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交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

各种评论相继出现:

“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机会”

“互联网络,这是个最民主的地方”

“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

作为网络交际主体的人在网络交际中则是“由语言构成的虚拟主体”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1)自由性(2)开放性(3)虚拟性:虚拟实在是指在效果上,而不是在实质上。(4)非人性化

★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确认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的优点:

(一)更具经济性。(二)更具保存性。(三)更具检索性。(四)更具互动性。

★网络传播细可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个体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手段所进行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一)、非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非同步(nonsynchronous)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二)、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同步(synchronous)即通过网络实时的交流空间进行的人际交流。其基本形式有Web聊天、聊天软件(ICQ、OICQ)和互动游戏等形式。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受众的心理包括: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

2、渴望交流的心理;

3、代入的心理(指受众无力实现却又想获得虚幻满足的心态);

4、逃避心理;

5、自我表露与隐匿;

6、网上印象与表演;

7、求“异”思维与情感诉求。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既挑战语言文字,又挑战交际策略。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网络群体的形成途径:

(1)将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群体复制到网上:班级成员相对固定、交流模式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等等

(2)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红客联盟、论坛里面、网络同居等来源面宽、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够、易消失等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1、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2、重新赋权

3、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分类:

(1)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2)互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外的传播

★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1、内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Web、电子邮件、公告板、论坛、短信、ftp等

2、内联网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的影响:

(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变为“网络式”。(2)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在互联网上,组织宣传活动主要是以建立网站的形式展开。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2、资源的无限性

3、传播的跨国界

4、传播的灵活性

传统媒介的传播一般特点是点对面,而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几种方式存在:点――点,点――面,面对面。

从传播的时间性来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

5、传播的互动性

6、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7、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8、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9、网络不仅仅是媒介它还是一种虚拟空间,一种生活平台,一种商业平台。10、小众化

11、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RSS服务等

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新兴媒体出现以后,旧媒体都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

目前,人们对此的认识有以下几种:

1、旧媒体不会灭亡

2、网络媒体必然代替传统媒体

3、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

4、网络媒体将成为一种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将让位于网络媒体而边缘化、非主流化。

★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

1、读者被分流,发行量下降。

2、报纸的广告开始被分流。

3、由于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无纸化传递,印刷品也将不断减少,很多报社的对外承揽的印刷业务将受到网络的影响。

国内报纸电子版的现状与缺陷

现阶段一个比较成熟的报纸电子版有以下的内容:

提供报纸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提供同一集团其他媒体的内容,提供繁体字版和英文版,提供为读者服务的相关数据库,提供旧报查阅服务,提供读者信箱以方便双向交流,设立广告栏目吸引广告客户,提供热门的站点方便读者等。

★报纸如何面对网络时代

1、报道思维:由平面到立体

建立新报道模式,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应对网络的挑战。

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因为经过思考和分析的新闻具有深度,具有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除了刊载新闻外,将报道重点逐步转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来,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

2、版面编排:由线性到感性,强化新闻图片的作用活跃版面。

文字具有线性特征,在阅读时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思考。网络媒体集中了各种传播符号,拥有比旧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报纸在版面

编排过程中,对“感性符号”更加重视。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篇幅加大,大量采用成组照片。

其次,标题字号普遍加大,在版面上更加突出、醒目,读者完全可以按照网络阅读习惯,先浏览标题再有选择地详读。

第三,线条、色块、色彩的运用更加频繁。

第四,稿件的排列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编排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主流。各组新闻犹如各个网页,之间少有交叉,组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版面系统,帮助读者在简洁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以往容易使人疲劳的阅读环境和线性阅

读习惯。

3、区别于网络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特点,增强自身可信度,固守纸质媒体的权威形象。

4、报纸要以自身特色求生存。发展地区性新闻,个性化报道,平民化报道,加强时效性。

5、报业须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加强受众地位的研究,报业应当把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创办更多的社会公共媒体作为发展的方向。

6、利用互联网把“短腿”加长,提高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利用网络提高新闻发现能力。利用网络增加新闻采访手段。报网联动扩大新闻效果。可以考虑与网站之间交换稿件、交换栏目、共建栏目等。

