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设问类技法(检核表法)

奥斯本与奥斯本设问法

奥斯本—亚历斯.奥斯本博士(Alex.F.Osborn)美国“”创造工程之父“”。

在美国从事创造力开发研究的人员中是最权威的一位,他主持美国创造力教育基金会的工作。

列在创造学方法之首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奥斯本提出的。

奥斯本设问法是最早用于思维训练的方法,许多检核表法都是由它发展变化而得。他著的《创造力想象》一书被称为创造学的经典著作。在全球的发行量超过4亿册。

第二部分:设问类技法

一、奥斯本设问法:

如果提问中带有“假……”、“如果……”、“是否……”,“还有这样的一些词,就会启发思维促使想象,使我们很快进入假想,通过各种假设式的变换探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奥斯本的设问法正是依这样的思路而提出的创造发明技法。这种方法也称为检核表法,

它是以一种提问题的方式,对现在的产品开发或发明,从不同角度加以审核、讨论,从而形成新的发明的方法。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

1、技术对象有无新用途?有无新的使用方式,如何改进已知的使用方式?

2.可否通过适应、简化、缩减的办法解决发明任务?该技术对象暗示什么?类比可否产生新设想?过去有无类似的课题解决可以在这里使用?可否复制?需要超过什么样的技术对象?

3.技术对象可否作出某些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的办法加以改进?用途(功能)、颜色、运行、味道、形式、轮廓可否改变?有无其它可能的改变?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

4.技术对象可否增加什么?可否附加什么?可否增加使用时间与相互作用?可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可否提高质量?可否附加新的成份?可否仿效?工作元件或整个技术对象可否倍增?可否夸大?可否流线化?

5.技术对象可否减少什么?可否代替?可否浓缩、压缩、密集、聚束,采用缩微方式变短、变窄、去掉、分割?

6.技术对象可否代替什么?可同什么混合?其他成分?其他材料?其他过程?其他能源?其他配置?其他颜色、音响、照明?

7.技术对象可否改造什么?什么样的成份可以相互代替?可否改变模式?可否改变排列、顺序、配置?可否改变操作程序?可否调换原因与效果?可否改变速度或速率?可否改变工作状态?

8.技术对象可否颠倒什么?可否调换正负?可否调换相对元件位置?可否前后颠倒?可否上下颠倒?可否调换位置?可否变换作用?可否颠倒夹具?

9.技术对象元件可否重新组合?可否推出混合物、合金新品种、新配套?可否把零件、部件、联接件组合起来?可否把重要特征组合起来? 。

9组共75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

用途、适应、修饰、放大、缩小、代替、重组、颠倒、组合。

例:一只废铁柜子的改造变化(内容)

增加①增镜子②增加电扇③挂物钩④增加装饰⑤增加电灯⑥增加磁铁便于关闭⑦增加脚轮

减少①除去架子,(或变为活动架),可装大物件②除去后壁,可将其铆在墙上改变①用帆布取代铁,可变成衣橱②用水泥与木板砌成柜,成为橱房设备③变成地上的一个储存空间

重组拆散后可盖简易房子

适应①可放家用的②可商用的③易碎的④坚固的⑤怕潮的⑥怕压的

9组共75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

扩大①增高变为房间隔墙②增厚可变成密室

对应物

缩小①变成很小的、若干个、可组合使用②缩小其中几组架子、可分放盘于、碗等3缩小可制成文件架4再小可制成螺钉盒

其它①靠椅②游泳池⑧地板④墙⑤花坛⑥缩微园景组合模块

新用途①倒放成为地上的储存空间法②悬挂、减少占地面积③变为房间隔墙新生产法1改变联接方式可变为自由翻板式、自由插板式、可象魔方一样可自由变化2改变为混合材料。如铁板、木板、塑料板3架子可变为可拉伸的。

例如,美国的沃特曼,对钢笔尖进行了改革,即在钢笔尖上开

个小沟和孔,使钢笔尖流墨水通畅,为此他成丁美国第一流的钢笔

大王。派克以沃特曼为榜样,将棒形的笔杆改变成流线型,从而使

派克笔流行世界。

又如,最初的花炮仅是一个圆纸筒,里边装了火药。为了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厂家将圆纸筒变成动物、花篮、坦克车、

西游记人物等各种造形,将烟花的颜色由单一的红黄色变为赤、

黄、橙、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烟花燃烧后的形状也变化多端,火

药的喷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还有一些厂家还制造出各种音响效

果。使无数的孩子及家长被它们所吸引。

另外,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的成功更说明了这种变换手法的神

奇作用。人们只要一进入迪斯尼乐园,感受到的一定是各种强烈的

与众不同的感官刺激,那里所有的东西都迎合孩子们的心理。那里

的房子是童话王国中的宫殿,那里的人物都是童话世界中的主人

公,连小小的汽球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米老鼠头像。

扩大、延长等方法同样可以引起发明。例如,儿童玩的上弦式

的行走玩具通常旁边有一个小钥匙插孔,若我们将其与钥匙固定,

并把钥匙由小变大,大得比一个行走轮还大,那么发条运动时,钥

匙会随之一起运动,这样会有节奏地抬高物体,物体运动的方向也

会随之改变,这不就是——个很有趣的玩具吗!

把时间延长同样可构成发明,日本青年马渊正是由于这个想

法而获得了成功。1950年,日本市场上出售一种上发条的螺旋浆

式玩具飞机,但它只能飞一两分钟。马渊看到这个玩具,便琢磨起

来:“难道没有办法使螺旋浆转更长的时间吗?”他忽然想到用电池

带动马达使螺旋浆转动。他立即买了个玩具飞机,卸下发条,装进

马达和电池。结果玩具飞机能飞一两个小时,

“再高一点如何?”当马可尼初发明无线电通讯时,相距50米’

