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尔王分析

李尔王分析

李尔王分析
李尔王分析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李尔的乍看起来很不平常的命运,结果跟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命运相同。他如今深自怨艾了,自己过去很少想到,或竟完全没有想到在他国境之内无数的苦难的人们。现在,李尔个人的悲剧就和人民的悲剧、广大群众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

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菁华。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

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力所能消除的。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

剧中有两个平等的故事线索交错发展,相互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社会画面,描绘众多的人物。

同可怜的汤姆的相处,更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影响。除了憎恨利欲熏心的恶人,同情无家可归的乞丐以外,他进而仇视社会的不义。他特别抗议无辜人民非人的处境。这时,李尔的形象在内容上有了质的变化,闪出了崇高思想的光芒。于是,李尔终于成为“时代思想的代表”。他控诉道:“一个人就是没有眼睛,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丑恶。”

李尔在疯癫中,说了许多“疯话”。但这些“疯话”,正如爱德伽所说的,“虽然是疯话,却不是全无意义的”。那些断续的发现和回忆,新得的印象与感触,形成了尖锐透彻的揭发与批判。他不但指出了世界的丑恶,而且对于威权、法官、法律等不义的实质也进行了彻底的揭露:

“你没看见那法官怎样痛骂那卑贱的偷儿吗?侧过你的耳朵来,听我告诉你:让他们两人换了地位,谁还认得出哪个是法官,哪个是偷儿?”

“你还看见那家伙怎样给那条狗赶走吗?从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罪恶镀上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作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我说,没有一个人;我愿意为他们担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权力封住控诉者的嘴唇。”

李尔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达到了最高峰。他的“疯话和正经话夹杂在一起”,表面上是“疯话”,实质上是正经话。他的“疯话”,实际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实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他说,“我要象一个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这种绝望也就构成了李尔悲剧思想的核心。

李尔经过痛苦的考验,变为另外一个人了。他由专制独裁、刚愎自用的封建国王,在灵魂深处逐步地展示出所有的美好方面来:宽宏大度,举止温和,对不幸者抱同情心,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怜悯的公正态度,“到最后才摆脱了庄严气派,他的沉重的悲伤和激情汹涌的气势”。他不仅对两个不义的女儿进行了愤怒的诅咒,而且对科狄利娅深深地抱着负疚,直到悔悟自己过去很少想到过不幸的人民。对于他的认识,我们起初会对这个专制暴君感到痛恨;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却越来越会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加以谅解;最后,我们就已经不是对他

而是对整个野蛮而非人的世界感到愤激而仇恨。

李尔在绝望之中,听到侍臣的话,使他觉得还有“几分希望”,他也还想用武力夺回王位。但他在同小女儿一起被捕时,却甘愿同爱女一样坐牢。最后科狄利娅被害,他托着爱女的尸体,自己也愤然、悲哀地死去。因此,整个剧本不但写出了李尔王的急躁、暴烈,也写出了他的帝王的仪态和尊严;写出了他举止威严,但又喜讽刺作戏;而特别重要的是,写出了李尔性格的根本转变。

李尔形象的本身,反映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道义上的胜利使李尔的悲剧留给了人们决不至于悲观的感觉。

正反两方面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考狄丽娅的纯洁崇高与高纳里尔、里根的龌龊情欲,爱德加的虔诚与爱德蒙的贪婪,肯特的忠诚与奥斯华德的惟利是图,奥本尼的仁慈与康华儿的残暴,法兰西国王的高尚与勃肯第公爵的卑鄙等等,所有这些善与恶的对比在人性与兽性之间铸就了一道鸿沟。人物之间的冲突可谓激烈,两个女儿在电闪雷鸣的狂风暴雨之夜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赶到野外,逼疯了李尔;在对情欲的贪婪追逐中,高纳里尔毒死了里根,随即自杀身亡;爱德蒙为了实现个人野心,把一切美德视为枷锁,残害父兄,最后死在爱德加的正义之剑下;康华尔丧尽天良,挖掉葛罗斯特的双眼,但却被勇于抗暴的仆人杀死。这些冲突在剧中的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父女、父子、姐妹、兄弟、君臣、主仆之间等冲突,然而这些激烈且纷繁的冲突无一不是人性与兽性斗争的化身。

