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2011-12-21 15:54:23 来源:网络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

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逐渐改为高密度、名特品种配套的精养型或半精养型。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由于过量投饵、残剩饵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标,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疾病的经常发生。

二、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

1、氨氮超标(>0.2毫克/升)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9.0)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硫化氢超标(>0.1毫克/升)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3、亚硝酸盐超标(>0.1毫克/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4、PH值水体PH值过低(≤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摄食量少,消化率低。PH值过高(≥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更多疾病的发生。

三、水质恶化的对策

1、适时开动增氧机

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增氧、搅水、曝气)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降低饵料系数。(1)在高温季节,晴天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12:00-14:00),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2)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发生浮头,夜晚应早开机防止浮头。(3)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4)高温晴好天气,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逸出水面。

2、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

高温季节,每隔半月左右,定期排出底层池水,是控制有害物质浓度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视池水深浅,每次换水30厘米或1/4池水。并及时注入新水(在高温夏季要将池水尽可能保持在最高水位,以扩大鱼的生活空间)。

3、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使用生石灰一般在加注新水后进行(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值为6.5-8.5),维护池水PH值相对稳定是精养塘水质稳定、鱼类少发病的关键之一。石灰的施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1米水深每亩施用15-20千克。

4、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一般在生石灰泼浇4-5天后,向水体中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底质改良剂等,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需特别提醒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害物质过程中,会增加池中耗氧量,一般应选在晴天上午9:00-10:00使用。微生物制剂作为活菌制剂,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长期、定期使用,一般15天左右要使用一次,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有害病原菌的定居和繁殖。(2)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这些药物会杀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微生物制剂的作用。

标签:池塘水质恶化对策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 检测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水质检测指标 每个养殖户都知道,pH、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养虾的还需要关注总碱度。可是说归说,往往水质有问题不会是只有一个指标有问题,养殖户也没办法真的判断出是因为具体哪些因素导致,因此用药也只能单纯的根据表象来用,用药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来承担。因此,整理了水质的十一大指标,只有了解这些指标及会造成的后果,才能准确的根据功效来调水,避免半知不解造成的严重后果。 pH 淡水,海水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状: 1.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腮病,继而演变为烂腮病、黄腮病和红腮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值低于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溶解氧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症状: 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溶氧不足的成因: 1.养殖密度过大; 2.养殖水体过肥; 3.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 4.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 5.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 氨氮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L,氨氮含量超过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毫克/升以下。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氨氮在水中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极毒的,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 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和水温。 pH越小,水温越低,水体总铵中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 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另外一个影响氨氮含量的因素,就是底泥。若底泥过厚,清塘不彻底,高温季节夜晚,水温较高时,底泥当中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会加倍,于是造成池水缺氧,氨氮含量也超标,鱼类大量浮头甚至泛塘。 因此,养鱼先养水,调节好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的前提。 氨氮中毒的特点:

