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中广网02月16日09:35

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

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

够平实。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这个细节在我的脑海中立刻就产生了画面,扩展出层层涟漪:沈浩是如此真实,如此亲近,触手可及,犹如朋友。这样一位真实、亲切得像朋友一样的人的突然离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如果节目能够在一种就像描述家人、朋友的氛围中平实地展现沈浩,其效果会离听众更近,让听众更相信、更感动、更难以忘怀、更令人敬重钦佩,同时,沈浩的精神也能传播得更为深入人心。

专家点评

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

沈浩书记是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本身、事迹本身已经有很大的亮点,因此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好几件以沈浩为报道、评说对象的作品都获了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从身边抓住此题材,当然是有地缘的优势。但是沈浩的突然离世是一个突发事件,此次选送的候选作品中就有将沈浩突然离世处理为突发新闻的。但安徽电台农村广播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却不是将其处理为突发新闻,与一般人物专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它在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亮点:

一、充分使用了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抢时效已经不是最能体现竞争力的方面,而丰富的“数据库”成了独家资源。安徽电台这篇报道,充分利用了数年积累的资料。据了解,安徽农村广播开播5年来一直与小岗村保持密切联系,与沈浩建立了频繁的联系,多次对他和小岗村进行采访报道。因此报道内容非常“实”、非常真切,富于说服力。其中包括特别珍贵的资源:沈浩生前说的话。

大家多认同“新闻是速朽”的,因此时常忽略了其“不朽”性——当新闻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成为一手的珍

贵信息资源时,它是不朽的。因此,有心人方能做出大文章,充分地积累和刨掘,是增强新闻厚重的基本手段。厚积薄发方能唱响的时代强音。

二、提炼与时代精神吻合的主题。沈浩事迹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20多年,作为农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一直没有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沈浩在小岗6年,通过土地流转等措施使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最新倡导的土地流转非常吻合。

新闻时效性的最有力体现,常常不是通过争分夺秒的方式,而是以时代感、与主流思潮的契合性来表达的。安徽电台新闻紧随时代脉膊、紧守时代精神,把新闻的纵深度很好地传播出来。

三、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并充分挖掘新闻性。

典型报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由先天的宣传性特征来主导,反映时代最强音、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不仅重视了宣传性,同时也重视了新闻性,解读了沈浩事迹的社会意义,其新闻要素如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都体现得较为充分,不仅涉及重大社会主题,也用人情味深深打动了听众。新时代典型报道的最核心要素,在于其凝结了新闻价值。

报道中也抓住典型事件解读其意义。小岗村民连续几次按手印挽留沈浩这样的事实非常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承袭了大包干按手印的做法,另一方面说明沈浩确实深得小岗村民的爱戴。

典型报道被称作“社会主义新闻最重要的特征,是横亘于中西报道形式之间的分水岭”(张威),被认为“典型报道理论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突出特征”(吴廷俊、顾建明),如何能用好它,是当前新闻与宣传中的难点,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有所创新。

四、充分调动广播的专业性元素,节目重视用音响说话。节目音响比较丰富,采用大量录音采访(资料),包括沈浩本人、沈浩老母亲、小岗村民、凤阳县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音响与解说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其中特别珍贵的是采录到沈浩生前的说话的音响,有独家性。

音响的运用,对主题的烘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其中也有可以商榷之处,如节目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展开的,但是母亲音响是以原生态的纪录片音响形式出现,与其它音响风格不是很一致。当然,瑕不掩瑜,并且母亲音响也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创作谈

弘扬沈浩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

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登上中国新闻奖的最高殿堂,正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多年如一日执著不懈地努力探索与创新,从而最终有所收获。

