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有限公司圣龙分公司

管理规程(SMP)

文件名: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编号:SMP/QA/006-03

制定部门:质量管理技术部版本号:A 制定人:日期:年月日新定修订版本升级审核人:日期:年月日√审定人: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行政人事部印数:9批准人: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有效期至:年月日

分发至:行政人事部(2份)、质量管理技术部、质检中心、生产部、综合生产车间、物控部、设备工程部、动力车间

1.目的:明确和规范偏差处理程序,确保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并

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可控性,防止类似偏差再次发生。

2. 范围:适用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发生及处

理。

3. 责任部门:偏差发生部门、质量管理技术部及相关部门。

4. 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4.2 偏差分级: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分为:

一般偏差:对产品的质量没有影响,不会导致返工,但存在违反GMP并属于GMP认证检查中的一般缺陷,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例如:未严格按SOP执行,SOP的内容不完全适用于实际操作;按SOP操作后结果不佳。

在产品使用前发现状态标识错误;

生产过程中包装材料的使用超出预定的范围;

在使用前发现仓库送来的物料已超过复验期;

产品状态标识中不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内容的缺失;

生产现场不够清洁整齐等。

严重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设备、厂房、工艺、环境

等发生偏移,违反GMP或相关文件对产品的质量造成或可能造成影响,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返工,或影响产品正常生产或一个月内连续发生相似的一般偏差3次及以上的。

例如:收率、物料平衡超出设定范围;

设备发生异常或工艺条件发生偏移等

在批生产记录中关键工艺数据或质量数据丢失;

未按规定的程序执行或执行不规范;

送检样品未及时登记或标识缺失或错误。

仓库储存条件超出规定要求;

验证过程中验证结果超出规定范围,如清洁验证时,其残留超出可接受标准。

已完成包装的产品发现打码错误或使用的标签错误等

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注册工艺处方,超出内控标准等,将会造成整批产品报废,重大客户投诉,产品召回,吊销许可证,收回GMP证书及批件等后果,影响产品安全性与有效性,或一个月内连续发生相似的严重偏差3次及以上的。

包括但不限于:物料投料错误;

原辅料或内包装材料未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放行投入使用或出厂销售;

产品中出现异物;

公共系统监测超出法定标准;

使用过效期的原辅料;

未按注册工艺生产;

留样观察及稳定性试验过程中发现产品异常等。

4.3相关人员在偏差中的责任:

操作人员: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主管或管理人员报告偏差,配合进行偏差的调查及处理;

责任部门负责人或管理人员:负责偏差的紧急处置;进行偏差的风险评估,并立即报告质量管理技术部。重大偏差应报质量管理负责人,并进行偏差的调查,对不能立即纠正的偏差制定纠正计划进行偏差的处理。

调查评估人员:负责调查偏差的原因,评估偏差的影响;提出纠正计划,并执行已批准的纠正计划。

质量管理技术部:负责偏差的分类,复核紧急措施的执行情况,审核偏差报告,审核偏差的原因调查、纠正计划,并批准一般偏差的纠正计划,跟踪纠正的执行,一般偏差的关闭;保存偏差调

查或处理的文件或记录。

质量负责人:负责批准严重偏差、重大偏差的原因调查、纠正计划,批准启动CAPA程序;关闭严重偏差和重大偏差。

4.4对任何偏差,由偏差发生部门组织、QA及它相关部门人员分析原因,由发生部门制订纠正计划,报质量管理技术部审核,QA经理或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措施落实按批准的期限完成。

4.5偏差的处理流程:

4.5.1 偏差的发生、识别及报告:

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以及可能没有在操作过程中被发现,而是在记录复核或审核过程中被识别出来的情况均属偏差。当偏差一旦发生(发现),立即报部门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并在2小时内以《偏差报告单》的形式报告,内容包括品名或偏差名称、批(编)号、规格、发生的部门、问题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等详细情况;

同时排查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当偏差事件发生时部门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应立即作出判断,初步评估风险,如有必要应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偏差所涉及的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设备等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隔离或标识,避免混淆、误用,通常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有:

①暂停生产;

②物料或产品隔离;

③设备暂停使用;