7、学会利用时间差,加强早间报道。

★传统的广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

★广播如何应对挑战

1、融入网络,通过进入互联网,弥补广播的缺陷,拓展广播的功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

2、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广播节目生产和播出手段。

3、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4、发挥广播之所长,巩固既有的听众群。

5、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节目。

6、媒体结合,资源共享,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

“网络电视”(IPTV),是集互联网、流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利用宽带互联网和互联网协议传送流媒体数据,以电视机加机顶盒或电脑为电视接收端,为用户提供交互功能的一种崭新的数字电视业务。

★网络时代的电视传播新趋势

1、电视传播网络化

2、电视内容多样化

3、传播方式双向化

4、电视服务商业化

★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

1、话语权的解放与互动式信息传播

2、舆论的非中心化与个性信息传播

3、全天候新闻报道与滚动式信息传播

★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1、公信力、权威性

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3、电视新闻报道的形象可感性

4、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电视新闻的发展态势

1、创建电视新闻频道

2、“网上造浪”,新闻栏目上网

3、互动电视时代的信息互动

4、更新信息传播形式

5、构筑信息平台,传播特色新闻。首先,电视新闻要成为高密度的信息场。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内容与形式要生动鲜活。

6、确定电视新闻节目定位及文化品味追求

7、实施品牌战略

8、建立具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

9、注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10、突出电视新闻独有的语言特色11、贴近受众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受众地位的改变:

1、受众本位意识增强。受众的这种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主意识增强、个人独立性增强。第二,平等意识加强:网络受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第三,维权意识渐浓。

2、新型的传受关系和角色转换。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1、个性化;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

2、主动性;网络受众的主动性也体现在使用新闻的方式上的很大转变。受众成长为独立的理性个体,网络中的受众开始思考了。网络受众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媒体的即时互动上。此外,受众接受指向更明确.

3、权利化

4、虚拟化

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网络对于受众接近权实现的积极意义:

1.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网络正在实现受众接近权

1.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2.弱势信息获得沟通交流的机会。3.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效应。

★网络受众对网络传播过程的参与

(一)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二)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三)对网络议题的重构与制定

★网络受众新闻观念的转变(一)追求新闻的软化和泛化(二)追求新闻的“全时性”(三)对新闻深度的更高要求

加强网络把关的必要性:

⒈信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噪音”掺杂其中⒉受众所拥有的主动性增大了不良信息的点击率⒊网络的交互性和迅速及时大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把关”理论的新特点:

1、“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尺度逐步放开。

商业网站新闻的成功使新闻媒体网站审度自身,纷纷为新闻选择重定“关卡”,抛弃过份政治化的宣传导向,力求走受众路线,向市场化过渡。

2、“把关”难度日益增大。

首先,网络的海量降低了“把关”面。

第二,十分强调速度的网络增加了“把关”的难度。第三,网络的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

3、“把关人”角色泛化。

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互联网空间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把关人也变得复杂,参差不齐。

★把关的层次:一种是微观的,即个别的媒体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另一种是宏观的,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实际上,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理论”实际上是指媒体所从事的把关。以上关于“把关”层次的区分,实际上也表明,在网络中,传统的“把关人”还是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尽管从数量上看,受众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传播者的先导地位。受众最终仍可能会进入某一个微观的“把关人”的“势力范围”中。

★网络中如何把关

宏观层面的把关,仍会是政府的直接把关,这方面的方式包括:

(1)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例如,“封杀”某些网站。当然,技术的控制往往容易挣脱,人们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来绕过关卡。(2)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3)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改变本国在网络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使本国声音在网络中得到

加强。

微观层面的把关,即一个网站的把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2)通过网站结构与页面的设计来把关。(3)通过“推送”技术,例如,电子邮件、RSS、将来可能出现的相应技术,把符合自己价值观并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送给受众。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变化:

1、“案头”程序由平面、单一、线性变为立体、多元、网状;

2、“把关”永远没有终结,甚至没有“休止符”,始终处于信息流动、持续、审视状态;

3、从信息下载到筛选后的上载,“把关人”的自主意识更强,主动权更大,个性的体现也更突出,于是对学识修养、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更高;

