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2, 261–26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5.00261

261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耿 达1,2 张兴利1,3 施建农1,2,3,4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3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

实验室, 北京100101) (4 Department of Learning and Philosophy,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摘 要 精细动作技能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而产生的运动, 它可以为个体提供认知经验, 丰富认知对象, 进而促进个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个体需要将认知资源-注意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分配时, 熟练的精细动作可以节省注意资源, 为高级的认知任务更好地服务; 精细动作与认知在发展中不断相互促进, 有些动作是某些认知习得或认知练习的先决条件; 精细动作技能可以预测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绩, 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成绩。精细动作技能和认知发展的关系具有大脑神经发育基础,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相同的脑区, 如小脑和前额叶。因此, 某些认知损伤的病症可以通过精细动作的训练而得到改善和治疗。

关键词 精细动作能力; 认知; 关系; 发展; 儿童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精细动作技能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 主要反映了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李蓓蕾, 林磊, 董奇, von Hofsten, 2002)。一个简单的精细动作的执行, 需要意识的参与, 大脑中的计划, 然后依靠肌肉的协调以及力量的控制, 同时加之感知觉的参与协调完成。

手的动作可能促进个体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认知的发展程度, 认知依赖于我们的感知和动作系统(曲方炳, 殷融, 钟元, 叶浩生, 2012)。手在婴幼儿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知觉的完整性和具体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红, 何磊, 2003; 曲方炳等, 2012)。孩子获得知识的最好的方式是动手操作周围的环境, 以此来锻炼小肌肉技能, 同时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

收稿日期:2013-12-09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J-8)资助。

通讯作者: 张兴利, E-mail: zhangxl@https://www.doczj.com/doc/8e18487707.html,;

施建农, E-mail: shijn@https://www.doczj.com/doc/8e18487707.html,

好的认知基础(Grissmer, Grimm, Aiyer, Murrah, & Steele, 2010)。

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开始于先天性条件反射, 如抓握反应,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过程逐渐发展到握笔书写。随着大脑的成熟及年龄的增长, 精细动作技能出现渐趋提高的现象 (Ulrike & Markus, 2012)。在3~6岁期间, 出现“操作技能”的飞速发展, 如双手技能、手的灵巧性、手眼协调能力、物品操作能力等迅速提高(Siu, Lai, Chiu, & Yip, 2011); 对个体大脑及相关骨骼、肌肉的发育分析表明, 4~8岁是个体生理发展成熟最快的时期之一, 神经细胞髓鞘化在这一时期内基本完成(李蓓蕾, 林磊, 董奇, von Hofsten, 2003)。这说明, 动作能力与认知的关系早在6岁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了(Pangelinan et al., 2011)。

动作协调困难的幼儿在执行认知功能任务时, 比如动作抑制、任务切换、工作记忆方面存在困难(Pangelinan et al., 2011)。他们不仅在诸如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中存在困难, 同时在学习用具(如蜡笔、铅笔、剪刀等)的使用上也存在困难(Rule & Stewart, 2002), 进而影响到对书写的掌握以及学习成绩, 从而对学业成就造成负面的影响(O'Brien, 2004; Stoeger, Ziegler, & Martzog, 2008)。反之, 熟

262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

练掌握精细动作的幼儿, 在上述的动作技能任务中可以做到自如操作、灵活运用, 具有良好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在学习任务中表现出得心应手, 使幼儿产生自我感:感到自己是一个自在的实体(李红, 何磊, 2003), 从而促进其学业上的表现。

2 精细动作能力与认知关系的行为研究

关于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中, 早在10年前, 国内研究者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发现, 儿童手的抓握和手势的发展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事物属性的认识、语言的发展和数能力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李红, 何磊, 2003)。因此, 本文将从精细动作与认知基础(注意)、高级认知能力及认知能力表现(学业成绩)三者关系来阐述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的关系。

2.1 精细动作能力与认知基础(注意)的关系

注意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同时忽略一些干扰因素, 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Ashkenazi, Rubinsten, & Henik, 2009; Trautmann & Zepf, 201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 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在实际生活中常要求人们将注意很好地分配, 例如一边书写一边计算, 一边弹奏乐器一边欣赏音乐。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之一, 就是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需要以集中的注意去观察或思考它, 成为注意的中心, 而其余的动作都已经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精细动作的有些动作过程要求很强的能力, 竞争有限的资源, 尤其是对注意力、认知和动作资源的竞争(Stoeger et al., 2008)。精细动作能力不足, 在执行复杂的新任务时就会出现注意资源分配不足的情况。在精细动作协调方面有困难的孩子, 本身精细动作能力较差, 完成动作又需要持续性的注意力, 精细动作任务对他们就显得比较困难(Meyer & Sagvolden, 2006)。精细动作能力差的孩子在写字的时候, 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监控上来, 分散了原本应分配到更高级认知任务的注意力(Stewart, Rule, & Giordano, 2007)。他们在书写时主要依靠动作执行的反馈, 而不是运用动作控制进行调整(Smits-Engelsman, Wilson, Westenberg, & Duysens, 2003)。患有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 同时对需要注意力持续一段时间的任务缺乏兴趣, 他们很少用视觉去引导手的活动(李惠, 王素娟, 张建萍, 施炳培, 2003),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手的灵活性上以及动作的协调性上都比较差所致。研究者发现, 将注意力、精细动作能力和常识三者放在一起对后来的数学、阅读成就的预测非常有效(Grissmer et al., 2010)。

2.2精细动作能力与高级认知能力的关系

早期精细运动技能发育与脑认知发育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合, 这是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的强有力证据, 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顺利发育和有效发展可能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的成熟, 进而促进认知系统发展(李斐, 颜崇淮, 沈晓明, 2005)。研究表明, 认知和动作技能以基本相似的方式获得, 两者在学习率、学习效果、学习阶段方面都高度相似(Son & Meisels, 2006), 例如, 有研究发现在顺序任务中智商和动作速度存在正相关, 动作熟练度和流体智力正相关, 动作表现和工作记忆成正相关 (Pangelinan et al., 2011)。人脑的发展变化引起并伴随大范围的动作和认知的变化(Fuchs, Jirsa, & Kelso, 2000), 手部肌肉动作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手部肌肉动作不但表明了儿童动手的能力、视觉运动协调能力, 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人的一种精细感觉和对外界刺激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对于5~7岁儿童的研究表明, 其精细动作和认知技能水平存在共变性关系(李斐等, 2005), 这和近年来提出的具身认知理论观点一致。实际上, 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帮助孩子建构和提高认知技能并锻炼小肌肉的使用。Roebers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早期精细动作发展对一年以后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但早期的认知发展并不能影响后来的精细动作技能(Roebers et al., 2014)。早期的动作发展可以作为认知进一步发展的控制参数, 有些动作能力是其他功能如知觉或认知练习以及习得的先决条件。同时, 高级认知能力(非语言理解、加工速度)较差的孩子, 在动作能力方面也较差, 尤其在精细动作的表现上较差(Miquelote, Santos, Ca?ola, Montebelo, & Gabbard, 2012)。