一、一件优秀作品,必须在前期做好精细策划

2009年学习宣传沈浩先进事迹是安徽新闻界的一个大事,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重大新闻宣传主题,仅仅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有5个报道沈浩事迹的节目参加台里的年度评奖。《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胜在我们和沈浩书记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是用真情实感来写这篇稿件的。作品以事感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沈浩同志一心为民、千方百计为小岗村民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我们在稿件中写了小岗村民为挽留沈浩书记3次按红手印的故事、写了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请沈浩书记吃年夜饭等一个个小故事,使沈浩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在采写这篇稿件之前,对稿件的结构、采访的对象、选取的素材乃至播出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影响,我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策划,并且一开始我们对自己就有一个高要求:这样的一个重大题材一定要把握好,按照电台领导的一贯要求,对重大题材要牢牢抓住不放,做出精品。所以,我们所有的策划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这篇稿件最后的成功,是策划的成功,我们打了一

场有准备之仗。

二、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通过典型音响,深化主题

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艺术。音响在录音新闻、录音通讯中与其它素材一样,必须具有典型性,要善于取舍,搭配得当。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时长18分05秒,用了14处采访录音,不仅音响丰富,而且取材典型、音效清晰。在保存的10多小时采访小岗、沈浩的录音资料里,如何取舍,做到搭配得当、清晰典型,颇费周折。如,作品中运用了沈浩母亲的一段录音,“在人家那儿把人家的事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这段录音是否要,如何运用,我们经过了反复讨论、琢磨。最后一致认为,沈浩母亲朴素的话语,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它反映了沈浩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其次,反映出沈浩的事迹与家庭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沈浩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对他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音响,所以把它用在稿件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典型录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同时也发挥了广播特点,深化了主题。

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绝不轻言放弃

在采访、撰写《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一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凭着记者的职业精神,我们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采写出了这篇稿件。

记者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精雕细刻上。为了写好这篇稿件,在11月18日播出前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数十次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加工,对任何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都不轻易放过。如,在着手写这篇稿件时,如何开篇,我们想了几个方案,最后通过反复比较,有两个开头,都可行。一个是用沈浩追悼会的现场场景开头,一个是用一段片花,类似人物素描,通过一些音响的有机组合,对沈浩做一个总体概述。到底用哪一个呢?我们一时拿不准,怎么办?11月17日晚,我们做了两个版本,反复听,寻找感觉,同时请电台有关领导、专家会诊,最后,我们采用了人物素描似的片花开篇,效果非常好,让对沈浩书记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人,通过短短的一段片花,对他有一个总体印象。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篇稿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团结协作出成果。我们这篇稿件可以说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我们三位采编人员都有各自的长处,本篇作品中的编辑张立旺同志是我们安徽农村广播的总监,在策划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安徽农村广播策划过许多成功的活动;

另一位作者黄铮同志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电脑技术非常棒,擅长音响资料的编辑、制作,而且非常有心。5年来,我们采访沈浩、小岗村的各种音响、文字资料、照片,他都保留下来了,这为我们这篇稿件提供了丰富的音响素材,而且有些资料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同时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我从事新闻专题的采编工作已有26年,对做深度报道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对小岗村的情况也非常了解。199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采写的《小岗颂歌》就获得过第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台里的同事在向我们表示祝贺的同时,认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黄金搭档”。所以说,这篇稿件是我们3位采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的结果。

经典欣赏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编辑:张立旺播音:袁方

【片花】

他,一名普通的选派干部——

“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

他,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

他,用生命在群众心中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

“这给你立的是墓碑,但是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丰碑,沈书记安息吧!”

请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采写的录音通讯: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11月6日(2009年)早晨6:00多,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但是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来说却像是天塌了一般。他们的好书记沈浩因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小岗村不幸逝世,年仅45岁。胡锦涛总书记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民的亲切慰问。”11月8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亲切看望了沈浩同志的亲属,转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对沈浩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向他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选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任伊始,沈浩怎么也没想到,闻名遐迩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竟然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自来水还没入户,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2300元。村里流行着一句话:“一朝迈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沈浩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一方面召集村两委干部开座谈会,了解小岗村方方面面的情况,一方面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沈浩访遍了全村每一个家庭。村民韩庆江回忆说:【录音起】“听说财政厅调一个沈书记来,这个人一开始来呢,在村民开会的时候就讲:…我争取在每家都吃一顿饭,就是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把小岗搞好。?”【录音止】

