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尹平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

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心理治疗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一些治疗师们把心理治疗的视角从个体自身,扩大到个体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于是被称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第四势力,家庭治疗学派在战后的美国拉开了序幕。在随后到来的家庭治疗百家争鸣的时代里,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像是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驰骋在众多家庭治疗流派的洪流之中。

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创建的。此流派以简洁和实用两大特点,在20世纪70—80年代称雄于整个家庭治疗界,成为家庭治疗学派中影响最深、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流派,同时也带动了家庭治疗的发展。家庭治疗在进入21世纪后,虽然后现代和整合式的家庭治疗是主流,但结构式家庭治疗,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技术方面,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依然是家庭治疗界最具特点的主流学派之一。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代表人物

同其它的家庭治疗流派一样,结构式家庭治疗起源于现实的需要以及新理论的影响。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起主要影响的方法论是系统论和控制论,同时还吸收借鉴了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理论和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也对整个家庭治疗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创立和发展,与米纽钦极具个人魅力的人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技术大师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人怀疑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流行是其流派特点所致,还是米纽钦的个人魅力所为。因此,介绍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发展历史,还需从米纽钦的个人发展经历谈起。

米纽钦192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叫圣·萨瓦多的小镇,其中四分之一是犹太人。父母都是有着犹太人血统的俄罗斯移民,父亲经营一家杂货店。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犹太人的大家族里,受犹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长大成人。米纽钦是家中老大,有一个妹妹和弟弟。在米纽钦眼里,父亲是慈祥、公正但有距离感的人,母亲是一个始终陪伴着孩子并保护和约束他们的人。家规很严谨,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母亲则是主要的照顾者。父母亲分别统治不同的世界,他们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互相需要和支持。

1940年,米纽钦离开家庭开始读医学院,大学第四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三个月。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使他开始注意制度的不公性,这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大学毕业后,米纽钦在一家医院的儿科当一名住院医生,并修医学心理学的课程。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米纽钦受社会目的的感召,从阿根廷远赴以色列自愿在军队当了18个月的军医。1950年,阿以战争结束后不久,他来到美国芝加哥学习儿童精神病学,打算以后回到以色列当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家庭治疗的先驱者之一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的指导,阿克曼是一

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家,这段时期的学习对他将来的治疗家庭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完成培训后,1952年米纽钦同新婚不久的太太一同移居以色列,帮助那些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欧洲孤儿,也治疗来自印度、也门、伊朗和摩洛哥的儿童。在那时,他开始深刻地体会到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力,并产生了对家庭治疗浓厚的兴趣。

1954年,米纽钦再次回到美国,在纽约心理分析中心(William Alanson White)开始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同时学习了沙利文的人际精神病学,并被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等文化精神分析学说深深地吸引住。

之后米纽钦来到了纽约郊区的威尔特维克(Wiltwych)男子学校,一所专门收留犯罪青少年的学校做一名住校精神科医生。在那里,他和同事们主要处理来自纽约贫民窟或黑人和拉丁美洲移民中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1959年,米纽钦受到D. 杰克逊(Don Jackson)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儿童个体之外,去检查和分析他们的家庭背景。他发现这些儿童的家庭,通常有多重问题和分离的家庭结构,同时他还关注在贫困环境下的生活经历是如何影响家庭功能的。

于是,米纽钦和同事们决定同时与这些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一起会谈,寻找通过改变家庭人际背景来解决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治疗方法,他们开始称自己为家庭治疗师。他们设计了一间有单向玻璃的治疗室,轮流观察彼此的工作过程。米纽钦是第一个提倡使用单向玻璃对治疗过程进行观察的人,他开创了家庭治疗现场督导的先河,这一技术对后来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督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米纽钦在威尔特维克工作了8年,他的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家庭的结构性特点和家庭成员之间等级形式的重要性,这为结构家庭治疗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形成了很多极具独创性的行为取向的技术,以治疗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家庭。其成果由《贫民窟家庭》(Families of the Slums)一书来具体体现。而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式家庭治疗开始形成,并使米纽钦在家庭治疗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和敬重。

1965年,米纽钦受邀担任费城儿童指导中心主任一职。在那里,他将自己在威尔特维克男子学校里,主要从低收入的破裂家庭和移民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相对完整的白人和中产阶级家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这为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费城期间,为了培训一些没有相关专业学位,但有心理治疗禀赋的人来从事家庭治疗事业,米纽钦从威尔特维克请来了过去的同事布劳里欧·蒙塔佛(Braulio Montalvo),还从著名的家庭治疗中心帕罗·阿尔托(Palo Alto)请来了J·哈利(Jay Haley),来帮助他一起完成培训任务。蒙塔佛是一位有社工背景的杰出的家庭治疗大师,米纽钦非常敬重他,称他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蒙塔佛还是一位杰出的家庭治疗培训导师。他对家庭治疗师的督导过程进行了许多革新,提出了现场督导技术,并培训了许多家庭治疗师。哈利则是策略式家庭治疗的创始人,也是家庭治疗界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两人的加入对米纽钦完成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构建和技术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有趣的是他们的成果常常是在三个人一起往返诊所的路上,将各自的经验和观点相互碰撞和融合而成的。

在米纽钦大胆和创造性的领导下,费城儿童指导中心很快从开始仅有十名职员的小诊所,发展为有三百多名职员,并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童医院的附属机构。费城儿童指导中心成为全世界家庭治疗运动中最杰出的中心之一,成千上万的家庭治疗师在那里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培训。

1974年,米纽钦将其在费城儿童指导中心十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出版了家庭治疗历史上最畅销的经典之作——《家庭与家庭治疗》(Family and Family therapy)。该书详细阐述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治疗方法,这也是米纽钦的第二部家庭治疗专著。此书的出版则标志着结构式家庭治疗流派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该流派的简明、实用的治疗理念很快被广泛接受和传播,于是结构式家庭治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家庭治疗学派。米纽钦也成为家庭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1981年,米纽钦离开费城,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治疗中心,继续他的家庭治疗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并完成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治疗著作的写作。其中有两部代表性的著作,一部是1978年与罗斯曼和贝克尔合写的《心身症患者家庭》(Psychosomatic Families),该书研究了躯体症状与家庭结构的关系,并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来治疗心身症状,证实有良好的效果。一部是1981年与费施曼合著的《家庭治疗技术》(Family Therapy Techniques),再一次精辟地阐述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技术。这两部书进一步确立了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治疗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到了晚年米纽钦想写一本总结性的著作,2007年,他与尼克尔和李维榕合写了《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Assessing Families and Couples: From Symptom to System)。该书囊括了他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精华,首次提出了家庭与夫妻治疗的四步模式,引起了家庭治疗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于此同时,米纽钦还在世界各地培训了大量的家庭治疗工作者。留着花白的小胡子,戴着黑边眼镜,操着浓重的西班牙味口音,在全世界的专业人士面前,演示他那激动人心的技术。

1996年,米纽钦退休后定居波士顿,为了表达对他为家庭治疗发展所做出贡献的敬重,位于纽约的中心更名为米纽钦家庭治疗中心。虽然退休了,他依然全心关注着家庭治疗的发展变化,身体力行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2001年9月,米纽钦以80岁高龄亲临北京,为中国首届结构式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培训,他那超凡的个人魅力和行云流水般的治疗技术,震撼了现场每一位观摩者的心。

目前纽约米纽钦家庭治疗中心拥有一群卓越的结构式家庭治疗专家和培训讲师,他们包括:格尼约威赤(Ema Genijovich)、格林尼恩(David Greenan)、西蒙(George Simon)和李维榕。他们杰出的工作使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治疗领域中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中国地区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3年李维榕在香港讲授结构式家庭治疗。1996年,米纽钦来香港成立了香港家庭研究所。台湾也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结构式家庭治疗。2000年李维榕开始在中国大陆讲授并推广结构式家庭治疗。2001年秋天,李维榕陪伴米纽钦来北京讲授结构式家庭治疗。目前由纽约

米纽钦家庭治疗中心授权,李维榕牵头负责主讲的结构式家庭治疗三年六期的培训班,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为中国大陆地区培养了一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骨干力量。2009年底在深圳开始了第三届的培训。

由于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念比较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家庭特点,因此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日益扩大,深受行业人士的喜欢和推崇。

第二节:基本理论

家庭治疗之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常常以个体集合的方式出现,而且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极具影响力,很不容易被识别和理解。理论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从复杂纷扰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因此家庭治疗的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治疗师理清思绪,从而看清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对于家庭治疗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对家庭总体结构的了解。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结构,就是这个结构支持并维持了整个家庭功能的运作。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个体的症状都是家庭组织内结构失调的副产品,治疗师只有从家庭互动关系模式这个方向去探索,才能最容易了解个人的问题所在。治疗性的改变包含了帮助家庭修正僵化的互动模式,以及重新定义关系和界限。因为,只有在家庭组织或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个人的问题才可能得以减轻或消除。然而,前来寻求帮助的家庭所关注的,通常只是某一个特定的问题。问题也许是孩子的行为异常,也可能是夫妻关系不良。因为家庭不会像带一个礼物给老师一样,走进治疗室时,会主动地将他们的家庭结构形式呈现给治疗师的。他们常常带来的是混乱和困扰。故那些初入道的家庭治疗师,很容易深陷入家庭问题的内容之中,而忽略了关注家庭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

为此,结构式家庭治疗提出了一些概念和理论,包括:家庭是有结构的并由子系统组成的社会组织;子系统之间由不同的界限所分隔;子系统限定了其成员的功能或作用;家庭成员自己组织其联盟、从属关系以及结盟;随着家庭成员的改变,家庭也在不断地发展并经历其不同的转变阶段等等。下面就此有关理论及概念逐一详细介绍。

