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心理学练习题

现代心理学练习题

现代心理学练习题
现代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b5E2RGbCAP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p1EanqFDPw

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DXDiTa9E3d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RTCrpUDGiT

4、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6、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

8、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9.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 )、

< )和< )等。5PCzVD7HxA

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 )和< )两种。

11.心理实验法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jLBHrnAILg

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五、简答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反射、条件反射心理发展

二、选择

1.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2.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3.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5.< )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6.< )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C.人际关系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 .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xHAQX74J0X

2 .心理活动按其产生的方式而言,是脑的( >活动。

3反射弧由( >、( >、(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

4 .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5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2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3 .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

4.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

5.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

6.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五、简答

1、如何理解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六、实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LDAYtRyKfE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错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感觉后象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

二、选择

1.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 >

a.小 b.高 c.不变 d. U形变化

2.一般而言,绝对感受性提高,那么与绝对阈限的数量是( >

a.不变 b.升高 c.降低 d.U形变化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 )

a.联觉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4.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 )a.联觉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

5.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 )

a.联觉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

6.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a联觉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Zzz6ZB2Ltk

7.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 )。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8.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地对象的刺激物是< )。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9.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 )。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10.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1.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 )。

A.降低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12.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 )。A.感觉适应B.感觉能力C.明适应D.暗适应dvzfvkwMI1

13.感知觉反映的是< )。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14.感受性是指< )。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1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 )错觉

A.时间 B、运动 C、大小 D、方位

三、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 )和< )。

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和< )等现象。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 )现象。

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 )现象。

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造成的。

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

< )。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 )来衡量的。

10.知觉具有< )、< )、< )和< )四种基本特性。rqyn14ZNXI

1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 )的。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 )

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

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

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

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

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 )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 )

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

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 )

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 )

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

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

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

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EmxvxOtOco

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 )

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

五、简答

1.如何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案质量?

2.感觉存在哪些规律?

3.知觉具有哪些特点?

4.知觉存在哪些规律?

5.错觉有哪些种类?

第四章注意

一、名词解释

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

二、选择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分配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现象

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共同特征

D、与心理过程相伴发生的心理状态

3、“心不在焉,则黑白拓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注意

C、记

忆D、思维

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范围

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有条件的

B、有可能的

C、无条件的

D、特异功能

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

意D、有意注意

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

意D、随意后注意

8、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

配D、注意转移

11、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A、强度

B、时间

C、空间

D、范围

12、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13、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A、选择性注意

B、集中性注意

C、分配性注意

D、无意注意

14、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

移D、注意广度

15、“一目十行”是的表现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6、下列哪个选项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7、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性

D、注意广度

18、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 )。

A.缩小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19.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

< )。A.相对强度B.绝对强度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SixE2yXPq5 20.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 )。

A.绝对新异性B.相对新异性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21.良好的教案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2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6ewMyirQFL

三、填空

1、注意一旦产生就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体有、、三方面。

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

3、直接兴趣是引起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条件。kavU42VRUs

4、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注意。y6v3ALoS89

5、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和____。

6、注意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

7、注意广度<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8、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

9、和注意的稳定相反的品质是。

10、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 )。M2ub6vSTnP

11、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 )方面的特征。

12、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 )上的特征。

四、判断题

1、课堂上教师批评学生“没有注意”是因该生根本就没有产生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对象上。

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注意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

6、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7、目的、任务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9.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10.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

11.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12.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13.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

五、简答

1、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教案中怎样利用无意注意?

2、什么是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是什么?

