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遗传试题

微生物遗传试题

微生物遗传试题
微生物遗传试题

微生物遗传试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试题

一.选择题:

71085.已知 DNA 的碱基序列为 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其突变为:CTCATCAT

A.缺失

B.插入

C.颠换

D.转换

答:( )

71086.已知 DNA 的碱基序列为 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的改变:CACCATCAT

A. 缺失

B. 插入

C. 颠换

D. 转换

答:( )

71087.不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基因重组类型有:

A. 接合和转化

B. 转导和转化

C. 接合和转导

D. 接合

答:( )

71088.转化现象不包括

A. DNA 的吸收

B. 感受态细胞

C. 限制修饰系统

D. 细胞与细胞的接触

答:( )

71089.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用于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优点是:

A. 生长速度快

B. 易得菌体

C. 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

D. 所有以上特点

答:( )

71090.转导噬菌体

A. 仅含有噬菌体 DNA

B. 可含有噬菌体和细菌 DNA

C. 对 DNA 酶是敏感的

D. 含 1 至多个转座子

答:( )

71091.在 Hfr 菌株中:

A. F 因子插入在染色体中

B. 在接合过程中,F 因子首先转移

C. 在接合过程中,质粒自我复制

D. 由于转座子是在 DNA 分子间跳跃的,因此发生高频重组

答:( )

71092.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线破坏

A. AGGCAA

B. CTTTGA

C. GUAAAU

D. CGGAGA

答:( )

71093.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处理时,可采用的化学诱变剂是:

A. 青霉素

B. 紫外线

C. 丫啶类染料

D. 转座子

答:( )

71094.在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中,基因调节主要发生在 __________ 水平上。

A. 转化

B. 转导

C. 转录

D. 翻译

答:( )

71095.转座子 ___________。

A. 能从 DNA 分子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B.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质粒

C. 是一种碱基类似物

D. 可引起嘌呤和嘧啶的化学修饰

答:( )

71096.当F+F-杂交时

A. F 因子几乎总不转移到 F+细胞中

B. F-菌株几乎总是成为 F+

C. 基因重组的发生频率较高

D. F 因子经常插入到 F-细胞染色体上

答:( )

71097.在 U 形玻璃管中,将一滤片置于二株菌之间使之不能接触,在左臂发现有原养型菌出现,这一现象不是由于:

A . 接合

B. 转化

C. 普遍转导

D. 专性转导

答:( )

71098.F因子和λ噬菌体是:

A. 与寄主的生活能力无关

B. 对寄主致死

C. 与染色体重组后才可复制

D. 仅由感受态细胞携带

答:( )

71099.细菌以转化方式进行基因转移时有以下特性:

A. 大量供体细胞的基因被转移

B. 包含有 F 质粒参加

C. 依靠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胞

D. 可通过从供体细胞中提取 DNA 片段来完成

答:( )

71100.一个大肠杆菌的突变株,不同于野生型菌株,它不能合成精氨酸,这一突变株称为:

A. 营养缺陷型

B. 温度依赖型

C. 原养型

D. 抗性突变型

答:( )

71101.转导子是指:

A. 供体菌

B. 转导噬菌体

C. 转导前供体菌

D. 转导后受体菌

答:( )

71102.以下不是专性转导特点的是:

A. 必须是原噬菌体状态

B. 供体细胞中的任何染色体基因片段都有机会被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C. 通常包括了一个基因如半乳糖 (gal) 基因的重组

D. 原噬菌体转导导致噬菌体某些基因留在了细菌的基因组中

答:( )

71103.当 HfrF-时,

A. 进入到 F- 细胞中的第一个基因随 Hfr 菌株的不同而不同

B. 采用在不同时间中断杂交的方法来作基因图

C. 单链 DNA 链的 5 ' 端首先进入 F- 细胞

D. 所有上述特点全正确

答:( )

71104.抗药性质粒 (R 因子 ) 在医学上很重要是因为它们:

A. 可引起某些细菌性疾病

B. 携带对某些抗生素的特定抗性基因

C. 将非致病细菌转变为致病菌

D. 可以将真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答:( )

71105.在普遍性转导中,同源 DNA 分子的交换要求:

A. 转座子

B. 插入序列

C. DNA 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

D. 反转录

答:( )

71106.F+F-杂交时,以下哪个表述是错误的

A. F-细胞转变为 F+细胞

B. F+细胞转变为 F-细胞

C. 染色体基因不转移

D. 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是必须的

答:( )

71107.以下突变中哪个很少有可能产生回复突复:

A. 点突变

B. 颠换

C. 转换

D. 染色体上三个碱基的缺失

答:( )

71108.准性生殖:

A. 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

B. 有可独立生活的异核体阶段

C. 可导致高频率的基因重组

D. 常见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中

答:( )

71109.流产转导不具有_________的特性。

A. 转导 DNA 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

B. 供体基因为单线遗传

C. 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D. 后代细胞均可获得供体基因产物

答:( )

71110.在性转导中,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 基因交换通常发生在 Hfr 和 F-细胞之间

B. 与 F 因子相邻的染色体基因被转移到 F-细胞中

C. F 因子通常被插入到 F-细胞中的染色体上

D. 如果杂交被中断,则只有 F 因子全部转入 F-中

答:( )

71111.以下不适用于接合的特点是:

A. 基因转移是单向的

B. 要求细胞与细胞的接触

C. 溶源细胞被诱导后才发生

D. 在中,F 因子参与该过程

答:( )

二.判断题:

71112.组氨酸突变株 (his-) 表示该菌不能利用组氨酸生长。

答:( )

71113.亮氨酸突变株 (leu-) 表示该菌不能利用亮氨酸生长。

答:( )

71114.色氨酸突变株 (trp-) 表示该菌本身不能合成色氨酸,因此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答:( )

71115.转化、转导、接合是三种诱变育种的方式。

答:( )

71116.因至今末发现粗糙脉孢菌 (Neurospora crassa) 的有性生殖,因此它属于半知菌。

答:( )

71117.放线菌细胞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成分是由 DNA 和组蛋白组成。

答:( )

71118.真菌在进行准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进行基因重组。

答:( )

71119.真菌在进行准性生殖时,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基因重组。

答:( )

71120.细菌的转导需噬菌体作为媒介,不受 DNA 酶的影响。

答:( )