便无法接收信号。但是他将天线高高举起,就又可以接收信号了。

于是他想,如果把天线安得再高一点,信号就可以横跨大西洋了。1901年11月,马可尼把天线安装在风筝上,风筝将天线带到1000

多米高的地方,终于成功地实现了美国与英国之间的无线电通讯。

由此可见,像马可尼这样的大发明家也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研

究的。

将现成的东西改组,添加装置、进行重叠,往往也是发明成功

的途径。

400多年前,荷兰的朱德尔堡市有个叫普尔斯哈依的眼镜匠,

他一天到晚琢磨快速完成工作的方法,于是他发明了一些小工具

和器具,从此买卖兴隆起来。一天,他的孩子把店里摆设的透镜镜

片拿到楼上去玩,孩子们想:“一个镜片能把东西看得很大,把两个重叠起来会怎么样?”当他们把镜片重叠起来注视前方时,突然大

声喊了起来:“哎呀!多奇怪J教堂显得真近啊广父亲听到喧哗声,

上楼训斥他们。但是他还是照孩子们的做法试了试,果然教堂变近了。这以后他抓住这个偶然的发现一直研究下去,配制各种透镜、

并逐渐寻找其中的规律。若干年后,他发明了望远镜。

改小、缩小和减小的办法同样形成发明。在这方面,最有代表

性的创造发明是手表。世界上最早的时钟出现于11世纪至12世

纪,主要用于教堂提醒修道士祷告的时间。后来一位聪明的德国锁

匠将钟变小,造出了第一只怀表,瑞士人将钟变得更小,做出了

手表。

减少工序也是发明创造。史蒂文森发明火车就曾运用了省略。

过去,机车是用齿轮啮合着齿轨行驶的。学者们都认为,如果安不

上齿轨,机车就会在轨道上打滑和脱轨。当时,史蒂文森是一位司

炉工人,他总在想方设法使机车跑快点。他制造了许多的模型、都

是安有齿轮的,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能提高车速。几年过去了,他想,把齿轮取下来,换上轮子试一试。结果机车不但没有打滑,而且提高了速度5倍至10倍,并且没有脱轨。他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火车发明家的称号。

日本有一个修电视、收音机的修理工,他在修理时注意到,大

型收音机正逐步改为手提式,进而改进为晶体管的收音机,体积越

变越小。他想,收音机从真空管改为晶体管,其它零件也应随之改小。若能将收音机的某一个零件改小,厂家一定会采用。他首先改

进可变电容器。电容器极板间距越小,电容量可越大,但金属板相距太近时,容易出现短路。最后,他用聚乙烯膜解决了这一问题,发明了微型密封电容器。

二、置换可以引起发明

“把这个部件换成那个如何?”“能否寻找其它替代物?”这是奥

斯本设问中的另一些问题,这类问题可概括为置换。

沙漏是一个古老的计时器,6从机械钟出现后,沙钟产业就成

了一种过时的产业,砂钟业者相继倒闭或转产。日本寺田商店的老板不甘心,他想生产一种新型的砂钟重新占领市场。他想:以往砂

钟使用的是铁砂,颗粒也大小不一,看起来也不美观,并容易发生

堵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应使用新的材料取代铁砂。他

先选用了染色的玻璃粉,但这种染料污染容器。于是他又换为塑料粉,但由于静电作用,塑料颗粒粗互粘着,孔被堵塞。寺田又开始寻找新材料。他找到了干燥剂。他了解到干燥剂表面有无数小孔,遇

潮气便吸入孔内。他想,如果把干燥剂用染料涂色,颜色被吸入孔内,可以永保美观。而且由于它是干燥的,也不至于堵住扎。最后,寺田用美丽的干燥剂代替铁砂,使砂钟业又获得了生机。

白木耳原来是长在树上的,后来人们研究用椴木栽培获得了

成功。我国福建省古田县应用锯木屑瓶栽银耳,使产量提高

15——20倍。79年一位农民应邀到上海嘉定县传授瓶裁银耳的经

验,但上海木材奇缺,“是否有代用品呢?”他想棉花杆可取代木头,那么棉花杆也许能培育白木耳。经过35—--40天左右的试验终于

成功了。

在实际生活中,当你感到困难时,“寻找替代物”也是一种重要

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了这种方法往往能使人摆脱困境,取得

成功。

三、发现新用途导致发明

奥斯本认为发明有两类,一类是有了目标去寻找方法:另一类

是有用某种方法去得到的事实,这类事实可以启发我们考虑到这

种物品的各种新用途,我们可以从这种新用途出发再一次完善原

来的产品,从而引起发明。例如,日本的大发明家中松义郎在飞机

场观察飞机起飞时,空中飞来的沙粒迷了他的眼睛,他想沙粒是从

地上被卷起来的,如果地上的物体不是沙粒而是农药,农药粉末就

会从下往上飞起,使得被喷撒的农药不在叶子上面,而在叶子背

面,这种喷撒法可以大大提高对虫子的杀伤率。于是他设计了关于

喷撒农药的一些装置,附加于直升飞机,从而发明了喷撒农药专用

飞机。

又如,日本战后许多五彩缤纷的陶瓦竞相上市,生产水泥瓦的

产业成为过时产业。一个水泥瓦公司的经理想,这样下去公司要倒闭,应寻找水泥瓦的新用途。当这位经理走到乡间,看到农民在沟

边打桩时,突然想到用水泥板竖在沟边两侧,然后打上桩可以有效

地防止沟沿向内侧倾斜。后来他进一步完善了设想,发明了挖沟专

用的水泥U形桩及与之配套的水泥两侧板。水泥制品找到了新用

途,他的水泥制品公司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拉链这种产品直至今日仍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是与发现它

的新用途有着很大的关系。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芝加哥工程师,获得了“滑动锁紧装置”方面的第一个专利,这就是“拉链”。他将这种“拉链”用于高统靴没有成功。瑞典人桑巴克于1913年改进了粗糙“拉链”,将它变

成了一个可靠的商品。1926年美国小说家弗朗克才给这种装置起

名为拉链。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将拉链用于钱包上,后又用于海军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最先订购大批拉链给士兵做服装。战后传入民间。彼得公司将拉链用于运动衣,也取得了成功。

普通锁紧装置的专利权至1931年到期。在这之后,人们想到了拉

链的更多用途。例如,有一个公司曾为生羊蹄病的羊做了成千上万

双拉链靴,一个奥地利外科医生把一条拉链缝入——个男人的胃里,还有人将拉链用于渔网上和将拉链用于苗棚上。拉链的生命周期

随着新用途的不断发现而得到延续,并且效益也越来越大。在这种

多样的使用中,各种新的拉链也不断产生,形成了拉链产品系列。

若没有新用途的发现,就不会有拉链产品的今天。

由此可见,发现新用途可以引起发明,产生新产品,可使不完

善的发明得到完善和应用,从而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途

的发现本身也是一种发明。

四、逆向思考与重组导致发明

逆向思考法是解决发明问题的重要思考方法。所谓“逆”可以

是空间上的取“逆”,时间上的取“逆”,也可以是形状、特征功能上的取“逆”,还可以是思路、方法上的“逆”。下面举例说明。

日本一位叫滨里的人,很喜欢打高尔夫球。可是在家里练习又

没有草坪。如果在地板上打,球会不停地滚。于是,他买来地毯铺

在地上。他想,地毯的价钱较贵,能否想法少花点钱呢?他想到“地毯上有毛,如果反过来,把毛安在球上不照样可以产生摩擦力吗?”于是,长毛的高尔夫球诞生了。用这种球在普通地面上练习,效果