在掌握了小岗村的情况后,沈浩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包干”带头人到外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了小岗村的发展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小岗村友谊大道以东1.2公里的泥巴路要改造成水泥路,但是对外招标的报价是58万。沈浩召集村民精打细算,决定由村里租机器、请技术员,村民出工自己修。就这样,沈浩每天亲自扛水泥、

拌砂浆,一身泥巴一身灰地带领大伙一起干。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录音起】“这条路实际当时招标58万,后来我们铺成功过以后,总共我们才花掉27万块钱,所以就省了20多万,村民也很满意。”【录音止】路修好了,省出来大量资金又能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村民还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惠,这让村里的人重新打量起这个省里来的选派干部。

集体经济要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沈浩在小岗工作6年来,对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等4家企业签下投资大单。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今年3月28日破土动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亿元的年产值,通过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带动并辐射周边乡镇发展20万亩的甜叶菊种植规模,每年为群众带来6个亿的收益。

规模以上企业的纷纷落户,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在沈浩去世的前一个月,他还四处奔波,代表小岗村与深圳普朗特集团达成协议,计划投资6亿元,流转土地4300亩,打造小岗村生态农业园项目。

沈浩生前曾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为了提高规模效益,沈浩在小岗村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已有3000多亩耕地实现流转。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今,小岗村累计利用国内外资金达30多亿元,项目涵盖了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村级工业发展、旅游业振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村容村貌等多个方面,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2004年沈浩刚刚上任时,小岗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00多元,到了2008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6600元,比2004年的水平翻了一番还要多,同时也远远高于安徽全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小岗,沈浩的房门是永远都不上锁的,村民有事随时都可以找他聊一聊。回忆起沈浩书记,小岗村五保户韩庆江心情再也不能平静。2005年,他因为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可是自己没有钱,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沈浩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前往看望。

韩庆江:【录音起】“沈浩头天听到后,第二天亲自跑去的,跑到我那里……(哽咽)当时就给我200块

钱。他又打电话给小溪河医院里姓张的院长说药费由他负责,知道病好为止。我在那里住38天医院,花了4000多块钱,合作医疗报掉70%还剩几千块钱,结果(沈浩)也没问我要。在医院期间,沈浩经常去探望我,还亲自到我家看望我3次,买了10斤猪肉、1桶油、1袋米、1袋面……当时,我激动得流泪。我说沈书记啊,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的。”【录音止】

其实,被赋予第二次生命的,又何止韩老一人?小岗村的这6年,家家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村民住房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还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卫生服务中心,“农家乐”也渐渐兴盛起来了。在小岗村,一些村民家庭暂时困难,沈浩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从家庭住房到粮食种植,从孩子上学到医疗养老,他事无巨细,经常过问。村里财政困难,他还自掏腰包支援困难群众。每年大年三十,他总是陪村里的五保户过完年才匆匆赶回合肥的家中,到了年初三又回到小岗。2007年农历除夕,沈浩走进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家,看望86岁的关廷珠遗孀邱世兰老人,老人十分热情,留沈浩在她家吃年夜饭。

【录音起】“那天请他吃饭,他笑:…这老奶奶这么大年龄了请我吃饭,我怎么好意思。?我说好意思!人家出多大力,广场盖好了,你看大家也都盖上房子了!”【录音止】

那一天,沈浩到深夜才回到合肥家中,而留在小岗的,却是无穷的温暖。

【片花】

“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村民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摁下了石破惊天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的2006年,在沈浩即将完成3年选派任务时,98位村民又集体摁下“红手印”,挽留将要离开的沈浩。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录音起】“我们为什么留沈浩在这呢?因为沈浩刚刚把我们小岗村这个平台搭好。哪个地方,没有稳定的干部就没有稳定的发展。从…10大名村?我们可以排排,哪个村书记是今天换他,明天换他的?”【录音止】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上有年过九旬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他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下有上中学的女

儿要照顾。他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几年来,为了工作,他不得不把母亲送到萧县老家交给哥嫂照料,但老人十分深明大义,在沈浩赴小岗工作前夕,老母亲把沈浩叫到身边对他说:

【录音起】“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录音止】

3年的选派期即将结束,离开,就可以和母亲、妻子、女儿共聚天伦,但小岗人摁下“红手印”的恳切挽留让沈浩心里十分矛盾,沈浩想,小岗的事业稍有起色,新一轮改革才刚刚开始,他又怎能辜负小岗人民的信任呢?