(一)家庭结构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单位,它的整体功能运行如何,常常取决于其结构的正常或健康与否。因此,家庭结构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属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也可以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命名中看的出来。虽然它很重要,但要想讲清楚什么是家庭结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74年,米纽钦在他那本经典之作——《家庭与家庭治疗》中写道:家庭结构是一整套无形或隐蔽的功能要求(demands)或规则(rules),它们形成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这个定义是大师所下,但依然不太容易让人明白。家庭结构是一组隐形的规则,本身并没有直接可以标明的东西,无法直接获得,甚至不好理解。在这里我们不妨借助建筑结构的概念来尝试着看看家庭结构,可能会明白许多。

说到结构,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建筑结构的概念,比如:横梁、立柱、隔墙、房顶、地面以及楼层等名称,当然还会有像混凝土、钢筋、沙石料、砖、木材等建筑材料来。这些材料通过组织为结构而呈现出形状,体现出建筑的功能。它们都是有形有物的实体,即看的见又摸得着,并且可以计算量化,容易一目了然而被理解。同建筑相仿,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相当于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他们构成了家庭组织的基本元素。他们自身是看不出结构来的,但他们通过组成子系统、界限、等级、权力、结盟等概念,相当于变成横梁、立柱等概念,才能呈现出完整的家庭结构,并执行家庭的功能。

因此,对结构式家庭治疗师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个家庭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如何组成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它们怎样实现平衡和稳定?是正常(如父母结盟)还是异常的(如父母某一方与子女或某一个子女)的结盟?孩子有没有被卷入到父母的冲突之中去?家庭里谁的地位最高?谁在作决定?如何行动?家庭成员角色的行使是否恰当(尤其父母的角色)?核心家庭与大家庭有什么样的边界?与周围群体的边界如何?等等。所以要了解家庭的结构,我们重点是在于看谁对谁说了些什么,用什么的规则和方法来说这些话,关键要注意家庭成员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只听他们所讲的内容。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分析来说明什么是家庭结构:

一位30岁未婚的男青年,因怕脏反复洗手多年,与父母一同来到诊室。儿子先入座,随后母亲、父亲依次落座。儿子与母亲坐的椅子是相同样式的比较舒服,父亲坐在稍远的一张相对简易的椅子上。治疗由母亲先开口介绍儿子的问题,儿子不停地插话并与母亲争吵,甚至讲粗口叫母亲的花名,母亲口头上批评儿子,但脸上的表情轻松自然,没有明显的不高兴和愤怒,父亲则沉着脸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当后来父亲开始讲话时,儿子显得很激动,不时与父亲争吵,两人的表情都很紧张,相互比较敌意。母亲先是沉默不做声,一会看着儿子,一会盯着丈夫。当见儿子或丈夫有些失控时,母亲及时对丈夫劝几句,儿子和丈夫很快安静下来。随后母亲又开始讲话,儿子插话。然后父亲说话,儿子争吵。再后母亲劝父亲,父子平静。

这是一段一个家庭在治疗室里发生互动过程的描述。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家庭的主要结构特点:母亲和儿子的关系非常密切,母子的界限很模糊,他们是一种缠结型的子系统,母子结盟对抗父亲。家庭里儿子的权力最大,父亲最低,被家庭边缘化。儿子的权力是叠加了母亲的力量而显得强大。母亲和儿子的子系统等级最高,取代了应该处于此位置的父母子系统。儿子表面上和母亲争吵敌对,实际上是母子的结盟纠缠,而父亲和母亲表面上并不争吵,甚至有时互相支持,但实际上父母关系是疏离的。父子关系则充满了互相敌意,表达了儿子在父母的斗争中对母亲的支持。而且上述这些家庭互动模式的特点可以在家庭中反复重现。

家庭结构通俗地讲就是一种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常规,是家庭里多年来形成的那些一致的、重复出现的、长期存在的习惯和规律。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往往不会轻易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也不应该被看作是静态的或者固定不变的,因为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自身的生命周期都时刻处在

不断的变化之中,当这种变化达到某种程度,引起了家庭系统内的过度紧张和失平衡时,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但一个家庭总会尽力维持其特有的,习惯了的家庭结构模式,而对外界所引发的家庭改变常常持对抗的态度,那怕是家庭旧的模式已经对家庭成员产生了伤害。这点需要治疗师注意。

总之,家庭结构概念就像是为家庭治疗师所提供的一份家庭动态关系图,通过分析其中呈现的家庭成员关系特点,可以帮助治疗师较快地制定出有效的治疗策略,以达到解决家庭问题的目的。

(二)家庭子系统

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是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每一个系统都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的部分而存在,同时又包含更小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本身的自主功能,同时在较大的系统运作中又有其特定功能和角色。

家庭子系统也称家庭次系统或亚系统,是由家庭中的个人、两人或更多一些人组成的家庭中的小团体。一个家庭拥有多个分化的子系统,家庭依赖子系统来分化和执行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执行不同的功能。通常在家庭中,子系统可以按照代际(父母、孩子)、性别(男、女)、兴趣(智能性、社会性)、功能(照顾父母、做家务)来化分,其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子系统包括:夫妻子系统(丈夫与妻子)、亲子子系统(父母分别与孩子)、手足子系统(孩子之间)。

每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子系统,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力和责任,并执行不同的技能。一个女人同时可以是妻子、母亲、女儿、姐姐、妹妹、孙女等等。在不同的子系统内,她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最大的孩子在弟弟妹妹面前拥有权力,但当和父母在一起时又必须放弃那种权力。

家庭子系统是通过人际界限而得以区分的。界限调节着子系统之间的交流形式和联系的程度。这样的界限决定了谁参与,这些参与者在应对彼此间以及子系统内的外来者时将起到什么作用。每一个子系统具有其适当的任务和功能。不能彼此混淆或侵犯。当一个子系统的成员占据或侵犯到另一个不属于他的子系统时,往往会造成家庭结构的困扰。例如,当孩子窥视、评论父母亲的性生活时,他们就不适当地卷入了夫妻子系统中。反过来,父母总是插手或干扰孩子们的关系时,同样也是妨碍了手足子系统任务。因此,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这三个子系统应该以整合的方式运作,保护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1. 夫妻子系统

夫妻子系统是由家庭里有婚姻关系的人组成的子系统。夫妻子系统是一个家庭的基础,是家庭系统中等级最高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中的任何功能失调都必然影响到整个家庭,并使孩子成为替罪羊,无论父母何时发生冲突,孩子都被迫选择与一方形成联盟来反对另一方。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时代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后果,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话,那家庭怎么重视和加强夫妻子系统作用也不为过。

家庭由婚姻而生,每一个婚姻都开启一个新的家庭。婚姻使两个人结为夫妻,所以夫妻关系是家庭最早形成的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和灵魂。但两个人因喜欢和爱而结合为夫妻,并不表明他们一定会很好的相处。因为他们身后各自有一个背景不同的家庭在影响夫妻俩的交往模式。所以,夫妻婚后如何协调双方的差异?如何一同做出决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满足彼此间的需要?如何抚养孩子?如何与双方的父母相处?如何共同规划家庭的未来?等等,都会影响夫妻子系统的强度和持久性,而成为家庭稳定性的关键要素。为了相互适应,夫妻要建立好恰当的界限,以维护和加强夫妻子系统的功能。首先子系统内部的界限要适当,既不能松散:如夫妻俩始终保持一体化,没有各自独立的空间,没有各自的朋友;又不能僵化:如俩人很少时间共处,各睡各自的屋,各休各自的假,各花各自的钱。其次夫妻子系统外部界限也要恰当,以便和各自的原生家庭分开。也要与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要有属于自己两个人的空间和领域,在里面双方可以相互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如果家庭遭遇外部困难时,夫妻子系统可以作为家庭抵御外来压力庇护所。

夫妻子系统的状况本身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孩子从父母的日常互动中学习了建立亲密关系的模式,并可在将来的恋爱和婚姻过程中表现出来,对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夫妻也要发展相互支持的互补模式。适度的互补性既能使夫妻有分工,又能互相支持和丰富生活。比如,平时妻子负责家务和教养孩子,丈夫负责家庭外的事务,当妻子患病时,丈夫就会替代妻子的责任去做家务,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对教育孩子方面,夫妻可以一个宽容些,另一个严厉点,俩人互相配合而达到平衡。

2. 亲子子系统

生养孩子是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随着孩子的降生,使得新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迫使夫妻系统中要分化出父母关系,以履行对孩子进行养育的任务,由此,家庭系统里加入了亲子子系统。亲子子系统是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关系联接,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夫妻必须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式,以及夫妻双方的相互支持进行协商,以达成一致并互相配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任务也有所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婴儿最主要的是需要养育和保护。儿童需要指导和管教,青少年则需要独立和责任。对于一个六岁孩子的良好的养育方式,可能完全不合适于对待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无论对孩子有什么期望,以及对亲子子系统的发展做出怎样的努力,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父母要继续致力于维持和加强他们的夫妻子系统功能,因为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孩子来讲,婚姻关系即夫妻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婚姻不是为孩子而建立的,但孩子是婚姻的产物。家庭里父母合作的程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好坏与顺利与否,而夫妻关系的好坏,又决定了父母合作程度的高低,所以说,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顺利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必须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既能维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比如,父母与孩子一起吃,一起玩,分享许多共同的生活。但父母之间的一些功能活动如:两人谈心、外出一些应酬,争吵和夫妻性生活等,应该保留独立的空间,避免孩子介入。但遗憾的是,因为幼小孩子的吵闹,常常使父母把全身心都投在孩子身上,将夫妻之间的需要早忘到脑后了。