与在草坪上用普通球练习很接近。

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往往是通过倒过来想所解决的。如解决灯

泡寿命短的问题,按习惯性的思路人们总是在改进灯泡上想办法,

广西的温煜廉却倒过来想这个问题。按理沦计算,灯泡能使用

1000小时以上,但实际上却做不到,原因是什么呢?他没有从灯泡

本身去寻找原因。与此相反,他分析了电压与灯泡使用时间的关

系,这个关系曲线是按指数变化的。电压上升5%,耗电量增加11%,寿命缩短50%。如果降低电压可大大提高灯泡寿命。从而他找到一种降低电压的方法,按这一思路,他研制出了变光节电

开关。

发光路标也正是这种逆向思维的产物。汽车都有前灯与尾灯,

用来照路与提醒其它车辆、行人。为了更好地保证交通安全,是否

能考虑让路、路标、自行车、行人手中的器具、衣着也能发光呢?让被照着的物体发光也是可行的。人们基于这种想法,发明了发光

鞋、发光帽、发光雨伞、发光车圈、发光路标与路面等。

缺点逆用是逆向思考法的另一种应用。事物总是有缺点的,一

些缺点往往不可克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巧用缺点、化害为利呢?

人们常常是将计就计、将缺点突出、加大,并由此引出新产品。例如化纤类的织物很容易脏、一些塑料制品也总是沾满灰尘,这都是些

很讨厌的缺点。能否为这些缺点派到用场呢?有人想到用这一缺

点吸尘,便做出了“吸尘”的化纤掸子,“吸尘”的塑料静电刷子,并时兴一时。

在利·学研究及工程技术方面这种方法也是常常被运用的。例

如,金属铜有个毛病,当它在氢气中加热到500C时就会变脆。清

洁后的铜钱,一经在氢气中加热,立即变得很脆,人们称铜的这一

缺点为铜的氢脆病。这个毛病有什么用呢?在粉末冶金技术中,应

用机械法和电解法将块状的铜制成粉末是很不经济的,有人借铜

的“氢脆病”用来制铜粉。他们将铜屑在氢气流中加热1—2小时,保持500~600度恒温,使铜脆化,脆化后的铜很容易制成铜粉,

金属构件突然断裂是很可怕的。车体突然断裂会造成车毁人

亡,桥梁断裂会造成桥塌车翻,回压容器壁裂会引起恶性爆炸,飞

机机身、机翼断裂会酿成机坠。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力图减少与

控制断裂,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断裂力学。但金属断裂这一很难克服

的缺点是否能加以利用呢?甘肃的魏庆同教授作了大胆的尝试。

目前,国内外用于加工固体材料的能耗巨大,锯条、铣刀等刀

具耗用惊人,同时其中总需重体力劳动参与,常常会违背劳保条

例。魏庆同教授提出了用“断裂”法进行金属破碎,并提出了断裂加工法。应用此方法可以使任意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和非金

属材料,沿着人为切口产生疲劳裂纹后断开,因而耗能降低,效率

提高,整个断裂过程只需一两秒钟。它既节省了原料,又可减少了

工具消耗,而且它最大优点是越是难切削加工的材料越容易脆断,

因此也就越能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1982年魏庆同教授领导的课

题组造出了第一台应力断料机。钱学森对这一重大发明给予了充

分肯定:“他的这个思想很重要,就是变害为利。”

逆向思考的方法除了可以帮我们提出发明设想,还可以帮助

我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例如,由于水流的气蚀作用经常会使船的外壁铁皮层层剥落,

为了减少气蚀的影响,人们想了许多办法,却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

一问题。若应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应不断满足气蚀作用的要求,应

在船的外壁形成一种新的保护壁让它去剥,而使得气蚀作用不直

接作用于船的铁壁。在水中只有水是取之不竭的,但水是液态,能

否变成固体来保护船的铁壁呢?人们想出把船内壁制冷于零度以

下,使水结冰,包住外壁使它不被气蚀作用而损坏。

又如当我们检测压缩机的小孔漏露时由于小孔是不可见的,

若想直接去观察小孔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可以不从条件出发去

考虑问题,而从结果反推条件。也就是说,小孔在何种情况下可见,

那么当然是小孔中若有发光物质流出便是可见的。如何形成这一

条件呢?我们可用在压缩机中注入带有荧光粉的润滑油,在紫外光

的照射下使之有很大的可见度,从而解决了这一检测问题。

从相反的方面去思考,或从结果反推假设条件,是反向思考的

一些方法。前面讲的变害为利、巧用缺点、变废为宝、变优化为劣化

等都是反向思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一个“逆”字。它

既可以启发我们提出创造性的新设想,又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

二、5 WIH法

在我们分析问题时,首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是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是谁?”、…怎么样?”等。美国陆军归纳了这些问题,抓住了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提出了WIH法。

这种方法是从客体的本质(what)、主体的本质(who)、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when,where)、事情发生的原因(why)与程度(How)这几个角度来提问,从而形成创造方案的方法。

5WIH这六个问题是:

(1)为什么?可包括为什么需要?为达到什么目标?为实现什么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效益?技术效益?达到什么样的工效指标?什么样的质量标准?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形状、大小、颜色等)?为什么要这样生产?

二5 WIH法

(2)是什么?(或什么?)包括是什么发现?是什么产品?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材料?是什么样的生产方法?是什么样的商标?由什么样的工艺组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重点是什么?与何有关?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

(3)谁?包括谁是发明者?谁是设计者?谁是工艺设计者?谁是标准化制订者?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谁是销售者?谁来办事方便?谁不可以办?谁赞成,谁反对?谁决策?谁被忽视了?

(4)何时?包括何时研究?何时实施?期限是多少?研究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寿命有多长?产品的保修期,折旧期,维修期各是多长?何时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产量最高?何时最切时宜?

(5)何地?包括何地研究?何地试验?何地生产?何地安装?何部门采用?何地有资源?何处买?何处卖?何处推广?何处改进?

(6)怎样(如何)?包括怎样省力?怎样速度快?怎样效率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

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使产品观大方、使用方便?怎样增加销路?