4、“把关人”的工作量更大,连续性更强,脑力与体力的消耗更多,因而健康犹显重要;

5、纠错亦是“把关”的形式之一,“删除”也是一种尽责。

★网络是否也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

目前的理论与实践,基本上对此都做出了正面回答。

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1)在网络里,某些信息的传播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可以飞快地繁殖。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而无疑,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

(2)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网络媒体为网上讨论设置议程。

首先,网络媒体报道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感知,是网络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的第一阶段。

其次,网络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对少数“议题”突出强调,引起受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最后,网络媒体对一系列议题按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

第二,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并为传媒设置议程。

大众传媒不是设置公共议程的唯一机构,在互联网上,传统新闻媒介失去了对第一手材料的专有权,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修改和重新组合,成为信息操作的主体。

★与传统相比,网络的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

第一,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形成议题的功能。

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

其次,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发展方向的左右。

第二,议题本身具有特色。

首先,议题内容多元化发展。

其次,议题衍生能力强。

最后,议题影响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三,新技术给议程设置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网络中的BBS在设置议题特别是社会形成议题上发挥着特殊作用。

其次,数字化技术使议题在网络上得以具象化。

最后,国界限制被逐渐打破。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1)有价值议题的流失。(2)议题的失真。(3)色情信息泛滥,与“性”相关议题过多。

★网络传播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极大地减少:

1、网络传播使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降低。

2、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3、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

★1994年10月14号,美国的Hotwired杂志在其网络版(https://www.doczj.com/doc/8d11237880.html,)上发布了AT&T公司等14家客户的旗标广告,开创了网络广告的先河。

★中国的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出现在1997年3月,传播网站是Chinabyte,广告主是Intel,广告表现形式为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Intel和IBM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网络广告的特点

1、无时间、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

2、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

3、内容种类繁多,信息面广

4、及时更新,长期保留

5、交互性与主动性

6、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

7.针对性8.多对多的传播过程9.迅捷性10.检索便捷

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

1、网民构成不尽理想

2、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

3、网络广告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4、自身信誉度有待提高,传播手段有待改进

5、网络广告的形式缺乏创新与想象力

★网络广告的计费标准:

CPM(Cost Per Thousand):按照每千人次访问次数作为收费单位。

计算公式:CPM=(广告费用/受众人数)*1000

★网络新闻发展简史

1987年,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率先将它的文字内容上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电子报纸。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文摘性新闻周刊)转入互联网,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报纸电子版。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率先走上互联网,这是国内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

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挺进互联网。

第一个走上互联网的官方网络新闻平台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新闻中心”(1997年1月1日)。

2000年2月15日,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即网络新闻媒体)《明日报》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也是全球化视野之下华语文化圈的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2000年5月8日北京千龙新闻网正式推出,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网络新闻采访的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为互联网媒体新闻发布而进行的采访

其二,是在互联网上进行采访

★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

1、来源的广泛性

2、形式的多样性

3、采写的即时性

4、容量的无限性

5、过程的交互性

网上采访的方式

1、了解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态2、拓展新的新闻来源,寻找新的新闻线索3、在网上进行调查4、搜集背景资料5、通过电子邮件采访6、用QQ等聊天软件采访

网络新闻稿件来源分析

一、职业传播者采写的新闻稿

(一)通讯社来稿(二)传统媒体的稿件(三)网络媒体职业记者稿

二、网站约稿三、自由来稿

四、网站整理稿

(一)“粘贴”稿(二)电子论坛整理稿

筛选网络新闻信息的意义

新闻选择规律的内涵和要求在于:对新闻信息的容量要强中选强;对新闻传播的范围与社会效果要好中选好。

一、减除信息传播中的多种矛盾

(一)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网民有限时间的矛盾(二)虚假信息的泛滥与网民求真心理的矛盾(三)受众价值论与网络新闻传播的矛盾

二、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三、提升网站竞争力

(一)形成新闻报道特色的重要保证(二)提升新闻报道水准的重要保证(三)提升网站公信力、创建名牌网站的重要保证

★筛选网络新闻的原则

一、真实又新鲜的原则二、及时又适时的原则三、精练又准确的原则四、全面又平衡的原则

选择稿件注意事项:

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2、网络新闻具有多媒体符号特征,要求编辑选择稿件的时候注意选择不同的符号,如音频、视频新闻、图片、图表等等,根据具体需要、稿件特点选择报道形式。

3、调整报道方式。

新闻网站报道方式要尽量借鉴对外报道中的成功经验。因此有人提出媒体网站要从宣传主导型转向报道主导型,要减少宣传味,增加新闻性和信息量。

★网络新闻写稿、改稿应注意的问题

1、注明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标明新闻来源常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在新闻标题后面标注来源,正文中不再提及,这种方式有助于网络用户根据消息来源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帮助作出“阅读”选择;

一是在新闻报道正文前面或者后面标注来源。

2、动态新闻应尽量简短。

3、对于一段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应有相应的深度报道。

4、处理长消息和专稿的三种方法。

非事件消息和线索较多的事件消息以及专稿往往篇幅较长,不符合网络新闻用户“扫描式”阅读状态要求。编辑必须对这类稿件进一步加工。常见处理办法有三种:

一是在报道中增加小标题或关键词,使网络用户能迅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快速读完整篇报道,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详细阅读。

二是采用分层报道方式,给较长稿件写一个摘要,并加入链接;网络用户可以随时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三是提供简讯和详细报道两种形式,网络用户通过阅读简讯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全文报道。第一级页面是标题或标题加摘要,网络用户如果感兴趣可以进入二级页面看到详细的报道。

5、文中不要有大量的链接。

6、新闻报道相关链接的选择。

新闻报道的相关链接应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新闻网站提供的相关链接与新闻报道内容关联性不大,而且链接的相关报道多是自己网站的报道。

7、适应多媒体报道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

一、完整传播信息二、索引选择信息

网络新闻标题的索引选择功能主要是针对标题对网民的作用而言的。标题成为他们选择所需新闻的向导。

索引功能还表现在众多的新闻网站都将新闻标题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方面。

三、评价引导信息

从内容意义上说,标题对新闻的评价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

从形式上说,标题对新闻的评价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实现的:

(一)对标题页面的选择(二)对标题顺序的排列(三)使用一些技术手段

四、说明报道形态

在一般的网络新闻中,对于有附图的新闻报道,编辑一般在标题的后面标注出如“图”、“附图”、“多图”、“组图”的字样。

五、丰富美化页面

标题在丰富美化页面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页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是使页面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六、体现编辑风格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可以由以下几种元素构成:

一、主题与小标题

二、准导语

准导语通常是指位于主标题之后的一段文字,它一般用于比较长或者比较重要的新闻中,以一段较为具体的话对标题作出解释或者提纲挈领地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做法、经验或问题等,作用类似于导语。

三、题图

网络新闻标题的题图,主要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图表、新闻漫画、新闻动画等几种形式

四、附加元素

(一)随文部分;指在新闻主标题下标明新闻的来源、发布日期、发布时刻等内容(二)主观标记(三)效果字符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1、一行实题为主

2、措辞的简洁化

网络标题制作的“维纳斯原则”:在单列的一行标题里,紧扣关键却又极具个性的一两个新闻要素,断裂其因果关系,其余的要素统统都留给新闻的正文。

3、题文分离

4、超文本链接的分布方式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一、突出亮点

(一)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二)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新鲜的事实

(三)突出新闻事件中最具有冲突性的内容(四)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显著的内容

(五)突出新闻事件中最反常的内容(六)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有趣的内容

二、具体准确

标题应以“何人”和“何事”为主,尤其以“何事”为中心。

网络新闻标题的准确性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1. 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准确。

2. 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的展现要准确。

3. 对新闻事件的评述要掌握分寸和度。

4. 用词准确。

三、简洁凝练四、新颖生动;立意要新、角度要新、语言要新。

五、亲切贴近六、题文一致

题文一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基本内容一致(二)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证据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一、内容的提炼与润色

(一)长短适中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常常以空格来断句,因而必须把握好标题的长度,将表意复杂的长句化作短句。