某个人物究竟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则取决于当时在此人的性格中究竟是人性占据着主要地位还是兽性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主角李尔王。罗伯特·奥恩斯说过: 李尔在某种意义上是莎剧中最自相矛盾的主角。他既是悲剧的受难者,亦是悲剧的缔造者。在开场时,李尔代表着丧失人性的黑暗世界。他庸暴戾、专横独断、不辨良莠。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暴风雨和心灵的暴风雨后,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生杀予夺的君王到一无所有的乞丐和疯子后,他终于

学会了忍耐、爱和同情,获得了人生的智慧。与其经历了相似的兽性到人性的转变的是李尔的影子———葛罗斯特。一般说来,剧中反面人物的兽性显而易见,他们的悲剧下场合情合理,但是正面人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在考狄丽娅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中,也不难发现人性的弱点。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她没有像两个姐姐那样表达自己有多么爱父亲。尽管她解释说在事情未兑现之前,不愿挂在嘴上宣扬,但她的心理活动昭示了她对两位姐姐心存鄙夷与怨恨,其自身的孤傲也可见一斑,这正是其兽性之所在。正是这种鄙夷、怨恨与孤傲导致后来她和两位姐姐兵刃相见,而未能以对待父亲那样的博爱和宽容来化解这场血光之灾。同样,最不可饶恕的恶棍爱德蒙也并非一无是处。剧末他在与爱德加决斗奄奄一息时说道: “我快要断气了,倒想做一件好事。赶快差人到城堡里去,因为我已经下令,要把李尔和考狄丽娅处死。”他在临死之前做出了忏悔,终于找回了人性。人物自身性格内部的复杂性以及对立性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在悲哀感愤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的悲剧让我们感到无限悲哀却不使人绝望。他剧中描写了人类的堕落,指出人类社会有倒退回丛林、成为兽类的危险,而他又在考狄丽娅、爱德加、肯特等人身上寄托了对人类的希望,让他们成为人性的代表,让他们扛起了一面倚赖善良和亲情所建立的社会秩序的大旗;犯过错误的李尔和葛罗斯特经历了厄运的折磨,表现出真挚的悔恨与自责;就连十恶不赦的爱德蒙在临终前也实现了由兽态到人态的觉醒。

对<李》剧的悲剧特色可以从其主题、情节、人物和悲剧氛围等方面来分析。一、双层主题

莎翁在本剧中将个人悲剧遭遇与社会道德沦丧这双层主题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描述李尔和葛罗斯特遭受儿女虐待的经历揭露了子女不孝这一令人发指而

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本剧的表层主题。另一方面。一贯以热情歌颂人道主义理想而著称的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一反常态,“对人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全面深刻反思与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道德沦丧这一深层主题。这样两个主题不是割裂开来、互不联系的,而是紧紧融和、贯通在一起的.

在结构上,它有两条相互交织的情节:主情节(main plot)是李尔遭受长女、次女虐待、变疯,最后死去;次情节(subplot)是葛罗斯特被庶子爱特门陷害、失去双目。最终为忠义而死。这两条情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全剧的发展。主次情节的结合,使悲剧因而带有普遍意义,并发展到“使我们感到威胁,很怕自己会牵涉进去。"悲剧的氛围进一步得到强化。而四大悲剧中的其他三部都只有单条情节。

