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央行数字货币报告

欧洲央行数字货币报告

欧洲央行数字货币报告
欧洲央行数字货币报告

一、导言

欧元体系为欧元区的家庭、企业和金融体系提供了安全的资金和可靠的支付手段。通过履行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职责,确保服务于欧洲社会。我们一直致力于保持对欧元的信心,这意味着我们提供的货币和支付服务的形式要适应人们消费、储蓄和投资方式的变化。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公众对数字支付的偏好也在增加。这正在改变支付格局,且涉及到我们核心职能。在此背景下,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于2020年1月设立了一个高级别工作组,以推进欧元区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工作。本报告介绍了工作组的主要研究结果,工作组分析了可能的好处和挑战,以及在欧元区引入CBDC相关的法律、职能和技术问题。在本报告中,数字欧元一词是指以数字形式记录的欧元系统的负债,作为现金的补充。分析涵盖了数字欧元的关键层面,例如确定可行的设计及其评估,特别是关于适用的法律框架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稳定和支付系统;潜在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可能选项,以及欧元系统对这种基础设施的实际测试。

二、发行数字欧元的原因、可能的场景和隐含的要求

关键信息:

在设想的一系列方案中,数字欧元是欧元系统的一个可行选择,以实现与中央银行核心职能(第2.1节)和欧盟一般经济政策(第2.2节)有关的目标,但其设计必须符合具体设想方案的要求。

?通过发行数字欧元支持欧盟经济的数字化和欧盟的战略独立

?针对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的作用显著下降的情况

?外国央行或私人数字支付具有很大潜力且在欧元区得到广泛使用

?作为一种新型货币政策传递渠道

?提供支付服务的风险

?促进欧元国际化

?降低货币发行和支付系统的总体成本和改善支付系统生态。

?具体情况的实现并不一定需要在有替代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发行数字欧元。

2.1 与央行核心职能相关的场景

情景1: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能够促进欧洲经济的数字化和独立性。

要求1(R1):增强数字化效率。数字欧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跟上最先进的技术,以便最好地满足市场在便利性、速度、成本效率和可编程性等方面的需求。情景2: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的作用显著下降。需求2(R2):类似现金的特性。为了与现金的主要特征相匹配,一个旨在解决现金接受率下降的数字欧元应该允许离线支付。此外,数字欧元应该便于弱势群体使用,免费供支付者基本使用,并应保护隐私。设想3:以欧元计价的与外国央行、私主体发行的数字货币竞争的一种货币形式。要求3(R3):竞争特征。数字欧元应该具有技术前沿的特点。它至少可以和通过无管制实体提供的数字支付方案具有一样的吸

引力。设想4: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发行数字欧元是必要的或有益的。要

求4(R4):数字欧元将是货币政策选项。如果被认为是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工具,数字欧元应按央行可以利率波动支付利息。设想5:有必要减少可能妨碍

提供支付服务的极端事件发生可能性(诸如网络事件、自然灾害、大流行病或其他极端事件)。要求5(R5):建设数据备份系统。为了提高支付系统的整体

弹性,数字欧元应该广泛提供并通过弹性渠道进行交易。

2.2 与欧盟更广泛目标有关的设想

按照《里斯本条约》第127条的规定,欧元系统在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情况下,应支持欧洲联盟的一般经济政策,以促进实现欧洲联盟的目标。因此,下文探讨数字欧元如何助力实现欧盟的目标。

设想6:欧元国际化与欧盟目标具有相关性。要求6(R6):国际使用。数字欧元应该能够在欧元区以外以符合欧元系统的目标和方便非欧元区居民的方式使用。设想7:欧元系统支持降低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成本、改善支付生态。要求

7a(R7a):节约成本。数字欧元的设计应该能降低当前支付生态系统的成本。要求7b(R7b):环保。数字欧元的设计应该基于技术解决方案,以尽量减少其生

态损耗,并改善当前支付生态系统。三、数字欧元的潜在影响和隐含的要求

本节审查数字欧元的发行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以及欧元系统的核心任务和职能,由此得出无论预期如何数字欧元都应满足的要求。

关键信息:

数字欧元的设计应避免其发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降低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对银行部门提供服务可能的任何风险。

应避免过度使用数字欧元作为一种投资形式,以及数字欧元突然大幅向银行存款转移的相关风险。数字欧元应通过受监督的中介机构提供,而IT项目风险(例如,项目延迟或意外成本)应尽量减少。除非明显违背公众利益,否则欧元系统的目标应该是即使是在豁免的情况下,数字欧元的使用也应遵守监管标准。

与其他选择相比,数字欧元应该是实现欧元系统的目标的有效途径。数字欧元应当为在欧元区以外使用创造条件,数字欧元服务需要高度抵御网络威胁。

3.1 对银行业、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要求8(R8):能够控制流通中数字欧元的数量。数字欧元应该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支付手段,但其设计应避免将其作为一种投资形式使用,并避免从诸如银行存款等形式向数字欧元大幅转移的相关风险。

3.2 声誉等风险

要求9(R9):与市场参与者合作数字欧元项目应参照IT项目的管理来进行。通过受监督的中介机构,在所有欧元国家平等地提供数字欧元,这可以利用其现有的客户服务,以避免流程冗余。要求10(R10):符合监管框架。虽然实际上

央行负债不受监管,但在发行数字欧元时,欧元系统仍应以遵守监管标准为目标,包括其在支付领域的应用。

3.3 对零售支付安全和效率的影响

要求11(R11):实现欧元系统目标的安全和效率。数字欧元应该以安全有效的方式进行设计。应估计其项目和业务的费用,并与预期收益进行比较,同时考虑今后任何设想方案中的替代解决办法。非核心服务的提供应留给受监管的私人部门。

需求12(R12):在整个欧元区易于使用。数字欧元应通过整个欧元区的标准化前端解决方案提供,并应与私人支付解决方案兼容可操作。数字欧元应便于公民使用,包括目前非涉及金融体系的公民(例如那些在商业银行没有账户的公民),数字欧元需要与现金共存。

3.4 对欧元跨境使用的影响

要求13(R13):非欧元区居民有条件使用。数字欧元的设计应包括非欧元地区居民获得和使用的具体条件,以确保它不会导致资本外逃或汇率震荡。例如,这种条件可以采取限制非欧元区居民持有数字欧元或收取适当费用的形式。