71121.微生物间进行基因重组的必要条件是细胞间接触。

答:( )

71122.转座子可引起插入突变。

答:( )

71123.普遍性转导产生的转导子一般都是非溶源菌。

答:( )

71124.λ噬菌体是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任何位点的温和噬菌体。

答:( )

71125.青霉素常作为诱变剂用于筛选细菌营养缺陷型。

答:( )

71126.F+细菌或 F' 细菌与 F-细菌接合时,使 F+或 F' 细菌变成 F-细菌。

答:( )

71127.转座子可自主复制,因此在不同细胞间传递时不需要载体。

答:( )

71128.流产转导的特点是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答:( )

71129.单线遗传是局限性转导的结果。

答:( )

71130.当乳糖缺乏时,与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的调节基因编码产生阻遏蛋白有关。

答:( )

三.填空题:

71131.D NA 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71132.D NA 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 ______________。

71133.一个核苷酸被另一核苷酸替代引起的突变称为 _______________。

71134.通过两细菌细胞接触直接转移遗传信息的过程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71135.受体细胞从外界吸收供体菌的 DNA 片段 ( 或质粒 ),引起基因型改变的过程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71136.细菌细胞间靠噬菌体进行 DNA 的转移过程称为 _______________。

71137.对微生物进行诱变时,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有 _______________。

71138.采用紫外线杀菌时,以波长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紫外线照射最好。71139.F+和 F-杂交中,结果是供体菌成为 ____________,受体菌成为

______________。

71140.在性转导中,受体细胞 F- 成为 _______________ 细胞。

71141.真菌中除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外,还有一种生殖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

71142.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是 _________________ 中。

71143.转化、转导、接合是细菌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式。

71144.四种引起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71145.在紫外线诱变作用下,常引起 DNA 链上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46.的性因子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 传递的。

71147.可以结合并吸收自由 DNA 分子的细菌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71148.准性生殖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71149.对微生物进行化学诱变时,可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诱变剂。

71150.在 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导中,噬菌体仅可转移整合位点相邻的寄主 DNA 片段。

71151.可以转移供体细胞任何部分基因到受体细胞的噬菌体,称作

_______________ 噬菌体。

71152.1944 年 _________________ 等人证明了转化因子为 DNA。

71153.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载体是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71154.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和噬菌体的作用常是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155.在进行诱变育种工作时,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菌体都须在避光下进行操作或处理,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56.5- 溴尿嘧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构类似物。

71157.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58.真菌在进行准性生殖时,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基因重组。71159.组氨酸突变株 (His-) 表示该菌 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71160.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经过四个环节,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61.F+ 与 F -杂交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6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 _______________。

71163.λ噬菌体的核酸整合到寄主细胞 DNA 的 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与____________ 基因之间。

71164.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证明了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71165.L ederberg 的影印培养实验证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66.在 F+F -杂交过程中,F 因子几乎全部被转移到 F-菌株中,并使 F-菌株也转变成 F+。与此相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F-杂交。

71167.在 ___________F -杂交中,重组频率明显高于 _________F -杂交。

71168.转化现象是由 _________________ 在 1928 年首先发现的。

71169.烟草花叶病毒 (TMV) 的拆开和重建实验证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70.当 Griffith 用活的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和加热灭活的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射小鼠时,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71171.某噬菌体可以携带供体 DNA 片段进入受体细胞中,但不能进行复制,这种噬菌体称为 __________。

71172.吖啶类染料常可引起 DNA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73.脉孢菌 (Neurospora) 子囊孢子出现第二次分裂分离现象是由于染色体_______________。

71174.在进行转化时,受体细胞必须处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细菌细胞一般处于生长曲线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75.性菌毛 (sex pili) 对于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基因重组是必须的。71176.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导的特点是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71177.在 Hfr 与 F -杂交中,结果是供体菌成为 ______________,受体菌成为___________。

71178.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的调节基因编码产生 _____________。

71179.当环境中没有乳糖时,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调节基因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 可以与操纵基因结合,阻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

过,使结构基因不能转录,不能产生利用乳糖的酶。

71180.微生物中大多数生化和生理特征的自发突变率在 ____________ 之间。71181.碱基类似物的诱变作用机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1182.转座子不能自主复制,在不同细菌细胞之间传递时需要载体,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都是合适的载体。

71183.能从 DNA 上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的一小段双链 DNA,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84.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在基因组内,或细菌内的不同复制子之间移动,可引起插入突变。

四.名词解释:

71185.转导

71186.流产转导

71187.局限性转导 ( 专性转导 )

71188.普遍性转导

71189.转导噬菌体

71190.突变

71191.移码突变

71192.点突变

71193.自发突变

71194.诱变剂

71195.转化

71196.感受态

71197.基本培养基 ( MM )

71198.完全培养基 ( CM )

71199.光复活作用 ( 或称光复活现象 )

71200.转座子 ( Tn )

71201.基因工程

71202.基因

71203.突变率

71204.接合

71205.转化子

71206.转导子

71207.F' 菌株

71208.H fr 菌株

71209.F+菌株

71210.F-菌株

71211.诱变育种

71212.抗性突变型

71213.营养缺陷型

71214.野生型菌株

71215.染色体畸变

71216.准性生殖

71217.异核体

五.问答题:

71218.什么叫转导试比较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异同。

71219.比较转化与转导的区别

71220.什么是 F 质粒解释 F 质粒与接合的关系。

71221.什么是 F 质粒解释 F 质粒与接合的关系。

71222.什么是基因重组,在原核微生物中哪些方式可引起基因重组。

71223.举例说明 DNA 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71224.在转导实验中,在基本培养基上除了正常大小的菌落以外,还发现有一些微小的菌落,试分析出现这些微小菌落的原因。

71225.简述真菌的准性生殖过程,并说明其意义。

71226.用什么方法可获得大肠杆菌 ( ) 的组氨酸缺陷型

71227.试述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并说明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应用上的作用。

71228.从遗传学研究角度看,微生物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71229.某人将一细菌培养物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涂在加有链霉素 (Str) 的培养基上 , 放在有光条件下培养,从中选择 Str 抗性菌株,结果没有选出 Str 抗

