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磷血症及药物治疗(新)

高磷血症及药物治疗(新)

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

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近四十年来,在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方面有了较多改进, 但血磷的控制仍然是透析病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血液透析对磷的清除极为有限,饮食限制可造成营养不良和生活不便;目前常用的磷结合剂在控制血磷的同时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铝制剂是应用最早且有效的磷结合剂,但因铝在体内蓄积危害较重,使其使用受到限制。钙盐,特别是碳酸钙和醋酸钙,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高磷血症,但钙的吸收可引起血钙升高,招致或促进软组织钙化,且不能使高磷血症得到长期的理想控制。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透析病人的高磷血症仍然是肾脏病领域中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就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有关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高磷血症与肾功能衰竭 高磷血症是指血清磷的水平超过4.5mg/dl。血磷增高与肾脏疾病的进展、继发性甲旁亢、肾性骨病以及软组织钙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到40-80ml/分时磷的代谢即开始发生变化,轻度血磷升高,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PTH上升使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促进肾脏对磷的排泄,血磷下降。当GFR进一步降低到20-30ml/分时,虽有血PTH的升高,但有效肾单位减少,肾小管对PTH的反应能力也下降,肾脏对磷的排泄发生障碍,磷即开始在体内蓄积,导致血磷持续升高。 二、高磷血症的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一般在4.5mg/dl,但部分病人常高于6.5mg/dl。研究表明,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与病人的死亡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在透析超过一年的病人中,血磷水平>6.5mg/dl时,病人的死亡危险性比2.4-6.5mg/dl时增加27%; 血磷>7mg/dl时,病人死亡率显著增高。血磷升高引起的钙磷乘积增加可导致转移性钙化,钙磷乘积>72时,病人的死亡率增高>34%。 1.高磷血症与继发性甲旁亢高磷血症可直接或通过PTH-甲旁腺轴对透析病人的生存构成影响。PTH增高不仅可以导致肾性骨病,其本身也是尿毒症的毒素之一。肾脏是25(OH)D3转化为 1,25(OH)2D3的主要场所。在肾功能障碍的早期,血磷水平上升可抑制1,25(OH)2 D3的产生而使PTH的合成与分泌增加。GFR<50ml/分时,血1,25(OH)2D3水平下降,终末期肾衰GFR<10ml/分时,1,25(OH)2D3的合成显著降低,导致小肠对钙的吸收明显减少,使PTH分泌持续升高。体外实验表明,增加细胞外液中磷的浓度后,大鼠甲状旁腺分泌PTH增加,表明血磷增高对甲状旁腺功能具有直接作用,是引起继发性甲旁亢的独立因素之一。1,25(OH)2D3的缺乏 和高磷血症还可使骨组织对PTH的脱钙作用产生抵抗性,使骨钙不能入血,造成血钙持续降低,进一步刺激PTH分泌增加。

终末期肾病高磷血症的治疗

终末期肾病高磷血症的治疗 翟治双(综述) (旬阳县医院陕西安康725700) 【摘要】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脏损害进行性恶化将导致肾衰竭。终末期肾病患者普遍存在高磷血症,而高磷血症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另外高磷血症还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营养不良、转移性钙化等,因此有效控制血清磷水平是终末期肾病一体化治疗的重要措施。饮食限磷、透析治疗、磷结合剂的应用及必要时甲状旁腺的切除等是目前终末期肾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 高磷血症疗 众所周知,终末期肾病患者普遍存在高磷血症, 而且高磷血症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营养不良。近来研究发现高磷血症尚可诱发软组织和血管钙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1 ]。因此,有效控制血清磷水平成为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重要举措。目前高磷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限磷、透析治疗、磷结合剂的应用及必要时甲状旁腺的切除。首先应该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但是过于严格的限制又会造成营养不良,对于透析患者则尤为明显。充分的透析治疗可以清除体内多余的磷, 然而当前广泛推行的每周3次,每次4 h 的血液透析方式常常不足以清除体内多余的磷。有90 %~95 %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服用磷结合剂治疗高磷血症[ 2 ] 。 含铝磷结合剂常用的含铝磷结合剂主要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铝,曾广泛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高磷血症,其具有高效的磷结合能力,含1 000 mg 铝的碳酸铝混悬液约可结合食物中磷200 mg 。但是长期应用会引起铝在体内的潴留,使得铝对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从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老年痴呆症、骨病变等。因此,含铝化合物不再用于高磷血症的长期治疗,仅用于短期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 3 ] 。 含钙磷结合剂目前含钙磷结合剂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高磷血症的一线药物,替代了铝盐治疗高磷血症。常用的含钙磷结合剂主要有碳酸钙和醋酸钙。碳酸钙的磷结合能力比较差(含1 000 mg 钙的碳酸钙结合磷110 mg) ,故欲将血清磷水平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就需要大剂量的碳酸钙,这必然会引起摄入钙过量,使得血钙浓度增加,甚至产生高钙血症,而长期高钙血症将会大大增加血管钙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从而增加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死亡率[ 4]。另外,对于应用维生素D 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再联合应用含钙磷结合剂则可能会过度抑制甲状旁腺激素( pa rathyroid ho r mo ne , P T H) 分泌,同时可能会增加钙的吸收,从而导致低转换型骨病、高钙血症及其相关的危险[ 5 ] 。此外,碳酸钙的疗效与胃液p H 值密切相关,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其类似物时可能会影响其疗效。 另一种常用的含钙磷结合剂醋酸钙的磷结合能力较碳酸钙强,含1 000 mg 钙的醋酸钙可以结合食物中磷170 mg ,但是不如铝盐。有研究发现仅需醋酸钙一半的剂量就可获得与碳酸钙相同的疗效,故应用醋酸钙高钙血症的发生率较碳酸钙明显下降[ 6 ] 。美国肾脏基金会( N KF) 制定的“慢 性肾脏病/ 透析病人生存质量指南( K/ DOQ I) ”中声明服用含钙磷结合剂每日摄入的元素钙量不得超过1 500 mg 。因此,醋酸钙可能较碳酸钙更适合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高磷血症。 其他含钙磷结合剂还有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和酮酸钙等。然而研究发现这些含钙磷结合剂疗效不如碳酸钙和醋酸钙好,而且还可能引起除高钙血症以外的其他不良反应[ 7 ],故这些含钙磷结合剂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非铝非钙磷结合剂含铝、含钙磷结合剂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较多的副作用,长期应用含铝磷结合剂会导致铝骨病 、难治性小细胞性贫血和痴呆等;而含钙磷结合剂容易引起高钙血症从而增加了出现心血管钙化的风险。因此寻找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的非铝非钙磷结合剂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有2 种新型的非铝非钙磷结合剂司维拉姆( sevela mer hydrochlo ride , S H )和碳酸镧(lant hanum ca r bo nate) 分别1998 年和2005 年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 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