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理论文献综述

会计理论文献综述

会计理论文献综述
会计理论文献综述

会计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会计理论研究已历时500余年,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学派和理论体系,对会计研究和会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今天会计领域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本文就国外和国内对会计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国外会计理论相关文献的概述

国外把会计理论研究的近百年历史划分为20世纪初至60年代前的描述会计学派、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规范会计学派、以及80年代中期迄今的实证会计学派三个阶段。

(一)描述会计学派

描述会计学派主要运用归纳法作为研究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量的会计文献是归纳法产物。这时期的会计师们还是凭借他们的职业判断来确定每一问题的恰当实务,而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学术界。一些学者运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发展起来的古典归纳法,通过对现存会计实务和惯例的归纳,形成了描述性的会计理论。这一学派认为,会计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发展进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外部环境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归纳会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桑德斯、哈特菲尔德和莫尔(Sanders Hatfield Moore,1938)的《论会计原则》、吉尔曼(Gilman,1939)的《会计中的利润概念》、佩顿与利特尔顿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利特尔顿(Littleton,1953)的《会计理论结构》和格雷迪(Grady,1965)的《企业会计原则汇编》等。

描述会计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偏重于归纳法;二是坚持业主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三是在计量上坚持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以及来自于日常经营活动和独立当事人切身利益的相互作用。

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1927年)认为:会计理论的本质在于一是表示某一时期的财产物资状态;二是表明某一期间经常活动之结果。其具体表现为应着重于决算表的合理编制和内容真实。

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年)《公司会计准则绪论》认为:会计理论应该是一个内在一致、协调一贯的体系。它应该作为一个理论基础,能够帮助公司的会计人员对其实务作出务实性的评价,同时,也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审查公司报告。他们间接地将会计理论表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和解释需要履行判断,其依据或基础应该是会计理论。由此,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为会计实务提供一个解释、判断的依据和基础。

利特尔顿Littleton(1953)认为:会计理论通过为在会计中清晰的思维提供帮助来证明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会计理论的职责是对信息和惯例加以批评性分析,阐明经验与推广最佳经验,并应是对会计工作的起源和结果的直接关注。因此,他认为会计理论具有两个作用:对现象的解释和提供行动的理由。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莫斯特(1986年)在其《会计理论》中认为:理论是对描述或规定

一系列现象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描述,它可视为有助于组织、概念、解释现象和预测行为的框架。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对来自实务的原则和方法程序的系统表述所组成的。比如,稳健原则属于会计理论的内容,而对当期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具体处理,则是实务问题。

这些研究虽然大部分都没有形成逻辑严密、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却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的研究成果被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直接采纳。

(二)规范会计学派

规范会计学派盛行于20世纪70到80年代,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规范性学派在麦克尼尔(K.MacNeal,1939)的《会计的真实性》、莫立茨(M.Moonitz,1961)的《会计的基本假设》(即后来的第1号会计研究公报,ARS1)、斯普罗斯与莫立茨的《试论企业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即后来的ARS3)和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的《论会计基本理论》等一大批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在理论界与描述会计学派分庭抗衡。但由于当时逻辑实证主义在会计界的统治地位,加上演绎法“假设原则”逻辑思路自身论证的难以严密,尤其是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其中的现值计量理论与方法)的落后,这些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承认其“对会计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贡献”的同时,却明确表示不能接受。

到了20世纪70到80年代,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了许多新生的交易手段的产生使原先的理论基础不能支持而被淘汰。这时从会计学科少数几个最核心的基础概念出发,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讨论和界定,来逐步构建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从而指导实务的规范会计学派被会计界所推崇。规范会计学派主要运用演绎的研究方法将会计。规范会计学派以建立会计的目标为起点,对某些关键性的定义和假设描述,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会计目标实现过程的逻辑结构研究,形成规范会计理论的框架:假设---原则---程序----技术检测手段。其主要标志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的51份《会计研究公报》,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发布的《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发布的《会计原则推荐书》以及加拿大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与审计研究委员会于1946年发布的《公告》第1号等都采用了规范会计学派的思想。这一时期,资产转而取代了收益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美国会计师协会(AIA)(1941年)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art),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