3.5 网络风险要求14(R14):网络修复能力。数字欧元服务将需要抵御网络威

胁的能力,并能够为金融生态系统提供高水平的保护,使其免受网络攻击。在攻击成功的情况下,恢复时间应该是短的,并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四、数字欧元的法律考量

关键信息:

?数字欧元的具体设计选择将决定其发行的法律依据。

?欧盟主要法律并不排除发行数字欧元作为法定货币的可能性,因此,这将要求收款人接受数字欧元。

?关于数字欧元的分配及使用的某些实际安排,原则上可以外包,但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

4.1 欧元系统发行数字欧元的法律依据

如果发行数字欧元,类似央行储备,只有央行及其对应方可以使用,那么欧元系统就可以援引《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条约》(ESCB,即the Statute of the 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第20条第1款作为法律依据。

如果将数字欧元通过在欧元系统持有的账户提供给家庭和其他私营实体,欧元系统可以援引《里斯本条约》(TFEU,即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第127条第2款和《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条约》第17条(非唯一法律依据)作为法律依据。如果将数字欧元作为特定类型付款的结算媒介发行,由专门的支付基础设施处理,只有合格的参与者才能使用,那么发行数字欧元的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将是《里斯本条约》第127条第2款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条约》第22条。如果将数字欧元作为等同于钞票的工具发行,那么发行数字欧元的最方便的法律依据将是《里斯本条约》第128条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条约》第16条第一款。

可根据《里斯本条约》第133条制定一项法律法案,以规范欧元系统以法定货币身份发行数字欧元的条件。

4.2 欧元系统有权发行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的数字欧元

早期法律引入了法定货币的概念,但没有详细说明其范围和法律效力。虽然根

据欧盟主要法律,欧元系统发行的欧元纸币应是享有法定地位的唯一“货

币”,但《里斯本条约》和《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条约》都没有明确排除欧元系

统发行可能享有法定地位的欧元纸币以外的资产或债务(例如欧洲央行债券)。

此外,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元钞票”的权利可以理解为包括确定发行“欧元

钞票”的格式或媒介的权利。如果将数字欧元视为欧元钞票,则可援引《里斯

本条约》第128条第(1)款“授权欧洲中央银行在欧盟内部发行欧元钞票”的专属权限,以便能够发行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的数字欧元。 4.3 不同数字欧元接入选项的法律含义在终端用户(居民、企业等)可以直接使用数字欧元的情

况下,欧元系统将成为数字欧元支付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而在终端用户可以进

行中间访问的情况下,欧元系统将依赖第三方来分配数字欧元。对数字欧元的

零售访问需要巨大的法律创新。而非零售访问将更加简单,因为它将更类似于

目前的做法。以零售账户为基础的数字欧元可以通过直接与欧元系统或通过受

监督的中介机构开户来实现,而无记名数字欧元的分配可能需要受监督的中介

机构的参与。

总的来说,与设计和发行数字欧元的要素(薪酬、匿名性、基础设施等)相反,数字货币的发行权不能外包,而对央行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的具体操作可在接受欧洲中央银行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外包。

4.4 与数字欧元相关的私法问题

根据数字欧元的设计及其发行目的,将出现不同的法律问题。例如,数字欧元将要求与有关国家央行或欧洲央行发行的主权货币的同等可兑换性。因此,将适用关于银行存款的私法领域规则,通过减少付款方的国家央行欠付款人的债务,并增加收款方国家央行欠收款方的债务来实现数字欧元交易。

附件2:数字欧元不是密码资产或“稳定币”数字欧元将是一种无

风险的央行货币形式(即欧元现金的数字化形式),这意味着它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始终保持其负债。简单地说,欧元系统对欧洲公民负责,确保它所发行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以及公民可以用这些数字欧元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即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的“购买力”会保持相对平稳。商业银行货币和电子货币是受监管的私主体的负债。私人货币发行需要遵守规定,发行的私人机构应接受当局监督。虽然这些实体在理论上可能违约,无法满足其客户的要求,例如将其持有的资产转换为中央银行资金,但其客户可得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监管框架的保护,该框架责成受监督的私人发行人采取措施保护其负债的价值。除了监管职能外,中央银行还充当最后贷款人,以避免商业银行在特殊情况下违约。此外,在欧元区,商业银行的存款通过存款保险计划得到保护。相比之下,任何实体对加密数字资产都不负责任,因此,没有可靠的框架来维持其价值和保护其直接持有者。这些资产大多不受管制,给用户带来很高风险。它们的价格波动很大,因为加密数字资产缺乏任何内在价值,这意味着它们像投机商品一样交易。

这些特点限制了密码资产的使用仅限于有限的部分投资者,并使其市场缺乏流动性;这反过来意味着用户可能无法将其持有的加密数字资产转换回最初投资的欧元数额。不管数字欧元的技术如何,它的本质是欧洲央行的无风险负债,这使得它与加密数字资产有着本质区别。无论用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技术如何,本附件概述的考量都是有效的。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任何资产类型的发行和交易。所谓的“稳定币”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它们都是通过利用分布式记账技术。它们的种类根据其所自称的特点的类型而不同,它们更像是商业银行货币、电子货币、投资基金或密码资产。所有类型的“稳定币”,目的在于保持价值稳定,但保证其实现只能通过数字欧元。

