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符号意识及其作用是这样叙述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较之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符号感”,“符号意识”则突出了学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数学符号和一般符号的区别。

所谓符号,通常是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它源于规定或约定俗成。符号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承载着一种意义、精神;另一方面它有着能被感知的特定表现形式,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事实人物。比如红色的“+”,原本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现在已具有医疗卫生、救死扶伤的公认意义,并象征人道主义精神。当然,现在全社会都在使用符号。从交通标志到店铺招牌,再到各种商标,符号随处可见。在数学世界里,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以这样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近代数学,现代数学。但数学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符号。

首先,数学符号是精确的、严谨的。这一特性使得与人

类其他语言形影相随的含糊性在数学里荡然无存。而其他符号,特别是文化、艺术符号,不仅具有一定的含糊性,而且灵活多变。很多符号追求新颖、独到而刻意变化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但这对于数学来说则是可怕的,数学符号几十年几百年不变都是很正常的。

其次,数学符号可以参与运算。行算数到代数运算(包括向量、矩阵运算),从微积分到逻辑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如今几乎所有运算都表现为符号的推演。

正是由于数学符号的这些特殊性,使得数学符号的思维功能被放大到了极致。数学思维常常成了可视的符号操作过程,不仅简洁,而且可以集中注意符号本身而不去顾及符号背后的东西。当然,数学符号还有其独特的抽象性。

看不到或者不了解数学符号的这些特殊性,难免会误导教学实践,下面说说几次观摩所想。

其一,几次观摩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针对培养学生符号感的目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引进课堂,并诠释符号的含义。这些课因其轻松、活泼具有观赏性,又贴上了培养符号感的标签,而一度受到追捧。在笔者来看,由生活中的符号导入数学教学的主题,激活学生相关认知经验等是可取的。明显的作用是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并创建一个接纳新知识的“港口”,亦即请来了一个同化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然而,过分热衷流行元素,

以非数学的符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做法,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一场符号学的普及讲座呢,还是一节数学课?

其二,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特意开发学习材料、组织专项教学活动。例如,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交流的表示方式有:

红绿红绿红绿……

……

□△□△□△……

1 2 1 2 1 2 ……

……

不少关于培养符号感的经验总结,都有大同小异的问题情境与教学活动。学生的这些个性化表达,与其说是反反映了数学的符号感,不如说是在训练他们发现规律、表征规律。因为学生的各种表示,都只是一种记号,其间反映的符号感与社会生活中的符号感类似。这样的符号感在音乐课上也在训练,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拍手节奏等,这样的数学课并不比音乐课高明多少,何必再去凑热闹呢?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符号意识及其作用的叙述,不难看出其中包含了这样三层

意思:首先,符号意识的“对象”是“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其次,符号意识的行为表现,一是能够理解并用符号表示对象,二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结论;再次;扼要表达了符号意识的作用。

当然,作为教学实践的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即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一、介绍背景了解数学符号,增强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正式接触数学和数学符号的小学生来说,符号无疑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了解它、接纳它,首先就必须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如:在教学《认识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乘号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乘号,从而增强学生乘法的兴趣。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三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而在计算机运用上则用“*”表示乘,这是“·”的一种演变。把这些故事告诉给我们小朋友,加深他们的印象并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符号的兴

趣。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将这些历史、趣闻、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拓宽了小学生对数学符号发展与运用的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形成符号意识。

小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符号,就必须体验符号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并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如《认识乘法》一课,教师创设情景:商场准备给每个顾客发4块糖,如果来了4个顾客,商场要给他们多少块糖?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如果全班60个顾客都来了,有几个4相加?你会列式吗?生:60个4相加。师:那你们写一下吧!师:对!这样加确实是太麻烦了,你们能否想出一种简单地表示60个4相加的方法呢?生:我在4和60中间添上一个符号,写成4△60或60△4。生:还可以在中间加一个☆,写成60☆4。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将“△、○、☆、*”统一成“×”。乘号看似跟加减号无关,实则它是特殊的加法,4+4+4+4+4=4×5,同数相加,就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表示,它是加号旋转了45°之后所形成的,也便于书写和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通过对数学符号的理解过程的展

示,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帮助小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特征,激发个体对符号的反思,形成一定的符号意识。