④紧急避险等

风险评估主要评估偏差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包括:

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包括对直接涉及批号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和对其他产品质量的影响;

②是否重复发生,问题的严重性等

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得知偏差发生,应立即通知质量管理技术部,并于2小时内核实偏差信息,填写所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风险评估内容以《偏差报告单》的形式报给质量管理技术部;QA应立即核实偏差发生部门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是否适合,是否能够有效防止差错或污染;核实其风险评估是否充分,是否需要补充,QA经理审核。

4.5.2偏差的分类及编号:

QA接到“偏差报告单”后或现场检查时发生偏差时,应立即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程度,是否影响患者的健康等对偏差依据4.2对偏差进行分级;并对偏差进行编号,编号采取两位字母“PC”+六位数字的形式编号,六位数字前两位为年号,中间两位

为月份,后两位为流水号,如:“PC130101”表示2013年一月份发生的第一个偏差。

其中质检中心出现的超标事件(OOS),首先执行“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如确属非实验室偏差,执行本规程;质量投诉事件,经鉴定投诉样品非假药后,执行本规程,发生的质量事故其调查处理程序,执行本规程。以上所有操作均应有记录。

4.5.3偏差调查与纠正程序

4.5.3.1根据实际情况,由偏差发生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严重偏差和重大偏差的调查结果需报QA经理或质量负责人确认。调查从人员、厂房、设备、方法、物料、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详细记录调查过程。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与偏差发生岗位相关人员进行面谈;

②回顾相关的SOP、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报告、产品年度回顾报告、设备校验记录、变更控制等;

③复核涉及批号的批记录、清洗记录、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等;

④设备、设施检查及维修检查记录;

⑤必要时复核相关的产品、物料、留样;回顾相关的投诉趋势、稳定性考察结果趋势、类似不符合事件趋势;

⑥必要时访问、审计供应商;评估对此前、后批号潜在的质量影响。

4.5.3.2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由偏差发生部门并制订纠正措施,如不能立即纠正的应制定纠正计划,并评估风险,由QA审核,一般由QA经理批准,严重偏差及重大偏差由质量负责人批准,风险评估由以下几方面进行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包括对直接涉及批号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和对其他产品质量的影响,包括已被销售的其它批次;

对验证状态、注册许可文件及公司质量体系等的影响。

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稳定性考察。

是否重复发生,问题的严重性等

4.5.3.3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负责对经批准的纠正计划落实。纠正实施过程中若实施推迟应及时报告。QA负责对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确认填写《偏差跟踪记录》,及时确认制订的纠正是否已落实,纠正是否有效,确认情况详细记录在偏差报告单。如采取的措施未完全落实或效果不好,应继续落实或重新采取措施。无法按照纠正计划完成的需作出说明。若实施过程中出现发生异常出现新的风险,应再次启动偏

差处理程序。

4.5.4纠正完成后,责任部门应填写实施情况并附上相关支持性文件,交于QA对纠正的处理效果进行确认,QA经理对产品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并说明是否需要进行稳定性考察,若不影响产品质量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小,纠正完成后可关闭偏差;如果出现严重偏差、重大偏差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应启动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或预防纠正措施,报于质量负责人处批准。最后报质量受权人审核决定该批产品的放行。支持性记录包括:涉及的变更、SOP的更新,验证情况,相关的证据,如照片等。

4.5.4,偏差涉及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按《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规程》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按《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规程》执行,并建立相关联的CAPA编号。

4.5.5审核批准后,所有关于本次偏差的原件由质量管理技术部按编号建立档案并保存。

4.5.6 偏差处理的管理

4.5.7.1偏差处理原则: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并按照偏差处理的程

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等情况;偏差处理结果须保证最终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不影响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企业还应当评估是否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对发生产品偏差的批次,偏差未关闭前,禁止放行。偏差关闭后应评估其对质量的影响,作出放行与否的决定。若产品涉及偏差,则本批产品放行中偏差内容应予以体现。

4.5.7.2偏差处理时限为7个工作日;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延期,延期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并

