侧子宫角移动,附植在子宫粘膜上,在它周围逐渐形成胎盘,母体通过胎盘问胎儿供应营养。胎儿在妊娠前期生长缓慢,各器官形成。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很快。猪的妊娠期114天(108~120天),妊娠1~90天胎儿重550克,而后24 天增重很快,体重可达1300~1500克。从表6-1看出,妊娠最后1个月胎儿增重占出生重的60%。不同胎龄胚胎的化学组成不同,随胎龄的增加,胚胎的水分降低,干物质增加,粗蛋白质和矿物质也相应增加。 2.妊娠母猪的饲养和营养需要 (l)妊娠母猪的饲养。根据胎儿的发育变化,常将114天妊娠期分为两个阶段,妊娠前84天(12周)为妊娠前期,85天~出生为妊娠后期。断奶后的母猪体质瘦弱,在配种后20天内应对母猪加强营养,使母猪迅速恢复体况。这个时期也正是胎盘形成时期,胚胎需要的营养虽不多,但各种营养素要平衡,最好供给全价配合饲料。自配饲料的猪场除给母猪适当混合精料外,应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妊娠20天后母猪体况已经恢复,而且食欲增加,代谢旺盛,在日粮中可适当增加一些青饲料,优质粗饲料和精渣类饲料。妊娠后期胎儿发育很快,为了保证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产生出生体重、大,生活力强的仔猪,就需要供给母猪较多的营养,增加精料量,减少青饲料或糟渣饲料。妊娠母猪应限饲,饲喂量应控制在 2.0 ~2.5千克/天。要改变传统养猪观念,利用母猪在妊娠期食欲好,代谢旺盛,饲料利用率高的特点,给妊娠母猪多吃饲料贮存营养,母猪过肥到产后泌乳时,再将体内营养转为奶供给仔猪,就是饲料- 体脂-奶模式。从饲料到母奶要经过二次转换,饲料利用率低。从研究结果看:妊娠期母猪的营养只要满足维持需要+ 母猪生长需要(青年母猪)+ 胎儿需要就够了。采食量不能过多,妊娠期采食量过多,泌乳期的采食量下降,母猪失重增加。据报道,妊娠期多采食1兆卡DE,泌乳期少采食0.5兆卡 DE。妊娠期营养过剩,母猪过肥,腹腔内特别是子宫周围沉积脂肪过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产生死胎或弱仔猪。也不能给母猪喂量过少造成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对胚胎发育和产后泌乳都有不良影响。 (2)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①能量。妊娠期能量需要包括维持和增长两部分,增长又分母体增长和繁殖增长。很多报道认为妊娠增长为45千克,其中母体增长25千克,繁殖增长(胎儿、胎衣、胎水、子宫和乳房组织)20千克。中等体重(140千克)妊娠母猪维持需要5.0兆卡DE/日,母体增长25千克,平均日增219克,据估算每千克增重需5.0兆卡DE,219克需1.095兆卡DE。繁殖增长日增175克,约需0.274兆卡DE。以此推算;妊娠前期根据不同体重,每日需要4.5~5.5兆卡DE,妊娠后期每日需要6.0~7.0兆卡DE。②粗蛋白质。蛋白质对胚胎发育和母猪增重都十分重要。妊娠前期母猪粗蛋白质 176~220克/天,妊娠后期需要 260~300克/天。饲料中粗蛋白质水平为 12%。蛋白质的利用率决定于必需氨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一、后备母猪的选择后备母猪要求在60公斤前从育肥猪群内拨到后备母猪圈内饲养。不能以育肥猪的方法一直养到配种前。如果从外面购买后备母猪,一定要从防疫好、健康水平高的猪场购买。新买来的后备母猪应当隔离饲养一段时间(一般4~6周),不能立即与本猪场猪混群,容易暴发传染病。在隔离观察期间,做好各种疫苗接种,注意观察后备母猪的健康状况。同时也要求在60公斤前购买。如果购买得太晚,母猪体重太大,很可能是一直以育肥猪的方式饲养的,对繁殖不利。另一方面,购入的后备母猪太晚,到自己猪场后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很可能造成繁殖失败。 二、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后备从60公斤以后进入后备母猪培育阶段,饲养管理不同于育肥猪。应从选留用后备到母猪交配期间,让母猪自由采食,保证能量需求,适当提高能量和采食量有助于后备母猪早日达到初情期,而且还可增加后备母猪下一次发情时的排卵数。选拨的后备母猪每天生长速度保持在500~600克左右即可。这要求适当控制后备母猪的饲料量。建议改成每天饲喂2顿,最好饲喂湿料。后备母猪的饲料最好单独配制,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水平要求略高于育肥猪。这样有利于培育出繁殖力高、健壮的后备母猪。后备母猪从75公斤开始就不需要瘦肉长的太快了,因此要从这个体重开始饲