性菌株 , 其失败原因何在

71230.给你下列菌株:菌株 A. F+,基因型 A+B+C+,

菌株 B. F -,基因型 A -B-C-,

问题:1. 指出 A 与 B 接合后导致重组的可能基因型。

2. 当 F+成为 Hfr 菌株后,两株菌接合后导致重组的可能基因

型。

71231.两株基因型分别为 A+B-和 A-B+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后出现了野生型菌株,你如何证明原养型的出现是接合作用,转化作用或转导作用的结

果。

71232.你如何确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是由于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71233.试从基因表达的水平解释大肠杆菌以葡萄糖和乳糖作为混合碳源生长时所表现出的二次生长现象 ( 即分解代谢物阻遏现象 )。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答案

一.选择题:

71085.A

71086.D

71087.B

71088.D

71089.D

71090.B

71091.A

71092.B

71093.C

71094.C

71095.A

71096.B

71097.A

71098.A

71099.D

71100.A

71101.D

71102.B

71103.D

71104.B

71105.C

71106.B

71107.D

71108.B

71109.A

71110.B

71111.C

二.判断题:

71112.错。

71113.错。

71114.对。

71115.错。

71116.错。

71117.错。

71118.错。

71119.对。

71120.对。

71121.错。

71122.对。

71123.对。

71124.错。

71125.错。

71126.错。

71127.错。

71128.对。

71129.错。

71130.错。

三.填空题:

71131.转换。

71132.颠换。

71133.碱基置换

71134.接合

71135.转化

71136.转导

71137.紫外线 ( 或 X- 射线和其他离子辐射 )

71138.260 nm 左右

71139.F+,F+

71140.F'

71141.准性生殖

71142.半知菌

71143.基因重组

71144.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71145.胸腺嘧啶二聚体

71146.性菌毛

71147.感受态

71148.菌丝联结,异核体的形成,杂合二倍体的形成(或核配),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71149.亚硝酸盐,烷化剂,丫啶类染料,碱基类似物,羟胺

答对以上 5 项中的 2 项为全对。

71150.专性 ( 或称局限性 )

71151.普遍性转导

71152.艾弗里

71153.质粒,噬菌体

71154.基因载体

71155.避免光复活作用

71156.胸腺嘧啶 (T)

71157.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造成 DNA 损伤

71158.有丝分裂

71159.本身不能合成组氨酸

71160.诱变,淘汰野生型,缺陷型的检出,缺陷型的鉴定

71161.使 F -变为 F+

71162.D NA

71163.半乳糖 ( gal ),生物素 ( bio )

71164.变量试验 ( 波动试验 ) 或涂布试验或影印培养试验

71165.基因突变与环境条件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

71166.H fr

71167.H fr ( F' )

F+

71168.格里菲斯 ( Griffith )

71169.核酸 ( 这里是 RNA) 是 TMV 的遗传物质基础。

71170.活的光滑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转化

71171.转导噬菌体 ( 或为缺陷噬菌体 )

71172.移码突变

71173.发生了交换

71174.感受态,对数期的后期

71175.接合

71176.流产

71177.H fr,F -

71178.阻遏蛋白

71179.阻遏蛋白,RNA 多聚酶

71180.10-5-10-10

71181.主要通过分子的互变异构而引起碱基转换

71182.质粒,噬菌体

71183.转座遗传因子

71184.转座子

四.名词解释

71185.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 DNA 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71186.在许多获得供体菌 DNA 片段的受体菌内,如果转导 DNA 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在细菌分裂的过程中,总是只有一个子细胞获得导入的 DNA,

形成一种单线传递的方式称为流产转导。

71187.局限性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性转导 ( 或称为专一性

转导 )。

71188.噬菌体可误包供体菌中的任何基因 ( 包括质粒 ),并使受体菌有可能获得各种性状的转导,称为普遍性转导。

71189.携带供体 DNA 片段实现转移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71190.从分子水平上讲,DNA 或 RNA 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变。71191.由于 DNA 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 ( 插入 ) 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移动,而产生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71192.D NA 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

71193.在自然条件下由一些原因不详的因素发生的基因突变称为自发突变。71194.能够提高突变率的各种理化、生物因素称为诱变剂。

71195.是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供体的 DNA 片段 ( 或质粒 ),通过遗传物质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结果把供体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

上,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71196.受体菌最易接受到外源 DNA 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71197.能满足某一菌类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最低营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71198.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之类的天然有机物质 ( 如蛋白质 , 酵母膏 ),以满足该菌株的各种营养缺陷型都能生长的

培养基,称为完全培养基 (CM)。

71199.把经紫外经照射后的微生物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合作用。

71200.转座子 (Tn) 是一小段双链 DNA,由 2000 个以上的碱基对组成,常常编码一种或几种抗生素的抗性结构基因和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转座子能够在

基因组内,或细菌染色体和质粒之间移动。

71201.又称重组 DNA 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 -----DNA 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

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

术。

71202.基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 (DNA 或 RNA),是一个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它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71203.突变率是指一个细胞在一个分裂世代中发生突变的可能机率。

71204.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71205.转化后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

71206.经转导作用形成具有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 或者是获得了转导噬菌体的受体细胞 )。

71207.当 Hfr 菌株内的 F 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 F 因子,含有这种 F 因子的菌株称为 F' 菌株。71208.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与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它与 F-菌株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与 F- 接合后的重组频率要高几百倍以上。

71209.在细胞中存在着游离的 F 因子,在细胞表面形成性菌毛。

71210.细胞中没有 F 因子,表面也不具性菌毛的菌株。

71211.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71212.一类能抵抗生物因子和一些理化因子的突变型。例如能抗噬菌体侵染的突变型,能抗药物 ( 主要是抗生素以及抗温度 ) 等的突变型。

71213.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 ( 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 ) 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

生长的突变型。

71214.变异前的原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

71215.染色体畸变是指 DNA 的大段变化 ( 损伤 ) 现象,表现为染色体的添加 ( 即插入 )、缺失、易位和倒位。

71216.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

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71217.在同一真菌细胞中并存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核的现象称异核现象,这样的菌丝体称为异核体。

五.问答题:

71218.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 DNA 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相同点:均以噬菌体为媒介,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

不同点:

普通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1.能够转导的基因:供体菌的几乎任何一个供体菌的少数基因。