五、数字欧元功能设计的可能性

在本节中,前面讨论的原则和要求用于确定数字欧元可能类型的必要特征。关键信息:·可以设计数字欧元的潜在特征,以满足欧元系统的核心原则和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基于数字欧元的可能特征,目前确定了两种满足预期特征的类型:在线和离线。这两种类型相互兼容,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满足这些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 5.1功能性规范的重要维度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确定了欧元体系框架下数字欧元应具有的核心原则、特定情景要求和一般要求。附件1概述了报告所确认的理想的特征,并回顾了所有的核心原则和要求。下文描述了数字欧元的主要特征——即其可依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同时应强调这些特征的相互作用。 5.1.1使用模型用户可以直接或通过受监管的中介使用数字欧元。如果用户直接使用,那么中央银行将需要提供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例如客户面部识别支持。如果用户间接使用数字欧元(即通过负责提供此类服务的中介),中央银行则无此义务。如上文中所标识的那样,间接模型更可取。然而,央行应确保受监管的中介机构的行为不会影响以央行名义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央行之外的所有参与者和程序都应增强终端用户对数字欧元支付解决方案的信任。尤其是中介机构提供的基础技术、基础设施及其与终端用户的连接的设计应确保能保留数字欧元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性质,并防止因中介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而产生额外单位的数字欧元。 5.1.2隐私要求用户隐私得到保护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优先性平衡。目前使用的支付手段已经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私密性,从匿名现金交易到需要证明文件或通过银行账户进行监控的交易。如果数字欧元用户在使用服务时没有验证其合法身份,那么其后的任何交易基本上都是匿名的。虽然目前纸币和硬币即上述类型,但法规不允许电子支付中的匿名性,而数字欧元原则上必须遵守这些法规。匿名方式应该被排除,这不仅是因为与洗钱和资助恐怖主义有关的法律义务,也是为了在必要时限制数字欧元的用户范围,例如排除一些非欧元区的用户以防止资本过度流动,或避免过度把数字欧元作为投资。如果用户在首次使用数字欧元服务时被识别,那么发行人(欧元系统)和中介仍然可以保证其不同程度的隐私权。即使用户已经被数字欧元服务提供商事先识别,典型的例如离线数字欧元支付仍然会保证用户完全的隐私权。事实上,没有与第三方的数据连接意味着支付结算不需要共享交易数据。保护隐私的方式可以是选择性的,即系统操作方可以只允许某些类型的交易在不登记付款人和收款人身份的情况下执行。某些类型的交易,例如大额交易,可以按照条例的规定确定所涉及的用户。通过独立第三方的审计,可以增强用户对底层数字欧元系统隐私模型的信任。最后,数字欧元的交易可以对基础设施运营商实现透明化,但运营商应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5.1.3限制数字欧元作为投资的大规模使用如前所述,欧元系统可能考虑引入工具来限制数字欧元的使用,以防止商业银行的

资金过度转移到数字欧元。个人用户可持有的数字欧元数量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使流通中的数字欧元总量保持在一个被认为合理的总阈值以下。因此这将要求每个数字欧元用户至少在登陆时都要被识别:这是为了避免某些主体通过模拟多个用户的方式来规避限制。一个有待调查的选择是允许用户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将数字欧元持有到一个单独的阈值。为了确保用户始终能够收到以数字欧元支付的款项,同时不披露个人目前持有的信息,可以采用一种“瀑布”方法,即任何超过持有限额的数字欧元将自动以私人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收款人的账户中。然而,这将要求所有收款人都持有这样一个账户。对数字欧元的需求也可以通过激励计划加以控制,在个人持股量超过上述门槛时,采用不那么有吸引力的利率或服务费。这样做的好处是允许用户决定他们想要持有多少数字欧元,在确保持有金额高于阈值的情况下,其竞争性将低于其他形式的投资。基于持股分层(和可变)薪酬的激励计划将使允许线下支付变得更具挑战性。与限额类似,分级薪酬要求为居民、非居民和企业实体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持有的数字欧元数额确定适当的阈值。在目前的情况下,以零利率向企业实体提供无限量的数字欧元似乎是不可行的。根据欧洲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立场,企业实体和国内外投资者可实现的无风险欧元投资(例如AAA级短期政府债券)的名义报酬率目前低于-0.5%。在不干扰金融流动和货币政策立场的前提下,目前无法以更具吸引力的利率向这些实体开放数字欧元。分级利率是一种可以将以下两个目标结合起来的选择:(i)以不低于纸币的条件(即利率不低于0%)向欧元区公民提供大量(但不一定是无限的)数字欧元;(ii)允许其他人在没有数量限制的情况下使用数字欧元,并且不限制数字欧元的持有者只能是本国公民。当无风险名义利率明显处于正区间时,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潜在持有者可以充分利用零利率的数字欧元。 5.1.4对使用数字欧元服务的限制欧元体系可能希望限制可以访问数字欧元服务的个人和实体的范围。例如,对某个管辖区的居民(可能还有逗留期间的访客)或零售用户等,其持有数字欧元的可能性可能会受到限制。不受使用限制的数字欧元的国际化使用将带来严重风险,发行CBDC的中央银行之间最好采取合作方式。如果允许特定的非欧盟公民群体使用(例如当他们身处在欧元区国家时),那么具有限制使用权限的数字欧元仍然可以在国际上使用。虽然在国外广泛使用数字欧元可能会在外国司法管辖区引发货币替代问题,但就有利可图的数字欧元而言,至少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中央银行应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居住地或公民身份(例如,对受到国际制裁的国家的用户采取不同的待遇),在欧元区以外的不同司法管辖区(如果允许的话)对数字欧元的回报适用不同的条款。第二,由于不同的CBDC的利润可能会引起资本流动,它们的规模将取决于对个人用户数字欧元持有量的限制,发行CBDC的中央银行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以确保流通中的各种CBDC不会被用来创造过多的资本流动,同时又不限制通过其他形式以欧元计价的资本流动的自由,或是从私人资金转移到CBDC的投资组合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协调,当一家中央银行在其CBDC中提供无限量的供应时,就可能会吸引大量的原本通常会作为私人资金储存在其他司法管辖区的资本进入。 5.1.5转换机制数字欧元既可以通过基于账户的系统提供,也可以作为无记名票据提供。在基于账户的系统中,用户的持有量将由第三方记录,该第三方代表付款人和收款人确定交易是否有效,并相应地更新各自的余额。这是目前中介代理机构将资金从付款人的银行帐户转移到收款人帐户的方法,也是主要的电子支付方案所采用的方法。它将允许发行CBDC的央行(直接或通过受监管的中介机构)控制交易流。但是,如果用户或中心第三方不在线,则不能使用此方法。