喂母猪料,最好是专门的后备母猪料。从75公斤更换为母猪料后,可半月评估一下所饲喂后备母猪的体况,不可太肥也不可太瘦。若出现太肥和太瘦的情况应调整饲料的配方,而不采用减少或增加饲喂量。当后备母猪达到7月龄、体重达到110公斤以后,注意观察母猪的初情期。第一个发情期不要配种,此时母卵巢功能尚不完善。要求在第二个发情期配种,配种前两周开始补饲催情,饲喂量增加40-50%,达到日喂3、8-4公斤配合饲料。补饲催情可增加排卵量,每窝产仔数可增加2头。配种结束后,立即把饲喂量降到补饲催情前的水平,每天约2、2公斤,日粮每公斤含消化能 12、1兆焦,含粗蛋白质13%,赖氨酸0、6%、钙0、75%、磷0、65%。从怀孕84天开始,日粮营养水平可提高到每公斤含消化能 12、5-13兆焦,含粗蛋白质14%,赖氨酸0、75%、钙0、8%、磷0、65%,日饲喂量3、25-3、5公斤。分娩前2-3天,日饲喂量降到1、8公斤左右,以免引起难产。后备母猪的管理上还应当增加其的活动面积。需要注意,尽量给母猪一个安静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这样会增加受孕的机会。同时保持圈舍卫生,训练后备母猪良好卫生习惯,做好必要的免疫和驱虫。

奶牛营养需要标准

成年母牛维持营养需要体重日干粮奶牛能量可消化粗小肠可消化钙磷 胡萝卜维生素A (kg)物质(kg)单位(NND)蛋白(g)粗蛋白(g) (g) (g) 素(mg) (国际单位) 350 243 202 21 16 37 15000 400 268 224 24 18 42 17000 450 293 244 27 20 48 19000 500 317 264 30 22 53 21000 550 341 284 33 25 58 23000 600 364 303 36 27 64 26000 650 386 322 39 30 69 28000 700 408 340 42 32 74 30000

750 430 358 45 34 79 32000 注:1.对第一个泌乳期的维持需要按表下表基础增加20%,第二个泌乳期增加 10%. 2.如第一个泌乳期的年龄和体重过小,应按生长牛的需要计算实际增重的营养 需要 3.上表没考虑到放牧运动能量消耗 4.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维持能量消耗增加,需在下表基础上增加需要量, 按正文说明计算。 5.泌乳期间,每增重1kg体重需要增加8NND和325gDCP;每减重1kg需扣除 和250gDCP。 注: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饲料瘤胃降解蛋白×降解蛋白转化为微生物蛋白的效率×微生物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饲料非降解蛋白×小肠消化率)=(饲 料瘤胃降解蛋白××)+(饲料非降解蛋白×) 每产1kg奶的营养需要 乳脂日粮干物质奶牛能量可消化小肠可消化钙磷 率(%)进食量(kg) 单位(NND)粗蛋白(g)粗蛋白质(g) (g) (g)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方法及要点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方法及要点 怀孕母猪一定要限制饲料量。饲喂方法要求每天2次,以湿料饲喂。怀孕母猪的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较低,但要求较高的维生素、 矿物质和纤维素。同时千万不要饲喂怀孕母猪发霉、变质的饲料。 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天饲喂1斤~2斤青饲料对怀孕母猪非常有利。 1.妊娠母猪怀孕后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幅度可增加约10%,喂相同的饲料,妊娠和非妊娠母猪相比,经过一个妊娠期以后,前 者比后者要多增加体重约20公斤。英国有的猪场在淘汰8胎以上的 老母猪时,先让其怀孕1-1.5个月,然后宰杀。 3.根据膘情决定饲料喂量 妊娠母猪的饲养应因猪制宜,不能简单地每头母天2.2公斤。有的猪场把过瘦或过肥的怀孕母猪做上不同颜色的记号加以区别,从 而调整其喂料量。 4.妊娠初期的低水平饲养 从配种后的第二天起应降低饲料喂量,每天可喂1.8公斤左右,这样维持10天左右时间,然后根据母猪体况调整到2.2或2.5公斤 /天的水平。试验证明妊娠初期高水平饲养→肝血流量增加→孕酮代 谢清除率增加→血中孕酮水平下降→子宫特异蛋白分泌下降→胚胎 的发育和附值受阻。但如果持续一个月的低水平饲养,则会导致受 胎率的下降(64%左右) 5.尽量避免各类应激的发生。 要给母猪提供营养平衡的饲料,特别要注意这一阶段钙、磷的平衡以及充足的维生素的供给。否则产后瘫痪的发生率会增加。严禁 给母猪喂发霉的玉米。另外,要防止母猪滑倒。任何鞭打、惊吓、 追赶过急等都容易造成母猪流产。