二、5 WIH法

1

表中肯定的与否定的两栏可将可做的与不可做的分别清楚。

关键点是从众事项中找出最重要的。变化是看一看问题是否有变

化的倾向,

5WIH法的使用程序如下:

1.对一种现行的方法、产品或你初步发现的问题,从六个角

度进行分析,

2.分析后找出关键的问题及目前不可解的问题;

3.可解的寻找改进措施,若不可解则进入下一个过程——问

题的变换过程。

练习:应用5W1h法分析食堂的不足之处。

要求:1、列表2、分析重点问题3、寻找解决方法4、确立方案

三、“和田十二法

我国的创造学研究者许立言、张福奎、夏钟对奥斯本的检核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使之能在工人及小学生中普及,他们提出了“十二个聪明办法”(亦称“和田十二法”)。具体介绍如下。

1、加一加。可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需要加上更多的时间或次数吗?把它们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这件东西跟其它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

2.减一减。可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吗?可以减少些时间或次数吗?把它降低一些,减轻一些,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什么吗?

3.扩一扩。使这件东西放大、扩展会怎样呢?

4.缩一缩。使这件东西压缩、缩小会怎么样呢?

5.变一变。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会怎么样? 改变一F 次序会怎么样?

6.改一改。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吗?它在使用时,是不是给人们带来不方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

7.联一联。某个事物(某件东西或事情)的结果,与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吗? 8.学…·学。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吗?模仿它的形状、结构,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

9.代一代。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样东西吗?如果用别的材料、零件、方法等,代替另一种材料、零件、方法等,行不行?

lo.搬一搬。把这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还能有别的用处吗? 这个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吗?

u.反一反。如果把一件东西、一个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

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12.定一定。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改进某一件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规定些什么吗?

“和田十二法”由于简洁、实用,深受中小学生及工人的欢迎,

我国普及这种方法以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加一加:

南京的小学生丛小郁发现,上图画课时,既要带调色盘,又要带装水用的瓶子很不方便。她想要是将调色盘和水杯“加一加”,变

成一样东西就好了。于是,她提出了将可伸缩的旅行水杯和调色盘组合在一起的设想,并将调色盘的中间与水杯底部刻上螺纹,

这样,可涮笔的调色盘便产生了。

减一减:

台湾少年于实明见爸爸装门扣时要拧六颗螺丝钉,觉得很麻

顷。他想减少螺丝钉数目,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将锁扣的两边条弯戊卷角朝下,只要在中间拧上一颗螺钉便可固定。这样的门扣只要两颗螺钉便可固定了。

扩一扩,

在烈日下,母亲抱着孩子还要打伞,实在不方便,能不能特制

一种母亲专用的长舌太阳帽,这种长舌太阳帽的长舌扩大到足够

为母子二人遮阳使用呢?现在已经有人发明了这种长舌太阳帽,很

受母亲们的欢迎。.

缩一缩: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的王学青同学发现地球仪携带不方便,便

想到,如果地球仪不用时能把它压缩、变小,携带就方便了。他想若

应用制做塑料球的办法制做地球仪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塑料

薄膜制的地球仪,用的时候把气吹足,放在支架上,可以转动;不用

的时候把气放掉,一下子就缩得很小携带很方便了。

变一变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的王岩同学看到圃口的漏斗灌水时常

常弊住气泡,使得水流不畅。若将漏斗下端口由圆变方,那么往瓶里灌水时就能流得很畅快,也用不着总要提起漏斗了。

改一改;

一般的水壶在倒水时,由于壶身倾斜,壶盖易掉,而使蒸气溢

出烫伤手,成都市的中学生田波想了个办法克服水壶的这个缺点。

他将一块铝片铆在水壶柄后端,但又不太紧,使铝片另一端可前后摆动。灌水时,壶身前倾,壶柄后端的铝片也随着向前摆,而顶住了壶盖,使它不能掀开。水灌完后,水壶乎放,铝片随着后摆,壶盖又能方便地打开子。

联一联:

澳大利亚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收获季节里,有人发现一片

甘蔗田里的甘蔗产量提高了50%。这是由于甘蔗栽种前一个月,

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地里。科学家们分析后认为,是水泥中的硅酸钙改良了土壤的酸性,而导致甘蔗的增产。这种将结果与原因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经常能使我们发现~些新的现象与原理,从而引出发明。由于硅酸钙可以改良土壤的酸性,于是人们研制出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

学一学江苏省的小学生臧荣华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让猫狗怕小鸡。这里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学一学的方法。

事情经过是这样。村子里许多人都养了猫和狗,这些猫和狗总

是想偷吃小鸡。臧荣华的妈妈也买来了小鸡,但放在哪里都不放

心。臧荣华想要是能让猫狗自己自动不来就好了。一天,他上学时,看到一群飞舞的蜜蜂。他想,人比蜜峰大多了,可是人怕蜜蜂,因为怕蜂蜇。那么我们能不能学一学蜜蜂的办法,让猫狗怕小鸡呢?他作了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右手抓起一只小鸡,让鸡头从手的虎口处伸出来,拇指与食指捏着一枚缝衣针,针尖在鸡的嘴尖处稍露出一点。然后,他抓来猫、狗,用藏在鸡嘴下的针尖去扎猫或狗的鼻子、嘴,每天扎十几次。连扎三、四天后,他发现猫狗见到小鸡就怕,他成功了。

代一代:

山西省阳泉市小学生张大东发明的按扣开关正是用代一代的

方法发明的。张大东发现家中有许多用电池作电源的电器没有开

关。使用时很不方便。他想出一个“用按扣代替开关”的办法:他找来旧衣服和鞋上面无用的按扣,将两片分别焊上两根电线头。按上按扣,电源就接通了;掰开按扣,电源又切断了。

搬一搬: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刘学凡同学在参加夏令营里,感到带饭盆不方便,他很想发明一种新式的便于携带的面盆。他看到家中能伸缩的旅行茶杯,又想到了充气可变大,放气可缩小的塑料用品。他想按照这些物品制造的原理,可设计一个旅行杯式的饭盆,或是充气饭盆。可是,他又觉得这些设想还不够新颖。他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个铁皮匣子,是由十字状铁皮将四壁向上围成的。他想,我也可以将五块薄板封在双层塑料布中,用时将相邻两角用揿钮揿上,五块板就围成了一个斗状饭盆。这样,一个新颖的折叠式旅行饭盆创造出来了。

反一反:

反一反为逆向思考法,前面有较多的论述,请参见奥斯本设问

法中逆向思考部分。

定一定:

例如药水瓶印上刻度,贴上标签,注明每天服用几次,什么时

间服用,服几格;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学校里规定上课时学生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才能起立发言。