国内研究者陈纬采用纵向研究, 通过路径分析中的时序滞后分析(Cross-lagged Analysis)方法考察精细动作与推理能力之间关系的方向(陈纬,

第2期耿达等: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263

2012)。以半年为周期追踪考察4~5岁幼儿精细动作、推理能力与常识水平的发展及其关系的发展, 结果发现4~5.5岁幼儿精细动作与推理能力密切相关, 并且推理能力对精细动作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然而, 在国外一项新近研究中, 研究者同样采用追踪设计(Roebers et al., 2014), 对169名幼儿以一年为周期进行了两次追踪测量, 同样采用时序滞后路径分析发现, 精细动作技能和非言语智力在学前(5~6岁)具有显著正相关(r=0.37), 这一时期的精细动作技能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6~7岁)的智力, 但是反过来, 智力并没有表现出对精细动作的预测作用。这两项追踪研究提示我们精细动作与认知在发展中不断地相互促进; 同时, 这两项研究给后续有关精细动作与认知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儿童早期需要开展年龄跨度大的较长期的追踪研究来探讨精细动作能力和认知的关系, 及其相互影响的方式, 例如, 在今后可能需要开展更小儿童(如婴儿、学步期儿童)直到青少年期甚至是成人期两者的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2.3精细动作能力与认知表现(学业成绩)的关系

研究显示, 在幼儿园阶段精细动作能力的评估, 比如握笔能力, 与后来的总体学业成绩相关, 确切地说是与书写和阅读成绩密切相关。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可以高度地预测孩子在小学的读写及数学成绩(Son & Meisels, 2006; Wang, Huang, & Lo, 2011)。有研究考察了正常小学 5~7岁儿童中纯粹动作信号与阅读、语言成绩间的关系, 发现儿童在精细动作能力测试方面的成绩可显著预测其12个月后阅读和语言成绩的变化(李斐等, 2005)。精细动作能力比较好的孩子在幼儿园以及在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成绩好于精细动作能力较差的孩子(Reno, 1995)。精细动作技能及幼儿园阶段的认知对小学一年级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oebers et al., 2014)。幼儿的写字能力与老师在一年级对他们的阅读、词汇、数学能力的评估紧密相关(Grissmer et al., 2010)。书写强的孩子比书写差的孩子在学习数字、字母及复杂的学习任务方面进步较快, 这反过来也有助于他们在幼儿园期间学习阅读、掌握发音和简单的算术(Cameron et al., 2012)。基础书写技能掌握不好的孩子将影响书写的可认读性以及他们最终的书写表现, 一定程度上精细动作能力可作为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鉴别指标(李蓓蕾等, 2002)。

精细动作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可能取得更好的数学成绩, 在数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Luo, Jose, Huntsinger, & Pigott, 2007), 动作协调自动化的孩子有更强的处理复杂概念的能力, 如字母、符号的意义(Cameron et al., 2012)。与之相反, 精细动作差的儿童可能存在学习困难。Marr(2002)选取9~11岁儿童为被试, 根据平时的学业成绩将他们分成学业成绩优秀和学业成绩差的两组, 考察两组儿童的书写能力。结果发现, 学业成绩差的儿童中75%的孩子书写较差。同时发现尽管有相同的学习能力可以掌握学业知识, 但是书写差的孩子通常被老师给出较低的成绩分数(Marr, 2002), 这和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卷面整洁是相一致的。同样, 一项以4年级智力超常的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 学业成绩差的超常学生和学业成绩好的超常学生的差距可以用精细动作能力及其与专注力的相互关系进行解释(Stoeger et al., 2008)。精细动作能力的不足可以用来预测超常儿童较差的学业成绩。因此, 研究者提出精细动作可以运用于对低学业成就的超常儿童的鉴别上来。

最近有研究对以上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握笔有困难的孩子, 就必须在具体的写字动作上花心思, 消耗了较多的注意资源, 因此在认读复杂的字、阅读理解、字的发音等方面的进步较慢(Cameron et al., 2012)。综上我们可以看出, 精细动作技能不仅是预测孩子将来学业成绩的指标, 也是预测孩子课堂参与程度的方法, 比如专注在一项任务上的能力, 以及对任务的坚持性和完成任务的自制性。

3精细动作能力与认知发展关系的大脑神经基础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发展伴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出现, 神经系统的成熟来自于丰富的动作体验(李红, 何磊, 2003)。从大脑的发展来看, 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 突触及灰质的数量会因具体的经验而出现修剪而下降, 进而出现白质数量的增加, 在感官和运动区增加的较早, 在前额和颞顶叶联合区较晚, 白质的增加会出现儿童早期的精细动作提高的现象(Ulrike &Markus, 201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脑皮层萎缩, 前额皮层似乎最

264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

受影响, 首先出现下降, 感觉运动皮层其后出现下降, 总体变化遵循后进先出的规律。最后发展的脑区先行开始萎缩, 这样感觉运动区相对受损较晚, 当主要运动皮层萎缩时, 我们才看到了随年龄, 动作开始缓慢的现象(Rachael et al., 2010)。有研究发现精细动作技能的下降和很多认知老化也表现出上述的同步化。Lacreuse 等人(2014)首次对雌性大猩猩展开3年的追踪研究来探讨动作和认知老化的关系(Lacreuse, Russell, Hopkins, & Herndon, 2014)。在该项研究中, 以38只成年雌性大猩猩(10~54岁)为被试, 要求他们用手(不能用嘴)卸走柱子上的螺丝帽作为对精细动作技能的测量, 结果发现, 有4只50岁以上的大猩猩在3年后表现出社会认知、注意获得和注视追随任务成绩的显著下降, 同时发现了年老大猩猩的精细动作技能显著低于年幼大猩猩。

精细动作技能主要依靠大脑前额叶和小脑区域, 小脑被认为是精细运动的控制中枢, 参与动作的预测, 对于动作表现和动作过程至关重要。小脑在降低运动表象精确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脑主要负责编码内模, 复现动作表现的基本特质(Carl, Priscila, & Tatiana, 2011)。一项动手敲击学习与观察敲击学习的对比实验表明, 小脑与动作执行高度相关, 主要负责后期学习阶段的动作执行(Nyberg, Eriksson, Larsson, & Marklund, 2006)。但同时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 小脑在高级认知功能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视觉空间能力、非文字的流畅性、工作记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语言等(Anja et al., 2010)。