(二)一行实题

(三)赋予标题文采

1. 活用词语

2. 借用各种古诗词、俗语、流行歌曲等

3. 翻译科技词汇

4. 借用形象、化静为动

5. 吸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

6. 用数字、符号说话

7. 标题有“戏”

8. 巧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形式的编排与美化

(一)字体、字号多种变化(二)美术手段辅助变化

1.有效运用色彩

2. 合理运用题花、线条

(三)区分主页标题与网页内标题(四)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应作特殊处理

1. 加大加粗标题 +准导语的形式。

2. 新闻照片 +新闻标题的形式。

3. 新闻图片 +新闻标题 +准导语的形式。

4. 准导语 +新闻图片的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一般是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所发表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1、从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来分

(1)编辑评论(2)专家评论(3)网民评论

2、从网络新闻评论的载体来分

(1)网络新闻评论专栏(2)网民即时评论(3)网络论坛

网络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

1、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

2、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

3、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4、网络新闻评论的表达民意性

5、网络新闻评论的全面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作用

(一)树立品牌并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1. 新闻评论能重点体现新闻网站的个性

2. 新闻评论能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二)满足网民需求的有效途径

★网络媒体评论一般是指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代表网站编辑部发表的评论。

★网络媒体评论类型

(一)网站评论

1. 评论员评述

2. 新闻短评

3. 编者按语

4. 新闻述评

(二)专家评论

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从形成的方式来看,包括独立式与互动式两种。

★网络媒体评论的功能

(一)解疑释惑(二)表明态度(三)引导舆论(四)深化内涵

★网络媒体评论的要求

对网站评论的要求

1. 观点鲜明

2. 评点有力

3. 突出时效

网络新闻评论一定要注重时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新闻评论内容切中时事,是针对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新闻而撰写的评论;

另一方面评论文章要实时上网发布。

4. 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对专家评论的要求

1. 注意对专家的遴选

2. 注意评论选题的确定

3. 注意评论方式的选择

从时机来看,互动式专家评论适合于事件的初始阶段,在一个事件已经发生很久之后,采用独立式的专家评论更为有效。

网民新闻评论的形式

(一)网民新闻点评(二)网友言论集(三)网络新闻论坛

★网民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网民新闻评论的自发性与自助性(二)网民新闻评论的群发性与互动性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考研《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暨南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滥觞于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组。90年代中开始蓬勃发展。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开传统媒体上网先河。 网络媒体:广义的指互联网,严格的是指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及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我国网络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构成。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或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8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研)(计算机辅助引证)(计算机辅助聚会)。 一般新闻传播学由理论、历史、实务三部分构成;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部门新闻传播学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特殊性的问题;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传播学。 部门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进行3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1、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有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新闻活动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2、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以现实眼光去追溯历史,让历史轨迹展现规律。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指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的。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三、 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等。 四、 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行;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网络传播学重点

web2.0: ·其实是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 ·主要的网络应用形式:blog博客、wiki维基百科(百科全书)、RSS简易信息聚合(站点摘要)、BT下载、TAG标签(网摘)、SNS社交网络、微博micro blog等。 ·在web2.0中,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网络个人化、社会化、自组织等新的传播特点。 ·web2.0时代借助RSS和XML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交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信息。Web2.0倡导的个性化意味着精而专,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简而言之,web2.0时代的个性化不是原来的网页个性化,而是服务个性化。 ·web2.0的相关技术:①AJAX ②开放API ③内容协同④P2P传输技术 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传播渠道 4、讯息 5、反馈 6、噪音 7、情境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传播者借助网络终端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编码后的讯息经过服务器的中转解码后由受传者接收,受传者在理解传播者讯息意义后做出反馈,以反向传播的形式与传播者展开互动,实现一次完整的会话,第一轮循环宣告完成,随后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次循环,将传播引向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无聊传播者、受传者还是网络技术服务商,都在尽力克服各种噪音的影响,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网络传播的特点: ·互动传播:人际互动、人机互动、人信互动 ·节点传播: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每一个网络用户以节点的形式生成、传播、接收其他节点的信息,平等参与并自主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 首先,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用户,具体是指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一个使用这一媒介并利用媒介本身的互动、联结功能的网络用户,他既是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信息组织、处理和发布方式,遵循网络媒体的技术规则和传播规律参与网络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以节点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就是节点传播。在这种传播形态下,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极为容易。集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身份于一体,这是网络环境下传播节点最为重要的特点。 其次,节点是参与信息互动的用户及其呈现给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在基于互联网这类可以实现双向传播的技术媒介里,每一个用户既是节点的实体,用户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活每一个节点;同时又是节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互动生产新的信息。 由节点形成的传播网络,是一个无绝对中心的发散网络,即“去中心化”网络。 ·界面传播:就是借助网络终端的硬件设备,在互联网软件系统支持下,用户基于互动界面传播、接收信息的行为。 界面传播是充分体现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形式;界面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网络传播学答案