每15个工作日做出阶段总结分析报告,说明具体情况附于偏差处理报告后。

4.5.7.3.质量管理技术部和偏差发生部门应建立《偏差处理台帐》,所有偏差相关的文件由QA负

责统一保管,至少保存10年。偏差与纠正预防措施要求在产品的年度质量审核报告中体现并进行回顾。

5.支持性记录

SMP/QA/006(1-XX)《偏差报告单》

SMP/QA/006(3-XX)《偏差跟踪记录》

SMP/QA/006(4-XX)《偏差处理台帐》

6.相关性文件

SMP/QC/021《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

SMP/QA/007《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SMP/ZG/002《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7.变更历史

第一版本号A-01 执行日期 2014年01月01日变更内容根据2010年版GMP内容修订文件内容

第二版本号A-02 执行日期 2016年01月20日

变更内容1.偏差调查过程中人员的职责划分,4.3中增加了质量负责人的权限,偏差调查处理过程中责任部门为主要行动方,QA负责跟踪和确认

2.简化了偏差的处理过程,4.5.4中取消建立风险评估团队的过程和相关步骤,直接由责任部门和QA进行相关的工作

3.增加和充实偏差报告单的内容以及撤销偏差调查评估表

4.偏差处理台账增加了偏差关联批号

第三版本号A-03 执行日期 2016年05月30日

变更内容1.对文件页眉进行了变更,删除了“GMP文件”内容。

2.对文件表头的内容(增加了审定人)与格式进行了调整。

偏差报告单

编号:SMP/QA/006(1-02)1/2 偏差编号:

品名/偏差名称编(批)号

规格发生部门

发生地点或工序及问题描述

发现人:日期: 发生部门管理人:

采取的应急措施:

提出人:执行人:确认人(QA):

偏差风险评估(严重偏差和重大偏差需报QA经理):

评估人:

偏差类型:□A一般偏差是否重复发生

□ B严重偏差□是

□C重大偏差□否

是否涉及其它批号:□不涉及□涉及涉及批号:

风险评估是否充分:□充分□不充分补充:

是否需要其它部门配合调查:□不需要□需要配合部门:

QA:审核人:日期

原因调查(须从人员、厂房、设备、方法、物料、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并记录详细的调查过程。如需要,可另附页)

调查人员:确认人(QA):日期:

偏差报告单

编号:SMP/QA/006(1-02)2/2 偏差编号:

制定的纠正计划和风险评估(一般偏差由QA经理审核,严重偏差和重大偏差需报质量负责人审核)

制定人:确认人(QA):审核人:日期

纠正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评估人:确认人(QA):日期

是否关闭偏差:□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关闭偏差。

□确认影响产品质量,关闭偏差;启动纠正措施/预防措施□CA □P A □CAP A

编号:

提出人:批准人:

日期

质量负责人:

日期

质量受权人

日期

偏差跟踪记录

编号:SMP/QA/006(3-01)

偏差编号:

受跟踪部门跟踪日期提交日期

纠正步骤要求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备注:

部门负责人:确认人:QA经理:

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有限公司圣龙分公司 SMP/QA/006-03

第 10 页 共 10 页

偏差处理台账

编号:SMP/QA/006(4-02)

申请日期

申请部门 偏差编号

偏差项目

偏差类型

产生影响

纠正的措施

偏差关闭

日期

涉及产品的批号

备注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计划部、设备工程部、物流管理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场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4.3.2.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及现场QA无法确定的偏差的处理方式: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对现场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和提出补充意见。现场QA对现象初步分析,不能确定是微小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 规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 1质量保证部 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 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 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围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 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容】 1定义 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

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围 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容),可认为出现偏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 常见的 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

小偏差。 3.1关键偏差:违反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或国家法规,危机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3.2中等偏差: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重新包装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操作规程事件。 3.3微小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4.偏差的种类(以下仅为举例,包含但不仅限于): 因动 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水质量的错误行为。 4.12检验及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进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进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4.13包装缺陷:包装设计印刷缺陷。 4.14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4.15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等。 4.16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规程、生产指令。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制药 目的: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范围:适用于公司物料、产品的接收、储存、生产、包装及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责任:质量部门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评估及跟踪 调查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有关文件及记录,并对偏差进行调查和分析 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内容: 1 术语或定义 1.1 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ICHQ7a)。 2 具体管理程序内容 2.1 偏差处理人员的职责 2.1.1 所有职员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按照偏差调查管理规程规定的时限上报直接主管、质量部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2.1.2 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支持部门、质量部、生产及工程部等的专家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进行偏差分析。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2.1.3 质量部门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2.1.4 管理层 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团队。 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2.2 质保部偏差管理员负责编写《偏差处理单》偏差编号。 2.3 偏差识别 2.3.1 偏差的种类举例: A 中控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B 混淆:两种不同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号而不同包装/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混在一起。 C 外来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偏差处理规程Deviation-Procedure