三、悲剧人物遭遇的交叉与叠加

在悲剧事件的布局安排方面,《李》剧将主要悲剧人物的遭遇进行交叉与叠加,使我们感受到最大限度的恐惧与怜悯。在荒野。在那儿,被女儿逐出家门的李尔遇到了迫不得已装疯的埃德加。随后,身心受到极度痛苦刺激的李尔真得疯了。而在同一幕的最后一场,葛罗斯特被李尔的二女婿康瓦尔剜去了双日。第三幕中,半疯半傻的弄人、假装疯傻的埃特加和真得疯了的李尔,在荒野上暴风雨的肆虐中相聚。他们看似疯傻的话语、对白,淋漓尽致地控诉了世道的炎凉和人问的丑恶。在第四幕,失明的罗斯特与埃特加相遇,悲剧人物的凄惨遭遇再次叠加。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混乱颠倒的世俗影像——在那儿,奸人当道、忠良蒙冤、家不家、国不国、子不予、父不父。耄耋的退位君王仅仅因为轻信。而一无所有流落荒郊,经受着凄风苦雨;正直善良的年轻贵族却要为躲避追杀而装疯卖傻、四处流浪;忠义的大臣为声张正义被剥夺权位并失去双眼;如狼似虎的儿女虐待生身父亲。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惯受人们凌辱取笑的弄人事实上却有情有义、不仅不傻而且明晓事理。至此,悲剧人物的悲剧叠加,制造出的悲剧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悲剧人物的多面性格刻画

悲剧人物的性格被亚里士多德定为悲剧六个成分中仅次子情节的第二位因素。李尔原本是一呼百应、高高在上的英格兰王。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又任性、独断专行。然而。正因为他具有显而易见的缺陷才使他成为一个普通人。因而,他及他所犯的普通人犯的错误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他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脱胎换骨,从一个暴躁、固执、任性的暴君变成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开始时他接受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他茫然失措地问道:“这儿有谁认识我吗???谁能够告诉我我是什么人?”渐渐地他接受了残酷的事实,并消除了固有的等级观念,想到要与弄人分享“微贱的东西”。很显然同《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比起来,只有《李尔王》这出戏的主角是在悲剧的过程里才发展成为悲剧英雄的,而李尔的发展的一个方面就是逐渐有了思维能力。在他疯了之后,却能更清楚地认识、判断这个世界;正如葛罗斯特在失明之后才明白了艾德加蒙冤的真相。李尔经历了一个受难一变疯一恢复理智一疯狂而死这一过程。和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一样,李尔最终死了,但是,他“死在他获得精神上重生之后,因此他的死不是一般意义的悲剧,而是一种胜利。”李尔的死有一种凤凰涅粲般的悲壮和伟大。李尔这一形象与其他悲剧形象不一样。哈姆雷特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王子形象;奥赛罗和麦克白则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形象;而李尔却是一个白发苍苍、孱弱无力、失去王位后一无所有的老者形象。李尔也称自已是“一个可怜的老头子,被忧伤和老迈折磨得好苦!”莎士比亚将这样一位老人放

在丑恶人世的风口浪尖,无疑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心。因此,这一点也是《李》剧的悲剧特色之一。莎士比亚在刻画李尔这一形象时的侧重点也很特别。他将奥赛罗和麦克白置于惊心动魄的战场,着重刻画他们的勇猛;将哈姆雷特置于盘根错节的宫廷斗争之中,着重刻画他的睿智与精明;而将李尔的内心活动作为刻画的重点。虽然,故事的框架几乎在头两场就已明朗,而从第一幕第三场到结尾第五幕这么长的剧情都主要集中在李尔的思想内心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突出李尔精神的涅粲过程,这既符合剧情的要求,又契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悲剧气氛的渲染

论及《李》剧的悲剧特色,不得不提的是剧中暴风雨的作用。首先。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这一自然现象不仅为悲剧主人公营造了展露个性、发泄内心苦闷的空问,而且它象征了主人公本身的内心风暴,为悲剧英雄的脱胎换骨扫荡障碍。从第二幕第四场开始到第三幕第六场的剧情,都是伴随着暴风雨而进行的。此外,暴风雨具有极强的悲剧气氛渲染作用。

《李尔王》中主要的悲剧人物是李尔。他的整个悲剧人生不是由上天冥冥之中安排好的,而是由其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主线中李尔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性格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愚蠢的父亲要凭着女儿的言辞来“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他昏聩愚蠢的爱心测试埋下了其悲剧的祸种。

李尔不仅是个昏聩的国君,同时也是个愚蠢失败的父亲。他的愚蠢在爱的测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方面,李尔扮演着一个骄傲的父亲,另一方面,他对女儿的爱期望得到回报,爱心测试则是他对自己女儿的侮辱。