基因。

2.噬菌体的位置:不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

特定位置上。特定位置上。

3.转导噬菌体的获得:转导噬菌体可通过裂解反应转导噬菌体只能通过诱导或诱导溶源性细菌得到。溶源性细菌得到。

4.转导子的性质:转导子是属于非溶源型的,转导子是属于缺陷溶源型的,

因普遍转导的物质主要是供它转导的物质有供体的DNA,体菌

的DNA。也有噬菌体DNA,但以噬菌体为主。71219.转化是受菌体直接接受了供体菌的 DNA 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过程

中不涉及噬菌体的参与,而是受体细胞 ( 处于感受态 ) 直接吸收供体菌

的 DNA 片段。由于游离 DNA 可被 DNA 酶分解,因此 DNA 酶的加入使转

化作用不发生。

转导是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 DNA 片段携带到受体细

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了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与转化相区别,

转导过程有噬菌体参与。由于 DNA 酶不能作用于噬菌体中的 DNA,因

此转导作用不受 DNA 酶的影响。

71220.F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控制性接合的物质。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 DNA 分子构成。分子量较染色体小。它的消失不

影响细菌的生存。

F 质粒即为致育因子,它决定了大肠杆菌的性别,与细菌有性接合有

关。

根据 F 因子在细胞中的有无和存在方式不同,可把大肠杆菌分成 3 种

接合类型:

F+菌株:有游离的 F 质粒,与 F-接合后可使 F - 转变成 F+。

F-菌株:无 F 质粒,无性菌毛。

Hfr 菌株:F 质粒与染色体整合,可与 F-接合后发生高频重组,杂交子

代仍保持 F-状态

F+F -可以杂交,HfrF -可以杂交 , F -F -不能杂交。

71221.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一般由闭合环状的 DNA 组成。

质粒既可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与其携带的

外源 DNA 片段共同复制增殖,它的消失不影响细菌的生存。它可通过

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单独转移,也可携带染色体片段一起转移,所

以质粒是遗传工程中重要的载体之一。

71222.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在原核生物中,可

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

71223.列举三个经典实验之一即为正确。

例如Griffith转化实验 ( 要加以说明 )

71224.出现微小菌落的原因是发生了流产转导。

由于供体菌的片段不能重组到受体的染色体上,它本身不具有独立复制的能力,随着细胞的分裂,供体片段只能沿着单个细胞传

递下去,因为供体片段所编码的酶有限,每一个没有得到供体DNA 片

段的子细胞不能合成新酶,但仍含有母细胞残留的酶,只能使细胞

分裂一、二次,所以形成的是微小的菌落。

71225.菌丝连结形成异核体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意义:半知菌中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为一些没有有性过程但有重要

生产价值的半知菌的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手段。

71226.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 4 个环节。

将筛选得到的缺陷型菌株分别涂在不加任何氨基酸的基本培养基和加

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若前者不长后者长出菌落,即为组氨酸缺

陷型。

71227.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 , 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 4 个步骤。

营养缺陷型的应用价值主要有 :

1. 营养缺陷型在杂交育种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2. 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合成的途径。

3. 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作为诱变筛选突变株的标记。

4. 利用缺陷型可以获得某些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在生产上可以用

来进行生产氨基酸、核苷酸之类的物质。

71228.个体小,极少分化,每个细胞都能直接接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繁殖速度快,在短期内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有利于自

然选择或人工选择。

大多数微生物以无性繁殖为主,而且营养细胞大多为单倍体,便于

建立纯系及长久保存大量品系。

代谢类型多样,易于累积不同的代谢产物。

存在着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多种原始方式的有性生殖类型。

71229.1. 紫外线诱变后见光培养,造成光修复,使得突变率大大下降,以至选不出 Str 抗性菌株。

2. 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能根本没有产生抗 Str 的突变。

71230.1. A 与 B 接合后,供体细胞的基因型仍为 A+B+C+,仍是 F+。受体细胞转变为 F+,基因型仍为 A-B-C-。

2. 当 F+变成为 Hfr 时,A 与 B 接合后,受体细胞的可能基因型种类较

多,如 A+B-C-,A-B+C-,A-B-C+等等。

71231.实验一:将两菌株分别放入中间有烧结玻璃的 U 形玻璃管中,两边反复加压使液体交换,分别培养。

实验二:将两菌株先分别加入一定量的 DNA 酶消解胞外的游离 DNA 分

子,再混合培养。

若实验一、二均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导作用,因为带有供体 DNA

的噬菌体可通过烧结玻璃,并且噬菌体中的 DNA 不受 DNA 酶的作用。

若实验一无原养型出现,而实验二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接合作用,

因为接合作用需菌体接触,但胞外的 DNA 酶不能作用于接合转移的

DNA。

若实验一、二均无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化作用,因为游离 DNA 不能

通过烧结玻璃,而且要被 DNA 酶分解。

71232.实验一:将两菌株分别放入中间有烧结玻璃的 U 形玻璃管中,两边反复加压使液体交换,分别培养。

实验二:将两菌株先分别加入一定量的 DNA 酶消解胞外的游离 DNA 分

子,再混合培养。

若实验一、二均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导作用,因为带有供体 DNA

的噬菌体可通过烧结玻璃,并且噬菌体中的 DNA 不受 DNA 酶的作用。

若实验一无原养型出现,而实验二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接合作用,

因为接合作用需菌体接触,但胞外的 DNA 酶不能作用于接合转移的

DNA。

若实验一、二均无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化作用,因为游离 DNA 不能

通过烧结玻璃,而且要被 DNA 酶分解。

71233.葡萄糖的存在可降低 cAMP 的浓度,影响 RNA 聚合酶与乳糖操纵子中启动子的结合( 因为 cAMP 是 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有效结合所必须的 ),使转