近期研究表明, 小脑脑量的发展变化对儿童期认知功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体的认知能力与皮层下的脑结构容量(小脑和尾状叶)有显著相关(Pangelinan et al., 2011)。前额叶不仅是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的基础, 同时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李斐等, 2005)。神经解剖表明前额区和小脑区在正常情况下是相互依赖的, 对大脑皮层的研究也发现, 精细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除运动区、感觉区激活外, 与认知发育密切相关的前额叶也同时激活(Cameron et al., 2012)。

通过fMRI和PET等脑成像技术手段的研究显示, 手的各部分在大脑皮层有相应固定的投射区, 随着手的精细运动技能提高, 皮层相应代表区扩大, 同时皮层发生功能重塑(孙贵新, 徐文东, 顾玉东, 2002), 皮层的厚度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Pangelinan et al., 2011), 因此, 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训练可能会对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研究显示, 通过精细动作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人脑部灰质和白质的数量, 而灰质和白质的数量与认知密切相关(Pangelinan et al., 2011), 认知的改善可以提高其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在帕金森病人中, 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前额叶和枕叶的灰质减少, 使得病人的精细动作速度下降, 这表明精细动作速度和情景切换与前额皮层的灰质量相关(Lee et al., 2013)。

4 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损伤的相互关系

有研究显示, 运用精细动作, 比如书写的动作速度指标, 可以诊断个体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痴呆)或其他认知功能损伤(记忆减退、动作不足)的疾病。痴呆和认知损伤患者在动作速度控制的时间一致性上较差, 表明个体的感官动作功能受损, 在执行复杂的书写任务时会出现多关节协调困难, 关节的协调困难引起书写障碍(Yan, Rountree, Massman, Doody, & Li, 2008)。同时包括精细运动在内的动作发育迟缓通常也与某种程度的认知损伤有关(Anna, 2009)。患有脑水肿的孩子, 在精细动作如书写和绘画的动作协调方面较差, 在一些要求较快的临时组织动作的任务表现上也有同样的问题。其总体智商与简单的精细动作表现相关不显著, 但与复杂的视觉动作表现显著相关(Anja et al., 2010), 这可能是因为复杂精细动作需要更多的认知能力参与。同样, 来自染色体缺失综合征及低智商儿童的研究表明, 因注意力的欠缺而对大脑的执行功能如选择、抑制与处理能力的方面要求较高, 从而导致视觉动作结合困难及动作速度缓慢, 从而在某些精细动作控制上表现不佳, 在画形状方面呈现的与正常个体的差异可能与染色体缺失综合征及低智商儿童的手的捏的力量不足、冲动、智商较低呈现的个性因素有关(Howley, Prasad, Pender, &Murphy, 2012)。

如今, 越来越多的动作领域专家(如体育、音乐等)及特殊群体的证据表明, 认知和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和功能连接受到专业技能的调节(Tomasino, Maieron, Guatto, Fabbro, & Rumiati, 2013)。同时, 精细动作技能发展不良和认知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康复领域的研究者关注, 某些认知

第2期耿达等: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265

损伤的病症也可以通过精细动作的训练得到改善和提高。国内研究者运用精细动作训练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能力(罗苏群, 2009); 运用康复训练对唐氏综合症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进行干预, 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的发育进而改善唐氏患儿的认知表现(刘绍云, 钟宁, 黄华玉, 施炳培, 史惟, 2012); 运用作业训练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障碍, 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认知发育水平(李惠, 王素娟, 张建萍, 施炳培, 2003)等。以上都是在行为层面通过对精细运动改善来提高认知的发育水平及能力。

5 研究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 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操作环境的能力, 影响儿童认识事物、概念形成及理解等认知能力, 这些能力的习得直接关系到其学业表现。精细动作能力是儿童认知提高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精细动作的获得是其他高级认知活动的前提, 足够的动作经验积累, 形成了高级的认知活动, 同时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互作用, 提高精细动作可以改善注意力, 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

纵观全文, 我们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研究开展年龄跨度大的多时间点的追踪研究, 采用时序交叉滞后路径分析和成长模型已成为今后的设计和分析趋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厘清两种或多种心理特质的关系发展特点。同时, 在追踪设计中需要加入脑功能连接方面的技术, 才能更好地从行为和神经基础角度来阐释某心理特质发展的机制问题。

最后, 在诸多研究中, 发现了认知损伤对个体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 那么精细动作较为熟练的个体是否对认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呢?比如天才钢琴家、雕塑家、手工艺家等, 他们熟练的精细动作能力, 对认知的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来自早期教育领域的成果也表明, 早期的动作训练可以使得神经传导时间减少, 并出现如反应时间减少、精细动作提高、动作速度加快和侧抑制能力增加的现象(Watanabe, Savion-Lemieux, & Penhune, 2007)。这一时期进行相应的动作训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为以后其他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Knudsen 证明了个体早期体验形成的脑回路塑造了以后体验的反应模式, 早期的动作塑造及感觉动作的体验为以后奠定了良好的反响回路基础, 并可以通过后来的学习机制得到优化, 使得我们一生保持可塑性(Knudsen, 2004)。幼儿早期, 有意识地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孩子在早期的学习当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今后的认知能力发展、学业表现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证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做出回答, 以期对儿童早期发展的特点做出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继而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方案和内容提出指导。

精细动作技能和认知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早期教育等), 以及关系发展的理论模型如何, 在本文中并没有回顾, 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理论问题, 这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展开实证研究并进行模型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致谢:感谢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陈纬博士和审稿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陈纬. (2012). 4~5.5 幼儿精细动作与推理能力、常识水平的关系及注意力在其中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李蓓蕾, 林磊, 董奇, von Hofsten, C. (2002). 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及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 心理学报, 34(5), 494–499.

李蓓蕾, 林磊, 董奇, von Hofsten, C. (2003). 儿童筷子使用技能特性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心理科学, 26(1), 87–89.

李斐, 颜崇淮, 沈晓明. (2005). 早期精细动作技能发育促进脑认知发展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 85(30), 2157–2159.

李红, 何磊. (2003).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 11(3), 315–320.

李惠, 王素娟, 张建萍, 施炳培. (2003). 作业训练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障碍28例. 临床研究, 8, 438–439.

刘绍云, 钟宁, 黄华玉, 施炳培, 史惟. (2012). 康复训练对唐氏综合征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8(7), 681–682.

罗苏群.(2009). 智力落后儿童的精细动作训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5(3),291–292.

