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课标版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课标版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课标版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课标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深圳市南头中学刘耀娟

学习任务:

、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设想:

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课时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年,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年武汉,定稿于年月的香港。年月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月日截止;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关于评述: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命”。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

——美国学者葛浩文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西天一缕霞”——聂绀弩

、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环节一简单议议由张爱玲到萧红。

问题一:看下面两段话,说说你在这文字里读到了什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借同学都熟悉的张爱玲的文字来导入,引发兴趣,渲染气氛。张爱玲长于把握世情、男女,描摹世态、人情,却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自有一种潇洒姿态。她似乎洞察世事,阅历人生,体味人间甘苦,却并不吟味这甘苦,而是从这甘苦中抽身出来,轻叹一口气,道一声世态炎凉。张爱玲不悲天悯人,或许这是她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超脱或逃避的方式。

问题二:有人把张爱玲和肖红称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外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就你课前的阅读说一下最粗略的感受或印象。

借对比粗略感知萧红。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风貌、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环节二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问题一: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乃至全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再联系选段之外的内容,如: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追问:为什么要写她的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健康的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样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问题二:在这个过程中,她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她婆婆:“用破棉把她蒙起来了”;“又把她给蒙起来了”;“把她的衣服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再联系选段之外婆婆的那一大段语言描写:“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青子给她擦上了。”

周围人:“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满是秘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吃了饭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两个是过年回来的”等等。

追问: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这么理直气壮?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怎么评判他们?

点拨: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是众迫害者中的一员,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一种文化认同:媳妇的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得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可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周围的人既推波助澜又充当刽子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存境遇、人性、人心以及社会环境等角度来评判。

问题三:你在阅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你可不可以从原文找内容作佐证?

点拨:荒寒、冷寂。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以当众洗澡段落为例。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刑法了,偏偏这样施刑还打着治病的幌子,在小团圆媳妇的苦苦挣扎中,众人快意着,他们却又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小团圆媳妇没有反抗的力量,甚至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而“我”只能以童年的视角,被隔离在人群之外,静静地观看这个死亡的过程。以一个成年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又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对人类对弱小孩子的态度尤为敏感。所以她既写出了大家生命意识的麻木,更表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情怀中又透射着深入骨髓的寒冷,这种寒冷贯穿全文。

环节三讨论小说中的“寒冷”。

承上,点出这种寒冷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圈点、讨论。然后以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来谈。

参考角度:

、第一章第一部分环境描写。“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另外,在第四章里,“我家是荒凉的”“我家院子是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并作为章节的起首句。

提示:这些关于寒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点拨:呼兰河这座小城特有的的风貌;寒冷的背景烘托了故事的寒冷和人心的寒冷;在寒冷的比照中,微弱的温暖才得以显现;寒冷的句子源于荒寒的心境:萧红有着寂寞的童年,他在父母的冷遇中长大,少女时代感情又屡屡受挫,她的人生之旅寂寞而寒冷。

、最后一章写冯歪嘴子以及他的媳妇,王大姑娘。这本来是小说中带有亮色的两个人物:冯歪嘴子,憨厚,谦恭;王大姑娘是“很能说能笑的,她是很响亮的人”。但在这儿,与在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一样,充满着残忍、冷酷和荒凉。比如,在滴水成冰的草房子里,磨房里掌柜的太太看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就要把面口袋拿走。再比如,对于冯歪嘴子一家,小城人的态度:“他妈的,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对于一个新生命,在人的心里竟然没有一丝怜悯一丝同情一丝对生命的敬重。这些寒冷的意象,寒冷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人心的荒凉与人性的死灭。

、第一章第五部分一段叙述和议论。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提示:这种对生死的态度你认可吗?为什么?你认为萧红写作这些文字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点拨:认可不认可皆可。理由:寒冷彻骨,有一种对生活的妥协和无奈。萧红借此给自己作了个总结,凄惨而又感伤,还有一种在感伤之中慢慢死去的美感,一种凄凉透骨的美。作者用佛家那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人类生活和生命,同时又用贴近生存真相的眼光来描述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生活的人,寒冷而真实。

环节四设计四个探究题,由学生任选一题去独立思考并书面完成。

探究一:晚年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她在满目的凄凉寒冷中抓住了些许温暖,他们成了作品中令人欣慰的一丝亮色。请举例,并谈谈作者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

举例文中的亮色: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蚂蚱、蜻蜓;黄昏时候的火烧云;尤其是祖父、冯歪嘴子。

为什么会有这些亮色?

