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多源流分析框架

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can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金登的政策之窗就类似于拉雷·N·格斯顿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就是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在政治过程论的发展史上,科恩等人的“垃圾桶”模型不仅塑造了人们理解组织的观念,甚至还从总体上影响了政治科学和制度理论中,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成一种普遍共的、消极的公众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可以起到催化作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还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窗户打开的原因要么是出现了一些使人非相信不可的问题,要么就是政治溪流中发生了意外的事件。尽管政府议程是在问题溪流或政治溪流中建立的,但如果所有这三个溪流被连接在一起的话,即对一些正在考虑就此采取某种实际行动的项目进行编目。换言之,如果问题、政策以及政治都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就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比如广州的禁摩令:

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在“禁摩”政策过程中,问题溪流主要表现在,摩托车的大量存在,给广州市区的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广大市民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交通事故,当时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占了所有交通事故的一半,而且受伤、死亡的大多是摩托车这一边。广大市民反映摩托车问题的意见、建议逐渐增多,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表达了要求进一步加强摩托车管理的愿望。特别是广州市治安问题,引起了广州市民的不满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两抢”成为人们大街小巷都谈论的话题。交警表示,摩托车已是广州道路交通安全的“头号杀手”。政治溪流首先表现在市领导的调整。2003年,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专门做出指示,要求对广州市摩托车问题加以治理。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反复磋商,并由副市长苏泽群亲自挂帅,而参与此次政策过程的有市政府的主要部门,包括市办公厅、法制、交通、公安、工商、环保、商业、物价、宣传等部门。政策溪流主要体现在方案的制定上。自2003年张广宁市长做出指示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迅速做出反映,极制定出两套方案,并提交市委市政府讨论论证,并最终定下一套满意方案。另外,这与外部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汽车行业利益集团是“禁摩”政策的重要推力。多源流分析框架认为,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在“禁摩”政策过程中,政策之窗表现在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的交通安全事件的发生。据统计,“200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达到516971起,比2002年上升9.0%。在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犯财产案件占了91.5%。”42003年4月份以来,全市刑事案件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街面的“两抢”案件,特别是在公共聚集场所、马路上选择目标抢夺群众的项链、手机、提包的案件上升幅度最大,摩托车管理有很大漏洞,驾驶摩托车作案的飞车抢夺案件占48%,这类案件手法简单,逃窜快,容易得逞。这种犯罪行为被人们一致痛恨,于是很快达成一致:严格限制或禁止摩托

车,规范管理。除了这个指标外,使政策之窗打开的还有很多偶然因素,如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使政府有能力建立较完善的公共交通,也使老百姓有改变出行方式的能力;政策之窗的打开也与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契合,广州市努力在“十一五”时期至2020年打造一个经济中心、文化名城、上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广州市政府认为摩托车已成为低层次的交通工具,应该给予取代;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市举行,广州市政府认为摩托车将损害城市形象,等等。正是在这些各种条件的汇合和碰撞下,才汇成了如今的“禁摩”政策。

完全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模型,简称理性模型,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产生了完全理性的理论假设: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根源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

完全理性决策需要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穷尽目标的策略和方案,预测每种方案的结果及其概率,选择成本最低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对于一个缺乏联系的简单事务中,才能找到完全理性的决策,因为它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决策者素质的影响才最小。毕竟属于完全理性决策的方案非常少,仍然是一种理想模式。

理性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很多经济学教科书一般开篇都会讲,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些书里把理性定义为:“人们在决策时,可以很清楚地区分某两个决策孰好孰坏,或者二者一样好。”经济学这样定义,原因在于简化决策模型的求解过程,否则决策模型都将会变得异常复杂,很多情况下甚至无法得出一个满意的结果。很多批评者认为,理性综合模型是误导性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在批评者看来,没有任何一个体系能够全面满足这些条件,况且由于择优的标准不一、信息不可能完全、事物的不断变

化,一旦时过境迁,原先“最优”的政策不可能再有效。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建立

人们做出决策的时候,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每一方案或行为的具体真实后果,只能做一估计。这就是人们对未来形势的一种期望或估计,它实际上是人们对未来在心理上的一种假设,称为预期。可是人的有限理性破坏了人们预期的准确。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再次,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从管理决策理论的角度对古典管理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质疑,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从管理决策理论的角度阐释有限理性,摒弃以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原理是赫伯

