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张纪元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内容摘要:与传统的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蕴含着新的内容。但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远未被充分认识,发展趋势仍比较模糊。有因于此,需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不断探索,丰富理论。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作用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已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受到欧美国家经济萎缩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但在国家稳定金融、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下,各项经济指标趋稳并逐步回升,经济增长仍达到8%的较高速度。

但是,在经济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增长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粗放式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但制造的产品往往没有完全的资本产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体系。高速增长的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收益通过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收益流出到国外。由此出现很多矛盾现象:GDP的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相称;服务业的增长与工业的增长不相称;GDP的增长与就业的增长不相称(因为现代服务业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增长的质量问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问题。

现代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会计统计财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服务、咨询、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二战后至今,现代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我国加入WTO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我国的现代服务业也因此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它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受经

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也会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来满足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可以这么说,没有制造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这些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现代服务业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与新型工业化无隙“藕合”,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具体的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企业从战略的选择、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3).现代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服务活动有关,例如,计算机产业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修服务。因此,高效率的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4).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建设制造业基地,是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现代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工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够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现代服务业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是在产前、产中、产后为生产服务。如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服务、金融和保险、现代物流、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等等,还有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品质和拓展能力需要的如教育服务产品、现代媒体产品、旅游产品、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也不断发展,且服务手段日新月异,并较多采用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和合作。但是,这些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是滞后的,从全球经济

范围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以劳动密集产品的生产为主,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利用其创新优势、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和人才优势,以资本输出、知识产权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为主,而这些输出大多与现代服务业相联系。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生产要素的禀赋特征导致了世界产业的从新分布:我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中心。我国除了一个统一贴牌“MADE IN CHINA”为世人所认识外,在世界上鲜有特别叫得响的品牌。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服务业比重一直高居的美国却控制着世界最主要的生产能力。同样,我国香港地区经济也并没有因产业空心化而没落,相反其现代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超过90%,繁荣依旧,显示出不断增强的城市竞争力。因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比重过度上升和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通过上述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作用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确认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已不容置疑。但时代在前进、技术在革新、社会经济在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在这知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一、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就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有资料表明,目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为43.5%, 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这些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提高。

其二、现代服务贸易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内容。传统商品贸易、技术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但现代服务贸易犹如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据统计,上世纪末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出同期国际其他贸易的增长速度。有专家估计,2010年以后,服务贸易将与商品贸易“平分秋色”。

其三、现代服务业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日益突出。所谓信息比较优势是指各国或地区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和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

所获得信息的数量、质量、实效和稀缺程度。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主要是通过信息完成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也强烈依托信息,因此,信息比较优势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对信息的操控与控制能力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其四、一些发展中国家顺势追赶,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几年世界现代服务贸易方心未艾,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处于经济转轨的国家提供了难得机遇。这些国家政府纷纷对本国服务业大力扶持,促使其发展壮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印度软件业,出口从1980年的500万美元猛升至1998年的10亿美元,占据世界软件市场的12%。近10年来,年出口增长率超过54%,远高于33%的其国内收入增长率。

因此,把握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扩展规模、结构调整、丰富内涵、形成体系,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充分分析国内经济现状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找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这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我们要在战略上高度认识现代服务业,在战术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充分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及与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次,积极培养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转型。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现代服务业则要培养,可以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最后,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云南经济增长方式探究