三、灵活恰当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必须经历一个具体到抽象,最后到具体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灵活运用。如在教学《认识乘法》,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认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通过亲自动手摆小棒、列算式,并在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3个2相加的和,用数学符号表示为“2×3”或“3×2”,这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然而符号意识并非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过于铺开,处处着力是难以实现的。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我们深入的探索研究,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探索,会有许多更好的方法和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符号意识的内涵行进了诠释,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数学符号在数学中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也是研究数的工具,更是方法。数学符号具有抽象性、明确性、可操作性、简明性和通用性。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下面我将从我结合平时教学的做法谈谈想法。 一、在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价值。 不管什么事和物,只有你对它有兴趣,才会觉得它有价值,我们才会自觉地去认识它,去探讨它。符号的认识也是这样的。我经常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符号的应用价值,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让他们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符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符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学生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美食经历,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每种轿车也有自己独特的标志符号。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的简明性和通用性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的培养要在各学段紧密结合概念、命题、公式的教学过程进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符号意识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 如,在教学正反比例时,从北京到上海火车的速度270千米/小时,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是人们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进行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符号的意义,利用符号来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交通标志……各种各样的符号处处可见。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的灯笼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提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灯笼的规律表示出来呢?由于灯笼是较难直接画出来的,这就容易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符号经验,自主思考。结果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O●O●O……;□■□■□■……;有的学生用数字表示:121212……;有的学生用拼音表示:zì、lǜ、zì、lǜ、zì、lǜ……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正是已有的符号意识在起作用,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老师比小华大17岁。提问:小华1岁时,老师多少岁?小华2、3、4……岁时,老师多少岁?学生回答:l+17、2+17、3+17、4+17……教师进一步提问:小华的年龄每年都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但是什么没有变化? 上面的每一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与小华的岁数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两人的岁数关系呢?学生讨论后汇报:用a+17可以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与小华的岁数关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符号的概括性:a表示什么?a+17又表示什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体会字母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三、灵活运用符号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后,及时写出字母表达式:S=ah÷2,便于记忆和使用。在应用这一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16厘米,

如何培养重点小学生的符意识优选稿

如何培养重点小学生的 符意识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用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帮助小学生了解、认识数学符号,并形成、深化符号意识,最后使小学生能够规范的使用数学符号。 一、介绍背景了解数学符号,增强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正式接触数学和数学符号的小学生来说,符号无疑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了解它、接纳它,首先就必须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如:在教学《认识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乘号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乘号,从而增强学生乘法的兴趣。通过介绍加深他们的印象并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符号的兴趣。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将这些历史、趣闻、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拓宽了小学生对数学符号发展与运用的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形成符号意识。 小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符号,就必须体验符号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并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 三、灵活恰当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令狐采学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1、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空间观念(1)(2)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数据分析观念(1)(2)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1)(2)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1)(2)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形式化的过程。 一、经历过程——感知符号的意义 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化、符号化,每一个概念或关系都有确定的符号表示。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中的符号语言有其系统的特定含义,它与自然语言相比,具有简练性、准确性、直观性和形式化的显著特点。它反映了表达意义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成为表达特定思想的载体和诱导思维的刺激物。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符号对他们来说较枯燥、空洞,难以激发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唤起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但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因此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引入,从具体的、确定的数引入用字母表示的数,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引导,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发展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学生解答,初步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并对这些等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同时,教材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加准

确、简明、形象,既便于掌握,又发展了他们的符号感,后面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做好了铺垫。 二、正确理解数学表达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顷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森林运动会”,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由此可见,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翻开学生的作业、试卷,你就会发现在学生诸多错误中运算的错误占了很重的比例。有的题在最后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导致客观性命题的分数全部被扣去;有的题由于步骤中某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致使原来很整齐的计算变得繁复杂乱,因而影响了思考……。符号正确处理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甚至地理等学科的学习。 三、在鼓励创新中形成符号意识,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的认识——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表示”这一个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一、经历过程——感知符号的意义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化、符号化,每一个概念或关系都有确定的符号表示。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中的符号语言有其系统的特定含义,它与自然语言相比,具有简练性、准确性、直观性和形式化的显著特点。它反映了表达意义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成为表达特定思想的载体和诱导思维的刺激物。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符号对他们来说较枯燥、空洞,难以激发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唤起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但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因此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引入,从具体的、确定的数引入用字母表示的数,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引导,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发展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学生解答,初步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并对这些等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同时,教材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加准确、简明、形象,既便于掌握,又发展了他们的符号感,也为后面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做好了铺垫。