录无法进行,乳糖操纵子中的结构基因得不到表达,从而产生了分解

代谢物阻遏诱导酶 ( 涉及乳糖利用的三个酶 ) 合成的现象。产生第一次

生长现象。

当葡萄糖被利用完后,cAMP 浓度上升,cAMP-CAP 复合物得以与乳糖操

纵子中的启动子结合,RNA 聚合酶才能与启动子的特定区域结合并准

备执行转录功能,这时由于存在乳糖,使阻遏蛋白失活,转录得以进

行,结构基因得到表达,合成利用乳糖的三个酶,即β- 半乳糖苷酶,

渗透酶,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细胞开始利用乳糖,产生第二次生长

现象。

《普通遗传学》2004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生物类专业2004级本科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 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第七章_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与育种 微生物的亲代 子代 下一代,并且相对稳 定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就是微生物的遗传性。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相对稳定的。 微生物群 体中少数个体 遗传性发生改变, 这就是微生物的变异性。变异由于是在遗传物质水平发生改变,因此是可遗传的,并且是普遍的,其变异现象很多。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 有遗传,从而使微生物不断进化。 变异了的微生物与原来的微生物有所不同,称为变种。 由于微生物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因而在现 代遗传学研究中往往把它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生物学特性包括: 1. 个体结构简单; 2. 营养体一般都是(n ); 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代谢和发育 生长繁殖 遗传特性 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 在遗传物质水平上发生了改变

3.生长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 4.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和终端代谢产物; 5.环境条件对微生物各个群体作用直接均一,且重复性好; 6.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等突变类型; 7.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相应的病毒; 8.特殊的生殖方式:无性及原始的有性; 9.菌落形态的多样性和可见性。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在遗传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已经证明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这个结论的得出就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得来的。 一、三个著名经典实验 1.经典转化实验:以有荚膜和无荚膜的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为试验对象;

2. 噬菌体感染实验:E.coli及其噬菌体; 3.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TMV及与其近缘的HRV。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试题 一.选择题:1、A;2、B;3、D;4、A;5、B;6、C;7、A;8、B;9、A;10、D;11、A;12、D;13、B;14、D;15、A;16、C 1、已知 DNA 的碱基序列为 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其突变为:CTCATCAT 答:( ) A.缺失 B.插入 C.颠换 D.转换 2、不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基因重组类型有:答:( ) A. 接合和转化 B. 转导和转化 C. 接合和转导 D. 接合 3、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用于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优点是:答:( ) A. 生长速度快 B. 易得菌体 C. 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 D. 所有以上特点 4、在 Hfr 菌株中:答:( ) A. F 因子插入在染色体中 B. 在接合过程中,F 因子首先转移 C. 在接合过程中,质粒自我复制 D.由于转座子是在DNA分子间跳跃的,因此发生高频重组 5、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线破坏?答:( ) A. AGGCAA B. CTTTGA C. GUAAAU D. CGGAGA 6、在大肠杆菌 (E.coli) 的乳糖操纵子中,基因调节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 水平上。答:( ) A. 转化 B. 转导 C. 转录 D. 翻译 7、转座子 ___________。答:( ) A. 能从 DNA 分子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B.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质粒 C. 是一种碱基类似物 D. 可引起嘌呤和嘧啶的化学修饰 8、当F+ F-杂交时答:( ) A. F因子几乎总不转移到F+细胞中 B. F-菌株几乎总是成为 F+ C. 基因重组的发生频率较高 D. F因子经常插入到F-细胞染色体上 9、在 U 形玻璃管中,将一滤片置于二株菌之间使之不能接触,在左臂发现有原养型菌出现,这一现象不是由于:答:( ) A . 接合 B. 转化 C. 普遍转导 D. 专性转导 10、细菌以转化方式进行基因转移时有以下特性:答:( ) A. 大量供体细胞的基因被转移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遗传学》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 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 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填空题 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2、核苷酸切除修复 二、选择题1、A 三、简答题 1、⑴分离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 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 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 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 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 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

一、填空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2、系谱分析法 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 4、高 5、常染色体、无关 6、1/4、2/3、正常、1/2 7、半合子 8、Y伴性遗传9、环境因素10、基因多效性 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12、表现型、基因型 二、选择题——A型题 1、B 2、A 3、C 4、D 5、D 6、A 7、D 8、B B型题 1、A 2、D 3、B 4、C 5、D 6、C 7、B 8、C 三、名词解释: 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 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2、先证者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学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 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3、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 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 4、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 百分率。 5、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 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6、遗传异质性指一种性状可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7、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放或母方,而表 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 8、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9、也称为半显性遗传,指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 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答案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填空题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 和。而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 是、、和 细菌转化噬菌体感染植物病毒重建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平板培养法 2.______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_______。Griffith转化因子 3.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_____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无毒的R型细胞(活R菌) 32 4.AlfredD.Hershey和MarthaChase用P 35 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______。 全部遗传信息 5.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 ______也是遗传物质。RNA 6.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______;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 称______。 单倍体二倍体 7.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 颠换 8.______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Col 9.原核生物中的基因重组形式有4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10.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_______,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 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修复系统 11.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_______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 基本培养基 12.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墓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 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_______和_______所致。 交换重组 13.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而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普遍性局限性 14.基因突变具有7个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遗传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因为1、分离规律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与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就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 (2)Rr×rr (3)Rr×Rr (4) Rr×RR (5)rr×rr 3、下面就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与表型已写明。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怎样?(1)Rr × RR (2)rr × Rr (3)Rr × Rr 粉红 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 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 (2)XwDd×wwdd(3)Wwdd×wwDd (4)Wwdd×WwDd 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就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就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就是显性。

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1)TTGgRr×ttGgrr (2)TtGgrr×ttGgrr解: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圆种子3/8,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圆种子1/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 杂交组合TtGgrr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矮茎绿豆荚皱种子3/8,矮茎黄豆荚皱种子1/8。 6、在番茄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就是马铃薯叶。紫茎与绿茎就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就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与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性:指世代间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性:是子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遗传性保证了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性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 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潜力,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可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这是一种饰变,但当在37℃培养时,则不产生色素,再在25℃下培养时,又恢复产生色素的能力。 微生物在遗传学中的地位: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 ?易培养; ?繁殖快; ?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 ?菌落形态可见性与多样性;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直接性与一致性;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 ?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过程。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还为育种工作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向着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对此有着不同的猜测。直到1944年后,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发现者:英国人Griffith于1928年首次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S型和R型 ?过程: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Chapter 1 AnIntroduction toGenetics (一)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选择题:?1.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 拉马克(4)克里克 2.建立在细胞染色体的基因理论之上的遗传学, 称之( 4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经典遗传学?3.遗传学中研究基因化学本质及性状表达的内容称(1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 (4)细胞遗传学 4. 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1)1859 (2)1865 (3) 1900 (4)1910?5.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 (2)T·H·Morgan(3)G·J·Mendel (4)C·R·Darwin?6.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1)J·Lamarck (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 Chapter2Mitosisand Meiosis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那么,无性生殖会发生分离吗?试加说明。 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列于下表:

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 首先: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其次,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核中从而使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首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性细胞或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受精卵(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n。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 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为212 =4096。各个子细胞之间在染色体组成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 此外,同源染色体的非妹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水稻的正常的孢子体组织,染色体数目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染色体数是多少? 答:(1)胚乳:32;(2)花粉管的管核:12;(3)胚囊:12;(4)叶:24;(5)根端:24;(6)种子的胚:24;(7)颖片:24。 3。用基因型Aabb的玉米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玉米雌花授粉,你预期下一代胚乳的基因型是什么类型,比例为何? 答:胚乳是三倍体,是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的结果。预期下一代胚乳的基因型和比例为下列所示: 4. 某生物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一对是中间着丝粒,另一对是端部着丝粒,以模式图方式画出:(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图; (2)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图。

微生物遗传

第8章微生物遗传 查看答案 习题 填空题 1.______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_______。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_____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______。 4.H. 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______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______;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______。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______,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______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______。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______,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______,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______。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______等人提出的______。 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于______,有的则类似于______,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______型、______型和______型。 13.______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______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14.用一定浓度的吖啶橙染料或其他能干扰质粒复制而对染色体复制影响较小的理化因子处理细胞,可_______ 。 15.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6.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_______,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17.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_______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需采用_______的方法进行分离。18.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墓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_______和_______所致。 19.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_______ 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20.根据感受态建立方式,可以分为_______转化和_______转化,前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后者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人细胞内。 21.大多数酵母菌株含有一种称之为_______的质粒,它们是封闭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周长约6Kb,以高拷贝数存在于酵母细胞中,每个单倍体基因组含60-100个拷贝,约占酵母细胞总DNA的30%。 22.线粒体的核糖体在大小上类似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线粒体与细菌之间的近缘关系,支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学习微生物遗传规律时,有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必须明确,它们是、、和。 2.微生物历来被选为研究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时的重要模式生物,原因是:、、、、、、、、、和等。 3.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分别是①——(1928)和——等(1944)的实验;②等(1952)的实验;以及③(1956)的实验。 4.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可分七个水平,即,,,,,和。 5.每个碱基对(bp)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多数细菌基因组的大小为Mb;目前所知最小基因组的原核生物为,其基因组大小为Mb。 6.典型质粒的核酸分子是,存在于质粒上的特定基因,使微生物获得了若干特殊功能,如、、、、或等, 7.质粒具有许多有利于遗传工程操作的优点,包括,,,和等。常用且典型的质粒载体是且coli的。 8.细菌的质粒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抗药性质粒如,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执行固氮的质粒如,降解性质粒如等。 9.基因突变简称,狭义的突变专指;广义的突变则指和。 10.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和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和等。 11.基因突变一般有七个共同特点;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12,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等人的,的,以及等的。 13.点央变是由碱基置换而引起,具体机制有两种,即和。 14.诱发突变可分三类,即、和。 15.在原核微生物中,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即、和。 16.微生物的自发突变一般有三个主要原因:①,②③。 17.紫外线对微生物DNA的损伤,主要产生,通过和等可修复DNA 的损伤。 18.在DNA的切除修复过程中共有四种酶的参与:①,②,③,④;而参与光复活作用的酶则仅有种。 19.常见的“三致”是指、和作用,目前检出某试样有否“三致”的简便,快速而高效的试验是。 20.艾姆斯试验中用的菌种是的营养缺陷型,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测定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2L在诱变工作中,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如、和等;化学诱变剂如、、和等,其中的有“超诱变剂”之称。 22。有些化学诱变剂能引起染色体畸变,故称为拟辐射物质,例如、和等烷化剂。

第七章_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分章节试题库 第7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选择题 1、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用于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优点是。 A.生长速度快 B.易得菌体 C.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 D.所有以上特点 2、细菌直接摄取外界游离的DNA片段发生变异称为。 A 转导 B 转化 C 接合 D 转换 3、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A 重组频率 B 融合频率 C 突变频率 D 调控频率 4、抗药性质粒(R因子)在医学上很重要是因为它们。 A.可引起某些细菌性疾病 B.携带对某些抗生素的特定抗性基因 C.将非致病细菌转变为致病菌 D.可以将真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5、F+ F-杂交时,以下哪个表述是错误的? A.F-细胞转变为F+细胞 B.F+细胞转变为F-细胞 C.染色体基因不转移 D.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是必须的 6、以下突变中哪个很少有可能产生回复突复? A.点突变 B.颠换 C.转换 D.染色体上三个碱基的缺失 7、准性生殖。 A.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 B.有可独立生活的异核体阶段 C.可导致高频率的基因重组 D.常见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中 8、游离于各种微生物细胞质中的小DNA分子称作下列哪种结构? A、质体 B、质粒 C、类菌质体 D、间体 9、携带不同基因的F因子称为。 A、F-菌株 B、F′菌株 C、F+菌株 D、Hfr菌株 10、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叫。 A、转化 B、转导 C、转换 D、接合 11、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是。 A.转化、变量和涂布实验 B.转导、变量和影印培养实验 C.彷徨、涂布和影印培养实验 D.噬菌体感染实验、病毒拆开重建实验以及转化实验 12、在选育抗青霉素的菌株时,在培养基中必须加入青霉素,其作用是。 A.作为诱变剂 B.识别遗传标记 C.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 D.作为营养物 13、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而得到DNA片段的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原生质体融合 14、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的菌株。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本章要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机制。 3.菌种如何选育及如何诱变育种? 4.基因重组。 5.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6.如何保藏菌种? 5.1 基因对遗传性状的控制 5.1.1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曾是生物学中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1944年Avery等人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三个经典实验有力地证实了核酸是遗传物质,基因是其信息单位,染色体是其存在形式。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1.转化实验 转化指A品系的生物吸收了来自B品系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获得B品系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现象是格里菲斯(Griffith)于1928年研究肺炎链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中发现,后经艾弗里(Avery)等于1944年证实的。 2.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2年,侯喜(A.D.Hershey)和蔡斯(M.Chase)为了证实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大肠杆菌T2噬菌体进行实验(图5-1)。 图5-1 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1956年Fraenkel-Conrat等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了病毒(TMV)重建实验(图5-2),证实了RNA是遗传物质。 图5-2 TMV重建实验 5.1.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DNA的化学组成 DNA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由4种核苷酸组成。每一种核苷酸又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3部分构成。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在于碱基不同。在DNA中,4种碱基是;腺嘌呤 (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脱氧核糖1位上的碳原子与嘌呤9位上的氮原子相连,5位上的碳原子与磷酸相连,就构成了4种不同的核苷酸。 二.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James Deway 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根据英国晶体衍射专家维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对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资料,以及碱基含量分析、键长键角资料、酸碱滴定数据等,提出了像麻花、油条一样扭在一起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图5-3、5-4)。