参考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怀有一种不可自已的依恋和怀想。“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那是与她血脉相通的根。在重新书写故乡、回忆与辨认故乡中,作者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创作是为了纪念,无论痛苦、快乐,逝去的日子总是值得纪念。因为她是一个心里充满爱却又无能为力的女子,一生追寻爱却又失去后心里拥有坚强和不堪一击的寂寞的女子。所以才将怀想点点滴滴幻化为文字。这些许温暖更映衬了心灵荒寒、灵魂死灭的存在的可怖。

、作者用颇有些温馨的文字写祖父、家、祖母的故事、儿时的记忆,是欲借温暖把那记忆的荒寒冲淡一些,给读者一点心灵的温暖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她用绝望中残存的一丝微弱的温热,包裹这个世界的寒凉,缓解了那些残忍寒冷意象对于读者的伤害与摧残。(而这点亮色,这点温暖,是萧红超越于张爱玲的地方。)

、作者有悲悯与包容情怀。包括对那些残忍的、卑贱的人与事,作者都用了一种宽宥的语气。如写有二伯游手好闲,嚼嘴咬舌,爱说大话,偷东摸西,但作者却少有苛责,“无家无业,死了连个打灵头幡的人也没有。”因为生存的麻木和无意义,所以作者给予他更多的只是悲悯。写老胡家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一个半疯了。”“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言语间仍然怀有悲悯

、小城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生命最质朴、最原始的一种美。如描写野台子戏一段,在紧锣密鼓、喧闹争吵中,萧红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在这飞扬的生命里,我们看到了呼兰河生生不息的希望。

探究二: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呼兰河和作者笔下童年的印象。

对呼兰河的印象就是对作者笔下那个世界的印象。由学生自由去阐述,引导学生透过平静、索然的画面,产生无奈、恻隐、同情的悲悯之心,以及改变世界、改变人生的愿望。

至于童年,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于记忆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创造的世界,理解作者对人性死灭、心灵冷漠的现实世界部分的否定与提升,理解人类的童年情结。

探究三:有人说《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是散文小说,你觉得呢?请从结构上、语言上、内容上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理解:、从结构上来说,它没有中心情节,人物和故事都是片段的,零碎的,结构略显得松散,人物典型刻画也不太够。但却能合成一个整体,形散神聚,以作者悲天悯人的眼光与灵魂来贯穿,并有着散文诗般的跳跃和音乐的节奏。

、从语言上看。()富有浓重情感色彩。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富有美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修辞的多样化。例如描写老胡家请大神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时有这样一句:“于是就又跳神赶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作者通过嘲弄、讽刺、夸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憎恶和痛心。描写不是落在情节上,而是落在感受上。

、从内容上看。对风俗的描绘。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有着诗的色彩。、对人的描绘。写冯歪嘴子,在别人绝望的眼光里,“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充满了诗意的情怀。从线索的贯穿上。作品已没有明显的叙事脉络,而是以“悲凉”“凄凉”为统摄,情节在作者哀怨深沉的情感语流中向前推进,甚或已退到了诗外。

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探究四:同样是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特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没有鲁迅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有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鲁迅展示的是人物灵魂的麻木,笔触着力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于生命层面的麻木,鲁迅小说没有自觉地涉及。。而萧红戳到的是生命层面的痛穴,“他们就是这类人,……逆来的,顺受了。”萧红的表现的是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苦难,她从存在的意义将生命意识的麻木写到了极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穿插着教师的点拨和学生间的讨论,有读有说有写有查,所以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课后作业

