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1

【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

教师演示器材:特斯拉线圈+环形灯管+灯泡一套、矿泉水瓶+钉子+笔一套、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实验器材:漏斗+乒乓球+纸巾12套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领略物理之美】

环节1:阅读章首图内容,大海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发现,物理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

环节2:科教微视频:物理学研究什么?

总结:物理学研究内容: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磁、核等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

【板块二:感受物理之趣】

有趣实验一: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1、提出问题:老师也像同学们一样喜欢上网,最近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

2、让学生猜想是真的吗?

3、将已经通电的特斯拉线圈藏于展示台下面,将灯泡和或环形灯管靠近,灯亮。

4、同学想知道是什么神秘道具吗,老师拿出神秘线圈(特斯拉线圈)

有趣实验二:水不会从窟窿里流出来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环节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针或钉子扎个孔,将针或钉子拔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流出/不流/流一会不流..等猜测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环节2:老师在原来上面实验步骤换更粗的笔扎孔,再次实验

环节3:老师在瓶子四周扎孔再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第一次实验现象:水流一会不流;第二次实验现象:水不流;第三次实验现象水仍然不流

环节4:教师打开瓶盖,一个漂亮的小喷泉流出,盖紧瓶盖,喷泉不喷。教师可以打开盖子再拧紧盖子几次,一个律动的喷泉形成。

(设计意图:该实验打破学生已有最常见认知:水会从窟窿流出现象,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简单的现象蕴含着神秘的科学道理,等待他们去探索。老师通过环节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受物理之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_。)

图1:盖上盖,钉子扎孔图2:拔出钉子图3:换用粗笔扎孔后拔出图4:四周扎多空,打开瓶盖形成小喷泉

有趣实验三:空气压缩引火-----教师+学生参与演示

活动1:老师拆开空气压缩引火仪,给同学展示看构造,让后让一个同学将棉花放入引火仪中,快速按下活塞,棉花燃烧。

活动2:再让其他同学重复实验

(提示注意:该实验现象棉花燃烧时间比较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第一次实验部分学生会没有看到现象,需要再次实验,部分学生击打活塞较慢,不易燃烧,需要改进击打方法)老师借助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改进方法,不怕失败,一定成功。

有趣实验四:吹不走的乒乓球------------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

活动1:四个组同学,用漏斗口向上托起乒乓球,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乒乓球先吹吹出去?

活动1图活动2图

活动2: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

(提示注意: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以上述实验和活动基础上,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和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好奇层次上,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探索求真的目标前行。

总结: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汽车,登上月球,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着,究竟是什么东西驱动着我们探究着未知的世界呢?人们会对特定的事物感到好奇,一定有某种东西激发着我们,将我们引向各自而着迷的对象-------答案:就是物理,万物之理。

【板块四:认识物理之用】

环节1:微视频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认识物理在生活生产中巨大作用。

环节2:学生交流讨论物理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带来的环境问题,认识到科学在发展过程利和弊,引导学生用科学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STSE思想渗透

环节3:自制玩具:小魔术:手指控制陀螺--------教学方法:教师演示

这个小制作,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物理,让物理为我所用,再次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自制的可自动控制的手指陀螺(目前中学生比较喜好的玩具之一),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励学生要学好物理的愿望,也为下一板块学好物理方法做好铺垫)

【板块五:体会学好物理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环节1:阅读课本第5页,怎样学好物理?

环节2:阅读课本第7页,伽利略对摆动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精神

讨论回答问题:

(1)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摆动,发现值得注意现象?

(2)提出什么疑问?做出什么猜想?

(3)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猜想?