这些都是一些规定,有了这些规定我们的行为才能准确而有序。我们应该运用定一定的方法发现一些有益的规定及执行“规定”。

简单的十二个字“加”、“减”、“扩”、“缩”、“变”、“改”、“联”、

“学”、“代”、“搬”、“反”、“定”,概括了解决发明问题的12条思路。

创造学心得体会

创造学心得体会 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揭开了创造学的面纱,开始知道创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其实,创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而创造学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创造技法,并结合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利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创造学,我更加明确了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并将它完美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要产生创造行为,首先我们要找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着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十大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其次,有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我们就应对自己的想法抱有足够的自信心,不能遇到他人的一点否定,就半途而废。但是自信不代表自负,在创造之路上,我们应始终有着谦逊精神,只有时时提醒自己:“我还没有做到最好,需要我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才会如饥似渴地不断探求,不断提升自己。最后,产生创造行为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与献身精神。很多人看到别人做出了什么成绩常常不以为意,说什么“我也有过和他一样的想法,只不过他比我先做了而已”,可往往就是这最后一步,注定了这些人一世平庸。创造若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永远也不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有什么益处的东西。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就算是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乃至是生命,才能将创造付诸实践,创作出可以影响社会乃至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作品。 形象思维包括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和灵感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从未去过海底,全凭自己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奇特的海底世界,他大胆想象出的“鹦鹉螺号”也预测了后来被发明出来的潜水艇。“诗仙”李白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世人,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想象艺术的翅膀任意飞行,带领我们进入他所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可见,想象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联想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经过不到五步的联想都能够联系起来。牛顿坐在苹果树底下,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到,他联想到苹果为什么是从上往下落而不是从下往上浮的问题,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力,促使苹果往下落呢?他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相似联想、对称联想、相关联想、类比联想等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将问题导入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领域,从而简化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感思维,又称顿悟,是一种思维突变。灵感所具有的突发性给人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但同时它的瞬间性又注定了它的稍纵即逝,所以灵感一旦出现,我们一定要及时捕捉。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获得灵感的,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日常的积累是思维突变的动力,因此我们应不断充实自己,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有灵光乍现的机会。 想象具有创造功能,是“理性的先驱”,能产生创造的原始信息;联想具有引导功能,能够将想象与实际联系起来;而灵感具有顿悟功能,一经触发和捕捉,便显示出其强大力量。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你会发现创造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第三章) 一、填空 1、语音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国际音标遵守音素和音标一个对应一个的原则。 3、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6、辅音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语言学概论》练习6参考答案(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一、填空 1、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层方言。 4、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创造学结课论文

大学生怎样提高创造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需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本学期的选修课课我选择了创造学。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和条件、创造的一般过程以及创造学的要领及其研究方法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 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 大学生,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应该是既活泼新颖,又有一定的成熟稳重。学生学生,注重的是一个“学”字,不仅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知识,也应该学习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的事物。虽然相对高中生活来说,大学生似乎告别了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也不必经受高考的巨大压力,在时间和思想上也不用受太多的局限,但是创造性的活动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或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造,但是创新的意识不是花费时间就能得到的,创造是一种灵感,是瞬时性的,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可以记住几十个英语单词,对于创造,即使我们一个月,甚至一年冥思苦想也不一定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目前在创造中存在的最大障碍有两点,一是太安于现状,对所处的环境与平常的事物缺乏创新的思维;二是缺少动手实践实验的活动。 对于现状,我这里说的是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事物。我们真的很缺乏对平常事物的思考,而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也并不是漫天的胡乱猜想,很多时候都是从平常环境和事物的思考中启发进而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熟透的苹果从树枝自由落下,平凡的人们都安然并欣然的被动接受,认为这是几千年来的自然现象,不用过多的追究与思考,但是牛顿却提出了质疑与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下落,为什么不是向上飞,带着这些疑问,最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对于平常的事物太被动,只是一味的接受,不去思考,认为是理所当然。看到苹果掉下来,一般人只会看到圆圆的红通通的外表,然后就成了自己的美餐。这种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主观上的主动思考,认为一切皆是理所当然,创造的大门永远无法开启。看到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飞行,我们应该想到它为什么能飞,怎样才能飞起来,而不只是单纯的欣赏。当然这些问题前人早就发现,并且经过时间的洗礼,人类也圆了飞天的梦想。当然,一种新的事物的出现,开始的时候只被少数人所接受,慢慢的才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同,我们所处的环境才能进步与发展.提高创造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

创造学基础

一、创造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 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 1.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创造 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 不学习创造学。 什么是创造学: 一、创造学的含义: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的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 二、创造学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自然属性 2、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的激发出来,转 化为量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其创造心理、创新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的客观性、忌猜测 b. 观察的全面性、防止偏见

《创造学基础》论文

创造学基础 2012 ——2013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创造学基础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创造学基础》结课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包括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应该怎样做,本人对主讲老师的一些建议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小创意等等 关键词:创造存在感竞争建议教育

《创造学基础》结课论文 关于社会竞争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式发展让更多人有了书读,同样也让我有机会上了大学。中国大学生数量爆发式的增长,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关于社会竞争让我们先看一篇几年前的新闻报到吧! 《社会竞争"超低龄",幼儿园入学要简历》 2008年上海幼儿园入学报名又要开始了。新鲜的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园报名时赢得老师的印象分,煞费苦心地为三四岁的宝宝们做起了简历,甚至不惜重金为孩子拍摄艺术照。 无独有偶,最近天津河东区的一所幼儿园就陆续接到3份宝宝简历,里面有孩子成长的文字说明,还附带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其中一份简历居然长达15页。记者发现,在上海某知名育儿网络论坛上,家长为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制作的升学简历也纷纷亮相。虽然不乏质疑声,但仿效者甚多。 走路还不稳当,说话尚口齿不清的3岁小童,想上幼儿园居然也要靠制作精美的简历当敲门砖,实在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但仔细想想,也并非那么幽默,当社会竞争过早侵蚀幼儿世界的纯真时,剩下的可能更多是可悲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明知别扭也要干! 提到简历,人们往往认为那是成年人找工作或跳槽时才会用到的东西。而现在很多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宝宝敲开他们心仪已久的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大门,不惜重金为宝宝炮制出了一份份声情并茂的敲门砖。 “在某妇幼保健院出生、在某亲子园上亲子课、在某幼儿园从托班到大班学习四年”、“在幼儿园期间曾获得创意画比赛优秀奖、运动会的运动宝宝奖”、“4岁起学习钢琴”、“已通过阶梯儿童英语A级考试(优秀)”、“识字量达500字,能进行自主阅读”、“心算百位以内加减法”等等……近几年,类似“神童”般的宝宝简历在网上开始流传,有人甚至提出了“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从宝宝简历开始!”的口号。一些家长还把孩子的英语、体育、国画、书法、围棋等各项特长证书的复印件附在简历后面,其详细程度和制作的精心程度丝毫不亚于成人的求职简历。“这样的水平可以直接上小学高年级了”“真是吓人,应聘工作也不过如此。”不少网友感叹地说。 为了给孩子填好这份简历,许多家长煞费苦心。而那些无法写出这么光鲜亮丽的简历的家长则十分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简历上,无法进入理想的幼儿园或小学。于是,不少网友纷纷献策:比如要用孩子的第一人称写,语气要有童趣,才能脱颖而出;简历不能写得太好以免老师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有人提议最好用英语写简历,以显示家长的水平等等。 “说起来很荒唐,3岁的宝宝哪里会写简历,就是初中毕业的孩子也未必能做出这种像样的简历,所以这种行为本身就很可笑。”上海一位年轻的母亲陈倩

