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教学过程

【引言】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这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就是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视频中还介绍了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着非常广阔的相对空间,电子就是在这非常“广阔”的空间里作高速的绕核运动。那么电子的绕核运动还有着哪些特征?这些运动的电子在核外又是怎样排布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我们共同看一下。

(1)质量很小(9.109×10-31kg)。

(2)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过渡】根据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设想猜测】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活动】略。

【质疑一】电子的绕核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迹?

【质疑二】电子的绕核运动没有固定的轨迹,是不是说电子绕核运动就没有规律?

【讲述并投影】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这个极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而出现在离核远处,时而出现在离核近处,我们不能同时测定出电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但是能从理论上统计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中加以学习的电子云。

【过渡】同学们太伟大了!我们研究分析原子结构中电子的运动情况,用了不到10

分钟的时间,而科学家们却用去了一个多世纪!让我们踏着科学的足迹,重温这段曲折、坎坷、震撼世人的科学探索过程!

【投影】历史回眸

1.最早提出“原子”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但是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伟大的学说没有为人们所重视,被忽视了20多个世纪——这是科学界的一大憾事!

2.直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对当时化学实验的现象分析,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第一次将原子学说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道尔顿说得那样,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

3.然而科学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人类对真理的无限追求,迫使原子结构的真相不断地显露出来。在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近百年后,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居然从氢原子中跑出了一个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的粒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电子的发现,使得汤姆生于1897年提出了“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发现,给当时的科学界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一大堆新问题摆在了科学家们的面前。

【投影】

原子中除电子外还有什么东西?

电子到底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

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

正电荷又是如何分布的?

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根据科学实践和当时的实验观测结果,物理学家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4.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提出“行星结构原子模型”。

5.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提出“中性原子模型”。

6.190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家开尔文提出“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

7.1904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土星模型”。

以上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实验事实,但对于以后出现的很多新的实验事实却无能为力。所以这些模型犹如昙花一现,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8.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堪称经典,其本人因此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同学们知道卢瑟福和汤姆生的关系吗?(这正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9.巧合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在原子结构的问题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阐述了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情况——这就是同学们在初中就已经知道的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即分层排布。

10.玻尔的原子理论加速了量子论的发展。1915年,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把玻尔的原子理论推广到包括椭圆轨道;1916年,爱因斯坦从玻尔的原子理论出发,导出了普朗克辐射定律,将量子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

11.现代原子结构学说,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的启发下,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

【启发】走完了这段历史,同学们有何感受?难道我们仅仅是记住了几位科学家的名字?看到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生活动】略。

【过渡】虽然电子云更趋近于核外电子的真实运动情况,但因其复杂,所以必修阶段我们所学习的核外电子运动情况,是玻尔提出的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理论。

【讲述】玻尔提出:电子是在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运动)的。所谓电子层,就是核外能量不同的电子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

【板书】1.电子层

【过渡】对于电子的分层排布,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

【投影】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分析各种符号的含义)。

【提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呢?

【交流研讨一】表1-1、1-5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思考并猜想】教师可引导分析,铍比锂多1个电子,为什么不向第三层排?又为什么不向第一层排?

【交流研讨二】表1-2 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交流与研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投影】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在填充下一层;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序数);

3.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

【提问】M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作为最外层呢?这说明这几条规律在使用时不能完全孤立而应该多条规律同时兼顾。

【投影】迁移应用一:画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迁移与应用二: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交流研讨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过渡】同学们,再请看:我们知道,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从微观角度看……

【交流研讨四】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升华】学习了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对我们研究元素的性质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略。

【归纳总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渡】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不仅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还可以解释许多实验事实。同学们请看:

【投影】

3.请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下列事实:

(1)在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

(2)钠原子和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要比金属铝与氯气的反应容易而且剧烈。

【概括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结束】

课后思考题。

教案评析:(点评:胡玉娇)