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所以配种后21天若不再发情,可初步认为受胎了。但有时也有假发情的母猪,配种后21天阴部发红,出现像发情一样的征状,此时嫌避公猪,发情时间也短。极个别的 不受胎母猪,配种后后21天不表现发情,而到第二个情期出现发情。有的母猪已确定妊娠,而于非预定日期发情,这往往是流产后造成 的结果。母猪妊娠初期流产有时根本发现不出。如果注意观察,流 产母猪外阴部稍带红色,似受污染,但几乎见不到任何其他异常。 母猪妊娠中、后期流产,则食欲剧减,不振,外阴部发红并流出黏液,有胎膜排出,在群养情况下,有的胎膜被母猪自己吃掉。欢迎 访问猪场动力网文章中心。

第七版奶牛营养需要(中文版)

一、干物质采食量 1. 概述 干物质采食量(DMI)在营养学上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真实或精确估计DMI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环境中的养分增多。超量的养分排放对环境有毒害作用,并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有多种因素影响奶牛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以确定和预测干物质采食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基于瘤-网胃物理充满程度(Allen,1996;Mertens,1994)、代谢-反馈调节因子(Illius和Jessop,1996;Mertens,1994)和氧消耗(Ketelaars 和Tolkamp,1996)等理论。虽然每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适用的,但更可能的是,包括在上述几种理论中多种刺激因素的加性效应在共同调节DMI(Forbes,1996)。 据认为,消化率较低的饲料限制DMI,原因是它们在瘤胃中被清除的速度和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慢。在瘤-网胃(可能还包括皱胃)的胃壁上分布着连续的接触性受体。这些受体随着食糜重量增多和体积增大的刺激,会限制饲料DMI(Allen,1996)。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NDF)组分的消化速度通常较慢,所以被认为是与瘤胃充满程度效应相关的主要饲料成分因子。 代谢-反馈调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动物本身具有最大的生产潜力,并具有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最大限度利用养分的能力(Illius和Jessop,1996)。当养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超过需要或者吸收的养分比例不当时,机体启动负代谢-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DMI。 另外一个代谢调节理论是Ketelaars和Tolkamp(1996)提出的基于氧消耗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会以一定的速率消耗摄入的净能,在这一速率下,动物利用氧的程度最优,而产生导致衰老自由基的数量最少。 除了物理、代谢和化学稳恒因素的错综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影响动物DMI外,动物的心理和感觉因素也起作用(Baumont,1996)。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准确预测反刍动物的DMI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调节DMI的刺激因素复杂、纷乱和了解甚少。其他有关DMI的讨论和综述文章,请参见Baile和McLaughlin(1987);Forbes(1995);Ketelaars和Tolkamp(1992a,b);Mertens(1994),以及NRC(1987)。 对于泌乳奶牛来说,产奶(消耗能量)高峰通常出现在产后4~8周,而DMI(能量采食量)高峰通常滞后,在产后10~14周才能达到(NRC,1989)。关于是否采食促进产奶还是产奶促进采食? 至今仍存争议。基于能量进食调节理论和其他理论(Baile and Forbes,1974;Conrad等,1964;Mertens,1987;NRC,1989),似乎是奶牛消耗饲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能量需要,也就是说产奶促进采食。 泌乳奶牛通过增加能量采食量来补偿其能量消耗的情况,在许多添加生长激素的试验中得到明确证实。在这些试验中,干物质采食量随产奶量的升高而增加(Bauman,1992;Etherton和Bauman,1998)。 2.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方程式 1.1 泌乳奶牛以前版本的《奶牛营养需要》采用了不同方法来预测DMI。1971年版《奶牛营养需要》(NRC,1971)简单地推荐泌乳牛前6~8周及以后阶段根据能量需要来预测随意采食量。在1978版本的《奶牛营养需要》(NRC,1978)中,DMI指南的建立是根据一套精心挑选的试验结果建立起一个修正数据表格。将奶牛体重和4%校正乳作为因子来估测DMI,DMI一般占体重的2%~4%。在NRC(1989)版本中,预测DMI以能量需要理论为基础,并简单地表示为: 式中产奶净能(NEL)包括用于维持、产奶和补偿体重损失所需的能量。预计的干物质采食量还需要进行校正,在产奶最初3周阶段DMI预测值应减少18%;当饲喂发酵饲料时,饲粮水分含量在50%基础上水分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100kg体重的DMI应减少0.02kg。在NRC(1989)的版本中,DMI的预测完全是以能量平衡为基础,也就是说,奶牛长期