极端化、易发怒是李尔的另一个悲剧性的性格缺陷。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性格时,首先要求悲剧性格必须“善良”。他说,“关于‘性格’,须注意四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但是亚里士多德不愿意一位真正无辜的人陷入不幸。他认为,理想的悲剧性格应该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李尔王的错误在于他的糊涂,在于他的刚愎自用,在于他的专横傲慢,在于他的自以为是,因此忠奸不辨;然而其本性却是善良的。在他出走在空旷的荒野上,在他穿行于凄凉的森林中,在他目睹了其臣民的穷困生活后,赤裸裸的现实使其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与身边的社会。因而,他性格善良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他也终于有了对衣不蔽体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更有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莎士比亚就这样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结合于作品的人物身上从而增添了《李尔王》的悲剧色彩。

莎士比亚在其剧作《李尔王》中阐述了三种人性观:纯理性型人性观、纯情感型人性观、理性情感交融型人性观,三种人性观的阐发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终极探讨。莎士比亚的目的不是仅仅要呈现这三种人性观,而是通过它们来展现自己的理想与希望。但是在《李尔王》中,理想的呈现并不是那么顺利,凝聚他全部希望的“理想”最后却带着凄美的色彩香消玉殒。莎士比亚的这种困惑与矛盾正是当时社会的几种文化精神(希腊文化、基督教精神)的体现,是它们而

不是莎士比亚构造了这部悲剧。

(一)以高娜瑞尔、里根、埃德蒙为代表的纯理性人性观;,表现出一种过度的个人主义,把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人”成了一切的出发点,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当然这里包括道德。

(二)以李尔王、葛罗斯特为代表的纯情感人性观;李尔王的人性观是纯粹的情感型的,和他那两个理性至上的女儿以及埃德蒙相比,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当然,和他如出一辙的还有一个老搭档葛罗斯特,他们不是坏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剧情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李尔和葛罗斯特是可悲的,莎士比亚对他们表示出了极大地同情,但这也没有改变他们悲剧的命运,在更加注重理性与自身的人文主义时代,这种情感的奴隶是必然要被社会淘汰的。(三)以考迪莉娅、埃德加为代表的理性与情感和谐交融型人性观。她固然爱父亲,但她决不抛弃自己的幸福。在这里莎士比亚将义务和感情分的那么清楚,这正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所持的态度,正体现了追求人格完美和爱情自由的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正是这种真诚、善良、美丽的化身却不为自己的父亲所容,忠而见逐,被迫去国离乡,最后伴随着一抹白绫香消玉殒。莎士比亚就这样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生生的捏碎,扬弃。史上最痛苦无奈的事情恐怕莫过如此。

通过他们不同的行为和遭遇,探索人性的奥妙,让他们在相互斗争中,共同成长,使人性在生死之争中得到弘扬和永恒,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终极思考.

浅谈《李尔王》的语言风格

重复(repetition)

一般来说语言应力球简洁,避免重复。然而,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可以特意安排重复。莎翁在《李尔王》中就大量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段,从而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营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

三、矛盾修饰法(Oxymoron)

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在矛盾中寻求哲理,以便收到奇警的修辞效果,这就是矛盾修辞法(Dxytno~ln)。它是似非而是的隽语的一种浓缩形式,具有萨特所说的“目光炯炯的洞察力” (wall—eyed perspicacity)。由于考驮俐娅缺少蝎娓动人的口才,缺少一双献媚求思的眼睛,一条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失去了李尔的欢心,从而也失去了王位的继承权。贪恋王位和财产的勃艮第公爵放弃了对考狱俐娅的追求,而法兰西王却因此更加爱慕考驮俐娅了。

