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浅谈彩陶文化

浅谈彩陶文化 摘要:浅谈彩陶的产生、造型、纹饰。结合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了纹饰图案的含义,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彩陶产生,仰韶文化,造型,纹饰,生活艺术 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这是因为彩陶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熔铸着历史的痕迹。从彩陶文化中,我们后人可以窥见到历史的踪影,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 说到彩陶的产生,不得不追溯到陶器出现的年代。距今大约七、八千年以前,原始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贮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于是,人们尝试着去制作那种他们需要的容器。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不断改良,人们最终发明了制陶技术,最后成功制成了坚硬耐用而不易透水的陶器。 在原始制陶的初期阶段,人们还只是关注陶器的实用功效,尚无余力顾及装饰恶化美感,只是少数陶器的口沿外壁稍饰有简单的红色宽带纹。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宽裕,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陶器的制作中去。此时的陶器,除实用功能之外,还要体现和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原始制陶技术由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彩陶。 提到彩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几乎遍布于华北各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大多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壶、罐和饮食用的碗等。其表面还绘有各种彩色纹饰和一些动物的简约图案。有研究表明,当时的彩陶文化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就不易脱落了。其中,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且图案大多都绘制在盆、罐的口部、腹部等突出的部位。在我看来,这或许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那么点联系。因为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情况相当的原始,通常是席地而坐的。由于缺少家具,这些盆、碗、罐也常常被他们置于地上,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多在坐着的人容易看到的地方。 谈及彩陶的纹饰图案,可谓是丰富多彩,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当时人们的艺术才能。细细观察那个时期的彩陶,可以发现当时的装饰图案大多以鱼、鸟等动物形象为主题。由于时期不同,彩陶艺术中的图案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早期的鱼、鸟纹刻画得较为具体、形象,而到了中、后期,纹饰的图案就变得较为抽象,包含的夸张成分也日渐增多,往往用几何形状代替。在这些几何图案中,虽然鱼、鸟的形状完全消失了,但鱼遨游、鸟飞翔的动感依然还是很形象的。 但这些图案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呢?目前学术界对于鱼纹、鸟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图腾说、太阳崇拜说、神话说等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纹饰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还可以找到这些地区以鱼、鸟为氏族图腾的痕迹。而那些图腾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支持图腾说的人认为,随着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成员常常会彼此融合混杂,难以分辨。图腾标志和图腾名称的存在,使人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群体。陶器作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其装饰也难免会打上本氏族的某种标记,以便和其他氏族的陶器区分开,这种标记很有可能就是图腾的标记。 除了支持图腾说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还比较倾向于太阳崇拜说。人们发现,在仰韶文化晚期陶器装饰以鸟为主要题材的彩陶图案中,有一种被拉长身体的双头多足鸟,而这种鸟纹常常和太阳纹一起出现。学者们认为,与图腾说相比,他们觉得更多的是采取了象征的手法,用鸟的形象代表太阳,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鸟是主宰太阳的精灵。同图腾说一样,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彩陶消失原因

彩陶消失的原因 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 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 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马家窑型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14106652.html, 马家窑型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的研究 作者:姜凤阳晁新姣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家窑彩陶文化中特别有代表性的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的研究,分别介绍其文化背景和纹样的由来和其演变过程,以及在彩陶装饰中的艺术地位及其对后世陶瓷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原始社会马家窑;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59-01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制陶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原始彩陶是陶红色坯体,用矿物质颜料在陶体上绘制各种图案,经过焙烧之后图案纹饰几乎可以达到永不褪色的效果,从而在陶器的表面呈现出红褐色或棕黄色的纹饰,这就是所谓的“彩陶”的“彩”,学术界把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称为仰韶文化。 一、马家窑彩陶文化的介绍 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的巅峰时期,在时间上约为公元前4200~3300年,遗址主要位于今天的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马家窑一带,受到了陕西关中平原等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它是在庙底沟类型基础上的一种继承和创新。 这个时期的彩陶陶器以沙质和泥质为主,陶器胎质细腻,造型设计上比例均衡,经过打磨之后更光滑精细,在成型方法上多采用泥条盘筑的手工制作法,彩绘的颜色多采用黑彩、白彩、或黑白两色,还有一些黑彩中加红彩。一般彩陶装饰面积较大,通常遍布陶器全身,丰满匀称。纹饰分别有划纹、三角纹、绳纹以及螺旋纹,其中螺旋纹出现的最多,螺旋纹动感十足的特点给人视觉上带来流动变化的美感,与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相比,显得更加精致美观,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二、彩陶双耳罐纹样的分解 这件出土于甘肃临夏的彩陶双耳罐(图1),带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的重要特征:首先是式样新颖、造型优美,其次色彩上以橙红为底,装饰黑彩纹样,并且纹样也是马家窑型陶器最为常见的螺旋纹。彩陶双耳罐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装饰和造型的完美结合的特点,同时还把动与静的造型因素与器皿造型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整体出发处理动与静的强弱、节奏和呼应、对比等关系。彩陶双耳罐成功的根据器皿不同的实用位置作出相应的纹饰,动静态纹样的对比中呈现出此器型的上、中、下三部分纹饰。 (一)上部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 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 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 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 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 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 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 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 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 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 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 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 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 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 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 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 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 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 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 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 1一6)。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 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 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 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 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 式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 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 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 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 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 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 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 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 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 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 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 史博物馆。