水产养殖英语论文

carp in captivity (A) foster mother (1). Sexual maturity and sexual cycl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emale general 2 age, male of 1 year of above the carp reach sexual maturity. Generally 3 ~ 5 month for the gonads mature and spawning period. After the first phase of the eggs Ⅵovarian to absorb degradation in July to the first Ⅱperiod, then gradually development to enter the first Ⅳperiod in November, and, on the winter period, the second year 3 ~ 4 months, meet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varian it quickly mature soon Ⅳphase, the first to the first V period. The male sexual maturity (after the first JingChao degradation to reproduce Ⅲperiod, 8 to 9 months into the first Ⅳperiod, December to the first V period, and this period winter. Laying eggs in the different season all over south laying eggs for 2 ~ 3 month stage;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s a 3 ~ 4 month; The Yellow River is 4 ~ 5 month; The northeast region for 5 ~ 6 months. Spawning period sustainable 2 months or so commonly. (2). The choice of mother and raising female carp should choose 2 years old, weight more than 1 kg, the male carp slightly small weight for about 0.5 kilograms. The choice should be body height, mother back thick, healthy body, strong, the figure is good, strong activity without injury. Source of good for breeding in the pond. Kiss fish pond area is general 1 to 3 mu, depth of water 1.5 meters or so, every year to clear a pond. Mother stocking density general 100-150 kg/mu, also can a few silver carps, it collection fish, to control the excessive breeding of plankton. After laying eggs in winter carp have to kiss before male and female fed separately, in order to avoid sudden high temperature when natural reproduction and sporadic carp spawn, usually can be male and female FenYang collection or a pond. Carp for bears are, appetite is big, raising the period shall be given enough food, also can be appropriately fertilization make water quality fertile, natural feed enough. Note 10 ~ 15 days before laying eggs with high quality fe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 natural fertilized eggs 1. Laying eggs, hatch pool choice spawning pool to 0.5 ~ 1 mu is better, water depth 1 ~ 1.5 meters. Rappel/abseil stations should be exposed to the shelter, less, silt, note drainage convenient, the environment is quiet pond. Put the fish from seven to 10 days before with lime and clear pond, when water tight filters, water quality and pure and fresh, oxygen levels high. General is encouraged by raising pool and be hatching pool, fry in them after they hatch, raised on the spot. Request the pond area 1 ~ 2 acres, water depth 0.7 ~ 1 m, put the fish before qing pond. 2. Fish and making of nest eggs is to produce cohesive set carp, need has attached objects, so that a fertilized egg adhesion on development. Usually the artificial setting for the fish eggs attached objects called nest. Copper natural materials nest fish, as long as the quality of a material soft, fine need more, in the water easily spread out the long-lived all can be used. Commonly used in production plants (poly grass, horworts), willow roots, palm skin, ferns, etc, and is now the artificial fiber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fish nest, more durable. Fish nest materials by disinfects processing, tie beam is made, the right size, not thin not close, and then the fine bamboo or tied to a tree in the article. Common set mode have suspension type peace column type. General fish arranged in nests away from the shore 1 meter of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1、水源 水源是池塘养鱼的基础,池塘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并且经常注入新水以保证水量和调节水质。 2、温度 水温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有较大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对适应温度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根据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水温可分为3个范围: 水温在10~15 ℃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缓慢生长。 水温在15~24 ℃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生长和增重速度一般。水温在24~30 ℃是最适生长期,生长和增重速度最快。 3、透明度 把手伸进水中看不见手心的深度为透明度。透明度是池塘养鱼的关键环节,透明度约为20~40 cm,一般以放鱼后至6月中下旬,透明度深度控制在20~30 cm,7~8月透明度深度控制在30~40 cm 为宜。 4、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达到3

mg/L以上,低于2 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 mg/L 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 mg/L时就会窒息死亡。为了调节池水中的溶氧量,也可用增氧机来增加底层水质的溶氧量,一般在鱼类生长季节,晴天中午开机40~80 min,阴天夜里开机30~50 min。 5、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当p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特别在夜间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大量积聚至早晨使pH值降到一天中最低值。白天由于光合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水的pH值随之升高,为使池水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需施放石灰来调节池水的酸碱度。 6、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影响最为重要,池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浮游生物量要丰富适宜。一般水质清淡,水中溶氧较高,鱼类就不易缺氧、就不会出现浮头现象。而浮游生物多,在夜间就会发生缺氧、浮头现象,甚至死亡。可以根据水色来判断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肥是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水色淡浓适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内要随光照和时间的不同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2011-12-21 15:54:23 网络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 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逐渐改为高密度、名特品种配套的精养型或半精养型。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由于过量投饵、残剩饵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标,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疾病的经常发生。 二、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 1、氨氮超标(> 0."2毫克/升)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 9."0)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硫化氢超标(> 0."1毫克/升)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3、亚硝酸盐超标(> 0."1毫克/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

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4、PH值水体PH值过低(≤ 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摄食量少,消化率低。PH值过高 (≥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更多疾病的发生。 三、水质恶化的对策 1、适时开动增氧机 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增氧、搅水、曝气)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降低饵料系数。 (1)在高温季节,晴天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12:00-14:00),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发生浮头,夜晚应早开机防止浮头。 (3)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4)高温晴好天气,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逸出水面。 2、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