为了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使用了社会各阶层所有的语言。除了帝王将相之言,在正式场台所使用的语言外,《李尔王》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口语语言,事实上,莎士比亚的语言已经突破了以往戏剧规范语言的范围,使自己的戏剧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平民化色彩,如该剧中弄人的形象在剧中,他忠心耿戢.不离开李尔半步。他机是睿智,以幽翳娱乐李尔,提醒他,安慰他:叉打报不平,敢于讽刺、挖苦两个长女。其语言平实、直白,甚至运用了民间小调,既台辙押韵,又发人深省。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狄利娅 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 揭示出来。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作品的写作背景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 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象,揭露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批判利己主义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的巨著。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更出现了一种无形而又有迹可寻的、可怕的思想道德的变化,即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他早期创作的喜剧中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把尖锐的社会矛盾理解为善恶两种势力的斗争,往往通过恶人的悔悟和好人的宽恕来求得矛盾的解决的话;那么,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悲剧中,则是创造出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这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复习过程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 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

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而正是他这次荒唐的选择也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可以说,李尔王就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两个女儿的背叛完全颠覆了他一直信奉的传统伦理观念,大臣们的背叛也让他对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瞬时毁灭,一切都发生的太过突然,仿佛是命运顷刻之间倒转了过来,他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他想质问命运的残忍,想救赎自己是罪恶,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所以,他要以生命的终结,来结束这场悲剧。 二、不能改变命运的天使考狄利娅 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出场也是在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她没有像姐姐们那样的甜言蜜语,以至于自己最后一无所有,还被父亲抛弃,远嫁到法兰西。而深爱她的丈夫、法兰西的国王却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如天使般纯洁美好,对于考狄利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确实有如此的天壤之别,这也就在两个国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两个人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后来,父亲被两个姐姐赶出来,流落荒野,她却不计前嫌出兵帮助父亲,最终被姐姐们处死,父亲也跟随她悲痛而死。这个结局也可以看作是对李尔对当初所犯罪恶的一种惩罚和忏悔,但是对于考狄利娅来说,她是那样的无辜,那样的令人心疼和惋惜,为了捍卫对父亲的爱和忠诚,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作为一个天使的无私和伟大。

浅析《李尔王》人物性格语言

浅析《李尔王》人物性格语言 摘要:李尔王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经莎士比亚的生花妙笔,遂显得情趣盎然:情节跌宕起伏,场面丰富多姿,人物性格鲜明,思想深刻生动,语言丰富多彩。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运用的绚丽丰富成为人类文化的一座丰碑。本文就《李尔王》一剧,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沙剧语言的魅力。 King Lear was an old legend, UK story itself about occurs in about eight century BC. Originally insipid story by Shakespeare, the combination of wit, hence appear interest is full: plot ups and downs, scene rich and varied personality is bright, profoundly vivid, colorful language. Shakespeare's plays the flowery language use of human culture rich become a milestone. This paper will play king Lea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language grasp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feeling sand play language charm. 关键词:李尔王;考狄利亚;人物;语言 一、李尔王 李尔王是这个悲剧的主角。作为一个统治者,他是专横暴虐、刚愎自用,虚荣心强。 第一幕第一场 KING LEAR Meantime we shall express our darker purpose……Tell me,my daughter,Since now we will divest us both of rule,Interest of territory,cares of state,——Which of you shall we say doth love us most?That we our largest bounty may extend.Where nature doth with merit challenge. 我现在要想你们说明我的心事……孩子们,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领土和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

————————————————————————————————作者:————————————————————————————————日期:

狄利娅 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

揭示出来。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作品的写作背景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

李尔王人物分析[1]

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象,揭露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批判利己主义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的巨著。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更出现了一种无形而又有迹可寻的、

李尔王人物分析

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 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 《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 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 特色。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 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 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 潮流中得来的。”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 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李尔王人物分析

狄利娅 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

揭示出来。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作品的写作背景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定稿版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外国文学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着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 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

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而正是他这次荒唐的选择也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可以说,李尔王就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两个女儿的背叛完全颠覆了他一直信奉的传统伦理观念,大臣们的背叛也让他对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瞬时毁灭,一切都发生的太过突然,仿佛是命运顷刻之间倒转了过来,他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他想质问命运的残忍,想救赎自己是罪恶,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所以,他要以生命的终结,来结束这场悲剧。 二、不能改变命运的天使考狄利娅 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出场也是在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她没有像姐姐们那样的甜言蜜语,以至于自己最后一无所有,还被父亲抛弃,远嫁到法兰西。而深爱她的丈夫、法兰西的国王却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如天使般纯洁美好,对于考狄利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确实有如此的天壤之别,这也就在两个国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两个人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莎士比亚李尔王之弄人解析