【出沈浩生前录音】“我是作为省直的选派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小岗人又按(摁)下了手印把我留下来,这是对我工作上的认可,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能够把我放到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主要的是小岗人想过上富裕生活的那种企盼。”【录音止】

在组织上征求沈浩意见时,沈浩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再干3年。这在安徽省选派干部中是首次。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视察小岗村,当他听说村民摁下“红手印”要挽留沈浩继续在小岗工作时紧紧握住沈浩的手对他说:

【出胡锦涛当时的讲话录音】“群众拥护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啊!”【录音止】

总书记的话,极大的鼓舞了沈浩,他的干劲更大了。2008年12月30日,在总书记视察小岗的3个月后,安徽农村广播20多位编辑、记者、主持人来到小岗村和沈浩及小岗村民座谈,共话小岗下一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沈浩向我们描绘了小岗的未来。

【出沈浩生前录音】“我们现在制定了一个规划,…四型村?的建设定位: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一体的先行村,制度创新的试验村,全面小康的新农村。规划出来了,下一步就是要靠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上下团结一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加快发展。小岗人现在的信心很足,所以我们也相信,不要三五年,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新小岗应该是一个富裕、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录音止】

再过一个月,沈浩的第2个3年任期又要到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村民商量,这样好的致富领路人还是应该留在小岗,于是,小岗村的186名群众又一次摁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在小岗工作。而沈浩也说,只要小岗村民同意,他愿永远留在小岗,再也不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11月6日的那个清晨,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严金昌谈起沈浩,一直摇着头,唏嘘不已,叹息声中透着无奈,更加饱含惋惜。

【录音起】“太年轻了,才49多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啊!说实话,我们现在想起来有点儿后悔,如果我们不给他扣在(小岗再)干3年,也许……他没有(不会)今天离我们而去。他也是为了小岗的发展,为了我们小岗人致富花尽了一切心血。沈书记这种精神说实话在我们小岗村是永远忘不掉的,不但我们忘不掉,我们下一代、子子孙孙都忘不掉的。”【录音止】

两届任期呕心沥血,六载离家造福于民。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录音起】“小岗村这6年是过去31年来变化最快的6年,也是小岗村的村民得到实惠最多的6年。我们应该学习沈浩勤奋敬业、艰苦奋斗、为民爱民、锐意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沈浩的遗志,深入推进…四型?小岗村的建设,把小岗村建设得更好,不辜负沈浩对我们小岗村的一片真情厚意啊!”【录音止】沈浩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紧跟时代步伐,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沈浩不愧是安徽省选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杰出楷模。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接受本台记者独家专访时就如何学习沈浩先进事迹动情的说:

【录音起】“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他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家庭的重大损失,是小岗村的重大损失,也是我省干部队伍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把沈浩同志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加速安徽崛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录音止】