4.课堂教案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六、案例分析

在教案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非常重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张:“要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每次上课学生都情趣盎然,笑声满堂。但是笑过之后学生却头脑空空,每到考试都手足无措。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0YujCfmUCw

七、论述题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案中的应用。

第五章记忆

一、名词解释:

记忆、再认、遗忘、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表象

二、填空

1、表象既有,又有,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3、或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和。

5、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两种。

6、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和、、等。

7、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和。

8、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9、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

10.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 )和<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11.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

< )、< )和< )三个阶段。eUts8ZQVRd

12.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 )。sQsAEJkW5T

13.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 )、

< )和< )。GMsIasNXkA

14.遗忘的规律是< )。

15.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TIrRGchYzg

16.一般来说,画家善于< )记忆,数学家善于< )记忆

三、选择题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相关联。

A.干扰说

B.衰减说

C.信息处理理论

D.腐蚀理论

2、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5、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

这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 非常大 B 5——9 C5——9个组块 D所有信息

7、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A 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

E无意记忆 F有意记忆

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9、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

时的心理活动是。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7EqZcWLZNX

10、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

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 110% B 150%

C 200%

D 200%以上lzq7IGf02E

11、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A.机械

识记B.无意识记 C.重复识记D.有意识记zvpgeqJ1hk

12、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

由于。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3、感觉记忆的容量是。

A. 所有信息 B 5——9 C5——9个组块 D非常小

14.识记内容主要是以<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15.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16.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 )。A.长时记忆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NrpoJac3v1

17.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 )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18.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 )。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19.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 )。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20.填图题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2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 )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2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23.“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 )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记忆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1nowfTG4KI

四、判断题

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 )

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 )

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 )

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 )

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 )

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工程数,而是其组块数。< )

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 )

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 )fjnFLDa5Zo

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 )

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案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 )

11.在识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 )

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 )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 )

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

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

< )

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

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品质。< )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六、简答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

2.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3、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

七、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八、案例分析

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tfnNhnE6e5

第六章思维及问题解决

一、名词解释

思维具体思维直觉思维功能固着聚合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思维定势想象发散思维再造想象幻想

二、选择

⒈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HbmVN777sL

a.辐合思维

b.创造思维

c.经验思维

d.常规思维

2.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

a.常规思维

b.经验思维

c.创造思维

d.辐合思维

3.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经验思维

4.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5.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

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

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

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6.—————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概括

c.判断与推理

d.志向指向性与集中性

7.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8.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a.判断 b.定势 c.概念同化 d.功能固着V7l4jRB8Hs

9.梦是—————的一种形式。

a.幻想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10.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1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 )。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83lcPA59W9

1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

A.再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做梦

14.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 )。

A.表象B.幻想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5.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 )。

A.直观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

16.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

< )。A问题迎刃而解B问题不能解决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mZkklkzaaP

1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 )。

A.有分析无综合 B.有综合无分析

C.有具体无概括 D.有形象无抽象

18.教师讲课时,从教案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AVktR43bpw

A.创造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三、填空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建立< )的过程。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和<)。

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 )。

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 )和< )。ORjBnOwcEd

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它可分为< )和< )。

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 )想象中的< )想象。

7.<)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

8.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和<)。

9、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 )

< )< )< )2MiJTy0dTT

10、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 )<)< )。

四、判断:

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

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 )gIiSpiue7A 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 )

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 )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8.“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 )

9、“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 )

10、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 )

11、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五、简答题

1.思维与感知觉有何异同?

2.人类思维有什么特征?

3.问题解决有哪几个阶段?

4.如何培养创造性想象?

六、论述题:

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意志

一、名词解释

意志心理冲突

二、选择

1.几位朋友邀你去看电影,而你却需要准备第二天的演讲。最后他终于克制了自己,谢绝了邀请。这主要是一种< )uEh0U1Yfmh

A 知觉过程B思维过程 C感情过程 D 意志过程

2.一种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 )IAg9qLsgBX

a.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3.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是< )WwghWvVhPE

a.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4.一般认为意志过程中采取决定的首要环节是< )

A、确定目的

B、制定计划

C、动机斗争

D、执行计划

5.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这是< )。asfpsfpi4k

a.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6.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完备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他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 )。ooeyYZTjj1

a.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三、填空

1、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 ),并与克服< )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不可分,意志< )行动,同时也在< )中表现。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 )<)。BkeGuInkxI

2、意志行动可划分为< )< )两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 )< )< )PgdO0sRlMo

3、意志品质主要有< )< )< )< )

4、“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的作用。

5、“前怕狼后怕虎”这是意志品质< )差的表现。

四、简答

1.根据意志行动表现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意志品重要的有哪些?