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1966年)中:“会计理论是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有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作为会计理论,必须包括对会计从逻辑规划到推理论断均予联结起来的说明或建议;还应包括会计前提假设、原则等的说明和验证,并且得出结论。但得出的结

论并非均能得到验证,如预测新会计信息或新会计理论,预测时并未得到验证,只有当对未来的预测变现实,得出确切结论后,才会得到验证,信息和结论一旦得到验证,就是对原有会计理论的修正”。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92年)认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广泛的原理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理可以(1)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2)指导新会计实务和程序的建立;(3)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的首要任务是评价实务和指导、发展实务。在《会计理论》一书中,他指出会计理论按“预测层次”分类,分为机制性理论——试图说明现行会计实务,并预言会计师对某些情况将会如何作出反映,或对特定事项将会如何进行陈报的与机制有关的理论;解释性理论——着眼于事物或事项以及用来表示它们的名词或符号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行为性理论——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及会计报告和报表的行为或决策作用的理论。并提出会计的理论体系,可从以前所述的这样三个会计理论层次中任何一个层次的角度来研究:一是关于包括各种规则和程序及其与正式财务报表的相互关系在内的会计处理手续的正式机制的理论;二是关于那些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来表示它的名词或符号的理论;三是用来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以及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行为或决策作用的理论。

渥克等人(1992年)在其《会计理论》中认为:会计理论这一术语虽已使用多年,但并无标准定义。它包括整个复杂的概念、模式、假说和用于指导并影响规则制定的理论。在该书中,作者将“会计理论”一词作广义化理解,包括概念、估价的模式、方法和其他备选方案、假说、理论等。这样,对任何会计的论述都有可能成为会计理论的一部分。

(三)实证会计学派

实证会计学派是借鉴实证主义和实证经济学原理,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论。该学派宣称,其理论将能解释:为什么会计会这样?为什么会计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以及这些现象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什么效果?实证研究以有效市场假设作为基础,其内容包括:(1)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受何影响;(2)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策略和战术选择及其对管理人员!投资者等的影响;(3)选择变更会计方法的制约因素和对企业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经济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后果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4)会计法规和准则的社会经济后果;(5)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公司的会计报表等。

美国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其《实证会计理论》(1986年)中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预测和解释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未来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假设和数据的验证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手段。按照这一流派研究者的观点,科学的理论研究所关注命题结构是“如果A,则B”的形式,或者说,他们只研究“是什么”。在他们看来,任何涉及价值判断的“应当是什么”的命题都不应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大量的“是什么”的研究,决

定了所形成的会计理论只能解释现存的各种现象,难以为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此外,该流派也认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需要的人提供有效的辩解“借口”。

科尔顿认为:会计理论通过在会计中清晰的思维提供帮助来正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会计理论的职责是对信念和管理加以批评性分析,阐明经验与推广最佳经验,并引导会计工作的起源和结果的直接关注,理论的性质就是解释。会计理论是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的会计原则。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认为: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如代理理论能够解释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

由此可见,国外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的含义与功效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会计理论在其内涵上既包括最为抽象的各种概念、观念等,也包括较成型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可以包括实务中广泛运用的公认会计原则等。

二、国内会计理论相关文献的概述

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不同,真正地研究会计理论及其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改革开放既为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要求,又为这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会计理论定义。

阎达五教授(1985年)在其《会计理论专题》认为:所谓会计理论,指的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及相关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套知识体系,必然有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葛家澍(1986年)在出版的《会计的基本概念》中认为:会计学是一门研究会计的科学,它把人们对会计这一实践活动的认识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一整套的会计知识体系。同时,葛家澍教授还将财务会计理论解释为“来自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以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性概念框架”。“在会计理论中还包括一系列会计思想、学说和不同见解。但侧重点是研究:第一,用来评估和发展企业会计准则的那些有用的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第二,将上述理论用来解释和回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中国股份制会计的特点、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即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制)的过程中有关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以及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集中体现的企业财务报告及其分析”。