养殖废水处理方案

养殖场废水处理方案养殖场废水如何处理 养殖废水主要包括动物尿液、部分粪便和养殖栏冲洗水,水中富含氮、磷、有机物、高悬浮物,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养殖场污染物的污染成分极为复杂,见表2-2。主要包括:氮、磷等水体富营养化物质;氨气、硫化氢、甲烷、甲醇、甲胺、二甲基硫醚等恶臭气体;铁、锌、锰、钴、碘等矿物元素;铜、砷、汞、硒等重金属物质;抗生素、抗氧化剂、激素等兽药残留物;大肠杆菌、炭疽、禽流感、五号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病菌。下面由台江环保为你推荐养殖场废水处理方案,了解下养殖场废水该如何处理。 养殖场污水处理的模式演变 第一代处理工艺:厌氧-还田模式 粪便污水还田作肥料是一种传统的、最经济有效的处置方法,可以使粪尿污水不排向外界环境,达到零排放。分散户养方式的粪污处理均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模式适用于远离城市,经济比较落后,土地宽广的规模化猪场。养殖场周围必须要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粪便污水。要求养殖规模不大,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大量使用人工清粪,冲洗水量少。 在美国,粪污还田前一般不经过专门的厌氧消化装置进行沼气发酵,而是贮存一定时间后直接灌田。由于担心传播畜禽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畜禽粪便废水经过生物处理之后再适度地应用于农田已成为新趋势。德国、丹麦、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则是将粪便污水经过中温或高温厌氧消化后再进行还田利用,这样可以达到寄生虫卵和病原菌的无害化。 国内一般采用厌氧消化后再还田利用,这样可以避免有机物浓度过高引起烂根和烧苗,同时,经过厌氧发酵,可以回收能源—甲烷,并且能杀灭部分寄生虫卵和病原微生物。 第二代处理工艺:厌氧-还田模式 养殖废水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后,再采用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或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对厌氧消化液进行后处理。适用于离城市较远,经济欠发达,气温较高,土地宽广,地价较低、有滩涂、荒地、林地或低洼地可作废水自然处理系统的地区。规模化猪场规模一般不能太大,对于猪场而言,一般年出栏在5万头以下为宜,以人工清粪为主,水冲为辅,冲洗水量中等。 第三代处理工艺:厌氧-好氧处理模式(工业化处理模式) 厌氧-好氧处理模式的养殖场水处理系统由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后处理、污泥处理及沼气净化、贮存与利用等部分组成。需要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要求较高的构筑物,其设计、运转均需要受过较高教育的技术人员来执行。 厌氧-好氧处理模式适用于地处大城市近郊,经济发达,土地紧张,没有足够的农田消纳规模化猪场粪污的地区。采用这种模式的养殖场规模较大,一般出栏在5万头规模以上,当地劳动力价格昂贵,主要使用水冲清粪,冲洗水量大。 第四代处理工艺: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基于生态农业园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

Vol.28No.4 Ap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4期(上) 2012年4月在实际操作中,为体现生态农业园的生态模式,可使用水生经济作物浮床、放养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建造生态护 岸对排水水质进行改善.可以在河道中种植水葫芦等去污能力较强的水生作物,或种植空心菜等经济作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最大化的提高园区经济效益.为软化园区中的硬质护岸,可以采用生物材料构成的生物混凝土技术,恢复河岸两侧的生态植被,在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1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养殖业生产的水产品无论在价格、种类还是品质上都已渐渐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通过加大养殖密度的方法来增加产量.这就为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业带来了诸如水产品种类的减少,质量的退化,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大量滥用,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造成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量超标,质量检测不过关等问题.而这样的水产品被人食用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极为严重.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水产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水产养殖业的质量检测体系,增强环保意识等方法,在确保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排水的排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其它的废水相比,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具有浓度高,水力负荷高,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如果在排放到天然河道之前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将会对当前水域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2排水水质改善处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因为水产养殖排水具有污染物种类少,污染物含量变化小,但排水量极大,污染负荷高等特点,加上其间歇性排放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产养殖排水的处理难度.对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既要满足排放标准,有要满足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利用的基本要求.目前,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2.1物理处理技术 2.1.1 过滤技术 过滤技术主要包括膜过滤技术和机械技术.机械过滤主要采用过滤设备,通过吸附作用去除养殖排水中的参与饵料,养殖生物的排泄物,甚至重金属等溶解态的污染物.膜过滤技术是指通过采用不同孔径的膜滤除颗粒物,截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程.其中横流式微滤及超滤技术提供了为膜过滤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小粒径颗粒物的去除方法.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所产生的废水的处理. 2.1.2泡沫分离技术 该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与工业废水的 处理当中.其原理是通过向污水中大量注入空气, 使水中的表面活性物附着在微小气泡上,并被这些气泡带上水面形成泡沫,然后只需分离水面泡沫就可达到去除污水中溶解态、悬浮态污染物的目的.近年来,在处理养殖排水时也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其拥有为养殖水提供溶解氧,避免有毒物质在水中积累等优点,然而由于淡水养殖排水缺乏电解质,形成的泡沫有限,导致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2.1.3其他污水处理技术 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的物理处理方法还有排换水和机械增氧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反渗透技术、活性炭吸附以及高分子重金属吸附等处理方法.2.2化学处理技术 2.2.1紫外辐射消毒技术 通过紫外辐射进行消毒,可以有效破坏水中残留的臭氧并杀死大量病菌,具有低成本、无毒等优点.目前,国外对这种技术的应用较为成熟,在国内也有许多生态农业园开始应用,这一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水产养殖排水的循环应用方面. 2.2.2混凝沉淀技术 所谓混凝沉淀即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目前常用的混凝剂主要有石灰、铁盐及有机絮凝剂等.由于化学药品大多含有有毒物质,所以这一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与养殖用水,而是用来处理水产养殖排水. 2.2.3臭氧氧化处理技术 基于生态农业园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 王 芳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由于水产养殖排水的排污量大,污染负荷高,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本文结合生态农业园自身特点从生态学原理出发, 对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浮床、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水生动物,修筑生态护岸等污水处理办法,进行详细介绍.在改善排水水质的同时提高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效益.为生态农业园区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改善和生态农业园区经济收益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关键词:生态农业园;排水水质;经济效益;养殖排水中图分类号:X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4-0035-02 35--

