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 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2020届 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2020届  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2020届  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解析据材料“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减少,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减弱,逐步僵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中平民与官员的变化,而未涉及到平民经商现象,排除A项;依所学,科举制采用糊名、誊写等方式,程序更加公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成员比例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恩荫等其他方式,排除D项。

答案 C

2.(2019·惠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南直隶和浙江在田赋税收的各项方面都比北直隶多,再联系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比北方要高很多,即江南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凸显,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田赋收入的各个方面,不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四个地区的田赋收入情况,没有涉及经济区域一体化问题,排除B项;通过表格可知,南直隶地区的米和麦都比北直隶地区收入要多很多,不能反映出南北粮食结构的分化,排除C项。

答案 D

3.(2019·济宁模拟)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

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导致许多人因此而致富,国库也充实,故选C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国库充实,增强了明朝政府的实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

洋,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排除D项。

答案 C

4.(2019·石家庄模拟)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排除B项;材料说明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答案 D

5.(2019·沈阳模拟)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翰林院的职能演变,唐朝时期,翰林院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朝时期,翰林院大学士入值文渊阁称内阁、清朝时期,“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其职能的变化,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选B项;翰林院职能的变化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D项。

答案 B

6.(2019·银川模拟)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选C项;“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排除B项;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答案 C

7.(2019·南宁二模)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水稻一年两熟制得到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一年两熟制的发展,并未涉及农业的其他方面,排除A项;双季稻一年两熟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两次种植,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并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

答案 B

8.(2019·潍坊模拟)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与农业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但并非动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可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不有利于资本积累,排除D项。

答案 C

9.(2019·广州模拟)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解析据材料“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可知,这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这种方式明显扩大了皇帝的权力,皇权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材料只强调向皇帝密奏的人员增加,与官员制衡机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材料所说“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的增加,与权力机构设置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官员并非局限于特务机构,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赣州模拟)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每年四月开始避暑塞外,乾隆在位期间,“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据此推断,“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

A.满族全国性统治地位确立

B.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的实现

C.长城对外防御功能的增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巩固

解析题干中“‘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推知这有利于中原农耕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的融合,再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带来的积极影响,故选D项;满族在全国确立统治是在1644年,排除A项;皇帝避暑地点的变化与各民族平等关系不大,排除B 项;长城主要防御游牧民族,明清时期长城不需要防御游牧民族了,因为满族就是游牧民族的代表,排除C项。

答案 D

11.(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模拟)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

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排除A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日升昌票号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排除C项。

答案 D

12.(2019·绵阳三模)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解析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外城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商业戏院等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故选C项;由被禁到不断潜入,体现的是戏曲的魅力,无关矛盾缓和,排除A项;戏剧繁荣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而非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由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可知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帮中,徽商活动范围极广,“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徼,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外贡朔不通之地”,“足迹无或不到”,他们经营对象品类繁多,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其中以盐起家者尤多,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徽商也为数极众。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在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下得以建立。首先是荷兰,其次是英国,分别设立了与东方进行贸易的垄断公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都在大西洋精心培植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殖民体系。贸易保护大大超出了其推动者的想象。奢侈品成为主流,新商品成为奢侈品。虽然贸易使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美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劳动和原材料成为新的商品,但是却普遍提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

——[美]马克·凯什岚斯基等著

《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帮的基本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明朝中后期和17、18世纪欧洲的商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并分析说明欧洲商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1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可得出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根据材料一“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徼,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外贡朔不通之地”可得出活动地域逐渐扩展;根据材料一“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可得出从事传统的商业经营和长途贩运,涉及领域逐渐扩大。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可得出中国仍是传统的经营方式,西方开始出现国家支持的近代化经营手段;根据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和材料二“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在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下得以建立”可得出中国仍是以国内贸易为主,欧洲开拓世界贸易;据材料二“首先是荷兰,其次是英国,分别设立了与东方进行贸易的垄断公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都在大西洋精心培植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殖民体系”可得出中国以和平的方式经商,西方致力于拓展殖民地;据材料一“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和材料二“奢侈品成为主流,新商品成为奢侈品”可得出中国的商业仍是传统的商品,欧洲的商业活动出现大量新商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虽然贸易使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美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劳动和原材料成为新的商品,但是却普遍提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可得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摧残;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激化了西欧各国的矛盾,引发了西欧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答案(1)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活动地域逐渐扩展;从事传统的商业经营和长途贩运,涉及领域逐渐扩大。(9分)