特·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对经济学的一项重大贡献。西蒙认为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经济人”假设。“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相互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单纯的,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也不过是反映了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不可能做出最优的决策。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们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基础上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个人或企业的决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的。完全的理性导致决策人寻求最佳措施,而有限度的理性导致他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

漏桶原理

1. 奥肯漏桶原理是指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是税收制度可能损失效率和公平;社会保障支出可能是反激励的,一是反分配问题,二是过高的保障水平可能导致“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不当可能引起重重的经济效率损失,即从富人那里取来一桶粥,到穷人那里可能会漏出来一些;理论及美国的经验,例如如果富人那里去的一美元,到穷人那里只有一半,那此种以平等名义进行的再分配是以损失经济效率为代价的。

2.阿瑟.奥肯在他的“漏桶”实验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重视公平,那么将1美圆从很富有的人的桶里拿到很贫穷的人的桶里时,我们将表示赞同。但是设想在再分配的桶上有一个漏洞,富人所交的税只有一部分到了穷人手里,另一部分漏掉了,那么以公平的名义所进行的再分配就是以损失经济效率为代价的。

在奥肯的实验中,可以发现,从富人那里征收来的每100元税收,实际上只能让穷人的收入增加50元左右。这种再分配由于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的降低以及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消耗掉近一半。用奥肯的名言来讲,就是“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快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

漏洞出现在哪里呢?一是管理成本,政府雇用税务人员和社会保障人员,这方面的支出在分配上被认为是无效率的,美国的税务开支占税收的千分之五左右,中国的比例多大,只有国税局和地税局知道;福利和转移支付影响高收入群体的积极性,减少了其投资的欲望,对穷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其就业的迫切程度降低。例如,一个下岗工人终于找到一份勉强糊口的新工作,但工资不高,还因此失去了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这样,他就不愿意找工作,情愿等着吃国家救济,蛋糕再次变小。国家收入不断减少,就像政府的桶发生了“泄露”一样,富人失去的多,而穷人得到的少;三是社保和医保政策可能会减少人们为养老和保健进行储蓄的动力。

3.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漏桶理论”,奥肯曾形象地说:“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漏桶原理告诉我们公平与效率的交替关系: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公平,而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漏桶原理暗含了很多实际的情况,比如,如果对富裕家庭征收一定的附加税,来资助贫困家庭,那么,贫困家庭得到的资助总量一定小于富裕家庭所缴纳的税收总量,因为这笔资助在转交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这需要花费成本;同时,这种政策又会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储蓄和投资等产生影响。这样,这种政策就成了一个漏桶,而这种漏出则代表了效率的损失。

但是,今天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达成了共识,如果对富人重税,或者支持那些有能力的穷人,

那么这种税制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随着政府将更多的钱分配给穷人,他不得不提高富人及中等收入者的税收,就如同老师拿出好学生的成绩“奖励”给差学生一样,这样必然会削弱富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经济学家必须对这种取舍的幅度做出准确的估计。

这就如用刀来划分馅饼的矛盾,平等代表了如何分馅饼,而效率则表示馅饼的大小,人们必须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效率关注的是能不能尽量把蛋糕做大,而公平则关注是能不能公平地分蛋糕。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林德布洛姆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在美国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界很有影响。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已具雏形。1958 年林德布洛姆在批评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时,提出了“渐进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 、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2 、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3 、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

4 、渐进分析着重以已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致于冒险。

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 )按部就班原则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象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2 )积小变大变原则从形式上看,渐进决策过程似乎行动缓慢,但由微小变化的积累可以形成大的变化。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3 )稳中求变原则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势必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认识论上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定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因其所具有的固有缺陷,同样也遭到了不少学者批评。人们认为,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还比较适宜。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