余绪缨教授(1980年)认为:会计就是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这种观点源自西方会计,借鉴了自然科学界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思想。

娄尔行(1989年)在“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促进会计实践”一文中认为:会计理论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理性的高度上对会计实践规律的认识,它一经形

成就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把会计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的抽象。

徐兴恩教授(1989年)在“试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中认为:会计理论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会计理论体系室友各种会计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性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

裘宗舜(2000年)在《财务会计概念研究》中认为:会计理论的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是关于会计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实践上升到理性高度的抽象,它来自会计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知道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是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

杨时展教授认为: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

杜兴强在其《财务会计理论》(第二版)中认为:大家普遍认为会计理论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体系,要么来自对会计实务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要么是由抽象的基本概念演绎而来。

吴水澎(1996年)在总结国内学者对会计理论的定义时作了分析,他认为:国内学者对会计理论定义的优点在于指出了会计理论是一种认识,也注意到会计理论的作用,而不足之处在于对会计理论的本质尚未做比较具体和深入的阐述,且作为定义不够规范,有些地方文字表述也欠简洁。

三、我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通过了解国内外会计学者对会计理论的解释后,就个人而言,我比较赞同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和斯科特的观点。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广泛的原理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个定义虽然比较晦涩难懂,但他解释这套原理可以提供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会计实务和程序的建立,使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同样地,斯科特认为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并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一方面理论要能解释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同时,理论还能为会计人员采取某种具体的行为提供依据,使人们了解并熟悉的运用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在我看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是指导与方法的关系,会计理论就是一套会计实务的教科书,它对会计研究起着规范作用,对会计工作起着引导作用。会计学者通过对会计理论的研究,能够掌握会计的本质;会计工作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可以学习会计的基本方法。

会计理论定义之所以五花八门,是由于人们对会计认识角度、方法和目标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也应该把“会计理论”看成一个多义的概念。所以研究会计理论及其体系问题,对于指导会计实践和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 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 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比较便利。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

会计文献综述

西南大学辅修会计课 程文献综述 题目:《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 献综述》 班级:2013级会计三班 姓名:罗一鸣 学号:222012326032012 序号:110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献综述摘要: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 内容。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纷纷建立起各自的概念框架体系。而我国目前只是加速颁布实施了具体会计准则,但具体会计准则却造成前后准则矛盾重重和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是必要的和紧迫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我国以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订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财务会计概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前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6年12月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三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个概念,其解释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其是目的是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理论依据。随后,基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开始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我国与西方相比,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较晚。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引用始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试图把其作为概念,但其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和理论体系,把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功能混为一谈,从而不能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企业会计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出现一些问题,这也加剧了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迫切需求,从而也决定了对其综述的必要性[1]。通过综述我们可以明确了解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发展轨迹,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核心、存在的争议以及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演进过程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萌芽阶段(1979年一1991年)1979年到1991年,中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从已掌握的资料看,除了翻译的文稿以外这一阶段没有相关的研究性文献。此时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尚也未成熟。但是,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国内的学者和准则制定机构还是关注了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在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借鉴。如1984年葛家澍在《美国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评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1—3号)》一文中对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1—353号公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目标能指明方向,概念能解决问题”,此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

上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姓名: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会计信息是将企业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系统化的产品。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随着资本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日益增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因此,解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仍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性、不充分性以及不及时性等问题,识别可能影响我国上市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建议。 关键词: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企业业绩绕过损益表而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现象,使得传统会计收益观提供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收益理论,为会计界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进程,对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以及全面收益报告进行研究,并分析全面收益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和应用现状,就推进全面收益报告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推动全面收益确认、计量理论及报告理论的发展,提高收益报告在决策中的有用性。 (二)相关概念 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己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不包括本期已产生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且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业主权益之变动。包括净收益以及其他所有绕过收益表并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项目,非常接近经济收益。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现在的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资本所有人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报告。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源委托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编