11月12日,狂风夹杂着雨点,小岗村的公墓里立起了一块新制的石碑。小岗村民满含热泪,第3次为沈浩摁下了“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永久安置在这块他奋斗了6年并终生热爱着的土地上,让沈书记永远见证小岗村的发展和繁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沈浩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小岗人永远的赞誉,更在他眷恋的民众心头,铸立起了党的时代丰碑!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新闻名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名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 01404316 课程学时: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一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陈南先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新闻名篇赏析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它的内容在于如何欣赏和分析新闻名篇的内容、结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掌握新闻名篇的政治思想标准、舆论导向标准及技术业务标准。 2.掌握各种常用新闻文体的基本特点、结构模式和写作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3.开发心智,理解观察、体验、思维的原理并能应用于新闻写作实践。 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品德修养,在教学和实践中深刻体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境界。 5.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后,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和评价新闻作品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写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的新闻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各种新闻类型文章写作理论、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与方法、实践与应用两个层面系统赏析新闻作品,从而成功地欣赏和评析一篇篇新闻作品,这是教学中最艰难的一个环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除了有重点的理论讲述,还有具体的赏析作品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练习(涉及同学课外看到的好新闻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在了解新闻各类型作品的特点和名篇例文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撰写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等多种训练课题和方式)、课外学习小

组讨论老师布置的作业,下次上课请小组代表用PPT汇报展示等。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大量阅读中国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获奖作品以及世界新闻界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各类新闻作品,以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鉴赏品味。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新闻作品评析概论 3 1.1 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 1.2 评析的含义了解 1.3 评析的作用理解 1.4 新闻评析的原则掌握 1.5 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了解 1.6 学习方法掌握 1.7 新闻作品评析者的素养掌握 2.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4 2.1 新闻作品内容评析掌握 2.2 新闻作品形式分析掌握 2.3 特定层面分析了解 3.事实类作品评析(上) 3 3.1 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 3.2 消息评析方法和要求掌握 3.3 案例评析掌握 4.事实类作品评析(下) 5 4.1 通讯的基本特征了解 4.2 通讯作品的评析方法掌握 4.3 通讯作品评析实例掌握 4.4 深度报道作品评析掌握 5.言论类作品评析 5 5.1 言论类作品的基础知识了解 5.2 言论类作品的评析方法掌握 5.3 对读者来论的评析理解 6.西方新闻作品评析 6 6.1 西方新闻作品的形式了解 6.2 西方新闻作品写作特点理解 6.3 西方新闻作品评析方法与要求掌握 6.4 普利策新闻奖及获奖作品评析掌握 7.中外新闻作品特色比较 5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定稿版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平民吴斌成英雄,全城自发送英雄,这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印证了杭州人的爱心,也印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长。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一、节目悬念俘虏下的受众心理 1、先期议程设置,环环紧扣受众心理 从一定程度上讲,“议程设置”,集中体现在电视节目中对各个环节的设置上。尤其是在真人秀节目中,环节的设置是较为突出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层面,它决定着节目的“游戏规则”和发展方向,搭建起了整个节目的阶梯和框架。 拿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男声”这一选秀节目来说,其主体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海选,节目组从国内6个中心唱区、分唱区和11个网络唱区以及一些海外唱区中选出前120强选手,进入第二轮总决赛突围赛,在激烈的竞争后,选出前11强进入总决赛,最终角逐出冠亚军,期间又有积分赛、挑战赛、复活赛等各类赛事,环环紧扣。 那么,在如此紧凑的环节设置下,观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紧随观看,特别是在前期观看中,若选定了某一自己欣赏的选手,那么在选手晋级与否,最终获胜的是谁等这些悬念的牵引下,便会更加的关注这一节目的进展。 2、拟态环境下,受众的身心参与及情感共鸣 其实许多时候,观众收看真人秀节目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首歌,一段独白,一个幽默话剧,似乎就是你所想去表达的感情,节目里的评委与观众也是你情感的聆听者,心里话的倾诉对象,而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表达又往往要比电影电视剧里的更加直接和贴切,这就使得真人秀节目成为了观众们的一个情感宣泄的绝佳平台。 因此,很多喜欢看真人秀节目的人,经常会和着节目中的选手一起欢唱、一起舞蹈、甚至是一起哭、一起笑,直到最后,那个被他选定且一直追捧的选手几乎成为了他自己的化身,节目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就在他身边,让他感觉到节目里的环节就是为他设置的,他在参加这么一个比赛的过程。 于是,选手在表演时能否做到最好的一面,选手的参赛作品是否能受到评委的认可,选手的表现能否得到观众们的支持,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让他最为牵挂的一件事情。那么,当节目的旁观者变为了节目的亲身参与者,而节目的悬念也就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被进一步的放大,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3、打破刻板印象,重塑受众期望 在大家的印象中,弱势群体是怎么样的一批人,老弱病残是吧。那当这些孩子或是残疾人参加真人秀节目时,大多数的观众又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收看呢。 真人竞技,优胜劣汰,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舞台上,观众所追捧的大都是多才多艺的帅哥美女们,他们有魅力,有气场,卓尔不凡。但是,这也反向预示着,当舞台上有黑马杀出时,也定然会让大家耳目一新。真人秀节目也正是在某些情况下,充分运用这一受众心理,让一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大家印象中的弱势群体一鸣惊人。这种360度的逆向悬念,则将节目效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带给受众更多意外之喜和刺激感。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某县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透露,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该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面对记者提问,另一个县的科技局某负责同志回答得更为干脆。“研发经费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高邑县主管科技的副县长徐志峰说,该县一年财政研发投入虽仅200万元,但效益可观。近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部分瓷砖生产企业效益不佳,但高邑县恒力陶瓷有限公司瓷砖烧制车间还是开足马力生产。“县科技局帮我们进行轨道窑尾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节煤50吨。”该公司总经理陈云中告诉记者,新技术让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建筑陶瓷产业是高邑的优势产业之一,这项新技术很快就将在全县推广。 “200万元不仅仅用于新技术推广。”徐志峰介绍,去年该县还建立了建筑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原来产品检测要到山东等地,不仅费用高还要耽误四五天时间,现在一上午就能在本地完成检测。”200万元研发经费还让高邑县建成国家级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石家庄市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产业实现了升级。 统计显示,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高投入产出比缘何不能激发高投入积极性?“科技投入的作用有其滞后性,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往往会把钱投到出政绩更快的地方。”某县主要领导透露,“急功近利”思想让一些地方的科技经费有名无实,即使有预算,也难以保证科技经费足额拨付。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昨日出炉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昨日出炉,获奖作品共295件,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48件,二等奖90件,三等奖153件。而此前争议性较高的辽宁日报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落选。 去年底,辽宁日报发文呼吁高校老师不能“呲必中国”,抹黑现实。此文刊发不久,很快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支持者附和者有之,批判者有之。 而在今年6月,这篇充满争议的文章参评中国新闻奖,出现在网络公示名单中。不过,在昨日揭晓的中国新闻奖名单中,这一文章悄然消失。 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全文: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