当使用无记名数字欧元时,付款人和受款人将负责确认他们之间交易。这就是现金支付的工作原理,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支付的应用是有限的。无记名数字欧元将不受欧元系统或其监管的中介机构的直接控制,这意味着对持有量和国际交易价值的限制以及对目标用户群体的限制只能在支付设备一级执行。在使用无记名票据进行支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只允许有合法有权的用户参与交易,这意味着所有支付设备都将要求用户验证其身份。例如,该设备可以记录目标用户的物理属性信息(称为生物特征,例如指纹和虹膜识别),用户在发起支付时必须提供匹配的信息要素。如果持有人的CBDC存储在本地支付设备上,设备的丢失或损坏可能导致CBDC的丢失。因此应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工具确保设备中存储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5.1.6支付设备数字欧元可以作为基于网络的服务和/或通过专用的物理设备(如智能卡)提供。而在第一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广泛的设备(例如,电脑、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并且需要网络连接,而第二种情况将要求付款人和受款人具有特定的兼容设备,这些设备也可以实现脱机使用。当然,数字欧元可以通过物理设备和基于网络的服务提供,只要两个(或更多)支付解决方案是同步的。离线数字欧元的使用设备需要经过认证,在具有多个尚未明确的网络风险来源的数字环境中实现与使用纸币类似级别的安全要更加复杂,由于缺乏能够阻止特定用户伪造数字欧元的第三方,将会大大增加潜在黑客攻击的影响,并可能对经济造成破坏性后果,同时也要谨慎的降低可能的货币基础无端扩张、相关的伪造和或黑客攻击的风险。 5.1.7离线可用性用户可以通过设备上安装的硬件进行离线支付,离线支付可以避免数据向第三方流入,也可以作为现金支付的补充与备用。支付设备会预先从在线账户中预置一部分数字欧元,这部分数字欧元用于用户离线支付,收款人一侧的终端设备会记录数据,用于说明转账完成。离线支付线下支付需要制定高度安全的前端标准以管理可互操作用户设备。这将支持POS和P2P交易来开发出一种共同的欧洲终端用户解决方案(或多个互操作解决方案),从而支持欧洲经济的数字化。当然,离线数字货币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与在线数字货币通过网络挂钩,这是为了用户可以自如的调整离线或者在线数字货币的余额。 5.1.8回报利润数字欧元作为欧元体系的负债,其内在风险较小。其利率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在后一种情况下,还可以与其他央行的利率挂钩,甚至可能是零。在可变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整利率,与政策利率变化并行或独立于政策利率变化。可变回报的一个可能的选择是将数字欧元的利率设定为与其他央行利率的利差。当然,就像中央银行利率之间的其他利差(例如主要再融资业务利率与长期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一样,有时会由于各种技术原因对利差水平进行调整。由于持有钞票的机会成本随中央银行和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央行来说,适用不同的利率调整货币结构是常见做法,但是一旦涉及到离线数字货币的设计,央行将会面临额外的挑战。 5.1.9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地位将是数字欧元的理想特征。将法定货币地位赋予数字欧元的决定实际上要求它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用,以允许无条件收付款。法定货币状态将要求用户能够通过与使用钞票一样方便用户的方式接收到付款,例如使用一个可以离线使用的简单物理设备,或者,如果法定货币状态也适用于在线支付,则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数字钱包服务。通过一套通用的(或可互操作的)终端用户解决方案,可以使用户更容易地接受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的数字欧元。随着数字欧元的发行的可能性,欧盟的立法机关也可以考虑将法定货币的概念扩展到在线交易。然而,各成员国对法定货币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采用数字欧元需要各国加强解释和互相协调,甚至包括通过欧盟层面的新规定。 5.1.10并行

基础设施基于与其他支付解决方案并行的基础设施的数字欧元有助于抵御极端事件,如网络事件和攻击、自然灾害和流行病。出于成本考量以及私有性质,私人支付解决方案的并行基础设施很难实现。承担这些费用的决定应以所考虑的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为基础,同时因为其增加了支付成本,对环境也有负面影响,并行的基础设施与发行数字欧元的目标也背道而驰。 5.2多类型的数字欧元可以共存基于对数字欧元可能特征的描述,似乎能确定两种满足本报告中得出的特征的类型。如果它们都满足本报告中确定的核心原则、具体情况要求和一般要求,那么这些数字货币类型是相互兼容的,并且可以同时提供。第一种类型可以离线使用。它可以在没有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只能通过特定的用户设备提供,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受监督的中介机构收付款,并且应该能够防止黑客攻击和非指定人员的使用。线下数字欧元交易原则上是匿名的,只能以固定的非负利率获得回报。应通过支付设备中适当的技术限制来确保对线下数字欧元的使用限制。离线数字欧元的特性将与享有法定货币地位所需的特性完全兼容(例如,无需互联网连接而对潜在用户没有额外成本)。最后,离线数字欧元的基础设施实际上将与其他电子支付解决方案平行。第二种类型可以在线使用,利率随时间而变化。这将是货币政策应用的有力工具,也可以限制私人货币向数字欧元的转变(尽管出于这个目的,它可能会干扰货币政策传导)。可在线使用的数字欧元具有先进的功能,并为受监管的私人中介机构提供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它的使用不会被绑定到任何特定的设备上,所有的数字欧元服务都可以在任何时候被相关责任方(中央银行和受监管的私人中介机构)控制。然而,这种类型将不存在匿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用于离线使用的数字欧元都需要在某一时刻进行在线管理,以便向设备添加资金或提取资金,而这两种类型可以共存。与目前商业银行的(在线)存款和(实体)现金并存(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从银行账户中提取)类似,数字欧元可以在线使用,也可以加载到物理设备上供脱机使用。这也意味着基于账户的数字欧元和无记名数字欧元可能并存,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六、数字欧元服务的技术和组织方法关键信息:?提供数字欧元的基础后端基础设施可以是集中的,所有交易都记录在中央银行的分类账中,或者将责任分散到用户或受监督的中间人,从而也可以提供不记名数字欧元,无论何种方式,后端基础设施应该由中央银行来控制。?直接模式和中介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私营部门的作用。在直接模式中,受监管的中介机构只是看门人,而在中介模式中,它们将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包括结算代理。在这两种情况下,私营部门将能够建立基于数字化欧元相关服务的新业务。?终端用户访问数字化欧元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基于硬件或软件的,也可以是两者的组合。在任何情况下,前端访问解决方案都需要强大的客户身份验证和标识。?提供数字欧元服务涉及的终端用户解决方案和任何私人系统都应与央行的后端基础设施进行连接以确保最高限度的保护,避免未经央行授权而无担保地创建数字欧元单位的风险。本节描述了在后端基础设施(第6.1节)和最终用户访问解决方案(第6.2节)层面上技术实现数字欧元的选定设计方案。这些具体的设计方案符合前面章节中提出的核心原则和一般要求。 6.1后端基础设施数字欧元的发行仍应在欧元系统的控制之下。受监管的中介机构至少应参与识别和登记有资格的用户,并可能参与将交易传导至中央银行基础设施;它们也可以在数字欧元相关服务上建立新的增值业务。后端基础设施考虑了两种方法:集中化和去中心化。在第一种方法中,数字欧元交易被记录在欧元系统的总账中。在去中心化的方法中,欧元系统为数字欧元交易的结算设定规则和要求,然后由用户和受监管的中介机构进行记录。在这