曲方炳, 殷融, 钟元, 叶浩生. (2012). 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 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0(6), 834–842. 孙贵新, 徐文东, 顾玉东. (2002). 手部相关脑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实用手外科杂志, 16(3), 159–161.

266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

Anja, V., Maria, W. G., Nijhuis-van der, S., Nel, J. A. R., Reinier, A. M., Jan, J. R., & Ben, A. M. M. (2010). Motor profile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 14, 86–92. Ashkenazi, S., Rubinsten, O., & Henik, A. (2009). Attention, automaticity, and 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 Neuropsychology, 23(4), 535–540.

Cameron, C. E., Brock, L. L., Murrah, W. M., Bell, L. H., Worzalla, S. L., Grissmer, D., & Morrison, F. J. (2012). Fine motor skills and executive function both contribute to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Child Development, 83(4), 1229–1244.

Carl, G., Priscila, C., & Tatiana, B. (2011). Examining age- related movement representations for sequential (fine-motor) finger movements. Brain and Cognition,77, 459–463. Fuchs, A., Jirsa, V. K., & Kelso, J. A. S. (2000). The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rain activity (MEG) and hand movements. Neuroimage, 11(5), 359–369. Grissmer, D., Grimm, K. J., Aiyer, S. M., Murrah, W. M., & Steele, J. S. (2010). Fine motor skills and early comprehension of the world: Two new school readiness indicat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6(5), 1008–1017. Howley, S. A., Prasad, S. E.,Pender, N. P., Murphy, K. C. (2012).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ction time, fine motor control, and visual–spatial perception on vigilance and visual-motor tasks in 22q11.2 Deletion Syndrome.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 33, 1495–1502. Knudsen, E. I. (2004). Sensitive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6(8), 1412–1425.

Lacreuse, A., Russell, J. L., Hopkins, W. D., & Herndon, J. G. (2014). Cognitive and motor aging in female chimpanzees. Neurobiology of Aging, 35(3), 623–632.

Lee, E. Y., Sen, S., Paul, J. E., Daymond, W., Michele, L. S., Lan, K., Huang, X. (2013). Early cortical gray matter loss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in non-demented Parkinson’s patients. 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 19, 1088–1093. Luo, Z., Jose, P. E., Huntsinger, C. S., & Pigott, T. D. (2007). Fine motor skills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East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kindergartners and first grader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4), 595–614.

Marr, D.A. (2002). Fine motor skill in young children ((Doctorial dissertation).Boston University.

Meyer, A., & Sagvolden, T. (2006). Fine motor skills in South African children with symptoms of ADHD: Influence of subtype, gender, age, and hand dominance.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2: 33, doi: 10.1186/1744-9081-2-33. Miquelote, A. F., Santos, D. C., Ca?ola, P. M., Montebelo, M.

I., Gabbard, C. (2012). Effect of the home environment on

motor and cognitive behavior of infants.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35,329–334.

Nyberg, L., Eriksson, J., Larsson, A., & Marklund, P. (2006). Learning by doing versus learning by thinking: An fMRI study of motor and mental training. Neuropsychologia, 44(5), 711–717.

O'Brien, J. C. (2004). Mechanisms underlying fine motor eye-hand coordination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

Pangelinan, M. M., Zhang, G., VanMeter, J. W., Clark, J. E., Hatfield, A. J., & Haufler, B. D. (2011). Beyond age and gend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brain volume and cognitive-motor abilities in school-age children. NeuroImage,54, 3093–3100.

Rachael, D. S., Jessica, A. B., Taritonye, B. B., Brett, W. F., Mark, T. G., Joseph, T., … David, B. L. (2010). Motor control and aging: Links to age-related brain structural, functional,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34, 721–733.

Reno, M. J. (1995). Fine motor ability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of young children: A correlational Study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Roebers, C. M., R?thlisberger, M., Neuenschwander, R., Cimeli, P., Michel, E., & J?ger, K. (2014). The 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and motor performance and their relevance for children’s transition to school: A latent variable approach. Human Movement Science, 33, 284–297.

Rule, A. C., & Stewart, R. A. (2002). Effects of practical life materials on kindergartners' fine motor skill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0(1), 9–13.

Siu, A. M. H., Lai, C. Y. Y., Chiu, A. S. M., & Yip, C. C. K. (2011).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ine-motor assessment tool for use with young children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2(1), 107–114.

Smits-Engelsman, B. C. M., Wilson, P. H., Westenberg, Y., & Duysens, J. (2003). Fine motor deficiencies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 underlying open-loop control deficit.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2(4), 495–513.

Son, S. -H., & Meisels, S. J. (2006). The relationship of young children's motor skills to later school achieve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52(4), 755–778.

Stewart, R. A., Rule, A. C., & Giordano, D. A. (2007). The effect of fine motor skill activities on kindergarten student atten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5(2), 103–109. Stoeger, H., Ziegler, A., & Martzog, P. (2008). Deficits in fine motor skill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underachievers in primary school. Psychology

第2期耿达等: 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267

Science, 50(2), 134–146.

Tomasino, B., Maieron, M., Guatto, E., Fabbro, F., & Rumiati, R. I. (2013). How are the motor system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cognitive and sensorimotor systems modulated by athletic expertise? Brain Research, 1540, 21–41.

Trautmann, M., & Zepf, F. D. (2012).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age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 in healthy children. PLoS ONE, 7(3), e32279. doi: 10.1371/journal.pone.0032279. Ulrike, B., & Markus, H. (2012). Menstrual cycle-related changes of functional cerebral asymmetries in fine motor coordination. Brain and Cognition, 79, 34–38. Wang, H. -Y., Huang, T. -H., & Lo, S. -K. (2011). Motor ability and adap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7(10), 446–452.

Watanabe, D., Savion-Lemieux, T., & Penhune, V. B. (2007). The effect of early musical training on adult motor performance: Evidence for a sensitive period in motor learning.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76(2), 332–340. Yan, J. H., Rountree, S., Massman, P., Doody, R. S., & Li, H. (2008).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deteriorate fine movement control.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2, 1203–1212.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Motor Skills and its Relation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GENG Da1,2; ZHANG Xingli1,3; SHI Jiannong1,2,3,4

(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49,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Behavio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4 Department of Learning and Philosophy,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Abstract: Fine motor skills refer to any movement where an individual uses the small muscles or muscle areas of the hands and fingers; these movements serve to development of muscle while also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recognition of the object. Automatic fine motor skills can save limited attention resources for advanced cognition tasks as required by an individu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motor skills and cognition, the two abilities interact, some motor skills are the prerequisite for some cogni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cognition. Fine motor skills also can predict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young students. The two abilities are inter-related because they share common areas of the brain: the prefrontal lobe and the cerebellum. As a result, some cognition disorders could be treated through fine motor skill training and exercises.