《创造学原理》复习题

《创造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二十世纪心理学对人类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发现了创造的(),有两个含义。 A.艰巨性B.个别性C.普遍性D.人为性 2.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A.实现四个现代化 B.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C.进一步深化改革 D.加快引进外资与技术 3.一个人只有(),才能感到愉快、爱学习。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在讲课、演讲时应充分调动授众的左右脑同时使用。 A.左右脑同时并用 B.使用左脑 C.运用右脑 D.左右脑都不用 4.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创造动机。创造学的研究表明,( )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启动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 $ A.外部名利 B.奖金 C.内在动机 D.外在动力 5.爱因斯坦认为,()比知识更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在工作学习中是一种实在的因素。 A.想象力B.联想力C.判断力D.推理力 6. 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的是()。 A. 探索 B. 革新 C. 创意 D. 创作 7. 中国创造学会是在哪一年正式成立的()。 A. 1978 B. 1984 C. 1994 D. 1998 8. 西方最早提到想象思维的是古希腊的()。

A. 亚里士多德 B. 伽利略 C. 克劳福德 D. 奥斯本 9. 西医对病人进行诊断时,要“打开”人体“黑箱”,对其不断地分解来进行诊断。这属于()。 ^ A. 动态思维 B. 超前思维 C. 分离思维 D. 合并思维 10. 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指的是()。 A. 移植 B. 仿生 C. 借鉴 D. 学习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差别是() A.创造比较强调过程B.创新比较强调效益 C.创新比较强调结果D.创造比较强调独创性 2.创造成果的主要特征是() A.新颖性B.实用性C.独创性D.价值性 3.创造学的学科性质是() ^ A.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B.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 C.一门古老的成熟的学科D.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4.我们要打破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A.想不想创造B.敢不敢创造C.能不能创造D.如何创造5.从创造学角度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有() A.搁置问题B.常规性解决问题

公共课创造学 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创造学?其基本原理有哪些? 创造学(Creatology):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第一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第二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可开发的。即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2、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如何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 特征: 1、创造力是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力 2、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3、创造力有高低之分 五层次:

发表的能级 技术的能级 发明革新的能级(大多数人能达到) 发现的能级 创新的能级 三、创造力的类型 A、非凡 B、局部 C、自我实现 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1、创造力普遍存在 2、创造障碍制约创造力

一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创造障碍 二是内部心理活动创造障碍 创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固定观念 (2)遵守规则 (3)严守逻辑 (4)怕犯错误 (5)迷信权威 (6)兴趣狭窄 3、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 一个创新者如果具备了哲学头脑,他的创造成果就可以比原来增加一倍;如果他同时又具有创造学头脑,那么他的创造成果还可以再增加一倍。 二、创造力开发的内容 1、知识的掌握和优化 2、智能因素的开发 观察力, 记忆力,记忆大师 注意力, 想象力,想象力, 操作能力 3、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独立的个性,强力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 4、创造技法的训练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1、创造教育 2、创造实践

创造学论文完整版

浅论创造学 摘要:创造学,是教会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 关键词:创造学思维创新 十周的《创造学》这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发与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讲述课程的风格。在星期六下午的4节课中老师不单单是自己在上面向我们叙述,还要我们自己善于观察生活,每个星期要写出自己的发现与设想,这极大地的提高了我们的观察水平,而且让我们每个人上去说,不仅仅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学思维了,还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好的台风。让我们积极去思考,提升我们的创造性能力,让我们充实完满地学习完这门课程。 一什么是创造学 在对我对这门课发表看法之前,我想我有必要阐明下什么是造学。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

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创造学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这告诉我们创造学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在此看来,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而创造学正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打破常规,从生活中发现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真理。 二为什么要学创造学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做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否则人们至今还只能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就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和发展着。从创造的动力系统来说,

创造学之创造技法

创造学 第四章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顾名思议就就是创造得技巧、方法、手段,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重视学习、总结与掌握创造技法;将会使您更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您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得成功率。 1、概念: 创造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思维规律,从大量得创造发明活动、过程、成果中总结提炼出得具有普遍规律得创造发明得技巧与方法。 2、作用: (1)提高创造者得创造能力,激发更多得职工参与创造性活动,提出更多得创造性设想; (2)直接指导创造者得发明创造活动,提高技术创新与创造发明得效率与成功率。 3、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应用得创造技法有300多种,日本曾整理出版了国际上最著名得《创造技法一百例》。人们最常用得也有十几种。面对这么多得创造技法,特别就是一些原理相近得技法,容易混淆,不易把握。通过分类,从类型上掌握创造技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掌握,而且还能从理论上找到每种具体技法所产生得规律与依据得基本原理,提高人们学习技法得效率。 1)从寻求发明创造目标得渠道上分,创造技法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就是通过分析情报信息、发现问题,根据发现得问题,寻求发明创造得目标,如缺点例举法、分析比较法、专利发明法等。 第二种就是通过智力激励来发现问题,根据发现得问题,提出大量得创造性设想,经过归纳整理,评价决策,找出有开发价值得创造性设想,作为发明创造得目标。如智力激励法、检核表法、综摄法等。 第三种就是在综合盯这两种方法得基础上发现起来得,比较抽象得创造技法,如中山正与法、康顿法等。 第四种就是以已知事物为媒介,通过因果关系得推导,为打开未知世界得门扉进行发明创造。如联想发明法、等值更换法等。 2)从寻求发明创造目标得思维方式上分,创造技法可分三类: ▲第一类就是扩散思维创造技法,即围绕目标,用扩散思维、侧面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来诱发创造性设想得创造技法,如智力激励法、联想发明法、类比发明法等。 ▲第二类就是收敛思维创造技法,即围绕目标,用收敛思维,理想思维等思维方式诱发创造性设想得创造技法,如检核表法、组合法、综摄法、技术预测法等。 ▲第三类就是培养创造意识得创造技法,即培养人们集中注意力,引发潜在创造性思维萌芽得一种前期创造技法,如注意力集中法、智力激励法、思维革新法等。 3)目前最具代表性得分类: 一就是按适用群体范围分类,原则分为群体、全体与个体通用、个体专用三大类。 二就是按创造思维方式分类,有两类:扩散发现型技法与综合集中型技法。扩散发现型技法就是利用扩散思维诱发出得各种创造性技法;集中型技法就是利用集中思维对各种问题与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后,再根据一定得要求进行判断、取舍进行革新创造所应用得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具有很强得可操作性,要熟练地掌握与应用,就必须在实践中在工作中反复练习,融汇贯通,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创造力水平。 第一节智力激励法

