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

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

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

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

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

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

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

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

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 (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

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我们将财政所具有的这种功

能称之为经济稳定职能,或者叫稳定经济职能,简称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财政范畴,

历史上又称赋税、租税、捐税等。

(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金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三)国债国债是指国家凭借其信誉,采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筹措财政

收入的一种形式。(四)其他形式如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公产收入

及其他杂项收入等。

规费收入的含义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

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收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商品劳务税)的概念:又称商品税,以流通中的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

3、财产税

4、资源税

5、行为目的税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纳

税主体)纳税人: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税款的实际承担者)扣缴义务人: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代缴纳税人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1)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指纳税人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

50%以上)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

(2)其他情形的纳税人(从事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3)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什么是基本建设基本建设(capital construction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重建

更新改造:替换与改造政府投资支出的管理,政府投资的方式

1、拨改贷1979年开始试行至1989年止。

2、基金制

3、债转股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

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

政府投资的方式

1 ?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 ?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 ?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原因

1.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 .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怎么用财政补贴促进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

财政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也将补贴分为三类:红箱补贴、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红箱补贴又称禁止性补贴,针对价格补贴和进出口补贴,认为它们会严重扭曲价格机制,造成不公平竞争。绿箱补贴,不可起诉补贴,这种补贴并不直接刺激生产,对价格和市场影响不大,

成员国可以自由施行,其他国家也不能以此为由,而采取反补贴措施。拿农业来说,绿箱补

贴有产品研究、人员培训、技术推广、检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食品供给的储存费用、自然灾害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地区发展补贴等。黄箱补贴,又称可诉补贴。它介于红箱补贴和绿箱补贴之间,指那些虽被禁止,又能自动免于质疑的补

贴。评判其是否合理,就看该项补贴,是否使起诉的成员国利益受损,若利益受损,就是不合理的,否则,就是合理的。比方说,我国的农药、化肥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对这些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并不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也不会使成员国利益受损;有的国家耕地很少,或几乎没有耕地,向这些国家出口粮食时,实行适当的补贴,出口商得了补贴,进口国享受低价,对当地农业发展影响不大。黄箱补贴基于互利互惠,只要贸易双方两厢情愿、心照不宣,世贸组织就不予过问。我们常说,风险与成功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我国的财政体制,提出了挑战,也蕴涵难得的机会。按规定,红箱补贴

得坚决取缔,不得马虎。但若财政补贴,能因时而变,靠提高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的比重,

亦可给民族企业施以援手,既符合WTO的规则,又能实现政府的良苦用心,如此有退有进,便能化被动为主动。例如,《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研发人员经费,可归为研究活

动成本,通过提高研发人员比例,增加科研费用,实现对企业的补贴。其他如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对农产品的检疫、保护环境等措施,对于加快企业和行业的

发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债的概念:国债也称公债,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借款

或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的债务人是国家(政府),一般由中央财政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国债的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二)调节经济(三)资产组合的金融功能

国债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954-1958年、1980年至今发行过国内公债。各期国债发行以前,由国务院制定国债条例,具体规定国债的发行、转让、利率、还本付息及其他有关管理事项。国债条例是规范我国国债管理活动、调整国债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依据。1968年国家偿付了全部内外债本息,1968-1981年,我国是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1981年1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以下简称《国库券条例》),决定发行国

库券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又发行了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重点企业债券、保值公

债、特种公债等。到1992年止,每年都颁布一个国库券条例,对发行对象与方式、发行数额及利率、还本付息的期限、国库券及其他债券的贴现、抵押和转让、国债法律责任、国债管理机构等内容予以规定。1989-1991年每年还颁布了一个特种国债条例,对特种国债的发

行对象、发行数额、发行期限、利率及偿还期等内容予以规定。现行的国债法是1992年3月18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库券条例》

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债券流通市场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起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实

物券柜台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

我国债券市场的起步是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始算起,

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也是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正式起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

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但当时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不记名的实物券没有统一的托管机构,而是发行后再分散托管在代保管机构,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机构所在地进行,不能跨地区交易。