池塘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技术 ---摘自(遵义农业农村)微信号 一、池塘选择 1.位置选择:选择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方便的地方。水质溶氧高,酸碱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 2.土质和底质:土质和底质是保水的关键,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差。粘质土鱼塘,虽保水性好,但容易板结,通气性差,容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砂质土鱼塘,由于渗水性大,不仅不能保水,水质难肥,而且容易崩塌。 3.面积和水深:鱼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塘宽水深养大鱼”,这是因为水体越大,越接近自然环境,变化越小;反之,变化则大,水质容易恶化,对鱼类生产不利。成鱼养殖池塘水深 1.8-2.5米为宜。 4.注、排水道:池塘有独立的注、排水道,才能做到及时注水和排水,以便调节和控制水质,促进鱼类生长和保证鱼类安全。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还可实行流水养殖,水中溶氧丰富,以增加单位放养量,达到高产稳定的目的。 5.鱼塘形状和环境:鱼塘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这样的池塘,可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风力,也便于操作和管理。在鱼塘周围不宜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以免遮光、挡风和妨碍操作。连片鱼塘的周围大堤和中间干道,还应建有较宽的公路,以利车辆运输。 二、清塘消毒 1.冰冻暴晒法:入冬后,将池水排干出鱼,铲除污泥、除草,让其在阳光下暴晒、冰冻,减少有害物及利用空中紫外线杀菌。 2.药物消毒法:用生石灰消毒,干池消毒每亩用量80-100斤,选晴天进行,排干池水,留积水5-6寸,全池拔洒石灰浆,并用木耙擂动,使石灰分布均匀,消毒彻底。7天左右药性消失;或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0-07-10 11:3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66次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726 万t,比1978 年增长 16 倍,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的产量占了20%,而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0%[1]。同时,由于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原来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因残留饵料、养殖生物的粪便及残体等的腐败,造成养殖水体恶化。这些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的水未加处理就随便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诱发有害的水华或赤潮,损害养殖生产,甚至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恶化。 1.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实现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渔业生产[2]。因其集约化和水质相对容易控制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采用工厂化养殖系统来养殖生物现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和设备[3]。丹麦的工业化循环流水式养鱼系统和地下室循环过滤养鱼系统都是高水平的,设备已出口挪威,以色列等国。日本采用循环流水工业化养鱼系统也较早,主要养鲤鱼、鳗鲡等,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也都先后设计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用于养殖海、淡水名优鱼类,我国工业化养鱼起步于二十世纪70 年代,是受世界工业化养鱼潮流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自行设计生产的工业化养鱼系统以80 年代末建立的中原油田养鱼工厂较为著名[4]。刘伟[5]等利用流化床生物滤器循环水养鱼系统进行了培育鲤仔鱼至乌仔的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鱼苗在10—15万尾/m2的放养密度下,鲤仔鱼在15d内达到了乌仔规格,成活率达到87%。 2.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原体及其他杂质。最终以悬浮的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氨氮的形式存在,为了使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要求的安全浓度之下,应具备不同的污染物处理单元,以维持整个养殖系统对水质、溶氧、温度及其他水化学参数的需要。 3.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主要水处理单元与设备 根据养殖系统的特点和养殖生物对水质的要求,一般情况需要设的处理环节有:(1)去除悬浮颗粒物(粒径>100um);(2)去除微颗粒(粒径<30um)[6];(3)增氧;(4)杀菌消毒;(5)生物法除氨氮;(6)水质调控。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将这些环节组合,来净化养殖用水,现将各个处理环节所涉及到的有关设备及工艺分述如下: 3.1 固液分离去除悬浮颗粒物 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及其所食饵料的20-60%最终以固体废弃物的形式排入水中,其中,悬浮性固体颗粒物占50% 左右[7],是养殖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按照悬浮颗粒物的特性(密度、颗粒的大小) , 又可分为机械过滤和重力分离两种技术[8]。