(2)不同:中国仍是传统的经营方式,西方开始出现国家支持的近代化经营手段;中国仍是以国内贸易为主,欧洲开拓世界贸易;中国以和平的方式经商,西方致力于拓展殖民地;中国的商业仍是传统的商品,欧洲的商业活动出现大量新商品。(9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摧残;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激化了西欧各国的矛盾,引发了西欧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7分,任答两点即可) 14.(12分)(2019·内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依据上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可以从全局着眼提出问题,如:为何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然后从四个角度予以解释。可以从历史传承、经济因素、国防因素、政治根据地等角度论述;也可以从某城市着眼,如:北京为何成为封建社

会后期的主要都城?解释可以从地理位置、历史积淀、版图变化、政治根据地等角度论述;还可以从某朝代着眼,如:明初为什么会定都南京?解释可以从经济地理、军事地理、风水学说、政治根据地等角度论述。

答案(提出问题3分,至少从三个角度结合史实予以解释9分。)

示例1:(从全局着眼)

问题:为何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3分)

解释:其一,历史传承。秦朝继承秦国都城,西汉长安与秦朝咸阳隔渭河相望,东汉洛阳的都城史可追溯至东周,唐朝继承隋朝旧都,明清继承元朝旧都。其二,经济因素。宋代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定都北方的经济条件充足。其三,国防因素。古代王朝的主要威胁,前期主要来自于西北边疆,后期主要来自于东北边疆,定都北方有利于巩固国防。其四,政治根据地。秦汉以关中取天下,隋唐以关陇集团得天下,元朝兴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难”而夺得政权,清朝兴起于东北,定都时一定程度上顾及了自己的政治根据地。综上,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 分,每个方面3分,任答3个方面即可。)

示例2:(从某城市着眼)

问题:北京为何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都城?(3分)

解释:其一,地理位置。北京处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点上,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易守难攻(战略位置突出、拥有居高临下、坐北镇南的政治地理形势)。其二,历史积淀。辽朝、金朝定北京为陪都、首都,为元明清相继承。其三,版图变化。元朝、清朝入主中原,带来了北方、东北的辽阔版图,使传统的“天下之中”位置向北京转移。其四,政治根据地。元朝兴起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难”而夺得政权,清朝兴起于东北,定都北京既能控驭天下,又能靠近自己的政治根据地。其五,交通运输。北京交通路线发达,京杭大运河漕运便捷。综上,北京成为都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9分,每个方面3分,任答3个方面即可。)

示例3:(从某朝代着眼)

问题:明初为什么会定都南京?(3 分)

解释:第一,经济地理。自南宋以来,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南京坐拥长江与大运河航运之便,处于东南富庶之地的中心地带。第二,军事地理。南京依山带江,坐拥长江天险,易守难攻。第三,风水学说。南京符合传统风水学说的“四象”要求,古人认为龙盘虎踞,颇具王者气象。第四,政治根据地。朱元璋夺取天下的主要支持力量来自东南地区,南京是他夺取天下的重要根据地。综上,南京具有建都的若干优越条件,即使朱棣定都北京之后,南京依然拥有“留都”的地位。(9 分,每个方面3分,任答3个方面即可。)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演讲稿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从浩瀚的书籍里,我了解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祖国是长城上的一块砖,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是唐诗宋词,是《诗经》《史记》《水浒传》《红楼梦》,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集合。 世人称中国为“文明古国”不仅仅因为它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曾经创造了局势惊叹的科技成就,保持了达千年的繁荣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明代以前,全世界重大料技成就就共约300项其中中国发明和发现的达到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而其他各国仅占42%多。古老的四大发明,对世界闻名的进不起了巨大的作用,《农政全书》,为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着作,搅车,是棉纺技术的重大革新,水利鼓风,是冶铁技术的革命,《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天工开物》,是中国工艺的百科全书,水运浑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仪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科学遗产。珠算,是千年不衰的计算方法,地动仪,是世界上首架测量地震的仪器;《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地貌的文献;《本草纲目》被称为懂法医学巨着…… 英国学者李约博士指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美国史学家保