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中广网02月16日09:35 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 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

中国网络科普受众研究分析

在互联网技术,各种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近年来,网络科普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网络科普相比于传统的科普方式,有独特的吸引力和优势,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结合在一起。所谓网络科普,是将科普内容用相关的视频、音频、Flash等方式来表达,而不局限于基本的文字图片科普,网络在线虚拟博物馆、网络直播、网上实验、互动 游戏等基于网络平台的独特科普方式也逐渐被更多的科普网站所采用。同时,网民生活愈渐丰富的大环境现状下,科普在论坛、社区、互动式问答等网络平台中占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位 置。 一.我国网络科普受众的发展现状分析 1.网络科普主要发展阶段 我国网络科普的发展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起步阶段(1995-1998年)、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4年)、调整阶段(2005-至今),并且三个阶段发展时间并不是太长, 相互关联。 2.我国网络科普的现状 2.1 网络科普的科普网站现状分析 2.1.1科普网站设施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 年科普网站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在为期 4 个月的科普网站运行 监测期间,618 个科普网站都能够正常运行,而 2009 年则有 10%的科普网站运行不正常。目前网络科普设施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科协系统主办的科普网站占主导地位 2010 年由科协系统建设的科普网站(科普栏目)数量达到 343 个,占全国科普网站总数 的 55.5%。 ②各类科技馆建设的科普网站发展迅速 2010 年全国 2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了66 个科普网站(包括虚拟科技馆),占全国科普网站总数的 10.7%,发展迅速。 ③新闻和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数量下降 2010 年由新闻和门户网站建设的科技频道为 23 个,比 2009 年减少 17 个。由于科技频道属于公益性,经济收人少,有的新闻和门户网站将经济效益差的科技频道撤销、合并。 2.2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现状分析 2.2.1综合门户网站 在我国,典型的综合门户网站有新浪、网易和搜狐等。 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普频道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等。科普频道一般是设于科技频道下的子频道,如新浪网新闻军事(图1-1)、搜狐网文化历史(图1-2)、网易网科技财经(图1-3)、凤凰网社会深度等领域。科普频道的内容通常包括:科技新闻动态板块,天文航天、历史考古、自然地理、生物等各的科学知识板块,人物在线访谈、科技专题等深度报道板块,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以、及视频、图片区等。 图1-1

