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民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内容

2.理解新三民主义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导入、小组讨论等方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背景。材料列举使学生具体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表格展示具体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史料展示并分析使学生理解三民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理解新三民主义对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孙中山思想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百折不回的坚毅品质。

【重难点】

重点: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难点:

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课堂导入】

首先,送给还在高二努力奋斗的大家一句话。希望同学们在剩下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继续坚持,完成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一次目标。(展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同学们知道这是谁说的吗?(学生答:孙中山)对于孙中山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国民政府称他为“中华民国国父”;国民党称之为“永远的总理”;在大陆,民间尊称他为“现代中国国父”,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几个人对于孙中山的评价(展示毛、江、胡、习四位国家领导人对孙中山的评价),可以看出评价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孙中山能获得两岸官方、民间如此高的评价?难道就是因为辛亥革命?但是我们经过必修一的学习知道辛亥革命还不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爆发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其被称作“国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板书】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关注一下2017年小高考考纲关于本课的内容(展示考纲)

(在学生抄写考纲的时候)其实看到课题,我们就应该知道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很简单,就是三民主义怎么形成也就是背景(板书);形成什么也就是内容(板书);以及三民主义发展成什么,也就是新三民主义;最后,再将整个内容升华一下,思维进一步拓宽,总结一下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各是什么。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三民主义怎么形成。

(展示材料一)大家联系必修二学习内容,阅读材料一并思考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学生答: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教师概括:在经济上,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展示材料二)同学们看一下材料二也就是这幅《时局图》,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答:民族危机严重)教师归纳: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展示图片)同学们应该还认识这几个人吧?经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动学习近代西方思想,并想将之实施在中国以救亡图存。而我们刚刚学习了他们的主要思想,知道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提出了相应的符合他们阶级的救国主张,那我们请同学为我们再复习一下。(教师归纳总结并展示)那么这些人的救国主张有没有成功?很明显,历史告诉我们,他们要么只是放空炮,没有付诸实施;有的施行不久就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思想上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奠定基础。

(展示材料三)那么,除了外界也就是客观的原因,在孙中山自己身上有没有一些因素呢?教师总结:在海外受到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

下面我们将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进行总结:(展示表格)

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前沿部分,孙中山一开始就决定走上民族革命道路的吗?很明显,并不是,孙中山也给李鸿章上过书,希望用和平的手段改良国家,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采取他的方案,于是孙中山选择用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来改变中国的命运。在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请同学们阅读P78至P79,根据屏幕上的内容了解同盟会的成立。

2、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1905年8月

(2)机关报:民报

(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板书“十六字方针”)

那么,三民主义到底是什么?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我们来看一下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3、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则材料)材料一就是在政治上的要求,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反对地主阶级掌控土地,要求平均地权,国民共享。这是对社会提出的革命要求,进一步强大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材料三就是推翻满族统治,恢复汉民族统治地位。这是民族主义的体现。(狭隘的民族主义,1912年提出“五族共和”)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将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弹劾五权分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1913年反对袁世凯对外借款)、护国运动(1915年反对袁世凯独立)、两次护法战争(1917年,桂系反叛、1920年,陈炯明反叛)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学思之窗】既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在政治、社会和民族方面都提出了革命要求,并且积极实施,为什么孙中山在实践三民主义的过程中大多数还是以失败告终?(老师提示: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2.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发动群众)

那我们尝试着对三民主义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就是三民主义的影响是什么?

评价(影响)

进步性: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板书)。

(2)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3)指导和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果其他人经历如此之多的失败,可能早就已经放弃,但是,伟人之所以能被称作伟人,就是因为他具有异于常人的对于理想的坚持和毅力,并且能在失败中反思、总结。我们用材料

来看看当时孙中山的心理活动变化。(展示材料)

【问题】据材料1—3分析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4分析变化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变化: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唤醒吸收民众。

原因:辛亥革命后维护共和斗争失败;英美列强拒绝帮助;苏俄的帮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意识到运动的失败原因是出在自己的思想主张上,既然自己的三民主义主张有问题,那么对三民主义进行变化、发展就是必然的。那么,第三部分就是课题中“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发展”。

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看一看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是什么?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影响又是什么?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十月革命鼓舞;

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客观)

(2)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精神(主观)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学思之窗】根据材料思考,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什么异同?(老师提示: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

4、评价

(1)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

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用“怎么形成”“形成什么”“发展什么”三步骤进行教学、学习活动。同学们自主探索出三民主义形成的背景,了解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并且加以分析;将新三民主义与三民主义进行比较,直观的理解“三大政策”的具体含义。同学们还自己尝试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进行简单评价,了解三民主义对于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对于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比较直观的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格,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孙中山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坚持和毅力,将之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去。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

C.民权主义是“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D.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 )

A.民族主义理念B.民权主义价值

C.民生主义思想D.民主主义内涵

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D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4.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它( C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