罗·肯尼迪也由衷叹息:“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 这就是我的祖国,让我骄傲和自豪的祖国! 令人遗憾。发人深思的是,当西方各国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中国却渐渐地走了下坡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鉴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 为了祖国辉煌壮丽的未来,我们要发奋学习刻苦努力,长大成为栋梁之材,为国争光!让中华民族在我们手中——腾飞!

(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 形成了一套颇为完 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 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至打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 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 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 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专题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 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生产既是精神世界的源头,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由此形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直到封建社会中期,在古代物质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中国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川菜、汾酒、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文物,它们受到了重点的保护,这体现出我们国家对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物质文化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熟悉古代物质文化将会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于传承华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物特征 华夏文明起于商周,商周文明也被称为青铜器文明。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一说为“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二、文物价值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 年前)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 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 )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 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 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 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4.(2019 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答案 C “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

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汉朝时就有墓志。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一、选择题 1.《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7.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 9.(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乐文明的要义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和两级。 5.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6.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亦通称。 7.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8.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9.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10.在唐太宗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当时称作“”。 11.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12.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3.金星晨见于东方为,昏见于西方为。 14.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 15.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16.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文中山东指地方。 17.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8.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19.道教的经典文献叫。 20.成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中的衽是,袂是。 21.到了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22.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 23.清人张之洞撰写的《》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二、单选题(每择2分,共10分) 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 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 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 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 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 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 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 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组2012-03-04 【专题概述】 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考纲解读】 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 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 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 【复习建议】 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 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 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 【主干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项目 分封制宗法制名称 目的 内容 作用 关系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a、中央 。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2(68.7分)

古代驾车以四马 马为常。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 3.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的翼轸分别指 天上的方位 和 轸两星宿的分 。 4. 《诗经》:“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其中衣指裤子 ,裳指 上衣 。 5.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 6. 春秋初年齐桓公 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7. 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 ,也通称 言官 。 8.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 ,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9. 古人以牛 、 羊 、 猪 为三牲。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 11. 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的。 ?√ ?× 12. 殷代称一旬以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 ?√ ?× 13. 郭沫若先生取名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沫、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以及与雅砻江合流后的一段金沙江。郭老是四川乐山人,就在沫水之滨,离若水也不远。 ?√ ?× 14.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 ?×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是井宿中的星组。 ?√ ?× 16.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参宿。商,心宿。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所以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 ?√ ?× 17.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萧墙,就是围墙。 ?√ ?× 18. 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在贵族中,女子称氏,男子称姓,这是因为氏是用来“别婚姻”的,而姓是用来“明贵贱”的,两者作用不同。 ?√ ?× 19.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元代剧作家______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剧作家________创作的传奇《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具中的《夜奔》一场至今仍在曲场经常上演。 3.《大雅堂乐府》是明代_______创作的杂剧,剧中写四个古代的风流遗事,表现了文人的雅兴和情调。 4.明代作家_______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5.孟称舜的《_______》描写了崔护和叶茶儿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他关于婉丽风格的理论。6.延寿马和王十朋分别是南戏《_______》和《_______》中的人物。 7.明代剧作家_______《邯郸记》和《南柯记》都是借梦表现现实的黑暗的作品。 8.明代剧作家_______的“渔阳三弄”,借张建封、杨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 9.明代剧作家王衡的杂剧《_______》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 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二、简答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烷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4.《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有什么特点和局限? 5.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三、论述题(1,2题必选一题回答,3,4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则只给前者判分。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2.以剧本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3.《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 一、填空 1.纪君祥 2.李开先 3.汪道昆 4.沈璟 5.桃源三访 6.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 7.汤显祖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学生版)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 [时空坐标]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古代礼乐有哪些

