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和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旷达的内心和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山水的?哪些不是?

2.理出课文的基本思路。

二、自练自测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的,这期间他还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旷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和议论,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3.《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第1段写的是“,”,月出东山,“,”之景;第2段歌唱的是“ ”的渴求;第3段问的是人生“ ”的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 ”的消极悲观;第4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及“—”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

写照。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文章第2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第3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5.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

6.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课堂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

A.壬.(rén)戌窈窕.(tiǎo

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

)危坐

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

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3.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歌.曰

C.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5~8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正)

B.下.江陵(向下游去)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C.酾.酒临江(斟酒)渔.樵于江渚之上(渔夫)

D.驾一叶之扁舟

..(小船)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6.对“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遗余核舟一

C.何以解忧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8.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借客人的话引出自己的

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陷入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

的豪情。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9.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10.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B.玄裳缟衣.

C.过临皋之下.

D.羽衣.蹁跹

11.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何夜——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12.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本文既有叙事写景,又有谈玄说理,颇富诗情画意,给人以壮阔自然的美的享受。

四、精彩语言运用

13.将下面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

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C解析: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2.D解析:景、情、理交融。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美人兮天一方何为其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人生之须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乐悲乐追求绝望

【合作探究】

1.清风、江水、明月构成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乐”甚。

2.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

3.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4.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5.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从盈到亏不停地变化一样;从不变的角度,人的生命是永恒的,人类代代相传,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6.“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课堂练习】

1.C解析:A项,“冯”读píng。B项,“舳”读zhú。D项,“藉”读jiè

2.C解析:①②都是名词用作动词,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3.C解析:都是状语后置。

歌词”。C项分别为“……的样子”“这样”。D项分别为“在”“被”。

4.A解析:B项分别为“唱”“

5.A解析:B项,下,攻占。C项,渔,打鱼。D项,渺,渺小。

6.C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7.C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

8.D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9.B解析:B项的“顾”意为“只是”,其余三项中“顾”意为“看”。

10.A解析: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

11.C解析: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12.D解析:全文基本上是叙事写景,没有“谈玄说理”。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主客唱歌,相互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酒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

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样子就像吴淞江的鲈鱼,可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存了很久,就是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

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

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草木,坐在虎豹形状的石

头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

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

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

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

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

成的衣裳,飘然起舞,走过临皋亭,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

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

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寻找,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3.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

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赤壁赋 公开课教案

尽天命而后知人事 ——由《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境界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 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①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 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请问:能否背一下一些写景的句子,你认为美丽,能用你的语言描述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 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②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链接】 1.词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到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 【基础知识积累】: 一.注音 公瑾()纶()巾强虏()华()发酹()淘()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 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 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 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文本自主研习】: 1.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3.“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4.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

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赤壁赋 (学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属、固、适、虽、而等)、通假字(属、冯、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准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知识,“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感情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变现出的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结合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情、理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王菲《明月几时有》引出本文作者苏东坡。(可让生自由发言来讲述自己了解的苏轼。) 1、知人论世。 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在文学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成为一代风标领袖。 三苏:苏轼、苏洵(其父)、苏辙(其弟)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此外,苏轼通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艺、精金石,且多有建树。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旷古奇才,舍苏子其谁? 可是,这样一位文坛领袖,他的政治路却走得极为坎坷多磨,可以说是“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流离”。 苏轼一生历经四帝。 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新法里较激进的做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 宋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但后又遭贬到惠州(广东),后又到琼州(海南)。 宋徽宗继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2、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二、注音 壬戌.()之秋举酒属.()客歌窈窕 ..()之章 徘徊于斗.()牛之间如冯.()虚御风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流光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4游记后赤壁赋Word含解析

后赤壁赋 本课话题——人生况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人生在世,总会有遇到一些不如意,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坚强的人能以自己的毅力战胜它,豁达的人能以自己的心胸化解它,还有些人能在自然界中清风明月中消融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谢芳丽她在花样年华里遭遇严重车祸,四肢仅剩右臂。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众多的生活坎坷,她始终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拼搏与友爱:先后创办文印店、水晶淘宝等多个实体店,靠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水晶公主”的美誉;坚持用阳光的心态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唤醒一大批迷途者,催生一大批奋进者。她先后获江苏省自强自立模范、江苏省“最美家庭”、连云港市“感动港城十大先进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5”十大网络人物等荣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杜牧 2.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于谦 3.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清)金缨 4.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

消沉、焦躁、恼怒。 ——(科威特女作家、记者)穆尼尔· 纳素夫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黄泥之坂. ( ) 松江之鲈.( ) 踞. 虎豹( ) 攀栖鹘.( ) 俯冯. 夷( ) 玄裳缟.衣( ) 戛. 然长鸣( ) 羽衣翩跹.( ) 畴. 昔之夜( ) 【答案】 bǎn lú jù hú pín ɡ ɡǎo jiá xiān chó 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既????? 霜露既.降(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肴核既.尽(《赤壁赋》)( ) (2)归????? 将归.于临皋( )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 (3)顾?????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顾.安所得酒乎( )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 (4)于????? 将归于.临皋( )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来自贬谪后的苦闷,我只能在此欣赏这美丽神奇的山水。 客人因何而悲? 苏轼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强大的动力,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他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赤壁,又从三国赤壁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再联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绩,可谓浮想联翩,意向纷呈。 教师:写曹操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想到英雄马?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泽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是弯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壮志啊。哪一句能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赤壁赋教案1赤壁赋教案 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 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 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 黄州、惠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 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四、 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五、 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七、课堂演练,强 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 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

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创作背景]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心情苦闷不得志。分别於元丰三年(1080)和元丰五年(1082)年两次游览赤壁。本文所记录的是後者,元丰五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夜游赤壁的情况。与《前赤壁赋》相比,本文更多描写了登岸游览,爬山的过程与山谷中的各种景色与见闻感受。文字描写逼真。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一、注音 临皋()黄泥之坂( ) 淞江之鲈() 栖鹘()冯()夷履()巉()岩戛()然蹁()跹()惊寤() 二、朗读课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 .. ()相.()答。 ..()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 ..()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 ()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 衣而上,履.()巉岩 ..(), ..(),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 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 ()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 ..()而. ()悲,肃然 ..()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一、作家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生平: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旧党司马光执政,他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后来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思想:苏轼受儒、佛、老三家哲学思想影响。一方面,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创作:苏轼创作丰富,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层次解说。 全文分5个自然段,每段意思分别为: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赤壁,心胸开阔,无拘无束。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思“美人”(借指理想)而不得见,再加上箫声的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引发生命的短暂的悲叹。 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变”与“不变”的哲学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并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主备人:侯丕福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二)、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