Key words: fine motor skill; cognition; relation; development; children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观察笔记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观察笔记 今天,我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玩具,是一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小动物,小乌龟、小鱼、小章鱼、大螃蟹、小公鸡等,咦!还有一些类似钓鱼竿的杆子,这是“钓鱼”的玩具。这个钓鱼工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孩子们精准的将鱼竿的珠子放入小动物的嘴中,并且不失平衡的吊起小动物。这个玩具很有趣,不仅能很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孩子们的平衡感,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还可以让我观察到孩子们对一项由挑战性工作的坚持度、精细动作发展的情况。 哈哈,孩子们的游戏是多么的有趣。平衡感强、小肌肉控制的好的小朋友,能够在3分钟之内准确的钓到小动物的幼儿占到班级人数的1/4,这些孩子通常精神高度集中、双臂高高抬起,保持一样的高度,新平气和,圆睁着小眼。当小动物被不慎碰到时,扶正小动物继续尝试。嗯,好样的!XXX xxx xxx 也有屡试失败,均不能掉起的。但是这些孩子仍能保持较好的热情参与游戏,进行尝试,这样的孩子占1/2。你看王梓旭,圆睁着大眼,使劲想瞄准钓上动物,可就是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小动物,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转身不向给他压力,但是当我回头时,我看到他把小动物与钓竿圆珠端同时放在手中,将鱼竿与小鱼对接到一起,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开绳子,努力小心的站起身来,拿到我面前叫我看,“大梓旭真是棒,通过努力钓上了。下次你一定钓的更好!”我肯定的鼓

励了他。 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失败后便不愿意尝试快乐,甚至还有都急哭了的。 反思:或许不应该用成与败来评判幼儿的行为,任何一个幼儿都是需要得到鼓励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被鼓励、肯定,而不是以成败来评判,或许就少一些“急功近利”“伤心失望”的幼儿行为了。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0-3岁精细动作的发展

家长可以选择各种质地的玩具,让宝宝对击出各种声音,促进手-眼-耳-脑等感知能力的发展。8个月1、家长要让宝宝练习用手捏取小的物品,如小珠子、豆子等。开始宝宝用拇指、食指取,以后逐渐发展至用拇指和食指对捏起。每日可训练数次。母亲要陪同宝宝玩,以免他将小的物品塞进口、鼻呛噎而发生危险,离开时要将小物品收拾好。2、家长还要培养宝宝食指的灵活性:家长要鼓励宝宝将食指伸入洞内勾取小物品。也可以让宝宝用手指拨转盘,玩按键等,都能达到练习食指的目的。3、家长还可以让宝宝练习对敲和摇动的能力:家长可以相继给宝宝两块积木或者两种性质相同的小型玩具,鼓励宝宝两手对敲。也可以给宝宝一只拨浪鼓或铃鼓,鼓励宝宝主动摇摆,使玩具发出悦耳的声音。9个月1、教宝宝放手:家长要让宝宝玩多种玩具,训练他有意识地把手中玩具或者其他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父母可以给他做示范,让他进行模仿,家长还要反复用语言示意他“把XX放下,放在XX上”,让宝宝练习由握紧物品到放手,使手的动作受意志控制,手-眼-脑协调又进了一步。2、教宝宝练习投入:家长在宝宝能有意识的把手中的物品放下的基础上,训练宝宝玩一些大小不同的玩具。并教宝宝把小的物体投入到大的容器中,如反积木放入盒子里,要让宝宝反复练习。3、教宝宝玩滚筒:家长把圆柱体的滚筒(饮料瓶代替也可)放在地上,让宝宝用两只手推动它向前滚动。等他熟练后,再让他用一只手推动滚筒,并把它滚到指定的位置。如果他做对了,家长要给予鼓励。他在游戏中会逐渐建立起圆柱体能滚动的概念。10个月1、继续训练宝宝拇指和食指的对捏能力。家长要抓住有利的时机着重练习宝宝捏取细小物品的准确性(如小药片,小绿豆,玉米粒等)培养捏取的速度,再扩大捏取物品的范围,提高宝宝捏取动作的熟练程度。每天可以训练数次。2、教宝宝打开瓶盖:家长把一个带盖的塑料瓶放在宝宝面前,家长先示范打开瓶盖再拧上盖子,宝宝看到后让他练习只用拇指和食指将瓶盖打开,再拧上。反复数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练习用塑料套杯,一个接一个套起来。3、教宝宝放进去,拿出来。在练习放下和投入的基础上,大人把宝宝的玩具一件一件的放进百宝箱里,边做边说“放进去”然后再一件一件的拿出来,让宝宝模仿。这时,可以让宝宝从一大堆玩具中挑出一件,练习几次。促进他手、眼、脑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增强宝宝的认知能力。4、妈妈准备两个木桶或两个奶粉空罐,妈妈拿一个,给宝宝一个,妈妈示范把积木或其它东西扔到罐子里,发出声响,宝宝觉得有趣也会模仿,妈妈要指导宝宝将积木对准罐子的口再放手,培养宝宝有目的的放手,为投掷做准备,也能锻炼他前臂内侧肌肉的力量。5、学会翻书:家长给宝宝朗读故事的时候,可以抱着宝宝,帮助他把书打开看,让他边听边看。这样听故事的宝宝就知道正着看书,不会倒着看,知道从哪边开始。没这么听故事的宝宝有时就会倒着看书,乱翻页,看完不知道合上书,容易将书弄坏。6、教宝宝打响拨浪鼓:大人先转动手腕把拨浪鼓打响。然后递给宝宝,宝宝用摇哗铃棒的办法来摇,不能让拨浪鼓两边的小球打在鼓上。这时家长再示范,明确摇动手腕才能让小球打在鼓面上,再把着宝宝的手腕练习,可以增加宝宝手腕的灵活性。11个月1、乱涂乱画可绘宝宝笔和纸,笔以彩色蜡笔为宜,先训练扶着他的手学握笔,再在鱼眼睛处点上小点,他看到自己“会画鱼眼睛了”,十分兴奋,以后他会经常练习“作画”,实际上是胡乱涂画。2、将书打开又合上听过用书讲故事的孩子,借得将书打开又再合上。未听过用书讲故事的孩子,不懂得翻开书页,只会双手拿书调来调去,不会掀开。无论是否听过故事书,或是否会开合,只要小儿爱玩弄书本,就有教育效果。给宝宝翻的书最好画面大一些,字大而少,故事有趣。在翻书中培养宝宝的专注、喜欢读书、爱学习的性格。12个月 1. 教宝宝搭积木:大人手把手的教宝宝把积木一块一块向上搭,练习多次,让宝宝自己学着向上搭两块积木。 2. 教宝宝翻书:拿一本宝宝的书,让宝宝边看边翻书,家长要观察宝宝是否能从头开始,按顺序,按页翻看,对错误的地方要简单纠正。 3. 将两块积木放进盒子里,宝宝能自发的经打人事宜再拿起两块积木学习家长的做法,放进盒子里,做这个活动是有意识的,不是偶尔掉进里面。 4. 家长用盒子把