1994年后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非常大,无记名实物券国债柜台转让市场,因滥发假国债代保管单而被关闭。以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也由于虚假的国债抵押,且资金违规操作导致主管部门在1995年下令关闭1994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在其影响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

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1995年8月,国务院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

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5年财政部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仅试点发行记账式国

债,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

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股票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

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

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1999年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

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

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

行总量的62%。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

1、非盈利性原则

2、依法治费原则

3、合理安排和节约资金的原则

4、专款专用的原则

5、先收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

6、稽查监督制度化的原则

(二)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

1、收支两条线制度的构成要素

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储存⑵规范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⑶实行票据管理、使用单

一化⑷实行收缴分离、票款分离的管理办法

2、收支两条线的实现方式

⑴ 两个账户、收支分离⑵一个账户、收入直达⑶单位开票、银行收款

⑷ 财政设站(厅)、集中收款⑸银行开票、银行收款

(三)预算外收、支和结余的管理

1、严格控制预算外收入环节

⑴严格实行审批制度

⑵ 明确收费权限第一,政府(包括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第二,财政部门。

第三,计划(物价)部门。⑶收费项目公开化⑷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

2、规范预算外支出

⑴专项支出⑵ 人员支出⑶固定资产投资支出⑷购买专项控制商品支出

⑸乡(镇)自筹和统筹资金的使用

3、正确安排预算外资金结余

⑴国家机关和受政府委托的部门、单位统一收取和使用的专项用于公共工程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基金、收费以及以政府信誉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等,收入全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专项使用。

⑵ 各部门和单位的其他预算外资金,收入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结合预算内资金

统筹安排,资金结余经同级政府批准,财政部门可按隶属关系统筹调剂使用。

(四)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1、深化管理改革

2、运用现代科技实施管理

3、完善法规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分税制的含义

分税制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地方财权财力,以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预算分配关系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它的基本含义是:一、分权;二、分税;三是分管。

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为什么有了银行信用还要商业信用?

优点: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界限,数量上不受工商企业资本量的限制;方向上不受商品

使用价值的局限(货币对对任何人都有使用价值)。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由于货币市场

主要进行短期资金交易,故又称作短期资金市场。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经营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

基金市场。

商业银行的产生

1171年威尼斯银行一一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近代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一一标志着资本主义银行制度的建立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一一旧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商业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一一中国自办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铸币兑换业货币经营业商业银行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通常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

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前者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S——D

Md ——Ms

(1)社会总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

(2)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

(3)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

(4)社会总需求必须与社会供应保持平衡,这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

金融创新产品:房地产消费信托产品;国内首只保本基金发行;避险增值信托计划面市;

新华财经雷曼兄弟推出中国债券指数;招行发行MINI信用卡;凭证式国债首尝电子化发行;建行推出国内首张双币种商务卡;

1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

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

2、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病的抵御、治疗能力,也在某些方面提高了

农民的健康防范意识。

3、“家电下乡”政府补贴政策,有效的拉动内需,扩大了农村的消费,也消化了家电业产能过剩,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

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2、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2009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信贷的巨幅增长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空

前充裕。2010年11月末,我国的流通中货币(M0 )余额、狭义货币(M1 )余额、广义货币

(M2 )余额分别为4.23万亿元、25.94万亿元、71.03万亿元,其同比增长分别为16.3%、

22.1%、19.5%,其中狭义货币增速加快说明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现象,使得货币结构中流动性较强的货币所占比例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投资增长迅猛带来的需求快速增长

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而施行的政府4万亿的投资,在取得了积极

的效果的同时,一方面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需求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又流向了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从而对价格的上升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许多地方单纯以GDP 来衡量政绩的背景下,为追求一时政绩而滋生了大量的政府短期的投资,这些资金的使用一般而言是毫无效率可言的,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害而无利,另外这也导致了某些企业的盲目投资行为,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而进行非理性投资行为,从而导致了局部生产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