3.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提升意志力的策略有哪些?

4、简述意志、认知、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情绪、情感

一、选择题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cdXwckm15

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疯疯癫癫,这是< )的表现。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h8c52WOngM

3.下来不属于人类四种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B.厌恶C.悲哀D.愤怒

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5.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 )的绝好写照。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境v4bdyGious

6.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7.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J0bm4qMpJ9

8.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9.下列属于非言语表情的是< )。

A.语调

B.手势

C.姿态

D.表情

二、名词解释

情绪美感理智感心境情感激情道德感应激

三、判断

1. 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

2.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3. 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等都属于非言语表情。

4、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5、“勃然大怒”、“欣喜若狂”是心境的表现。

四、简答题

26.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27.简述情感的类别。

第九章需要、动机、价值观

一、名词解释

需要动机兴趣

二、选择

1.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内驱力 B.诱因 C.需要 D.价值观

2.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动的内驱力

XVauA9grYP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目的性

B、需要具有方向性

C、需要比较内在、隐蔽

D、需要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外因

4.即使学生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精彩的教案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听课动机,这体现了<)

A.需求的作用B.内驱力的作用C.诱因的作用D.强化的作用

5.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心理学家是< )bR9C6TJscw

A.马斯洛B.弗洛伊德C.卡特 D.斯皮尔曼

6.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 )A、兴趣

B、需要

C、理想

D、信念

7.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表现出的动机功能是<)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8.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C.性格 D.能力

9.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 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10.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11.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 )。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三、填空

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 )和< )。

2.需要按起源分为< )和< )。

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 )。

4.个性的< )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

5、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 )< )< )< )< )

6、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 )而不是< )

四、判断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答题卡 1、在同学聚会上,大家讨论起一个老同学,你在头脑中呈现出这个同学的样子,这种心理现象叫做()。 A、再认 B、回忆 C、记忆恢复 D、识记 2、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3、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无意想象 B、表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4、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提取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 D、组织性策略 5、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A、自我中心 B、自私自利 C、自说自话 D、自以为是 6、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B、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C、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D、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7、儿童思维发生在()。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2~3岁 8、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A、运动的刺激物 B、情绪状态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新异的刺激 9、以下关于幼儿再造想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的想象中,再造想象是非常少的。 B、幼儿的再造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 C、幼儿的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生活中没有见过的。 D、幼儿的创造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10、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婴儿期记忆缺失 D、记忆容量不足 11、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带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这种认知属于()。 A、直觉 B、感觉 C、思维 D、记忆 12、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作品分析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13、梦是()的一种极端形式。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1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其借助的思维工具是()。 A、表情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1、15、新生儿的原始情绪是()。 A、怕怒爱 B、喜怕爱 C、怕笑爱 D、怒怕笑 1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主观被动的 B、能动主动的 C、能动主动的 D、消极客观的 17、一系列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被称为()。 A、问题解决 B、发散性性思维 C、抽象思维 D、思考 18、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A) (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 姓名学号队别专业层次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总分30分)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1分 1.人们进入百货公司,每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E.补偿性 2.以下现象中,哪个涉及到了感觉适应现象。(A) A.游泳池的水刚开始显得很凉 B.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 C.你更喜欢丝绸而非天鹅绒的感觉 D.刺激屏幕上呈现10毫秒以至你感觉不到 E.视觉丧失后听觉能力有很大提高 3.体液学说认为,多血质的气质特征是(A) A.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交际,缺乏毅力和耐心