创造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汇总

第一章导论 1.创造的概念与内涵(定义、目标、结果的特点) 创造必须是在破坏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突出“造”,要有个“结果”。 创造的目标必须是实现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成果,其创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既可以是一种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方案、新的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 结果应该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2.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的概念的对比 创新:新设想或新概念等发展到实际和成果应用的阶段。把创造成果引入经济系统,产生效益,才是创新 发明:通常指人们做出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物品、配方、方法)。发明具有明显的新颖性,更注重首创性 发现:发现是对客观规律、事物的首先正确认知。发现的结果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后来才被人们所认识 3.创造学两大基本原理 原理一: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原理二: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不断被激发,并转化为显性的创造力,逐步得到提高 4.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5.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6.创造学研究中的代表人物(奥斯本、吉尔福特) ?Alex Osborn(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 ?J.P. Guilford(吉尔福特):创造心理学的引领者

第二讲创造力及其开发 1.创造力的定义(狭义、广义) 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后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 狭义创造力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其实质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伴随大脑的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结果,是大脑的一种先天的自然属性 广义创造力 ?即创造能力,是经过各种各样的开发活动而被激发出来,并被“放大”了的“创造力”,因而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且表现为一种明显的能力 2.创造力的分类 a)二类法 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体现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普通人在创造活动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创造力 b)三层次法 低/中/高层次创造力 c)五层次法 i.表达式创造力 ii.生产式创造力 iii.发明式创造力 iv.革新式创造力 v.高深创造力 3.创造力的构成模型(Sternberg模型) C=f(I, K, TS, P, M, E) C:创造力,I:智力,K:知识,TS:思维模式,P:个性,M:动机,E:环境 互联网 C=f(K, I, TS, ST, U) C:创造力,K:知识,I:信息, TS:思维模式,ST:计算机支持工具,U:短期不可控或不变的因素(社会、文化) 4.创造过程模型(华莱士模型) 准备收集资料,进行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孕育将注意力转向别的问题,等待灵感的出现 明朗解决问题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和明朗,问题迎刃而解 验证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5.创造力开发的障碍 1.思维定势 2.态度消极或缺乏自信 3.畏惧心理 4.从众心理与单一模式 5.外部环境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历史语言学 1.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s and human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search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hed light on pre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connections of earlier and later variants of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kinship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also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how non-linguist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ract over time to trigger linguistic change. 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2.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 语言变化的本质 All living languages change with time. Unless a language is no longer spoken by the general public of a society, such as Latin, its change is inevitable. As a general rule,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continuous an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regular and systematic. Language change is extensive, taking place in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the grammar. Although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inevitable, and in some cases, vigorous, it is never an overnight occurrence. Language development may be regarded as linguistic evolution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所有尚在使用的语言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语言变化是普遍的、连续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规则的和系统的。语言变化涉及语法系统的各大组成部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词汇和语法规则有的消亡了,有的诞生了,有的是外借的,有的则转化了其意义或功能。 尽管语言变化是普遍的,必然的,有时甚至是显著的,但语言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其变化是同代人所不易察觉的。 语言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语言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3.Majo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英语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 a)Old English (450-1100) 古英语阶段 b)Middle English (1100-1500) 中古英语阶段 c)Modern English (1500-今) 现代英语阶段 Most Modern English speakers find Middle English only partially comprehensible, and Old English simply unintelligible, just like a foreign language hardly recognizable as the native language they speak. 大多数现代英语的使用者发现,对于他们来说,中古英语只能部分地被理解,古英语则如外语一般,简直不可理解。 Old English dates back to the mid-fifth century when Anglo-Saxon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from northern Europe. Middle English bega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orman French invaders in England. Middle English had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Norman French i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Modern English is separated with Middle English with European renaissance movement.

创造学基础论文

<1>创造学基础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创造学基础这门课,因为学习这门课以后,我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用创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创造始于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创造就是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有新的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龄是不同的,一个人小时候习惯用天真的想法去看待问题,而老年的时候习惯用经验去看待问题。小孩子法是丰富多彩的,老者的想法是实用可行的。 要给创造学下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创造学不是想理学一样,仅仅只研究一种问题的,而创造学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不过创造学的意义跟其他的学科都一样,就是要我们成功,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 创造学存在与所以的国家,所以的领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中国在创造学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说中国是不重视创造学的。我不太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在中国不是我们不重视创造学,在毛泽东思想里面就叫我们要解放思想,这个解放思想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学,因此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创造学的。不过创造学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创造教育与我过的儒学教育是有很大的冲突的,儒学提倡的是要中庸,而创造学提倡的是要突出个性,发扬个性。 创造学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现在是一个知识竞争年代,一个人要是没有创造的意识是会被时代所抛弃的。 简单地来说,创造就是一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人类的认识便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过去的东西,不断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所以,创造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但这两方面相比,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是更为根本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应用性很强。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不是要我们可以的去改变,还应该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这个工程师的想法就是一种创造。 我觉得要学会创造就要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多一些很平常的现象也不能放过,多提问题,在想问题的时候要能够从多过方面去想,不能思乱想,往往胡思乱想能有创造性的思想。正如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能大胆的想,大胆的做。 <2>马克思不上微博,难道你们打算期末考后与马克思梦中相会?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 词汇