本教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适中,内容详实,操作性强。教师注重了衔接环节的设置,关注细节,过渡自然流畅。同时教师详细阐述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及其呈现方式,包括何时讲述(讲述哪些内容),何时板书,何时用ppt,何时用学案等等。教师还精心书写了本节课重要的课堂提问及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习题的设计。可见,教师备课很认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改进建议:由于一线教师工作任务很重,建议教案写得更加精炼概括一些。当然,由于这是全国学术会议的课例,可能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细致一些才写得这么详实。平时的教学,建议在写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书写一个教学流程图。使读者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还可以书写一个表格,列出本节课的内容线索、情境素材线索、问题线索、学生学习的活动线索。教师除了注意教学的预设性以外,还需要关注教学的生成性。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思南三中何显勇 一、教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及其排布规律; (2)会画原子结构图示意图; (3)知道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会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课题3就给我们讲了有关离子的知识。在学习离子之前,我们再走进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万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述] 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宏观物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我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提问]是不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就没有规律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如: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是聚成一堆在离核相同的距离处运动,还是分散在离核不同的距离处运动?为什么?(学生思考) [讲述] 在多电子原子里,一方面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因带有异性电荷而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倾向于把电子尽可能拉得靠近原子核。另一方面,电子和电子之间因带有同性电荷而相互排斥,这个排斥力迫使电子尽可能远离,当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时,核外电子就分布在离核不同的区域运动,而且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电子能量不同。电子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电子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也就是说,核外电子是分区域运动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问] 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既然能量有高低,那么,可否把它们按照能量的高低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呢? [讲述]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一,二,三,四,五,六,七层,通常用字母表示为:K、L、M、N、O、P、Q。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提问] 核外电子的排布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既然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么核外电子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还是先排能量高的电子层? 1、核外电子总是最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即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 [提问] 每一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目有没有一个限度?(学生思考回答) 2、每一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3、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2.3.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学案(含答案)

2.3.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学案(含答案) 第第22课时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点。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了解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的规律。 一.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与其电子的能量各电子层由内到外序号n1234567符号KLMNOPQ与原子核的距离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1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注明其意义2离子结构示意图Cl;Na1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远2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3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4M 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18个电子5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都为8答案123451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倍a1,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A2a2B2a10Ca2D2a答案A解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最外层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倍a1,所以该元素的次外层只能是K 层,2个电子,最外层是L层,电子数是2a,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是2a2,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下列叙述,画出对应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3倍________。 2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1价阴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数为 23.中子数为12的原子________。 答案123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也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1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常显正价,且正化合价失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2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通常易得到电子,在化合物中化合价常显负价,且负化合价得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8。 3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1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状态,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又不容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稳定如He.Ne.Ar。 2不稳定结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转化为最外电子层上为8有些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如易失电子的金属元素.易得电子的非金属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而本节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元素,对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也做了初步了解,所以在此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原子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五、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提问】在进入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初中的时候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当中我们就学习了原子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顾】…… 【板书】 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 中子:不带电 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1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则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提问】那么为什么原子对外显电中性呢? 【学生】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很好,其中我们还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等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互抵消,导致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好,我们都知道了原子的结构。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教师】大家来看ppt 上这张熟悉的原子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外有一圈圈的层状区域,由里往外分为好几个圈层,这就是我们以前初三所学习到的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而核外电子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这些都是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过渡】那么,大家知道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之后,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核外电子究竟是怎么分层排布的呢?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我们来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提问】我们来看这个原子结构,从黄色最里一层原子层到蓝色最外一层原子层,

第2讲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练习题知识讲解

第二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练习题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常用电子层来表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由近及远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依次把它们叫做K、L、M、N、O、P、Q层。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图。科学研究证明,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布L层,依次类推。 1-20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1 2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8 1 2 8 2 2 8 3 2 8 4 2 8 5 2 8 6 2 8 7 2 8 8 2 8 8 1 2 8 8 2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是: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学案:5.1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必修2)