B.直率、热情、易感情用事、喜冒险、易冲动 C.冷静、踏实、善于忍耐、稳定、情感不外露 D.想象丰富,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遇事缺乏果断 E.活泼,精力旺盛,心境变换剧烈,脾气暴躁 试卷第1页(共8页) 4.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在70-79之间表示(A)。 A.智力临界状态 B.智力超常 C.智力优秀 D.智力中等 E.智力低下 5.所谓“潜移默化”是通过(B)。 A.机械识记而接受的 B.无意识记而接受的 C.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D.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E.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6.考试时想不起题目的答案,一出教室则想起。这种现象叫(E)。 A.完全遗忘 B.永久遗忘 C.部分遗忘 D.暂时回忆 E.暂时遗忘 7.标准化考试中常用选择题方式测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这是利用记忆中的(D)。

A.联想 B.有意识记 C.无意识记 D.再认 E.回忆 8.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D) A.1913年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学说 B.1883年魏特曼建立第一个儿童心理实验室 C.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D.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E.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的体液学说 9.下面哪一个动机冲突属于趋避冲突?(C) A.前怕狼,后怕虎 B.与人交往可以结识许多朋友,自己一人独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C.干部既想严格管理,又怕得罪人 D.宝宝生病了,既不想吃药,也不要打针 E.放假了既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又想留在学校学习 10.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 A.韦氏智力测验可以用于团体测试 B.韦氏智力测验既包括文字测验也包括非文字测验 C.16PF是一种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D.TAT是认知方式测验 E.EPQ是美国心理学家编制的 (二)X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 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2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5 研究医患关系 ? 6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Engel EL) ?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7年《科学》发表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 疾病谱的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所有疾病都具有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成分. 每个个体都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 4、健康与疾病的理论新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系统整体观 ②心身统一观 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 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神灵主义时期(10000BC-1100BC) 神灵主宰万物的一切 2、自然哲学时期(1100BC-1879AD) 心身统一治病先治人天人合一 3、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AD之后) 1879年冯特(Wundt W)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作为标志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 (1)1852年德国的洛采(Lotze BH)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 (2) 1896年冯特的学生魏特曼(Witmer L)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门诊 情绪与情感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的反映。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掌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 ①原始的与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 ②发展在先 ③短暂、冲动、不稳定 ④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 ①高级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 ②体验在后 ③稳定、深刻、持久 ④内在体验、含蓄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用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人们解释和定义表情是类似的. 4、情绪状态的分类(强度时间) 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平静、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②激情:是一种迅速、时间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受到意想

最新幼儿心理学试题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班级:__ 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1、人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是()。 A、感觉和视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2、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价值。 A、报到 B、社会 C、心理 D、生理 3、“视崖实验”可以测查婴儿的()。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4、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表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5、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现象 C、心理过程 D、个性倾向性 6、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前后,部分5岁儿童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 A、他人 B、同伴 C、自身 D、父母 7、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 A、涵括性 B、组织性 C、集中性 D、指向性 8、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9、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 A、新异的刺激 B、运动的刺激物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情绪状态10、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特征定位策略 B、组织性策略 C、提取策略 D、视觉复述策略 11、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客体永久性 C、回忆 D、习惯化 1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想象 B、表象 C、感知 D、记忆 13、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自我中心性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14、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5、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戴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 这种认识属于()。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16、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A概念B思维C动作D语言 17、人脑中所保持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是指()。

01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01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精)

2012年肇庆学院现代心理学试题 、填空题(一个空格1分,共20个空,合计20分。 1.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2.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 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3.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6. 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四项。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这六种。 8.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9.记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再 现又包括再现和