一些夫妻在两人世界中相处得很好,但在三人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却无法满意。经常的情况是,把孩子拉进了夫妻子系统的问题之中。结果是许多家庭里夫妻关系被父母关系所取代,亲子子系统的影响和作用,远远大于夫妻子系统。在家庭里只能看到父母,而看不到夫妻。这也是许多家庭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当孩子出生后,夫妻某一方(常常是妻子),把主要精力全放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另一方(常常是丈夫)。母子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丈夫被家庭边缘化,夫妻子系统慢慢淡化,母子子系统逐渐成为家庭的主流力量。这个过程从怀孕开始,妻子就会同她子宫的孩子建立联接,而丈夫往往当孩子出生时,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甚至许多丈夫只有在婴儿能对他的存在作出回应时,才会认同自己父亲的角色。因此,在一个家庭里,孩子的出生给母亲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父亲。母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自然希望丈夫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但丈夫仍以往日工作生活模式的惯性前行,不能真正理解妻子的需求,反而会抱怨妻子的一些过分要求而产生矛盾。随着孩子长大,这种模式却被强化固定,再想改变或恢复原来的家庭构架时,已是比较困难了。因这个原因而带来的家庭问题或夫妻矛盾是很常见的。

3. 手足子系统

当家庭中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孩子们的第一个同辈团体就形成了,他们组成了家庭中的手足子系统。兄弟姐妹关系是人际间存在最为持久的关系,甚至可延续到整个一生。

对孩子来讲,加入到手足子系统中,可以使他们获得与同辈交往的经验,发展出妥协、合作、竞争与相互支持的模式。他们会学习怎样去交朋友,怎样去建立联盟,怎样在屈服时保全脸面,以及怎样让自己被认可。而由此学习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对孩子将来在学校和工作中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影响很大。因此,手足子系统的界限应该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以便让孩子们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

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缺乏手足子系统的经验,孩子感受的是与父母辈或爷爷奶奶辈的关系经验,发展出了一种适应成人世界的早期模式而显得早熟。但同时,他们也会在自主性、分享能力、合作能力、与他人竞争能力的发展中显出困难。故独生子女长大后与同伴建立比较融洽的相互关系会有一定的难度。

为弥补这种缺陷所造成的不足,现在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经常在一起聚会,让年龄相仿的孩子能有一起玩的机会,来帮助独生子女们发展锻炼他们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这里要注意的是,父母们尽量不要干预孩子们的活动,给孩子们机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事,那怕发生争吵甚至打架。这样可以使孩子们用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方式,来学习相互合作、竞争、妥协等解决关系问题的技能。

现在一些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父母常常与不同的孩子形成不同的联盟,而手足子系统功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有的手足之间不能单独一起相处。这种手足对立的情况,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有害。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手足子系统,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界限

家庭里的界限,是指个体、子系统或系统同外部环境分开的无形的边界线,是一种情感的屏障和距离。界限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子系统之间,家庭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空间距离,用来决定谁是内部成员,谁是外人,谁能加入以及怎样加入的规则。因此,界限在维持所有家庭子系统的相互依赖的同时,也有助于保证每个子系统的自主性,是维系家庭中个体或团体完整性的重要的条件。

有人形象地将界限比作细胞膜,存在于个体和子系统周围,调节着他们之间的关系程度。如果细胞膜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细胞同外界的能量交换。同样家庭界限的僵化或松散也会妨碍家庭正常的功能运作。

家庭界限可以分为内部界限和外部界限。内部界限是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或子系统之间,其作用是将一个子系统同其它子系统区分开来,有助于界定各子系统的独立性,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而外部界限则存在于家庭与外界环境之间,它的功能在于调节并维护家庭系统与外界平衡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能量。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子系统界限的清晰程度远比家庭子系统是由什么人组成,对家庭功能的影响更重要。界限是有一定渗透性的屏障,也是一个连续体。根据渗透性的程度不同,处在连线一端是僵化的界限,另一端是松散的界限,中间是清晰的界限。(如图1示)僵化界限也被称为疏离型,松散界限称为缠结型,清晰界限称为正常范围。

.

清晰的界限给了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既有“我”的独立感,同时又有“我们”的归属感。就是说每个成员既是拥有独立自我的个体,又是归属于每一个家庭里。它容许子系统的成员在不受到错误的干扰下独立执行其功能,又容许他们与外界进行接触。

僵化的界限则使家庭成员彼此间的人际距离很大,关系显得较为疏离。在僵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世界是明显地相互独立的,两个子系统的成员都不愿意或都不能进入彼此的世界。由于父母与孩子在需要时不能改变或越过子系统的界限,虽然成员的独立性保持了,但彼此的感情交流通常很缺乏。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可能比较独立,但代价是孤独,缺乏忠诚和归属感。

相反,松散的界限由于过于模糊和不明确,因此很容易被其他人侵入,而使家庭成员过分地关心和陷入彼此的生活之中,常常导致相互缠结的困境。在缠结的子系统里,家庭成员虽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但却是以牺牲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为代价的。一个家庭成员无论发生什么事,整个家庭都会产生反应。比如:一个小孩子打喷嚏,姐姐马上去拿纸巾,母亲赶紧去拿温度计,父亲则在一旁焦虑不安。

在缠结型的家庭里,父母很容易接近,孩子过于依附父母,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明确的辈分区别,成人和孩子很容易互换角色,孩子可以表现的像大人一样,对父母的管教不服从。而过度的忠诚和归属感,则可导致家庭成员独立性的不足,因为他们太看重家庭的凝聚力,以至于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

因为界限决定了家庭子系统的功能,决定了家庭中的联盟和权力,从而决定了家庭的结构。所以了解和掌握家庭界限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精髓所在。

(四)结盟、联盟和权力

结盟是一种家庭成员彼此间产生的情感或心理联结。它以合作或对立的形式,呈现在执行家庭任务的过程中。结盟可以是互相支持的联合阵线,也可能是彼此反对的对抗小团体。如父亲每周和儿子去爬一次山,女儿则每个周末会和母亲一起为家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这属于合作性的结盟。而父亲每次批评儿子时,母亲都会阻拦,或父母发生争吵时,女儿总是会站在母亲一边去指责父亲。前一个家庭里母亲和儿子联盟对抗父亲,后一个家庭则是女儿和母亲联盟反对父亲。

这里面又引出了一个概念:联盟。所谓联盟就是指一些家庭成员联合起来对抗第三方的结盟。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对抗性的结盟。家庭成员之所以结盟是因为彼此间的情感或心理联结所致,就是界限在起作用。家庭成员彼此界限较为松散的则容易结盟,以反对与他们界限僵化的成员。结盟有的是临时性的,如:母亲生病住院,16岁的女儿帮助不太干家务的父亲,完成平时由母亲负责的家务活,女儿和父亲的结盟仅限于母亲住院期间;有的则长期存在。例如:父亲喜欢打麻将赌博,经常不回家。母亲管不了,就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儿子身上,很少搭理父亲。儿子很听母亲的话,常常与父亲对抗。此母子联盟是长期存在的。

结盟也体现出权力在家庭里的意义。阿波特(Aponte)和冯.德森(Van Deusin)认为每一次家庭的活动中都包含有界限、结盟和权力三个因素。权力就是家庭成员在家庭活动中的影响力。与家庭中的权威和责任有关,通常由家庭成员间的结盟产生。权力关系到家庭中谁在做决定,谁执行这个决定。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与背景或情景有关。比如,母亲在家里对她青春期的女儿有较大的影响力,可对女儿在家庭之外活动的影响很小。

权力并不等同于权威,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权威但可以有权力,而父母亲在家庭有权威但不一定有权力,这与家庭成员主动或被动地联合力量有关。比如,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家里谁也管不了,显得权力最大,是个小皇帝。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父亲或母亲对他的支持,使孩子的力量增加而有权力。同时也呈现了父母之间的对立,某一方放弃权力而默认。故这个孩子的权力是叠加了某一方父母的力量。所以,我们常说孩子不服管是因为他站在了一个父亲或母亲肩膀之上。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里存在三种功能失调性的结盟:

1. 三角化:这是米纽钦引入了代际式家庭治疗的创始人鲍文(Bowen)的概念。但有所不同是米纽钦使用的意义范围比鲍文狭窄,并且特别重视在治疗时呈现出来的家庭结构。三角化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结盟,即父母双方都要求孩子与自己结盟来反对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支持哪一方,另一方都会把结盟看作是一次攻击或背叛。孩子被处于一种无法获胜的境地,怎么做都是输。三角关系的起因是父母之间的问题无法解决,孩子作为第三者被卷入而成为父母问题的一部分。

2. 迂回转移:迂回转移是一种夫妻双方都利用孩子来缓冲他们之间的压力,以维持夫妻子系统处于一种虚幻的和谐中。通常夫妻俩以处理孩子教养方面的问题为借口,来迂回转移或掩藏他们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呈现攻击孩子的形式,认定孩子不好,是家庭问题的根源。相反,也有父母会认定孩子是体弱多病的,需要父母来保护。这种孩子常常被家庭作为问题孩子而呈现在治疗室里。迂回转移冲突虽然可以减轻父母的压力,但却使孩子成为牺牲品。

3. 跨代联盟:指父母中的一方和孩子紧密联合,形成一个长期的固定跨代联盟来反对另一方。并成为家庭日常运作模式的一个主导方式。

(五)家庭功能的评估

任何家庭里都存在问题和冲突,也会遇到外界带来的危机和困难。所以正常的家庭并非没有问题,而是有处理问题的功能结构。评价一个家庭功能的好坏,重点是看这个家庭在处理和应对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家庭的结构能否做出适当的调整,发挥正常的家庭功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在核心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清晰的界限,使父母子系统在家庭里处于最高的等级,享有最大的家庭权力并共同负责全家的事务。同时应避免爷爷、奶奶过度介入孩子的教养过程

2.家庭成员的角色清楚而且适当,没有功能失调性联盟。父母彼此互相协助,配合工作,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教养,要统一原则,步调一致。要建立明确的规则: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时,谁将具有最终决定权,双方如何去贯彻执行。