两种方式中,受监管的中介机构既可以仅仅作为看门人,也可以作为结算代理。看门人将对最终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它们还可以在用户和欧洲系统的基础设施之间提供技术连接。因此,在为经济提供资金方面,看门人的基本职能与商业银行类似。结算代理机构还将代表其客户执行数字欧元交易,并可能为数字欧元持有提供存储设施(类似于数字金库)。但是,终端用户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这些资产作为欧元系统的负债。 6.1.1集中基础设施终端用户可以在由欧元系统提供的中央数字欧元基础设施中存储他们的账户。这样的账户将允许用户通过电子转账存取或支付数字欧元。欧元系统将面临技术和组织方面的挑战。即使委托给受监管的中介机构,它们也需要处理其现有基础设施无法处理以及符合“反洗钱”和“周转金”要求的大量交易。考虑了两种可能的模型,它们可以结合:(i)中央银行基础设施中的终端用户指示支付(直接访问);(ii)付款由终端用户发起,

但由其受监督的中间人代表其管理中央银行账户(中介访问)指示。在“看门人”的帮助下,欧元系统将允许终端用户直接访问和操作其基础设施上的账户。在这个模型中,欧元系统将完全控制数字欧元的生命周期,因为它可以发行和赎回任何单位的数字欧元,并将通过自己的基础设施直接处理交易。这种解决方案可以设计成只有终端用户掌握数字签名交易所需的私钥,这样他们就可以直接向中央银行提交交易。由于要提供的连接和独立账户数量众多,而且目前的中央银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这一模式的应用在技术上对欧元系统具有挑战性。此外,直接接入对中央银行来说意味着巨大的业务负担,需要中央银行确保遵守支付服务条例和要求。(ii)终端用户通过中介进入央行账户

欧元系统只能继续与受监管的中介机构直接连接,后者将充当代表客户指示交易的结算代理人。数字欧元账户仍将属于终端用户,欧元系统将通过其基础设施对生命周期和实时交易处理保持完全控制。但是,与系统的连接数量原则上仅限于参与的中介机构的数量。在这一模式下,参与该系统的受监管中介机构将把数字欧元服务纳入其业务,并可利用创新的基础设施,促进支付市场的竞争。 6.1.2 分散的基础设施一个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基础设施可以用来提供

不记名数字欧元,终端用户或代表他们的受监管的中介机构可以验证交易。这将通过以下两种模式中的任一种来实现,这两种模式也可以结合起来:(i)终端用户直接使用无记名数字欧元;(ii)混合无记名数字欧元(也允许批发交易)和基于账户的基础设施。只有在能够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按照央行的要求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数字欧元持有和交易才能以分散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制定标准来允许外部各方按照适当的安全标准进行交易的管理。欧元系统将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具有足够的安全和处理能力的分散基础设施,通过消除集中化流程可以减轻欧元系统的运营负担。(i)终端用户直接使用不记名数字欧元

一个分散的基础设施可以让终端用户在他们之间转让无记名数字欧元,而不需要授权第三方参与交易。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协议,或通过本地存储(例如使用预付卡和移动电话功能,包括离线支付)。在这两种情况下,仍需要受监督的中介机构作为把关人参与其中,包括提供物理设备并向其转移资金。如法律分析所述,该解决方案在遵守AML/CFT规则方面存在挑战。(ii)混合不记名数字欧元(也允许批发交易)和基于账户的基础设

施可以实施混合分

散的基础设施,以便能够在受监督的中介机构使用无记名数字欧元,这些中介机构可以代表客户使用数字欧元进行零售交易,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基础设施进行批发支付。在以数字欧元向终端用户提供零售支付服务时,受监管的中介机构可以利用其账户关系,但终端用户仍将对欧元系统持有直接索赔权,所有转账最终将在欧元系统中结算。 6.2 终端用户使用解决方案终端用户连接后端基础设施需要依赖所选择的基础模型。欧元系统将需要确保不同终端用户接入解决方案的集成,以使数字欧元服务普遍可使用并允许它们与金融市场生态系统的互操作性。如果欧元系统提供数字欧元支付设备或应用程序,那么它们应尽可能符合行业标准,与现有市场解决方案互操作,从而促进包容和泛欧洲一体化。不同的选择可能取决于类型(直接或中介)和使用的硬件或软件。无论何时终端用户访问数字欧元服务,都应进行认证和授权并应用修订后的支付服务法案(PSD2)中提到的严格的客户认证要求。这意味着为了允许使用数字欧元资产或支付启动服务,私人支付服务提供商和欧元系统应该采用确保终端用户安全认证和个人数据安全存储的技术。每个终端用户都应该使用硬件或软件方案来识别自己和授权交易。PSD2要求付款交易只有在付款人同意执行时才可完成。在欧元系统发行数字欧元的情况下,一个关键问题将是授权是给央行还是给受监管的中介机构。支付授权在数字欧元的交易中务必需要谨慎实施,因为这将涉及一定程度的中央银行责任。因此,欧元系统需要在与市场同等的水平上根据创新趋势开发用于客户认证的方法和技术的专门知识。 6.2.1硬件解决方案使用数字欧元服务的硬件解决方案包括终端用户拥有的设备、商家的验收设备和自动取款机。这些将是手机、计算机、智能卡、可穿戴设备或代币中的硬件元素,最终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和基于网络的银行应用程序访问数字欧元服务,并启动POS或P2P支付。用户可以在商户的POS终端使用智能卡发起欧元数字支付。智能卡和支付终端应遵循既定的行业标准。可以考虑其他解决方案使商户和客户能够更灵活地使用,例如可信的移动POS机(使交易能够在卡和手机之间进行,而不是传统的POS终端)。对于P2P 支付,移动支付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解决方案(应用程序)以及智能手机的识别。数字移动应用和网络接口可以利用移动代理查找服务(例如,通过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识别收款人)来确保P2P支付的顺利实施。 6.2.2 软件解决方案终端用户访问支付服务的软件解决方案包括应用程序(app)、网络接口、数字钱包和虚拟卡。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用户识别和基于网络的银行应用程序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和P2P支付。只有在被信任的应用程序商店允许后,客户可下载特定的app。这些商店对用户可以使用的应用程序类型和安全措施有自己的限制。另一种访问支付服务的方法是使用基于浏览器的在线银行应用程序。数字钱包既可以在线支付,也可以在POS机上支付(通过在应用程序中添加银行卡或账户信息)。更动态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使用虚拟卡,通过它可以生成用于在线卡支付的临时虚拟卡详细信息,并具有更短的到期日和消费限制等附加特性。商户将使用其选定的支付软件和POS机,可以构建一个泛欧洲的接受信用卡和移动支付并与后端基础设施进行交易处理通信的商业贸易应用程序。数字欧元基础设施的终端用户使用解决方案也可以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6.3用户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基础设施在通过中介使用数字欧元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流通总额(即在中介机构系统或最终用户设备中记录的总额)与欧元系统记录不符的情况。这种差异可能由中介机构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引发,这可能会让欧元体系面临声誉或资产负债表风险。中央银行可以考虑三种可能的方法来避免差异。最严格的方法是创建一个约束性的操作框架,其中中介机构和用户使用的系统由中央银行提供,这