(三)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一度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而我国的本土企业也因为低成本的劳动力价格而拥有了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现在的劳动力价格却已不在低廉,发生在年初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这导致了企业成本的上升,也将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升高。

(四)个别商品价格剧烈上涨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个别商品大幅涨价推动物价上涨的现象明显,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粮价稳,百价稳”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如果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则其蝴蝶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正所谓推到了通货膨胀的多米诺骨牌,如2006 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拉动CPI 明显上涨。去年东北地区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玉米和粳米从去年的价格底部连续上涨40% 以上,今年以来我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攀升,比较明显的是大蒜和绿豆,另外玉米在猪饲料中的比重占60%-70% ,其价格上涨正在倒逼低迷的猪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如 4 月中旬北方的大范围低温天气,南方的大范围干旱,令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游资炒作的影响,游资恶炒个别品种可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农产品大规模涨价,从而使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五)外国通货膨胀对我国的输入效应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是用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GDP 。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程度已经达到了60%以上,最为明显的是我国对

国际大宗基础性商品依赖度很高。如最近受到人们持续关注的铁矿石谈判,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攀高至62% ,在铁矿石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作为铁矿石全球第一大买家首当其冲,这无疑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经达到了51.3% ,首次超过50% 的警戒线;而且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形势也在发生巨变,2009 年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外国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对我国的价格变动产生巨大的冲击效应。

(六)其他因素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资产价格的上涨,如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政策措施,但是我国的房价还是保持在高位,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并没有完全遏制住;翘尾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国2009 年年尾的价格水平对2010 年价格水平的影响,据统计,翘尾因素对2010 年物价水平的影响效应明显,翘尾因素对全年CPI 水平的影响要达到 1.5% 以上。

3、财政在世贸经济中的一些做法工业品关税大幅度下降、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提高:(1)关税减

让承诺水平、工业品市

场开放度提高; (2)工业制成品关税总体水平大幅度降低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5.3% 下降至

9.8% 中国还在多哈回合谈判期间做出新的承诺,将农业和工业品的实施关税再削减约30%

10 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 亿美元,而2010 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将近600 亿美元。截止2010 年12 月底,中国外汇储备2.85 万亿美元

中国放弃出口补贴的权利,在发展中国家,补贴农产品出口可能是为了增加外汇或为了协助农民增加现金收入,或为了使出口多元化以减低风险。中国放弃出口补贴的权利,是放弃一种重要的经济主权。

财政部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石化、电子信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

第五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概念、财政职能 1、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2、职能 (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3)调节产业结构 (4)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都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这类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

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1.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最新】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课程编号: 学分:5 学时:80(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实习学时:30) 先修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教材:《财务管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开设,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该课程以形成基本财务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努力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 2、知识 (1)系统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目标、职能、环境、原则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课程、学科、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财务管理有一贯全面的认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详细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问题,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原理、风险计量原理资金成本计算原理。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3)重点讲述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有关问题,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基本问题、财务分析的内容、财务预算的编制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各种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并体会其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4)重点讲述资金筹集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问题、权益资金的筹集、借入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与筹资决策、筹资成本与资本结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筹资成本分析、筹资风险分析以及筹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确定的理论与方法; (5)重点讲述资金投放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投放管理的基本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投资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6)重点讲述资金营运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营运管理的基本问题、流动资产管理、固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为条件的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节省流通费用、、。4.利息是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和。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和金融服务职能。8.银行业务主要有、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和。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二是。 13.在我国,、信用膨胀、和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 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使之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 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2.商业信用 3.国际信用 。