1.目的 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2.范围 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3.定义 3.1偏差: 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 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 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3.2偏差的分级: 严重(Critical): 违反QMS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 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 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重大(Major):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SOP的事件。 次要(Minor):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3偏差的种类(举例): 3.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化验结果超出标准。 3.3.2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3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 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3.3.4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 期的设备。 3.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 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3.3.8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 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 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 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偏差管理规程

1 目的:建立偏差管理规程,使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到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存放的所有过程中的偏差。 3 职责: 3.1 质量受权人:参与偏差处理过程并负责对主要偏差和重大偏差的批准。 3.2 质监部:负责偏差处理的全过程,幷负责次要偏差的最后批准。 3.3 其他部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执行。 4 内容: 4.1 偏差分类: 4.1.1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分 4.1.1.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包括超标结果(OOS )和非期望结果(OOE )。 4.1.1.2 非实验室偏差(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即使用中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4.1.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 4.1.2.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幷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 受控文件中。如 20 年 月 日 新建 质监部 质监部、生产车间、生产技术部、工程设备部、总工程师、生产质量受权人 共页 偏差管理规程 批准人: 发送: 颁布部门: 变更原因: 起草人: 年 月 日 编号: 生效日期: 题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审核人: 原编号: 页数: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应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质量部、生产部、储运部 内容 1定义 1.1 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1.2 偏差的分级:分为轻微偏差、主要偏差、重大偏差。 1.2.1 重大偏差: 违反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1.2.2 主要偏差: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 1.2.3 轻微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1.3 偏差的种类: 1.3.1 检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1.3.2 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1.3.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1.3.4 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1.3.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1.3.6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1.3.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1.3.8 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1.3.9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3.10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1.3.11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1.3.12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1.3.13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3.14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1.3.15 旧版包材、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1.3.16 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1.4. 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1.4.1 人员/行为:违反SOP进行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1.4.2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实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的偏差发生。 1.4.3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的偏差。 1.4.4 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差。 1.4.5 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1.4.6 其它。 2 职责 2.1 偏差报告人员/部门: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调查偏差原因;执行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GSP偏差管理制度

一、目的:建立偏差处理制度,严格管理偏差事件,确保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有效实施纠正预防措施,避免类似或相同的偏差事件再次发生。 二、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 三、适用范围:所有经营环节相关偏差事件。 四、定义:偏差事件是非计划的,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建立的质量标准、操作管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该事件对药品质量产生隐患,如混批号、客户投诉、设备故障等采购、存储、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发生的不相符事件。 五、正文: 1偏差事件的分级: 1.1 严重:违反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任何危及药品最终质量安全,存在质量隐患,需要进行质量检验确认;严重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事件;

1.2 一般:不会影响最终药品质量的偏差事件。 2偏差事件的种类: 2.1 潜在的污染隐患: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药品的污染; 2.2 校验、预防维修:仪器设备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会影响经营药品质量的情况; 2.3 混淆:不同品种的药品或同种药品规格、批号不同,不同包装的药品混在一起; 2.4 使用了超出校验效期的仪器设备; 2.5 人为失误导致的药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如系统录入错误等; 2.6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7 设备故障或过程中断:使用未经批准的设备设施,或因设备故障/动力原因(停电等)导致药品质量缺陷; 2.8 因药品包装损坏,导致药品的数量或质量有问题,验收要求的文件不齐全; 2.9 药品存储的防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发生故障; 2.10 阴凉库和冷库温湿度控制超限,药品验收时不符合存储运输条件,清洁情况等不符合事件; 2.11 客户投诉:涉及经营过程控制及药品质量问题的投诉; 2.12 未按程序执行:违反批准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既定计划操作