垃圾桶模型

垃圾筒模型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制定模式。这个名字是从组织的一系列决策指定中产生出来的,这一模型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科恩(Michael D.Cohen)、奥尔森(Johan.G.Olsen) 等人于1972年提出。简单地说,该模型认为,企业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垃圾筒模型的具体内容垃圾筒模型的具体内容垃圾筒模型的具体内容垃圾筒模型的具体内容垃圾筒模型的基础是马奇教授对组织行为的观察,他发现,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容易对某些行为模式产生偏好。这些模式成为他们个人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宠爱有加的“宝贝儿”。作为结论,模型指出:不管问题发生在何时何地,人们都会以此为机会,来实施他们早已选定的解决方法。这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最终结果。该模型的另一特色,是将企业看作由一系列竞争性对策构成的集合体,随时等待着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垃圾筒模型下,决策可视为问题、对策和决策者的选择三者的某一特定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最终决策只不过是发生在垃圾筒内的淘金过程的副产品而已。马奇和另一位美国管理学者李查德·西特(Richard Cyert)还提出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运行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这刚好与垃圾筒模型不谋而合。垃圾筒模型的特征就该项特征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清楚,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此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目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正如前面说过,组织目标是模糊的,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挪动的。 2.2.2.2.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第二项特征是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并不清楚。这种组织的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本文指出该种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有时甚至是先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或是有了行动(action),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而不尽然像理性决策模式所主张的依逻辑思考的决策步骤以解决问题。第三个特征是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这种流动性参与以民主国家法案制定需经过国会审议为例:如以美国联邦政府来说,预算或是法案的制订不是行政部门所能全程主导、掌控或垄断。国会议员有可能在立法过程中,对法案加以修正或是杯葛,舆论、利益团体、或是游说团体也都会试图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施加影响力。

垃圾筒模型的四股力量垃圾筒模型认为,如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streams,或译成”流”):问题(problems)、解决方案(solutions)、参与人员(participants)、和决策的机会(opportunities)。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如目前失业问题,显示我们的劳资双方与国家经济甚至教育体系都有有问题,但我们尚无较佳的解决方案。再则,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

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则尚待观察。决策参与者的重要性,前面已有提及。要注意的是,决策参与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时某地开会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或官员,有可能学术界、舆论界、民间团体、乃至一般老百姓,也加入某一政策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而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也是决策能否订定的关键之一。称之为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打铁趁热,决策就可定案。如果机会一失,代表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 头脑风暴法 B. 德尔菲法 C. 脚本写作 D. 个人判断法 满分:4 分得分:4 2.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A. 替代 B. 分解 C. 合并 D. 缩减 满分:4 分得分:4 3.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 政策科学 B. 公共政策学 C. 政策学 D. 政策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4.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A. 咨询子系统 B. 信息子系统 C. 监控子系统 D. 反馈子系统 满分:4 分得分:4 5.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 B. 政策目标的认定 C. 政策方案的认定 D. 社会问题的认定 满分:4 分得分:4 6.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满分:4 分得分:4 7.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A. 理性模型 B. 渐进模型 C. 精英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满分:4 分得分:4 8.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 政策评估 B. 政策变通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执行 满分:4 分得分:4 9.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B. 主体权威性 C. 信息的反馈性 D. 空间广泛性 满分:4 分得分:4 10. “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A. 事实分析 B. 价值分析 C. 规范分析 D. 可行性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A. 人的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符号类比 D. 幻想类比 满分:4 分得分:4 2. 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 B.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满分:4 分得分:4 3. 必要的公共政策资源包括()。A. 财力资源 B. 人力资源 C. 权威资源 D. 信息资源 满分:4 分得分:4 4. 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A. 决策方案的提出 B. 法制部门的审查 C. 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满分:4 分得分:4 5. 一般把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分成()。A. 外在创始型 B. 参与型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 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1.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2.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3.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5.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 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1.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 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2.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3.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 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2.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3.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最新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 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 (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 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 (1)按层次划分: 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 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特征有:1)权威性 2)广泛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 (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 (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 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 2) 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 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 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 C. 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 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 1)收集信息和资料 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 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 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问题详解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完整word版)MPA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案例分析)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 ——宁夏西海固地区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国家于2002年开始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对所有符合国家条件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土地经过验收后给予粮食和现金的补贴。为达到同样的目的,与此政策相配套,国家进一步规定了舍饲圈养政策,要求所有养牲畜的农户不得以放牧的形式放养牲畜,而应将牲畜圈养起来,人工喂养。国家的这一政策由东部推向西部,并特别在西部的一些生态环境恶劣的省份给予了大量的财政补贴。 西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养牲畜特别是养羊比种粮食收入高。当农民使用放牧的方式养羊时,几乎没有投入,养羊的边际成本较低却收益较高。因而放牧养羊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却给环境带来很高的边际成本;如果让农民用圈养舍饲的方式养羊,虽然对环境有好处,但与农民快速致富的预期和愿望又相违背。用舍饲圈养的方法养牲畜,而且在西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的地方,难免会出现地里产的秸秆不够牲口吃,农民又没有经济能力购买饲料的情况。这样很难保证农民不重新放牧牲畜,环境和脱贫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面对这一矛盾,国家的总体思路是:让农民用一部分种粮食的田