3.家庭有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功能,所有成员能自由表达意见,相互讨论,共同处理问题,同时也允许个人独立性的发展。

4.家庭成员能相互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家庭观念明确,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彼此配合维持家庭功能的运作,并能团结一致应对危机以保持家庭的整体性。

5.能完成和妥善处理好家庭发展方面的任务或问题,如:恋爱、结婚、养育孩子、子女离家和婚嫁、丧偶等。

然而从治疗的角度讲,家庭治疗师更关心的是家庭功能的失调。因为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是不能达到培养其成员成长的目的。所以这种失调常常以家庭成员的个人症状形式出现在治疗师的面前。

所谓家庭功能失调就是指家庭在遇到困难或危机时,无法及时调整家庭结构以发展出合适的应对机制。正如罗森伯格(Rosenberg)所说“当一个家庭陷入困境时,我们可以假定它正在一个功能失调的结构中运作。”由此,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是家庭结构的失调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失调,关键点是结构的失调。家庭里常见的功能失调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缠结型的家庭:

在缠结的家庭里,各子系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和松散的,家庭成员人际间的距离比较近。一旦家庭有事情,成员反应过度,彼此卷入过深,常常造成相互缠结,如过度依赖或过度关心。这种情况的家庭里,父母常常阻止孩子发展其更为成熟的行为方式,并干扰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因而产生许多家庭烦恼。

需要注意的是,缠结型的家庭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缠结的某些特定的子系统,缠结和疏离可以同时存在。常见的一个模式是缠结的母亲和疏离的父亲综合征。另外在缠结型家庭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界限则是相当的僵化,在家庭成员与外界之间树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使成员少与外界接触,而产生过度的归属感。致使家庭成员缺乏独立性,甚至放弃自主性。在极端情况下,由于家庭缺乏子系统之间的差别,会使得家庭成员从家庭中的分离变成了背叛行为。缠结型家庭在心身障碍患者之中是很普遍的。现通过一个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来增加理解

案例:

一对结婚十年并有两个孩子的夫妻,因丈夫的早泄问题来咨询。

目前,他们是以一个联合型家庭的形式生活在一起。整个居住条件是租的一套不到80平米两房一厅的房子。这个大家庭一共住有12个人,10个成年人,2个孩子。其中包括:丈夫的父母、丈夫的姐姐和姐夫、夫妻及两个孩子、丈夫的妹妹及男朋友、丈夫的弟弟、丈夫的表妹。

具体的居住情况是:夫妻俩带3岁的女儿住一间有阁楼房间的底层,姐姐和姐夫住在阁楼上。姐姐和姐夫上下阁楼时须经过夫妻俩睡的床,中间没有什么档隔。父母和弟弟在另一间房,分住上下铺,6岁的儿子也和爷爷奶奶睡在一起。客厅里,妹妹和表妹分住一个上下铺的床,妹妹的男朋友睡在客厅的沙发上,中间也没有挡隔。

夫妻俩已在两年前买了一套二房一厅的房子,原想自己一家搬出去住。因孩子还小需要人照顾,夫妻俩打算接父母一同住,也顺便帮助照顾孩子。可丈夫担心接父母过来后,家里还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没人照顾,怕父母不放心,自己也不安心。故一直忍着没搬走,把买的房子又租了出去。丈夫心里明白,这样做自己很辛苦,会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打骂孩子,也怕自己撑不下去了。同时感觉到其实一家人都很累,自己的姐姐心情也不好,不愿讲话,容易发脾气。而妹妹总嚷着要搬走,但又没有动静。弟弟很贪玩从不上进。现在包括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觉得有些毛病了。妻子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其实心里很苦。

这是一个极端典型的缠结型的大家庭,有三对夫妻,有一对准夫妻,还有一位有血缘的亲戚。这个家庭的成员对家庭过度的忠诚和归属感,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家庭凝聚力。各子系统之间的界限形同虚设,致使家庭成员缺乏独立性,以至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而家庭成员从家庭中的分离,被视为对家庭的背叛而遭压制。家庭这种极度缠结的模式,使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感到窒息,各种心身问题的发生也是太自然不过了。2.疏离型的家庭:

在疏离型的家庭里,子系统之间是僵化的界限。家庭成员彼此间的人际距离较远,以至在成员需要帮助时,家庭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支持。故在疏离型的家庭里,父母常常对孩子的细节和内心活动缺乏必要的关注,他们只注重孩子主要的行为状况,如学习成绩如何,有无偷盗打架不良行为,是否谈恋爱等等。所以,只有当孩子的问题很严重时,如孩子不愿意上学或离家出走等,父母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出了毛病。虽然,疏离型家庭里的成员能比较独立自主的活动,但缺乏对家庭的忠诚感,也缺乏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这种家庭中的深层沟通较少,多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家庭成员只能过多地向外寻求认同和帮助。那么一旦家庭遇到困难时,必定面临严重的应激。

案例:

一个三口之家,女儿21岁,读大学二年级。父亲原来自己做生意,几年前因商道不顺,谋个闲职混混日子。母亲是政府部门的一位处长,在单位身负重任日理万机,常常回到家还要忙公务,但因其性子很急并且要求高,一直看不上父亲的慢性子又缺乏质量的家务劳动,而且又不愿请人帮忙,因此在家里,母亲除了还要忙一些公务外,就整个心思都在忙家务事上。当然也就缺乏有好的心情,不时会批评一下父亲,有时也会教育一下女儿。父亲常常不做声,很少和母亲争吵,特别喜欢听音乐,是个音乐发烧友,自称没有音乐就没法活。女儿平时在家里少话,挺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很少让父母操心,喜欢独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上网和听听音乐。平时一家人倒也相安无事。三个月前,和女儿谈了三年多的男友提出分手,因为他和别的女孩好上了。女儿不能接受现实,心里非常痛苦,甚至想用死来解脱,父母和亲友怎么劝说也无效。看到女儿这样辛苦,父母也非常难受,无心工作,故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疏离型的家庭,三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疏离的,一家人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感情交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没有一个整体的归属感。从某种意义来讲,他们都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婚姻”:母亲和工作、家务事“结婚”了,父亲和音乐“结婚”了,女儿则和男朋友“结婚”了。因为平时都有各自的“婚姻”支持,所以家庭显得比较平静。但当女儿的“婚姻”出事后,便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平衡,出现了家庭危机。从女儿身上也可看出,家庭缺乏从其它成员那里获得支持的能力,这也是僵化型家庭的典型特征之一。

3.家庭等级:

虽然家庭各子系统之间,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执行着家庭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在家庭系统的职责中,它们各自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这种家庭地位上的差别就称为家庭等级。等级是系统中的组织秩序和权力架构,影响和决定着系统功能运行的效率。

在家庭的组织架构中,位于最高等级的应该是夫妻子系统。夫妻关系的强度和持久性对家庭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少的家庭里,由于未能设立好恰当的夫妻子系统的界限,使外界的干扰变得很容易,尤其是被孩子的侵入。以至家庭里夫妻子系统常常让位于亲子子系统,孩子变成了最高领导人。这种权力等级的倒置被认为是对家庭结构破坏性很大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就如同由一只羊领导着一群狮子在作战,那一定是百战百殆的。

还有一种仍存争议的家庭等级失调形式,就是家庭中父亲处于次要地位。这是米纽钦在威尔特维克的工作中发现的。这种家庭里常常存在缠结的母亲和疏离的父亲。女权主义者对此是强烈反对的,她们认为米纽钦有关等级的想法是偏见,是对女性的不尊重。然而这种男女的差别和家庭的分工,已经根植于文化之中而广泛存在的。当然,需要等级并不意味着任何角色的特定分工,即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定模式。一些家庭里只要夫妻双方协调好,女主外男主内的形式也不会有问题的,但有个底线就是这个家庭的男人要得到应有的尊重。

第三节:治疗目标与特点

(一)治疗目标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问题或个体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结构的功能不良,而家庭组织的功能失调是维持问题的主要因素。治疗的目标就是直接有针对性地改变家庭结构,以使家庭能够解决其问题。因此,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目标是在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即重建家庭的正常结构,而家庭问题的解决只是整体目标的副产品而已。

在确立改变或重建家庭结构这个总目标后,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分目标来实现。

1:建立清晰并有弹性的界限:

家庭中的个体、子系统乃至整个家庭都是借助于界限而得以区分并执行各自功能的。界限的品质决定着家庭各部分的功能状态和性质。往往功能失调的家庭结构是由于界限的过于松散或僵化造成的。因此,对于缠结型的家庭,目标在于强化围绕个体以及子系统界限的隔离性,以帮助每个成员增进个体化的程度;而对于疏离型的家庭,目标在于让僵化的界限得以松动,更具有渗透性,以增加成员之间的互动。让每一位家庭成员在具有归属感的同时,拥有与其年龄相符的独立性。

2:创建有效的家庭等级:

家庭里夫妻子系统应该具有最高地位,并行使家庭最高权力。然而夫妻子系统却是最容易被破坏而降低地位的。因此,增强夫妻子系统的权力,让父母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来,不能与孩子平起平坐。并协调好夫妻之间的角色互补性,更好地发挥夫妻的整个功能。一个家庭夫妻俩人对了,家庭就好了。

3:形成高效和灵活的家庭结盟:

家庭中的活动是以结盟的形式来执行和完成的。功能失调性的结盟常常是产生家庭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帮助家庭建立高效、灵活的结盟。避免存在长期的联盟,

(二)治疗特点

结构式家庭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治疗的行动而非理解,它用行动去改变家庭,而不是籍由成员观念上的认识变化来造成改变。它提供一个机会引导家庭成员接受新的体验,并改变家庭组织结构。结构式家庭治疗以行动先于理解的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说,由行动导致新的领悟、理解及结构的重新排列。它要求治疗师进入家庭时,对这个家庭一定不要带任何假设或猜想,就是去看这个家庭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根据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评估,再做出针对性的行动。