网络媒体受众分析

网络媒体受众分析 一.广告受众结构分析 1.网民规模 近几年我国网民规模呈持续上涨趋势,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分别为1.18亿、2.24亿部,2013年前11个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8亿部,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亿部,同比下降24.7% 。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此外,由于易转化群体逐渐被纳入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难度加大,非网民群体中低学历群体占比很高,且该人群上网意愿非常低。本次调查显示,除学生外,在农村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到87.9%,而该人群中仅有6.1%的人表示未来半年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除学生外,在城镇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66.3%,而该人群中仅有9.4%的人表示未来半年肯定或可能上网。 2.网民结构 ①性别结构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5.6:44.4,与2013年底基本一致。

在庞大的网民基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②年龄结构 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 ③学历结构 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较2013年底上升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④职业结构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21.4%。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 2.9%,一般职员占比为12.2%。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xx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一等奖(文字评论)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等奖(文字评论) 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 4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针对一些媒体在芦山灾区拍到的汶川地震后重建房墙体开裂、脱皮等情况的照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求证。专业人士表示,对有些校舍墙体的开裂、脱落要科学认识,主体结构受损才能算危房。芦山县初级中学部分建筑物的墙体受破坏在预期之内,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另据中国教育报4月22日报道,在芦山地震发生时,该县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有效保障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汶川地震中的校舍坍塌事故可谓教训惨痛,后续的诸多声音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抹上了厚厚的阴影,校舍安全问题一时间成为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相比较而言,芦山地震中“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值得肯定。它传递了一个暖人的警示信号:安全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结果,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生命寄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灾难面前,给生命一个安全的承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中国政府于2009年实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的校舍安全排查工作,对校舍安全做出了明确的防震级别和安全指数要求,以期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这次芦山地震中,新建校舍承受住了七级地震的摇晃,它托起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一种新的希望。 学校是孕育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保障校舍安全,关乎民族的未来。在校舍安全问题上,如何强调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地震频繁的日本、智利、美国等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校舍安全的民生保障立法进程,学校被列入了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范畴,校舍的安全标准因此更为“苛刻”。 1933年,美国长滩发生6.3级大地震,众多校舍被毁,加州政府随即通过“菲尔德法案”,详细规定了建筑设计标准、监管机构、审查程序、惩罚措施等内容。在智利,为了推行更高标准的建筑抗震规定,政府出台了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所有校舍都能够“按抗9级地震设计”。日本早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就着手制定校舍安全政策,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对不具备抗御7级地震的校舍进行加固,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日本政府迅速启动了面向45万所公立中小学的“五年补强计划”。 这些国家的防震思路非常清晰,学校是所有灾难的第一避难所,无论地震有多严峻,孩子们的校舍不能倒。一旦发生灾难,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更是立即成为人们避难的中心。

甘肃省镇原县庙渠初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基础过关测试卷(解析版)