古代礼乐有哪些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乐有哪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乐有哪些?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1] 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

“和”。[1] 古代礼乐文化释义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2] 。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 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2] 。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2] 。 孔子招受学生开经讲学,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死后,他的学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论语》。上述著作构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近代的沉沦(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有诸子百家,诞生了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等为代表的墨家思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并有易经等至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此外,我们还传承了佛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行郡县制,在交通和通讯均不便利的情况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的统一。 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汉代,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张骞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今日的伊朗等西亚地域。 到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到周遍诸国,以日本为代表,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文字、服饰、建筑和思想方面,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至今可见。 对西方世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此外,中国哲学对古希腊哲学,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均有据可考。 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元代达到极盛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至鄂霍次克海,共计2200多万平方公里。 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二)大厦将倾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处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东方世界的龙头老大,包括日本在内,对中国,只有鼎礼膜拜的份。这种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称为蛮夷之邦,不知礼义廉耻。到了18世纪末,当西方国家通过海路,与中国寻求交流时,这种视其为琉球人、高丽人的态度,依然明显表现出来。 关于通商制度,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节,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成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家眷进入,不能买中国书,不能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与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相仿佛,到了18世纪末,英帝国在西方世界占据了领导的地位。他们把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成模范的开明君主,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责任在地方官吏。1792年,乾隆皇帝80寿辰,英王派马嘎尔尼使华,希望能派大使常驻北京,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海关税则等。乾隆视马嘎尔尼为藩属的贡使,要他行跪拜礼。马嘎尔尼初不答应,后提出条件,要求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者中国派员向他所带的英王画像行跪拜答礼。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马嘎尔尼也拒绝跪拜,最后不欢而散。乾隆去世后,英王再派使节来华,嘉庆给予的待遇远不及乾隆,中英间感情失和。英国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遂开始大规模进行鸦片走私买卖。 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人平等待遇,在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三)沉沦的过程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网络选修课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音乐里面最基本的是()。 ?A、曲调 ?B、歌词 ?C、十二律 ?D、音符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十二律是模仿谁的声音而发明的()。 ?A、鹦鹉 ?B、鸬鹚 ?C、鸳鸯 ?D、凤凰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单选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 ?A、《坊记》 ?B、《列子·汤问》 ?C、《诗经》 ?D、《礼记》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单选题】尧典是《尚书》的第几篇?()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5【判断题】十二律分为八律和四吕。()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身”出自()。 ?A、《列子·汤问》 ?B、《孟子·告子上》 ?C、《礼记·乐记》 ?D、《毛诗序》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音乐跟人的情感无关。()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吕氏春秋》不涉及音乐方面的内容。()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A、《孝经》 ?B、《孟子·告子上》 ?C、《论语·卫灵公》 ?D、《论语·阳货》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夏禹时的圣乐是()、 ?A、《咸池》 ?B、《承云》 ?C、《夏迭》 ?D、《唐歌》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出自()。?A、《吕氏春秋·侈乐》 ?B、《毛诗序》 ?C、《孟子·告子上》 ?D、《列子·汤问》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诗经》的十五个国风是采风采来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李德伦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A、《论语·阳货》 ?B、《礼记·乐礼》 ?C、《列子·汤问》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陶冶心性最好的就是()。 ?A、作画 ?B、音乐 ?C、静坐 ?D、睡觉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