回忆两种形式。

10.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状态,主要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这三种主要功能 1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二、单项选择(一小题1分,共20小题,合计20分。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D、提取。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贮存 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个组块。 A.7 ± B.5 ± C.8 ± D.9 ± 3.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B。 A.爬山法 B.逆向搜索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2016—2017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幼儿心理学)班级姓名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3、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4、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5、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6、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这种现象属于( ) A、再认 B、再现 C、习惯化 D、条件反射 7、小朋友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景,这是()。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8、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发现,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 A、70% B、60% C、65% D、50% 9、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10、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 A、社会生活环境 B、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C、移情 D、遗传基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依恋的类型()()() 2.儿童社会化的前提() 3.儿童攻击性的两种表现()() 4.个性的特征()()()() 三、名词解释(每个2分,一共10分) 1.社会化 2.亲社会行为 3.个性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2012-12-13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科学。个体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伦理性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总的有两个:1、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 2、格式塔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格式塔学派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现代心理学发展表现为三个特点: 1、派系融合,兼收并蓄。 2、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3、注重应用,日益广泛。 第三章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直接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 2、什么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可分为:绝对 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5、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具有选择性、礼节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6、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它有两种基本特征:一、选择性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a、不随意注意,即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决定的。如在嘈杂的背景中听到有人小声叫自己的名字。 b、随意注意,即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如一个人经常思考如何减肥以及减肥的方式。c、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 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八个: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下面将分别介绍各派及其主要观点。 ㈠构造心理学派 构造心理学堪称是科学心理学派的第一学派,其奠基人是冯特。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包含感觉.意象.情感三种状态。感觉是知觉的要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研究方法上,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的方法,强调实验内省法。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的意识经验是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立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的描述,因而该学派有被称为“元素主义”。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简称行为主义。其根本的特点是排斥意识,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研究主观的意识行为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间断:(1)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映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接学习,环境决定论。(2)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映之间的中介变量,用语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义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结实中介变量。(3)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认为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看作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㈢皮亚杰心理学派 皮亚杰心理学派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从生物角度出发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应该以来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的逻辑它勾画了一副完整的而动的认知发展蓝图,对而动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㈣机能主义 它起源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机能主义的先驱,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为基础,认为人就是认识社会中成长,所以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其在1890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机能主义概念,他反对把意识分割为元素,认为意识是个整体,是一套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其继承者杜威和安吉尔于20世纪处在芝加哥大学速立起了机能主义学派也称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有所为”的科学。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活动的研究在于获得,保持,组织和评价人的经验,以指导行动.这一学派主张应对注意,学习,智能等对人的适应行为有用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㈤人本主义心理学

现代管理心理学_(word版)

. 一、教材框架 程正方先生主编的《现代管理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及发展简史、个体行为与管理、团体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职工心理卫生与保健等内容,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具有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书籍。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三章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界的不同观点。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述个体心理与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团体、组织、领导行为与管理的关联性;第十一章着重讲员工心理卫生与健康。全书的核心部分在第四至第十章。二、学习要求、重点、难点学习要求: 在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体系、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理解在一个企业中个体、团体、组织和领导等要素在其人际关系系统中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深刻认识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意义,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能,分析与处理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1、理解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核心是认识需要、动机和激励的关系,掌握重要的激励理论和在管理中的运用; 2、理解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运用; 3、理解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变

革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学习难点: 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其首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习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不同岗位的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难点所在。三、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一)基本概念1、管理心理学: 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2、知觉: 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3、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4、社会知觉: 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5、自我知觉: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6、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就叫做定势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7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2019-12-29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试卷数量:两套任选一 试卷分布情况: 单选、判断、填空各10题各10分总的是30分 1、简答题5题50分 2、论述题1题20分,要联系实际作答 可能是1月3号考试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科学。个体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伦理性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总的有两个:1、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2、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格式塔学派3、精神分析学派其中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

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格式塔学派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现代心理学发展表现为三个特点: 1、派系融合,兼收并蓄。 2、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3、注重应用,日益广泛。 第二章不考在此略去!!!!!!!! 第三章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直接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 2、什么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5、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具有选择性、礼节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