二、数形结合——培养符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顷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森林运动会”,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三、实践活动——深化符号的运用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用符号来表示的情境,使学生积累了很

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模式初探 数学符号是人类在对现实客观世界进行抽象概括时,产生的标志或记号,它是数学表达的四 种语言之一。“数学符号”是数学的特殊文字,是一种含义高度概括,形体高度浓缩抽象的科 学语言。主要产生于小学数学的概念、演算、公式、命题、推理和建模等学习过程之中,具 有抽象性、明确性、简略性和通用性等特点。“符号意识”这一概念的是由数学课标(实验稿)中的“符号感”一词提升而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定义:“符号意识” 主要指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结论具有一般性。史中宁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指出:“符号意识是学习者在感知、认识运用数学符号方面所做出的一种主动性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课标对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要求有: 第一: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第二: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结论具有一般性。 第三:使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笔者针对当前学生缺乏对数学符号认识的兴趣,自主运用符号表达建模的能力弱,应用符号 计算能力弱,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没有体验到数学符号带给学习的眀确性、简略性、通用性、灵活性这一现象,依据符号意识发展阶段尝试了以下的培养模式: 一、实物、图片信息符号化 实物图片表征感知→图形表征→数学符号 数学信息是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条件、图表、数字、逻辑关系等,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信息, 是数学中的基本要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简洁地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信息是学生学好数 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采用了:实物图片表征感知→探究图形共同特征→采用数学符号表达,这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将实物、图片信息符号化的能力。 实物、图片表征感知阶段就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图片并找出实物或图片的特征,这个阶段 注意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概括总结出每张图片或每个实物的特征;探究图片和实物共同特征 阶段就是在找出不同图片和实物的共同特征,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表达;采用数学符号表 达阶段就是让学生理解共同特征后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二、语言文字符号化 语言初步感知→数量关系分析→数学符号 语言文字是数学表达的四种语言之一,小学数学的语言文字重描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理解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最后学生会用简单的符号语言理解记忆,是探究建立符号意识的第二阶段,也是培养数学符号意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 能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采用了:语言初步感知→数量关系分析→用数学符号表达理解, 旨在培养学生将沉长繁琐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化的能力。 语言初步感知阶段就是让学生反复读三遍题,明白题里面有几个量,每个量是多少;数量关 系分析阶段,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弄明白量与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用数学符号表达理解 阶段,就是让学生把题中自然语言表述的已知条件译成用符号语言表达的算式,用数学符号 将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学生将逐步领会用符号表达的优越性,体会符号的简洁,符号的 实用性,从而符号化思想也逐渐地初步形成。 三、思维过程符号化