Class: Class 3 School Number: 20064398 Name: Wei Yun Course Name: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erature Role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ool is an important role freq uently appeared in Shakespeare?s works, such as Touchstone in As You Like It, Feste in Twelfth Night,Lavatch in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etc. The fool in King Lear is of course a character figured successfully, revealing the truth with seemingly addlepated words. Actually, in his woks, though figured as an antagonist, the fool is taken as Shakespeare?s prolocutor, with great wisdom and philosophy. Through not scrupling to speak the truth out, they satirize human depravity boldly and served as a sharp comparison with the villain of the piece in the plays. They insufflate a gloomy wind into the bright and warm world in the comedies, and affuse a rational and warmhearted spring to the somber and cruel world. They apperceive everything and escape from the subcelestial confusion; they seem insane but actually not; they own vivid image, unique personality, spiritual indifference and insular character; they have extraordinary artistic charm in Shakespeare?s works. …Fool? means …a man employed by a king or queen to entertain people by telling jokes, singing songs, etc? in the dictionary.① The fool represents the need of freedom instead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he has the freedom to speak out whatever he sees without the worldly consideration and disguise. So the fool could also be regarded as a foresighted person and discovers the irrationality and absurdness of the society from a particular visual angle. His humorous and seemingly foolish words bring us laugh but they contain wisdom and truth as the same time. With regard to the fool in King Lear,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is play, the fool is the symbol and extension of Cordelia, the teacher of King Lear and saves King Lear in the end. It was him who reve als Lear?s foolishness directly, criticizes Goneril and Regan?s selfishness and cruelty inexorably and also companies Lear, reminds him and saves him.

《李尔王》人物性格中的盲目

《李尔王》人物性格中的盲目 [Abstract]In King Lear, the fault — blindness in characters leads them in the wrong direction. Although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his eyesight, he is a blind man because he doesn’t have the correct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trary, Gloucester becomes physically blind but gets the ability of discernment that Lear does not have. This bifurcation of character results in Lear and Gloucester’s respective identity crisis. Through the play, Shakespeare initially deconstructs the principle of unity inherent in the notions of blindness and sight; he also restores their unity at the end of the play. [Key words]King Lear,blindness,Shakespeare I. Introduction Of all Shakespeare’s plays Macbeth is the most rapid in movement, while Hamlet the slowest. Lear combines length with rapidity, — like the hurricane and the whirlpool absorbing while it advances. It begins as a stormy day in summer, with brightness; but that brightness is lurid, and anticipates the tempest.\[1\] When talking about “blindness” in the tragedy King Lear, we use this term in a totally different way. It is not a kind of physical disability, but a shortcoming of the characters’to use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to see a person as they truly are. They can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性格

浅析《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性格悲剧 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着力表达的是和谐秩序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英格兰的老国王李尔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种种痛苦的磨难。秩序失衡必然导致人伦蛊坏,道德沦丧,强壮的青年会凌驾衰弱的老人,子女会一拳打死老父亲。而唯有经过爱与善的牺牲磨炼,方能恢复秩序,迎来和谐恒常。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是他性格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性格悲剧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摆脱一切政务的牵挂,让自己一身轻以终天年。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最终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的话,李尔王是一个善良、慈爱、轻信、刚愎自用的人,他的悲惨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谁都没有办法说

的清楚。人性中的恶,总是要等到遇到一些事情,才会以其可怕的、残暴的面貌全面展开,善也是同样的。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为社会、家庭,以及舆论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这位受人爱戴的国王,在性格上面有着致命的缺陷。作为国王,他习惯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且将那视为真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虚荣心才会越来越强,他只想听到甜言蜜语,宁愿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并不觉得那是谎言。这样的人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一味地感情用事造成了他所有的不幸。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 《李尔王》表达出来的是人性的悲剧。在权力地位面前,亲情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剧中是反面人物,她们为了权力地位可以口蜜腹剑,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剧中有一个角色:“弄人”,他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却比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的语言浅白、滑稽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针见血。例如他向李尔说的一段话:“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言;多掷色子少下注;莫饮酒,麽嫖妓;闭门不管他家事,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轻松的说笑中把李尔的性情和现在的境况都揭露出来了。“弄人”在剧里是不值一提的角色,但是他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言行直接跟李尔那两个表里不一,前倨后恭的女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了讽刺意味。 在李尔王身上,两个不同的主题——国家和个人的独立自主权以及普通人的尊严——交汇在了一起。李尔王是文学中一系列无名小卒的代表人物,这些