偏差管理规程

偏差管理规程 1.目的:用于规范本公司GMP区域发生的偏差管理,确保评估偏差(相对于批准的程序、标准等产生的任何偏差)对质量产生影响,对偏差进行处理,并防止偏差再次出现。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发生的偏差,包括:物料,产品,工艺过程,程 序,标准,厂房设施,设备,环境控制,计量校准,验证过程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和SOP等等。 3.职责: 3.1发生偏差的任何人员负责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主管和/或QA报告偏差; 3.2部门主管和/或Q/负责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负责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和(必要时)更髙层的管理人员。 3.3各相关部门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负责评估偏差的影响;负责提出纠正以及纠正预防措施;负责执行批准的纠正以及纠正预防措施。 3.4质量管理部负责偏差的分类;负责批准纠正以及纠正预防措施;负责审核批准偏差调查报告;负责跟踪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并结束偏差和(或)启动正预防措施程序;负责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4.规程: 4.1定义 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差事件。 4.2分类

421次要偏差:即微小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即采取纠正措施,需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受控文件中。 4.2.2主要偏差:属较大偏差,该类偏差经风险评估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整改。需在批生产或其他GMP? 控文件中说明,如见《偏差处理单》。 4.2.3严重偏差:属大偏差,该类偏差经风险评估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和召回。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需在批生产或其他GMP?控文件中说明,如见《偏差处理单》。 4.3偏差管理流程 采取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建 议 纠 正 和 预 防 措 施 4.3.1偏差的发生、识别、报告和记录 原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一旦发生(发现),操作人员应立即记录并报告。 4.3.2执行紧急措施 4.3.2.1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者其他紧急的情况,必要时,偏差发生部门的主管根据公司的安全程序或其他适用的程序,判断并执行偏差的紧急(即时)处置,以防止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并增强

偏差、变更控制管理规程培训试题

2016年偏差、变更控制管理规程培训试题部门: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57分) 1.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偏差分为()和()两类。 2.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的结果偏差。包括()、()、()、()、()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3.物料接收、储存、使用, 生产过程的设备运行、工艺参数、控制标准、公用系统运行、校验的任何异常或偏差,应立即报告给发现部门的()和()。当确认为偏差时,由偏差发现人员以()的形式报告给()。 4.各部门负责人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和(),防止偏差的产生。 5.OOT警戒限度分为()()()这三类。 6.企业应当建立偏差处理的(),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 7.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均应遵照()()系 统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9.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 )的潜在影响。 10.判断变更所需的验证、额外的检验以及稳定性考察应当有( )的依 据。 11.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变更由()提出后,应当经评估、制定实施计 划并明确实施职责,最终由()审核批准。变更实施应当有完整的()。 12.变更范围对()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的产品质量具有等效性,并且变更实施后不需要经过验证或确认、额外的检验、稳定性考察的变更。 13.变更实施记录应由()保存。

14.改变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还应当对变更实施后最初至少()个批次的药品质量进行评估。如果变更可能影响药品的(),则质量评估还应当包括对变更实施后生产的药品进行()。 15.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和对产品的质量潜在的影响程度以及变更是否影响注册、变更时限等,分为以下几类:()、()、涉及注册的变更、不涉及注册的内部变更、()、() 二、简答题(共43分) 1.简述各类偏差审批流程(11分) 2.简述偏差、严重偏差的定义。(10分) 3.变更的定义?(10分) 4.变更申请《变更审批表》第一部分的内容?(12分)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XXXX药业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文件编号 QA-S0P01027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起草/修订人起草/修订日期年月日版本号 01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生效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起草 ? 修订 ? 颁发部门分发部门 起草/修订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内容: 1.定义: 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偏差处理原则: 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3.1关键偏差:违反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或国家法规,危机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3.2中等偏差: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重新包装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操作规程事件。 3.3微小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4.偏差的种类(以下仅为举例,包含但不仅限于):