池塘养鱼方案

池塘养鱼技术 第一节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和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的优劣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的关系,以及水质变化的特点,才能人为地控制和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一、水质环境 ㈠主要水质因子 1、溶氧量 水中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据观察测定,当水中溶氧量达到2毫克/升以上时,鱼类生长正常,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较好,饲料系数也较低;当溶氧量降至1.6毫克/升以下时,鱼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比在2毫克/升以上时约高一倍;当降至1.1毫克/升,水中含氧量不足,鱼的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浮头”现象;降至0.2-0.8毫克/升以下时,开始窒息死亡。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特别是水底层的溶氧量,对促进淤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减少有机酸、氨、硫化氢等有害的中间产物积累,以及促进饲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 池塘溶氧量的分布、变化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增氧和耗氧因子所制约,特别是高产鱼池,营养很丰富,浮游生物和放养鱼类比较密集,增氧和耗氧都很大,因此溶氧量很不稳定而呈昼夜变化,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现象。 ⑴昼夜变化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池塘中氧的主要来源,一般占氧来源的56%-80%。其余来自风力吹起波浪,使空气中氧直接溶解入水中。 氧的消耗,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细菌的呼吸;悬浮或溶解有机物、类便、残饵及底部淤泥等的发酵分解。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以中午最高,清晨最低。 在一般情况下,“水呼吸”(包括浮游动、植物、细菌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粪便、贱饵有机物的发酵分解)耗氧约占60-65%;底质(包括底栖生物、腐殖质等)耗氧约占15-20%,鱼呼吸约20-25%。 ⑵垂直变化

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

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16T09:40:33.3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作者:丁文杰 [导读] 加强对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断面水质恶化的分析,有助于改善水环境。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 100048 摘要:加强对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断面水质恶化的分析,有助于改善水环境。监控断面水质情况可直观反映水环境治理效果,是发现和解决治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有效切入点。本文以嘉陵江上游治理为例对控制断面水质恶化成因进行分析,继而提出相应治理措施,以消除水质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定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该系统分析方法也可为其他河流控制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控制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方法研究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这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全处理好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导致水环境变差、水质恶化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针对嘉陵江上游治理为例,认真分析了断面水质恶化,希望可以有效地找出原因,改善流域内的水环境。 1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断面水质恶化 由于流域内水环境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污染恶化,加强断面水质恶化分析,有助于找出其原因和应对措施。对治理过程中的断面水质恶化原因进行分析不同于常规情况,治理过程中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使整个流域的边界条件与治理前相比有较大差异,比如污染物排放量、收集率等均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加之一些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在时空维度上的变化,使治理过程中的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需要在时间上和包含全河段、全流域的空间上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并且需要充分考虑水环境治理措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思想,本文依据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断面阶段性监测数据,从时间维度和包含全河段、全流域的空间维度同时出发,提出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方法中给出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断面水质出现恶化的影响因素,从而有利于在众多的复杂影响因素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在今后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可按图索骥,实现对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快速定位,快速分析。 2案例分析 2.1流域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是川渝地区10余座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生态屏障战略意义重大。嘉陵江上游地区有四川省多个热门旅游城市,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地区。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16万km 2,人口4000多万,保护嘉陵江水环境,对于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情况 1)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偷排漏排现象普遍;2)河道底泥污染严重;3)流域内城区管网大部分为合流制,且已完成雨污分流的系统存在混流情况;4)二、三级管网建设滞后,实施难度大;5)污水处理厂规模不足,出水水质低;6)流域内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治理[1]。 2.3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及原因分析 2.3.1流域降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 嘉陵江流域雨量充沛,但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今年来由于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导致泥沙量增多,河道清水补给不足,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3.2流域内上游水源问题 由于嘉陵江上游地区路径多个省市,既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用水,也受到了这些地区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加速,建筑以及农业化水平都有所增加,导致了上游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较严重。加上流域内的一些工业污染或工业事故等,影响了水环境。比如2015年11月的漏砂事件,导致约3000立方米尾砂溢出,对太石河及下游西汉水造成水体污染。西汉水是长江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流经西和、康县、成县后经过陕西略阳注入嘉陵江,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较大。 2.3.3河道清淤扰动加速底泥污染释放 嘉陵江干支流底泥黑臭,污染较为严重。部分干支流正在进行河道清淤,清淤工程的实施对河道底泥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加速底泥污染物释放,短期内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2.3.4区域内存在工业企业排放污水的情况 在嘉陵江上游区域内,有不少轻重工业以及化工厂存在。尽管当地对排污进行了限制,但是仍然存在漏排偷排情况,这些污染直接或者间接地排到干支流中,对流域内的水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2.4整改措施及实施效果 2.4.1加强水质净化厂运行管理 严格按照水质净化厂处理水量和进水浓度“双提升”方案要求,针对影响水质净化厂正常运行的瓶颈问题,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2]。加强水质净化厂日常运行管理,要求排水管理部门在水质净化厂启动检修作业前,将有关情况上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水质净化厂运行情况作为市治水提质办主任办公会例行通报内容。 2.4.2提速提质干支流清淤工程 在嘉陵江上游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干支流清淤工程扰动河道底泥,底泥污染物加速释放到水中,底泥清淤短期内造成水质恶化难以避免[3]。为尽可能缩短扰动河道底泥时间、减小清淤工程对水质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由各市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按照嘉陵江上游全流域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嘉陵江上游治理领导工作会的具体要求,加快推进界河及支流清淤工程;二是要求工程施工单位采用低扰动河道底泥清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论 文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上海水产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池塘虾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 决方法 院部:上海水产大学 专业:水产养殖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二O一一年二月十三日