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一、怀孕母猪的饲料质量 大宗饲料原料在卫生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不要追求原料最高的营养质量,有机营养物质平均消化率在60%以上的饲料都可以利用,而且原料种类越多越好,同时配合饲料粗纤维含量最好能达到8-10%。但制定母猪的日饲喂量时必须根据饲料养分浓度进行调整,以保证母猪的养分摄入。预混料质量要高,必须充分保证母猪妊娠所需要的所有矿物元素、维生素需要,保证母猪妊娠过程抵抗应激环境的需要,增强自身健康保护能力的需要。 饲料卫生质量,要求要高。尽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或贮存时间较长的饲料,添加了防霉剂和抗氧化剂的配合饲料贮存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周。一般情况下,市面上销售的预混料没有添加防霉剂。 二、饲养目标 不能让母猪长得太胖,也不能长得太瘦。妊娠期母猪总增重控制在30-50千克左右,其中妊娠增重(即胎儿、胎盘、子宫、羊水等)20千克,体增重10-30千克。 产仔三胎以上的经产母猪,妊娠期总增重控制在30千克左右。体增重一般控制在10千克左右,相当于泌乳期失去的体重。当母猪的妊娠总增重超过40千克以上时,母猪可能过肥或太胖。 初产母猪因离生理成熟的时间尚早,还处于生长阶段,为使机体得到充分的发育,妊娠期母猪日增重最好控制在250-300克的范围

内,体增重不超过35千克。妊娠期总增重控制在55千克左右。 第二、三胎次的母猪,除了需要恢复泌乳期失重外,还应该让母猪有适当的额外增重(即生长)。第二胎次的母猪体增重控制在不超过25公斤的范围,妊娠期总增重控制在45千克以内。第三胎次的母猪体增重应控制在不超过15公斤的范围。妊娠期总增重控制在35千克以内。 三、怀孕前期(配种后一个月) 1、配种后管理和护理:尤其要避免母猪发生打斗及伤害,造成配种成功率降低,产仔数减少,甚至发生流产。注意观察母表现,配种后21天左右,如有发情现象,表明未受孕而返情,应重新再交配。 2、配种后的饲养:不管是初产或经产母猪,配种后必须立即减料,换成饲喂怀孕母猪饲料。根据怀孕母猪得营养需求严格控制喂料量,有利于提高胚胎成活率,提高产仔猪。如果给料过多,母猪采食过量,容易引起胚胎着床困难、胚胎死亡或发育不良,引起死胎,减少产仔数,或最终造成弱仔增多,母猪繁殖性能降低。用闽农或优饲怀孕母猪预混料,根据推荐配方生产得配合饲料,一般每头母猪每天饲喂量约1、9—2、1千克。 四、怀孕中期(怀孕后一个月至第84天) 饲养原则:这一阶段得饲养,原则上仍然是限量饲喂,若饲喂过量,母猪过肥将导致母猪泌乳期奶量下降,奶水不足,母猪得采饲量偏低,从而影响哺乳仔猪得生长。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求饲养人员在饲喂过程中不断摸索饲喂经验,确定饲喂量时应该根据每头母猪的膘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09-02 浏览量:77 次 摘要:本文对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作用、发展趋势及前沿和我国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要分析,并对我国动物营养学的未来发展和推动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发展趋势建议 1 前言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这些主要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等,以改善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高效生产,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饲料是畜牧业赖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成本占整个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因此,动物营养学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 动物营养科学,如从拉瓦希(Lavoisier)1777年提出生物氧化学说为起点,迄今已逾220年。它和其它科学一样,是在人类活动中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其它相关科学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为营养学的草创年代,主要反映在能量代谢与饲料的能值评定方面,同时也萌发了对蛋白质与矿物元素的研究。二十世纪为营养科学之盛世。这一个世纪以来,营养科学突飞猛进,揭开了新的篇章。营养研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向着更深入、更全面和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营养代谢机理研究正向分子水平深入