、利用早读时间,分主题交流个人的探究所得,利用橱窗展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

、思辩题:对人性的丑陋应悲悯还是痛击?可利用班会课或读书课搞一场小型辩论会。

《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演讲,点评,情境导入 (二)结合课题,提出阅读问题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她是怎样死的? 3、她为什么会死? 4、谁要为她的死负责? (三) 初读课文,走近团圆媳妇 过渡:作者塑造的众多的人物中,谁的遭遇让你的心里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什么叫团圆媳妇呢? —童养媳—旧社会的产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悲伤的身份。 1.那么通过预习,请你说说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2.这是一个健康活泼天真的女孩,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团圆媳妇的人生? 过渡:这个12岁女孩最终以悲剧收场,我不禁要追问这个12岁女孩的死因,她是怎么死的?(洗澡)难道她的死因仅仅是因为热水洗澡烫死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小团圆媳妇之死。( 四) 品读课文,探究团圆媳妇之死 1.呼兰河的人对小团圆媳妇的印象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认为小团圆媳妇不像团圆媳妇? 2.过了没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了,而且打得特别厉害,小团圆媳妇为什么被打呢? 3.小团圆媳妇还经历了哪些非人的折磨?乡亲们又给出了哪些偏方? 4.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洗澡的过程中,哪个细节最让你触目惊心? (五) 深入挖掘,理解小说主旨 1.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之死负责呢?你觉得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2.作者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 此环节学生各抒己见,这可以是关于女性命运、国民劣根性、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等各个方面的小说) 结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藤野先生》谈国民劣根性问题,麻木,愚昧的生命与灵魂。 师小结: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2.这个“苦人儿”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萧红所说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过渡:我想,萧红的不幸更多的不是因为女性本身,而是因为她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不了她们飞翔的天空,希望这样的社会永不再来。

小团圆媳妇

试析萧红《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形象内容摘要:小团圆媳妇是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最具代表性主要人物之一,小团圆媳妇不过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女,她长得高大壮实,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嫁给了一像样的“大户”人家。而她却没有其他女人那种低眉顺眼、委琐卑贱的奴相。然而就是这种与众不同,令她成了街坊邻居、婆婆大婶眼中的“异类”。 关键词:小团圆媳妇活泼悲剧 小团圆媳妇生活在呼兰河边这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群,他们不允许差别与个性,看不惯激情与生机,因此一致认定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而且“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的风快,”“一点也不像团圆媳妇”。 一、小团圆媳妇的形象分析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原本是一个健康、活泼、直率的姑娘,当被迫当众脱光身子洗澡时,“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狂喊” [1],刻画出她在危难时刻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这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最后的注解:健康的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就被婆婆打,被众人一起“善意”地折磨,直至死去。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只要不顺心,就爱打人。媳妇挨了打,就会害怕、躲避、尖叫,但这些在呼兰河人的眼里却是不能被理解的。相反,因为媳妇的病重,婆婆强忍了自己打人的念头,这却是令人同情的。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一切发生的如此自然,如此顺利成章,如此符合常理:婆婆调教媳妇天经地义,这是传统,这是常礼;被婆婆他们打了,打疼了,打伤了,打怕了就哭,就叫,就躲避,甚至叫着“我要回家”,这是不懂礼数,是中了邪;为“生病”的媳妇请仙人诊治,跳大神这是习俗,更是亲情;一家有难,众乡邻岂能袖手旁观。可是没人理会。 二、形成小团圆媳妇悲剧的根本原因 呼兰河畔的这个群落真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延续千年的封建传统、民风、习俗,这传统如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梦想和情感,毒害并异化着女性的精神。她们丧失着母性甚至人性,一方面安于男性的压制与摧残,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男权社会的卫道奴仆,对一切“异端”采取本能地排斥,蒙昧地扑灭所有差别与不驯。因此,当小团圆媳妇健康、活泼的人性展露出些微张扬时,她们便不惜一切地对其压制直至窒息,直至一个鲜活的生命憔悴地凋逝。 萧红以一个女作家的细腻和敏锐清醒地书写着底层女性病态的精神状况,目的是“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小团圆媳妇“我要回家”[2]的呼救声中为女性民主意识的复苏与觉醒作一声响彻天地的呐喊。自有文明以来,男性优势一直在左右历史的发展。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的形象是空洞的,她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设计 五年一班姚桂芝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 (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