会计文献综述解析

《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课程论文题目“物价变动会计”文献综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14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价变动会计”文献综述【摘要】: 物价变动会计问题作为当今的三大会计难题之一,近年来这一难题仍未解决,本文在回顾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情况及差异,通过阐述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主要模式 世界上各国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兴起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类处于高通胀时期,物价的剧烈波动使得各国不得不考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现实适用性,因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前提是币值不变假设,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一假设很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继续使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带来的将是资产成本的严重失真,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也将失去对投资者的指导作用,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鉴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影响深远,各国致力于改进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因此提出了物价变动会计的概念,会计理论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但是在这些理论中,物价变动会计无论是在基本的名称、概念、还是模式的选择、报表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其理论仍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完全没形成一个科学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标准,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实务的指导,本文就对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以下梳理总结,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发现,为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构建做些参考。 一.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综述 国外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马克出现了暴跌,德国人出于资本保全的目的,自发地使用重置成本计算盈亏,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物价变动的影响,并在想法消除这种影响,但这时尚没有系统的计量方法和公允的标准模式,因此,被认为是物价变动会计的萌芽阶段。 (二)理论探讨阶段 最早对物价变动会计进行理论性探讨的是美国。 1918 年,利文斯顿米德尔迪克[1]在该年第 25 期《会计学杂志》的“财务报表应该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动

会计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应用/研究)综述 作者姓名: 石乐 专业班级: 统本会计1105 学 号:117350010513 1、引言 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方式,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努力的方向,然而关于公允价值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却尚未构建,其中一些基本的问题也成为会计研究重点。原来在不采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会出现诸多弊端,例如:会导致账面反映的数据失真等。所以本文将从公允价值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对其在未来的发展做出研究。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 1967年12 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s)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使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稿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15号准则—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和第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第133号准则要求实体将所有衍生工具作为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大多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可行的“公允价值可以在市场上查到或者参考市场上相似的工具来估计。如果没有市场信息,可以通过如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期权或其它定价模型等其它计量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股票投资、应收应付账款、债务重组、租赁资产和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资产及油气行业保留产量支付权益等。这期间,美国主要使用公允价值对一些资产类项目进行计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也是针对资产类项目,但范围比以前有较大拓展。在这一期间发布的与公允价值有关的16个会计准则中,FASB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针对特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同时,FASB还要求对转让特许权、转让设备所有权、广播行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 述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和会计学会成立以前的30年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历了在挫折与阻碍下的缓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多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充分表明,它对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深人,并向实用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对三大基金中会计类项目的立项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对促进我国现阶段会计科学研究乃至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目的在于以时间为主轴,将发展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会计研究,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近十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研究这三个纬度,从不同侧面简述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1949-1978) 建国之初,一场关于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争论开始了,争论的结果是会计具有阶级性,为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50年代后期,会计对象的研究成为主角。而对会计对象的研究又促进了我国自主会计学原理一类的著作的繁荣(葛家澍,2000)。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后,会计研究又几经停滞和倒退(孙铮和贺建刚,2008)。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会计理论研究在曲折中成长的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会计学会成立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研究(1978-2001)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创新性变革助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迎来空前繁荣,也使会计理论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孙铮和贺建刚(2008)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视角,为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特征,并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发展加以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会计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与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推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会计专业期刊的发展等。 葛家澍(2000)提出,自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产生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此争论带来了会计职能的研究;引进并开展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关于企业准则的研究;组织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以及会计若干新领域、新学科的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后,不仅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同时还促进会计的若干新学科、新领域的探索。 这一阶段可以称作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和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2001-2012)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减值问题己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对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实务界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伴随着会计改革的进程,依据实际情形,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2000年底《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政策,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又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不断地完善。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 Elliott和Shaw (1988)选取1982年一1985年间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个样本包括240家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作者计算了样本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总资产的百分比,其平均值为8.2%,其中有63%的减值是在第四季度提取的,作者认为这种现象与年终审计有很大关系。另外,样本公司中39%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其他未计提减值的公司。 Zucca和Campbell (1992)对1978年一1983年间67家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多数制造业公司会计提减值准备;第二,一般在最后一个季度会较集中地进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第三,在亏损发生的期间会有很多减值现象的产生;第四,管理当局想要在计提减值上能够充分展现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主要是指非寻常性或偶发性;第五,在财务状况上,相同行业中不确认减值的一般要比自行确认减值的公司好很多。所有的结果都表明了企业有利用减值来操纵利润的迹象。作者还将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对照样本公司进行了比较,发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 Francis , Hanna和 Vincent(1996)选取了自1989年至1992年发布资产减值信息公告的674家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确定是公司管理层操控利润,还是公司经济环境的改变决定了公司的资产减值决策。他们运用加权TOBIT模型对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两类因素一价值毁损因素(包括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的历史绩效)和