地种草,如果有草,农民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喂饲圈养的牲畜,这样既可以解决养羊、牛致富的问题,又可以不破坏环境。 政府在宁夏推广的草的品种是苜蓿。苜蓿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牲畜食两年生植物,播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两年,如果长势好的话,一年还可以收获两次。苜蓿还具有抗旱、抗寒、高产、低投入、少投工的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免费向农民提供苜蓿的种子,但要求农民必须将其耕地的1/5到1/10(根据每户承包地块的面积和条件确定种草面积的差异)用来种草,且种苜蓿因为不属于退耕还草的部分,政府并不给予农民粮食补贴。这一政策在宁夏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银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农民种草致富、生态环境改善、政府投入逐年递减等多赢的局面。 但一个在银川地区受到大家欢迎且取得良好结果的政策,到了银南特别是到了西海固地区却遭到了从百姓到一些干部的冷落,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将种苜蓿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交给干部,将干部监督农民完成规定种草面积数,同干部的工作绩效和年终评奖挂钩。 按理说国家推行种草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农民尽快脱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统称,同时也是西部最干旱贫困地区的代名词。除固原市之外,西吉和海原两个县现在仍然是目前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西海固地区种植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海拔高(平均海拔2000-2500米)雨水少、气温低、土地土层薄,没有自然河流和人工灌溉。苜蓿种植下去和粮食一样,产量完全靠老天。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一般意义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4.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 5.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6.公共政策合法化: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7.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它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二、填空 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 2.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环节。 3.公共政策分析原则:1. 系统原则2. 预测原则 3. 协调原则 4. 分解综合原则 5. 民主原则 4.思想库类型:(1)官方思想库。(2)半官方思想库。(3)民间思想库。(4)国际思想库。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6.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5个):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执行子系统。 三、简答 1.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优势:(1)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4)其他方面的优势。 缺陷:志愿失灵理论。“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经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2.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制约性和影响表现在: (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资源。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她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人们在决策就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得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得就是一个既定得问题,该问题同其她问题得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她问题相比,它就是最重要得。 2、决策者选择决定得各种目得、价值或目标就是明确得,或就是希望利益最大,或就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得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得两个以上得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得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就是相同得,通常会作相同得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得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自然状态下得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得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得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得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得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得人们得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得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得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得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就是无法实现得。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得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得就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就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就是首先必须找出与说明问题。问题就是什么?不同得人会有不同得认识与瞧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得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得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得利益瞧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与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得原因就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得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得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得就是与非就是极其困难得。靠分析就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得,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得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得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得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得利益。 第四,决策中得相关分析不就是万能得。决策受时间与资源得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得,甚至长时间得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一、单选题 1.(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3.(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E?休斯)。 9.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0.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1.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12.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1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15.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1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7.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18.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19.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2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22.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2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25.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 26.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 判断)。 27.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 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8.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 性)的分配。 29.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0.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 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 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2.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 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3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C.利益纠 纷)。 34.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 ?戴伊)。 3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共 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 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36.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 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 (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 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38.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基础)。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前提)。 4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 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41.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4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 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 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 蒂尔)。 44.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4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46.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47.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 工具)。 48.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 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49.文化环境不包括(D.心理文化)。 50.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5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 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 学)。 52.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 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53.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 (B.国内政策环境)。 5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 (A.功能论证)。 55.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 (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 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 性作用。 56.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 (B.个人福利)。 57.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A.党 政二元结构)。 58.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 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59.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 决策者的(A.财产)。 60.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枢纽)地位。 61.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视理 性)。 6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 行)。 6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评估 准备)。 64.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 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6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 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66.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 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 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67.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斯)。 68.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 为基础的。 69.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个人) 为出发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 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正常利益C.超常 利益D.失常利益)。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 的原因包括(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 因C.受控的原因)。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 活动中,以(A.解释B.组织C.实施) 三者最为重要。 4.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经验分析 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5.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定量 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 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 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 象提供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 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 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 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 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 法量化的关键因素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 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 义的批判)。 6.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 (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7.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利益集团B.政 治党派C.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 8.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政治领 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 能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 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 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 (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 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 (1)按层次划分: 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 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特征有:1)权威性 2)广泛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 (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 (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 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 2) 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 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 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 C. 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 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 1)收集信息和资料 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 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 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