着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着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是抽象出来的符号体系,建立符号意识,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和逻辑。 一、准确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符号感”,并把符号感的主要表现分解为:“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符号意识”被正式提出,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可见,符号意识主要指人们主动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完成从日常语言→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建立符号意识,可以准确表达数学思想,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页: 一本《趣味数学》打八折后是12元,原价是多少元?已知一个数的80%是12,求这个数是多少?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χ元。 χ×80%=12 日常语言数学语言符号语言 符号意识对数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系统地运用符号,可以简明地表达数学思想,从而简化数学运算或推理过程,加快数学思维的速度,促进数学思想的交流。 比如,在《九章算术》里,古代数学家对数学题是一题一题地处理,思维停留在算术水平上。建立符号意识后,算术思维上升为代数思维,就可以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研究,按照未知量的个数或次数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没有科学系统的符号体系,是我国古代数学不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没有专门的符号和公式,就不可能有现代数学。 从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数学符号可划分为八大类: 1、对象符号。又可分为个体对象符号和可变对象符号。个体对象符号如数(自然数、分数、小数)、π(圆周率)等。可变对象符号,如用x、y、z表示未知量或变量,用字母表示几何中的点、直线、平面等。 2、运算符号。如+、-、×、÷等,这些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属个体运算符号。小学数学中以算术运算为主,第二学段开始出现少量可变运算符号。 3、关系符号。如=、>、<、≠、≈、∥、⊥等。 4、结合符号。它规定了算术运算进行的次序,如()、[]、{}等。 5、标点符号。如逗号(分节号)、省略号(无限小数)、问号(未知数)等。 6、结论符号。如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 7、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等。 8、缩略符号。如:∵、∴等。 准确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分阶段、有层次地适时适度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符号意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二、科学建立符号意识的方法 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伴随着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李晓青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提出以下要求:“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 一、关注小学与初中的数学内容的衔接,正确处理知识的迁移 带着几分新奇和自信的笑容,初一新生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然而初中数学不再是单纯的计算,而是数学内容进一步拓宽、知识更一步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要求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有少数学生还未脱离我们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善于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作为我们:首先要明确初中与小学符号运算范围的大小不同:小学阶段基本上是算术运算,初中数学,由于学习了有理数,实数的概念,学习了字母表示数的运算法则,所以,初中数学符号运算的范围比小学的范围更大了。其次要明确初中与小学在运算的步骤,或者说复杂性水平上不同:显然,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事物的直观,因此在进行符号运算时,自觉性,方向性,目的性就不如初中学生。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符号运算的复杂性水平要远远低于初中的水平。比如,就是一个运算题,在小学里,涉及到的运算法则与概念就少;在初中就多,不仅包括小学已有的所有概念与法则,还包括新学习的知识:许多的概念理解、负号的处理等、以及在字母表示数的运算等等。此外还要明确初中与小学抽象概括程度不同,对算理的教学要求不同:小学更简单,初中更严谨。或者说,小学更机械些,中学更强调推理的成分,以及对算法的简捷性、正确性、合理性的认识。 在小学几年的学习中,数的运算很少遇到“符号”的问题,基本上是正数和 0的运算,进入初中学习《有理数》这一章之后,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出现了负数,而学生还按小学的习惯,计算中不重视符号,所以往往出现错漏符号现象。在负号的处理上稍不留神对学生的信心就是一个打击。如:小学计算3-2学生都会计算,但初中遇到—3-2时常常算成—1。所以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尤其要重视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一些学生的粗心大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法指导的研究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大胆创新,并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自学的方法,努力提高我们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好符号的能力。 二、正确理解数学表达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翻开学生的作业、试卷,你就会发现在学生诸多错误中运算的错误占了很重的比例。有的题在最后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导致客观性命题的分数全部被扣去;有的题由于步骤中某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致使原来很整齐的计算变得繁复杂乱,因而影响了思考……。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符号处理能力的差已成为一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一大障碍。其实符号正确处理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甚至地理等学科的学习。 在计算题的计算过程中,1要把绝对值符号去掉才能计算,这就要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处理;2还要理解0指数的意义;3处理第三项时:许多没有正确理解负指数的意义,要变成正指数才能计算;而前边的符号与—1也没有关系。计算很吃力。又如:(-3)3-(-7)中: (-3)3乘方是几个(-3)相乘给忘了,-(-7)是去括号的最简单的形式,因为(-7)中括号内只有一项,认为没有变号的必要;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从两道题可以看出,正确理解正确理解数学表达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鼓励创新中形成符号意识,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 处置数学已初步具有抽象性,学生更多的是在推理和论证中进行思维活动。我们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练。对于易于混淆和难点内容,一讲一小练,全部讲完后再做综合性练习题;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新课讲完之后做综合练习,并设法融入其他