财务会计确认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会计确认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会计确认是会计基本程序的首要环节,没有会计确认,会计其他流程的工作就无法展开。会计确认基础理论决定了会计核算主体何时将本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从而准确、及时、有效的将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这一基本目标。本文通过对会计确认的定义、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比较及其局限性的分析,提出对我国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改进。 关键词: 会计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一、会计确认的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次对会计确认做出权威性定义,在其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认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 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同时提出了会计确认的四个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发布的文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也对会计确认进行了定义,认为“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某一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它涉及到以文字和金额表示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一个符合定义的项目应满足:(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流入或流出该企业;(2)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被计量。 我国对会计确认的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葛家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人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人会计报表和如何列人会计报表”。同时还指出,“会计确认实际上要进行两次,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短短几十年。目前,不论是在西方的研究中还是我国国内的研究中,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都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不得不先提到管理会计这一概念。管理会计这一概念首先是在1922年1922年H·W·奎因坦斯出版的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提到的,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会计界正式提出“管理会计”这一概念。而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不同的机构或会计学者认识各有差异。 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58年对管理会计是这样下定义的: “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与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订符合合理的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明智的决策”。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82 年提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的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制定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保护财产的安全;向企业外部人员( 股东等) 反映财务状况;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管理会计是在一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 财务和经营) 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1997年为管理会计所下的新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 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1997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等合著的《管理会计( 第2版) 》中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 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被引入我国。国内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家佑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普遍认为是受新会计准则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其交易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而且由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显著低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旦改变,对上市公司影响巨大。随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增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会逐渐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计量属性,这有利于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真实价值。然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在投资性房地产领域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客观条件。因此。适时分析新的会计准则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文章着重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对进一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相关概念 1.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98段指出: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1ASC,1999)。”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FASB2000)。”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有所创新并且较为谨慎,这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新企业会计准则还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与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与概念框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指导会计实践的必要条件;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学者专家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与概念框架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逻辑关系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应当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会计业务理论研究两部分,或者说应当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会计理论)和理论应用研究(会计实践)两个层次。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 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许亚湖(1988)认为,现代会计基础理论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即会计研究方法理论和会计实践一般的理论;前者是解决如何认识会计实践(或会计工作)的问题,后者是解决对会计实践一般的认识问题。 张桂香(2010)和张火香(2010)认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构成了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对会计实践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构成了会计的应用理论;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各种内外部条件或因素,构成了财务会计环境理论。 从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情况看,在研究的层次上存在着不够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注重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不太重视会计应用理论研究,即对会计实践的认识不足。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尽管人们还比较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赶不上时代的需要和会计实践的发展,现有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及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提出与形成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三个