样,在他们这一端发生的所有操作都由中央银行进行编码。这可以通过向受监督的中介机构和最终用户(例如移动应用程序或卡片)提供许可的软件和硬件来实现。有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中介系统将无法制造或销毁数字欧元。然而,这种解决方案将给欧元系统带来沉重的运营负担,并限制了中介机构的灵活性。另一种方法是对中介和用户设备的所有系统进行实时审计,这需要将中央银行操作的所有系统和自动检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实施这一方案,尤其是使中央银行能够远程访问中介操作的数字欧元系统。最后,为了确保金额的一致性,避免终端用户出现上述风险,可以让终端用户通过设备和应用程序自行核对其余额是否与中央银行系统的记录相符。为了确保中介不会代表用户私自发起任何交易,用户可以在交易启动(使用中介不知道的私人签名)时自动向中央银行发送请求批准启动交易。用户将从中央银行系统收到交易已被处理的确认信息。

七、后续工作关键信息:?在考虑发行数字欧元之前,有必要对数字欧元面临的挑战及其相对于其他选择的潜力进行全面、平衡的政策导向评估。各机构、市民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包括通过公众咨询,会为评估提供宝贵的建议。?必须进行实际实验,测试功能设计选项,以探索其技术可行性以及满足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实验性工作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让私营部门和潜在用户参与,不应抢先做出决定,也不应让欧元系统承诺提供数字欧元。?为确保对本报告中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获得有意义的答案,欧元系统将考虑是否在2021年年中启动数字欧元项目,并可能启动旨在开发最低可行性产品的调查。?除了概念分析和实践实验之外,还需要国际机构、论坛和标准制定者的参与,以确保数字欧元能够满足所有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到目前为止进行的分析已经确定了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代表了欧元系统在给定情景下评估数字欧元发行的起点。未来数字欧元的发行取决于对其面临的挑战和相对于替代方案的潜力的全面政策性评估结果。引入数字欧元不仅是一个技术决定,也是一个政策决定。与潜在用户和可能参与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对于评估发行的实际商业案例至关重要。这份报告将作为公众咨询的起点,听取公众的意见对于确保欧元系统提供的货币和支付形式的任何改变都能受到公民的信任来说至关重要。此外,还应对受监管的中介机构和潜在用户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数字欧元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愿意采用数字欧元的情况进行评估。7.1 注意事项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后续的概念分析和实际工作需要涵盖方方面面。通过对前几节所述概念和模型的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彻底的探讨,将会进一步发展本报告的研究结果,其主要目的是在目前的体制和管理框架内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从政策角度衡量当前技术开发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在2021年年中,欧洲央行理事会将考虑启动一个数字欧元项目,该项目将从调查阶段开始,其目的是确定至少一种能够满足本报告所述要求的最低可行产品。它将涵盖数字欧元的关键方面,不仅涉及技术要求,而且还将考虑用户要求,以便为数字欧元的设计及其前端流程提供信息,使其能够满足潜在用户的需求,其目的是确保欧元系统在未来决定发行数字欧元时做好准备。在就发行数字欧元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应量化此类项目的范围和成本,以便将该解决方案与可能的替代方案进行比较。由于央行必须开发新的能力和流程,因此与发行数字欧元相关的成本不仅是财务上的,也是组织上的。7.2 制度框架数字欧元的后续工作将涉及欧洲机构、论坛和标准制定者。因此需要与其他欧洲机构和当局进行对话,讨论引入数字欧元所需的运作和立法框架。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需要与其他负责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

的机构(如欧洲银行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和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 Risk Board)进行互动,以进一步探索潜在风险以及应对或减轻风险的方法。发行CBDCs的国际影响值得与其他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进行公开对话(例如加拿大银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国家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成立的国际中央银行集团),该集团将与相关国际机构和论坛密切协调,如金融稳定委员会、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R9:与市场参与者的合作:引入数字欧元的项目应通过受监督的中介机构,在所有欧元区国家平等地提供数字欧元,这些中介机构可以利用现有的面向客户的服务来避免成本高昂的流程重复。

R10:遵守监管框架:尽管中央银行的负债不受监管和监督,但在发行数字欧元时,欧元系统仍应致力于遵守监管标准。

R11:实现欧元系统目标的安全与效率:数字欧元应以安全有效的方式设计。应估计其项目和运营成本,并将其与预期收益进行比较,同时考虑未来的替代方案。

非核心服务的提供应留给受监督的私营实体。

R12:数字欧元应该通过标准化的前端解决方案在整个欧元区提供,并且应该能够与私人支付方案相互操作。任何人包括目前不参与金融系统的公民(例如,在商业银行没有账户的人)都应该易于使用。数字欧元需要与现金共存。