4.利息 5.官方利率 6.期货市场 7.商业银行 8.信用放款 9.保险市场 10.责任保险 " 11.通货膨胀 12.货币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 14.市场汇率 15.国际储备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 ~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72,电视授课9学时,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将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综合为一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作了压缩。因此,本课程只能反映这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可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二、课程任务 开设《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管理人员掌握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财政与金融的改革实践。通过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制度,掌握财政预金融的实务技能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课程72课内学时,4学分,一学期授完。一般应具有“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后续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等其他相关财经类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系统讲授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和分析理论问题,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有关财政与金融最基础的原理与最基本的实务问题,以理论为主,兼顾业务知识,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层次划分建议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具体内容可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以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为主。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要求理解掌握有关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财政金融问题,其中包括简单的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2017年电大财政与金融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财政与金融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 部分预算外收入。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7、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8、直接税:指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经济;社会 2、国家 3、剩余产品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5、税收;非税收 6、经验数据法;要素分析法 7、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课税对象 9、税源 10、10 11、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2、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13、从价定率;从量定额 14、一般;级差 15、有偿 16、有偿性;灵活性;自愿性 17、平价;溢价;折价 18、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19、分期逐步;抽签轮次;到期一次;市场购销;以新替旧 20、金融市场利率;国家信用好坏;银行利率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三、单项选择题

1-5 B B D C B 6-10 C B A B D 四、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 3、ABC 4、ACD 5、C 6、ABC 7、ABCD 8、ABCDE 9、ABCDE 10、BCDE 五、判断正误 1-5 X X X X X 6-10 X X √ √ X 11-15 √ √ X √ X 六、计算题 1、解:应纳增值税= 1500000*17%-110000 = 145000(元) 2、解:应纳个人所得税=(1500-800)* 10% - 25 + 5000 *(1-20%)*20% + 500*20% = 945(元) 财政与金融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 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 2、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 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 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4、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 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5、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 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 基本的生活保障。 7、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 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8、国家预算: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 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9、国家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10、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 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

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

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金融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基本原理和现代银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认识并解释货币金融现象、分析货币金融政策、具备初步判断货币金融发展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学基础》是在学习《经济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金融意识与实务操作、熟悉金融基本理论而编排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保险理财规划》、《财政与税收》等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与金融营销相关的工作做好铺垫。建议课时为48课时。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根据财经类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金融学基础分析和应用的职业技能特点,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项目,见分析表: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货币与信用理论能够运用有关的货币基础知 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 认识货币 能够运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 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 相关现象 分析信用相关现象 金融市场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融市 场与经济的的关系 认识金融市场

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金融学基 础 通过学习股票及债券交易的 基本程序,能进行简单的模拟 操作 利用金融市场处理金融业务 金融机构和金 融体系 能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 明确不同性质金融机构与金 融体系的特点及其主要业务 构成。 熟悉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基本 知识 熟悉我国中央银行、保险公 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和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 处理 金融机构业务处理 金融现象 会对货币需求的形成过程以 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 认识金融现象 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 形成原因 分析金融现象 金融政策 能够分析货币政策构成要素 的运行机制 熟悉金融政策 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政策的政 策目标 金融政策目标分析 会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 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 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 金融政策工具运用 国际金融 能分析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 表及进行外汇汇率看的兑换 计算 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 会分析和判断国际收支的平 衡与失衡 分析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业 务 金融风险和金 融监管 能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金融 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认识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 能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 序,金融风险的处理方式进行 分析 感受金融风险呼唤金融监管 (二)课程目标 根据《金融学基础》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掌握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及信用的含义、表现形式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 全面分析本课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本课程教学任务情况进行说明,对整体课程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教学对象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或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社会培训学员和自学读者的参考用书。 2.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分、学时共55课时。 3.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知识要点、核心概念、情景导入、知识链接、小贴士、课堂讨论、拓展阅读、导入案例分析、本章小结、本章习题等特色模块。 本课程属于一门必修的公共课。 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财政与金融》是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重点阐述了财政与金融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案例。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现之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金融机构体系简称金融体系,一般是指一国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按照一定结构形成的整体及其内部相互关系的总称。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一般都包含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中央银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主体,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财政与金融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等,掌握金融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5.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财政学财政理论中国税制投资银行金融投资 后续课程:中国财政管理财政体制金融市场金融逻辑学 6.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详见(教学参考内容) 7.建议教学安排 本教材一共52课时,包括34节理论课,18节案例分析课。 学时分配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税收: 2、信用: 3、货币流通: 4、政府预算: 5、资本市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税收三性”的是()。 A.无偿性 B.强制性 C.灵活性 D.固定性 2、财政的最基本职能( )。 A.分配职能 B.调控职能 C.经济发展职能 D.经济稳定职能 3、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其他收入 D.国有资源经营收入 4、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个人消费 B.社会消费 C.社会补偿 D.社会积累 5、财政支出按()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支出用途 D.支出预算管理方法6、营业税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行为税 D.特定目的税 7、对文教科卫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A.生产性投资 B.非生产性投资 C.社会消费投资 D.消费性投资