呼兰河传名著阅读精品教学设计课件.doc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名着阅读教学设计样例 第一部分:整体框架 教学阶段主要内容 学生在章节阅读学程的引导下完成整通读指导本阅读。针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小 组讨论、全班交流。 1.摘选文本中的不同内容,思考:这 些话是谁说的? 重点突破1 2.了解叙述视角的概念。 3.再读相关章节,思考:为什么要用 这样的叙述视角? 1.观看微课: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记录 阅读过程。 2.学生三读全书,在单独完成思维导 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确定思维导重点突破 2 图。 3.小讲座:如何撰写人物分析小论 文。 4.小论文写作。 1.设计《呼兰河传》的腰封,向学弟内容统整学妹推荐这本书。 2.制作《说不尽的呼兰人》阅读集。 教学资源 1.章节阅读设计。 2.萧红散文《家族以外 的人》。 叙述视角相关知识。 1.微课:《思维导 图,咋整?》。 2.小讲座: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1.腰封的设计原则。 2.学生绘制的思维导 图。 3.写作的人物分析小论 文。 设计意图 1.通过阅读指导,关注重点内 容,学习批注阅读感受。 2.在略读的基础上重点精读。 1.积累叙述视角的知识。 2.了解叙述视角的选择对表达 主旨的作用。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报自己 的阅读成果,并将思维导图转 化为人物分析校论文。 提炼阅读感受。 第二部分:阶段设计 一、通读指导 学生根据通读指导完成初读,教师组织班级交流,重点讨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针对性地再读、三读,形成自己的阅读认识。 (一)“序言”阅读任务 1.矛盾先生认为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时,她的心境是怎样的? 2.矛盾先生如何评价《呼兰河传》这部小说? 【重点能力指向】提取信息,初步了解本书。

《小团圆媳妇之死》课堂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课堂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下面整理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法导航】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 一、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生死场》(1935年,以萧红为笔名,其成名作,鲁迅为书作序)《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茅盾为书作序)《小城三月》。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教学内容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一、导入新课: 从学完《祖父的园子》,我们就开始读《呼兰河传》,到现在终于读完了。每看完一本书,心中难免会有些感想,或高兴,或忧伤,总想找人说说。在今天的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一吐为快。 齐读书名,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传:生平事迹或历史故事。)二、了解章节内容: 这部小说共有七个章节,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目录,一般的书,目录上都有对主要内容的概括,但这本书没有,请同学们快速的翻一翻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指名答。 出示:指名读 第一章小城呼兰河 第二章呼兰河年中盛事 第三章我与祖父 第四章我家的荒凉 第五章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交待结局 这样一归纳,我们就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 四、解读人物形象 这段时间,萧红把我们带进了古老昏黄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她的童年和她的故乡。书读完了,能够在我们脑海中久久萦绕的,或是挥之不去的,有谁呢?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祖父) 读完以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矛盾先生曾这样评价,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

这就更显示出萧红的描写很有特色。她用口语化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一个又一个故事,为什么矛盾先生读完《呼兰河传》会有这样的评价?就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三、走近文本,感悟精彩 1.出示: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第三章第一节) 指名读,作者对小动物的描写,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散文诗的美感。齐读,边读边欣赏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2)“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尾声) 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话写了什么?能看出什么? 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是荒凉的……(第三章第二节至第五节) 分男女生读,这又是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写? 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同时也能读到诗的韵味和节奏。尤其是第三章中这些语句段落的重复更能感觉童年的生活就这样重复着寂寞,心境是多么的悲凉。像这样的语句段落书中还有很多处。正如矛盾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 2.出示: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 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 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 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 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

菜灯,西瓜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新人教版选修《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学习任务: ?1、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2、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3、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设想: ?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关于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命”。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美国学者葛浩文“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西天一缕霞" ——聂绀弩 ?2、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学步骤: 环节一简单议议由张爱玲到萧红。? 问题一:看下面两段话,说说你在这文字里读到了什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借同学都熟悉的张爱玲的文字来导入,引发兴趣,渲染气氛。张爱玲长于把握世情、男女,描摹世态、人情,却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自有一种潇洒姿态。她似乎洞察世事,阅历人生,

《小团圆媳妇之死》读后感【高一作文】

《小团圆媳妇之死》读后感【高一作文】 读萧红的《呼兰河转》,寒冷,悲怆,寂寞,苍凉,还有那里面些透出来的善良温暖扑面而来,这些里面的人物似乎都在经受着那个愚钝的世间折磨着的,可是当他们也正处在其中的时候,就是冷漠着了,就是残酷着了,还哪里能有那一点点的怜悯,也不至叫这个世间将人的性命吞噬而去的。 《呼兰河转》里的小团圆媳妇,刚刚被接到胡家的时候,脸庞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这么鲜亮的12岁的小人就死去了。她是被婆婆毒打而死的,她是被这个社会折磨而死的。 “那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做婆婆的打了一只饭碗,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丢了一根针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她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她一不顺心,她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够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够打。她自己的儿子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惟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跑不掉,她又不能丢了......” 终于打得小团圆媳妇病了。她做梦梦见婆婆又在打她了,或者用梢子绳把她吊在房梁上了,或是梦见婆婆用烙铁烙她的脚心,或是梦见婆婆用针刺她的手指尖。一梦到这里,她就大哭大叫,而且嚷着她