课程网络传播学考试形式口试 一.简单题(共30题,现场每人抽5题作答,每题15分。) 1.互联网价值方程有哪些?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讲的是什么。(1摩尔 定律2马太效应——主流效应3梅特卡夫法则4吉尔德定律) 2.传播模式中的5W模式是谁提出的?拉斯韦尔。对这个模式的评价是什 么??? 3.如何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包括题录、 文摘和全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可分为全文检索和书目检索两种。你知道哪些我校可以访问并下载的电子资源??? 3.“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指的是哪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多媒体传播” 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4.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哪些?E-mail。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1971年。电子邮件的优点:价格低廉。收发快速。跨越地域。多媒体表现手法。免费获得额外信息。缺点:大大削弱背景信息。B.网上聊天。聊天室(私聊)。即时通讯(例如QQ、MSN等)。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 公司。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ICQ、QQ、MSN、Gtalk、飞信…… 5.网络中实现群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 QQ群 6.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基本和总体模式有什么优缺点?这个模式都将影 响和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考虑了进去。把网络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7.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香农-弗模式对它有什么评价?“噪音”表明了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缺点:缺少反馈,直线传播 8.上图中,球面P1代表什么?大众传播平 台,“一对多”形式的大众传播A代表什么?网络传播范围(AN代表无数的受众)O代表什么?控制核心,行政、技术、法律、道德 9.A公司发传真给B公司:“希望和贵公司商讨合作事宜。”B公司同样用传 真回复,同意了。请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传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10.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三个理论是什么?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形式的任 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社会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2)“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工具都变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11.请说出四种社交媒体的类型?分别列举出一个代表网站或应用。Wiki:维基 百科。博客和微博客:BLOG、新浪微博。内容社区:优酷网。社交网站:SNS,人人网。 12.Web2.0与Web1.0相比有哪些特点?用户上:1.0只是浏览者2.0可自由读写。 中心上:1内容。2用户本身。服务特色上:1广播文化。2.个性化服务。互联上:1.数据互联。2.人的互联。文化上:1.精英文化。2.草根文化。理论上: 1.没有。 2.长尾理论,六度分隔。 13.Web2.0的核心词汇有哪些?Blog、Wiki、RSS 、SNS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就是物质或能量,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与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就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就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与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就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就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 复习主线: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奠定的 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 重点章节: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和特征 第四章网络媒体 第七章网络广告 第八章网民:网络传播的参与者 第十章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 补充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报道写作 第一章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 1、信息的七种主要特征(客观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时效性、共享性);了解五次信息革命的内容。见P3 2、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的。了解信息社会表现的特征,见p8 3、现代通信手段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见p12,填空题) 4、1993年,我国政府启动了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三金工程: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 第二章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哪四代,各有什么特征?(见P21—23,简答题) 2、计算机网络由哪三部分组成?(见p25,填空题) 3、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见p26,填空题) 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七层。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结构。 4、计算机网络在信息交流中的特征:开放性、数字化、交互性(填空题) 5、TCP/IP 指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比如计算机)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6、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有人译作“万维网”“环 球网”“web网”“3w网”。WWW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以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Markup Language)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为基础。能够提供面向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 7、1990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向互联网信息中心登记注册了我国的最高域名cn 8、互联网的基本功能:通信功能、信息检索功能、信息提供功能 互联网的基本服务:电子邮件、Usenet、网上论坛、网络聊天 9、与传统邮件相比较,电子邮件有哪些明显优势?见p40 ,简答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