8、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指标是() A. 基本建设投资额 B.为下年度储备资金 C. 基本建设拨款额 D. 上年度结余资金 9、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按照各级政府的(),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A. 财力 B.事权 C. 财权 D. 责权 10、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 A. 财政集中率 B.剩余产品率 C. 财政收入规模 D.财政收入率 11、从理论上讲,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会(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12、按资金的偿还期限分,金融市场可分为()。 A.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C.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D.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13、李江以10500的价格购买了一张到期本息12500的债券,期限3年, 其到期收益率为() A. 5.33% B. 6.35% C.15.75% D.28% 14、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通过()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A.增收减支 B.增收增支 C.减收减支 D.减收增支 15、下列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 A. 政府经济援助 B.政府贷款 C.银行头寸调拨 D.外汇买卖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影响货币需要量的因素主要有( )。 A.商品流通速度 B.货币流通速度 C.商品价格水平 D.待实现商品数量 2、保险的职能有() A.分摊损失 B.经济补偿 C.收入分配 D.社会稳定 3、下列结算方式同城异地都可使用的是() A.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 C.托收承付 D.委托收款 4、金融市场的功能有()。 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宏观调控 D.优化资源配置 5、下列属于资本市场的是()

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 二、课程代码:03010131 三、适用专业:会计 四、课程性质:职业基础课 五、计划学时:60学时 六、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 七、课程定位: 会计专业是我院经济管理系的骨干专业,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对行业、企业及职业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其职业岗位和人才规格明确清晰,即:本专业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培养具有相应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会计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财务管理类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我院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三部分构成,共有12个公共基础学习领域,10个职业基础学习领域,10个职业技能学习领域、3个专业选修学习领域和18个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财政与金融是会计专业能力模块中职业基础学习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职业基础课。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会计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财政与金融课程也是我院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核心课程,是会计专业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 1-5 ABCDA 6-10 BCDAB 11-15CDABC 16-20DABCD 二、判断 1-5 ××√√√ 6-10 √√×××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2.简述税收和国债的特征。 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国债: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 简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的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财政补贴:很强的政策性、一定灵活性、明显的时效性。 4. 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信用规模的有限性、方向的严格性、期限的短期性、管理困难性 四、分析计算题 1.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税制,分析我国采用分税制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分税制又存在哪些问题?(10分) 作用:客服了包干制、分成制的缺陷,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财政管理体制,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要求。 缺陷: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越权); 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 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转移支付不规范 2. 李某存入银行1000元,年利率为5%,期限3年,试分别用单利、复利计算到期本利和。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那么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哪些功能呢?【注:(1+5%)^3=1.157625】(20分) 单利:S=P*(1+r*n)=1000*(1+5%*3)=1150(元) 复利:S=P*(1+r)^n=1000*(1+5%)^3=1157.625(元) 宏观调节:积累资金、分配功能、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 微观调节方面: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评分标准 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四钟题型; 2.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3.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5.分析计算题,(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 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 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 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 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 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 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 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 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 (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 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我们将财政所具有的这种功 能称之为经济稳定职能,或者叫稳定经济职能,简称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财政范畴, 历史上又称赋税、租税、捐税等。 (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金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三)国债国债是指国家凭借其信誉,采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筹措财政 收入的一种形式。(四)其他形式如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公产收入 及其他杂项收入等。 规费收入的含义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 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收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商品劳务税)的概念:又称商品税,以流通中的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 3、财产税 4、资源税 5、行为目的税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