微生物遗传习题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F'菌株: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称F’质粒或F’因子。凡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 2、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和)内因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 3、表型: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适合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得到的具体体现。遗传型+环境条件→表型 4、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补充培养基。 5、超诱变剂:可以做到即使未经淘汰野生型菌株,也可直接获得12%-80%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6、低频转导:指通过一般溶源菌释放的噬菌体所进行的转导,因其只能形成极少数转导子,故称“低频转导”。 7、颠换:嘌呤和嘧啶之间的置换 8、点突变:仅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 9、复壮:狭义复壮:是一种消极措施是指菌种在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不经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产生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的种群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复壮:一种积极措施,即有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之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突变体。 10、甘油悬液保藏法:用15%~30%的甘油缓冲液制成细胞密度为10^7~10^8细胞/ml的悬浮液,混匀,密封,置-70℃冰箱。保藏期可达10年。 11、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12、高频转导: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含50%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转导受菌体,就可获得高达50%左右的转导子,故称这种转导为高频转导。

普通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遗传学试题库(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 3、F因子 4、母性影响 5、伴性遗传 6、杂种优势 二、填空题:(每空分,共20分) 1、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假设这两个 位点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若把真实遗传的高茎黄子叶个体与矮茎绿子叶个体进行杂 交,F 2 中矮茎黄子叶的概率为。 2、人类中,苯丙酮尿症的常染色体隐性纯合体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缺馅。如果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一个正常表型的儿子。问:儿子是此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3、大麦中,密穗对稀穗为显性,抗条诱对不抗条诱为显性。一个育种工作者现有一个能真实遗传的密穗染病材料和一个能真实遗传的稀穗抗病材料,他想用这两个材料杂交,以选出稳定的密穗抗病品种,所需要类型有第______代就会出现,所占比例为_______,到 第________代才能肯定获得,如果在F 3代想得到100个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株系,F 2 代至少 需种植_________株。 4、某一植物二倍体细胞有10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可观察到个双价体,此时共有条染色单体,到中期Ⅱ每一细胞可观察到条染色单体。 5、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型,鸡的性别决定属于型,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型。 6、有一杂交:CCDD × ccdd,假设两位点是连锁的,而且相距20个图距单位。F2中基因型(ccdd)所占比率为。

7、遗传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义遗传力是_________方差占 ________方差的比值。遗传力越_____,说明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就越_____,选择效果越________。 8、萝卜甘蓝是萝卜和甘蓝的杂种,若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6,甘蓝亲本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9条,萝卜单倍体数应为______条,可育的杂种是________倍体。 9、在臂间倒位情况下,如果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则后期将形成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染色体,染色体,染色体。他们的比例为。 10、遗传病通常具有和的特点,目前已知的遗传病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即、、。 11、基因工程的施工程序可分为四个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顺反子中,把两个突变点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称为式,若有互补,表明两个突变点位于顺反子中;若没有互补,表明它们位于顺反子中。检验两个突变点是否属于一个基因即顺反子的实验叫,是由首先提出的。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abb与AaBb杂交产生A_B_类型子代的比率为() A、 3/8 B、 5/8 C、 7/8 D、 9/16 2、亲代传给子代的是()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试题 一.选择题: 71085.71085.已知DNA 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 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其突变为:CTCATCAT A.A.缺失 B.B.插入 C.C.颠换 D.D.转换 答:( ) 71086.71086.已知DNA 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 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的改变:CACCATCAT ? A. 缺失 B. 插入 C. 颠换 D. 转换 答:( ) 71087.71087.不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基因重组类型有: A. 接合和转化 B. 转导和转化 C. 接合和转导 D. 接合 答:( ) 71088.71088.转化现象不包括 A. DNA 的吸收 B. 感受态细胞 C. 限制修饰系统 D. 细胞与细胞的接触 答:( ) 71089.71089.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用于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优点是: A. 生长速度快 B. 易得菌体 C. 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 D. 所有以上特点 答:( ) 71090.71090.转导噬菌体 A. 仅含有噬菌体DNA B. 可含有噬菌体和细菌DNA C. 对DNA 酶是敏感的 D. 含1 至多个转座子 答:( ) 71091.71091.在Hfr 菌株中: A. F 因子插入在染色体中 B. 在接合过程中,F 因子首先转移 C. 在接合过程中,质粒自我复制 D. 由于转座子是在DNA 分子间跳跃的,因此发生高频重组 答:( ) 71092.71092.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线破坏? A. AGGCAA B. CTTTGA C. GUAAAU D. CGGAGA 答:( ) 71093.71093.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处理时,可采用的化学诱变剂是:

遗传学试题库及答案_(12套_)