云南经济增长方式探究 本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当一个经济体较为落后时,它的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因为这时候它没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的科研投入以实现科技创新。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靠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增长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因为这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不断下降。这时候就必须靠技术的进步、靠制度的完善、靠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靠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去推动经济发展。从全国来看: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年,我国约占世界的’,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原煤为.%、钢铁为,、氧化铝为、水泥为’。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仅为美国的%/&;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从云南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云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能源和电力的消耗强度有所下降,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降低。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省经济仍然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较低,单位产出的能耗较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尤其是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对资源的过多依赖,各种资源将难以为继。从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就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而改变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因为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往往具有较大的贡献。以绍兴为例,“十一五”期间,绍兴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0.59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年均增长13.9%,增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2.5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十五”期末提高4.2个百分点。201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0%,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8个百分点。 其次,服务业以较低的能耗创造了较大的社会价值。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所消耗的能源量有着显著的差别,从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大大超过服务,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相对于服务业呈递增状态,第三产业用较少的能耗创造了较多的社会价值。 再次,服务业与各产业保持良性互动。绍兴地区的产业主要有柯桥的轻纺产业,兴昌的制药产业,诸暨的珍珠产业,嵊州的领带服饰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服务业。金融银行业、物流运输业、电信通讯业等服务产业都为绍兴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然后,服务业能够吸纳社会就业。服务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具有天然优势。服务业单位数的增加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居民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就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也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民消费水平指标也成为反映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 总之,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国民经济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吸收社会劳动力等方面有更多优势,因而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加强服务业产业规划,并使产业规划要有可操作性。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提供各项服务的能力,建设服务性大城市。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有志之士从事服务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水平。使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努力使经济健康快速的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贸易也逐渐的增多,而服务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重中之重。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很多的方面,包括对GDP、就业、产业结构等。本文就根据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并根据国内外服务业之间的差距,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现在服务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进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一条更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的服务业走向世界提供保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1、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1)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泛指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透过行为或行式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服务业目前于发达国家的产业比重约占70%以上;于部分开发中国家比重大约55-65%。属于服务业的行业主要有:饭店餐饮、贸易、大众客运、会议展览、仓储物流、金融保险、商务顾问、房地产仲介、公共服务、民防、社区服务、电信通讯产业、个人化服务及社会各个工作层面等。其中的电信通讯产业亦因发展商机甚巨,有时另归类为第四产业。 (2)服务业的内容 服务业内容: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即,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国际组织。 (3)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在一定时期内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这也是衡量其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标志。经济增长的直接决定因素有:劳动量、投资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GDP,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GDP来计算经济增长速率。 (4)经济增长主要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势,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粗放型和集约型。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区分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 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坚持三条有利于原则:(1) 应有利于经济的合理、持续、快速增长; (2) 应有利于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3) 应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当经济增长只有一种方法或途径时,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才有了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即经济增长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的,这种增长有哪些特征。由于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过程,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由于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 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1)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能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基本前提。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整合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剖析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及措施.pdf

本文作者:傅茂淑工作单位:农九师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方式,前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后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实现增长。而一个地区甚至大到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增长方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九师是一个农牧自然资源单一,矿产资源相对匮乏的师,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长期增长困难很多,经过近40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九师经济总量和规模得到一定的积累和扩增,在此基础上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保持九师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农九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 坚持“农业稳师、牧业强师、工业立师、商业活师、科教兴师”的发展战略,以“做强农业、做大工业、做活三产”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转变九师经济增长方式。不仅着眼于规模和总量,更强调质量和效率;不仅着眼于已达到的水平,更强调潜力和后劲,建设“经济型、效益型、环保型”产业,面向疆内和疆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内进行资源配置和经济扩张,提高参与疆内和全国分工协作及竞争的能力,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农九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坚持师、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师、团协调发展。把解决“农业、农场、农工”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型团场、新型连队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四)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三、农九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举措 (一)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型团场建设的着力点1.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有机肥投放,提高耕地产出率。贯彻落实好兵团“1+3”文件和若干政策补充意见,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导职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以“转包、股份、租赁”等形式,推动土地的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减少一产承包职工的人数,促进土地、资本等要素集聚,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根据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四大产业区。即沿山一带(164团、166团、167团、168团)的小麦种植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好(163团、164团、167团、168团、团结农场)的甜菜种植区;土壤条件较好(161团、163团、、165团、167团、团结农场)的打瓜种植区;光热条件相对较好(163团、169团、团结农场)的加工番茄种植区。继续扩大土豆、北方保护地蔬菜园艺业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加快“六大基地”的建设步伐,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势产业带,以“块状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十大主体技术”和“六项农业精准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始终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大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积极申报特色农产品品牌并建立原产地保护制度,培育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二)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围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的圈舍改造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职工成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实用技术,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升产业可持续能力。1.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扩大人工草场种植面积,为草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资源保障。2.推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3.切实改变单纯追求牲畜数量增长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德系美利奴细毛羊为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肉牛、奶牛的养殖规模,在提高牲畜质量和科学化养殖上下功夫,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4.加快10万只优质牛羊育肥基地建设,在大力发展家庭牧场的同时积极培育500个育肥大户,逐步形成养殖户—养殖小区—养殖基地(培育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户和专业连)相连的产业发展格局,使现有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方面转变。5.以161团、165团、170团为重点建好优质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强化外引内联,不断引进优良品种、资金、技术。6.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加快建设疫病防治、质量标准和畜产品市场体系。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人工饲草料基地发展到50万亩,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只,畜牧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4%,畜牧业发展成为九师农业经济的支柱。(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团场二、三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工不仅能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职工和基地生产,而且能广开职工转岗转业渠道。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做出了从2007年起将兵团工业企业缴纳的地方税收,以2005年为基数,超基数增长部分全额返还兵团的重大决定,这必将对兵团发展工业产生重大的激励作用。虽然要避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格局,但团场仍要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吸引社会资金和龙头企业到基础条件较好、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