儿童精细动作发展趋势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儿童精细动作发展趋势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 2.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4.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首尾规律”。 2.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儿童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从四肢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 4.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实操方法来啦!!! 1.夹物训练 父母或教师在一个盒子里放上一些小的物体如豆粒、石子、花生米等,让儿童用镊子或筷子挟出放到地上,挟完后再重新把地上的挟回到盒子中去,如此反复。在此过程中被挟出的物体也应由大变小、由少变多。同时在这个时间父母要尽量训练儿童使用筷子自己挟出饭菜的能力。 2. 将物体投入容器训练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幼儿动作发展

幼儿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内容 动作发展研究根据参与运动的肌肉和肌肉群的大小,将动作发展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是由身体的大肌肉或肌肉群产生的动作,如行走、奔跑、跳跃、投掷和钻爬等;精细动作是指由身体小肌肉或肌肉群产生的动作,如画画、书写、使用筷子等。 二、《指南》将康领域中动作发展目标与实施要点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由首到尾 幼儿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粗到细 从幼儿最初发展起来的与大肌肉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连系的动作。如幼儿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幼儿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腿、转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从事有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 幼儿的动作最初不是随意动作,是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发的,加之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幼儿的手,幼儿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幼儿,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

5、由近而远 幼儿最早发展的是身体中部的动作,如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才是双臂和腿部有关规律的动作,接下来就是腕、手,手指的精细动作发展最晚。 四、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经验 粗大动作发展的关键经验 1、幼儿走步动作的关键经验 2、幼儿跑步动作的关键经验 3、幼儿跳跃动作的关键经验

宝宝的精细动作发展

宝宝的精细动作发展 精细动作能力,包括手眼协调、手指的灵活动作和手脚协调三部分。手是人类使用工具最主要的器官,手的动作能帮助大脑发育,我们常说“心灵手巧”。所以,宝宝的手眼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他日后的生活与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能够有耐心做精细动作活动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专注程度很高的人。 1岁前宝宝精细动作发展重点 * 手眼协调; * 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 * 手指的灵活性。 1岁前宝宝精细动作发展的年龄特点 1~3个月手呈握拳状,有时会不自主地张开;如果把手指或是小东西放在他的手掌中,他会抓住,但很快就会松开;会察看自己的手,如果手进入视线,目光会被手吸引。 4~5个月抓握动作仍然比较笨拙;可以两手相对捧东西,能抓住手接触到的东西 6~9个月手眼基本协调,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分开,可随心所欲抓拿身边的东西;能控制手部动作;能双手玩具换手,并逐渐发展到两手同时拿玩具,一手拿,另一只手操作。拇指和食指开始能配合动作,开始学习用指尖取物。 10~12个月两只手可以合在一起,学会拍手,并以此动作来表达自己高兴或兴奋的情绪。能够用拇指和食指捏拿比较细小的物品。 父母的常见困惑 1. 宝宝8个半月才学会“再见”的动作,而且做不做还看心情,其他宝宝早就会了,怎么办啊? 情绪确实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的影响会更大,宝宝随心情做事情很正常。宝宝的动作学习也会表现出个别差异,大人要注意适当引导,更多地提供模仿和巩固的机会。 2. 宝宝6个月去进行智力测试,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落后1个多月,是否说明宝宝运动能力落后?

运动能力落后是一个很严重的标签,不能轻易给宝宝贴上。各种测试项目,使用的标准一般都是宝宝发展的平均值,上下浮动都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但不必过份强调。 组合游戏1 小手打开(1~2个月) 游戏方法: 1. 将宝宝的手掌轻轻打开,按摩掌根和指端。 2. 轻轻捏捏宝宝的手指,在手指肚上轻轻揉一揉。 举一反三: * 打开宝宝的小手掌,握着他的小手抚摸爸妈的脸颊。 * 用手指或带柄玩具轻触宝宝的手心,诱导宝宝抓握。 宝宝的发展秘笈 不要给新生宝宝戴手套,不要束缚宝宝的双手,让他的双手自由自在。 小手真有趣(2~3个月) 游戏方法: 1. 将室内温度调至适宜,解开宝宝的厚衣和包裹,让他平躺。 2. 让宝宝自由地舞动手和脚,把他的移到他的眼前,让他看一看,咬一咬。 举一反三 1. 在宝宝的手上拴条红丝带,戴上小铃铛,让宝宝注意,看看、听听。 2. 对宝宝的小脚也可用同样的方法玩一玩。 宝宝的发展秘笈 2个月的宝宝特别喜欢看自己的手、玩自己的手,这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妈妈应该提供条件协助宝宝玩手。 组合游戏2 手套悬吊玩具(4~5个月) 活动准备:各种质地的旧手套,可做填充物的泡沫塑料或碎布条。 游戏方法: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幼儿园大班体育动作发展目标及指导要点

大班体育动作发展目标及指导要点 一、走: 指导要点: 大班:绕障碍曲线走 指导要点:发展幼儿灵敏素质,设定的信号必须之前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了解,并能较容易地区分 两个信号的不同,以便在活动中作出相应的速度变化。加速走时,要求步子比慢走时要小,但频率要快。手臂的摆臂速度也随之加快。 二、跑: 1、变化跑: 大班:绕障碍曲线跑 指导要点: (1)以弧形跑为例,类似跑道中的弯道,要求在跑动中身体重心稍向内倾,手臂的摆幅也有区别(内 臂小点,外臂大点) (2)以折线跑为例,在跑动中要注意变换方向,所以得控制身体的重心,在快接近改变方位的眯时, 应放慢速度注重急停和起动教学。 2、走、跑交替: 大班;走、跑交替300米 指导要点:(1)走—跑,听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摆做出跑的动作,同时两臂迅速由直臂变屈臂前 后摆动,身体稍向前倾。(2)跑—走听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转变为走,并调节呼吸。 3、快速跑: 大班:快跑30米 指导要点:强调下肢的蹬、摆充分,步幅要大,步频要快,摆臂要用力,上体稍前倾,目视前方。 三、跳: 1、纵跳: 大班:能用力蹬地连续纵跳触物(物体离幼儿举手指尖25厘米) 指导要点:同中班。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在起跳前蹬地要用力,手臂要求预摆,这样就会增加跳的高度。 2、从高处往下跳: 大班:双脚站立从35厘米高处往下跳,落地较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稍前倾,落地缓冲,注意身体平衡。 3、立定跳远: 大班:跳距不少于40厘米 指导要点:预备——腿稍屈,臂后摆,上体稍前倾,也可弹动一次; 起跳——腿蹬直,臂向前上摆,展体,使身体向前上方跳出; 落地——屈膝全蹲 4、助跑跨跳: 大班:能助跑跨跳平行线,跳距不少于50厘米 指导要点:向前跑动中单脚起跳,蹬地用力,方向要正,在空中瞬间滞留前弓步,摆腿落地后,不要骤 停,应继续向前跑几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