《李尔王》中埃德蒙的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埃德蒙的人物形象分析 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概括和总和,人性总反映着社会、历史、伦理以及情感。弗洛伊德把人描述为“欲望的集合体”,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 既有适应性,又有反抗性”。《李尔王》(1605)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部主要悲剧,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埃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代表着一种绝对利己的视界,在他们看来,仇恨与欺诈是人性的基础”,人性的扭曲与挣扎在埃德蒙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点也加强了《李尔王》的悲剧性。 “十一世纪以前,英伦三岛已经流传着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这个原始剧本与莎士比亚剧本的最大不同在于对结局的处理:在法国军队的帮助下,考狄利娅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了胜利,李尔恢复了王位,并继续统治国家十年之久。”莎翁悲剧结局的《李尔王》(1605)则增添了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线索,情节也变得复杂而曲折,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结局还安排了善良孝顺的考狄利娅在监牢中被秘密杀害。莎翁对于结局的悲剧安排和剧中过于复杂的人物设置受到了后来众多学者的质疑,甚至因为太过荒诞和悲情的结局导致他的剧本在舞台上销声匿迹长达一百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莎士比亚的原剧才再次出现在舞台上。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莎士比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呢?他到底想通过李尔王的悲剧反映如何的社会现实呢?十七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同时,资产阶级、新贵人性的挣扎我们在阅读《小城畸人》时始终能感受到乔治的在场。他作为《温士堡鹰报》的记者,几乎出现在所有畸人的故事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正是采用的这种松散的形式,由一个主线式的人物将25个短篇故事串联起来。读者沿着青年猎人的行猎足迹,走向俄罗斯原野,拜访了那些乡村和庄园的贵族,了解了他们的丑恶残暴的本性;结识了生活贫苦的俄罗斯农民,并且发现了他们的才干和无穷的创造力。 一、莎翁对悲剧的深刻认识 和埃德蒙人性形成的历史环境——族的力量更加强大,深感专制王朝已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障碍。1603 年,詹姆斯一世继位,执行更加反动的内外政策,恢复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宣扬“君权神授”,宫廷挥霍浪费,官吏贪污成风。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深地感觉到,现实的发展与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强了,剧作的情调和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主要写的是悲剧,其中便有《李尔王》。《李尔王》的悲剧情节由主次两条线索构成:主线围绕李尔王及他的三个女儿展开,次线讲述的是葛罗斯特伯爵的两个儿子埃德伽和埃德蒙之间的斗争。埃德蒙在《李尔王》整部悲剧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不仅制造了家庭的悲剧,甚至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埃德蒙悲剧的必然,剖析他的人性特征,人性的挣扎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都不得不从他不同视角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 (一)不入流的私生子 埃德蒙是在葛罗斯特伯爵与肯特伯爵的交谈中正式登场的。戏剧一开始便用父亲戏谑的吻揭示了小儿子的身世——私生子。葛罗斯特伯爵略带自豪的语气实际上对埃德蒙充满了歧视,在他眼中,埃德蒙不过是个“畜牲”;埃德蒙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提到埃德蒙的哥哥埃德伽时,葛罗斯特称他是“合法的儿子”。由此可见,在父亲的心目中,两个儿子是不同的,埃德蒙只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不入流的私生子而已。埃德蒙不能不接受这种现实,但是他是矛盾的,极不情愿的。在他的内心独白中,他对父亲及世人的歧视作出了激烈的抗争。埃德蒙是邪恶的,但是这种邪恶一部分是历史所赋予的。他希望“大自然”和“神”能帮助他,希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 狄利娅 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 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 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

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作品的写作背景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