怀孕母猪管理

怀孕母猪饲养是要达到三个指标,一是生产出体大、健壮、数量多的活仔猪,二是产后母猪乳腺发育正常,产奶多,三是尽可能地节省饲料,降低初生仔猪生产成本。所以怀孕母猪饲养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一项工作。 1、怀孕期间的几个关键时期 (1)配后3天:这是受精卵细胞开始高速分化时期,高能量饲料的供应将增加受精卵的死亡数。 (2)附植前后(12-21天):这一时期如出现高营养或高温天气,也会增加受精卵死亡。 (3)配后70-90天:乳腺细胞大量增生时期,该阶段高能饲料会影响乳腺细胞发育。 (4)配后100天以上:100天以前,胎儿因营养不足造成的死亡很少,但在100天以后,如营养供应不足,则会造成胎儿生长不良,母猪产仔无力,出现大批死胎,这阶段必须供给高能高蛋白饲料,以促成仔猪的尽快发育,对一些瘦弱母猪可采取自由采食方式。 2、怀孕母猪饲养方案 在正常体况下,150kg体重母猪可采用以下饲养方案: 配后——28天:妊娠母猪料2-2.2kg 29——84天:妊娠母猪料2.2-2.5kg 85-99天:哺乳母猪料2.5-3kg 100-112天:哺乳母猪料 113-分娩:2-3kg 注:妊娠母猪料营养:DE:13.97 CP:12% 赖氨酸:0.43% 哺乳母猪料营养:DE:14 CP:16% 赖氨酸:0.7% 3、妊娠母猪饲养方式及改进 现在妊娠母猪饲养方式有两种:一是定位栏饲养,二是小群圈养,两种饲养方式各有优缺点。 (1)定位栏饲养 优点:能根据猪体况、阶段合理供给日粮,能有效地保证胎儿生长发育,又能尽可能地节省饲料,降供成本。 缺点:由于缺乏运动,会出现死胎比例大,难产率高,使用年限缩短,职工工作量大等。 (2)小群圈养 优点:由于便于活动,死胎比例降低,难产率低,使用年限长。 缺点:无法控制每头猪的采食量,从而出现肥瘦不均,为保证瘦弱猪有足够的采食量,以不影响正常妊娠,只好加大群体喂料量,造成饲料浪费,增加饲料成本。由于拥挤、争食及返情猪爬跨等,易出现后期猪流产率增高。 (3)改进方式 A、后期定位栏饲养,前中期小群圈养。在后期根据体况调整营养,仍难避免前中期采食不均的问题。 B、同A,只是后期定位栏只是对体况过肥或过瘦的猪采用,其它仍按小群圈养方式,可节省部分定位栏的建造费用。但仍存在上述问题。 C、妊娠全期采用隔天饲喂方式,将两天的饲料一次性添加给母猪,让其自由采食,直到吃完为止,这一方法经试验验证是可行的,生产效果与定位栏相近。(养猪生产155页)。采用这一方案应保证每一头猪都有足够的饲槽位置,防止加料时互相拥挤引起流产。 D、增加饲料中非营养物质如粗纤维含量。这一方法不足之处是,增加饲养成本的同时,并不能彻底解决母猪肥胖,因部分猪的采食量会逐渐增加。 以上各饲养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4、后备猪怀孕期特点