R13:非欧元区居民有条件使用:数字欧元的设计应包括非欧元区居民获取和使用的具体条件,以确保其不会导致资本流动或汇率过度波动。例如,可以采取限制非欧元区居民持有数字欧元的限额或适当的利率政策。

R14:网络弹性:数字欧元服务需要对网络威胁具有高度的弹性,并能够为金融生态系统提供高水平的网络攻击保护。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短的恢复时间,并能够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 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编辑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XX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作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工作人员约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央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

应用文-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内外制约与协调改进

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内外制约与协调改进 '随着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 和欧盟单一货币政策的启动,欧洲中央银行已开始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中担当了执行宏观调控的责任,虽然欧洲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从建立至今在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统一的货币政策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首先,与欧洲中央银行较高程度的独立性相对比,欧洲中央银行担负的责任较弱。欧洲中央银行的责任义务应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决策、实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及最终责任三个方面。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中期内确保统一物价指数的增长在0%—2%之间,同时授予欧洲中央银行在不干扰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支持共同体的其他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欧洲央行能够宣称其唯一的责任是抑制通货膨胀,它将不对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就业变动承担任何责任。这与其他中央银行的职责对比是相当强烈的。在透明度方面,欧洲中央银行的法规中涉及的条款很少,只是要求欧洲中央银行至少每季度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运行 。与其他中央银行不同,欧洲中央银行是新建机构,要受到金融市场的严格、详细的审查,金融市场要了解欧洲中央银行关于经济状况和其政策执行情况,有了更好的透明度,可以减少公众错误理解货币政策的危险及丧失 。因此,欧央行应尽可能地将信息公布制度化、提高透明度。例如,中央银行可以在年度报告之外定期公布货币包括关于货币政策的运作和未来 的详细报告及中央银行向公众解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在货币政策的最终责任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只是向欧洲议会负责,但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议会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与国家议会和国家中央银行的关系相比较,事实上,欧洲议会不是一个真实的立法机构,尽管在很多情况下,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一起决策,但在一些重要领域欧洲议会只起到咨询作用。唯一能够改变欧洲中央银行法律的办法就是经由成员国一致同意后对《马约》做出修改,才能改变法规。可见,欧洲银行的责任义务是比较弱的,原因是:在欧盟的机构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机构能够执行对欧洲中央银行运行状况的监督控制,这种状况将会给欧洲中央银行的政治支持带来长期问题。为弥补缺乏正式的责任义务,欧洲中央银行应以更高的透明度来强化非正式的责任义务。即欧洲中央银行向公众通报其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立法,保持决策的公开性。另一方面,需尽快建立经济与政治各领域新的制衡机构。如在欧盟内部建立某种“经济政府”以平衡中央银行的权利,并且为中央银行与各成员之间保持充分的信息交流提供顺畅渠道。 其次,从行长理事会的成员构成看,国家中央银行的行长在行长理事会中拥有明确的多数(18个成员中占12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欧元体系过于分权;因为国家中央银行在行长理事会的影响过大,行长理事会在制定欧元区共同的货币政策时,各国中央银行行长的投票就将对政策的制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可能存在各国行长投票时过多的照顾国家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其权力的制衡机制,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机制。 再次,欧洲央行银行货币政策战略的“两大支柱”存在潜在矛盾,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发生冲突。欧洲央行银行选择了“两大支柱”组成的货政策方法,即4.5%的M3增长参考值日标(第一支柱)和基于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第二支柱),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两个支柱实际上反映了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不同观点。例如,1999年4月,作为第一支柱的M3增长率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但作为第二支柱的通货膨胀目标却认为有必要降低利率。既然两个支柱的分析结果不同,那么对欧洲中央银行来讲不论采取哪一种政策均有据可依,这样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就显得没有固定的标准,易在投资者中引起混乱,让市场难以相信和理解。同样,2001年5月欧洲中央银行重新定义M3,它认为实际M3的指标被高估了,因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欧洲央行利率会议及影响

欧洲央行利率会议及影响 引言:近期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持续承压下行走势,从5月8日创出上涨新高后立马大幅下挫。至今,欧元已经跌了400点左右。但昨天(6月3日)公布欧元区CPI指数,该指数差于市场预期和前值0.7%,实际值为0.5%,欧元在小幅下滑后企稳,并大举反攻。欧元收出中阳线,遏制住了持续下跌的颓势。那么市场对欧洲央行本周的降息举措的预期是否发生了逆转,对贵金属市场又回产生什么影响? 自今年年初至今,欧洲央行官员们一直表示对欧元区经济衰退和通胀可能出现紧缩的担忧。德拉基在前期也一直扬言,如果有必要,欧洲央行可以采取降息措施,甚至是购买债券这样宽松政策的方式来化解欧元区可能滑入通货紧缩的局面。自去年中期欧元区通胀指数大幅下滑后,市场对欧洲央行降息的预期越发的增强。这也就是一个来月,欧元持续走弱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将就欧元区的宏观经济各方面的数据来分析,本次欧洲央行利率会议是否会降息,或是否会采取更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同时,这些政策对贵金属市场产生何种影响。 欧元区宏观经济数据:

我们从上方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欧洲央行的利率政策与欧元区经济体的通胀指数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2010至2011年期间,欧元区经济逐步从2008年的经济大衰退中复苏,同时,相伴随的是CPI指数大举上扬。当欧元区CPI指数迈向2%并继续上扬时,欧洲央行开始了加息的行动。而这种持续的加息动作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知道,美联储在2007年中期开始降息至今,期间是不断的累加宽松货币政策的筹码。不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加息,反而是连续的推出3次QE政策,直至去年12月份才开始缩减QE的购买规模。美联储这几年来的首次加息可能最早也要到明年的秋季以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持续8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职责是有差别的。维持稳定的物价是欧洲央行的主要职责。而美联储的任务除了要稳定物价,还要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他们改变货币政策的依据是不同的。欧洲央行利率的转变盯着CPI指数就可以了,而美联储则需要同时关注通胀指数和就业指数。所以,当欧元区CPI指数从2012年中后期出现持续大幅下滑时,欧洲央行的利率政策必然是偏向持续降息的。现在阶段欧元区经济体CPI指数维持在0.5%,并且有进一步下行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欧洲央行有责任去降息,甚至是推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通胀的上扬,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点与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瞩目。中国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又不特别明显,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趋于不明显,这也招致了不少学者的批判。批判显然不是最好的武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学者的本分。这也是笔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同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近年来对于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做了系统分析。论文力图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货币的内生性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