第五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高考新动向】 【考纲全景透析】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组成表示式:X,其中X为原子符号,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A-Z为中子数。2.基本关系 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的比较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及能量变化 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标示出核电荷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要注意无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圆圈内的核电荷数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离核由近及远→电子能量由低到高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有: (1)能量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即排满了K 层才排L 层,排满了L 层才排M 层。 (2)分层排布规律 ①原子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 2 个电子。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K 层为最外层不能超过2个电子)。 ③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电子(K 层为次外层不能超过2个电子)。 【热点难点全析】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及概念比较 1.构成原子的粒子 2.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及相互关系 (1)原子或分子:质子数(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3)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3.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比较 〖提醒〗(1)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原子不易出错,对于阴、阳离子容易出错。应清楚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少于质子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多于质子数。 (2)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关键是描述的对象。如: 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和H2O。 ②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两微粒不一定互为同位素,如14N2和13C16O。 ③2H2和3H2既不是同位素,也不是同素异形体。 【典例1】铀(U)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其中23592U是核反应堆的燃料,下列关于23592U和23892U的说法正确的是(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教学过程 【引言】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这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就是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视频中还介绍了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着非常广阔的相对空间,电子就是在这非常“广阔”的空间里作高速的绕核运动。那么电子的绕核运动还有着哪些特征?这些运动的电子在核外又是怎样排布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我们共同看一下。 (1)质量很小(9.109×10-31kg)。 (2)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过渡】根据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设想猜测】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活动】略。 【质疑一】电子的绕核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迹? 【质疑二】电子的绕核运动没有固定的轨迹,是不是说电子绕核运动就没有规律? 【讲述并投影】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这个极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而出现在离核远处,时而出现在离核近处,我们不能同时测定出电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但是能从理论上统计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中加以学习的电子云。 【过渡】同学们太伟大了!我们研究分析原子结构中电子的运动情况,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而科学家们却用去了一个多世纪!让我们踏着科学的足迹,重温这段曲折、坎坷、震撼世人的科学探索过程! 【投影】历史回眸 1.最早提出“原子”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但是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伟大的学说没有为人们所重视,被忽视了20多个世纪——这是科学界的一大憾事! 2.直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对当时化学实验的现象分析,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第一次将原子学说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道尔顿说得那样,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 3.然而科学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人类对真理的无限追求,迫使原子结构的真相不断地显露出来。在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近百年后,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居然从氢原子中跑出了一个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的粒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电子的发现,使得汤姆生于1897年提出了“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发现,给当时的科学界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一大堆新问题摆在了科学家们的面前。 【投影】 原子中除电子外还有什么东西? 电子到底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 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 正电荷又是如何分布的? 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导学案]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内容〗 §3.2㈡.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知道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做分层排布。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3.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 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了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中观察到三种现象: ⑴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α粒子 撞到了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⑵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 是:α粒子经过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附近,受 到斥力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⑶绝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 是:α粒子从金原子内部的广阔空间穿过。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然后阅读课本P54页第1、2自然段,填写下列空白。 ⑴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核外广阔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⑵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是,电子运动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⑶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可近似认为:在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做分层排布。科学家把核外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 ⑷在现有元素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 个,第二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 ⑸核外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分层排布:电子总是优先占有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3.【自主学习】下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钙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圆圈表示原子核。 ⑵圈内“+”号表示原子核与核内质子都带正电。 ⑶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由此可知,钙原子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都是20 。 ⑷弧线表示电子层。由此可知,钙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四层排布。 ⑸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核外电子总数是20 。〖07?厦门〗 5.【课堂练习】请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补充完整。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核外电子将尽可能地按能量最低原理排布,另外,由于电子不可能都挤在一起,它们还要遵守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一般而言,在这三条规则的指导下,可以推导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中学阶段要求的前36号元素里,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一——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怎样才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呢?比方说,我们站在地面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如果我们站在20层楼的顶上,再往下看时我们心理感到害怕。这是因为物体在越高处具有的势能越高,物体总有从高处往低处的一种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体会自动从地面上升到空中,物体要从地面到空中,必须要有外加力的作用。电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在一般情况下总想处于一种较为安全(或稳定)的一种状态(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时的状态。当有外加作用时,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到能量较高的状态(激发态),但是它总有时时刻刻想回到基态的趋势。一般来说,离核较近的电子具有较低的能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电子的能量越来越大;同一层中,各亚层的能量是按s、p、d、f的次序增高的。这两种作用的总结果可以得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遵守下列次序:1s、2s、2p、3s、3p、3d、4s、4p…… 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也称能级)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决定。当l相同时,n越大,原子轨道能量E越高,例如E1s<E2s<E3s;E2p<E3p <E4p。当n相同时,l越大,能级也越高,如E3s<E3p<E3d。当n和l 都不同时,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同时考虑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及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由于其他电子的存在往往减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从而使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产生交错现象,如E4s<E3d,E5s<E4d。Pauling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用小圆圈代表原子轨道,按能量高低顺序排列起来,将轨道能量相近的放在同一个方框中组成一个能级组,共有7个能级组。电子可按这种能级图从低至高顺序填入。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原理 原子轨道》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原理原子轨道[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及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掌握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掌握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 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 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01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02最低状态。 2.基态与激发态 基态原子:处于□03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04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05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电子从□06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07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 至基态时,将□08释放能量。基态原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激发态原子。 3.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09吸收光谱或□10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二、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云 (1)电子云是处于□01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2)电子云轮廓图 ①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02P=90%的空间圈出来,制作电子云