故结构式治疗师进入家庭系统,主动、直接地挑战家庭的互动模式,迫使成员从注意被认定患者的症状中,转变为在家庭结构的背景中观察他们所有的行为。其目的是帮助家庭改变其刻板的交往模式,通过改变界限和重塑子系统,从而帮助改变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经验。

要注意的是治疗师并不去直接解决家庭的问题,那是家庭的工作。治疗师的工作只是帮助调整家庭的功能,以使家庭成员能够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治疗方式类似于动力心理治疗,即症状的消除本身并非治疗的终极目标,它只是结构改变的结果。不同的是,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工作是调整患者的心理结构;结构式家庭治疗师的工作是调整患者的家庭结构。

(三)治疗师的功能与角色

在多数治疗模式里,治疗师是应该保持治疗的中立性。他们不去评价、偏袒、或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做。他们始终保持客观,鼓励沟通或者做出诠释,并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强加他们个人的观点和价值观。

然而结构式家庭治疗是一种行为治疗,并且是指导性的和动态的。所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师在这个治疗过程中始终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的角色既像是家庭的一个远房表亲,又像是一位舞台导演,他们会不辞辛苦,以领导者的角色融入家庭,主动地挑战家庭中僵化的互动模式。通过建立更清楚的界限,增进互动关系的弹性,以及修正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积极地促进家庭结构重建的历程。

结构式家庭治疗师会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开始,治疗师会先以“亲戚”的身份融入家庭中和家庭成员一起互动,随后他便成为舞台导演,根据不同的脚本,来导演不同问题类型的戏本。治疗师会针对特定的问题安排好场景、创造情节、分派角色与任务,并下达指令给各个家庭成员。接下来治疗师会回到座位,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形。治疗师必须同时提供对家庭的支持和挑战,即对于成员好的互

动行为给予鼓励与支持,对于不适当的互动形式则进一步澄清或挑战。治疗师必须在和家庭通融与协商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结构式治疗的行为特点迫使治疗师必须是一位变化的从业者。但变化总是会遭遇到抵抗,而治疗师所拥有的选择并不多。只有当治疗师打破了维护家庭旧有的常规时,变化才可能发生。这些意味着,治疗师是一个受到限制的变化者,并非是一位可以随意指挥演员表演的大导演。是家庭成员决定着改变方式的可能性以及限制程度。因此,改变是一项需要治疗师和家庭成员相互协助的事业。治疗师需要调整自己适应家庭,进入他们的世界,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互动中做出改变。

但一些过于自信自大的治疗师,常常会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家庭成员,是难以推动真正的变化。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治疗师总喜欢在治疗中充当权威者的角色,那么他们将会品尝到更多失败的苦酒。

因此,治疗师的最佳态度就是抱持不确定性。在扩展和丰富家庭成员相处方法的冒险过程中进入家庭,帮助他们看到与之过去所不同的互动方式,以挑战家庭旧有的确定性。

当然,治疗师角色特点也深深印刻着治疗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与变化。米纽钦对其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总结到“经过数十年的治疗实践,我已经从一个主动的挑战者——对抗、指导、控制转向更柔和的风格,其中,我可以运用幽默、接纳、支持、建议、引导,去达到以前需要运用犀利的风格才能达到的目的。我已经从指导者转变成为一个协助者,不过,我并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专家的角色。”

第四节:治疗方法与技巧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程序

米纽钦在《家庭与家庭治疗》的书中,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过程简单概括为:治疗师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家庭,勾画出家庭潜在的结构,然后采取干预措施改变这一结构。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而且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其实它又是极端复杂的,因为家庭的模式是变化无穷的。一般来讲,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治疗程序包括下述四个步骤:

1. 进入家庭:

在这一步骤中,核心是治疗师进入家庭。这既是家庭治疗的开始,更是家庭治疗的基础。但是,这种进入不是指在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进入,即治疗师本人与家庭坐在一起,而是指治疗师的心灵或情感融入家庭,与家庭成员打成一片。这个过程是治疗师通过适应家庭文化、情绪、生活方式和语言,加入家庭并与他们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而完成的。

然而,家庭就像你和我一样,会不自觉地抵抗他们觉得不能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人,以及那些想要改变他们的各种努力。也就是说,治疗师不能以专家或权威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同家庭在一起。

2. 评估家庭结构:

评估与进入家庭的过程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通过关注家庭的组织结构和持续的互动模式来评估家庭,并特别关注功能失调行为得以展现的社会背景。评估的重点是家庭的等级、子系统的功能状态、可能存在的结盟和联盟、当前的界限品质状况,如界限的渗透性、弹性和僵化性。

评估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一个整合的和持续进行的部分。当治疗师进入家庭后,就不断形成关于家庭结构排列的假设,比较关心家庭怎样灵活地适应发展变化以及危机情境,家庭成员如何联合起来解决冲突等等方面的线索。

评估也是个动态性的过程,治疗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来观察个体或子系统之间的互动,有时会故意制造真实的互动。如米纽钦就经常利用与厌食症儿童的家庭一起共进午餐的机会实施治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父母无法合作鼓励孩子吃饭的情况,或者出现父母与孩子存在不同的结盟方式的情况,并在现场将针对这些行为的成因进行家庭讨论。

3. 打破旧的系统平衡:

家庭治疗师为了使家庭的结构发生有益的改变,必须首先打破家庭系统中旧有的失调行为模式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具有高度的指导性。与大多数治疗模式中治疗师要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同,结构式家庭治疗师的表现是常常需要与不同的个体、亚系统或同盟站在一边。经常是先支持处于劣势或边缘地位的家庭成员,然后再公平地分配自己的支持力给其他成员;也可以加入一个强势地位的成员并突破其他家庭成员所能容忍的范围,以引发其他成员的挑战;有时候,治疗师也会加入某个家庭联盟来对抗一些家庭成员。但是,不管治疗师是在加入哪个家庭成员,还是进入哪个家庭联盟,最后,他一定要结合整个家庭形成一个治疗系统。

4. 家庭的重新建构

一旦家庭系统平衡被打破,家庭治疗就进入了最后的改变阶段,即家庭结构的重建。这一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家庭重新建立支配家庭互动的系统,以取代家庭中功能失效的交往模式。重建包括改变家庭规则、明晰界限和重新结盟,改变支持某种不良行为的模式。家庭治疗师的工作就是经常通过重新框架使每个成员意识到问题属于家庭,而不是属于个体。新的家庭功能互动形式必须取代旧的功能失调模式。并让家庭明白必要的结构改变是解决家庭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家庭评估的四步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开始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随米纽钦1974年出版的经典之作《家庭与家庭治疗》而广泛流传。但经过了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结构式家庭治疗领域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并对早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比如,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其实施过程中,容易忽略个体动力学的作用,在建构家庭经验时,常常不太考虑个人背景的影响,并且过度关注过程而忽略意义。因此,目前结构式家庭治疗

已经发展出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家庭,包括将个体视为一个心理单元,并将探索其过去作为理解现在的一种方式。

米纽钦认为家庭治疗是基于对家庭组织的理解。结构式家庭治疗一直遵循一个基本路径,就是从理解家庭,到制定策略去改变家庭。治疗性探索的目的在于发掘导致某种类型的经验和行为的家庭组织,准确的评估是干预的先决条件。因此,米纽钦一再强调,评估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核心,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中之重。米纽钦在2007年出版的新著《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中,重点提出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家庭评估四步模式。这是米纽钦和同事们对50年来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仔细斟酌之后的产物,也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最新行动指南。

第一步:拓展目前的主诉

家庭就诊时,是带着他们已经明确认定的问题来的。常常是有个带着症状的病人成为问题的主诉对象。治疗师在该步骤的目的,就是对家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症状的人去中心化。也就是说将问题或症状转化为人际关系,这也是将治疗转为家庭治疗的一个步骤。

这一步骤常用的策略包括:

1. 关注被认定的病人的能力范围;

2. 对家庭所认定的问题赋予新的意义(重构);

3. 探索症状本身的表现方式,重点关注细节;

4.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直到症状失去破坏作用为止;

5. 探索症状出现的背景;

6. 探索家庭其它成员的困难,与被认定的病人的问题是类似还是不同;

7. 鼓励被认定的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和症状的意义,并介绍自己和家庭。其目的是让家庭其它成员成为听众,以尊重被认定的病人。

第二步:探索维持目前问题的家庭模式

这一步骤的目的就是探索家庭成员的哪些言行举止导致了问题的持久存在。这一过程是为了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维持着家庭的问题。

该步骤是各种干预方法的基础。家庭成员的互动存在互补的特点。一般在家庭来就诊之前,家庭其它成员对被认定的病人,已经做出了他们认为应该做的帮助和改变行动,只是效果不好才来求助的。因此,如果让家庭成员明白,他们可以使用新的互动方式来帮助被认定的病人,那么他们便会改变他们的相处模式。第三步:探索重要家庭成员的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这一步是对家庭中成年的成员,主要是父母亲的过去进行简短、有重点的探索。目的在于帮助家庭成员理解他们现在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狭隘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治疗理念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这在过去的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是没有的。这一步其实是精神动力治疗方式的一部分,米纽钦认为结构式家庭治疗过去之所以拒绝探索个人过去的背景,是在与精神动力学派争论过程中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应。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家庭中存在的不良互动模式,其实是父母亲从他们过去的成长经历中带来的。如果父母亲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改变现在家庭的互动模式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家庭治疗常常受阻的地方和原因。