目录 摘要-----------------------------------------------------1 引言-----------------------------------------------------3 1. 池塘养殖水质概述--------------------------------------3 池塘养殖水质指标-----------------------------------3 池塘优良水色的标准---------------------------------3 优良水色的特点-------------------------------4 池塘水色鉴别--------------------------------4 2.常见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5 PH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5 危害------------------------------------------5 解决措施--------------------------------------6 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6 2.氨氮来源及危害-------------------------------6 2.解决措施-------------------------------------7 亚硝酸盐引起的问题----------------------------------7 原因及危害------------------------------------7 解决措施--------------------------------------8 池塘水中溶解氧不足的问题----------------------------9 原因及危害------------------------------------9 解决措施--------------------------------------9 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10 原因及危害-----------------------------------10 解决措施-------------------------------------10 2.6气候环境多变,虾蟹应激问题-----------------------11 原因---------------------------------------11 解决措施------------------------------------11 蓝藻危害------------------------------------------11 蓝藻概述及危害------------------------------11 解决措施------------------------------------12 总结------------------------------------------------------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的技术方案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智能化监控技术与系统 ※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0%。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另外国内市场的消耗量也在加大,沿海、沿江、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是水产品主要市场,总体来看我国是一个水产养殖大国。 并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繁荣农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明确将“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纳入优先主题,因此,建设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水产养殖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水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现状及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经 营者多以追求产量和近期经济效益 为目标,养殖密度过高,滥用药物, 养殖病害和工业污染呈逐年加重之 势,加上水产养殖池塘逐步老化和保 护养殖环境意识淡薄以至于水域环 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品质量 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产养殖业可 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何提高养 殖产品的品质,增加经营者的经济效 益,实现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产业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而传统的粗放水产养殖方式,采用人工观察,单纯靠经验进行水产养殖的方法,很容易在养殖过程中造成调控不及时,反馈较慢,出现“浮头”和大面积死亡等惨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上述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水产养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要求。 影响水产养殖环境的关键参数有水温、光照、溶氧,PH、ORP、余氯、浊度、电导率、盐度等,但这些关键因素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很难准确把握。现有的水产管理是以养殖经验为指导,也就是一种普遍的养殖规律,很难做到准确可靠,产量难以得到保障。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市场调节失控,竞争越来越激烈,掌握准确可靠的养殖数据,科学养殖,提高产量与品质,势在必行。 ※系统概述 上海诺博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养殖现场考查和大量研究实验,针对水产养殖环境对象具有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偏僻分散等特点,研发出一套基于无线移动通信和测控技术的远程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系统方案。本系统可以实时测量水体参数,实现水产养殖数值化、信息化的连续监测和自动报警,让经营者能实时在线了解养殖环境水质的变化。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