(4)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环节3:视频中学生发明故事:中学生索楠卓玛发明指顶式创可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闻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细细体会科学家探究问题的历程,感受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看同龄学生发明故事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结学习物理方法:

1、实验需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规律总结: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回归应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板块六:体验物理之乐】------课后实践活动

1、【查一查】:

(1)查阅资料:物理科学家故事,感受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方法,物理学家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

(2)查阅资料:物理学发展历程

2、【做一做】:

(1)观察实验:冰棍“冒”出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2)动手实验:技术宅---两分钟科学小实验

(3)动手制作:推荐“技术宅小制作”视频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2

杠杆(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 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 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 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 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 F2l2 或F1F2 =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 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第一节杠杆(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杠杆的分类方法;

(2)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杠杆的分类

(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 F2l2)

二、杠杆的种类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l1>l2,F1

2、当l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平等。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三、杠杆的应用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四、练习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

A、筷子

B、火钳

C、剪刀

D、橡皮筋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 ;二是,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 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 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四)作业

课堂上没完成的练习

附:课后总结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

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

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

F=BIL

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 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

磁场力方向的确定,由左手定则来判断。

提问:如果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

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

我们已知,当L⊥B时,通电导线受磁场力,F=BIL,而当L∥B时F=0,启发学生将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对导线作用力为零,所以实际上磁场B对导线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对导线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书)

大小:F=ILBsinθ(θ是L、B间夹角)

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黑板上演算题:下列图3中的通电导线长均为L=20cm,通电电流强度均为

I=5A,它们放入磁感应强度均为B=0.8T的匀强磁场中,求它们所受磁场力(安培力)。

让五个同学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若有做错的,讲明错在哪儿,正确解应是多少,并把判断和描述磁场力方向的方法再给学生讲解一下(如图4示)。

例1.两根平行输电线,其上的电流反向,试画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图5所示,A、B两根输电线,电流方向相反。通电导线B处在通电导线A产生的磁场中,受到A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A处在通电导线B产生的磁场中,受到B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我们可以先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在导线A处的磁场方向BB,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A受到的磁场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则先确定通电导线A在导线B处的磁场方向BA,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受到的磁场力FB的方向。经分析得出反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出电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为θ=30°的光滑导体滑轨A和B,上端接入一电动势E=3V、内阻不计的电源,滑轨间距为L=10厘米,将一个质量为m=30g,电阻R=0.5Ω的金属棒水平放置在滑轨上,若滑轨周围存在着垂直于滑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当闭合开关S 后,金属棒刚好静止在滑轨上,如图6,求滑轨周围空间的磁场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开关S后金属棒上有电流流过,且金属棒保持静止,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金属棒静止在滑轨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轮支持力N的作用,因轨道光滑,二力金属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还受到垂直于滑轨平面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据题意和左手定则判断出,磁场方向垂直滑轨面斜向下,金属棒受到磁场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图7所示,由进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属棒平衡,则它受到的安培力F应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 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课堂小结

1.当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BIL;当通电直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为零。

2.当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为θ时,通电导线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其内容在书中p.226)

课外作业:物理第三册(选修)p.227练习二。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4.利用“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5.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知识。

2.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2.通过对比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电荷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五、本节要点

1.什么是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电荷量?

2.什么是感应起电现象?什么叫中和现象?

3.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

4.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难点

1.对电荷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对库仑定律发现过程的探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干燥。

3.说清K的单位由公式中各量单位确定,其数值则由实验确定。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电磁学的发展史)

古代人已经发现了有关静电现象,主要是梳头或者是羊毛、丝、棉类的衣物摩擦有闪光及声音;古希腊人发现琥珀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的科学家。他发现琥珀和磁铁都能够吸引物体,不过性质不同,经过研究,他发现许多其他物体经过摩

擦后也都能够吸引其他小物体。引入(electric)(琥珀体)还发明了可供实验用的验电器。

德国的奥托·格里克(1602—1686),马德堡市市长,1654年曾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做了马德堡半球实验;1660年发明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有了这样的机器,因而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火花实验;还有让人身体带电的实验;这使得18世纪40年代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许多人购买了摩擦起电机做实验作为娱乐,同时也大大普及了电学知识。电学知识在整个欧洲各国都普及起来。

法国电学家诺莱特在巴黎圣母院前进行,他请700个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来,让排头的手拿莱顿瓶放电时,发现700个修道士同时跳了起来,显示了电的强大威力。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证明了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避雷针。

(二)进行新课

1.接引雷电下九天──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

“这是最合适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

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

1747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一致性》。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讨论时,得到的是一阵嘲笑。许多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幻想”。

对于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睬,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从风筝实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实: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高兴地笑了。