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发表时间:2017-11-24T15:16:03.44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9期作者:黄芳芳 [导读]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学科,从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正是因为其符号的简练性和抽象性才显示出数学的美丽。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黄芳芳 322204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学科,从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正是因为其符号的简练性和抽象性才显示出数学的美丽。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一、创设情境,增强符号感 学生有潜在的符号意识,那我们就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从生活的情境中提炼出符号,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的通用与简洁。 单独的一个符号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它的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实际的意义。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11 岁”。教师问: “你们想不想知道教师今年几岁了?”老师:只要告诉你一个条件,就可以知道我的年龄了。条件是我你大 12 岁。老师:现在你知道我几岁了,怎么算的,列出算式,11+12=23(岁)如果你是 1 岁,我几岁了,你是 2 岁时,我几岁?板书:学生老师 113 214 …… 11 23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把所有的情况都包括进去吗?学生回答的情况肯定有很多种。比如:△+12 ?+12 ☆+12 X+12 Y+12等等。最后归纳用可以 a+12 表示老师的年龄,也表示老师比学生大 12 岁的数量关系。 这是将问题具体化,接着让学生学会个性化的进行符号表示。最后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中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在熟悉的现实背景中,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符号感,同时学生也发现了用字母表示数,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而且还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联系现实生活,渗透符号意识。 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就已经见识到了很多符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最早认识到男女厕所的符号,在一些宾馆、大厅的标志上有轮椅的表示是残疾人的专用通道。车站、公共场所圆圈里带有香烟,表示不准吸烟,严禁烟火等,交通标志有更多的符号。细心观察,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 (一)体会符号的直观性 在小学数学中有数字符号 1、2、3、4……,运算符号+-×÷。这基本的四则运算符号,是多么形象,直观,它们本身也有很强的人文性。比如减号“-”,减少了,飞走了,跑走了,就是要用减号连接。而在减号上加上一竖,是为了表示更多,得往上加。乘号看似跟加减号无关,实则它是特殊的加法,2+2+2+2+2=2 ×5,同数相加,就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表示,它是加号旋转了45 度之后所形成的,也便于书写和记忆。除号“÷”中间“—”表示一刀切下去平均分,上下两点表示两分都均匀。 (二)体验符号表达的简约性 数学符号不仅具有简洁性,而且十分实用。在教学分数中,教师都意识到学生只要能够弄清楚分数的意义,对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帮助。而分数线,这个符号就具有简约性, 2/3 读作三分之二,表示什么意思,这其实是很“愚蠢”的问题,三分中的二分啊,意义同样也渗透在写法中,通常都是先写分数线,表示要先平均分,再写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最后写分子,表示取了其中几份。分数线还相当于除号,2÷3=2/3。 (三)感受符号的转换性 在数学活动中,符号间的转换及其表达方式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教学中要选用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教师创设情景:商场准备给每个顾客发 2 块糖,如果来了 2 个顾客,商场要给他们多少块糖?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2+2=4 师:如果全班 50 个顾客都来了,有几个 2 相加?你会列式吗?生:50 个 2 相加。师:那你们写一下吧!师:对!这样加确实是太麻烦了,你们能否想出一种简单地表示 50 个 2 相加的方法呢?生:我在 2 和 50 中间添上一个符号,写成

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河北省香河县第四中学于水连 065403)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工具,是人类进行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语言,而数学学科同样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它把文字语言的主要内容以最直观的方式用数学符号简练地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方便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数学符号作为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符号能够准确地表示出数学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为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方便。 《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特点,把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符号表示各种数字、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在知道数学符号后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并且使最终得到结论具有一般性。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 一、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数学符号的妙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利用各种问题情境,将会对学生体会和认识数学符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如果苹果每千克a元,那么b千克苹果的价格为ab元;每件a元的上衣,降价20%后的售价为0.8a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S=1/2ah(a表示三角形某一底边的长,h表示该