偏差管理规程

一、简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是GMP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建立生产偏差的管理制度,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该规程描述了发生偏差的处理流程、调查、结果评价等,适用于公司生产、质量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人员职责 生产主管负责报告与生产相关的偏差;当检测结果超出限定范围时,QC负责人负责提出差异报告;当计量仪器校准不合格或维护超出时间限制时,工程部主管负责提出差异报告;由工程、生产、QA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部经理负责确认是否涉及注册内容,是否同意生产主管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追加的措施;质量部经理负责给出评估,负责给出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当偏差与其他部门有关时,相应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和相关部门经理对本制度实施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出现偏差产品的作出是否放行的决定。 三、偏差分级 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2. 生产偏差的种类 2.1.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2.2.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

的异物。 2.3.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2.4.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2.5.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2.6.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2.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2.8.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 2.9.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2.10.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11.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 2.12.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2.1 3.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2.14.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2.15 其他重大事件和结果。 3.生产偏差的分级 3级偏差:对GMP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偏差。2级偏差:对于批准的规程或工艺的偏差,通常需要立刻采取或建立纠

偏差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生产过程中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及异常情况做出正确处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偏差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责任:质量部经理、生产部经理、车间负责人、操作人员、质量部检查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 4.1.1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及批生产记录上的操作指示,并如实记录。 4.1.2生产过程中发生偏差或异常情况时,操作人员应做紧急处理,记录并及时上报。 4.1.5 处理规程: 4.1. 5.1 当发生偏差时,操作人员应填写《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说明品名、规格、批号、批量、工序、发生的过程、可能的原因并签字后,交车间负责人,并通知QC。4.1.5.2 车间负责人、QC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偏差处理原则制定应采取的措施,在《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上填写调查结果及措施,经生产部经理审核签字报质量部。 4.1. 5.3 质量部经理审核签字后,将《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返回生产部。 4.1. 5.4 生产部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实施过程应在车间负责人和QC的控制下进行,并详细记录于批生产记录,同时将《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附于批生产记录后。 4.2异常情况处理 4.2.1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停水等异常情况,操作人员应根据各自岗位特点,采取紧急措施,如立即关闭各电、水的开关,以免恢复正常供给时造成意外。同时应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由于异常情况导致的损失。 4.2.2在异常紧急情况下,现场操作人员可以不按规定的程序,按最大限度保证质量的 第1页共1 页

生产过程偏差管理程序

***制药有限公司 管理标准—生产管理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 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 量。 2.范围:适用于本厂原料药、制剂等的所有生产活动。 3.职责:各车间、生产部、质量部、仓库、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分发部门:各部门、各车间。 5.程序正文: 5.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5.2生产偏差的种类 A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B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的

异物。 C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D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E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F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G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H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I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J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K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L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M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N 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标准偏差管理规程(

1.定义: 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的检验/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异常,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戸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2.目的: 2. 1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 2. 2使所有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査和评估。 2. 3通过偏差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立纠正和预防措施。 2.4持续改进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2.5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 3.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4.适用范围: 适用于涉及产品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的所有过程中的偏差。 5.偏差管理原则: 5.1任何人员必须按照已批准的文件进行管理和操作。 5.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 5.3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6.职责: 6.1质疑部负责人:参与偏差处理过程,并负责对主要偏差和重大偏差的批准。 6. 2 QA经理:负责偏差处理的全过程,并负责次要偏差的最后批准。 6. 3 QA偏差管理员:负责偏差处理的全过程的文件,记录,监督,追踪及总结归档工作。 6.4其他部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执行。 7.偏差分类: 7.1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 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7.2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査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7.3重大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必须按规泄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査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描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偏差处理参与人员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职责 责任人: 公司各部门按本文要求做好偏差的上报工作并参与偏差的调查和处理过程。 质量部现场QA纠正微小偏差,组织偏差调查的开展,监督处理结果的落实。 质量部偏差管理员负责偏差的编号、汇总管理。 质量部部长对偏差调查报告予以批准,并监督偏差管理的各个环节。 3总则 偏差发现后应立即报告(24小时之内),在30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处理,如时间不够要打延期报告 偏差与纠正和预防措施系统通过唯一的编号进行有效链接,保证可追溯性。 4定义 偏差: 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紧急措施:

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 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如: 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5流程 5.1分类 偏差的分类: 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微小偏差是指经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开展深入调查即可确定对产品质量无实际或潜在的影响,也无需采取大量人员强化培训、修订文件/程序等进一步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偏差。 中等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 关键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严重后果的偏差。 5.2偏差发生识别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 目的 建立生产过程偏差管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2 适用围 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偏差以外包括生产过程中一切偏差的处理。 3 责任人 3.1 全部员工 3.1.1 接收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 3.1.2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QA员、质量部经理、质量授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3.2 QA员: 3.2.1 负责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3.2.2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程序及时限。 3.3 调查小组: 3.3.1 调查小组由质量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负责偏差的调查; 3.3.2 进行偏差分析。对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实施方案。 3.4 质量部经理: 3.3.1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3.4.2 负责组织调查小组对调查的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再评估; 3.4.3 审核和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跟踪报告,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4.4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3.4.5 审阅、评估和批准调查延期完成的申请; 3.5 相关部门 3.5.1 配合调查小组进行偏差调查。 3.5.2 负责执行实施偏差处理措施的实施

3.6 质量授权人:负责最终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 容 4.1 偏差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质量标准的偏离,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4.1.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围。 4.1.2生产过程未按程序操作,时间、温度、压力等控制超出工艺规定围。 4.1.3 生产过程时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4.1.5生产环境条件发生偏离。 4.1.6 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 4.1.7错误投料、跑料。 4.1.8生产中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异常。 4.2 偏差处理原则要求 4.2.1 所有可能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从偏差事件的发现至文件保存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明确偏差作用及处理程序; 4.2.2 根据事件的严重性,规定报告及调查的时间周期,并在周期完成;向不同的管理层报告; 4.2.3 任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文件操作。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未经批准严禁对已批准的各种标准、规程、条件等进行任何变更。所有偏差必须不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最终产品安全、有效、均一,符合质量标准。 4.3 偏差产生的围 4.3.1 文件的制定及执行偏差: ⑴文件规程、版本错误; ⑵文件缺失; ⑶已批准的文件存在错误或不完善的方面;

偏差控制管理系统规程

实用文档 1.目的 建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保证生产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评估偏差(相对于批准的程序、标准等的产生的任何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生产操作和质量管理符合GMP要求,并防止偏差的再次出现。 2.责任 人员职责 所有人员发现、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主管报告偏差; 偏差管理员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对偏差情况进行调查并如实填写偏差处理单。 部门主管负责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必要时); 负责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和更高层的管理人员(必要时); 相关部门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负责评估偏差的风险(包括产品评估和质量体系评估); 负责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 负责执行批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 质量管理部负责偏差的分类; 负责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 负责审核批准偏差调查报告; 负责跟踪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评估措施的合理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并关闭偏差; 负责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质量受权人对偏差进行最终审批 3.范围 适用于与物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设备、环境控制、计量校准等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文件执行的所有偏差。 4.内容 4.1偏差定义: 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比如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 4.2偏差的分类 标准文案

偏差控制管理规程第2页 4.2.1严重偏差: 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或可能导致产品返工或报废,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调查,查明原因,并提出纠正及预防措施。 4.2.2一般偏差: 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4.2.3轻微偏差: 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调查后只需做好相关记录并说明原因,必要时采取措施。 4.3为了方便对偏差进行定义和参照对比,对严重偏差、中等偏差和轻微偏差分别予以举 例说明,具体的案例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下表中的例子: 偏差分类举例 严重偏差投放错误的物料; 物料未经质量部门检验合格使用的; 已完成包装的产品上的标识错误; 在正常的中控生产过程中由于QC提供不正确的结果导致生产状态的改 变,导致最终产品的不合格; 在产品中含有异物; 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水质量的错误行为; 在生产使用后发现仓库送来的原料已过复验期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查后仍可能导致产品被污染的事件; 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中等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严重偏差; 其他导致产品出现严重偏差的情况。 一般偏差投料量错误(并已经被确认不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被污染事件(并已经确认被污染产品已被及时 全部查明,未导致其他产品不合格); 收率超过设定的范围; 在批记录中关键的质量数据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过 程控制检验数据或包装重量记录的丢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