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

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认识,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5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 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举一些典型例子,并说明和 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引入:鸟儿在飞、马儿在跑、水在流、太阳在云中穿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的画面,它们都在动,体现了流动之美。房屋、树木、桥梁…看起来是固定的,给人一静态之美,它们真的是静止的的吗? 三、新课学习 1、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整个浩瀚的宇宙都在动,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的地球当然也在运动,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位置相对的静止,而非真正的静止,真正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的形式有: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阅读P20,举例说出机械运动有:、、、等,把叫做机械运动。 (2)阅读P21页,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和。(3)、微观世界的运动: 热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 知识链接: 分子动理论内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如: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很快变红;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都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课堂自我测评 1.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的微观运动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来研究。 2.把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水中,满盆水会染上颜色,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这种现象叫,实验证明:,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综合能力检测 1.如图2-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 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 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 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 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做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A、小明今年长高了 B、细胞分裂 C、心脏的血液输向肌肉 D、水蒸发 4、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是() A、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B、“固体清新剂”能使居室温馨芳香 C、秋风起,漫天灰尘飞扬 D、冬天,雪花漫天 笔记: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 1、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分子动理论内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扩散: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如: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很快变红;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都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要找出产生物理现象的原因及其规律。 2.能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重点) 3.会认识实验室的一些测量工具。(重点) 4.能动手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体验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奇妙。 ★学习准备 1.观察身边的有趣的生活现象。 2.器材准备:饮料瓶、饮料管、气球、红色的液体等。 ★我能自学 阅读教材P1-2后填空 3.物理学不但是______ ___的科学,而且还是___ _____的科学。 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__ __ ___和____ ___的科学。 4.物理学使人类认识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__ __、___ ___、____ __、_ _____、__ ____等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5.阅读教材P7:认识以下实验器材。

其中:测量长度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质量的仪器是______ _____; 测量时间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___;测量温度的仪器是______ _______; 电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 ________;体积的测量仪器是______ ____________; 力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教材P8:科学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宝藏,而且创建了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____ ____、___ ___、制定计划和___ _____、进行实验与__ ___、分析论证、_____ ___、_____ ___等七个环节。 ★我能探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1 【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了解安排科学探究一般步骤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同学们,让我们像科学家们一样,走进科学的殿堂,体会科学探究的快乐之旅吧!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2)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3)像科学家一样探究;(4)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图1-1-2)并且摆出一些实物测量工具进行教学。(1)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盒尺; (2)时间测量仪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3)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 (4)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5)体积测量仪器:量筒、量杯; (6)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表压表;

初二物理教案(上学期全册)(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走进实验室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 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 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学教案(教科版)

6.1 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天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与天平的使用。 课前准备 课件、托盘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当菜站的售货员用秤给你称了1千克的西红杮时,你可曾想过,这“1千克”说的是西红柿的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注意归纳学生的不同答案,可做如下说明: “1千克”指的是西红柿的质量。若说是西红柿的重量也可以,因为质量和重量在生活、贸易中是同义词。 2.提高服务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这里所说的质量与西红柿的质量,含义是否相同?那么,物理学里所说的质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这两个质量的意义。) 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 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 (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 (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抽象概念的方法)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1)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问:怎样用质量的概念,描述一杯水与半杯水的不同,铁钉与铁块的不同呢?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二)质量的单位: 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 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 3.千克原器 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换算关系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学生口算练习:105克等于多少毫克?合多少千克?2.20吨等于多少千克?合多少毫克?) 提问:我们买粮、买菜时,售货员要用秤来称粮与菜的质量。那么,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秤呢?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 ①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 ②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③加减砝码用手拿取; ④超过量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运动与能量》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本章是运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物体的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以及能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等知识. 本章共分4节: 1.第1节“认识运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说明运动的普遍性,并介绍物质内部分子、原子的组成. 2.第2节“运动的描述”,应用观察、实验、体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使我们在了解运动的探究方法、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3.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定义,介绍了测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进行了路程时间的计算. 4.第4节“能量”,介绍了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的能量,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本章教材知识体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先介绍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再学习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及平均速度测量,最后是运动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 知道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认识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在能力目标方面: 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比较运动的快慢,会进行试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素养目标方面: 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质组成的认识以及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1章 走进实验室