的轮廓图,便可描绘电子云的形状。 ②s电子、p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 所有原子的任一能层的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都是□03球形的,同一原子的能层□04越高,s电子云的半径□05越大,如下图Ⅰ所示。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06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除s电子云外,其他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云都不是球形的,如p电子云是□07哑铃状的。每个p能级都有3个□08相互垂直的电子云,分别称为p x、p y和p z,如图Ⅱ所示。p电子云的平均半径随能层序数的增大而增大。 2.原子轨道 (1)定义 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09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不同能层的能级、原子轨道及电子云轮廓图

2020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单元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案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重点)2.能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2)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3)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2.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1)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注明其意义: (2)常见微粒结构示意图: 氟原子:;镁原子:。 二、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由低到高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电子在原子核外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原子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用n表示电子层序数)。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目不能超过2个)。 微点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的各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运用其中一条而违背其它规律。 [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中含有11个质子、11个电子。( ) (2)F原子中含有的9个电子能量相同。( ) (3)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4)电子一定优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 ) 【答案】(1)×(2)×(3)×(4)× 2.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B[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为阳离子。] 3.同一个原子的下列电子层中,能量最高的是( ) A.L层B.K层 C.N层D.M层 C[核外电子排布,从里向外,分别是K、L、M、N等层级,能量逐渐升高。] [合作探究·攻重难] 书写结构示意图,认识 原子或离子结构[ 根据指定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思考交流] (1)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构成有什么差异? 【提示】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2)原子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后,其电子层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原子形成阳离子后,要减少一个电子层,形成阴离子后,电子层数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它们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3)原子或离子中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有什么规律存在? 【提示】①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 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运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表3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你对上述规律中“各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说明。19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如何画? 问题解决:1. 2.你的理解是:

第2讲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练习题

第二讲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练习题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常用电子层来表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由近及远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依次把它们叫做K 、L 、M 、N 、O 、P 、Q 层。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图。科学研究证明,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 层,当K 层排满后,再排布L 层,依次类推。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是: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 2;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结构示意图(原子、离子) 2.电子式(原子、离子)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 结构示意图:Na+;Cl-;Ar ;K+;N ;O 电子式:S2-;K+;S;P ;He 。 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所有粒子都带中子 C.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不含电荷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电子在核外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B.电子云中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C.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越不容易失去 D.在原子中,除最外层电子层,每层上的电子数必符合2n2个 3.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中性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中子数 B.中性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在R2-中:电子数=核内质子数-2 D.在R2+中:电子数=核内质子数+2 4.在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中,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 D.核外电子数

高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课前学案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结构。2、了解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原子结构:__________________ 2、 3、(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_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数()= ___ ()+ ___ ()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_____,带负电荷的粒子叫______。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 ______ 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 ______ 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核素和同位素 (1)核素: (2)同位素 ⑶原子符号“x A Z ”中,Z表示_____________,A表示____________,核内中子数用______表示。(4)写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学习过程: 探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的特征: 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 (1)质量很____(9.109×10-31kg); (2)带_____电荷; (3)运动空间范围_____(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_______。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2、电子的能量高低与离核远近的关系: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 ( ) ( ) 电子的能量()()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 ) 3.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_______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___个); (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电子; (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____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_____的电子层。 知识迁移: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3.现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微n值 微粒名称 微粒符号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目标】 1.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量顺序图; 2. 学会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原子结构; 3. 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学习重、难点】 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法、探究总结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鲍林近似能级图 多电子原子中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如下规律: 1.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

b、角量子数l(角量子数l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和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级) 角量子数l 0、 1、 2、 3 、4… 相应原子轨道 s、 p、 d、 f 、g… c、磁量子数(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 磁量子数m = 0,±1,±2… 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总结归纳出能级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为: 规律:(n+0.7l)愈大则能级愈高 (n+0.7l)第一位数字相同的,能量相近,合并为同一能级组 能级组的划分是导致周期表中化学元素划分为周期的原因 [过渡]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涉及电子层、原子轨道和电子自旋。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轨道能量高低顺序见上) 2.泡利不相容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电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