这一步也可看作为是前一步探索的延续。因此,应当将焦点集中在已经揭示出来的重点区域。治疗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开始:“在前次访谈时,我注意到,即使是你的配偶错,你也不会反对和挑战他,是不是在你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导致了你回避争论;或者:“你的父母是如何帮你挑选的这副眼镜,它似乎妨碍了你与配偶相处的能力”;或者:“我发现你即使两个臂膀已经很累了,但依然像是有八只臂膀一样在操劳。不知在你的童年时代,你是如何选择这种特殊模式的?你能说说这个问题吗?”。在这一步,家庭里的孩子一直是一名听众,在聆听着他们父母的故事。

第四步: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

这一步的目的就是重新定义问题,并且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当治疗师和家庭共同完成了一幅维持着家庭困境的家庭地图后,家庭成员便会与治疗师讨论:家庭里谁要改变?改变什么?谁愿意改变?谁不愿意改变?这一步是将评估过程从凌驾于家庭的工作,转变为与家庭一起的工作。当然改变意味着与习惯的对抗,因此,家庭阻抗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那怕这种改变是针对家庭畸形或严重失功能的模式。

在这一步里,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家庭治疗技术。但米纽钦认为治疗技术仅仅是用来完成某些特定任务的工具。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好技术,却缺乏一幅地图。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足够宏大的构架,将构建家庭问题的诸多概念以及干预家庭问题的诸多方法组织起来。提供给在家庭治疗舞台上工作的不同背景的治疗师。这也是米纽钦提出家庭评估四步模式的根本宗旨。

(三)四步模式的扩展

家庭评估的四步模式其实就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治疗的过程,它为家庭治疗实践提供了一个非常简约、有效的工作操作图。然而,对于刚入门的家庭治疗师,他们能够理解第一步骤的意义,知道将病人和问题去中心化,并将之转化我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却不知如何操作这一步骤。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进入家庭?如何在家庭系统的背景下去理解家庭成员的故事?如何在挑战家庭的僵化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并支持家庭成员?如何倾听内容或观察行为?那么家庭评估的四步模式便丧失了简约性。因此,对四步模式进行适当的扩展,将有助于弥补上述所讲的缺陷。

所谓扩展就是将四步模式这个主干补充一些枝和叶,使之成为一个棵枝干并茂的大树。具体到治疗过程,就是治疗师使用各种家庭治疗技术和理论概念,在四步模式的纲要指导下,推进治疗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四步模式变为一个可操作性的过程。

扩展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理解家庭的组织结构。这要求治疗师在四步模式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必须在头脑里牢牢印刻着有关家庭结构、界限、联盟、三角化、家庭生命周期等概念。这才能使我们在行动中看的清,摸的准,行的正,从而有效推进四步模式。

而另一个方面的扩展就是在每一步骤的具体实施中,都离不开各个家庭治疗技术的运用。从开始阶段的加入和顺应技术的运用,到评估阶段主要使用的活现、倾听、绘制家庭图等技术,再到后期转变阶段主要使用的重构、强度、设置界限、打破平衡、重新框架等技术,以及可用于各个阶段的非言语干预技术和隐喻技术的运用。治疗师就是在家庭治疗理论的指导下,在运用各种技术的转换过程中,逐步地将四步模式推进下去。这就是四步模式的扩展意义所在。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有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常用治疗技术。

四步模式的扩展

理解家庭组织技术

结构加入

界限活现

联盟倾听

结盟绘制家庭图

三角化重构

家庭生命周期强度

重新框架

设置界限

打破平衡

(四)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常用技术

结构式家庭治疗技术是用来完成某些特定任务的工具。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常常像是携带着一个装满各式各样工具的工具箱,在不同的情况下,恰当地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家庭工作。这些技术的使用通常是戏剧性的,甚至有些夸张。治疗师像一位舞台导演,设定情境、制造演出场景、给家庭成员分配角色和任务,

结构式家庭治疗 理论与方法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一、领军人物简介 Minuchin生长于阿根廷。他曾在以色列的军队里做过医生,1954年来到美国,在纽约开始精神分析训练。他于1965年成为了费城儿童指导诊所的主任,那时侯这个诊所只有近10个职员。Minuchin将这个规模不大的诊所,变成了 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且最具有声望的儿童指导诊所之一。在费城,Minuchin和他 的同事们创立了结构式家庭治疗。1981年,Minuchin退休,他在纽约建立了他自己的中心,继续家庭治疗的临床治疗和教学,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位于纽 约的中心被更名为Minuchin家庭中心。李维榕是Minuchin家庭中心的唯一华 裔治疗师。 二、理论建构 初学者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帮助他们看到家庭动力的模式,很容易深陷入家 庭问题的内容之中。结构式家庭治疗为分析家庭互动过程提供了一个蓝图。结 构式家庭治疗有三个重要的构造:结构、子系统和界限。家庭结构,家庭成员 互动的组织模式,是一个决定论的概念;(厌食症孩子和父亲的争吵,不去关注到底吐了几次,而是关注每当父亲一说话,女儿就会训斥父亲这种的互动模式)缠结的子系统虽然能给予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但却以牺牲独立和自主为代价;人际界限程度从僵化到弥散有所不同。僵化的界限具有明显的约束力、限制与 外部子系统的接触,这样就导致了疏离。疏离的个体和子系统虽然独立,但却 被孤立。从积极的角度来来讲,这样促进了自立。而从另外的角度上来讲,疏 离限制了情感和互动。疏离的家庭如果不能相互支持,必定面临严重的应激。 僵化的界限清晰的界限弥散的界限 疏离正常范围缠结 三、家庭治疗的工作概念 ㈠、互补性

结构家庭治疗案例

Lala,希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做儿童个案社会工作(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一、接触案主 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起初我说没有时间。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la的六岁的男孩。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 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ala的爸爸依旧很好。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ala 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所存在的问题: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他说都不喜欢,只喜欢楼下的法拉利跑车(后来听他的姥姥说每次Lala的爸爸来看他或带他出去玩,Lala总是嫌他爸爸的车破)。然后他又说了很多让我吃惊的话,比如他说,我最喜欢抽大中华烟,最喜欢喝茅台酒,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Oh-oh,我厉害吧。 例二: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第十三章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式家庭治疗( systemic family therapy)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目前家庭治疗已经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后极有影响力的四大治疗流派之一。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Gregory Batson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

系统式家庭治疗

系统式家庭治疗 添加时间:2009-6-1 15:40:48浏览量:269编辑:admin barefoot running shoes five fingers vibram vibram five fingers Five Finger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FiveFingers KSO GHD Styler GHD IV Styler MTB shoes anti shoes 一、家庭治疗的历 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 Lyman Wynne , Gregory Batson 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如美国的 Nathan Ackerman, Carl Witaker, Murray Bowen, Don Jackson, Virginia Satir, 原西德才的 Helm Stierlin, 意大利的 Mara Selvini-Parazzoli 等。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1 、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 2 、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 3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4 、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 、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在这些异源性的发展中,所谓的“第二代精神分析家”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这种治疗确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快引起注意,经过一番试验和发展,家庭治疗终于在理论构想和治疗技术上成熟。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 (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目前家庭治疗在北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都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医疗业务兴旺,理论及临床研究都很活跃,围绕这一领域的专业杂志已达8 0多种。 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有四名来自中国昆明和北京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德国邀请前去考察德国的心理学状况。在短暂的访问接触后,家庭治疗这样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治疗方法,留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Stierlin 和 Fritz B. Simon 博士,在昆明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传入

第三讲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1. 代表人物 萨尔瓦多·米纽秦(Salvadar Minuchin ) 1974出版《家庭与家庭治疗》《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出生在以色列 受训于美国 发展于二战 服务于儿童 李维榕 《家庭故事—心理随笔》(上、中、下),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婚姻:多人之舞》,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婚姻:无形之塔》,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2. 主要观点 (1)关注家庭的结构,包括家庭规则、权力分配、界线; (2)家庭功能模式的灵活性与改变的可能性; (3)家庭的生活环境,包括扩展家庭、邻居、单位和学校等 (4)家庭所处的发展阶段; (5)家庭成员围绕症状的交往模式; (6)家庭功能的三个特征: A家庭功能的丰富或者缺乏程度; B家庭功能的灵活性或僵硬程度; C家庭功能发挥的连贯性。 3. Minuchin的比喻 结构派治疗师像一位使用可调焦镜头的技术师一样,可以使用较远的焦距来观察,在他想要分析内在精神层面时,可以调整焦距,来一个特写镜头。 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结构 亚系统 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 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 学习不同的技能 拥有不同的权力 7.核心概念-界线 界线(boundary) 结构家庭治疗中用于描述情感屏障的概念,情感屏障保护和加强个体、亚系统和家庭的完整性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与应用评析

齐齐哈尔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评析 学院教育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心理 072班 学生姓名齐长玉 指导教师董周法 成绩 年月日

摘要 与个体治疗相比,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诠释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代表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问题根植于内隐而稳固的家庭结构,个人的症状必须在家庭的互动模式中才能充分理解,也必须靠治疗师参与到家庭中去,改变家庭的组织与结构才能消除其症状。它提出的家庭结构、次级系统、界限、整体性、联盟和个人自主性等概念己经成为家庭治疗常用概念的一部分,一些常用技术,如加入、改变空间、建立界限、家庭重构等也已经成为整个家庭治疗领域的常用技术。 本文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出发,并较详尽地阐述了其产生、其基本理论、其治疗技术。并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局限性为触发点,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实际运用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字: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技术;实用性;局限性

Abstract Currentl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entered the ranks of aging society, growing aging population. China is a populous country, the elderly population highest in the world list, to the whole society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With the advance of population aging, how to achieve healthy ag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ontent of aged care. The concept of health is not limited to physical health, including mental health. Loneliness takes one kind of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feeling, the situation in the elderly proportion of poor tone increasing,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old psychological alone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find out the problem,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aintaining the old mental health the first step, so as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chieve positive healthy aging. Key words: aging,;lonely ;elderly ;mental ;health