精细动作评定复习过程

精细动作评定 精细运动能力(fine motor skills)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是在人体获得了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功能发育也受到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 一、手功能发育 手是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手的基本动作包括:非抓握动作与抓握动作(grasp)两大类。非抓握动作包括悬浮(suspension)、约束(constrain)、推(push)、压(press)、触(touch)、勾状抓握(hook grasp)等;抓握动作又分为力性抓握(power grip)与精细抓握(precision grasp),前者包括球形抓握(ball grasp)、柱状抓握(cyclindrical grasp)及拉(pull),精细抓握包括指尖捏(tip pinch)、指腹捏(finger pulp)、侧捏(lateral pinch)及三指捏(tripod pinch)。精细动作主要包括伸手取物,手掌大把抓握较大物品,拇指与其它手指分开取一些小的物品,拇指与食指分开准确捏取一些很小的东西,如花生、纽扣、小豆子、小丸等,拿铅笔画画、翻书、搭积木、串珠子等。而包括进食、更衣、书写等在内的各种精细运动活动均以抓握物体、将手伸向物体、随意放下物体、腕关节可在各个方向活动4项基 本动作为基础。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 年龄精细运动 新生儿紧握拳,触碰时能收缩。 可引出握持反射,持续2~3个月,主动握物动作出现时,此反射消失。 1个月双手常常握拳,物体碰到手时,握得更紧。 2个月偶尔能张开手,给物体能拿住。 偶尔把手或手里的物体送到口中舔舔。 3个月用手摸物体,触到时偶尔能抓住。 手经常呈张开姿势,将哗啦棒放在手中,能握住数钞钟。 4个月仰卧清醒状态时,双手能凑到一起在眼前玩弄手指,称之为“注视手的动作”,此动作6个月以后消失。 常常去抓东西,但距离判断不准,手常常伸过了物体。 用整个手掌握持物体,手握哗啦棒的时间较以前长些,而且会摇晃,并用眼睛看手里的哗啦棒片刻,出现最初的手眼协调。 5个月物体碰到手时出现主动抓握动作,但动作不协调,不准确。会玩衣服,把衣服拉到脸上。 能玩玩具并将玩具抓握较长时间。 往往双手去拿,把东西放到口中。 6个月迅速伸手抓面前的玩具,玩具掉下后会再抓起。用全手抓积木,能握奶瓶,玩自己的脚。 准确地拿取悬垂在胸前的物体。 会撕纸玩。

1-1.5岁幼儿精细动作训练重点

1-1.5岁幼儿精细动作训练重点 此期的小儿重点训练手的操作技能 ●搭高楼--成人先做示范,一边说搭高楼,一边用积木搭高。然后推给宝宝让他学。一岁多的孩子一般可以搭3-4块,训练手、眼、脑的发育。还可将积木一块一块连接起来,观察小儿是否也会接成长龙,接触高和长的概念。 ●拣豆子--宝宝能自己拧开瓶盖,比较熟练的捏起像豆子之类的小东西装入瓶内。 ●小桶装东西--教给宝宝把小玩具如积木、小球等放入小桶内,然后提着小桶走到自己存放玩具的地方,将玩具一件件放进玩具箱里。这样做既锻炼了眼手动作的协调,又培养了小儿游戏后自觉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这个年龄的小儿总是很愿意用双手做事情,因为他们看到了手的工具作用,感到很自豪。 新生儿期可引出握持反射,持续2-3个月,当主动握物动作出现时,此反射消失。 4周以内手常常握得很紧,到12周时手就经常呈张开姿势,将花棱棒放在手中,能握住数钞钟。 16周,两手能凑到一起玩,能玩衣服,把衣服拉到脸上,常常去东西,但距离判断不准,手常常伸过了物体。持物时用整个手掌握物,手握花棱棒的时间较以前长些,而且会摇晃。20周,能主动握物,但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能玩玩具,往往双手去拿,把东西放到嘴里。24周,能握奶瓶,玩自己的脚,用手掌抓积木,开始时用掌的尺侧去抓,以后才会用桡侧,给另一块积木时,手中积木扔掉。 28周,可用拇指及另外2个手指握物。会用一只手去触物,能自己将饼干放入口中,玩积木时可以将积木从一只手倒换到另一只手。给另一块积木时,能保留手中原有的一块。 36-40周,拇指能与其他指相对。 40周,可用示指触物,能将手中物品放在桌上,当检查者向小儿索取玩具时,不松手。 44周时,能用拇指和示指捏拿较小的物体。会将东西放入一大盒子中,并从盒中拿出另一个。 48周,能把玩具给检查看。 1岁,不再把东西经常放入口中。 12-15个月,能把东西往上扔,替他捡起来后,再继续扔。 15个月,可将2块或3块积木(边长为2.5厘米正方体)搭成一个"塔",不跌倒。 18个月,可搭3-4块积木的"塔"。 2岁,会搭6或7块的"塔",模仿搭"火车",但没有"烟囱"。会转动门把,旋转圆盖子。穿鞋、袜子和裤子。 2岁半,会搭8块积木的塔,模仿搭"火车",可将"烟囱"搭出。会将铅笔握在手中(手呈拳状),会模仿画直线和圆圈。 3岁,会搭9块积木的"塔"。看过检查者搭"桥"的过程,然后会模仿去搭"桥"。会按着一个已画好的圆形画出圆形,看完检查者画十字的过程去画一个十字。会脱穿衣服,除了衣服背后的扣子外,会系其它扣子。 不同年龄的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和训练重点 2岁半~3岁:重点训练脑,眼,手的协调,即手的灵巧度。七巧板,拼图,橡皮泥等都是非常好的训练工具。 3岁~4岁半:重点训练手指的意向性动作。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始进行绘画,书法,正规书写等练习,但要给他提供足够的范例。当然,搭建积木,捏泥等仍是很好的练习。 4岁~5岁半:重点训练孩子养成握笔的良好习惯,可通过画简笔画,写数字和简单的汉字,创意添画等方式灵活进行。 5岁~7岁:重点在于训练孩子精细动作的规范性,家长要对相应的动作规范(如握笔,捏泥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 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