遗传学试题库及答案 (12套 ) 遗传学试题库(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 3、F因子 4、母性影响 5、伴性遗传 6、杂种 优势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假设这两个位 点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若把真实遗传的高茎黄子叶个体与矮茎绿子叶个体进行杂交, F2中矮茎黄子叶的概率为。 2、人类中,苯丙酮尿症的常染色体隐性纯合体是一种严重的代缺馅。如果正常的双亲生了 一个患病的女儿,一个正常表型的儿子。问:儿子是此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3、大麦中,密穗对稀穗为显性,抗条诱对不抗条诱为显性。一个育种工作者现有一个能真 实遗传的密穗染病材料和一个能真实遗传的稀穗抗病材料,他想用这两个材料杂交,以选 出稳定的密穗抗病品种,所需要类型有第______代就会出现,所占比例为_______,到第 ________代才能肯定获得,如果在F3代想得到100个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株系,F2代至少需 种植_________株。 4、某一植物二倍体细胞有10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可观察到个双价体, 此时共有条染色单体,到中期Ⅱ每一细胞可观察到条染色单体。 5、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型,鸡的性别决定属于型,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型。 6、有一杂交:CCDD × ccdd,假设两位点是连锁的,而且相距20个图距单位。F2中基因型(ccdd)所占比率为。 7、遗传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义遗传力是_________方差占________ 方差的比值。遗传力越_____,说明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就越_____,选择效果越________。8、萝卜甘蓝是萝卜和甘蓝的杂种,若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6,甘蓝亲本产生的配子染色 体数为9条,萝卜单倍体数应为______条,可育的杂种是________倍体。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试题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试题一.选择题: 71085.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其突变为: CTCATCAT A.缺失 B.插入 C.颠换 D.转换 答:() 71086.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 的改变:CACCATCAT? A.缺失 B.插入 C.颠换 D.转换 答:() 71087.不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基因重组类型有: A.接合和转化 B.转导和转化 C.接合和转导 D.接合 答:() 71088.转化现象不包括 A.DNA的吸收 B.感受态细胞 C.限制修饰系统 D.细胞与细胞的接触 答:() 71089.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用于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优点是: A.生长速度快 B.易得菌体 C.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 D.所有以上特点 答:() 71090.转导噬菌体 A.仅含有噬菌体DNA B.可含有噬菌体和细菌DNA C.对DNA酶是敏感的 D.含1至多个转座子 答:() 71091.在Hfr菌株中: A.F因子插入在染色体中 B.在接合过程中,F因子首先转移 C.在接合过程中,质粒自我复制 D.由于转座子是在DNA分子间跳跃的,因此发生高频重组 答:() 71092.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线破坏? A.AGGCAA B.CTTTGA C.GUAAAU D.CGGAGA 答:() 71093.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处理时,可采用的化学诱变剂是: A.青霉素 B.紫外线 C.丫啶类染料 D.转座子 答:() 71094.在大肠杆菌(E.coli)的乳糖操纵子中,基因调节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水平上。 A.转化 B.转导 C.转录 D.翻译 答:() 71095.转座子___________。 A.能从DNA分子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B.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质粒 C.是一种碱基类似物 D.可引起嘌呤和嘧啶的化学修饰 答:() 71096.当F+ F-杂交时 A.F因子几乎总不转移到F+细胞中 B.F-菌株几乎总是成为F+ C.基因重组的发生频率较高 D.F因子经常插入到F-细胞染色体上 答:() 71097.在U形玻璃管中,将一滤片置于二株菌之间使之不能接触,在左臂发现有原养 型菌出现,这一现象不是由于: A.接合 B.转化 C.普遍转导 D.专性转导 答:() 71098.F因子和λ噬菌体是: A.与寄主的生活能力无关 B.对寄主致死 C.与染色体重组后才可复制 D.仅由感受态细胞携带 答:() 71099.细菌以转化方式进行基因转移时有以下特性: A.大量供体细胞的基因被转移 B.包含有F质粒参加 C.依靠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胞 D.可通过从供体细胞中提取DNA片段来完成 答:()

微生物遗传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遗传学复习总结 基因突变的类型 形态突变型;细胞形态改变;菌落形态改变 生化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抗药物、抗噬菌体);条件致死突变型(温度敏感突变型)等。 基因突变的特点:随机性(波动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独立性(交叉抗性:对两种抗生素同时由敏感变为抗性,如大肠杆菌中抗四环素的突变株往往也抗金霉素。)、稳定性、可逆性、稀有性(10-9-10-5)、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突变率: 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个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也是突变在每 个细胞生存的单位生物学时间内发生的概率。 突变频度: 突变频度常用来表明一定数目的野生型细胞中出现的突变型的数目,因此突变频度没有涉及世代这一生物学时间单位。 化学诱变剂 ①碱基类似物引起的诱变 5-溴尿嘧啶:5-BU分子结构与T非常相似,溴原子取代T第5位的甲基。 诱发突变原理:Br改变分子在酮式和烯醇式之间平衡,使5-BU 更易出现烯醇式结构,形成5-BU≡G, 5-BU上溴原子的作用被邻 近的基团效应所抵消,使得A=BU转变为G≡BU的倾向减弱,所以 突变中GC→AT多于AT→GC。 ②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 亚硝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把氨基转变为酮基,使C→U 、A →H ,造成U·A 和H·C碱基错配,诱发GC→AT及AT→GC的变化。 羟胺:专一地作用C ,使之转变为能与A配对的形式专一性地引起GC→AT突变。 甲基磺酸乙酯EMS(烷化剂的一种):当其烷基加到G 和T 的与氢键相结合的氧原子后,将会引起G 和T 的错配,引起AT→GC和GC→AT的转换。EMS 是能使DNA的许多位点发生烷化,强烈的诱变剂。 ③DNA移码突变的化合物(丫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烷化剂) 移码突变:由于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 造成的突变。 丫啶类化合物:分子多数是扁平的,能够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是有效的移码诱变剂。这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上的特点为,当与DNA接触时,能够逐渐插入到DNA链的两个碱基对之间,使原来相邻的碱基对彼此分开,当带有这类化合物的DNA复制时,很容易插入1个或2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 物理诱变剂 ①电离辐射:χ射线和γ射线、a射线、β射线、快中子、离子注入、宇宙射线 ②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 辐射损伤DNA机理 直接作用假说/靶学说:细胞吸收辐射能量后,发生诸如激发、电离、弹性碰撞等多种原发性物理过程,辐射的量子击中染色体,导致发生直接的原始损伤,整个过程就好象子弹击中靶子一样。 间接作用假说:生物细胞中的分子经辐射作用先产生各种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团再进一步与细胞内含物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造成染色体损伤。 紫外线(UV)诱变的分子机理:UV对生物的损伤主要直接作用于DNA而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UV可引起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双链的交联、胞嘧啶和尿嘧啶的水合作用等多种损伤,但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是主要的损伤。同一条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之间的二聚体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影响T与A的配对,DNA 复制到此位置时就会突然终止或在新链上出现错误的碱基,而引起突变。紫外线的穿透力也很弱,UV波长范围为136—390nm,其中200—300nm范围对诱变有效。254nm的UV最易被嘌呤和嘧啶碱基所吸收,因而诱变效果最强。 生物诱变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