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

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 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 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 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开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自主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进行自己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必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必将经过一定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和居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进行区位选择的动机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企业作用 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增大,其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多厂(部门)企业(公司)逐渐代替单厂(部门)企业。 单部门企业(工厂)区位作用机制;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具有与单部门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1、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 (5)此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2)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A.横向一体化。 B.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如图: 3.多样化。 战后,多样化扩张战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 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 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 的研究 …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 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2 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 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 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 3 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 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 一.区域概念的理解 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经济学角度的区域概念出自《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定的提纲》——“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区域。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提出的——“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集体,可以减少所要掌握并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普查区、县的统计总量和平均数所提供的信息量与大量的单项普查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同样丰富的,但在分析、处理上,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同样,聚集体能够简化对信息的分析过程,这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大量相互依赖的经济单元或经济活动,而这一整体又不仅仅是各个个体的总和时尤其重要。最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聚集体对于管理、计划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需的。从这些可以看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遵循行政区域疆界。”胡佛还指出,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综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胡佛关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可以这样理解区域概念: (一)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政府对它有控制权,而且可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 (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征。 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在对外经济功能、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差距很大,但在某一区域内部而言,不管产业部门众多还是较少,对外功能上都具有相对同一的特征,这就是连续性和一致性。这样一来,各个区域都在一个区域系统中担任某种专业化职能,协调区内各种经济活动或解决经济纠纷就较为容易,区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也较少地受到限制,区内各种交易活动也可以支付较少的交易成本,对外部显示出某种同一性或专业化分工特征; (三)从胡佛的聚集体、管理和规划以及制定政策等角度来理解,一国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具有独立地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而这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四)从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其可以有效地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任何区域都应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 因为区域较强的自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金融银行业、贸易和批发业、信息产业、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服务业等所组成的“高级循环系统”,而这一系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充当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正如胡佛指出的,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五)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本书的提法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着作不同。本书首次提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的观点,并提出区域的拓扑性质、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政府的内生性、政府干预等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之,目前国内在区域概念的理解上,大都趋向于上述解释。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在某一疆域内讨论区域问题,那么区域概念的内核就是: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分层结构、自组织能力,而区域概念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组织。 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

《区域经济学》练习题集

《区域经济学》课程练习题集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2、你认为中国经济区域应当如何划分? 四、案例分析 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基尼系数;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后发优势;后发劣势 二、简答题 1、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观是如何演变的?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3、什么是增长极?你是如何评价? 4、如何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5、简述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2、试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有何后发优势与劣势? 四、案例分析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钱纳里标准;产业关联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内容。 2、简述霍夫曼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3、简评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 4、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有哪些特征? 三、论述题 1、试论产业关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试论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案例分析 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章区域经济政策与规划 一、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创新策;宏观经济布局;中观经济布局;微观经济布局;区域规划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2、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有何意义? 3、区域经济政策有哪些类型? 4、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选择。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如何做好区域经济产业的布局? 2、怎样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 四、案例分析 分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规划布局 第五章区域(农村)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农村城市化;中心城市;发展极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学者关于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简评国内学者对农村城市化的研究。 3、简述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4、简述国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三、论述题

区域经济学试题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 和。 2、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 3、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 括、、、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 为、、 和。 6、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 、三种。 7、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三 类: 、、。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区位理论 2、聚集效应 、新产业区 3 4、新要素学说 5、区域经济政策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3、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20分) 说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政策理论 2、胡佛 、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3 4、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 5、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6、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7、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2、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3、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其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导论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指导思想 1、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城乡与区域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城乡与区域规划管理人才适应了中国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需要,是继企业管理人才需求高潮之后我国出现的新的人才需求领域。根据这一人才需求趋势,基于华东师大人文地理学科的优势特点,本专业本阶段明确以城乡与区域规划管理为方向,并构建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 2、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紧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充分体现学科前沿。为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素质和出色的实践能力,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借鉴了国外著名大学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并结合中国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理论知识的培养以自然和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为核心,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城乡和区域规划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为重点。 3、本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拓展课对专业课时不足的补充作用,扩大选修领域。围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地理技术和城乡规划管理五个主题组建专业课程群,课程之间关系清晰,衔接有序,尽量减少重复和过度交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管理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到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与地方发展和规划的管理工作,或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人文地理及城乡规划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经过进一步学习成为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科研和教学机构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此目标,学生须达到如下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有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举止、良好的职业道德,热心为社会服务。 3、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并能结合国家与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开展城市与区域的相关战略研究。 4、具有健全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5、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能较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技能。 三.毕业要求 (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学分课程要求等) 1、学生在选课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的学习进程,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50学分,并通过《形势与政策》考核要求,方能毕业。 2、建议学生在一、二年级选课最多不超过27学分,最低不低于20学分。三、四年级最高不超过24学分,最低不低于14学分。 3、通识教育课程必修模块要求学生在文化传承类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2学分,在通识教育精品课程中修读2学分。 4、专业选修课中,至少修读一门双语课程、2门人文地理类课程、2门城乡规划类课程以及一门学科前沿类课程。 5、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 6、学制:四年。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结构比例 1、 总学分: 152学分 2、 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 占32.2% 3、 学科基础课程22学分, 占 14.4% 4、 专业教育课程81学分, 占53.4% 五.专业核心课程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英文版(doc 328)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英文版 (doc 328)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Edgar M. Hoover and Frank Giarratani 1 Introduction 1.1 WHAT IS REGIONAL ECONOMICS? Economic systems are dynamic entities, and the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in these systems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Such change affects the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and ultimately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abric of community and nation. As social beings, we cannot help but react to the changes we observe. For some people that reaction is quite passive; the economy changes, and they find that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is somehow different, forcing adjustment to the new reality. For others,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present a challenge; they seek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factors that have led to change and may, in light of that knowledge, adjust their own patterns of behavior or attempt to bring about change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s in which they live and work. In this context, regional economics represents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e spatial character of economic systems may be understood. We seek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gov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over space and to recognize that as this distribution changes, there will b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and for communities. Thus, regional or "spatial" economics might be summed up in the question "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The first what refers to every type of economic activity: not only production establishments in the narrow sense of factories, farms, and mines, but also other kinds of businesses, households, and private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Where refers to location in relation to other economic activity; it involves questions of proximity,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 and similarity or disparity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it can be discussed either in broad terms, such as among regions, or microgeographically, in terms of zones, neighborhoods, and sites. The why and the so what refer to interpretations within the somewhat elastic limits of the economist's competence and daring. Regional econom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branch of economics. Its late start exemplifies the regrettable tendency of formal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to lose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neglect some important problem areas that require a mixture of approaches. Until fairly recently, traditional economists ignored the where question altogether, finding plenty of problems to occupy them without giving any spatial dimension to their analysis. Traditional geographers, though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what is where, lacked any real technique of explanation in terms of human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to supply the why, and resorted to mere description and mapping. Traditional city planners, similarly limited, remained preoccupied with the physical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idealized urban layouts. This unfortunate situation has been corrected to a remarkable extent within the last few decades. Individuals who call themselves by various professional labels—economists, geographers, ecologists,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 regional scientists, and urbanists—have join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