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阶段一: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 一、促进各种感觉的发育和不同感觉的统合 ·眼睛追随物体 ·寻找声源 ·习惯皮肤刺激 ·吹物体 ·手的操作--手指的分化--工具的操作 ·手眼协调--手眼的垮调--描画(绘画)的基础--制作(手工)的基础 ·组合--有实物见到的组合--有选择的脸、身体的组合 ·身体的调节--摇动身体高兴--姿势的变换--工具配合身体的调节 (能够) ·动作模仿--合上手,并上脚--看不见部位的模仿--手臂、手、 手指的模仿(左右相同左不对称)--手的游戏、体操、游戏 ·运动(配合运动玩具的活动) 二、培养感觉运动的智能·寻找藏起来的东西 ·手段和目的的分化

精细动作技能发育的发展顺序

精细动作技能发育的发展顺序 0至6个月婴儿应多做抓、握动作训练; 6至12个月婴儿应多做敲打等动作; 1至2岁应围绕自己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生活行为得到训练;应多做一些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 2至3岁应多做组合玩具、拼图、画画等方面的训练。 精细动作能力训练(6个月) ○够取小物体继续让小儿练习够取小物体,物体要从大逐渐到小,从近逐渐到远,让小儿练习从满手抓到拇、食指抓取。 ○扔掉再拿让小儿坐着,给他一些能抓住的小玩具,如小积木、小塑料玩具等,先让小儿两手均抓住玩具(一件一件地给),然后再给他玩具,看到他会扔下手中的一个,再拿起另外的一个,犹如“狗熊掰棒子”。 ○选择物体可同时给小儿2~3件种类相同但形状或颜色不同的玩具,让小儿进行选择,以此建立“比较”、“分类”的数概念。 ○玩具倒手在和小儿玩玩具时有意识地连续向一只手递玩具或食物,大人示让小儿将手中的东西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反复练习,小儿就会飞跃到“玩具倒手”。 精细动作能力训练(7个月)

○抓握让小孩练习用手抓起小积木。把宝宝熟悉的积木块放在他面前(放在手能抓到的地方),训练他能用拇指和其他指配合抓起小积木,每日练习数次。 ○对击玩具继续训练小儿双手玩玩具,并能够对击。例如让宝宝手中拿一只带柄的塑料玩具,对击另一只手中拿的积木,敲击出声时,家长鼓掌奖励。选择各种质地的玩具,让孩子对击各种声音,促进手-眼-耳-脑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精细动作能力训练(8个月) ○捏取让小孩练习用手捏取小的物品,如小糖豆、大米花等,开始小儿用拇指、食指扒取,以后逐渐发展至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起,每日可训练数次。母亲要陪同孩子玩,以免他将小物品塞进口、鼻呛噎而发生危险,离开时要将小物品收拾好。会使用拇指、食指捏到小物品,这是人类才具有的高难度动作,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食指的技巧宝宝会用食指深入洞钩取小物品,如果棉被或睡袋有破缝,宝宝就会钩出棉花塞入嘴里。用指拨玩具可以让宝宝的食指发挥最大的功能,可用食指拨转盘、拨球滚动左右、按键等。小药瓶也有用,但瓶口要大于2厘米,防止手指伸入后拔不出来。 精细动作能力训练(9个月) ○放手和小儿玩多种玩具,训练他有意识地将手中玩具或其他物品放在指定地方,家长可给予示,让其模仿,并反复地用语言示意他“把××放下,放在××上”,由握紧到放手使手的动作受意志控制,手-眼-脑协调又进了一步。 ○投入在小儿能有意识将手中的物品放下的基础上,训练小儿玩一些大小

(完整版)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

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训练 婴儿运动发育规律 1、由上至下: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走 2、由近至远:肩- 臂- 肘- 腕- 手指 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手舞足蹈- 视物伸臂- 伸手抓物 4、正向动作先于反向动作:先抓后放,先站后坐,先走后退 婴儿大运动训练的原则 1、按照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进行; 2、从小儿的实际发育水平开始; 3、坚持长期教育和训练; 4、早教与保健相结合; 5、以儿童为中心,贯彻积极参与的原则; 6、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导作用; 7、个别化的早教训练。 3个月婴儿:俯卧抬头900 目的:抬头训练,锻炼颈背部肌肉,扩大婴儿的视觉范围。 方法:婴儿俯卧位,使婴儿的肘关节屈曲支撑上身,训练者用玩具或语言,鼓励婴儿抬头。如抬头不到900,训练者可轻轻拍击婴儿下巴,或轻托下巴,或在婴儿的胸部下面垫一个小枕,促使婴儿抬头。 注意点: 1、婴儿俯卧的姿势要正确,手不能后伸,也不要压在胸下面。 2、如果婴儿头还不能抬起,甚至婴儿的下巴还不能离开床面,

应怀疑存在发育落后,需作进一步检查。 4个月婴儿:手支撑,能左右转头 目的:锻炼婴儿颈、背和上肢部位的肌肉,是爬行、翻身运动的基础动作。 方法: 1、婴儿置俯卧位,训练者帮助其双手放在肩下方,手掌着地。在婴儿头的前上方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能用手支撑住身体,肘关节伸直,身体重心落在手上,头完全抬起(900),并能向左、右方向看。 2、可给些帮助(1)轻轻向上扶住婴儿两肩,(2)用双手分别扶住婴儿两手的肘关节部位,使其手臂伸直,逐渐减少帮助。(3)在婴儿胸部下面垫1个小枕或楔形板,促使婴儿用手支撑 5个月婴儿:向前腹爬几步 目的:爬行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移动身体、扩大活动范围,对智能发展和手脚协调动作非常有利。 方法: 1、俯卧位,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向前爬行。 2、婴儿俯卧位,训练者用手掌抵住婴儿的两足,玩具逗引,当婴儿向后蹬足时可使婴儿向前移行。 3、婴儿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训练者和助手各扶住婴儿一侧的上臂和小腿,用玩具逗引,一人扶婴儿的右手向前,另一人扶婴儿的左腿向前移,使其学会手足协调地向前爬行。 注意点:腹爬的前题是手支撑,还不能者可以先训练手支撑,然后再训练爬行。 6个月:前倾坐 目的:坐位时眼睛的视野比卧位时开阔双手的活动多,是运动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