公允价值会计论文: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论文: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受托责任观侧重可靠性并选择了历史成本,而决策有用观侧重相关性并选择了公允价值,选择合理标杆就是所处的现实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环境愈来愈充满不确定性与虚拟性,公允价值顺应潮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公允价值有可能是金融产品唯一计量属性。然而,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并非一帆风顺,缘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公允价值从来都是热点也同时是难点,可以说,风险未必联结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必然联结风险。2008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代,各种力量界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修改论”、“限制论”尘嚣至上。然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公允价值研究应用中的一个小插曲,应用中虽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或具有“顺周期效应”,但瑕不掩玉,时势造就“相关性”这颗金子总有闪光时。辩证地对待公允价值现状:既不盲目乐观地理想化公允价值,也不消极地丑化公允价值。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公允价值在我国研究应用更显短促,即使这样,也经历了“先用后弃,弃而再用”的曲折过程。目前阶段,是对公允价值进行消化引进,我们坚持洋为中用、拿来主义。面对金融危机及后危机现在出现的种种困惑,我们完全有必要重塑公允价值形象,依然要坚持“公允价值要用”并“怎样更合理地用”,真正弄清公允价值是什么,为什么用,怎样用的方向性问题。为此本文共分五章加以阐述:首先,对国内外有关

公允价值会计文献进行回顾,重点阐述FASB、IASB与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内涵并加以比较,对现有文献归纳整理公允价值会计本质特征, 从计量属性、层次与方法三方面深度剖析公允价值核心-计量,主要解决公允价值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创新地把现在文献归类为内向性与外向性二种理论基础并加以阐述,借以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为什么”的问题;最后,采用比较、分析、归纳与图表法阐述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与实务中面临的盈余管理风险与顺周期效应风险,主要解决公允价值会计“怎样用”的问题。 【英文摘要】In the traditional opinion accountability stresses reliability and chooses historical costs, and decision-making availability focuses on correlation and chooses the fair value, chosen reasonable benchmarking is the environment in reality . Since 1980s, along with the produc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emanders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requirement , more uncertainty and virtual sex in economic environment get the result of fair value boarding the stage of history, and fair value may be financial products only as measurement attribute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spirals, because of it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risk, fair value is always hot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y. To be true, the risk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精品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js0843544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 开题报告内容: 本篇论文综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从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杜邦分析方法的研究三个层面来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在总结各个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他们采用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采用以传统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时,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分析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资料,并且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 财务分析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判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前面的财务分析通常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就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所做的分析,这种分析不足以全面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效,很难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关联性做出综合结论。为弥补财务分析的这一不足,有必要在财务能力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体系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会计计量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会计计量理论文献综述 一、对于会计计量定义和意义的认识 众所周知,会计核算离不开“金额”,而在会计确认中,即使肯定某个项目已符合要素的定义,如果它不能计量也不能予以确认。关于会计计量, 国内外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会计计量一直是西方会计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不同时期,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美国会计学会(AAA ) 1966 年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认为: 会计就是要计量和传递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中的数量方面, 虽然定性信息是重要的, 但会计职能强调通过数量表示有意义的定量信息来增进有用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 年第4 号报告中提出“会计的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 以便于作出经济决策”。因为数量信息是经营决策者所需信息的基础。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在《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结构: 财务报表要素及其计量》中写道: 财务报表六要素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 其转移资源的义务以及这些资源的投入、产出或变动的数量表现。 美国著名会计理论大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在他的《会计理论》中指出:“依照传统, 会计上的计量是指给那些与企业有关的事物确定其数值而按适合于加计总数或分开总数的方式来求得的。但是计量也涉及到归类与鉴定的程序。 美国当代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教授于1979 年发表的专著《会计计量的理论》中对会计计量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同时,井尻雄士教授对财务会计计量给出了简洁准确的定义: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物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 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这是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同的对于会计计量的最直接,最精确地的理解。 我国在财务会计计量的认识方面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会计管理新辞典》指出:“会计计量通过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化的反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会计计量问题也很重要。