高中化学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学案

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典例导悟】 【典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到右改为第 1~18列,第ⅠA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O5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思路点拨 【规律方法】短周期上下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 【变式训练】在元素周期表中,第3、4、5、6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A.8、18、32、32 B.8、18、18、32

C.8、18、18、18 D.8、8、18、18 【解析】选B。此题考查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6各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2、8、8、18、18、32。 【典例2】(广东理基)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C.六种元素中,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c 、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思路点拨】 【自主解答】选D。d、e位于同一主族,上面的非金属性强,故氢化物稳定,A项错; a、b、e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前面的元素半径大,故B项错;六种元素中,f为氯,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a为钠,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单质,C项错;c、e、f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CO3、H2SO4和HCl O4,酸性依次增强,D项正确。 【变式训练】(重庆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与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比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弱 C.b的氢化物比c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高中化学 1.2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能量的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电子层数由内向外 数字表示法 1 2 3 4 5 6 7 字母表示法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由较近到较远 电子能量由较低到较高 【应用思考】 1.讨论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 提示:原子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活泼性越强,故原子发生化学反应时,主要是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2.前20号元素与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1)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________; (2)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________。 提示:(1)F-、O2-、N3-、Na+、Mg2+、Al3+ (2)Cl-、S2-、P3-、K+、Ca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远 B.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即是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 D.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布18个电子 2.核电荷数分别是16和4的元素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4倍的是(B) ①质子数②最外层电子数③电子层数④电子总数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列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表示的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是(C) 基础训练 1.下列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是(A) A.Na+ B.CO2 C.CO D.N2 解析:A.钠原子有11个电子,Na+核外电子总数为10,故A正确;B.碳原子有6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O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22,故B错误;C.碳原子有6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O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4,故C错误;D.氮原子有7个电子,N2核外电子总数是14,故D错误;故选A。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的两种微粒,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两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解析: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的两种微粒,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K+和Cl-,A项错;

2013苏教版选修3专题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word学案

2013苏教版选修3专题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word学案 审核包科领导_____________ 编号___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______ 理和洪特规则。二.预习自测: 学习目标: 知识:能准确表示出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外围电子排布式 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感:体验科学家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维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预习案Previewing case 探究案Exploring case

○学○习建议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 结合P14“交流与讨论”试写出氮、镁、铝、氯的电子排布式,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2. 试写出氮、镁、铝、氯、铁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式。 3. 试写出氮、镁、铝、氯的轨道表示式。 4. 试讨论第四周期元素铬、铜的电子排布式,这些元素的电子排布式有什么不同? 知识网络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 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 训练 案 Training case 有错必改

1、某元素的最常见的化合价为-2价,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排列式是() A、ns2 B、 ns2np2 C、 ns2np4 D、ns2np6 2、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Al 1s22s22p63s23p1 B、O2- 1s22s22p6 C、 Na+ 1s22s22p6 D、Si 1s22s22p2 3、下列各组指定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A、2s22p2和2s22p4 B、3s23p4和2s22p4 C、3s2和2s22p5 D、3s1和3s23p4 4、一个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1的元素最可能的价态是 ( ) A、 +1 B、 +2 C、 +3 D、 -1 5、.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排布式: (1)17Cl_________ _______ (2)24Cr _____ ________ (3)Ca2+________ _______ (4)F-______ ________ (5)S2—(6)26Fe2+ 6、基态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p轨道上电子排布方式正确的为() A、 B、 C、 D、 7、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 A、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B、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C、自由配对,优先单独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自由配对,优先单独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8、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吸收能量 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9、下面是第二周期部分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