【学习目标】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4.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 行为提示: 1.情景导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 一切奇妙的现象,其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科学探究过程中,并非一定要涉及所有探究环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只涉及部分要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然界中的神奇扑朔迷离,生活中的神奇千姿百态,你如果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那么就一定能学好物理,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我们就先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自主阅读教材P6,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1-1-2,你知道图中所列举的物理现象吗?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__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2.一切巧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__原因__及其__规律__,__观察__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知识板块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自主阅读教材P7,完成第3小题: 3.议一议:请同学们观察图1-1-3,讨论以下问题: (1)秒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是什么? __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复位。__

(2)温度计利用了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在下面四幅图中演示了温度计的不同用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D__。 ,A),B),C),D) (3)仔细观察量筒上的刻度,它采用的单位是什么?__mL__;在量筒里装入适量的水,观察它的液面有什么特点?这提醒我们在使用量筒时,应该怎样读数? __液面是凹的;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__。 (4)你对其他几种测量仪器有所了解吗?请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 __刻度尺;托盘天平;电压表、电流表;弹簧测力计等。__ 知识板块三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自主阅读教材P8,完成第4小题: 4.根据图1-1-4可知,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 __提出问题__,__猜想与假设__,__设计实验、制定计划__,__进行实验、收集证据__,__分析论证__,__评估__,__交流与合作__ 知识板块四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自主阅读教材P9,完成下列问题: 5.关于家庭实验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建立家庭实验室后,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实验探究了 B.生活中的易拉罐、气球等都可以成为家庭实验中的材料 C.家庭实验室可以配置简单的测量器材和装置 D.家庭实验室必须配置专业的实验仪器和装置,不然无法完成实验探究 方法指导: 自然现象扑朔迷离,神奇无比,微妙无穷。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要想学好物理,需要我们不断探究、观察和实验,发扬科学家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哪些探究方法? 2.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6.这个学期开设了物理课程,小刚很喜欢,下列说法和做法中,不正确的 是(B)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_《能量》参考教案

四、能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是本节的重点,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是难点。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分析归纳: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可以转化 教师授课,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电能的利用 1、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②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观察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填写下表 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四)小结: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1、机械能 2、光能和电能 3、内能 4、原子能 5、化学能 二)能量可以转化 三)电能的利用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学教案—质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学教案—质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天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与天平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课件、托盘天平、砝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当菜站的售货员用秤给你称了1千克的西红杮时,你可曾想过,这“1千克”说的是西红柿的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注意归纳学生的不同答案,可做如下说明: “1千克”指的是西红柿的质量。若说是西红柿的重量也可以,因为质量和重量在生活、贸易中是同义词。 2.提高服务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这里所说的质量与西红柿的质量,含义是否相同?那么,物理学里所说的质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这两个质量的意义。) 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 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注物恣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行为提示: 1.情景引入新深。 2.解读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 温度概念的理解,如0° C的冰与0° C的水一样冷,温度相同,即冷热程度相同。桥景导入生成问题水覆盖着地球约71%的表面。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演化中,水扮演了一个神奇的角色。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文明…… 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女棚究 知识板块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自主阅读教材P见,完成1〜3题: 1.如图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如右图所示的冰和雪是固一态的水。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一物态变化、 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D )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D.将橡皮泥捏成橡皮泥人 3.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 现象:湿沙子逐渐打,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上国一出现° 知识板块二温度及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P%~93,完成4〜7题: A .冬天水结冰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4.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0°C的冰比0℃的水冷些 B. 0℃的水比OC的冰冷些 C.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 D.冰和水之间无法比较 5.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一2℃, 一天的温差为平均气温是1.25℃ 。 r℃ ——50 A 6.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一温度让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一: (2)B图中操作的错误是一取出读数一: (3)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强9。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哪些探究方法? 2.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7.请在一18℃、0℃、20C、37*C、42'C、100C、200c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水沸腾时的温度是」o(rc_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口洗澡水的最佳温度是人感到最舒服的温度是2)C一: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是一一箱C.:水结冰时的温度是炸排骨时的油温是迎二 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独学成果,给出评定等级,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决的疑惑。 2.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惑,并帮助解决疑惑,若不能解决做好标记。 3.组长组织讨论、展示方案,并分工做好展示准备。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某同学在用温度计测热水温度的实验时,采用如下几个实验步9聚:A.记下估测的水温:B.将温度计放入水中:C.记下温度计的示数:D.用手摸烧杯试一下热水的温度:E.按正确方法读数:F.比较测量值和估测值之间的差别,形成对温度的初步认识。 请按正确的操作步骤用字母排列顺序:DABECK o 当堂演炼达成日林 见学生用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 走进实验室 第2节 第1课时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第一课时测量长度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4.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 2.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 3.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重点】 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3.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1-12,完成以下问题: 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 μm=10-6m;1 nm=10-9m.