关于网络会计的研究正文及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 网络最初进入人们的视线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网络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现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的就是网络经济,网络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网络上,企业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发现更多潜在客户和更合适的供应商,使三者之间通过网上的沟通与交流更直接、成本更低,有利于集团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和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网络经济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贸易方式,网络会计的出现成为必然。 1.1.2 网络会计是财务会计发展的产物 Internet的出现与进一步发展,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首先,会计数据的载体实现了无纸化。这种变化为数据的记录、存储和传递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空间。其次,会计信息的处理工具由手工的算盘演变为运算速度极高的计算机,大大减少了人工,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计算。所以说,互联网使财务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理和加工财务数据的速度成千上万倍地提高,这就成功解决了不同人员与部门之间数据加工处理和相互合作的问题,还突破了信息共享的空间范围[1]。这种改变使得会计人员从传统的繁杂的日常经济业务中解脱出来,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分析财务数据上,为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保障。最后,因特网的出现,不单单使慢速、单向的会计信息输入输出形式转变为高速、双向的形式,而且能适用于网络上交易,实现了适时数据的直接输入和输出[2]。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网络会计是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以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为基础,对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活动。网络会计也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无纸化,财务信息获取和利用方式改变,使会计处理过程更加迅速。 自从我国加入 WTO,中国市场便为外资企业打开了大门,而国内的企业也可以趁此机会走出去,在国际大市场上谋求新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中心,在战略上,财务管理应以国际化为出发点,内容上,要继续充实、发展,在传统的资金管理基础上,还要涉及到对国际化融投资、金融风险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这些需要网络会计

[财务.知识]浅谈会计理论研究办法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浅谈 关键词:会计理论方法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综述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我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这一事件(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才能正确认识会计”这个问题。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包括认识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会计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在进行会计研究之前,明确并正确地选择对所研究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会计和其它学科一样,不仅是知识和学说的总和,而且还包括认识过程的研究方法。这意味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内容,同时,它还有助于人们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 3.正确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视

为完成会计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会计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恰当,不仅可以圆满地实现会计研究目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如下特征: 1.开放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表现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借鉴与吸收。首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源泉,如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其次,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也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来源。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并有着某种程度的重叠或交叉,这些理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经常可以使会计理论的研究直接受益。 2.系统性。一方面,从作为元素的研究方法看,各种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都由目的、对象、知识、工具、程序等一系列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差异及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研究方法;而各种方法又都处于更大的层次联系之中,作为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存在。另一方面,从整个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看,它是一个大系统,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方法按一定层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其系统目标,从而体现了系统高度的有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系统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方法体系中的组成要素。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106010341 张明侨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从1964年至今,国际上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已经逐步完善,也有了较好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研究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几篇人力资源会计论文的分析总结,旨在简要阐述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发展 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新领域的一个分支,基于衡量人自身价值的需要,运用会计的计量技术应用于衡量人的价值,主要是计量人力资源、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我国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虽然近些年来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实务上并没有得到运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背景及发展进程 人力资源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十分迅速,进入80年代后由于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然而中国对其的研究则是从80年代开始,主要是对国外的理论研究进行翻译,理论上的发展极其缓慢,实务上也基本没有得到任何运用。1980 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发表文章,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要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人,告诉我们既要计量人才成本也要注重效益。1986年,陈仁栋翻译出版了《人力资源会计》,也成为国内首次系统性的介绍人力资源会计的人。随后,许多介绍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文章也出现在了报刊上。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学者从引进、介绍人力资源会计转为研究为主。但目前而言,不管是理论还是实务,发展都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 (一)介绍性研究成果较多,创新性研究较少。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但基本都是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自己独创的成果少之又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转为研究为主。而目前面对诸多的问题,仍然没产生多少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二)对基本理论研究较多,而如何应用于实践的操作性研究较少。 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引进介绍开始,我国就其理论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到90年代进行理论研究,也有了不大不小的收获。可是就其在实践中的操作性研究少之又少,没有运行到实践中,在实务界的发展还有待提升。 (三)阐述必要性较多,研究可行性较少。 许多会计理论界的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表示我们必须大力推行人力资源会计,但在实务界并没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可谓是顾此失彼,在实务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完全不值一提。对于人力资源会计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同等对待,尤其应该多向人事部门反映多做一些可行性研究。 (四)单兵作战多,群体性研究少。 作为会计新领域的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上的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可是没有组织的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