谈货币政策效果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

谈货币政策效果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 摘要:我国针对经济过热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有:货币市场中利率未能完全市场化,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外汇市场中大量外汇储备的存在和大量国际游资的涌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冲击;资本市场中公开市场不完善等。为完善金融市场,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应将sHIBOR作为新基准利率逐步完善;建立国际游资准入制度;放松人民币汇率管制;开放公开市场业务,充分利用国债市场;加强证监会和行业自律组织作用等。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公开市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几年来,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曾多次被搬上经济舞台,但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为依托。本文通过对我国最近几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来透视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对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分析 近几年,俗称“三驾马车”的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原动力。到20XX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达%,总额实现21 670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6%,达12210亿美元,进口增长20%,达9460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750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逐月走高,农产品价格飙涨,直接导致消费物价指数(CPI)自3月份起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3%警戒线;8月份后连续4个月超过6%,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股市行情更是波澜壮阔。沪深股指连创新高,总市值亦快速增长。两年前上证指数在1000点的时候,两市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两年,总市值增长10倍。针对当时这种经济形势,我国货币当局立即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仅20XX年就加息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十次;20XX年又四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20XX年5月20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20XX年第六次加息时。存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已提高到%。然而,货币政策效果却不如人意:一方面,众所周知,股价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然而20XX年我国屡次提高利率,股价不降反而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不断恶化。到20XX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从20XX年7

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005年7月21日晚,人民银行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宜发出公告:一是从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二是2005年7月21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三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波动幅度不超过千分之三。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对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今后货币政策工作实施的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而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而必须借助于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等五个标准。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货币政策工具借助于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还存在一个传导机制,时滞长短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 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具体内容是:(1)外币贷款利率,单笔300万(含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6种主要外币的大额外币定期存款利率,7 种主要外币以外的外币存款利率(不分金额)、以及金融机构间的所有外币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2)7种主要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为了规范储蓄行为,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8月,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

欧洲央行数字货币报告

一、导言 欧元体系为欧元区的家庭、企业和金融体系提供了安全的资金和可靠的支付手段。通过履行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职责,确保服务于欧洲社会。我们一直致力于保持对欧元的信心,这意味着我们提供的货币和支付服务的形式要适应人们消费、储蓄和投资方式的变化。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公众对数字支付的偏好也在增加。这正在改变支付格局,且涉及到我们核心职能。在此背景下,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于2020年1月设立了一个高级别工作组,以推进欧元区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工作。本报告介绍了工作组的主要研究结果,工作组分析了可能的好处和挑战,以及在欧元区引入CBDC相关的法律、职能和技术问题。在本报告中,数字欧元一词是指以数字形式记录的欧元系统的负债,作为现金的补充。分析涵盖了数字欧元的关键层面,例如确定可行的设计及其评估,特别是关于适用的法律框架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稳定和支付系统;潜在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可能选项,以及欧元系统对这种基础设施的实际测试。 二、发行数字欧元的原因、可能的场景和隐含的要求 关键信息: 在设想的一系列方案中,数字欧元是欧元系统的一个可行选择,以实现与中央银行核心职能(第2.1节)和欧盟一般经济政策(第2.2节)有关的目标,但其设计必须符合具体设想方案的要求。 ?通过发行数字欧元支持欧盟经济的数字化和欧盟的战略独立 ?针对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的作用显著下降的情况 ?外国央行或私人数字支付具有很大潜力且在欧元区得到广泛使用 ?作为一种新型货币政策传递渠道 ?提供支付服务的风险 ?促进欧元国际化 ?降低货币发行和支付系统的总体成本和改善支付系统生态。 ?具体情况的实现并不一定需要在有替代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发行数字欧元。 2.1 与央行核心职能相关的场景 情景1: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能够促进欧洲经济的数字化和独立性。 要求1(R1):增强数字化效率。数字欧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跟上最先进的技术,以便最好地满足市场在便利性、速度、成本效率和可编程性等方面的需求。情景2: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的作用显著下降。需求2(R2):类似现金的特性。为了与现金的主要特征相匹配,一个旨在解决现金接受率下降的数字欧元应该允许离线支付。此外,数字欧元应该便于弱势群体使用,免费供支付者基本使用,并应保护隐私。设想3:以欧元计价的与外国央行、私主体发行的数字货币竞争的一种货币形式。要求3(R3):竞争特征。数字欧元应该具有技术前沿的特点。它至少可以和通过无管制实体提供的数字支付方案具有一样的吸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第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改革中的调整、充实措施,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制定的战略目标。其主要有四个内容: 1、稳定物价。物价稳定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能够将物价波幅控制在2%—4%内就算基本上实现了物价水平的稳定。 2、充分就业。国际上一般将失业率低于4%视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不同的利率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基本未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201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可以看出

2012年各项居民消费价格指标增幅均出现放缓趋势有的甚至出现下降,这些都体现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三实现经济增长 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我国经济实现连年增长,增幅略有降低。这是主要受我国实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四国际收入平衡 2011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2012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04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855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25%。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等内容。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跟踪,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其货币政策效果。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借贷风险增加、相对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价格信号作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遭到破坏、经济秩序混乱,还导致货币的严重贬值,可能导致其货币体系的彻底崩溃。面对此种困境,央行该如何应对呢?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一、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的。 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通过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发达国家实际利率降低,利差优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增加通胀压力。 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食品价格过快上涨。2010年中国农

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地震、干旱导致食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增加。春节后,各地均出现“劳工荒”现象。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增加商品成本,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土地和房价价格的上涨也使成本增加,另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通货膨胀。 面对此种困境,央行应采取综合手段来解决通胀困境: 第一:拓宽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只有这样才能影响抑制通过膨胀。 第二、减少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息,减少市场上的贷款的货币量,减少市场上投资资金的来源,严格控制股票债券的发行额度。 第三、与财政政策“相辅相成”。通货膨胀时期,央行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应从根本上去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从而消除人民大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