第五单元基础过关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瀑布(pù) 绽开(dìng) 幼稚(zhì) B.忏悔(chàn)挑逗(tiāo)涉足(shè) C.爱怜( lián) 笼罩(zhǎo) 孱头(càn) D.赤裸(luǒ) 迸溅(bìng) 矜持(jīn)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藤萝欺骗恍然血气方刚 B.花苞瞬息桃核盘虬卧龙 C.凝望怀恋梦幻仙露鲸浆 D.淅沥缘故哆嗦荒草萋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花争奇斗艳的时节,柳侯公园里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饶有兴味地观赏紫荆花。 B.在期考动员大会上,校长要求我们认真对待考试,遵守考试纪律,做个坦荡如砥的人。 D.青云小吃店的粉饺香气四溢,表皮晶莹剔透,馅料饱满,令食客垂涎欲滴。 D.在柳州小记者团成立13周年纪念活动中,柳州日报社总编辑做了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发言。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犬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 ②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 ③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让人心醉。 ④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⑤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 A.①④⑤②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②③④ D. ④⑤②①③ 6.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报纸杂志”“雄伟壮丽”“改革开放”“油盐酱醋”“土地和杂草”“热烈而粗犷”都是并列短语。

国内外媒体报道特点分析

国内外新闻报道特点分析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求率远远超出往前。因此,媒体产业的应运而生,媒体产业在现代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简化了获取信息的程序,缩短了相应的工作时间,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再者,通过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是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是工作质量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也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方向,左右了受众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新闻报道属于文化范畴,受制于各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中西新闻写作报道各具特色。中西新闻传播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工作传统及媒介发展规律。 以姚明退役一事为例,7月20日下午2点,姚明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将结束篮球生涯,正式退役。这也意味着,巨人姚明在NBA9年的生涯将就此画上句号。此事一出,国内外各大纸媒、电媒、网站皆赶在第一时间抢先报道。 以下将针对国内外新闻报道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一、报道形式的差异性 新闻报道的形式由新闻的对于受众和集体的重要性决定。姚明退役对于NBA联盟只不过是一颗巨星退出了公众的视线,而对于中国则是体育界重要影响力的减退,以及中国男子篮球接班人的选举问题。 国外媒体多采用通讯形式报道,倒金字塔结构特点突出。开门见山的告诉受众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随后按信息的主次分步报道。依次报道了姚明退役典礼的现场情况,姚明退役原因、姚明比赛生涯的数据和成就以及姚明的个人影响力。 国内多家媒体在报道时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新闻集纳的方式,将整篇网页做成专栏,对此事进行深度全面的报道(如:腾讯、凤凰、新浪等)。内容详细具体,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二、报道内容的差异性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 国内媒体报道姚明退役时多采用宏观手法,总体概括姚明退役对于中国男篮、NBA、以及体育界的影响,以及对于姚明离开后年轻球员的未来发展的深思。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

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从读者职业分布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官员、办事员/公务员/秘书、专业人士/技术人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工人/服务员/营业员、个体劳动者、学生正是社会构成的主流。他们占《南方周末》群者群90%以上,这表明《南方周末》系为

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xx 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艺术与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2012 级15xx xx 明 1受众需求分析及选择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时代。故而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随着资本传媒热和传媒财经热的趋势发展了起来。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散户数量的增加速度惊人,全民理财时代开拓了收视份额,但其依然具有分众传播的性质和优势,受众天然明确化,准确定位了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群。分割受众群,了解受众需求,追求受众满意度便成了各媒体跑赢市场的关键目标。根据以往统计显示,经济类节目成人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青少年观众,男性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农村观众,收入较高的观众收视好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观众,并且文化层次高的观众比例占绝对优势。[1]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从大众中分离了出来。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的种类划分,在此基础上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进行了细分,这便是分众传播的表现,意在抢占收视市场。在节目对自身定性准确定位的时候,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选择并满足自己的目标收视群。[2]这就是将栏目定位在满足受众需要的不同层次上。 目前在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中,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注重每日财经新闻和交易信息的报道,以硬性资讯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及时了解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变动以规避各种投资风险,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起到财经环境守望的功能,这在财经层面满足了受众的安全需要。 谈话类财经节目形式活泼,观众在收看此类节目时能感受到主持人与嘉宾们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原文: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①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②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