结构式家庭疗法

治疗技术 (1)治疗目标 结构式家庭疗法认为正常的家庭并非没有问题,而是拥有处理问题的功能结构。家庭功能不良是应激以及未能重新组合结构以应对应激两者结合的结果。结构式家庭治疗师相信,家庭结构的功能失调是产生和维持问题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的目标在于改变家庭结构,促进整个家庭成长,问题的解决只是整体目标的副产品。治疗注重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成因的追溯。 (2)治疗步骤和策略 结构式家庭疗法的具体策略有以下7个步骤: ①加入与顺应(joining and accommodating)。加入是治疗师直接和家庭成员或家庭系统建立关系。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打招呼,了解每个人的名字,询问澄清问题,给予赞许的意见,或扩大某一要点。顺应则指治疗师为了达到加入的目标所做的自我调适工作,目的是使家庭解除防御,接纳治疗师,为增强治疗师的引导作用打基础。包括接纳和尊重他们的做事方式、尊重个体,也尊重家庭等级结构和组织,消除防御,缓解焦虑,和每个成员建立理解的联盟以及仔细倾听家庭成员对问题的看法,回应认可每个人的观点。 ②引起并处理互动(working with interaction)。引起家庭成员内部的沟通和互动,家庭结构会在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可以采用表演技术。治疗师激发一个交互作用,如让一对夫妻就某件事情展开讨论或让父母把自己吵闹的孩子控制下来,来观察和发现家庭结构是怎样的,互动中需要适当的干预。 ③勾画结构(structural mapping)。勾画家庭结构图,描述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症状视为整个家庭不良模式的一种表达,并且渐渐开始重构他们的家庭结构。 ④强调和修饰互动(highlighting and modifying interactions)。治疗师指导家庭调整活现,即在现场情境中观察和调整家庭结构。治疗师可以让家庭成员变换位置,给他们指定作业,来拆开原本过于缠结的关系,强化原本已经弱化的亚系统,使家庭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⑤明晰界限(boundary making)。设定个人界线的性质和亚系统的界线。目的:保证家庭功能良好,即维护整个系统的完整性(相互依赖)以及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良好自主能力。对于僵化的家庭——弱化界线,对于缠结的家庭——强调界线。 ⑥去平衡(unbalancing)。改变亚系统内部成员的关系。可以采用的方式有阻断互动模式、凸现隐藏的冲突、加入某个家庭成员或者联盟:形成偏袒假相。 ⑦挑战无效的假设(challenging unproductive assumptions)。结构式家庭治疗从本质上并非采用认知模式,但偶尔也会挑战家庭成员看待事物的方法,像一个教师一样,讲解家庭治疗方面的知识并且给与忠告。 简单来说,整个过程就是顺应和重构,重构是为了迫使家庭产生治疗性的改变,治疗师向家庭挑战及面质的干预方法,目的是改变导致家庭功能失调的互动模式。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模仿技术:指治疗师模仿家人的态度、风格、情绪表达的广度或者沟通的内容来加入和顺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导言) 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牮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风格是强调冲突,如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冲突,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虽然表面上冲突论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强调冲突的精神并没有随术语的改变而消失,如客体之所以被婴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其依据是客体能不能满足婴儿的欲望,这实质上还是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就强调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投射性认同、自身客体、部分客体等等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理解成,当婴儿面临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时,他就需要通过投射性认同,通过把外在的、客观的客体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操作变成自身客体,把一个完整客体分裂为部分客体等等的防御机制,以便进行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贯注及反贯注。 但精神分析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位咨询者体验到了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在他头脑中的反映,还是他婴儿时期的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重现使他投射性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也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婴儿体验到的冲突是他家庭的冲突的烙印呢,还是他自己心理世界与生俱来的特质?弗洛伊德本人在此两种倾向之间摇摆不定,对此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学派的纷争。 如果是一个受过系统论思想影响的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上的:人的现在问题都是有一个明确的、过去的原因决定的,现在的因素对此问题只起到了诱发的作用。所以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过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系统论者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理智并不能确定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是有这么一个“第一推动力”,由于循环、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什么,这样寻找“第一推动力”的做法就像寻找一个圆究竟什么地方是起点,什么地方是终点,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徒劳无功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关键不是确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是怎么解决问题。寻找到一个唯一的原因,获得领悟,对有些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不见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方案。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就是系统论。狭义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指的是意大利米兰的普通系统论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为主的家庭治疗流派。广义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所有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个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际治疗,Minuchin 的结构治疗,Haley的策略治疗,Whitaker 和Satir的人本治疗等。本文采取的是广义的概念。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评述) 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 有学者质疑,“怎么可能有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而另一方面,家庭治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这两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是由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的,Nichols提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在过去的关系中成长,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内在结构。强调的是精神结构,而精神结构用自我表象或客体表象的形式保存了早期的人际经 验。”(Nichols , M . P. ,1984)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从早年家庭中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现在家庭的影响。 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很多理论框架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Bowen 指出,各个领域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仍然继承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情绪障碍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是治疗关系是对情绪障碍的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Bowen , M. ,1976)

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尹平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 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心理治疗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一些治疗师们把心理治疗的视角从个体自身,扩大到个体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于是被称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第四势力,家庭治疗学派在战后的美国拉开了序幕。在随后到来的家庭治疗百家争鸣的时代里,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像是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驰骋在众多家庭治疗流派的洪流之中。 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创建的。此流派以简洁和实用两大特点,在20世纪70—80年代称雄于整个家庭治疗界,成为家庭治疗学派中影响最深、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流派,同时也带动了家庭治疗的发展。家庭治疗在进入21世纪后,虽然后现代和整合式的家庭治疗是主流,但结构式家庭治疗,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技术方面,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依然是家庭治疗界最具特点的主流学派之一。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代表人物 同其它的家庭治疗流派一样,结构式家庭治疗起源于现实的需要以及新理论的影响。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起主要影响的方法论是系统论和控制论,同时还吸收借鉴了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理论和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也对整个家庭治疗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创立和发展,与米纽钦极具个人魅力的人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技术大师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人怀疑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流行是其流派特点所致,还是米纽钦的个人魅力所为。因此,介绍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发展历史,还需从米纽钦的个人发展经历谈起。 米纽钦192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叫圣·萨瓦多的小镇,其中四分之一是犹太人。父母都是有着犹太人血统的俄罗斯移民,父亲经营一家杂货店。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犹太人的大家族里,受犹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长大成人。米纽钦是家中老大,有一个妹妹和弟弟。在米纽钦眼里,父亲是慈祥、公正但有距离感的人,母亲是一个始终陪伴着孩子并保护和约束他们的人。家规很严谨,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母亲则是主要的照顾者。父母亲分别统治不同的世界,他们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互相需要和支持。 1940年,米纽钦离开家庭开始读医学院,大学第四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三个月。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使他开始注意制度的不公性,这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大学毕业后,米纽钦在一家医院的儿科当一名住院医生,并修医学心理学的课程。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米纽钦受社会目的的感召,从阿根廷远赴以色列自愿在军队当了18个月的军医。1950年,阿以战争结束后不久,他来到美国芝加哥学习儿童精神病学,打算以后回到以色列当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家庭治疗的先驱者之一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的指导,阿克曼是一

结构家庭治疗—个案工作介入模式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一、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所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该介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其核心理论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之上。 (一)人性论 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 (二)自我价值 萨提亚对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期待,她认为一个人的良好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个人以及家庭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很显然,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

(三)人的需要 人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和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和谐组织。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和亲密的愿望,满足这些愿望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当人的这些需要顺利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相反,人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滋生。 (四)问题本质 正因为非常强调人性的乐观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观,所以,萨提亚认为,尽管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萨提亚非常著名的一个发现,本质上还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意义。在此基础上,萨提亚认为,面对问题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其次,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最后,对问题有一个灵活性处理方式。 (五)家庭本质 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开放与封闭两种,相对来说,开放家庭对于家庭成员个体以及家庭系统整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 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 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1.1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可见,整个系统的互动历程比个人的心理本质更为重要。 因而,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师们称其为“被指认病患”(identified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7.核心概念-界线 界线(boundary)