母猪的饲料营养及饲养培训课件

第三讲母猪的饲料、营养及饲养 赵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一.母猪饲养的指导原则 1.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母猪的饲养是一个猪场的基础。母猪饲养环节一旦出现大的问题,整个猪场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每一个规模化猪场必须重视母猪的饲养和营养。 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消耗配合饲料1吨以上,加上饲料以外的费用(猪舍,人工,水电,疫苗,药费等),每年的饲养成本在2000元以上。也就是说,饲养一头母猪,不论一年能断奶多少头仔猪,都要耗费2000多元。因此,降低母猪饲养成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每头母猪的年断奶仔猪数。如果每头母猪没能断每年奶20头以上仔猪,每头断奶仔猪分摊的母猪成本就只有100元,如果每头母猪每年仅仅断奶仔猪15头,每头断奶仔猪就得分摊母猪成本133元。所以,要降低母猪饲养的成本,增加母猪的利润,最关键是增加每头母猪的年断奶仔猪数! 增加母猪年断奶仔猪数需要科学的技术和管理。包括合理的饲料和营养水平,科学的饲养技术,保持母猪高的健康水平,科学合理的管理。任何环节的重大失误均可造成:产仔数降低,断奶前成活率降低,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这3个指标基本决定了母猪年断奶仔猪数。增加产仔数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保证母猪高健康水平,科学、合理、认真的发情检查和配种技术;提高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要求母猪的营养科学合理,保证母猪高的健康水平,提供仔猪适宜的环境和营养,科学合理的产房管理等;第3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非生产天数。降低母猪的非生产天数能大幅提高母猪的年断奶仔猪头数。非生产天数是指:母猪既没有怀孕,又没有哺乳的天数。假设仔猪平均30天断奶,非生产天数与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关系如下: 非生产天数:34 48 63 77 91 106 母猪年产窝数:2.3 2.2 2.1 2.0 1.9 1.8 中国的母猪实际非生产天数相当高,超过70天的猪场很多。要降低非生产天数,非得在饲养管理上下功夫。非生产天数的增加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断奶后再发情间隔天数延长;情期受胎率降低(返情,屡配不孕),分娩率降低(流产,返情后没有及时发现,怀孕期母猪死亡、淘汰)。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非生产天数对降低母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非常重要。

(完整版)奶牛营养需要标准.doc

成年母牛维持营养需要 体重日干粮奶牛能量可消化粗小肠可消化钙磷胡萝卜维生素 A ( kg)物质( kg)单位( NND )蛋白( g)粗蛋白( g)(g) (g) 素( mg)(国际单位 ) 350 5.02 9.17 243 202 21 16 37 15000 400 5.55 10.13 268 224 24 18 42 17000 450 6.06 11.07 293 244 27 20 48 19000 500 6.56 11.97 317 264 30 22 53 21000 550 7.04 12.88 341 284 33 25 58 23000 600 7.52 13.73 364 303 36 27 64 26000 650 7.98 14.59 386 322 39 30 69 28000 700 8.44 15.43 408 340 42 32 74 30000 750 8.89 16.24 430 358 45 34 79 32000 注: 1.对第一个泌乳期的维持需要按表下表基础增加20%,第二个泌乳期增加10% . 2.如第一个泌乳期的年龄和体重过小,应按生长牛的需要计算实际增重的营养需要 3.上表没考虑到放牧运动能量消耗 4.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维持能量消耗增加,需在下表基础上增加需要量,按正文说 明计算。 5.泌乳期间,每增重 1kg 体重需要增加 8NND 和 325gDCP ;每减重 1kg 需扣除 6.56NND 和 250gDCP。 注: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 微生物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0.9× 0.7)+(饲料非降解蛋白×=(饲料瘤胃降解蛋白×降解蛋白转化为微生物蛋白的效率× +(饲料非降解蛋白×小肠消化率)= (饲料瘤胃降解蛋白× 0.6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