浅议彩陶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议彩陶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崭新的艺术。本文通过对原始彩陶的艺术分析研究和探讨吸取其精华从而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 装饰、造型等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彩陶文化现代陶瓷艺术纹饰造型 一、彩陶文化的典型类别 我国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所显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变化状况,将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大约距今11000—7500年)、中期(大约距今7500—5000年)和晚期(大约距今5000—4000年)三个阶段。彩陶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彩陶的真正大量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知的最早彩陶遗存是陕西省华县的老官台文化。其年代大约距今7000多年。由于老官台文化的遗址分布比较薄弱,内涵也比较贫乏。虽有如大地湾的出土遗物这样的重要发现,但从总体看,文化层薄弱。出土的陶器从质地、造型、火候等方面看,水平比较低,陶器器形以三足器为主,纹饰简单。但是,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遗存,它标志着原始造型艺术从石器首先转移到陶器上,因此,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1、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大约6000多年至4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几个彩陶类型中,以年代的距今以远为序,依次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彩陶的几种类型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是陶质多为细腻的红色陶,表里光滑,器型有圜底和平底碗、盆、钵,尖底的、大口深腹的、小口高颈的瓶和罐,纹饰色调明快和谐,其中如半坡类型中的鱼类纹饰及人面鱼纹、庙底沟的鸟纹、蛙纹、以及鹳鱼石斧图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大沽口文化彩陶 新石器时代中期,除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最为重要外,大汶口文化彩陶则代表黄河下游彩陶的发展水平。大汶口彩陶大约存在于公元前4300—前2500年间,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大汶口彩陶数量不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现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橙黄陶为主。陶器器形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彩陶图案反映出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内彩特别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早期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中期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波纹和鸟纹,蛙纹、同心圆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图案结构巧妙,线条流畅,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 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广和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650年~4350年间,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半山晚期,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厂类型是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年~4050年之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马厂时期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纹饰以黑彩为主。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〇”、“×”、“卍”、“十”、“一”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 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1933年杨锤健和裴文中到仰韶村和不召寨调查,在仰韶村采集到百余件考古标本,以石器为大宗,包括打制和磨制的两类石器,这表明当时的打制石器仍然盛行,填补了过去对这个地区发掘工作的空白。1951年6月,夏鼐一行4人在仰韶村调查、试掘。开探沟一条,切到安特生所发掘的旧探沟五条,复核了地层堆积,并发现墓葬9座,这里是安特生所称的仰韶文化墓地。不过从地层关系进行考察,这几座墓葬应该是在遗址废弃以后才埋进去的,已经不是原生的地层,而且所包含的陶片中有明显的冲刷痕迹,另外墓葬里没有随葬品,不能确定其时代归属,但决不可能早到仰韶文化。此外,在路旁断崖上还发掘出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泥土涂抹平整,由于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的两种因素,因此被认定为混和文化的遗存。从以后的考古发现证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所以,在仰韶村遗址中存在混合性质的遗存,应该是确实的。除仰韶村外,我们还对附近的不召寨、下城东和杨河村等遗址进行了调查。1980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绳池县文管会配合仰韶村居民的房屋修建,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对仰韶村遗址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这里被分成四期:(一)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二)仰韶文化的晚期类型;(三)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四)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代表着从仰韶到龙山的连续发展过程。当然仰韶遗址可能还存在着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类型以及较晚的遗存。随着以后考古工作的继续,揭露的遗址现象可能会更加复杂。1985年11月,河南省考古学会和绳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在绳池联合召开“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共提交论文50多篇,出版了《论仰韶文化》的专刊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牟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的问题,关涉到人在其所关切世界的生活方式。“符号,它是一种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它们处于想象世界中,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一原始彩陶艺术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所具有的深刻抽象性和表现性,也只有通过形象的图形、图像化的符号方式,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才能够为其他的人们获知。 二、象生纹饰是原始彩陶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将无形的原始先民的恐惧、敬畏、祈祷,禁忌等情感物化为视觉有形的,把不可知的变为可知的,把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变为可见的,将不可表达的变为可表达的。它们以简明扼要的符号形式反映着人类发端时期的思维和情感。 三、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其功用恐怕首先要归因于其本身的感性刺激。此外,在任何一种原始彩陶纹饰中,其意象同它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这就是说,一个彩陶纹饰符号意象可以留下大量供主体去想象或联想的余地,这一点是抽象的文字和逻辑所不能比拟的。 四、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和装饰部位是由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无论是象生纹饰还是几何纹饰,在发展趋向上都逐渐与陶器的功能走向协调。每一个纹饰都以独立的方式出现,都是一个新的创造,有着不可言说的无尽意味。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亦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浅谈古希腊陶器与中国仰韶文化陶器的区别