结构式家庭治疗案例报告

结构式家庭治疗案例报告 一、案例概况 陆某某,女,生于2000年12月18日,现住在广西省柳州市鱼峰区双龙苑,就读于环龙小学四年级一班,性格内向。 该学生的父母都是非本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从小就跟随父母居住生活在此,父亲时常在外打牌,不管家,家里的一切生活供给都是由母亲支付,生活拮据。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今年父母离婚,其现由母亲带养。 2010年10月20日早上来到学校后,该同学抱着一只小猫哭着来到办公室找班主任,原来是在来学校的路上拾得这只小猫,因见小猫生病被遗弃而伤心落泪,希望老师能帮她照顾治疗小猫。班主任对其进行了一番安慰后,将小猫送往了门卫室而了事。而该学生在接下来的整堂早读课中一直趴在课桌上哭泣,谈话中表示自己害怕会和小猫一样的下场(用“下场”这个词),等自己生病了,或者是不听话了,妈妈就不要她了。 二、病因分析 由于父母离异,该学生觉得自己被最亲的人抛弃,严重缺乏安全感,恰好 遇到一只流浪猫,产生了强烈的移情,导致情绪失控。 三、治疗方向 因为结构主义者认为家庭成员的症状是家庭结构不适应正在改变的环境或 者发展要求所产生维持的,所以他们认为如果家庭已重建自身从而让其成员自由 地、以非病理模式彼此联系,那他们就达到了治疗的目标。具体到这个案例治疗 目标就是:排除核心家庭之外的干扰,让夫妻两个达成共识,携手共同教育孩子, 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1、介入和顺应治疗 从这个家庭进入治疗的开始就观察每一个人,并马上交流进而很快参与其 中,了解家庭成员处理问题和对待彼此的方式。体察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洞察 问题所在,切中要害,注意细节,通过改变对话方式、行为方式,掌握这个家庭 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彼此的沟通方式及评价,用适合这个家庭的办法去参入其中。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案例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案例 一、案主相关资料 案主:小浩(化名),男,19岁,无业青年,家住洪山区金鹤园小区。 小浩性格比较急躁,经常发脾气,一旦言语不和,甚至会出手打家里人,现在小浩的妈妈和奶奶都对他怀有畏惧心理。 小浩的父母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离异了。小浩被判给母亲,现在跟妈妈、奶奶住 在一起。母亲没有什么文化,找不到好工作,为了支撑这个家,整天奔波,放松了对儿子的管教。即使这样依然收入不多,每月仅700元左右的收入。奶奶没有收入,因为只有一个孙 子,便对案主非常溺爱。案主的爸爸已经再婚,案主和爸爸之间本来接触就不多,后来因为案主擅自辞掉了一份继母介绍的工作,至此以后双方就没有任何来往了。 二、案主主要问题 案主认为:现在我年纪还轻,还没玩够。她(妈妈)从小就不管我的,一管我就打击我,说我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以前我高中辍学之后,想过再去读书的,但是她说我肯定读不进,我就放弃了。她既然生了我,就有义务养我。待在家里我觉得压抑,连个房间都没有,所以我就常常出去上网。如果她就给我买电脑,我就不出去上网了,她肯定有钱的,就是不肯给我买。我不去我爸那里的,当他死了。 母亲认为:他(儿子)是我唯一的希望,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根本不愿上班,整天整天去上网,每天问我或者他奶奶要钱,不给就打骂,我也怕了。我哪有钱给他买电脑啊!他没得救了,我也不想管他了,管也管不了,随他去了。他爸自己赚大钱,从来就不管我们。 奶奶认为:他(孙子)成天在家乱发脾气、要钱、砸东西、甚至动手打家里人,我年纪大了,再也承受不了了。 案主的主要问题:不思上进,沉迷网络;有家庭暴力倾向,家庭关系紧张;心理有些偏执。 三、案主问题预估 案主的这些问题当然的和他本身的认知不正确有关,同时却也和案主的家庭环境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相关理论对案主的目前的家庭结构做了一个分 析,可以发现小浩长期处在一个不良的,甚至是病态的家庭结构中。 首先是角色的错位。案主的家庭少了一个男人,导致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母亲承担了部分父亲的角色,成为这个家庭的依靠;案主也承担了部分父亲的角色,成为了母亲的依靠。最终导致这个家庭中的角色的错位。母亲因为承担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养家糊口分散了精力,从而使得她扮演母亲角色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管教也少了。结果导致了案主对母亲的不满,他觉得妈妈没有尽到做母亲的义务。

00.系统式家庭治疗介绍—史靖宇老师.

00.系统式家庭治疗介绍—史靖宇老师. 好,大家好,今天我会给大家来讲一下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相关的知识。家庭治疗是作为和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以及人本主义治疗,并称为国际公认的四大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通过今天这个课程,我会从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讲一讲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什么,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做什么,以及系统式家庭治疗怎么做?我们的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分为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概论,会讲一讲究竟系统式家庭治疗它的起源是怎样的,怎么就从针对个体来做治疗,转换到了以家庭为干预的单位? 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一些系统式家庭治疗当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理论。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系统式家庭治疗的重要的理念,以及我们在做治疗的时候,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的态度。第4个章节会重点给大家来讲一讲,系统式家庭治疗,作为一个治疗师,我们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能力,怎么去建立好治疗关系?在第 5章当中会重点的给大家讲,我们如何开始一次访谈,初始的访谈应该注意些什么? 最后会给大家介绍我们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工作过程当中,都采用哪一些常用的经典的,并且是被研究证实是有效的一些技术。 在座的各位,当你们见一个新的家庭或者是一个来访者一对夫妻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其实这种初始的会谈,无论是对家庭,对来访者还是对治疗师来说,都会是一个应急,大家可能都会紧张,这个家庭可能会猜测治疗师究竟会对我做些什么,会不会批评我们,会不会让我们谈到一些很尴尬的问题,是不是会引起一些冲突?他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个是家庭是来访者,他可能会让他们紧张的因素。 同样我们作为治疗师,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忐忑,让我们觉得担心紧张不安的地方,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更何况是同时要面对几个人,而且有可能是他们关系非常紧张的这种状态下,坐在我的治疗室里,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治疗师,临床医生对他们来说是不是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会让人感到非常的焦虑,那么怎么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究竟我们治疗的开始,这个头能不能开得好,这个是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至关重要的。 我们如果想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我们之间建立的这样的一个关系,或者说我们向家庭向来访者提供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让他们觉得安全,让我们的工作建立在一种安全的框架下。 当你感到安全的时候,当你来访者感到安全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大脑的思维才会比较活跃。我们想想当你觉得很不安全很紧张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脑子的整个思维活动是受到限制的。

结构式家庭治疗-案例分享-Minuchin

患有胃绞痛的俄狄浦斯 这个奥地利家庭有三名成员,单亲目前和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母亲四十多岁,穿着优雅,带着精致的头巾,身材娇小,脸上带着随和的问下哦。女儿Heidi,已婚,是一位迷人的浅黑肤色女人,是她母亲的年轻版本。Konrad是被指定的病人,16岁。K直接从他住了八个星期的医院来接受咨询会谈。K的问题始于三年前开始出现的持续性的腹痛。虽然看起来像一例简单的消化道疾病的兵力,但给他看病的全科医生却找不到导致K疼痛的任何器质性原因。K就去找了一名胃肠病学的专家寻求进一步的帮助,之后他住进了医院,在医院接受了多想评估和检查。检查结果同样无法为K的疼痛提供任何躯体的原因,症状却仍然持续存在。带着心身性疼痛这一个新的诊断,K找了许多专家寻求帮助。最后被介绍到心身疾病病房住院。K在医院住了8周,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会谈从K 开始。 K:我在因特网上读到了有关介绍你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M:有关我的什么描述引起了你的兴趣? K:首先是照片,你的微笑非常和善友好。还有,当我读到你为贫民窟的贫穷家庭工作时,印象很深刻。我认为你在做一项很伟大的事业。我非常高兴见到你。 M:你是对我为穷人工作感兴趣吗?你是左派政治人士? K:是的。 M:那太好了。 这是一个治疗性会谈不同寻常的开始。K颠倒了游戏规则并且开始对我进行访谈。他以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打破了一声和病人之间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亲近、平等的气氛。他这样一种开始,实际上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所喜好的模式。不过,在那个时刻,我对此并不明了。 M(对母亲):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待K的问题嘛? 母亲:他的问题刚开始时,并不是心里问题,而是胃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他的问题是某种隐匿的微生物或者细菌周期性的发作所导致的。我们在印度住了十年,我想他是染上了某种病。他在一些诊所进行了检查,其中有一个大夫说这是他头脑的问题。我想,是的,也许有这种可能性。 M:怎么看他的胃痛或者腹痛的问题是头脑的问题呢? 母亲:在一开始我并不这样认为,但随着症状的持续,我认为他的问题既可能是头脑的问题也是胃的问题。 M:K,当你觉得痛时,你会和谁说?和你的姐姐Heidi说吗?还是你的妈妈?你的父母早已分开了吗? K:对,我的妈妈说首先是以胃痛开始,然后转变为头脑里的疼痛。但我认为是与其他方面有关。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总是遇到烦恼……我从未高兴过。当我6岁第一次上学时,我没有任何朋友,我与众不同。我的同学爱捉弄他人,他们并不像我一样,将上学看的那么严肃。因为我没有任何朋友,所以我决定去顺应环境。我试图变得和周围每个人一样,所以放弃了我所有的原则和价值观。但是我不但没有交到朋友,反而变得更加另类,因为我对他们来说,有点让人难以捉摸。我不能肯定是否我的胃痛跟我的思想有关。但是我推想这两者之间一定有联系。因为一年半以来我所进行的所有这些躯体检查项目的结果都不能解释我的症状。

联合家庭治疗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9236801.html, 联合家庭治疗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比较研究作者:郭靓雯 来源:《成才之路》2015年第24期 摘要:家庭治疗领域流派众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模式是联合家庭治疗与结构 式家庭治疗。文章从多个方面(包括理论基础、基本观念、突出特点、治疗过程、治疗目标、治疗师的角色)对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联合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94-01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一、理论基础、基本观念和突出特点的比较 1. 联合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和突出特点 (1)理论基础。联合家庭治疗是由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维琴尼亚·萨提亚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又称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属于经验式/人本家庭治疗流派,是以系统论、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是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 (2)基本理念。萨提亚家庭治疗提出了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两种相对立的世界观、人性观。在由父亲、母亲和孩子所组成的基本三角关系中,萨提亚积极提倡以下三个方面:1)提倡高自尊的成长模式。2)提倡表里一致型沟通方式,不提倡不良的沟通方式,即忽视“自我”的讨好型、忽视“他人”的指责型、忽视“自我”和“他人”的超理智型,以及忽视“自我”“他人”和“情境”的打岔型,问题来源于家庭成员间不良的沟通方式。3)提倡由内而外的治疗过程。 (3)突出特点。联合家庭治疗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家庭关系背景下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帮助个体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使家庭达到和谐与幸福 2.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和突出特点 (1)理论基础。结构式家庭治疗是由美国的米纽钦及其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属于结构式家庭治疗流派,是以系统控制论、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是以家庭为治疗对象,通过对标签病人进行观察,扰动家庭的固有结构、情感等级、行为模式来帮助家庭扩大沟通、建立有效的互动方式、降低内部张力、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