知识点二长度测量与刻度尺的使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2-13,完成以下问题: 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合作探究】 1.测量前要做到哪三观察? 答:(1)观察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量起.(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测量时一般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物体的实际长度,则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但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甲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 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推理法; 2.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 【自主学习】 1.问题导读(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做适当标注和勾画) 问题1:各发声物体分别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如何使发声物体停止发声? 问题2: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向远处传播的? 问题3:举例或实验说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2.提出质疑 (1) (2) (3) 【课堂探究】 例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后,物体停止发声 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变式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速度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例2:如图1所示是用两个小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土电话”,其表明了() A.只有气体能够传声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固体能够传声 D.纸盒不振动也能发生声音 思路点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变式2:某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这部电影的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提示:声速小于光速) ①。 ②。 例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D.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变式3: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68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能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课堂达标】 A组 1.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美妙的歌声使人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认识运动

2.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

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 (一)运动的普遍性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宏观物体的运动 学生话动: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机械运动实例,进一步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刚刚走上讲台进行朗读的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 老师提出问题:当同学走向讲台的过程,他与他的座位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与讲台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结论: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大屏幕展示播放“足球运动员在踢足球”视频片段,由浅人深地提高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问题1: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问题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问题3: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说明:运动的普遍性虽然在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已经阐述,但是不结合实例,很多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错误地认为房屋、树木等物体都是静止的。而通过这进一步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知道人们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等物体,相对于太阳等地球以外的天体,其位置时刻在发生着改变,这还为下一节课学习参照物打下基础。 (三)微观世界的运动 演示实验1:教师拿出盖好瓶塞且盛有香水的广口瓶。让学生猜测瓶内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猜不出)。然后教师再打开广口瓶的瓶塞,让学生猜测瓶内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能猜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盛有香水的广口瓶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然后再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一切物质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一起看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课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课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课目的要求 1.知道基础物原因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虑、议论,并着手做一系列简略的实验过程,初步领会学习物理与其余学科的不一样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奇感,对物理学产生浓重的兴趣和研究的欲 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二、重点与 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领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别性。 三、教课过程 1.情形创建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 议论沟通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环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宽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械睁开实验 :(1) 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往返与铅笔摩擦,感觉机械能变为热能的过程。 (3) 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经过上述身旁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一样 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宽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察方法 联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 、图 1-1-2 、图 1-1-3 及图 1-1-4 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 : 宇观世界的观察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 世界的观察与研究使用各样显微镜、粒子加快器即可。教师也能够 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奇特的内 容略作睁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旁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 现代化设施,让学生说说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 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看物理书,议论什么是物理学 ?议论发生在 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 做一些小实验①静电 小实验②三原色陀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doc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那么八年级的同学应该怎样学习好物理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走进实验室 一、物理学基本常识: 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2、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变化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理现象:如力的、电的、磁的、光的、热的、声的、核变化……等现象。物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5、科学探究的7个基本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环节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最主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交流与合作。 6、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日心说”的建立和“相对运动”理论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2、经典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牛顿;3、量子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玻尔和爱因斯坦。 二、测量的基础知识: 一常用的测量工具: 长度: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其次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时间:基本工具是钟表。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还有停表等。如何做周期性变化的事物都可用来测量时间,如脉搏等。 质量:基本工具是天平,其次还有台秤、案秤、杆秤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