底边上的高)等等。《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必须要适当地、分阶段地进行一定的训练。学生符号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 二、面对各种问题,形成数学符号的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符号化”世界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街道、家里、学校只要学生生活过的地方,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遇到的各种生活问题来形成“符号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符号→体会各种符号的表示→学会用符号表示数学语言”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例如,在解决“一个房间最多住5个人,34个人至少需要多少房间?”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找到答案;而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画出图表来找到答案;还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列出算式而求出最终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 三、理解符号意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往往在一道题在最后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问题,导致许多本该拿到手的分数却被扣去。而有的学生由于计算过程中的某一个步骤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问题,致使原本简单的题目变得繁复杂乱,因此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计算题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1)要把绝对值符号去掉再计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说一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说一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在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用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所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认识数学符号,并形成、深化符号意识,最后使小学生能够规范的使用数学符号。 一、介绍背景了解数学符号,增强学习兴趣。 符号无疑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了解它、接纳它,首先就必须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乘号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乘号,从而增强学生乘法的兴趣。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三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机运用上则用“*”表示乘,这是“·”的一种演变。把这些故事告诉给我们小朋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形成符号意识。 小学生要想掌握数学符号,就必须体验符号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如《认识乘法》一课,教师创设情景:商场准备给每个顾客发4块糖,如果来了4个顾客,商场要给他们多少块糖?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如果全班60个顾客都来了,有几个4相加?你会列式吗?生:60个4相加。师:那你们写一下吧!师:对!这样加确实是太麻烦了,你们能否想出一种简单地表示60个4相加的方法呢?生:我在4和60中间添上一个符号,写成4△60或60△4。生:还可以在中间加一个☆,写成60☆4。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将“△、○、☆、*”统一成“×”。乘号看似跟加减号无关,实则它是特殊的加法,4+4+4+4+4=4×5,同数相加,就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表示,它是加号旋转了45°之后所形成的,也便于书写和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通过对数学符号的理解过程的展示,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帮助小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特征,激发个体对符号的反思,形成一定的符号意识。 三、灵活恰当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必须经历一个具体到抽象,最后到具体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灵活运用。如在教学《认识乘法》,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认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通过亲自动手摆小棒、列算式,并在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3个2相加的和,用数学符号表示为“2×3”或“3×2”,这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总之,数学符号感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对小学生符号感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符号意识的培养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符号意识培养措施探讨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数学符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纽带,学生具有了良好的符号能力,能够促进其数学学习愈加规范。在文中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措施 罗素认为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具有简洁性与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十分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与便于交流的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来解决实际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感[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符号意识是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逐步形成的。 一、联系生活,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建立起数学符号意识 著名的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认为我们生活于符号之间。我们的生活本身犹如一个异常丰富的符号世界,我们发现很多符号的运用是不分国界的,比如男女厕所的区分,出租车、禁止吸烟、安全通道以及汽车品牌等标志。在生活中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符号,从而形成了一个属于学生的符号世界。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逐渐启发、引导学生感受符号存在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起数学符号意识。 比如,学生在读小学之前,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已经学会了数数、识数、计数等本领,在学习10以内数字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充分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是公园里的花朵、树木、小动物以及卡通动物等等,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将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字符号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然后在引导学生将这些符号向实物、形状等过渡,比如用4根小棒来代表4个人,用5个三角形来代表5棵树,让学生明白以上都可以用数字来进行表述,一个数字符号可以代表很多的事物,3可以是3个人,也可以是3根线条;5也可以是5群人,也可以是5个颜色靓丽的的积木,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可以用相同的数字符号来进行抽象概括,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数学符号意识。 二、分析特点,挖掘数学符号的美,培养学生数学符号的鉴赏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美”这个问题是常常被忽视的,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都认为美只与美术、音乐、语文等学科有联系,其实不然,数学这门学科也有美的存在,数学符号作为数学抽象的载体,通过符号将数学的美理性地展现出来,也展示了数学的简洁美与统一美。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符号意识及其作用是这样叙述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较之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符号感”,“符号意识”则突出了学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数学符号和一般符号的区别。 所谓符号,通常是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它源于规定或约定俗成。符号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承载着一种意义、精神;另一方面它有着能被感知的特定表现形式,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事实人物。比如红色的“+”,原本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现在已具有医疗卫生、救死扶伤的公认意义,并象征人道主义精神。当然,现在全社会都在使用符号。从交通标志到店铺招牌,再到各种商标,符号随处可见。在数学世界里,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以这样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近代数学,现代数学。但数学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符号。 首先,数学符号是精确的、严谨的。这一特性使得与人

类其他语言形影相随的含糊性在数学里荡然无存。而其他符号,特别是文化、艺术符号,不仅具有一定的含糊性,而且灵活多变。很多符号追求新颖、独到而刻意变化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但这对于数学来说则是可怕的,数学符号几十年几百年不变都是很正常的。 其次,数学符号可以参与运算。行算数到代数运算(包括向量、矩阵运算),从微积分到逻辑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如今几乎所有运算都表现为符号的推演。 正是由于数学符号的这些特殊性,使得数学符号的思维功能被放大到了极致。数学思维常常成了可视的符号操作过程,不仅简洁,而且可以集中注意符号本身而不去顾及符号背后的东西。当然,数学符号还有其独特的抽象性。 看不到或者不了解数学符号的这些特殊性,难免会误导教学实践,下面说说几次观摩所想。 其一,几次观摩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针对培养学生符号感的目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引进课堂,并诠释符号的含义。这些课因其轻松、活泼具有观赏性,又贴上了培养符号感的标签,而一度受到追捧。在笔者来看,由生活中的符号导入数学教学的主题,激活学生相关认知经验等是可取的。明显的作用是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并创建一个接纳新知识的“港口”,亦即请来了一个同化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然而,过分热衷流行元素,

小学数学10大核心概念之数感

小学数学10大核心概念之数感 《标准》中10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它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生活,积累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如一分硬币重1克,4包豆奶约重1千克等;再如认识大数时,我利用多媒体(利用统计图和录音机)进行教学,告诉学

生我市有多少人,大约是我校学生数的多少倍;我省土地面积有多大,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我市。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景,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二、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我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动手实践,领悟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来让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