要“回家”。 人们于是传着说这孩子身上一定有鬼呢。 于是人们想着各式的办法驱逐这鬼。 求偏方,跳大神,洗澡澡...... 似乎一切能救那小小可怜性命的招法都使用尽了的了。 人们把大缸里的开水烧滚了,要给小团圆媳妇当众脱光了衣服洗澡。小团圆媳妇被烫得昏死过去,活过来又被按到开水里,昏死过去就又想办法救活她。连续这样洗了三次。 人们以为着自己是善心的,在这个孩子昏死的时候想着各种的方法去救她活过来,活过来就又想着看她再一次被按进开水里的挣扎和昏死。人们原是怕她死了的。可是又在催促着她的死呢。 小团圆媳妇最终还是死了。黑忽忽笑呵呵的样子终于消失了,人们似乎都在遗憾的失望着什么。 是什么呢?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田承炜 【设计意图】 课堂的魅力,有时候就直接源自于它的新鲜陌生,由于新鲜而产生期待,由于陌生而激发探索。所以,我是不主张篇篇课文进行预习的。当预习已将急切的期待尽去,常规的教学模式就将陷入单调与枯燥。 《小团圆媳妇之死》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神秘的面纱揭过,已觉得兴味索然,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打破常规,力求新颖,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萧红的文章,了解萧红的生平和创作,做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2、组成“小团圆媳妇死亡原因”专案调查组。分组调查讨论并填写调查表。 3、课堂交流调查结果,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分组调查,共享阅读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阅读的难点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个日益文明的社会里,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于人,学会尊重生命;于己,学会担当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讨论小团圆媳妇死亡的原因,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深入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课前大屏幕投放课题《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外在氛围上,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文本相匹配的情感意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归依、沉思。)

阅读指导课教案18

《呼兰河传》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法知人论世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 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二初读课文熟悉容 1.速读课文,归纳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

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 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 (“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 二、再读课文,感受童年 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这段开头的叙述“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改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 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 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 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 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 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 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 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

《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实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片风华绝代的落叶,她认真地活过,用心地爱过,精彩地写过,却一生漂泊寂寞,遭尽白眼,埋骨异乡,她就是—萧红。故乡是萧红心中永远的痛,那里是她叛逆的开始,也是她永不枯萎的记忆。所以在她人生接近终点的时候,她用尽一生气力写下了《呼兰河传》这部巅峰之作,把她的爱,她的恨都融入家乡那条长流不息的河流中,融入呼兰城那一个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兰河。 (二)重温经典,了解小说内容

1.用简洁语言概括全书的故事梗概。(插入茅盾的评价) 2.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三)初读课文,走近团圆媳妇 过渡:作者塑造的众多的人物中,谁的遭遇让你的心里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什么叫团圆媳妇呢?—童养媳—旧社会的产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悲伤的身份。 1.那么通过预习,请你说说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2.这是一个健康活泼天真的女孩,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团圆媳妇的人生?(老师板书)(多媒体展示问题)挨打生病洗澡死亡 过渡:这个12岁女孩最终以悲剧收场,我不禁要追问这个12岁女孩的死因,她是怎么死的?(洗澡)难道她的死因仅仅是因为热水洗澡烫死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小团圆媳妇之死。 课件出示: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四)品读课文,探究团圆媳妇之死 1.呼兰河的人对小团圆媳妇的印象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认为小团圆媳妇不像团圆媳妇?(课件出示对话P90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隔院的杨老太太说:“可不是吗! 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哟哟! 那么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几岁啦?” “听说十四岁啦!”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

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 (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 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 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 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 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小团圆媳妇之死 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左):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负担是重的 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不甘! ——萧红 课前板书(右): 她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萧红。 二、关于及其作品 1、萧红 板书设计: 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

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 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 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 (“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感受童年 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这段开头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全面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深圳市南头中学刘耀娟 学习任务: 1、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2、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3、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设想: 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关于评述: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命”。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 ——美国学者葛浩文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西天一缕霞”——聂绀弩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

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