第七章词汇 第一节词汇 1、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全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 思考:为什么词汇里包括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有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它们是词的等价物. 原因: 1结构具有凝固性. 固定短语虽然是由几个词组成的,但不能随便拆开或改变,是造句的最小单位. 2意义具有整体性. 固定短语和词一样,它的意义不等于组成单位意义的简单相加. 3功能相当于词. 2、区分词和词汇 一定要把“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它就不是单指个别的词语,而是指词的集合。从网上对1999年到2002年共四年的《人民日报》中的“词汇”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检索出包含“词汇”的用例172例,使用规范的例句只有45个。 应当指出的是,“词汇”作为语言学专业术语,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俄语词汇”等;它可以指词汇的下位类型,如“方言词汇”、“科技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儿女英雄传》的词汇”、“少儿词汇”、“鲁迅的词汇”、“莎士比亚的词汇”等。 但不论其内涵如何,词汇只能指许多词语的总和,不能单指一个词。 而《人民日报》中更常见的是把“词汇”误作个体名词使用,这样的用法竟达127例,占到了全部用例的74%。 这些误用,共包括了三种类型。 第一、“词汇”指的是词 自从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绵羊“多利”以来,克隆已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 (《克隆人再起波澜》2002,12,29) 在涉及国际问题的文章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专门词汇恐怕是“恐怖主义”和“反恐”。(《一年纷纭看世界》2002,12,19) 第二、“词汇”指的是短语 在广西,“西南出海大通道”这个词汇,出现在80年代后期。(《广西建成大通道》1999,9,23) 戈文在度蜜月时结识了两名南非共产党员,“人民的力量”和“革命推翻暴政和压迫”等词汇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乌姆·戈弗的传奇人生》2001,11,30) 第三、“词汇”指的是句子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文字]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文字 1.文字与文字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克服了时空对有声语言的限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决定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在文字的起源上,一般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但文字不等于图画。根据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音义关系不同,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与意音文字。 文字学是指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特点、形音义关系、改革、体系等内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文字学的研究有利于文字改革、创造文字、规范文字书写、服务语言、计算机信息处理等。 2.文字的基本类型 表音文字是指通过使用一套完整的字母来标记音位或音节从而拼写语言中词或语素的文字体系。根据表音文字字母所表示的读音单位的不同,它可以分为音节文字与音位文字两种。表音文字使用方便,看到字就可以读出音来,好学、好认、好记、好写。它又叫拼音文字,以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为代表。 表意文字是指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语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它不标记声音,它的数量庞大,笔画复杂,字形里面有表示意义的结构成分。一般认为古代埃及的圣书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与中国的指事、会意字都属于表意文字。 意音文字是指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意音文字的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中国的形声字是其典型代表。 拼音文字,广义上讲就是指表音文字,狭义上讲是专指音位文字。

音节文字是指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日本的假名、梵文是其代表。 音位文字是指以音位为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位的文字。英、法、俄、意、德等文字是其代表。 自源文字是指从创立文字起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它是从文字形体来源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它的形体、体系都源于自身,是独创性的。古代埃及文字、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借源文字是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它是从文字形体来源的角度划分出来的,现今大部分文字都是借源文字。 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也叫钉头字。 象形文字又叫表形文字,是指用经过简化的图形作为符号来记录语言的词或语素的一种初期的文字体系。它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见形知义,但是它形体复杂,难写、难记、难认,无法表达抽象意义。 词语文字是指文字的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只与语言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它是根据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字类型。 语素文字是指文字的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只与语言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它是根据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字类型。 3.文字的性质 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有符号的一般特性但又有区别于一般符号的特性。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要素,音与义是文字所代表的那个语言单位的音与义,也就是说是来记录语言的。与语言这

创造学相关题目与答案

1什么是创造学,举例说明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 理是什么?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创造活动现象,揭示和阐明创造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具体一点说,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门科学。两条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 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认为,每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都具有待开发的创造潜力。2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 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2.创新、创造,发明、发现的关系是什么?第一:概念,1)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首创”属于第一创造性,指人类历史重大发明和创造,改进”属于第二创造性2)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3)发明:是指人类运用 自然规律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都是以前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4)创新:是对已有的创造成 果的改进,完善和应用,是建立在已有创造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创造。第二:关系1)创造与发现: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创造和发现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2)创造和发明: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的关系也是包含和被包含。3)创新和创造:A共 同点:创新与创造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 B不同点是,第一,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 较强调结果。第二,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原有事物相比。 3.什么是组合创造法,它有哪些分类?指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将已知的若干事物巧妙的加以组织而成为一个较佳的创造技法。分类:进制主体附加组合,以某事物为主体再增添另一种附属事物,以实现组合创造的技法。异类组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事物组合,产生新事物的技法。同物自组,将若干相同的事物进行组合,通过数量的变化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者得到新的功能技法。重新组合,有目的地改变事物内部结构要素的次序,并按照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以使事物的功能和性能发生变革,达到特殊要求,取得较佳效果的技法。聚焦组合,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广泛寻求有关信息与解决问题,聚焦于问题之上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技法。辐射组合,以某一新技术为中心,与多种传统的技术相结合形成技术辐射,从而产生技术创新的技法。信息交合法,把信息元素有意识地组成信息系统,使它们在信息反映厂中交合,合引出新信息的组合7.举例说明有利于和不利于发挥创造力的个性特征是什么?有利:1 好奇心与求知心 2 独立与自信 3爱怀疑与冒险4多思与幽默 5献身精神6百折不挠,大胆创新7坚持真理、细心探索8 躬行于实践之中9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不利于:1从众与附属2固定观念3遵守规则4 严守逻辑 5 怕犯错误 6 迷信权威 7兴趣狭窄 14. 试举例说明思路为什么决定出路?1顽强坚韧的个性,必备的知识和才能,以及正确巧妙的思路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并不缺乏知识和才能,却没有一个正确巧妙的思路。2生 活工作没有思路不行,组织管理没有思路不行,企业经营没有思路不行,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思路,它们影响命运、决定成败。3思路决定出路。同一件事,换一个方式和角度,收到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想法决定活法。你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就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回报,包括利润、高薪、职位、地位、幸福 4.举例说明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指人脑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他是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根本途径。创新性思维:从广义上看,是创造者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的关系,新答案,创造新成果的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从狭义上来看,是指在思维角度,思维过程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富有独创性,并由此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特征:突破性,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已有的思维定式、超越人类既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灵 活的变换对问题的思维角度,不被尝试束缚住,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及时的抛弃显然是错误的假说。流畅性,对提出的问题反应敏捷,表达流畅;思维的连续性,并获得连续性的创造的成功。多向性,为解决一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关系上去思考,进而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案。顿悟性,创造性思维有时是在人们在冥思苦想后,一役中突然的形式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可迁移性,是指一种情境开发的创造性是思维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非逻辑型,只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超出逻辑思维,出人意料的违反常规的情形下出现。具有跳跃性,省略了逻辑推理的中间环节,成飞跃式,显得离谱、神奇。综合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它寄寓于各种思维之中,又是各种思维有机的综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