浅谈古希腊陶器与中国仰韶文化陶器的区别 古希腊时期与中国仰韶文化阶段所出产的陶器,由于两者之间政治、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的差别,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陶器生产在古希腊十分兴旺,可以说是该地最重要、最发达的手工艺门类。希腊的陶器制作与设计自古便享有盛誉,希腊人可以称得上是古代世界最出色的陶器制造者与设计者。根据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的演变过程,古希腊陶器工艺设计的发展可以分作5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几何风格时期、东方风格时期、黑绘风格时期、红绘风格时期、白绘风格时期。 黑绘风格陶器是古希腊陶器工艺进入繁盛期后的第一种风格,它的流行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初到公元前5世纪。所谓黑绘法即在覆盖了一层透明釉的陶土原色的器身上,先用尖锐的工具划出人体或动物形体的线条轮廓,然后在刻划部分涂上釉黑的色彩。装饰题材多取自神话故事、历史传奇,装饰性日渐淡薄,相反绘画性逐步提高。公元前6世纪中期之后,黑绘风格的陶器进入其黄金时代,彻底摆脱了以往风格的影响,不再采用饰带重叠的装饰手法,而开始在陶器的主要位置描绘独幅画面。 紧接着黑绘风格以后的是红绘风格陶器,其流行期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末。红绘法与黑绘法相反,陶器上的人体、动物等形体的陶土色的,而整个器身底色则敷以釉黑色,并用细的黑色线条自由地勾勒出人物形体、动态、衣纹、饰物。希腊人之所以不满足于黑绘风格,主要是认为黑绘式陶器虽然形象鲜明,装饰性很强,但它表现场景和刻画人物的能力因为受到单纯黑色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采用红绘法之后,既弥补了这些缺陷,又使题材范围扩大,甚至开始出现风俗画特征的场面描写。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6 世纪末5世纪初,红绘式风格在陶瓶装饰中占主导地位,黑绘式手法则逐渐消失。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开始,红绘式风格趋向宏伟、严谨和清晰。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用色,一般是在红地、橙黄地或灰地上,绘黑色花纹,间以少量的赭红、白色。用色不多,却并不单调,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沉着而谐和,表现出原始彩陶艺术特有的单纯、质朴、淳厚的美。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大致可分两大类:象生纹饰和几何纹饰。几何纹饰以漩涡纹最具特点。象生纹饰包括动物纹饰、植物纹饰、人物纹饰和景物纹饰,其中以蛙纹最具代表性。此时期纹饰在总体上说已经从仰韶文化早期的简单的手印画象延伸到对于不同物象的组合,从具象的象生到抽象的线条,从稚拙的摹仿自然到有了对装饰美的向往,显示着人类精神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装饰只能开始于陶器。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古希腊时期的陶器与仰韶文化阶段的陶器虽然由于各种因素而各具特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一、概述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马厂彩陶 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但看其蛙形纹,以圆圈纹做头部,宽粗的折线纹做四肢,还有许多无头或仅剩四肢的表现,那仰天向上的宽粗密集的折线似原始巫师迷狂中的舞蹈形态,又似对天祈祷的神态,其间所透露的神秘怪诞、严肃威吓气势已远远不同于早期彩陶上轻松愉快的气息,早期彩陶那种鱼儿

浅谈仰韶彩陶的文化意蕴

浅谈仰韶彩陶的文化意蕴 【摘要】在仰韶文化中,原始人类留下来的大量视觉图形引起了人们的探寻,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美学价值,而是在于它们的隐含的意义。彩陶纹样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在当时是具有重要的含义和内容,它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即“有意味的形式”。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仰韶彩陶文化又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意蕴;文化观 新石器晚期,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遍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一.仰韶彩陶文化的生命繁衍意蕴; 生命和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原始彩陶艺术也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生存和繁衍,表达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1)生存:在当时及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类对生存的强烈愿望已经表现出来。(2)繁衍:原始人类对子孙后代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原始社会是一个以氏族血缘关系组成的部落联盟。原始社会生存环境及其恶劣的条件下,那些具有超人的特别能力的动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祇动物和图腾动物。如具备人类无法达到的多子多孙生育繁衍能力的鱼、蟾、蛙作为图腾文化符号等等。 在仰韶半坡彩陶中,以鱼纹最多。鱼在中国语言中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在原始社会极其恶劣生态环境下,傍水而居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体验、日常观察与接触和对鱼类强大的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所以把鱼类纹和生殖崇拜关联在一起而引发的想象延伸和连接。 二. 仰韶彩陶文化的阴阳观和生生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而彩陶纹样也有阴阳观和生生观的深刻意蕴。 两种动物组合成一种动物在彩陶纹样是很常见的表述方式。其寓意可能是两个氏族部落的结合联盟或是部落间的不断战争而融合其他氏族部落的图腾符号,也许还是表示天地相合、男女相交的文化符号。例如:鱼和鸟、人面的复合纹样有学者认为是以鱼纹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的融合。 彩陶盆中心两条鱼向相反方向旋转,是一种阴阳鱼环天旋转、生命永生不息和子孙万代生生不息的观念符号。突出了原始人类的阴阳观和生生观的哲学思想。 在半坡文化晚期的彩陶中,有许多由阴纹和阳纹构成的双关性图案,它们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